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观光农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老庄乡位于东平县西南部,北濒东平湖,西、南与济宁市梁山县接壤,东接新湖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站所在地。园区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低洼。地貌多为藕池、水稻田和鱼塘;园区所在区域属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40m以下,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园区现状主要植被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莲藕、水稻、玉米等,均长势良好;园区现状用地类型以鱼塘和一般农田为主,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同时园区用地多以特色的藕池稻田为主,这些对于园区的开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机遇
商老庄乡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东平湖二期移民规划项目的实施,当地政府抓住机遇,按照农业相关政策进行基地建设,发展旅游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证。
2建设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可行性分析
2.1选址
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东平县西南部商老庄乡境内,东平湖南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站所在地。园区北侧紧邻东平湖,东接安山古镇,南临济宁梁山县,其西为河南省。整个园区在区位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客源的范围有条件由县城内,到县城与县城间,扩至整个泰安市、济南市、济宁市乃至周边省区。同时,东平县重要景区(例如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水浒主题文化公园、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环绕其东部及北部。此观光园紧邻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的优势,使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围旅游资源及其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2.2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优势分析
定位准确,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思路紧密结合;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植物群落生长状况良好;园区紧靠东平湖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河故道)、八里湾货运码头、大安山码头、水上运动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和安山古镇,对园区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路、陆路客运发达,适合园区的发展;园区农业、渔业、林业基础好,为园区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园区周边地区尚没有类似园区建设,园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当地政府重视园区建设,为园区开发建设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保障。
3规划目标与定位
3.1规划目标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和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结合旅游观光改善当地旅游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物化科技成果,量化建设标准,优化工程结构,强化运作力度,使整个项目建设具备一流的建设质量、一流的科技含量、一流的绿色流量、一流的景观总量、一流的效益增量,把园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具有标志性景观的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
3.2规划定位
通过现场勘察,收集基础资料,根据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现有状况、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特色的自然资源,经过多次比较,最终拟定将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题定位确定为“梦里水乡”;功能定位为生产、生态、示范;形象定位为示范与观赏兼顾、景观与生态平衡、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贯通、科学融于生活、技术融于生产。
4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内容
为确实提供一个县域尺度内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框架,项目分为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和娱乐休闲区(起步区)详细设计2个层面。
4.1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
通过商老庄乡生态农业观光园总体发展规划,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合理,以生产为主的观光、旅游发展也初具规模,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并与周边的大安山码头、水上运动中心、古安山文化街、安山古镇共同构成商老庄乡新的旅游产业格局,促进商老庄乡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调整,把园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农业旅游观光与农业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具有标志性景观的多功能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娱乐休闲区、水稻生产区、稻蟹混养区和莲藕种植区4个景区,景区下设10个景点。
4.2娱乐休闲区(起步区)详细设计
娱乐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东北部,通湖二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15.77hm2。该区为整个观光园休闲娱乐的重点景区,满足休闲、娱乐、观光、生产、展示等多方面的要求,根据该景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需要,在该区的南部挖湖一处,命名为流花湖,设计湖区水深最深处5m左右,浅水区水深0.8~1.0m。湖中建岛一处,命名荷叶岛。该区主要以流花湖为中心进行景点布置。
4.2.1入口迎宾考虑到进入园区人流的集散需要,方便园区管理,把办公区规划与园区主入口结合,主要用地集中布置。该景点位于娱乐休闲区东南角,紧邻园区通湖二路的主入口,主要由入口广场、停车场、管理房、游客服务中心组成。
(1)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指L型的一层的木质茅草房,此建筑为办公接待中心以及农产品展销展卖活动中心,此建筑样式轻巧独特,具有乡土特色。
(2)生态停车场。停车场与入口广场为一体,分布于广场两侧,供车辆停放使用,分别设置大小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地,双向停车处中间设置绿化带,种植乔木,达到绿色、生态、涵养水源的目的。
4.2.2欢乐世界位于流花湖南段,入口迎宾的西北侧,集水滨游憩、儿童活动、拓展活动、游泳及动物表演等多项娱乐活动为一体,集中布置游憩设施,营造舒适的游憩活动场所,同时营建丰富的园林景观。
(1)水上乐园。主要是指流花湖南段的水域,即荷叶岛及周边水域。湖面上开展各种水上娱乐设施,主要水上项目有滑索、浮桥、水上吊桥吊板吊网、魔幻水上漂以及划竹筏等。同时在环湖路的两侧集中布置休憩活动场地,布置秋千亭廊等小品设施。增加体验性项目,提高游人游兴。荷叶岛作中间高两边低的微地形处理,荷香亭位于荷叶岛的中部最高处,为重檐四柱攒尖茅草亭,造型古朴典雅。岛外侧位置尚佳的临水处设置亭、水香榭等小品建筑。此处设置一处简易码头,专为划竹筏活动所用。(2)游泳池。位于水上乐园西侧,为游客提供一处舒适的游泳场所,设计一处尺寸为45m×49m的长方形游泳池,分设儿童和成人游泳区,水深分别为0.8m和1.6m,同时配置游泳池管理房,包括更衣室、淋浴、售卖点等项目,沿游泳池周边铺设木栈道及茅草廊等休息设施,简洁自然,为游客提供一定休憩和亲水空间。
(3)拓展训练。位于游泳池南侧,增加一些惊险刺激的拓展活动设施以及娱乐健身运动设施,主要项目有蹦极、攀岩、高空断桥、高空攀爬、梅花桩、荡椅、爬梯、平衡木、秋千等。同时对训练场地进行相应的园林绿化,设计为树阵广场,为游人提供一处生态绿色的活动场所。同时场地的西北角设计一组茅草亭廊,既满足管理服务与游客休憩的需要,又满足景观要求。
