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1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语

第2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素养

【分类号】G641

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更能够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想的历史重任。在大学校园,学生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来自于每天接受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综合的文化知识学习,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承与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一、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办学的支柱,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馆藏极其丰富,它拥有极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历史资料等等,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传递、展示和宣传的服务机构,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也是提升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素养以及拓展学生的眼界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是高校图书馆职能所在,可以说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主要的还是依靠对文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的时间还是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够的,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广泛的、综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校图书馆一起丰厚的实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的服务,图书馆可以不受时空与内容的局限时的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时随时随地的得到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以它的高雅的环境与服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不自觉地受到教育,领悟人生真谛。图书馆对大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意义,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二、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服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可以说高校图书馆能够担当起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对提升大学学生文化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我国高校图书馆一般现有馆藏中外文实体文献量在百万以上,其涵盖面可以涉及到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心理、艺术、环境、体育、计算机等等,国外高校的图书馆馆藏量更多一些。如此丰富的馆藏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比拟的,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都能够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高校师生们徜徉在书海之中,可以使得师生的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从而升华了精神境界。

2.高校图书馆环境优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建设是学校重要建筑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办学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精致、合理的馆内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人文设计等,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宁静、便捷、卫生、文雅的环境之中,使读者能够在其中感悟到读书的愉悦,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

3.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

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它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校图书馆是对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获取图书馆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导读服务,通过校报、专题讲座、书评等方式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大学生如何从“书的海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从而节省时间多读书,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是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1.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帮助。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之一。高校教师与学生需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而这些知识的更新与深化单靠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则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是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有计划的不断补充与更新资源,例如电子书、录音录像带、光盘等。还可以增加馆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可以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上的图书馆之间互借资料。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更为重要,在现代快捷的社会环境中网络资源建设更能体现出图书馆资源的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全国的图书馆联系起来,共享电子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途径。

2.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图书馆除了资源建设之外,还需要环境建设,良好的借阅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图书馆建设一个优美的环境、充满文化气息,可以陶冶广大学生的心灵,是广大学生感受文化、体味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的层次。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应从完善馆内建设到馆外建设,内外建设一体化,例如绿化、雕塑、家具设施等等。桌椅的整齐摆放,灯光色调要柔和,图书馆内的整体色调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让学生进入到图书馆感到倍加温馨。同时,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环境与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画展、摄影展、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通过图书馆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在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自主借阅、自助借阅的模式在高校易已经是很普遍的了。高校图书馆官员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图书馆官员已不再是简单的办理借阅手续工作了。这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以身作则,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二是提高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身工作与科研相结合,向着研究型馆员努力发展,即使图书馆馆员又是一名研究者。

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高校图书馆既要培养学生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理论基础、实践成果、科学技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2]姜相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3]黄茜.努力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图书馆,2001(5)

第3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 语文素养 提高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教学实践。

如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目前,我国加强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多动嘴、多动手。

多动嘴是指对进行朗读或朗诵。在学生在朗读和朗诵中理解和记忆语文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朗读和朗诵中学会如何表达情意。一般又可以利用三种方式进行训练,充分地朗读:指反复地朗诵;有层次地朗读:对难易程度不同、类别不同、情感不同的文章进行分别对待;有个性地朗读:大声朗诵或者利用某种学生自己习惯或喜好的方式进行朗读绝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多动手是指让学生多练(多做、多写、多看),在身体力行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般有这样三种方式:多做即多动手做笔记;多写:多板书地设计与制作;多动:参与课本剧的表演。

(二)全面调动各方的有利资源。

全面调动各方的有利资源是指挖掘所有的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服务,主要是对阅读书籍的挖掘和学习环境的利用。针对提高语文素质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使学生爱读书,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阅读。

使学生爱上读书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榜样激励,环境渲染,活动促读、引导家长鼓励学生读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益书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在裕度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的遴选,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的同时获得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团体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分工明确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合作性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作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启迪智慧法,陶冶情操法,健全人格法。

启迪教育法是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概念,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挖掘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各抒己见中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批判能力。陶冶情操法主要是宽松学习环境,在人文的关怀下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健全人格法主要是指让学生先“学会做人”,以良好的品质去学习,去获得知识,获得成就。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把握好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参与进来。同时,在课外实践中尽力创造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倒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扩充课堂信息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多种方式结合,建立资料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在对《航天飞机》一课进行讲解是可以利用科普资料,视屏、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种属性。在正确认识其人文性质的前提下还必须明确定位器工具性,给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环境的步骤有三:

第一步:教师与学校、家长的沟通。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前最重要的是铲除可能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与学校、家长进行友好沟通,使各方面都支持学生的学习,是给学生最大的帮助;第二步: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上教师尽可能用语言艺术和表情艺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第三步: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课外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给予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讲解为排除学生心中的“无用”心理障碍,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实行再教育。

