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的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术后;高血压;出血;脑出血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92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在手术之后再次发生出血,为探讨患者再次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92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在手术之后再次发生出血,发生率13%。男8例,女4例,年龄39-82岁,中位为60.5岁。12例患者都有意识障碍的表现,对其进行GCS评分显示,1例患者分数>8分,7例患者的分值为5-8分,4例患者分值为3-5分。3例患者为双侧瞳孔都出现了散大的表现,7例患者为一侧。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12例中有10例发生于术后48h内,2例发生于术后48-72h,手术时间为发病后3-10h。
1.2 方法 所有患者第一次进行手术的术式为血肿穿刺引流术或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或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再次出血的12例患者中,2例病情极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进行保守治疗的有4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例患者。2 结 果
恢复良好者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患者发生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吸循环衰竭。3 讨 论
对患者再次发生出血的具体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措施。
3.1 术中操作不当 术中止血不彻底是再出血的原因之一,特别容易发生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时[1]。患者在术后颅内压会有降低,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小动脉再出血。因此术中操作应准确、轻柔,清除血肿时,只在血肿内操作,吸引力不要过大,以免损伤周围组织、对黏连过紧的小血块可以保留,以防损伤血管再出血,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如勉强清除,易诱发再出血。在进行穿刺血肿抽吸时,不能过度吸引,术中血压不能过高,(>27Kpa),速度不能过快,抽出血肿量不能过多,以65%-70%为妥,如遇出血,可向血肿腔内注入血凝酶(立芷血),保留3分钟,出血多可停止[2]。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缓冲血肿腔内的负压,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血肿抽吸量大于术前计算量,术中病人躁动,神经症状加重,或瞳孔散大,提示病情加重,如无效应果断考虑开颅手术。
3.2 高血压 术后血压升高或波动的可能原因有:①呼吸道不通畅,患者可因昏迷致误吸、痰液蓄积、舌根后坠等引起气道阻塞,②麻醉影响,如麻醉变浅时疼痛刺激,尿管不畅等均可使血压持续升高;③躁动情绪因素,患者意识从昏迷逐步好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躁动,引起血压升高或波动。对于手术后血压升高者,在排除颅内高压引起的情况外,可给予硝酸甘油、硝普纳持续静脉输注,或经胃管注入口服降压药,避免血压出现大的波动,烦躁不安时,可适度给予镇静药物。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气道堵塞,舌后坠等对血压的影响,同时气管切开后,血氧得到保证,增加了对降压药的敏感性[3]。
3.3 甘露醇不恰当应用的影响 如患者减压充分,无脑疝应慎用或少用甘露醇,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减少颅内压的波动。尽量用甘油果糖及速尿联合降颅压。
3.4 血管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以老年人为多,其血管弹性和凝血机制较差,血肿腔及手术创道很容易再出血。有些病人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引起凝血障碍。术前30min应给予止血剂。此外,既往有酗酒、肝功能障碍者也易发再出血。
3.5 手术时机 手术时间过早,出血尚未停止。国内(2003)一组266例HICH关于手术时机的研究表明:≤7h、7-24h、>24h手术的近、远期疗效、死亡率及生活质量均无显著差异,但7h以内手术组颅内再出血风险高于另外两组。如无脑疝形成在7h后手术为宜。
参考文献
[1] 马国峡.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362-363.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现在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于广大的中老年朋友来说。高血压一般是指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其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21.3千帕)或舒张压超过95毫米汞柱(12.7千帕)而言[1]。很多中老年人时常会因为高血压的突发,威胁到生命安全。我们可以从饮食方面,加上运动来控制血压。让家人可以不要再为高血压的长辈担心。血压病的病因很多,主要有长期精神紧张、身体过胖、常吃含盐量高的食品、大量吸烟以及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缓慢。有些人开始无明显症状,以后逐渐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若不及时治疗,到三期高血压时,可有发生脑、心、肾并发症的危险。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研究预防、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中国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刘力生指出,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3亿余人,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治疗率为34.1%,控制率为9.3%。高血压可致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早期感觉不到任何症状。现在的高血压对人的心、脑、肾等人体一些的重要器官的损害都是缓慢、长期,而且还是持续性的,有摄盐过多、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的人,应半年测量一次血压[2]。定期测量血压是唯一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的办法。“140/90”既是高血压诊断的分界线,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起始线,更是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线。我院采用预防医学的原则,进行科学的护理、预防、治疗综合一体的措施进行治疗,总防治措施效果突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住院的2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例。对照组男5例,女6例,年龄分布在42-79岁,平均62±10.8岁,病程2-8年,平均4.1±2.3年;实验组男4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68±9.9岁,病程2-7年,平均3.3±2.1年。两组患者经过相关检查均具有高血压的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明显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为高血压患者,经过相关检查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
1.3 防治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如限盐、运动、服药等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医学原则,从病因预防、发病预防、临床预防三个方面进行预防,结合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改善饮食结构,?限盐建议每人每日5克以下的标准,增加钾的摄入,增加钙摄入,钙可降低血压②防治肥胖和超重,一是防止从膳食摄入过多的热量;二是增加体育活动;③减少饮酒和戒烟④家庭护理,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不可随意添加或停用药物。定期督促患者测量血压,以观察病情。定期带患者回医院检查等等。
