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活教育自主创新注重实践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几点精髓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是生活原有的、自营的、必需的教育,教育的实质则是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教育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陶行知一直所主张的思想。
1.1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强调,教育取决于生活,生活自身是很重要的,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前提,并以之为中心,使其自身发挥教育的意义,而且通过“生活自身的摩擦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引导进步的力量,即“什么样的人生就是教育”。在生活和教育之间,他不是将生活和教育完全等同,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把那些落后的东西当作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我们还要摒弃这些对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事物,真正体会到良好的生活教育。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此外,教育可以改变生活。刘建英认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心是生活,而教育则是改变生活的一种手段。生活教育有改变和转化的功能,它实现了社会的转型,教育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能充分发展[1]。
1.2“教学与做相结合
生活就是教育要求“教学做合”,同时这也是生活教育的途径。教学的方法是以学习方法为基础的,有了实践便会知道如何学,那么知道如何学习就会知道如何教,所以“做”可以说是教学和学习的基础和中心。“做”即一种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它是人的精神力量以及体力的体现,是用一种精神力量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个过程。陶行知认为虽然书本知识很重要,但是与之相比知识积累更重要,书本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全部。他并不认为教学应该以书中的内容为中心,他认为,贩卖知识并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给学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应该做到“授之以渔”。“教学做合”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主张教学要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收获真知,用于现实。
1.3“社会就是学校”
“社会就是学校”是一种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并且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社会既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教育的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是一所复杂的大学,同时学校是改造社会的中心。学校办学更是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人们的利益为中心,使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要调动所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人员,提高人们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他还建议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可以不进入学校就接受教育,这样同时还普及了教育。此外,陶行知所主张的“社会就是学校”与将学校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所主张的是如果将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放到学校里教育,可能会导致这些事物原有的生命力不存在了,而社会上则有很多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待于发现和利用。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具体内容
2.1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德国的农民会使用尖端技术进行农业工作,不但节省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大规模作业。而中国的农民却仍然是经验劳作。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乡村教育”。他觉得如果在农业方面不注重学习教育,那么农产业早晚都会破产。陶行知认为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乡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乡村教育可以拯救我国的农村,更将拯救我们整个国家的农业。
2.2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主张:“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为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解答疑问,而学识高的就是老师,就是模范。”同时他还认为好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无私奉献,关爱学生。“一个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疼爱他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而在教学的这个过程中,教育已经使其基本功能成为了现实。(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而且还要教育人们,运用他们自身的优秀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而且这些品质也会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和职业道德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高尚品质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2]。(3)学不止步,敢于创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师也要一直学习,只有一直学习且常常教导才会体会出新的东西,只有天天学习和教学才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忘记教学的疲倦。此外,丰富的知识是一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而真正的好老师还要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同时教育学生敢于创新,这样的话我们的国家在创新方面将会更加强大。(4)真诚团结,共同协作。陶行知先生曾就中国的教育问题指出:“我国的教育没有组织力和协作力。”他希望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并真正做到“真诚团结”和“共同协作”。老师之间友好、团结、合作,这样不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还会进一步改善“中国没有组织力”的局面。
2.3创造教育思想
在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陶行知先生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结合当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陶行知先生主张创造方面的教育在于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学到知识,从而才能有所创造。他认为创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创造教育相对学生而言是希望学生可以将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而相对于老师而言则是教育出“真善美的活人”。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学校教学的启示
3.1幼儿教育生活化
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要多让幼儿与社会接触,不能只是死板地将课堂固定在教室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课堂走向大自然、社会中。这种让幼儿的教学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社会为学校,教室不局限于校园的房子里,而是整个大自然都可以作为课堂。农业方面的教学,就把课堂放在田野里;工业方面的教育,就把教室设在工厂里;商业方面的教学,就把课堂设在市场中;对于社会问题方面的教学,就把课堂设在十字街头。”幼儿的心智发展不全面,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不足,所以让幼儿的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有利于幼儿心智更好地发展,当前大多数幼儿的教学都局限在教室中,教学内容也只是局限于课本,在多媒体教学发展起来以后,幼儿教学更是依赖多媒体教学,基本上没有实物教学。
3.2幼儿教育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幼儿的教育上要以自身体验和实践为主,注重“手脑并用”的思想,只有自身经历才能获得实践的经验,才能对知识有足够的认知,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在幼儿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思维的认知和发展也比较特殊,所以幼儿的教学要依据一些实际活动进行,并需结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在实践中学习”的理论。(1)教师可以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为例来教学,并为幼儿准备一些相关的玩具等。(2)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组织一些活动让幼儿参加,并创造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调动学习兴趣。比如,开展手工制作的课堂,让幼儿用剪刀剪出一些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图形。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在我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小学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体育教育产生影响。
一、“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小学体育教育来说,体育新课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思想发生转变
在我国,小学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传统的教学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思想普遍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被动性,同时没有从小学生健康的角度看待体育教学活动。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开展,作为一项基础性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小学体育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并且在体育新课标中得以规范,进一步形成指导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想,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思想相比,这种新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侧重健康教育,同时将传统的被动式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式体育教育。另外,在体育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创新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在我国,小学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先讲解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基础知识, 然后进行示范,最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运动方式进行模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各种单项动作。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动作,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体育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帮助学生培养体育能力,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训练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采用模仿式练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练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小学生培养体育精神。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对课外活动进行充分利用,帮助小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通过组织进社区活动,让小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排练体育节目,然后在社区活动中进行展示,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小学生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激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利用“体育新课标”提升小学体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丰富“体育新课标”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1)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通过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2)按照“体育新课标”M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将主体地位真正归还给学生。体育教师通过设置体育游戏,将教学内容融入体育游戏中,在游戏中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另外,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考核、评价,确保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按照“体育新课标”要求,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对此,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领会体育新课标精神,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指导,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利用引导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论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一课三研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32-02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能给学生创造以上“六大解放”的空间,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希望通过“一课三研”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 选择教学素材点,形成活动方案构想,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1)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2)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1)豆豆生长PPT。(2)幼儿操作图片(每个幼儿一份)。(3)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