(三)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自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并能够在自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精讲多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的讲绝对不能出现“多余”,必须要讲在点子上,讲的就是关键。

其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更重要是知道“怎样学”。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读、画、思、忆、译、议”等方法进行教学。

最后,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生的心理才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去学习。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首先:变压抑为愉快;教师的语言和表情是最终的工具。教师的微笑和依据表扬可以使小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解除心中的烦恼和疑惑;其次,变厌学为爱学。利用故事、魔术、游戏等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生写字时:可以利用纸片将每一笔写在不同的纸上让学生来进行拼图以学会不同的字。在拼图中让乐趣与学习共存,不但让知识被牢牢记住还活跃了气氛,抓住了学生的心。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开拓进取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在教师的尽心尽力下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远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10.

第4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大学生;素养教育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应当加强课堂内的教育。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无论从学习时间方面还是从学习习惯方面来讲,课堂内的学习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当仁不让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来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作为公共课,让工科的大学生普遍接受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先让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课程,都要认真设计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设法打消大部分工科学生头脑中对于人文课程养成的习惯性的轻视和厌倦的定势,要摆脱中学为了高考而养成的对于文科学习“背”的恶习,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就是一个目标:让工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人文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恢宏华美的殿堂,不需要死乞白赖的拖着后生小子们去掌握,而只要真的把我们的青年人领到中华文化殿堂的大门,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崇拜和欣赏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工科的大学生认识我们的中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体会性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人找寻到了某种体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就可以了。中华文化其实常常就是一种意境,中华传统的教育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意境,一种孔夫子抚琴而歌的意境,我们工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就应该追求一种意境,而不要单纯的追求分数和所谓的知识教育。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来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一定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万万不能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否则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就不大了。

第5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8-03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对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文化素质培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上看,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了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就业和创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基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从文化知识的角度看,基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视野、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人文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使他们能汲取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完善自己。这样,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合理、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会更强,为学生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招收的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考的录取率较高,绝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的录取率都在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薄弱,基本的表现就是基本文化知识的缺乏,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奠定文化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因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对学习结果检查和考核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在实际效果方面比其他途径和方法更有效,它能根据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教育,并通过引导、检查、考核等方法巩固、提高教育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会增加,知识结构就会完善,人文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 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服务行业的劳动者而言,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既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系统连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文化教育系统性的特点能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需要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了解了文化的特点、基本的内涵和要求,认识和了解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化素养。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亦如此,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识和了解各种场合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明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能根据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形成的需要,有选择性、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

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礼仪知识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环境的熏陶,离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内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环境,用氛围和环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其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除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良好环境的熏陶为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外在条件(外因),学生个人的修养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内在条件(内因)。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修养才能发挥其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中的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必然会涉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个人对修养方面知识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并会掌握个人修养提升的正确方法。这对学生把文化知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基本的品质、气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文化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备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应是一种高技能的劳动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训练获得的,但是,任何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进而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一个缺乏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其原因为:(1)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强,就容易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职业技能需要在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得到巩固。学生对一种职业技能只知道怎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种职业技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职业技能。(3)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在今后工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对职业技能进行创新和发展。(4)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有敏捷的思维。学生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敏捷,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不稳定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就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四 文化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且,在学科交叉、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标准处在动态之中,不断在发生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注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文化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会在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一些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第二,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高技能的劳动者要适应这一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

不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高的素质基础。学生毕业以后,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真诚等基本的品质。这对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存在一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继续提高学历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快,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学生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6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但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使学生乐中求学,才有可能培养才气和灵性。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培养阅读兴趣,这样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不会感到累赘和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长期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又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荡涤他们的心胸,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是巧设意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掘美、领略美。二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结合词句,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三是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指导诵读,感受美。四是诱发想象,让学生领悟美。教师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通过形象思维,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五是触感,热爱美。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运用不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采取艺术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六是在写作中启发学生思考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取美感后,组织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喜怒哀乐,强化审美情趣。

四、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迁移运用。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提高语文成绩和阅读鉴赏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它比课内阅读的形式更开放,如找一些与课文同步的相关课外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提高;从课外书中抄一些好的篇章、句子、段落等,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培养了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

想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走进名著,从语言中寻找、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国既有陶渊明、柳宗元、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巨匠的古诗文化遗产,又有巴金、老舍、茅盾、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的名家名作。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听到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闻到一阵阵春的气息,更感动于情爱的伟大。从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欣赏到更多的名篇,领略到名人各具特色的风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粹与丰富。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造美。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丰富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学社团等,还可以从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山水情怀,在自然山水中放飞心情、放飞思绪、放飞梦想。在山水大自然中,师生一起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积累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积累学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修养。学会生活,逐步完善自我,锻造高尚的灵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层次。

此外,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成了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使学生更热爱祖国,乐于拥抱生活,热爱科学,追求理想,从而孕育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未来公民的必备人格,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0(34).

