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第1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68-01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是教书匠,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仅仅把它当成事业来完成,还要把他当成艺术事业来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生动的语言,满怀真挚的情感。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大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探寻语言艺术。形成个性风格

语言是教师的专业.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并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拔、小结等都力争达到准确明晰、富于启发、富于情感。

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初读课文,学生提出了“收剑,奄奄一息”及“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不懂的词句。细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老班长为什么悄悄吃剩下的鱼骨头?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为什么不让“我”把吃鱼骨头的事告诉另外两个病号?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为什么仍然不肯喝鱼汤?可以说,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已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了。最后在全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把问题及时地在课内解决。

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在讲述”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场面”时,我先指导学生讨论作者怎样选择动词来表达小象动作的灵巧,同时抓住了”阿玲的微笑”联系课文体会其含义。然后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作了这样的小结:”阿玲的笑表达丁她心地善良.同时也表达了中泰两国人民之之间的友好情谊。”教师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之丰富多彩的语美,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照应导语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山道》一课,通过山里人对考入城里上学的娃子的无私帮助,反映了山里人尊重知识、渴望人才。根据中心我设计了结语:”同学们建设祖国的重任又将落在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希望你们在这金色的年华发奋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宏伟壮丽!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留下了韵味无穷的艺术空间。

二、探寻情感体会,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语文素养。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的教学是主要的。老师教课人”情”学生读书才能人”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萌动。课堂上我不仅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着力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相通。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方设法深化自己的理解。

我在备《山道》一课时,首先阅渎了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山里人的目的是歌颂山里人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着正直、质朴、豪爽、热情的品格,歌颂他们不屈不挠的向上的精神。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讲课时,我利用导言把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课堂上,我带着这种真挚的感情去讲课,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种感情,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使学生完全人情人境。在讲”山道上得到司机无私帮助”这一段时。我抓住描写司机表情的词语”热情、爽朗”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其含义后,便作了如下小结:”这普普通通的山里司机给遇到困难的他带来了安慰和喜悦,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此时,山道仿佛在现于课堂,学生犹如置身于坎坷的山道上,紧接着我提出:”谁能用词概括出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甲:”正直。”学生乙:”无私。”学生丙:’’朴实。”…

课堂师生人情人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里钦佩那些不讲条件,朴实的山里人。此时,我要求学生分角色

三、创设课堂气氛,培养个性化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愉快中探求知识.在博学广识中提高能力,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造成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与大胆发言,自由争辩.才能促发儿童的学习灵感谁他们进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由衷的喜悦所焕发出来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思维、想象、表达,才能学得懂学的活。

第2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艺术;提高

高中生物课堂因为新课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讲究备课艺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状态、接受能力、思维模式以及学习中的难点等。然后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具体的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都吃透,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此为基础,制定教学方案,构思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以此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哪里需要提问;哪里需要师生互动;哪里要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深一步就是如果提问,要用怎样的方式等等,还要注意对设置问题的必要性、表述的准确性、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加以选择。这样才能让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疑问,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不但教学的重点难点被突破、教学目标也会顺利达成。举个例子:在人教版的“光与光合作用”一节中,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光合作用被发现的过程。教师再提出问题:“水中的H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转移的?二氧化碳的C又是怎么转移的呢?”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就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展,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正确利用教材,才能把问题提的恰到好处。

二、讲究教师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特异性免疫”这一内容时,针对学生容易认为一种抗体能和所有的抗原结合,我说抗体真不知好歹,恩将仇报,专杀自己的父亲(使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抗原与抗体是特异性结合,并非一种抗体能与所有抗原都能结合。遗传中果皮和种皮的性状也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总认为种皮和果皮的性状与父本有关系,于是,在讲时,我说“种皮、果皮相当于妈妈的肚皮”,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果皮、种皮的性状与母本相同,与父本无关……,因此说利用好语言艺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教学方法艺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仍然需要更直观、更形象的思维加以辅助。因此如果把它放到现实环境中或为其设计一个相关的情境来发问,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把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演示的手段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增加问题的形象感和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中,教师把相关的“问题探讨图”用视频播放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此图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举例说明人体衰老的特征;第二:人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一样吗?第三:说说细胞衰老的特征。这些问题都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只要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就能构成细胞衰老的概念。如此一来,既能把抽象单调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又让学生明白利用旧知可以探究新知的道理,教师对这个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讲究指导艺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还要在高中生物课上教会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应该有其特定的思维方法,比如要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并掌握所有的基本原理、自然规律以及定律,对其中出现的特例要特别加以关注。生物学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和复杂,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摘要与记录,并在教学初期提示学生应该记录什么内容,使他们慢慢形成良好的笔记习惯,然后再逐步放手并加快教学步伐。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完成一节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必要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最后,让学生学习课后复习,教师要在初期教会学生怎么看书,什么时候看书,并要求学生通过写作业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教学中去,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生物老师教学的艺术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娄延果,郑长龙.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薛庆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3]陈顺兴.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学生物学,2009,(03)