活动过程:首先,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水、泥土……)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1)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3)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4)幼儿纠正排序图片。(5)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观看动画,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教师播放动画):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 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形成以下观点:(1)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2)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3)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4)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幼儿操作却是5幅,需要形成一致。
三 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1)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2)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1)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2)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不能误导幼儿。(3)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 “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关键词:教学教育性 内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06-02
“教学教育性”这一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了的教学规律,早为教育家们所认识。德国的赫尔巴特则明确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他认为“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授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知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那么教学教育性究竟指的什么呢?以及我们现在如何去应用呢?“教学教育性”就是把德育寓于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之间的关系。
1 教学教育性的内涵及理解
在赫尔巴特之前的教育家,如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任其自由的发展,这种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放任儿童的发展,无疑高估儿童自身的能力。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压抑儿童的教学方式,无疑有很大的进步性和批判性,但是这种教育是不可能造就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必须要有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的,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赫尔巴特将之归为两类,一类是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最终目的是道德。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他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情感和意志受知识的影响;思想影响情感,情感影响行为。”[2]教学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及人格的完善,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对教师而言,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知识和道德是统一于教学中。
2 教学实践中教育性的缺失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教书即知识传授,育人即造就善良的人。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积极地协助社会发展的善良的人。教学已经普遍成为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地“满堂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这种只教书,缺失教育性的教学忽视每个孩子心灵,这种缺失急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并从中吸取精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 试论教学教育性的策略
3.1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创造优质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教材中不仅有文化基础知识,还蕴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外的优质课程资源。此外这样的例子在教材内外比比皆是,比如一次数学课,老师讲的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1967年8月23日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但是飞船却出现了故障,此播音员只能沉重的宣布:由于无法排除故障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同志殉难。指挥中心把他的亲人们请到指挥中心作最后的话别,但科马洛夫却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向您汇报这次探险的情况向您报告,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科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之后才与亲人话别。当泣不成声的女儿接过电话,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他说:“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轰隆―― 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相信,任何学生都会认真的对待学习,并且从民族英雄事迹中受到感情洗礼。语文教材中给学生提供的道德榜样和学习榜样更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性教学的高度。
3.2 注重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改变
教学中,师生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如民主性、放任型和专制型,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性影响是不同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关系式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倡导学生改变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改变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一味教书的角色,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不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3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不只是具有目的的功能,它还有手段的功能,学生学习的动因,是教学的基础,“兴趣使一种积极的、内在的活动、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对所学事物保持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3]“在教学中,每当新教材提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必然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就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心理动力。学生如果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他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首先产生‘专心的活动’,随之又进行相关的‘深思活动’集中注意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某种主题或对象。”[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机,上课时保持高度注意力,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教学的教育性,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念。
3.4 注重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教育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儿童管理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主要方法有:威胁、监督、命令与服从、惩罚。同时,还要发挥权威和慈爱的作用。赫尔巴特认为,以慈爱为主,可以减轻管理中出现的困难,辅之以其他四种方法。另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在儿童教养工作中能够分工合作。教学、管理和训育是紧密联系的,管理就是要克服儿童“不服从的烈性”,以维持教学与教育秩序,为实施教学创造条件。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教师是管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为教学创作一个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变得富有节奏、高效果率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白,一切的教育管理,都是为了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损害学生发展的管理都是不合格的,甚至可能是违法的。管是为了教,所以教师应该注重“管”与“教”的结合。
3.5 教学中注重“差异”并兼顾“公平”
教育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千差万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正形象的需要。另外,“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使用不同的技巧,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其效果是明显的。不分对象,不分情况,套用、滥用分数评价,只会矮化教师形象,弱化教育功能,从而走向成功教育的反面。”[5]针对学生的“差异”给予公平的评价,这样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心与决心,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教学教育性”的价值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任具有指导价值,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开始,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性教学”,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尽到教育的责任,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微.试论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其课程理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101-103.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学英语;前提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快速发展,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并越来越多地涌入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少教多学”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以下,笔者仅从自身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以“内涵”及“前提”两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就“少教多学”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