第7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文学素养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如此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质等素养得以提升。基于此点,本文笔者将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出发,重点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点教授学生英语学科知识以外,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如此才能使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由此可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1.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英语语言学习就是英美文化的学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可以对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文化体现、文化渗透等方面予以了解,如此才可以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感知。

2.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英语语法、英语口语等方面之外,还要模仿英语运用的情境,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而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质,则要通过各种英语语言的情境运用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呢?

1.引导学生搜索学习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应当开展一些实践性的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到英语文学的问题解答中,如此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而在英语课堂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搜索学习资料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学生在学习资料搜索中观看英语文学、解读英语文学、利用英语文学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英语文学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大学体验英语”主题教学活动中,提出莎士比亚的名言,并通过情景演绎来说明名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这句名言,找到英语文学名言的出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其中,那么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

2.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学素养培养,还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英语文学作品,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示、文化体现等,如此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对于多种形式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英语课堂中提出一个阅读主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之相关的英语文学读物,进而编制诗歌;也可以要求学生选取读物中某个片段来进行话剧演绎等。通过此种生动的、愉悦的、轻松的阅读方式的呈现,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得到能力锻炼,提高自身英语文学素养。

3.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因课堂时间有限,很难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所以,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则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文艺类英语电影的观看、参加英语文学论坛、英语文学专题讲座等,要求学生将自己所体会或感悟出来的心得或总结性的话语运用英语语言表达出来,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进行各种阅读活动、自主学习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语言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为使学生更加灵活的、标准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谭雅素.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42):96-98.

[2]王孝会.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5):126-127.

第8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一、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感悟自然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人在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时较为隐晦,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个人思想。很多爱国主义诗人在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怀时,往往会添加对美丽自然景观的描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达到诗人那样的丰富,便会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勾勒出诗中的自然情景,通过自然情景的想象使学生对自然感悟的能力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古诗词人文教育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文化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与诗人自身心理的反映,其中蕴含着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领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在空间想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诗人所宣扬的情感中被感化,逐渐形成古诗词中诗人的良好修养,对一些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进行创造性的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小学诗词课程资源涉及历史、科技和文化,这些课程资源中也包含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强化小学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将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矫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形成全新的经验与理念,做到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

二、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1.融入古诗词的背景文化,强化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材都是经典古诗文化,每一首诗词的发生背景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古诗词的表面文字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在古诗词中要尽量将每首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诗词讲述的故事中进行深入学习。当学生对每首诗词的背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更加准确地体会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情,进而透彻地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好相关的语言,确定科?W的教学目标,并强化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感受。

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古诗《别董大》进行教学时,学生只能对其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进行字面理解,而不明确高适对景物的描写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此诗的深层内涵,教师便可以将《别董大》的故事发生背景进行简单陈述,使古诗词的背景文化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按照 由大到小的方向进行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之后再详细地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在详细的文化背景下便明确了古诗的产生背景,使学生的人文情感得以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学生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古代诗人在进行作诗作词时,往往会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然而其所描述的生活又高于其生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第一,导入情境,教师在对《商山早行》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创设出的情境定位在烟雾蒙蒙的早晨,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打破宁静,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之前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会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早行?要去哪里?这种求知欲望便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进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著,虽然唐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通过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

3.对古诗词的诗句细化解析,提高学生文化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中的诗句十分抽象,但从字面的理解很难明确诗词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诗人通过文字的浓缩形成的,在诗词的制作中,很多诗句还采用倒装的方式进行组合,并对一些潜在的含义进行省略。这正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障碍。为此,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时要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李白的《赠汪伦》进行讲解时,要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中抒发的友情。同时,教师也要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自然景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李白内心情感世界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对诗词中的特殊表达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教师便需要对“踏歌”进行单独的解释,即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4.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9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式,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的修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培养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后者注重于实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

内化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储存足量的优秀诗文,最有效的途径是诵读,“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获得一种感悟、熏陶,培养语感体验,进而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听觉、思维活力的结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语言材料就可内化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终身有用的东西。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背诵能使学生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能在学生头脑里建立感性的语言模型,能形成良好、敏捷的语言反应机制,能经历情感的体验,审美的熏陶,这样一来,语文素养不就渐渐地形成和发展了吗?

二、在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导向: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来实现。这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识字数量和写字质量的提高过程,自然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口语交际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口头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样,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真正做到事事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而成的,只有这样,综合性学习才能顺利开展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具体操作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综合性学习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综合性学习是这个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人教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选编课文,有描写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要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教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是情感态度、审美感悟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第二,综合性学习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新教材每册有六个单元,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一、三、五单元把写作、口语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二、四、六单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为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