1.4 观察指标
通过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是否又头疼、头晕现象判断临床疗效。①改善明显: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基本消失;②好转:血压有所降低,离正常值相差不大,已无头痛、耳鸣、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③未见好转:未达到以上两标准,尚有头痛、头晕、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将明显改善数和好转数为总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将统计后的临床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如下表1
对照组明显改善占45.45%,总有效率72.73%,实验组明显改善占54.54%,总有效率81.8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农村 老年高血压 发病率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66-02
据2005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随人口老龄化而逐年上升。高血压是脑中风,心脏事件(心衰、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因此,了解农村高压病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如何提高老年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21世纪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安宁市县街镇10个自然村为单位,人数为3800人。年龄在60岁以上(1950-12-30前出生)的人群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由安宁市卫生局牵头,通过县街镇卫生院组织,并与当地镇级领导联系,取得当地镇政府,村委会,村卫生室医生的支持、配合。成立调查小组,到各自然村进行免费体检,询问调查。
1.2.1 调查内容 ①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②是否吸烟、酗酒、是否高盐饮食,是否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③血压相应情况,是否知晓高血压,是否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情况等,④体检项目包括: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非超重BMI<25kg/m2,超重(肥胖):BMI≥25kg/m2。
1.2.2 血压测定方法及诊断标准 统一采用省项目办指定的欧姆龙431c血压计采取右上肢连续三次测量,间隔至少一分钟,取3次平均值。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或2周内正在服用降压药者诊断为高血压。
1.3 统计方法 将所有资料核对整理,输入计算机,应用SAS及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作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的发病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2.2 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调查3800人中2500人血压正常,占总调查人数的65.7%;检出高血压总人数130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2%;总患病率为34.2%;其中男性780人,患病率为25.3%;女性520人,患病率为13.7%。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是21.5%、16.4%、3.5%。
2.3 高血压与各种危险因数的关系 高血压与各种危险因数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 血压与各种危险因数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威胁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在广大农村,高血压发病率日益剧增,由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造成的致死率,致残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渐趋增高,且发病年龄也渐趋年轻化。因此,对农村加强高血压的危险因数的研究十分必要。
3.2 通过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农村老年高血压男性>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大增加,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是21.5%、16.4%、3.5%。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睡眠过少,缺少锻炼的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说明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睡眠过少,缺少锻炼,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3.3 同时本次随访调查表明,一是农民对高血压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层次低,经济状况偏差,常食腌肉、腌菜等腌制品,造成钠摄入量过高,这与本地农村老年高血压患病率有很大关系。二是农民对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数缺乏认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各种有效防治措施未能普及,脑中风,心血管事件成了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增加了农民个人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三是农民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知晓治疗率、控制率低,人们普遍使用低价、短效的降压药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规范服药、不监测血压、不注意合理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好大一批农民年近半百还未测过一次血压。
为此,加强县街镇农村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制定高血压的防治措施时侧重于一级预防,综合性防治措施可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首先,加强对农村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进行规范管理,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血压检测,建立健康档案,建立随访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机制。同时要加强农村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普及高血压等疾病对人体危害的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行正确的膳食,控制钠的摄入量,少吃脂肪含量高、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适当锻炼身体,戒烟限酒,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消除抑郁、紧张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要注意提高中老年人群、肥胖和超重人群的测压率,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真正提高农村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降低健康人群高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东风、姜河等,中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
[2]张水青、郑黎强等,辽宁省农村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4-76.
