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概念的理解、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综合、推理、演绎等等。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紧密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更是异常重要,下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思维模式,但是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特质,才能发挥教师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学生主要有三个思维特征。第一点是思维的不成熟性、不系统性,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感性思维。第二点是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正是因为思维的不成熟,初中学生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事物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第三点是超强的塑造性,不成熟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有更高的重塑性,学生会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的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充分认识这几个特征对思维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因合理结合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淡化数学基本知识教学。达到数学中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有数学的效果。
(一)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思考和学习中掌握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安排逻辑思维训练。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反面例子让学生不断比较和辩证基本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一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在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寻求最佳答案,在分析解题中掌握思维方法。
(二)多做习题,巧做习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推理证明类的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做思考题和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答习题,最后让学生找到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达到巧做题的目的,这也会培养学生对思考的兴趣,形成正向反馈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关注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
受生活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有个别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这类学生,通过制定不同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进而把握逻辑思维学习的总体脉络。例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差生跟上进度,好学生有显著提升。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更新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才算成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逻辑思维过程,掌握了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逻辑方法,才能参与到实际的解决过程,这样也就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与学生探讨思维模式,保持思维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感受,学生通过互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措施,教师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教学心得。
三、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实际生活中,思维能力的运用遍布每一个角落,逻辑思维更是应用广泛。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探索、积极的研究逻辑思维的学习。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的从学生身上找到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实例,让他们融入到各个案例之中,他们才能自己思考,开动脑筋,进而自己动手去实践。在不断地重复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提升一个档次。例如,教师设计思维运用游戏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更换游戏设置,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分析,使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相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更好的互动和效果,达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课堂和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当然学生和家长也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其次,逻辑思维方法,亦叫逻辑方法,就是说理、讲解规律的方法。换言之,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地理概念、提示地理规律,讲解地理成因,解决地理教学上的“为什么?”,获得地理理性知识的方法。亦即讲授地理基本原理的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所以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作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严格的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逻辑思维方法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逻辑思维方法(活动)的一般规律
逻辑思维活动是一种规律性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例如:要讲授季风、海陆风的成因,就先用一块岩石、一盆水来比较,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思考——岩石、水的受热、散热原理与陆地、海洋的受热、散热原理怎样,这样就能做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达到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
遵循地理事物、现象的相互联系,按照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根据地理逻辑思维方法,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此方法的基本途径。
例如: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都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等,从地理知识的属性来看,就是那些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通过思维我们可以知道结果、追溯成因,或者知道原因推知结果。又如:地球本身是一个运动发展的物体,随着地球的发展,在它上面有规律地出现新的愈来愈复杂的东西;地球上海陆升降、地形的演变、河湖的演化等,充分说明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处处都应依这原理引导学生。
三、逻辑思维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事物、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的方法。
1.比较法
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思维方法。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既不可能搬到眼前讲,又不可能用观察和实验解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这一地理现象和另一地理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如:学生在已知三角洲这一地理事物后,教师可以用比较法,从已知三角洲的要领中得出冲积扇地形的概念——河流夹带的泥沙等物质在河流的出山口一带地区沉积而形成有一定倾斜、呈扇形的地形。
应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教师经常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既可以把新旧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又复习了旧知识,可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例如,讲南美洲的地形时可把它与北美洲的地形进行比较,便可得出它们在地形上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的地形特征。
一般的比较法有:①类比法(如三角洲与冲积扇)。②借比法(如:讲季风成因借用岩石、水说明陆地、海洋的受热、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原理)。③自比法:(主要比较某一地理事物的历史变化,了解其过去、现在及将来,掌握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例如:洞庭湖的缩小;东非大裂谷的扩大等。)④综合比较法——是一种比较要素较多、较复杂的比较法,这种方法可在高三地理复习时更多的使用,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地理总论时,一、引导学生利用此法进行复习,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农业生产等各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的比较,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中国东部地区地理自然特征的目的。
2.分析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是两个彼此相反而密切联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分析时要运用学生过去学习过的知识,例如:“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在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时,就要在学生过去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概念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解剖。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分析的条件和提示学生对具体问题做到具体分析,并要学生注意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这一区域的气候特征。
综合就是要引导学生把部分的和个别的地理事物通过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总结,例如,风化作用的概念,通过分析之后,就可以综合为:无论多么坚硬的岩石,在空气、热力、水分和有机物长期作用下,就会逐渐破裂,最后成为疏松的沙子和泥土,这种现象是风化作用,其过程就是风化过程。所以分析、综合是形成地理概念、研究区域地理特征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逻辑思维方法,而在教学中应用它还能引起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
