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即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1)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关于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笔者以为主要有:①培养审美感知能力。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是因为语言这一中介,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是,如果仅仅把语文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所以,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②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联系起来,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像,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想象力应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不过审美观照中的移情,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拟神合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脱离客体的想入非非。语文学科培养审美想象力的途径有三:一是鉴赏作品;二是适量背诵诗文;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积累记忆材料――记忆和积累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③培养美好的情操。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容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其主要方法有:①美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又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不过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情境的第一要义。教学语言的美取决于教师具备的爱生情感,科学思维的头脑,对课文思想内容、情感的把握及语言的表现力。②披文入情,发现自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起点在于“披文”,把握语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想象,发掘意蕴。“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力。”但如果离开了文本,语文学科美育就会落空,反之,以学生美育方式进行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语文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③加强朗读,诱发美感。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唤起读者内心视像,感受文本的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育。
(3)结束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美育必须依照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
摘 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目前我国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色彩教学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足。事实上,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水平、进行相关形象思维的训练、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进行情绪情感的引导和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色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对幼儿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对其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提高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幼儿美术;色彩教学;美术教学
进行幼儿美术教学的对象,一般指的是3~7岁的学龄前的孩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进行一些艺术活动,从美术创作的角度,使儿童展现出其对周围环境、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深入,美术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发展。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颜色对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因此,合理、科学的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影响很大,具有重要价值。
1幼儿色彩教学
通常,幼儿会通过绘画、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知,且幼儿在不同的时期,会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表现。通过色彩教学,能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启蒙的作用,是幼儿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1.1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特点
1.1.1发展阶段性。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具有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幼儿在不同的时期,会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表现。因此,针对幼儿成长的不同时期,要符合其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
1.1.2个体差异性。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身心发育程度、性格是不一样的,因此,要针对幼旱母鎏宀钜煨裕针对其不同的色彩发展水平,进行色彩教学。
1.2幼儿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原则
幼儿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具有启蒙的作用,为充分的发挥其启蒙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内容、形式多样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审美性原则以及创造性原则。
2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2.1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提高、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审美具有愉悦性、直觉性、情感性的特点。幼儿通过自己对周围环境、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知,产生审美的意象,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感知。通过色彩的学习、欣赏,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例如,在色彩教学中,老师在《马蒂斯的蜗牛》这一课的教学中,以马蒂斯的剪纸作品《蜗牛》为例,引导幼儿观察作品中的蜗牛,并与蜗牛实际的样子进行对比,让幼儿分析其色彩、形状等特点。此外,用幼儿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画出自己的蜗牛。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让幼儿对各种颜色进行了应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2.2提升幼儿感知能力
幼儿通过色彩教学中的色彩创作,通过进行想象、感知等心理的活动,展现其对美的感知、认识的能力,使其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幼儿感知能力的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感知指的是感觉和知觉,幼儿通过色彩教学,通过视觉、触觉、听觉进行感知,对事物的形状、颜色等整体的理解、把握。通过色彩的教学,让幼儿感受到来自于色彩的视觉刺激,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提升。
2.3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身心健康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以意象作为基础的,通常,幼儿会把意象中具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特征的形象在自己的美术创作画面中进行展现。有时为了对想象的事物进行表现,也会添加一些真实生活中的内容在绘画作品中。因此,通常幼儿都能够自主、自由的通过美术创作、通过测试来展示其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知。例如,在《未来的家》的课程教学中,利用梵高与博纳尔德风景画中的色彩梯次,以及四季的色彩为例,让幼儿观察和感受色彩,了解色彩梯次,并且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丰富的色彩,展现自己心中未来的家,以此锻炼幼儿表达色彩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4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绘画作品的灵感大多是来源于生活,利用丰富多样的色彩进行美术创作本身就是幼儿想象、思考、发现与尝试的过程,对幼儿思维能力,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对色彩的领悟表达出其对周围环境、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知,其美术作品体现出一顶的创造性。通常,总的来说,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从实际生活阶段,发展到含有一定想象力、创造力的阶段。例如,在《创意水果拼盘》的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观察和感受水果的色彩、形状等,学习色彩搭配、对比的基本知识,锻炼幼儿运用色彩的创造力,制作独特、具有创造性的水果拼盘。通过色彩教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3结束语
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其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水平,进行相关形象思维的训练,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进行情绪情感的引导和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对幼儿美术老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提高对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改善其不足。希望基于本文对幼儿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价值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实现提高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雪.浅析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J].赤子(上中旬),2016,(17):187.
[2]郑翔琼.论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117.
[3]李启阁.论学前幼儿美术教育方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6,(02):270.
