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内科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科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科护理措施

第1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人类发生与发展呼吸系统疾病,除恶劣的生活环境外,滥用抗生素、激素的也是心脑血管病产生的必要因素之一。因为人的免疫力的下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相继产生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诸如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与呼吸系统有关。这些根除困难、经常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有的人是先天性的。有的人是后天性的。患者呼吸疾病表现特点与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离外,发生呼吸疾病原因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理素质、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是发生呼吸疾病原因的关键所在。患有呼吸疾病的人因系统免疫力极端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好与否感觉非常敏感,易感染程度高。这样严重困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这样反复无常的长期发病会造成患者心情焦躁不安。抑郁的心情和焦急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1]。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较长,病情恶化速度快且容易发作从而导致患者情绪烦躁、精神紧张、意志消沉,令患者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险状态,严重可致死。因此呼吸内科患者在医治的基础上辅以正确合理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焦急情绪得到抑制,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现在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患者220例临床资料,具体资料分析状况如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20例患者,男120例,女100例,年龄18~84岁,具体分成干预与对照两个组,每个组110例。220例重症患者的基础疾病是:有108例患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48例患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3例患肺癌的患者,38例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13例患支气管扩张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只是实施一般性的护理,同时对护理的情况作详细的记载;对于干预组是采取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有目的性和由针对性实施的应急干预护理的措施,同时对护理状况作了详细记录。

2结果

对照组发现29例呼吸不畅患者护理记录,出现呼吸急促的患者有19例;干预组出现42例呼吸不畅患者,19例呼吸急促患者。医护人员对这两组分别施行常规性护理(指对照组)与常规性护理加应急性干预护理(指干预组)后,与施行护理前进行细致比照,两个组通过护理后,各自的氧分压升高明显(P

3护理措施

3.1呼吸观察 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难以咳出,患者经常坐立不安。患者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表现出现张大嘴巴、大声喘息、头上冒出汗粒等症状。只有不失时机的对患者的呼吸观察,才能准确有效地为医生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咳出非常困难,并且痰液中带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就是急性肺水肿的征兆[1]。还要对患者进行意识观察:假如患者出现意识不明朗,大白天喜欢睡觉,脑筋反应非常缓慢,这时候应该严密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症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2加强病情的监测护理 鉴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快且时间短,因此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观察对病情的判断非常重要,且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及输液观察都有重大意义。进行护理治疗时:首先对于重症患者出现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对患者的呼吸的快慢节奏、呼吸的深浅度、咳痰的计量、心脏搏动的节律、脉搏跳动的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指标进行详细的观察。其次是对患者进行有无并发症及诱发因素的细致观察并作详细记录,为了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病情加重出现的危险,应加强后半夜的巡视、观察及护理。最后要是重症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为了消除患者吸氧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到操作规范,并对吸氧状况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详细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血气做好监测。

3.3给氧的护理 氧疗及卧床护理:给氧的标准应实行持续低流量,流速为1~2L/min,氧的浓度保持在24%~28%,给氧的具体办法为鼻导管或鼻塞,在氧疗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需调节流量时,要采取先取掉鼻塞之后再调节流量的方法;停用时先取出鼻塞,再将氧气开关关闭。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2]。

3.4用药干预护理 对于呼吸重症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把握用药浓度以及用药的剂量。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仔细观察滴注的速度的快慢,随时作调整,还要查看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各种反映。由于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它有增强气道黏膜的清除的功能,故适当应用吸入气雾剂,吸入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同对患者心律等指标进行检测。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在其产生抗过敏、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效果的同一时间内,也要及时的关注患者的状况。

3.5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痰液要迅速清理干净,使通气量增加,保障患者不受到任何感染。按时给患者翻身,并用手轻轻扣患者背部,利用翻动身体,排出附着气管内壁的痰液排,对头脑清晰的患者应鼓励其进行咽喉部咳嗽部,以引发咳嗽,也可以实施雾化的措施吸入。利用吸痰器以帮助吸痰,可将吸痰管经过鼻腔插入气管吸痰,还可经过口腔径直吸痰。但要用轻缓的手法,使粘膜不受到刺激,吸痰的时间每次不少于15s。