[3]刘静、赵冬等,1984-1993年北京城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的比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108-11.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D: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量、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特征;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3-01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并发症有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慢性肾病等。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约有6亿高血压患者,我国占其中的1/5,且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1]。经国内外的临床实践表明,高血压属于可防治的疾病,改善血压水平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心脏病及脑卒中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减少了疾病所带来的负担。为此,本文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休所治疗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此探讨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休所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男58例,女62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5±3.5岁;病程2个月-22年,平均15.5±4.5年;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18例无明显的不适症状,肢体麻木65例,头晕头痛68例,胸闷气短24例,偏瘫22例,左心室肥厚42例;本组中有138例患者伴有并发症,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12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18例;101例合并伴发病,其中肺心病、肺气肿10例,高血脂症35例,慢性支气管炎30例,糖尿病21例,肿瘤5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防治高血压标准中高血压诊断及治疗原则作为诊断标准[2]。目前,我国对高血压诊断采取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仅是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1.3 方法 高血压在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改善日常中的不良生活习惯,这对治疗起到推动及辅作用。限盐饮食、控制脂质摄入及采取长效稳定的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最基本、最见效的治疗方法。此外,加强运动及戒烟戒酒也是不可缺少的防治行为,通过以上干预可以有效的稳定及控制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正确、有效的药物给予也是高血压治疗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方式。在药物选择方面,应尽量应用服用方便、持续24h、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小的缓释制剂,如利水剂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等;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及非洛地平缓释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缬沙坦、坎地沙坦等。采取药物治疗时,医务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用药,对危险因素给伴发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治疗。
2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均有所降低,血压控制在(130-138)mmHg/(86-89)mmHg。治疗过程中有65例患者需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治疗。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显著上升的趋势,医学工作者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较多,其致死率要远远高于同龄正常人群,因此高血压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医务人员应适当降低用药起始剂量,放缓降压速度,若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利尿剂,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应定期监测血糖、尿酸、血脂质及水电解质等指标水平,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老年高血压者应在平稳的状态下控制血压,如急症高血压患者应先采用短效药物或静脉给药,再采取长效口服药物治疗,以此保证血压能够平稳的过渡,便于提升治疗效果。老年高血压因起病缓慢、患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加上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使之易被忽视,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本组老年高血压者资料表明,10年以上高血压病程者77例,占64.17%,18例无明显症状,占15.00%。因此,对老年人血压情况给予定期监测,对防治高血压有着重要意义。老年高血压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降低而呈现出的收缩期高血压,因此老年高血压主要以单纯性收缩期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
老年高血压虽然以药物控制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饮食及运动治疗也不容忽视。因此,医务人员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合理运动、科学饮食等。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时,多以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压指标,所以在选择药物时也应以长效拮抗剂,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为主。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基本原则为: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联合用药,选择具有长效制剂的药物治疗,放缓降压速度。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合并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合理用药。
总之,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高血压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高、病程长、合并症较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忽略。因此,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情况,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联合用药,保护靶器管,降低血压波动,从而有效的控制高血压与其它疾病合并,降低致死率,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血