[4]郑雪霞.学以致用――幼师美术色彩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12):259.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能力;想象力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既体现出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在教学中,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相比,现在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均衡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学生对于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聚精会神地去做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利用美术教育轻松自由的条件,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和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和美的创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重要。美术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教师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创造力得到发展。教师应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无意地注意表演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思想。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造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并认真思考,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四、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观察、动脑、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语文是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拟就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源泉。而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对作品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形象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而是通过语言虚拟的间接形象。因而,审美感知与一般的感知不同,它带有浓厚的感彩,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在审美中,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且活跃起来。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林黛玉这个形象时,学生原有的印象是她是个心胸狭窄、好耍小姐脾气、凡事斤斤计较的令人讨厌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家境和生活状况,再启发学生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自己与主人公的哪怕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并将之放大,再配合《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而能触动他们心弦的审美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心目中,林黛玉成为“不会用别人的衣裳温暖自己的人”,是一个充满才情、敏感多愁、自尊自爱自傲的可人儿。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总是整体的,主体总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等融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中,这种融入越丰富、越迫切,感知力就越强。一只破碗,不过是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而已,但在鲁迅的《祝福》中,却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的道具,是她悲惨一生的见证。学生读到这里时,我要求学生把祥林嫂苦难生活的“碎片”与这只破碗连接,再联系文章中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一个经历了再婚、丧夫继而丧子,无人同情、无人关心、生活无着落、丧失生活勇气的祥林嫂就完全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当下的感知,学生的感受内容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
夏丏尊先生说过:“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可见,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不是单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集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再现审美对象活跃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雄壮的赤壁、险峻的蜀道、连绵的大青山、凄美的浔阳江头……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源泉。中学生走进这个美的世界是从阅读课本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学符号出发,凭着作者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现就越真实。正是由于这种再现的社会具象的积累,才丰盈了学生的知识宝库。这种积累越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基础就越厚实。
伊塞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本文的意图。”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语文课中,在文学鉴赏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是接受美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掌握文学作品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画面活在眼前,使意蕴酿于心中,让学生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来。
三、挖掘审美对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染,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审美情感是一种“净化”的情感,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是要使学生在对美的对象的直接观照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的具体意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如苏轼的《赤壁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融入另外自己的审美观念。有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的感慨;有感喟人生短促无常、自己一事无成的悲观情绪;也有抛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抓住这其中的审美灵感,可以培养学生宁静、和谐的情感。
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作家的审美理想往往通过对丑的暴露与鞭挞曲折地反映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自然也包含了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这种形式。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丑”,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可以培养学生批判与憎恶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对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人物,对这些丑类的观照就是对真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对作者审美理想的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事物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已经变成了蕴含美的形象,具有负价值的丑类已经变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
总之,在语文课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审美对象的变化,挖掘审美对象的深层内涵,注意美的范畴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引导发现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具有“感性直接观照”的特点。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同时,审美理解是有层次的,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深的审美理解层次。
语文学习是审美的,用找寻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美在语文课中闪光,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徜徉。
[参考文献]
[1]德廖莫夫:《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2]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因为幼儿还没有养成一个成人的惯性思维和传统道德的社会观念,因此幼儿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并且源源不断的。幼儿从所接触的事物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和不成熟的思维开始对世界的认识[1]。美术是人们看待这个世界最直观的表现,它的表现不仅仅在绘画的写实和描述上,更有在其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美术发展至今,成为艺术行列中最具有个人意识的源泉[2]。培养幼儿的创作性思维,是培养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树立正确而独特的审美,是培养他们自己去探究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的一种手段。
1.什么是创作性思维。
创作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开拓新领域,认识新成果的一种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的能力[3]。这是一种复杂的,跳出看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创作性需要人们依靠长期的知识学习和探索,依靠自身的推理、想象和直觉所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创作性思维求实行、批判性、连贯性;灵活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创作性思维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促进意义
2.1激发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思维进行中一项重要的能力。爱伊斯坦曾经所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绘画是美术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重要手段之一。绘画是儿童对于世界最直观的表现和看法。例如在成人的意识中,树叶就是绿的,树干就是深色。可是在幼儿的眼中这些都是五颜六色的。他们会将树叶和树干画成五彩缤纷的颜色。每一个小朋友画的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在幼儿绘画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力,向我们呈现出他们眼中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只是遵循一种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创作性思维中的灵活性和跨越性让对于这个世界还处在认识阶段的幼儿会采用多角度来思考和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幼儿的在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会直观的表达自己所看到所想。创作性思维为幼儿认识世界提供了更多的道路。