3.6饮食护理 肺心病呼衰者,因为卧床时间较久,活动量几乎没有,消化功能非常之差,再加上肺心病常合并右心衰,导致产生严重消化不良现状。故应该吃些清淡、营养价值高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蛋白汤、牛奶、蛋白汤之类。不要食油腻和难以肖化的食物。

3.7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脑筋反应迟缓、喜欢嗦的患者护理要有耐心,不随便转移他(他)的话题;要照顾患者的情绪,顺其自然地结束与患者的交流;在喊叫患者要时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直接号;进入病房时,要主动和患者寒暄,嘘寒问暖,以打消患者孤独和恐惧感,消除其抑郁情绪,让患者应对疾病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要稳定患者的情绪,便于日常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3]。

4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况,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都要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有效的医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莉,李亚娜.浅析呼吸内科患者临床护理[J].现代养生杂志,2013(12).

第2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29-02

呼吸内科护理需要面对呼吸系统疾病这一常见多发病,从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结果看,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的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国家不断完善基层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针对日益上升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就需要提供给这类患者快速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1]。依据笔者内科护理多年的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与措施做总结报告如下。

1呼吸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1护理人员自身问题。

1.1.1缺乏足够风险意识。

(1)护理记录不完善。做好护理记录比较烦琐,耗费时间多,尤其是那些非病危患者,护理人员认为其情绪比较稳定,缺乏细致观察其病情变化的耐心,一旦有危机情况出现,对这类患者缺少第一手病情变化资料。同时,由于闲暇时间护理人员才对护理过程做回顾性记录,部分内容可能遗漏。

(2)患者的隐私权常忽略。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过程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关注多,可能存在与其他人交谈中意间透露出患者病情现象,没有对患者的隐私保护权保密。

(3)缺乏专业性记录。护理人员交接班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一些观察项目没有记录下来。

1.1.2缺少专业护理知识。

(1)对特殊病人护理不够。那些肺性脑病患者使用呼吸兴奋剂后常有躁动出现,导致漏出药液现象,若处理不及时,可能有局部性的肿胀产生,有的可能有皮肤坏死发生。

(2)缺少无菌观念。当吸痰过程中,若护理人员戴着无菌手套将吸痰器开关打开,细菌会也就可能随吸痰器进入患者身体,面对的是肺脓肿化患者,就能导致其感染加重。

(3)操作熟练和规范不够。不正确使用呼吸机,给氧浓度、流量、时间没有准确计算出来,可能导致吸氧时氧中毒及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抽吸间隔过短导致低氧血症的问题。

(4)未进行皮试就使用抗生素。

1.1.3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呼叫应答不及时应;没有做好到位的示范工作。比如通过拍背能够让肺炎患者咳出痰液,而护理人员自己不操作,仅仅告知家属。

1.2医院管理制度问题。

1.2.1不完善的护理制度。因缺乏经验,护理人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全方位进行护理。

1.2.2不完善的护理教育制度。一些护理人员从业实践短,经验少,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而医院缺少良好的教学气氛。

1.2.3不完善的病房护理制度。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经常为呼吸内科患者开窗,让其呼吸新鲜空气。没有及时清理或消毒床单、被子、走廊垃圾等,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1.2.4不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药品有效期不及时核对,用药安全无保证。

2应对措施

2.1积极加强护理风险教育。要对护理人员多讲解护理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促进其自身保护意识的提高;多开展一些让护理人员非工作时间可以参加的护理专题讲座及教学活动;日常护理工作期间,要多从事一对一的带教活动,打动护理人员业务进步;通过严格考核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2.2举办护理交流会议。可以每周日召开一次总结会议,护理人员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每周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2.3改善病区环境。可以指派专门人员为患者定时打开病房门窗并对走廊及病房内垃圾及时处理,对被单、床单等每周定期清洗。