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且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现就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36例脑出血中的18例术后再出血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136 例)手术后再次出血 18 例(其中去骨瓣 72 例再出血 6 例,小骨窗 64 例再出血 12 例),男11例,女 7 例,年龄 42~73 岁,平均 53岁。临床表现:再出血时多数表现意识障碍加深,GCS评分3~5分5例,5~8分10例,大于 8 分 3 例;一侧瞳孔散大 6 例,双侧瞳孔散大 2 例。影像学表现:18 例再出血均经CT扫描确诊,出血部位在基底节 12例、脑叶5例、小脑 1 例。再出血时间:18 例中有 14 例发生于术后48 h内, 2 例发生于术后48~72 h,2 例术后再出血时间大于术后72 h。
1.2 方法
首次手术方法采用直切口小骨窗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18 例再出血患者中: 10 例再次行开颅手术,再次手术指征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术中尽量向中颅窝底扩大骨窗,彻底清除血肿;另8 例无明确手术指征者行保守治疗,经原血肿腔留置的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尿激酶 1~2万U/次,夹闭 2 h 后开放,24 h 后可重复1次。
2 结果
恢复良好者 6 例, 5例随访 1 年,生活均能自理。重残 6例、植物生存 l 例均转入康复医院继续治疗。死亡 5 例,死亡原因:4例因再出血量较大发生脑疝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1 例死于严重肺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再次出血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生存质量更差。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术中止血不彻底
术中止血不彻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特别容易发生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时[1]。过度清除血肿所致血肿壁周围脑组织损伤,由于手术视野局限而反复止血操作使小动脉痉挛出血暂时停止,在血肿清除之后,致血管痉挛的化学物质消失,痉挛减轻,术后颅内压降低,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小动脉再出血。本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12例(64例,18.8%),明显高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72例,8.3%)。
3.1.2 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发出血的重要因素,也是术中、术后发生再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2]。血压越高,血流冲击力越大,当血流冲击力超过出血部位血栓附着力时,即穿破而再出血。从再出血的时间上看,本组18例中有14例发生在术后48 h以内,因此围术期排除血压升高的因素很重要。此外,引起术后血压升高或波动的原因还有: ①呼吸道不通畅时血压易波动,可引起再出血,患者可因昏迷致误吸、痰液蓄积、舌根后坠等引起气道阻塞,故昏迷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②麻醉复苏过程的影响,如麻醉变浅时头皮缝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异物和疼痛刺激均可使血压持续升高;③躁动情绪因素,患者意识从昏迷逐步好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躁动不安,全身用力而引起血压升高,意识好转后常因失语、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急躁、忧虑、恐惧致情绪易激动引起血压波动。
3.1.3 甘露醇不恰当应用
术后过早大量应用甘露醇使颅压进一步下降,压迫止血作用减弱,同时甘露醇的应用早期可使血容量短暂性增加,升高血压诱发出血。本组有 2 例再出血可能与早期大量应用甘露醇有关。
3.1.4 血管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均为细小血管或微型、粟粒样动脉瘤出血,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下降,易引起减压后血肿腔周围组织过度灌注水肿,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软化坏死,微动脉瘤缺少原有正常结构的支持,使其内外压力失衡,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出血的制止也依赖于良好的血管弹性,高血压脑出血以老年人为多,其血管弹性和凝血机制较差,血肿腔及手术创道很容易再出血。同时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也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
3.1.5 手术时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变化大多在发病后3~6 h。如果在发病3 h内进行手术,血肿腔减压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系数增高[3]。
3.2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所形成的颅内血肿,使尚未恢复的脑组织再次受压,脑功能被严重破坏,病情加重,预后差,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积极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3.2.1 术中操作应准确、轻柔,以防损伤血管再出血
无论哪种术式,首次血肿的清除量以60%左右为宜,因为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故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如勉强清除,则失去了血肿的压迫止血作用,易诱发再出血。在进行微创血肿粉碎抽吸时,负压不能太大,速度不能过快,抽吸过程应有一定的间歇,避免血肿腔内压力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多。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缓冲血肿腔内的负压,以减少再出血的因素。本组有3例在微创术后复查CT血肿反而增大,与血肿清除过快过多有关。
3.2.2 保持血压稳定
术后应严防血压升高或波动。对于手术后高血压者,在排除颅内高压引起的情况外,可给予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或硝普纳持续静脉输注,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避免血压出现大的波动,患者意识好转后可给予口服降压药。
3.2.3 术后甘露醇的应用要适当
若减压充分,在术后早期(6~8 h)可暂不应用甘露醇。要根据颅内压情况酌情使用,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减少颅内压的波动。
3.2.4 选择手术时机
若病情许可,可尽量在出血6 h后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 效果观察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其常常又会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对于高血压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严重后果[1]。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性化的支持、管理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得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的安排能够更快地通知到每家每户,这使得信息延误的情况大大降低[2-3]。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的方法展开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组(观察组):本组患者82例,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5.1±12.5)岁。正常血压健康组 (对照组):本组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平均(53.8±12.7)岁。两组在性别、临床症状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2)有正常的意识及表达能力。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2)存在意识障碍;(3)老年痴呆症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试验前、试验期内直到停药,都需要每天观察和记录脉搏、体温、呼吸、血压、血糖等体征的变化。在患者的用药前后还要进行常规的血压、脉搏的检查[4]。