[4]吴小峰.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8,(39)

第3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一、做到“五到”,力争高效

鲁迅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理论――“五到”,即: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和“耳到”。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同时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方法比五次使用单一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同时调动学生的“五到”,力争高效。

1.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交际,吸引学生“口到”、“耳到”和“心到”。语言是交际工具。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交际,是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交际的形式主要有自由交谈、自编短剧、课前五分钟演讲、小组合作表演等。这些方法趣味性强,形式活泼,能够大面积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听别人说、自己开口说,集中注意力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呈现新课时要多样化。要想上好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堂,一个吸引学生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让学生“心到”、“眼到”、“耳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课堂内容,导入新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利用图片导入、设计问题导入、展开想象导入、介绍背景导入、开展游戏导入等,使学生专心看、用心听、张口读、认真想、动手写。

3.在练习巩固阶段要求学生背诵本堂课所学内容,在背诵时也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有效地培养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4.课堂上教授和记忆单词的同时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五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清发音、音节、重音,观察单词的拼写规律,开口大声跟读,并在其过程中用手在空中虚拟拼写(书空)。如此五种感官同时调动,学生掌握单词就会又快又牢固。

5.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一些需要强调注意的部分反复播放,强化学生的“五到”。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英语课的实践性,还使英语技能得到全面发展,真可谓一石数鸟。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如有些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太紧密,检查复习的环节就可省去。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英语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而导入新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如果有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下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所以复习旧知识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这样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坚持小循环多反馈。课堂训练应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过程之中及时安排,学到哪里就练到哪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又能减轻其学习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安排竞争性练习

要想使课堂活跃起来,就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按不同的操练内容可按自然座位把学生分成四大组,组内又分二人组、四人组,成绩评定以大组为单位。一大组内各成员之间的英语水平可能有好有差,但四个小组之间这种差异就不大了,实力基本均衡,分成四个组后,它们就是四个小集体。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为这个小集体争光,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以竞争的方式来完成操练内容,有时会出现几人同时要回答或表演的情况,这样教学内容常可提前完成,容量可增大。通过竞赛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节奏。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的学生最好达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0%。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后认真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课后反思的形式应采取自我反思,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解决问题。课后反思记录是切实可行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第4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提高 地理课堂 趣味性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98—0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作为一名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实现寓教于乐。

一 精心设置导语,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一个章节每一节课的开启,好的导语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如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吸引住。导语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1.结合众所周知的形势背景引出导言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以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及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的了解结合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一情况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事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出要学习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在导言中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主演的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当再次回到出发地时,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但为什么要说是80天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国际日界线”这一概念的学习。

二 提高互动性,激发求知欲

课堂中,提高师生互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及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1.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设计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方面找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易中设难,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和案例。

2.开展小组讨论

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黄河”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流域面积、长度、流经城市、流域等方面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开展大比拼,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三 采取技巧,将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及能力,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两种。

1.运用比喻,将问题简单化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例如,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一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一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作一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呢?

2.运用实物,将知识具象化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学生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又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笔者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

四 增强课堂故事性,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放弃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把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融入教学。这样使得课堂知识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兴趣更高,印象更深刻。例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转5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出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解释呢?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 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

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寓抽象的教学内容于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之中,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辟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动画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愉悦,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突破教学难点。此外,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保持这种积极情绪。

第5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兴趣

数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它的地位尤其突出。教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应十分重视开头,一节课的成败,往往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密切相关。上课不能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要尽可能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教案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开头,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学习“有理数”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一辆汽车从校门口出发,沿公路向南行驶5千米,接着掉头向北行驶5千米,问现在这辆车在什么位置?当然,对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不难回答,但当问及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辆车的位置变化时,学生就感到茫然了。此时,笔者趁着学生已形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及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须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产生了一种新异的情感刺激。