2.4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协助胸痛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对患者使用放松技术让患者注意力分散,使其病痛减轻。

3讨论

常规的呼吸内科护理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存在不少风险有足够的认识。风险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3],有的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关,有的来源于不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来说,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多学习专业技术与知识,将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做好,有效出现风险事件。对医院来说,必须从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等方面下工夫,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系数,给患者一个人性化的安全护理环境。同时,护理人员也必须头脑清醒,身体健康,才能优质服务患者[4]。因为存在呼吸内科病人人数多,护理人员整天面对大量工作量,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够,就容易发生护理偏差的情况。这就需要医院对护理人员自身身体的承受力有足够考虑,通过实施呼吸内科夜间双班制弹性排班等措施,也就是安排两名护理人员实行夜间间断性轮流制,若人员足够情况下,加大中午连班人员的力量,落实午间护理制。只有达到呼吸内科护理的合理性,才能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洪克霞.呼吸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0):141-142

[2]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J].健康天地,2010,(48):73-75

第3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心内科2008年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7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50—9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本组患者中:54例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52例患者诊断为心绞痛、47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3例、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有165例患者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疾病,46例患者伴有脑血管疾病。

1.2方法首先针对以往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经审核100%有效。调查内容如下:医院的设施环境、收费标准的公开化问题、护理规章制度(护理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护士综合素质(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患者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护士的法律意识等方面)。然后针对问题通过实行改进的护理措施护后,观察护理效果。具体改进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加强心内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②公开收费标准,消除纠纷隐患。③严守岗位职责,健全规章制度④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记录。⑤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环境。⑥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服务行为。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等。

2结果

2.12008年心内科护理事件共发生20例,其中10例患者属于护患沟通矛盾;6例事故是由护理工作的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其中2例患者属于发药时间错误、2例患者属于摆药错误、标本送检及设备操作不当发生导致的护理差错各1例。由医院的环境及患者本身原因造成的护理差错有4例。

2.2问卷调查统计根据问卷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最高(共有118人选择此项),占59%,其次为收费标准的公开化有108人选此项(54%),要求提高护士服务态度的有88人%),改善病房环境的有71人(35.5%),需求更多护理人员配置64例(32%),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的有50人(25%),要求规范护理记录有2O人(10%)。

2.3采取相应对策后取得的效果根据存在的安全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后改进的护理措施用于护理该200例患者后,取得了显著效果,184例患者表示护理过程很满意,6例患者表示满意,10例患者表示一般。并且在护理中未发生一例护理纠纷(仅有一例差错性事件:坠床)。

3讨论

第4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1.1资料与方法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发生112例内科护理投诉,投诉者都是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投诉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满意度调查、口头、院长热线等向科室投诉,所涉及到46名内科护理人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常见投诉原因为具体的调查内容,内容主要为护理人员态度端正与否等。

1.2结果分析

总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200份的有效收回问卷,100%的有效率,对内科护理投诉情况与调查问卷的结果相结合对护患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2.1公开收费标准

在调查分析当中,因医疗费用所导致的护理沟通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准确而又及时的费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护理人员是医疗服务的实施主体,因此,在患者入院之初护理人员应当详细的向患者将医疗费用说明,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将收费的标准明确。在使用贵重药物之前,应当将具体情况向家属加以说明,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患者或则其家属对医疗费用存在较大的疑问,那么则要求护理人员明确、耐心的解释,充分的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加以维护

2.2重视与家属的沟通

现阶段,人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增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家属迫切的想详细的了解治疗的水平。正是因为患者的家属普遍的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再加上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效果有着较高的期望,通常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家属对治疗期望存在偏差时,其家属便会指责相关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与此同时,因为患者病情的需要,在进行治疗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医疗器械或者药物,而这些器械及药物的有着较高的费用,这便加重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得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产生沟通问题。所以,为了将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应当立足于患者家属的角度,体谅并理解他们,时常性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新型医疗器械和新型药物使用前,首先应当征求家属的意见,详细的向他们介绍器械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收费标准,患者家属同意后再使用新型的医疗器械及药物。