2.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创作性思维往往是人们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于一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的开始[4]。求知欲是创作性思维的前提条件。从小激发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幼儿发现一个问题时,不是等待老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2.4孕育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一个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们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创新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美术方面尤为如此。幼儿在绘画和树立审美观念的时候会结合自身现有的认识,在这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自己独有的看法和认识。创作性思维能够让幼儿从小就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这对推动中国的么美术事业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中的创作性思维
3.1利用现实生活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想象力虽然是天马行空,但不代表它是可以凭空产生的。幼儿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一些想象力来理解和描绘。所以老师要让幼儿多出去看看,运用幼儿敏锐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学习颜色的过程美术老师可以给幼儿看不同的颜色板,然后询问他们这些颜色给他们的感受和感觉,或者让他们想起了什么。例如当看见红色时,有的小的小朋友会说太阳,有些小朋友会说过年,有些小朋友会说开心。每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就可以从中找出共同点加深孩子对于红色时温暖、热情、喜庆、活泼的感受。
3.2培养幼儿用绘画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和兴趣
绘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表达自身感受最直观的方法之一。不断变化绘画课的形式,不在仅仅只是让幼儿坐在那里安安静静的画画,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绘画能力,愿意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绘画之前,老师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和游戏。例如绘画课一开始老师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一份七巧板,让他们摆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想要的东西。之后,在将它们画下来。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加的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绘画不仅仅是画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东西。
3.3给幼儿营造一个宽广的创作空间
幼儿才是美术教育的主体。在美术创作中,并没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要较少的进行干预和分析,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舞蹈表演与想象力关系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人物的创作、人物感情的表达、肢体动作以及舞台音乐等,都是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没有了想象力,舞蹈作品将是没有灵魂的。在舞蹈表演时,不可能真实的还原舞蹈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等因素,舞台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在虚拟的舞台所创设的时空里,只有依靠舞蹈的创作者、舞台的编导以及舞者的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体现舞蹈的精神内涵,从而感染观众并启发观众的联想,从而产生与艺术的共鸣。
舞蹈形象是舞蹈作品的核心,而想象力是形象的来源,所以想象力乃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当一个舞者在演绎一个舞蹈作品的时候,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创作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舞者的二度创作,即舞者结合整个舞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和思考,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再通过形象而生动的舞蹈动作,创造出舞蹈人物的过程。这种二度创作正是舞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一个优秀的舞者一定是想象力丰富,能够更好的刻画舞蹈人物的。
2 舞蹈表演中的想象力分类
舞蹈表演中的想象力分为动作空间的想象与心理空间的想象。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是对舞蹈动作在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作品的过程。舞蹈作品要实现一定的审美价值,想象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作空间的想象是舞蹈练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求舞者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及其韵律的核心。
舞者对舞蹈动作完美展示的过程,就要求其充分的展开想象,并赋予每个舞蹈动作。动作空间想象力还体现在三维空间中,即高空、中空、低空。舞蹈动作的空间转化可以实现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舞台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还原舞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就需要舞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舞蹈人物进行创作,用身体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形象的想象力。舞蹈作品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符号,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方式。正如少数民族舞蹈有着其独有的特色,也是其舞蹈中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对于舞者来说,舞蹈中所承载的文化环境,就要更多的依赖于舞蹈表演者的想象力。运用艺术化的想象,来对舞蹈人物进行理解,是自己置身于舞蹈作品的情景中,通过外在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在蒙古舞中,因为蒙古人生活在大草原中,他们雄壮威武、热情好客、能够善舞,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在表演蒙古舞蹈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力刻画出蒙古人的性格特征———大气而豪迈。所以,舞者在表演时仿佛处身于蒙古大草原,想象着蒙古人的生活,才能跳好蒙古舞。
3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想象是舞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对记忆中存在的承载感情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不是简单的再现素材,是舞者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过程。因此,舞蹈作品因为舞者的想象力的创造,才使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更加鲜活。舞者在创作的过程也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随着想象认识的发展,舞蹈中的人物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另外,想象力还会使舞蹈人物的情感更加复杂多样。舞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不仅存在着舞者的自身的情感,还包含了角色的情感,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体验各种角色的感情活动。
如愤怒、悲伤、失望、希望、欢快等,舞者要依靠想象力来展现这些情感,让自己成为舞蹈中的人物,体会当事人的处境,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中,更加丰富的将人物的各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只有借助于想象力才能刺激内心的情感驱动,创作出更生动的舞蹈人物。
想象力还会作用于舞蹈感觉。舞蹈感觉的产生需要通过想象力来完成。所谓的舞蹈感觉是舞者自身的意识和感觉,它不仅仅是舞者对舞台的感受还包括了想象力。舞者只有通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形成良好的艺术感情,才能产生好的舞蹈感觉。根据现代心理学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只有“想象”才能引起艺术感觉,而记忆表象是不能产生这种高级感觉的,创造想象更是如此。
4 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学校而言,在培养舞蹈学生时应该不仅仅注重基本技能的开发和训练,应该更多的设置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课程,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情感感受,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以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
对于教师而言,也要明确培养学生想象力重要性。在教学中探索一些可行的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模仿当中发挥想象力,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也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舞台情景,如舞台的布置、灯光音乐等等,这些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到舞蹈人物的角色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即使教师没有相应的条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情绪想象,许多舞者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能却没有良好的舞蹈感觉,就是因为不善于运用舞蹈的想象力。对学生也要进行美感教育,学生要有审美能力才能感受到美,与想象力相联系,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音乐、文学以及绘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可以很好的表现舞蹈的主题,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舞蹈的一部分,音乐可以烘托舞蹈的气氛,表达舞蹈人物的情感。绘画也会给人以美的启发,丰富人的内心,激发创作者的灵感。文学作品看似与舞蹈不相关,但是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意识,它可以增加人的艺术想象力,很多经典的舞蹈作品都来自于经典的文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身心发展 作用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美术、教育三者的集合体,是现在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幼儿教育不是艺术精英的教育,要区别对待,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都是不一样的。幼儿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一、 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1.有别于专业美术的内在要求。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手工、观察、欣赏等方式的美术活动,来全面培养幼儿的心理、思想、情操及人格。它不局限于美术技巧的掌握,不将重点放在艺术技能方面,而是纯粹的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和目标。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里,没有所谓的绘画天才,没有什么美术特长生,我们着眼的是幼儿的整体发展,不是某项特殊技能、技巧的培养与掌握。