“少教多学”中的“少教”不是指教师彻底置学生于不管不顾的状态,而是指教从所教学生的主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意识性地适当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而“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进行深刻的学习。
由此不难看出,“少教多学”思想的本质为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积极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学习能力、学科知识素养的均衡、协调发展。“少教多学”思想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其摒弃了以往教师照抄照搬教材、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却只能始终处在被动地位的尴尬学习状态,因此,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障学生获取高效率的学习效益,能真正将“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乐学、会学、学会”是“少教多学”教育指导思想最终能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小学英语教师正确运用“少教多学”的思想
正如前文所讲,“少教多学”思想的正确运用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来讲都具有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随意、任意地使用。在笔者看来,小学英语教师在运用“少教多学”思想之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教师具有端正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指导小学生展开英语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其自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实际学习效果。鉴于此,小学英语教师要践行“少教多学”这一思想,就必须具有端正的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即要走出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摆脱“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应当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尊重其在小学英语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快慢等都要充分契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英语认知基础。
其次,小学英语教师要客观正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在英语学科上所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学习差异。既不能只重视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群体,也不能过分重视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群体,更不能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视而不见,这几种极端的教育理念都是未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客观差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做法应为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有区别、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即将“分层次”教学理念贯彻于学生“少教多学”学习活动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从“少教多学”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切实优化学习效果。
2.教会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因此,“少教多学”思想的践行单是教师具备端正的教育教学观念尚且不够,还必须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方法。很显然,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给予恰当、有效的指点与帮助,即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例如,如何在课前对相关的信息及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学习活动?如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聆听自己的学习重、难点?如何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课后复习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少教多学”等相关活动的正常组织与开展,才能真正保证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效自主学习方法的切实获得与掌握。
教育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思想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更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发展。可以说,“少教多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对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构建效率与质量同在的“少教多学”的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琳婕.浅谈“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39-40.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Gao Nan; Han Zhiyong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617,China)
摘要: 缺乏吸引力和时效性差是目前思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鼓励思修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思修课教学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Abstract: The lack of attractiveness and poor in timeliness is the common problem in present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Encouraging teach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with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as well as cultivate students effectively.
关键词: 思修教师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效果
Key words: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8-01
0引言
培养思想进步、政治立场坚定,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思修课教学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随着思政课教改得不断推进,高校普遍意识到提高思修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鼓励思修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状况,进而改善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思修教师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思修课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思修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执教、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理论能力水平,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把握。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较为普遍地存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讲课方式陈旧,对事件或问题的阐述方式不适合当代青年口味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究其根源,就在于思修课教师脱离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改善这种状况的重要方法在于鼓励思修教师参与或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学生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特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2 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教学实效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又注重指导学生改造主观世界,使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思修教师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知行转化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做好知行转化和统一。
1.3 有利于全面、深入考查学生,使课程考核更科学合理思修课的考核历来主张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平时成绩考核多为课堂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并没有真正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表现,具有片面性。个别教师能够主动向相关辅导员、班主任了解情况,但毕竟不如自己亲身感受,因而使成绩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确保平时成绩真实、合理,必须做到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平时测评与阶段测评相结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需要思修教师参与或从事部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4 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思修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念不稳定、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这对大学教育培养理想远大、道德情操高尚、文化知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严峻挑战。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和大力支持。思修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知识素养、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现实感知力、丰富的育人情感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缺少和宝贵的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思修教师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当代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是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思修教师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于更好发挥教师理论知识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本身人格魅力的提升。
2思修教师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1 扮演学生日常管理者角色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管理者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他们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等方方面面提供指导和帮助,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思修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来,承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育人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为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空间和渠道。思修教师在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宽网络的教育功能,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与学生对话交流,如“虚拟社区”、“心声倾诉”、“互动空间”等,利用自身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拓展到网络世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改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强.从“90后”大学生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A].华章,2009:59-60.