2.3提高护理技能及护理水平

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的组织教育和培训,将内科护理人员的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使他们能够牢牢的将内科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掌握,并且可以将内科危重患者疾病的发展及发生准确的加以预测。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内科护理人员的基本功加以巩固,使他们对使用各项医疗仪器的方法加以熟练掌握,并且对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加以严格的遵守,最大限度的防止差错事故的出现。要为护理人员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从根本上确保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另外,应当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以便于提高各个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将内科护理沟通问题加以切实的根治。

2.4强化沟通技巧

在住院进行治疗时,患者不但在身体方面承受着严重的疼痛折磨,同时在精神方面也经受着诸多的痛苦。通常患者的心理非常的抑郁及焦虑,这便要求内科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应当使患者切实的了解到护理人员是关心自己和尊重自己。护理人员如果采用冷漠的态度以及生硬的语言,势必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带来严重的负面性影响,并且加重患者消极及低落的不良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按照不同的患者的不同特点将与之相应的沟通方式加以采取。对于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患者,在与他们沟通时,护理人员应当使用得体而又大方的态度及语言;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情绪较为低落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应当不断的鼓励和激励他们,最大限度的将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加以增强。(本文来自于《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束语

第5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现阶段,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对于医院的选择。经临床实践证明,临床不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提高质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强化护患沟通对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1年2月~2013年4月发生的50例内科护理缺陷中护理人员的24h之内事件记录详情,进行详细调查,寻找出相应的原因。

1.2方法 整个过程采用RCA法。例如,人资系统、环境设备管理系统以及沟通系统等,并查出这些系统和原因之间的关系;最后,制定和执行防护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医院的50例内科临床护理缺陷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发现这此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原因和非系统原因,其中前者38例,后者12例.分别占比76.0%和24.0%,见表 1。

3 讨论

RCA又称根本原因分析法,它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它可以寻根究底,最终找出问题的本质并加以解决[2]。结合本次试验,它的大致流程是确定和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制定防御措施以及施行防御措施。有资料记载,这种方法最早应用在医疗界是在1997年的美国,当时主要是为了调查医院严重不良事件,降低和避免医疗错误的危机。

在本次的内科临床护理缺陷案例中,系统原因的案例有38例,占比高达76%,因此可以发现系统原因在这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是根本原因。同时,因为任何的一次护理缺陷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最终的发生却是因为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的发生引起,其中有的就是因为个人原因。

另外,在此次的实验中还发现,有17例就是因为教育培训因素导致的,其占据整个系统原因的34%。教育培训是员工的一个互动体验、提升的过程,它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根本作用。在现阶段,大多医疗单位的安全意识观念不强,对于员工的工作流程和相应培训都不重视。

沟通因素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特殊检查等的时候,因为沟通不当而引起的问题。例如,在本次的案例中就有一例,是因为护理人员认为老年人文化素养低,影响沟通造成的。另外,有的时候是因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例如口头医嘱执行错误等,这此都涉及到医疗人员的专业术语和医疗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医疗人员自身素质和医学素质的提升。

还有,关于工作任务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以及环境设备因素这三大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同上述两种方法的处理一样,先结合案例,寻找原因,进而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防护措施的制定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以下四个流程:①改善护理工作的流程。对护理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尤其是要完善和强化一线环节的流程。②营造安全的护理文化。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③进行多方位的教育培训。尤其是护理部要进行护士岗前培训、定期考核、同事之间经验交流等,有条件的医院要定期实施外派学习,或者进行药物专家讲座等。④强化护患沟通,强化工作人员沟通,强化服务意识。综上所述,临床不断提高医疗人员自身素质和医学水平及护理水平,加强护患沟通,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降低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接收患者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态度,并认真填写各种资料。同时依照术前医嘱检查患者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恐惧心理。耐心解释患者的疑虑,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有紧张心理的患者,可以做深呼吸进行安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第三,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强化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度,帮助患者顺利康复。另一方面,利用护理防护可以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依赖和信任,实现对患者的心理防护,以提升患者康复信心,还能够改善护患关系,实现护士自身价值。