1.2.1 建立档案 由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机构对所有居民进行系统完整的登记,其中包括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教育内容、病情情况,以帮助各组织在进行走访教育、集中培训时能够及时告知各位居民,并且能够通过多方的力量来对居民的行为、病情进行监督[5]。
1.2.2 按照工作卡规范不健康行为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根据社区服务中心下发的健康保障卡,尽量保证自己按照其中的较为标准的健康方式进行生活。比如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社区生活中保障卡记录着患者每天的运动要求量,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这就能约束高血压患者要根据卡上的内容严格管理自己的行为,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保障工作卡可以更好地提醒患者对其自身的病情要多加注意。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稳定后,社区卫生工作者还要每3个月进行一次回访[6-8]。
1.2.3 卫生服务管理实施程序 每月都对居民进行1~2次讲课,医护人员以及健康教育机构要在活动中对高血压的保健、防治等知识进行生动、深入浅出、便于理解的讲述,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居民知道该病防护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在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运动要求、用药指导、简单的自我病情监督手段、血压的测量方法以及判断标准以及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等[9]。该教育课程还有家属的培训课程,以使居民的家属能够更好地监督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特殊的居民,医疗机构、街道还要增加探访的次数,居民一旦发现自己身体有何不适,可以直接拨打医院的高血压专线电话加以咨询。
1.3 问卷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SDS)评定各被测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问卷针对的是老年人,故研究者逐一向被试者进行面谈式问卷调查,以便视力不佳、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能顺利完成问卷[10-11]。发放问卷 164份回收问卷164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将两组各82份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统计不同组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与体检健康的居民在情绪、心理上有以下不同:(1)焦虑、恐惧。其实这种情绪是对恐惧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由恐惧而产生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一系列行为及生理反应,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2)怀疑否定。大部分居民在体检前认为自己体检一致正常,平时也没病没灾的,突然被查出是高血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相信,因而对医生及家属的言行十分敏感,甚至经常与家属发生争执,出现怒眼相对,暴踢易怒等情绪[13-15]。
虽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疾病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16]。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中,自己的约束下,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上,尽可能养好身体,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17],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尽量远离老年疾病。居民也应该积极的理解、尽全力配合家庭成员的日程表,体谅彼此的心理和情绪,给予其更多的心理慰藉[18]。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社区高血压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并且尽可能准确、高效地进行新资料的交流和传递工作[1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方面的评分显著差于对照组的正常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高血压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应针对心理问题和相关因素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稳定病情,为患者疾病康复和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边小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7-108.
[2] 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
[3] 李燕,黎顺芝,谭颖媚.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8(15):2980-2982.
[4]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Inc. Diseases of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Nanenclature and Critera for Dignoses[M].Sixth Edition.Boston:Little Brown,2009:114.
[5] Cohen S. Psychosocial models of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etiology of physical disease[J].Health Psychol,2008,7(3):289-297.
[6]徐玉叶.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27 (27):158-159.
[7] 鲁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护理[J].当代护士,2010,38(3):70.
[8] 惠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6):780.
[9] 王文.第三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简介[J].高血压杂志,2011,14(1O):63.
[10] 李永昆.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919.
[11] 刘春芝,冯晓艳.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教育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4):7391.
[12] 张文博.高血压个体化防治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77-78.
[13] Glennv V,Ivonne M,Kyriakos S,et a1.Hypertension in Older Adults and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68(12):727-733.
[1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2):98-100.
[15]张柏芳,曾爱琼.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9,22(5):386-387.
[16] 景艳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49-150.
[17] Saito E,Sagawa Y,Kanagawa K.Social support as a predict-tor of health status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alone in Japan[J].Nurs Health Sei,2009,7(1):29-36
[18] 崔一敏.社区老年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7-158.