3.归纳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人的认识规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实现的。
例如:用归纳法来学习我国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除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有结冰等共同特点,对这些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就是我国北方河流水文一般特征的概念。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的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再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出示“ + = , + = ”问,这些题目做得对吗?谁能说出它“病在哪里”?请你来当个小医生给它医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地理概念;判断推理;地图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思维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逻辑思维。从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逻辑思维又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地理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反映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可见,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理解、掌握、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运用地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下面,笔者就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谈谈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
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
1.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逻辑手段。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加以舍弃,而将其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概括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再推广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获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对地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然后用定义的形式表示出来。此外,在逻辑上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处延,也是一种概括。
2.判断推理
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高级认识阶段。所谓判断就是运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种地理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点或关系。在认识过程中,判断实现着从一个判断到另一个判断,从一个认识水平上升到另一更高认识水平的过渡。所谓推理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为根据,作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是从已知推求未知获得新知的重要方法。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三种。归纳推理是根据几个个别判断推知一般判断。演绎推理是根据一般判断推知个别判断,所谓“举一反三”就是从一般推知个别。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种属性相近的地理事物,推知它们可能还有别的相近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
3.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也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常常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
三、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描述法读图
描述法读图有利于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终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如根据台湾海峡两岸地图(见下图)说出厦门的地理位置特点。
■
对于事物特征的描述则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的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同时通过读图使学生在理解地理事物特征的同时,也掌握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如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可以根据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描述。又如在学习聚落时,可以根据各地民居图,先描述民居的特点,然后分析民居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地让学生完成直观形象到抽象特点的记忆过程。读图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2.对应法读图
对应法读图有利于发展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多图对应可以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把板块构造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叠加对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了。又如利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温度带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图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3.分析法读图
分析法读图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说,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任何地理概念和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都要经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是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阅读大洲、地区、国家或省区的地图时,通常都是相同的顺序:先是了解其位置、然后认识地形,根据位置和地形分析气候的特点,根据地形、气候分析河流的特征,最后结合人口分布、城市布局等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整个分析过程虽然初中地理教学要求较低,但分析综合方法的应用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如根据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先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根据亚洲的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结合亚洲的位置和地形及气候图分析亚洲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为什么季风气候显著,为什么大陆性特征显著;根据亚洲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亚洲河流的特征是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内流区面积
广大。
读气温降水分布图时,笔者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来进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的分析。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册上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高低、流经的洋流性质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使他们在以后类似的环节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地图和成因的联系。如在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如下问题:
(1)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观察南、北半球,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规律如何?
(2)北半球的20 ℃等温线平直吗?在哪里出现最明显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
(3)用红笔描出北半球10 ℃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并说明
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同纬度陆地上,海拔高,气温低。
四、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效果
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地实现地理新课标强调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几何 教学方法 探讨
几何知识是数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几何史和几何名人趣事,如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的故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树立学好平面几何的信心,那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害怕学习几何知识过渡到喜爱学习几何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动画展示,几何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时举例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太深奥,太抽象,要简单易懂,比如几何中数线段的条数与计算球队参加比赛的场数的问题,原来农村里的师傅修建房屋时不懂得勾股定理知识又怎样保证修建时墙角是直角等。二是要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几何时就要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弄扎实,让他们对于几何的学习有一些成就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初中几何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
初中几何已由小学的直观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上来,只有能够识别图形,才能在此基础上来研究这些图形,因此,识别图形是几何学习最基本的要求。而要从理论上识别一个图形,就要掌握基本概念。几何基本概念是对一个图形最具体、最实质的概括,它是判断是不是某个图形的依据。由此可知,基本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
二、要注重公理和定理的教学