重视安全管理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护士长通过院、科岗前培训,对护士进行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意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急预案、医院护理管理规范文件书写,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护士长同时要加强人员配置,充分保证护士的休息,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3]。护士长加强"三基"培训,提高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科室有针对性地对低年资护士及技术水平差的护士制定"一帮一"的操作月培训和临床指导工作,护士长亲自督导考核过关;同时利用科室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讨论等时间组织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强化专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护理会诊、整体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护理安全。

加强健康教育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在实施健康教育中应以监护人教育为主,提高监护人的安全知识。对认知障碍的患者应重视与其家属的沟通,交代24 h陪护随同的重要性,告知不能随意外出,外出前须经医护人员同意并书写请假条,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不遵医行为的发生,杜绝发生护理安全事件。

正确面对、处理护患冲突,由于内科疾病特点,家属处于焦虑状态,突发事件易导致家属有过激行为,故护理人员平时工作时多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关心、爱护、鼓励患者及家属,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主动安抚家属,讲究语言的艺术和效果,体现关爱,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

正确的评估及记录病情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病情的进展进行准确、真实、连续、完整的记录。内科应当尽快地成立质控小组,以便于对护理笔记进行随时的检查,及时整改和讨论检查中所发现的错误及问题,对 RCA法加以认真的执行,对书写护理笔记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内科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自身的条件如性别、年龄等对潜在的诸多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及全而的评价,将各项临床护理工作和患者生命指征监测加强,适时的对预见性措施加以采取。

4结论

为确保住院期间患者的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应当切实的立足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情况,定期组织学习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急预案、医院护理管理规范文件书写,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重视各个环节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提倡人文关怀,做到体贴入微、精心护理。提升患者康复信心。以保证、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勇.试论新形势下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3(03).

第6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内科昏迷;急诊抢救;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2-02

昏迷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突然、病情复杂、死亡率高,有报道显示,死亡率高达25%左右[1]。昏迷是意识障碍较严重的一种,其发病原因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中毒、外伤等引起,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是救治昏迷患者的有力保证。本文选择114例昏迷患者,初步探讨对内科昏迷患者有效的急诊抢救相关护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内科昏迷患者114例,男性65例,女49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8.69±10.54)岁。心血管疾病14例,脑血管疾病52例,急性中毒9例,感染8例,低血糖16例,癫痫4例,中暑4例,肝性脑病5例,不明原因2例,分别占12.28%,45.61%,7.89%,7.02%,14.04%,3.51%,3.51%,4.39%,1.75%。

2 护理方法

2.1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外急救及护理 首先,急诊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要立即出诊,并根据电话内容做出相应预案;其次,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对昏迷患者所处的环境做出迅速判断,包括有无高热、农药容器等,并询问家属疾病发生进过;再次,迅速使患者脱离所处环境,观察生命体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最后在途中转运时要保持患者状态稳定,避免二次打击,并根据病情实施心电监护、吸氧等初步护理措施。

2.2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内分诊 对昏迷患者实施正确的分诊,其意义重大。首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急救车到来后,立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观察、询问、触摸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大致判断,根据有无生命危险分别安排到不同的急救室;其次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询问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经过,有无诱因,既往史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仔细查体,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最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经患者送到相关科室或进行相关治疗。

2.3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内急救及护理

2.3.1 保证气道通畅 院内抢救的第一步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的呼吸骤停。具体的做法是使患者平躺,松解衣领,使头部充分后仰,面部偏向一侧,同时要防止舌头后缀,在必要时要进行器官插管或者切开。充分给予氧气吸入,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氧供,同时要进行血氧分压的检测,及时调整氧气流速。

2.3.2 建立液体通道 静脉通道的建立对于昏迷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抢救成功与否。昏迷患者往往血管条件较差,应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必要时建立2-3个静脉通道,开始时可用生理盐水维持。