二、教以方法,掌握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好的教师不只是教学生记住真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给他们一把通向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力图提示知识规律。

1.提示新旧知识的纽带,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发现学习数学的规律。有些学生因基础差,知识很容易遗忘,有些学生学习消极,缺乏应有的自学能力,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在帮助他们去解决新问题时,要多引导他们利用旧知识讨论新知识。2.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一个人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巧妙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强烈兴趣,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3.用比较或对比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智力。学习兴趣不是在简单地得到现成答案中,而是在经过分析、比较、推新的探索中。“跳一跳,摘到桃”,这样,可使学生紧张而积极地深入思考。当然,教师绝对不能把学生当“容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言道:直木适作梁,弯木适作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的配备上也各不相同,可分A、B、C三个层次,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又能使教学要求因人而异。学有所获是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学生总是对经过努力,能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例如:1.已知ABC中,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且BE=CD。求证:ABE≌ACD。2.已知ABC中,BE、CD为高,且BE=CD。求证:AB=AC。3.求证: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经过1、2的铺设,使学生易于理解。这样对学生来说,降低了难度。对老师来说又达到了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轻松愉快、逐步探索的环境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6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一、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高中数学难度较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之前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大相径庭,使学生难以产生乐学情绪。另外,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也有所欠缺。

2.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科学,片面追求新方法。数学课堂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定,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迎合新潮刻意模仿。

3.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数学观以外在功利性的居多,考虑数学内在价值的少,数学学习习惯不好,多模仿记忆,自主思考少。导致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况少,多数是在打时间战术,缺乏正确的解题策略,在数学作业上耗时多、收益少。

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改变教学过程比例失调,节奏缓慢,气氛松散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MathCAD》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

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实施情感教育。

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而且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上内容为本人对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除了需要稳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复杂而深刻的技巧。要提高这些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极思考、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更有效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权.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第7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真正地学会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的。

五、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授的新知识,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结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与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教学“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

例1. 100×5=500 5×100=500 100×10=1000 10×100=1000

第8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设氛围 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99-01

在近几年实施《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悟知创设学习氛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回想课改以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小学教育呈现在“老师教、学生学,读死书、死读书”的旧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我探讨、创新发展。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在小学教学中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自觉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学习,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教学,教材中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精彩的图画,教师更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2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能力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好多老师走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数学生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讨论、交流的能力,并随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仅热闹地、形式地在一起进行表面讨论、交流,学生不真正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讨论、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怎样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达到培养参与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他们渴望获得成功,那样就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氛围。例如:简单易答的问题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复杂难答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好有潜力的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再适当的表扬、鼓励几句,比如说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你进步的真快!这时学生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停地为学生经常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做游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游戏中解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快乐的获取了知识。也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觉,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学时,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是打给兰兰的,请问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兰兰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8里面有一个十,8个一。”然后让同桌之间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而且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又愉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9-02

问题教学法是指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呈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教学活动都应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教学。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

1.分式■与■相等吗?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对于一个分数■,下列式子成立吗?为什么?(1)■=■;(2)■=■(只有当c≠0时才成立)。

4.分式的基本性质你能归纳出来吗?提出以上问题帮助了学生分析、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发展具有渐进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发展得不完善的状态中,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设适合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逐步理解,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

(1)(a+1)2= (2)(a-1)2=

(3)(2a+3)2= (4)(2a-3)2=

2.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4.想一想:怎样用课本P154图15.2-2及15.2-3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验证完全平方公式?

本例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先计算最简单的完全平方式,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然后逐步过渡到一般的完全平方式,再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完全平方公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代数与几何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知。

三、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给你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尺和一条线绳,线绳的一端系着一个铅锤。①你能用这些工具检测出你坐的桌面是否水平吗?②如图1,线绳的另一端栓在等腰直角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把三角尺的斜边贴在桌面的下边,当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时,桌面是水平的,为什么?③桌面不是水平时,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吗?本例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四、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来分层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人人有所收获。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在学习待定系数法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成有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3,-5)和(2,5)两点,(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函数的图象。问题2.如图2.根据函数的图象,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问题3.图2中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OB的面积。问题4.你能在线段AB上找到横坐标是0.5的点吗?横坐标是-2的点呢?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层次、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在揭示知识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设计出如下问题:

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这一规律的探索过程,认识到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从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要红.数学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