几何是利用最基本的公理来研究各种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公理和定理是研究各种图形的基础,离开这些公理和定理,几何将没有办法研究下去。学生以后学习和研究几何的基础就是这些公理和定理,离开了它们学生学习几何将是空谈;而且这些理论正是证明过程的理论依据,离开了它们,几何证明就是无稽之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学。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和分析图形的习惯
所谓几何基本图形,是指在几何教学中,把几何定义、定理、公理、推论等基础知识的文字内容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出来的最简练、最基本、最形象的几何图形。几何教学中,基本上每个定义、定理、公理、推论等都可以用几何符号语言形象地表示出来,并且都具有其基本特征。几何基本图形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相对独立性。几何基本图形是用来表述几何定义、定理、公理及推论的符号语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并能够独立说明问题。
(二)概括性。几何基本图形能反映一个定义、定理、公理、推论等的基本内容,无论怎样复杂的几何定义、定理、公理及推论都可以用一个图形表述出来,这充分说明了几何基本图形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三)简练性。几何基本图形,要求准确地表述几何定义、定理、公理及推论的基本内容,那就必须简洁明快、精炼而准确。这也是几何基本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为它具有这个特点,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才能从中分离出来而独立、概括地存在,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问题。
(四)形象性。每个几何基本图形都具有明显的形象特征,这个特征实质上可以说是区别于其它图形的一个显著标志。如: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的基本图形看来很相似,但其形象特征不同:三角形的中线表现为线段相等,而其高则表现为垂直的形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则表现为两角相等。
(五)符号化特征。几何基本图形是用符号语言来表述文字语言的,因而符号化特征很突出,这也是有利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基础性。几何基本图形是其它几何组合图形的基础,它是组合图形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说任意一个组合图形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四、要注重几何学习方法的指导
几何基本概念的教学,首先,要明了几何语言的特征,掌握几何语言的使用方法,并不断提高几何语言的表达水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几何术语,特别是推理语言、作图语言的用法,而且要掌握几何变式语言的用法。例如,“点P在直线MN上”,也可以说成“直线MN通过点P”;又如,“对顶角相等”,其意思是说“若两角为对顶角,则此两角相等”。其次,要重视几何知识的系统化,能随时注意将有关的概念及其性质加以分类整理。例如,将关于角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知识系统化,就需要把“邻补角”、“对顶角”、“两边分别平行或垂直的角”、“同位角”等复合概念或单一概念及有关性质加以整理。再次,要充分发挥概念在解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无论几何证明,还是解几何计算题都需要不断地从性质出发选择有关性质的概念,又需要从概念出发,选择从该概念导出的与解题有关的性质,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几何题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落在几何的身上。有人把几何形象地比喻成“逻辑思维的体操”。初中几何是学习逻辑思维的开始,学生刚刚接触还不适应,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只顾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初中几何的教学任务除了认识图形和研究图形的性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与逻辑思维方法的意义
地理课程分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这两个部分,其对于学生拥有必备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人们去科学的观察、发现以及揭示与理解相关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地理学科的体系的是事物的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与演变的规律,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即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的在整体上掌握其地理的林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想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地理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培养学生的对比与联想的思维方法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型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地理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地理现象基本特征的时候,要灵活的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是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实施的相关建议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节的活动里,要求学生搜集学校所在城区的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对该城区的发展条件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之后,得出所居住地区的区位条件、交通以及经济腹地、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对其进行综合与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判断与依据。
对于实际教学而言,讨论是运用知识以及学生进行实践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讨论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通过讨论、比较以及鉴赏与评价是其具体要求。这主要由于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地理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拥有比较复杂的空间联系,与此同时其演变的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有效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增加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容.《科学》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4(04):59―60.
[2]秦克铸,庞云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2003,11(6):76-77.
首先,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定、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一项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的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时,对元、角单位概念的教学,我预设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天气炎热的中午,小明到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个冰激凌:已知每个冰激凌五角钱,小明给售货员阿姨一元钱!售货员阿姨给小明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的得出:一元就是两个五角!(1元=5角+5角)两个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从而引出1元等于10角的概念(1元=10角)!这样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思维推理!是顺藤摸瓜的清晰脉络教学方法!这种顺向的思维模式不仅易于学生的理解、易于识记!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循序渐进的严谨思维程序!
其次,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及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运用的升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
然而,数学知识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其逻辑性很强、很严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呢?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二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重视对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四是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根据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以及思维推理的不同,我们将逻辑思维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即顺向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逆向思维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但无论是顺向思维推理还是逆向思维推理都应遵循: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特点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还要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的运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具有优越的条件,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应肩负着引导、培养、深化学生对逻辑思维推理理念认识的重大责任。
二、逻辑思维的导向性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来说,逻辑思维具有: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及散向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思维向抽象思维这一逻辑思维推理的转化。比如:在教学中如何求圆的面积?引导学生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л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自然推出圆的面积公式:S=лr X r=лr2; 又如求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即用公式表示:S=2лrh+2лr2;这样根据逻辑思维推理中的顺向性思维得出的导向公式概念,并不是意味着是问题解决的升华!我们还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中的散向性思维!在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的同时,延伸归纳推出:S=2лr X(h+r)。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化归整理的原则,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化难解易的导向目的!