2.3.3 迅速对症处理 在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后,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对症处理:休克、循环血容量不足时要迅速扩容;根据具体病情遵医嘱进行调整血压、调整血糖、强心、利尿、纠正酸中毒、降温、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

2.3.4 查明病因 生命体征稳定后,要迅速查明病因,可行血糖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CT等辅助检查予以确诊。但是,急性中毒时,要根据中毒种类及中毒药物,在急诊科立即实施洗胃或高压氧气吸入或血液灌流等对因处理。

3 结 果

内科昏迷常见原因为心脑血管意外、中毒、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对其院前处理正确率92.11%(105例),院内分诊正确率93.86%(107例),死亡率为20.18%(23例)。

4 讨 论

4.1 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 内科昏迷患者病情复杂,基础疾病较多,并且起病快,要求医疗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有效判断及处理。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在短时间内医护人员只能通过经验及对症处理。因此对昏迷患者的救治直接体现了就诊科医疗水平的高低[2]。

4.2 内科昏迷患者的护理路径 本研究中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对114例患者进行救治护理,其死亡率为15.79%,低于有关报道的数据[3]。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本着效率第一的原则[4],将医疗资源合理优化,将多个部门进行统筹。首先是接诊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做好记录并安排人员出诊,出诊人员在院外进行有效的初步处理,以保证后续的抢救;再通过正确的分诊处理,时患者最终得到合理救治。

综上所述,内科急救护理流程能有效降低内科昏迷患者的病死率,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黎明.急性昏迷患者82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64-66.

[2] 史静,马宪荣.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8(35):8645.

第7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武安 056300

[摘要] 目的 对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间来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法。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对其护理的缺陷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缺陷为1例(0.42%),满意程度为96.67%;对照组为24例(10.00%),满意程度为83.33%。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风险管理的护理方法应用于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122-02

Th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neur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near

DU J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first people&acute;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 Wuan,Hebei Province, 056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neur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480 cases from 2013 October to 2014 December wereneu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group with 2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nursing mode,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mode,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method. Results During nursing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 compares the nursing defec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e nursing defec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 cases (0.42%), satisfaction degree is 96.67%; the control group was 24 cases(10%), satisfaction degree of 83.33%.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resul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nurs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neur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o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large range.

[Key words] Neur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ursing risk;Preventive measures

神经内科的患者大都属于高龄人群,并且病情严重、患病时间较长,同时还会出现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上所造成的损害、障碍或者是死亡等均可认定为护理风险。因此,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以及保证患者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选取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间来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以及对策等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4例,女性患者216例;年龄为55~84岁,平均年龄为(62.1±2.1)岁。其中脑出血患者94例、脑梗死患者105例、癫痫患者6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4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33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情况等各项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等化验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而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以下对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患者自身的因素。由于患者年龄偏大,发生昏厥以及窒息情况的概率较高;患者神经敏感度较低,热敷会有烫伤情况的发生,易形成压疮,此外还会有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等症状;患者因神经方面产生问题,内心压力较大,对治疗以及护理产生抵触心理,而且会有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

其次,护理人员的护理因素。一方面,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没有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导致患者的病情被延误,或产生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日后的恢复;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对患者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较差。

最后,医院的环境因素也是护理风险的一项重要因素。医院设施如引流管没有在有效的状态范围内;楼道有水处没有防滑提示,易使患者摔伤;病房内没有及时通风,光线昏暗,易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对患者的恢复产生影响。此外,医院对神经内科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出现分工不明确,任务量大导致护理人员的护理效率较低。