[19] 黄俭强,陈琪尔,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5-726.
难治性高血压有真性与假性之分,应注意区别。假性难治性高血压多为白大衣高血压,以及病人上臂较粗、使用的袖带不合适,应注意避免。真性难治性高血压原因可见于未发现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较差,应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体质量增加,酗酒,利尿剂治疗不充分,进展性肾功能不全,高盐摄入等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和处理。
可采用规范血压测量方法,正确使用降压药物。明确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等防治措施。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院诊治。加用安体舒通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用利尿剂+ 长效钙拮抗剂+ ACEI 或ARB联合治疗。
高血压急症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急症。收缩压>220 mm Hg 和(或) 舒张压> 130 mm Hg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诊。常见高血压急症包括以下情况:高血压伴有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呼叫120,联系尽快转诊。对于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应慎重降压,注意降压的速度和幅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应立即降压至安全范围。视病情考虑口服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乌拉地尔、可乐定、硝苯地平等。在密切可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缓慢静脉滴注硝普钠、硝酸甘油、艾司洛尔或静脉注射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应注意降压的速度和程度,最初可使血压在原血压水平的基础上下降20%~ 25%或降至160/100 mmHg。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不推荐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
附件7 高血压基层防治参考方案(表14) (仅供给基层医生参考)
附件8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内容(表15)
附件9 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记录表 (表16,见下期)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防治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高,出血量较大、中线移位明显者多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开颅手术[1]。而术后再出血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死率。我科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98例,其中42例再出血,现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旨在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将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38~78岁,平均56岁,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术前血压180~260/110~145 mm Hg,经颅脑CT证实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9例,脑叶9例,小脑5例,血肿量50~130 m,手术据发病时间:≤6 h的24例;7~12 h的12例;12~72 h的6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1例患者去骨瓣减压。
1.2 再出血时间 再出血距手术后时间3 h~6 h之内的29例;24~48 h的10例;48 h后3例。
1.3 临床表现 术后意识清醒转入昏迷者25例,一直昏迷者12例,意识模糊5例。均经颅脑CT扫描确诊,再发血肿均位于原血肿腔及手术路径上,出血量40~100 ml。再出血治疗再次手术清除血肿24例,保守治疗18例。
2 结果
出院时意识转清醒的12例(28.6%),再次手术组10例,保守组2例;仍昏迷10例(26.2%),再次手术组9例,保守组2例;死亡20例(47.6%),再次手术组6例,保守14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①手术中止血不彻底,尤其对于深部血肿无法在直视下止血,而只能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止血,导致术后因血压升高等因素而再出血[2];②血肿清除后,由于机械性的血肿排空,血肿腔内压力迅速下降,易引起减压后血肿腔周围组织过度灌注水肿,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2];③手术后血压仍偏高且波动幅度大是引起再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3];④过早手术在目前超早期止血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有导致再出血的风险,据报道:4 h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率可高达36%;24 h内手术者再出血率34%明显高于48 h手术者3%;3~6 d进行手术者再出血率降至1.6%;⑤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糖尿病、高血脂、心肌供血状态等与脑出血的再次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把握手术时机及超早期止血治疗虽然早期手术治疗能增加再出血风险,但在理论上血肿清除应越早越好,在血肿带来的毒性产物对周围组织发生损害之前清除血肿有利于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况且目前超早期止血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一些止血药物如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已成为早期止血的理想药物。如果超早期止血治疗有效,则超早期手术有可能更为安全。重视手术操作要求细致、准确,视野清晰,术中血肿腔暴露充分,清除血肿时严格做到只吸血肿,而不吸血肿壁,不要过分清除血肿,以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术中止血要可靠,避免过度电凝,血肿腔渗血创面用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布贴敷,关颅前一定要正确做好压颈、鼓肺试验,检测止血的可靠性;术后要保持患者安静,有效控制高血压,防止血压波动,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呛咳、呕吐,保持大便通畅。严密观察术后的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应果断复查颅脑CT,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再出血[2]。总之,只要及时采取上述有效措施,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病率高、患者多预后不佳,临床应采取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保持血压平稳等综合预防措施,只要及时采取上述有效措施,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陈铮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13(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