三、逻辑思维灵活运用的特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效率
在新课标改革体系下,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去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然后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趣味性以及活力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做,才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所以,探究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学和学生之间开展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且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是老师。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不管学生能否愿意接受,而且,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课堂也变得死气沉沉。所以,老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向老师提出质疑,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得数学课堂更加具有亲和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2.创造合理、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真实、有效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促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真实而且具有活力。数学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更改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真实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因此老师需要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细节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于学生从小所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就会有所差异,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也会有所差异。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以因为某一个学生成绩差就不管他,或者讨厌他。老师需要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促使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是固定、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这些主要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的,老师并不会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成绩特别好以及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都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数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且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所有学生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而促使所有学生更加全面、个性的发展。
三、进行合理的方式分析
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基于问题的本身而产生的。从本质而言,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性很高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重视问题的产生形式。老师能够采取科学的问题引出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想要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让学生把握好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础的了解后,让他们有效的学习。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数学老师需要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从而促使所有学生都可以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老师需要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帮助与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倪太敏.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谈[J].新课程,2014(5):62-63.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
引 言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为基础,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建筑设计的诸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为取得具有首创性和一定价值的设计成果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过程、主体、客体、方法、载体、实践应用等多方而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于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1、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像其他一切思维活动一样,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因为任何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对原有思维成果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又是在继承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以已有思维成果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创新。表现为继承一创新一再继承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永恒运动的前进过程。建筑设计思维中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首先,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可以从继承和模仿开始。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是以熟悉的对象为基础的。熟悉对象但不走”熟”径。其次,继承和模仿应当是取其精髓,弃其糟粕。继承和模仿正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不应是简单的照抄,而是要积极地学习,尚无看齐,何谈超越。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关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一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当我们进行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讨,必然有一定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特征存在,而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特征也只有在智力活动中才能具体表现出来。(北京)在全方位的教育一节中强调:“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共同促进,建筑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注意同步培养,只偏重于某个方面,必然会影响建筑师的健康成长。
3、硬客体与软客体的辩证关系
硬客体和软客体协同发展。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全球化情境中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仍具有一定的纯粹性,仍是一门研究建筑本体的学科。建筑师必须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物质环境的营造上。而我国的建筑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的附加意义远大于它所具有的普遍附加值,重视软客体而轻视硬客体的存在,要求建筑设汁既有“想法”又有“说法”,既有“个性”又有“亮点”,一些建筑师把一些国外的建筑观念、方法不假思索地运用到国内的建筑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克隆”建筑、“化妆”建筑、“伪生态”建筑、“狂草”建筑,这些建筑设计忽略了硬客体和软客体协同发展,以致遮蔽了建筑的本来面貌。
4、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逻辑思维的基础来自于非逻辑思维所得到的内容,其过程本身须依赖于非逻辑思维取得突破,并得以具体化。同样,非逻辑思维往往也渗透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为其明确方向、月标,加快思维的进程,使之较快地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逻辑思维的浓缩和跳跃,有可能表现为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展开和具体化、条理化,便转化为逻辑过程。建筑创作的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
5、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立统一。发散思维是由“一到多”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则是由“多到一”。发散以收敛为出发点,选定了设计目标才能向外发散:收敛要以发散的结果为前提。在创新过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需要强调这两种思维的互补关系。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瓦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赖特先生说过:“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这个过程正体现出建筑没计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
6、正向与逆向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没计创新思维方法是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对立统一。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设计中的问题经过逆向思维得到的创新点一般还要经过正向思维的具体化,而逆向思维的创新点被多数建筑师接受以后,其陌生化程度降低,会逐渐转变成正向思维的内容。吴焕加先生指导设计的间山山门,是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虚实反转的上乘之作,这种方式被广泛认可后,就成为一种正向思维,创新性大大降低。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对立统一。与求同思维无关的求异思维是不存在的,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求异思维的创新成果在实践中屡获成功之后,成为常态,也就转化为求同思维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形态来自于对中国古塔的联想,创新度很高,这种运用联想法的“求同思维”达到的效果是其形象与其他大厦的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