对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防范的措施。主要措施为:①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相关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有耐心的开导患者并消除其心中的疑虑,获取患者的信任,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还要根据患者因人而异的体质对其进行饮食以及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总之,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消除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管理程序的完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来完善管理程序,提高护理入员的配合度,尽可能避免护理过程中遗漏现象的发生,认真、规范、如实的填写护理记录,将医疗纠纷降到最低。同时医院还要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确保的工作合理性,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③病房环境的设置。病房内要光线需柔和,做好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尽可能将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对平车、病床和轮椅定期保养和维护,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委派专人管理和清点急救物品,以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④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首先,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并定时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其次,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其能够具备面对突发事件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护理的经验,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在护理期间,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从而逐渐对护理措施进行不断完善。最后,提高医院的环境。定期对医院的设施进行检查并维修,并在洗手间以及走廊设置扶手。同时对医院的病床、轮椅等进行定期保养,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此外,定时通风,使病房内的空气保持清新,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利于患者修养。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满意程度和护理缺陷进行记录和对比。同时还要对其诱发护理缺陷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神经内科的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出现护理缺陷的具体情况见下表1。并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的患者和普通科室的患者有所不同,此类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病程较长。加之,患者在治疗期间属于长期卧床以及长期插管的情况。因此,患者对护理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患者在护理期间,患者的体质、心理以及精神状况等容易发生变化,这些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面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风险管理是对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处理,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的一项管理。该研究主要对两组患者采用不用的护理方式,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其中对患者自身、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医院的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并根据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等。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出现护理缺陷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风险管理的护理方法应用于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患者的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吴翠堂.浅谈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2):117-118.

[2] 刘颖.神经科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医学信息,2013,11(29):378-379.

第8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神经内科; 护理; 常见问题; 防护措施

我国医疗水平日益发达,对于神经内科的治疗和康复,大多医院都具备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秀的医疗团队。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是对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治疗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了解神经内科患者特殊性的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和护理效果,才能让患者更好更快康复,使护理工作达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一、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综述

1.1、护理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根据神经内科病人的特殊性质,他们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不少病人有身体机能障碍、各器官感觉或者意识上的障碍。老年痴呆和癫痫症患者也不为少数。在行动不便,反应缓慢的情况下,由于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疏忽,容易出现很多让病人受伤的状况,例如坠床。家属的疏忽下,而病人情绪又不稳定时,最容易发生坠件。行动不便的病人也容易发生跌倒的事件。还有一些反应较为缓慢的病人,容易在无意中被烫伤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护理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值得护理人员和病患家属以及病人的注意。

1.2、病人的走失问题

在神经内科的护理中,很多病人的年龄都偏大。一些老年痴呆症等意识不太清楚的病人容易走失。特别是在护理工作繁忙,人流量大,安排任务较多的时候,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这给医院和病人家属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1.3、病人咬舌和窒息问题

神经内科的病人非常容易出现咬舌和窒息的情况。因为病人的特殊性,很多都有轻微的吞咽方面的问题,癫痫病患者也不在少数。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稍微的疏忽下,咬舌和窒息的伤害都很容易发生在病人身上。

1.4、人员和仪器上管理的缺失问题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人员管理和安排必须要合理。护理人员在生活和家庭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很多生活上的压力总是能影响到工作的情绪和动力。一些医院对人员审核和把关的不重视,导致很多水平较低的护理人员浑水摸鱼,大大降低医院的医疗水平效果。医院仪器需要随时进行检查、清理、消毒等程序,老旧仪器应该及时处理和换新。有时候,例如仪器故障等仪器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时,也会导致医疗事故。

二、对神经内科护理现状问题提出的一些防护措施

2.1、健全医护人员管理体制

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的神经内科护理服务,必须要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体制有所改革和重视。严格对护理人员的入选和安排进行把关,对护理人员的调配和调动要合理。管理措施和管理体制的健全,是衡量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否安全的关键。

2.2、加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医院除了主治医师以外,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专科卫校出来的护理人员,之前只专注学习了护理方面的知识,而其他方面的素质不太健全的情况居多。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就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导致医疗纠纷。这既影响了病人和家属的心情,也对医院在社会上树立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拥有一定法律意识,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护理工作。