[2]王晓艳.“90后”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A].科技信息,70-71.
[3]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教育时空:167-169.
[4]柴素芳.精心建设“思修”课程,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4-77.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就是知人善任的教学艺术,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孔子就是“以人为本”教学的最早提倡者与践行者。《论语》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则论述:子路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公西华问:“子路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有也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很困惑,冒昧地问一下。”孔子回答:“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限制他太过刚勇。”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要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满足每个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诱因,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的气质、性格不同,能力发展的水平有差异,诸多因素都对语文教师的施教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不对学生存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应该像孔子那样:以关爱、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仁爱之心,在深入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的气质、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它在教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这一理念落实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就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养成坚忍、自信、健康、向上的性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相长,启发诱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教学活动中,孔子没有把自己置于高出学生的位置之上,而是以一种谦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真诚地交流知识,探讨问题。学生的一言一行,偶尔迸发出的智慧都会从不同的方面给孔子敏感的心灵带来启发。孔子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书与学习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学相长是他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孔子在施教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好学”的精神。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应该更加受到教师的关注。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在自己的意识深处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这种主体意识必然产生对学生的期望,而教师的期望对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都将发生潜在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置于与自身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上就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
三、倡导乐学,培养兴趣
《论语》的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他的语文教学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孔子主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而且更要使学生乐于追求知识。他不仅把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把它视作一种生活理想,更把乐学看做治学的最高境界。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乐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义务小学教育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所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使用及积累语文知识了解社会文化等,在对孩子实施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挖掘、培养及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2]。
一、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旧中国时期,“儿童的创造力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②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阻碍着孩子创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首先就应该打破、丢弃以往孩子应以教师或者是知识至上的思想观念,应该对孩子实施科学和正确的指导,避免让孩子走进对知识、思想、事件曲解与幻想的误区[3]。
二、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过,在旧时期的社会中,我们中国对于教育孩子一直是要求孩子们不许动手。其实,所有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非常渴望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办法,特别是需要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来体验这个对他们具有巨大魔力的有趣世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地满足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应该适当地激励和支持小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和操作,结合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更进一步感悟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关知识。
三、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以往传统的学校教育给孩子们强加了一副有色的眼镜,让孩子们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脱离③。也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一来,就造就出了许多对社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小书呆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孩子们的眼睛,使孩子们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去探索,从而促进孩子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起到启发孩子思维、养成判断能力及鉴赏能力的作用,同时,这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前提和基础[4]。
四、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让孩子们的嘴巴得到解放,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引导小学生敢问、善问及乐问[5]。对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就算孩子提出来的有关问题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促使孩子思维活跃。
五、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以往的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就是一种鸟笼式的课堂教育方式,这样的学校课堂教育模式对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巨大的制约④。他曾经大声疾呼,一定要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和绿水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拓展孩子们的学习空间,让自然界和社会变为孩子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创造源泉。
六、应该解放孩子们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我国小学受功利目的的不良影响,致使孩子们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熏陶及人类文明的感化。陶行知先生说过,反对过分提倡考试制度,认为创造性的儿童教育,首先就应该为孩子们争取时间的解放。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时间,教师不应该安排过多的课后作业,应该让孩子们拥有自由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索、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6]。
七、结束语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恒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小学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非常重要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注释:
①刘紫亚.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2(11):122.
②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③饶杰腾.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启示――兼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J].教育艺术,2012(8):39.
④傅德.小学语文教育如何贯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考试周刊,2012(65):88.
参考文献:
[1]饶杰腾.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启示――兼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J].教育艺术,2012(8).
[2]韩冰清.论“六大解放”及其实施――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潘凤鸣,程超,齐建辉,张洪菊.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才智,2010(5).
[4]罗惠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