2.教育方式方法的独特。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既定的量化目标。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充分发展幼儿的自然、天性,在活动中,不能要求儿童画什么就一定要像什么,比如让幼儿画一幅关于车的图片,有的孩子会将轮子画成方形的,作为老师就不能直接指正说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这样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他做出的画总会有他的理由,不妨引导其回答他这样设计的原因,同时锻炼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1.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形成对事物美丑的理解与划分,在进行互动中也可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比如:设计几幅图片,一个是穿着漂亮的小朋友随地乱扔东西,一个是穿着普通的小朋友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通过这几幅图片,引导幼儿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丑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还有人的内在。
2.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子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作为幼儿老师决不能抑制幼儿的想象空间的发展,切记将成人的现实思维灌输给幼儿。人就是因为有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力在4岁至4岁半之间最为发达,5岁以后开始现实地、具体地认知、感知世界。因此,在幼儿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老师及家长能做的就是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别去管幼儿想的东西靠谱不靠谱,我们注重的是想象这种能力的发展,只有敢于想象,才能敢于创新。
3.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美术教育从其存在于发展的角度看,不只是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赏鉴,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创作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因此创作的过程比创作的结果更重要。老师在幼儿创作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与肯定,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幼儿的创作发展方向,相反,我们要给予的是更多的鼓励与欣赏,才能给予幼儿创造的动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在美术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提高对美术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美术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而且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美术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美术文化意识,使学生不断增强审美观念,并对学习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其次,美术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态度,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自觉深入研究、探讨相关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应该以此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1.了解学生,结合学生个性制定培养策略
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掌握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进而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制订相应的培养策略,能够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美术教育。在结合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创意的字》一课教学为例。现在一些学生喜爱使用电子产品,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开展相应的创意字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常喜欢的打字形式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字体(图1)。美术教师结合学生的审美观念开展创意字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创意字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并针对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学生往往喜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联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美术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利用当下普遍运用的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应先筛选出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音频适合被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音频,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其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并引发其对相关美术知识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美术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培养美术文化意识。如,在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精美的报刊》一课教学中,报刊作为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美术形式,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报刊,让学生鉴赏优秀的报刊设计,在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报刊的版面设计深入思考、探究。之后,美术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主制作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创作美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团队合作、展开热烈讨论,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力。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自觉针对美术学习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同时,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也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增强美术学习氛围的前提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如,在《精美的报刊》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围绕“精美的报刊”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报刊,通过合作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促使学生对美术实践活动集中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学校的报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认知、了解报刊设计,并培养学生对报刊设计的自信。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美术教师充分结合生活实践开展美术教学,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美术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下对美术的创造与想象有更精确的理解。要结合生活实践开展美术教学,首先,美术教师应找到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如,在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一课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利用学校中具有美学性质的事物,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前文所述的对学校中的报刊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制作,就是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美术教学的一个案例。此外,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画报设计,如,举行以“传递中国正能量”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对黑板报设计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此项美术实践活动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美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逐步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让学生在“听”中创想音乐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再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充分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听到的,想到的,训练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感受到笛子清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吉他、提琴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在“唱”中体验音乐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较好地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演唱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学生在演唱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音乐作品的特点。高兴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增强了音乐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画”中想象音乐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的情感表现也比较直观。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现,如教学《牧童短笛》时,我让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表现出来,绘制旋律图形谱。这样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析”中理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