2.3、进行护理人员培训

面临医疗水平和技术逐年提高的趋势,只有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水平才能顺应时代的大流。特别在神经内科护理方面,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要求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必须在细心负责的前提下,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各医院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护理人员工作的同时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培训。例如经常开展医学讲座、护理学交流会等,让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2.4、加大护理基本常识的宣传力度

虽然当今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都比以往大大提升,但是,人民的医疗基础常识并没有因此有大幅度的提高。很多人对医学方面的常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点。所以,在护理人员工作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病人及其家属护理常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护理常识含量。只有在护理人员精心的照料和病人及其家属拥有护理基本常识的前提下进行配合,这种双向性的护理工作对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才是最能够达到效果的。

2.5、医院积极配合,消除安全隐患

病人的治疗环境本身随时都会对病人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医院作为病人的治疗康复中心,应该及时排除细节上会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电梯的定期检查维修、楼梯扶手安全程度的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摆放安全、治疗仪器的定期故障排查等工作都应该做到位。排除意外的因素干扰到病人的康复和治疗,杜绝一切因小失大的事件发生。

三、总结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在面对特殊的患者时,护理人员应该重视护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护理水平。在医院对此重视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组织进行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讨论,完全服从医院的管理,以提高神经内科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 基层医学论坛,2007,08:326-328.

[2]李景梅.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5:66.

第9篇: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总结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对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效果,以供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发生护理风险11 例,其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隐患,使用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工作者不断完善风险防范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 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护理风险;风险防范;护理

内科患者多收治非手术性疾病的患者,患者病情多迁延不愈且反复发生,病程长,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病情变化较快,内科治疗效果缓慢等[1]。护理工作在内科患者治疗期间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护理措施不完善,容易引发各种护理风险,甚至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对内科护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十分重要。我院在内科护理中尝试采用了风险防范护理措施,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有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肺疾病,合并3 种以上疾病,沟通障碍,意识障碍,不愿意配合完成本次实验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00 例,其中男150 例,女150 例,年龄在21~7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5±12.02岁; 患者住院时间为6~24d 之间, 平均为15.63±4.02d; 住院次数在1~5 次之间, 平均为2.03±0.55 次。实验组患者300 例,其中男160 例,女140 例,年龄在20~7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4±11.58岁;患者住院时间为6~25d 之间,平均为15.98±4.16d;住院次数在1~6 次之间,平均为2.46±0.47 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措施,护士主要的护理工作在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各种治疗药物,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等。

实验组患者采用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对既往护理工作做了以下改革:

(1)药物观察: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中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2]。

(2)观察并发症: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大,患者身体虚弱等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护士要对患者的情况做密切观察,将并发症观察贯穿到每次换药等过程中。

(3)静脉输液观察:静脉输液是目前内科最常用的一种治疗途径,这种方法的效果较好,但是也容易发生各种不良事件。护士要严格地对每种药物剂量、速度等做掌握,尤其对有心肺疾病和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更需要严格地控制,避免由于输液引起其进一步的损伤。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内科住院期间发生的各种风险,由两名护士做统计和录入。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项包括有非常满意、满意、不太满意及不满意,单项选择,患者只能在其中选择一项。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95% 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显示p<0.05 时,表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护理风险和满意度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方法为X2 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发生护理风险11 例,其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11 例护理风险包括:静脉穿刺脱针7 例,跌倒2 例,压疮1 例,护理纠纷1 例。对照组患者35 例护理风险包括:静脉穿刺脱针18 例,跌倒6 例,压疮3 例,输液差错2 例,其他6 例。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全过程中的关键点,如不能保证护理安全,就有可能造成患者的机体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损伤和心理损伤,因此,降低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护理安全十分重要。

内科护理中由于病种多样,患者病情复杂等等情况,容易发生各种护理风险,其中以穿刺风险、跌倒、压疮等发生率最高。

我院护士为了更好地避免这些情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了护理改革。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护理风险明显降低,且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地说明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隐患,使用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工作者不断完善风险防范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玲丹. 内科护理中如何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J]. 健康必读( 中旬刊),2012,11(11):4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