(4)儿童乐园。紧邻拓展训练的南侧就是儿童乐园,儿童乐园中设置了旋转木马、美人鱼、海盗船、儿童爬梯、小滚筒、踩滚等近20个儿童娱乐项目,成为儿童尽情嬉戏的好地方,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小河里摸鱼、捞鱼、钓鱼、捉泥鳅,享受不一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乐趣。
(5)农事体验。位于整个休闲娱乐区的西南角,主要项目包括徒手捕蟹、钓龙虾、老式农耕、推石磨、踩水车、压水阀和赶驴车等。让游客真正体验田间耕作的过程,享受其中乐趣。
(6)小动物乐园。位于流花湖的西侧,主要进行动物饲养和动物表演。主要内容有猴岭、鸡舍、羊圈、马棚、鹦鹉园、狗窝、兔窝、宠物猪圈等,在饲养动物的同时增加动物表演项目,增加游览乐趣,形成园区特色游览项目。
4.2.3餐饮休闲为体现园区内餐饮的重要性,在流花湖的主要水面上及周边集中布置餐饮,餐饮的主要菜源均来自此观光园内,绿色餐饮,养生之道,自产自销。同时餐饮区周边进行重点园林绿化,结合滨水景观形成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游客就餐完后可在此休息、漫步、赏景,悠然自得。给游人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此景点主要有生态餐厅、水上船屋、节气广场、欣欣向荣、渔家乐(乡下老家)若干个小景点。
(1)生态餐厅。位于餐饮休闲景点的东南角,餐厅南门与入口的生态长廊相接,北门与北侧的主入口相连,建筑长50m、宽30m。建筑样式简洁、大方,建筑立面变化韵律感强,配上大玻璃窗,形成优美的建筑外观效果。建筑内采用生态化设计,充分利用空间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无土栽培和组培育苗,在室内墙壁、房间隔断处种植蔬菜等绿色植物,可随手采摘食用,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致,体现园区的生态特色。生态餐厅是景观主题餐厅,景观区占整个餐厅面积的35%左右,是生态餐厅的特色功能区。景观设计与景观植物养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就餐环境的品位和对顾客的吸引力,是生态餐厅的点睛之笔。生态餐厅采用园林式景观类型,以小桥流水、竹木假山、飞瀑喷泉、亭台楼榭作为景观基调。
(2)水上船屋。位于生态餐厅西侧、流花湖西部水面上的特色农家饭庄,四组仿船型而建的水上船屋与伸入水面的弧形木栈道相接。船形平台尺寸为10m×22m,平台采用混凝土仿木纹色的形式,屋面覆盖茅草,建筑整体自然生态。船屋内提供各种农家特色食品和当地的甲鱼、龙虾、蟹等各种水产品,就餐环境在一片水波荡漾的环境之中,使游人就餐有别样的体验。
(3)节气广场。位于生态餐厅北侧、餐饮休闲景点主入口的迎宾大道上,长方形的绿地上布置24根节气柱,上刻24节气的内容,在24根节气柱中间设24个花钵,与24节气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一处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入口空间,增加园区的文化氛围,成为园区主要景点和标志性空间之一。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4]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关键词:镇江市;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41-03
1 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镇江市拥有2 651km2的丘陵山区面积,16万hm2耕地面积,5.33万hm2林地面积,8.2万hm2水域面积。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比较协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蚕桑、茶叶、多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淡水产品和畜牧产品。近年来,镇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城郊型农业总体定位,发展高效、外向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镇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
1.1 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建立 优质粮油、优质肉奶、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经济林业以及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优势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种草养畜、应时鲜果、无公害茶叶等为主的丘陵地区农业,以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为主的平原圩区农业,以设施农业、时鲜蔬菜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城市郊区农业[1]。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从2012年开始,镇江市在市辖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已确认镇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A级诚信企业59家、B级诚信企业154家。大力推进以标准化茶果菜园、标准化畜牧场、水产场为主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园艺园23个,总面积达1 683hm2,建成标准化鱼池3 866.67万hm2,建成部级标准化养殖场4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163家。全市“三品一标”总量达到1 0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55个(含水产158个),绿色食品57个,有机食品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绿色生产资料1个。
1.3 休闲农业初具雏形 截至2015年底,镇江已有32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句容戴庄村由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它也是全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现代农村。丹阳万新农庄和丹徒区开心农场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企业。另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提档升级创建活动,位于句容境内的江苏岩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四星级升格为五星级。镇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采摘为重点的农事体验模式、以人文景观为重点的旅游观光模式、以花卉苗木或植物园为依托的观光休闲模式、以现代农业园为依托的度假休闲模式等四种观光农业的模式[2]。
2 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指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通过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环境和农业资源,以农村文化生产、生活为依托,以体验农村及农业生产为目的,具有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优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各项评价指标[3]。
3 当前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与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特色不突出 当前镇江制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经营内容雷同,功能不配套,重复开发等问题严重。
3.2 经营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镇江的大部分休闲农业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营较粗放,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休闲农业园区内住宿、餐饮、环保、卫生等缺乏规范操作,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的服务技能,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3 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镇江市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力度,但是广大市民对于休闲农业仍缺乏了解,多数人都是在朋友的推荐或带领下才能找到农闲农业园,而对于每个园区里有哪些服务项目更是不清楚,尽管部分休闲农业园进行了一定的推广宣传活动,但力度仍不明显。
3.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发展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旅游项目的推广,当前在休闲农业开发中,注重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引入商业投资后,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4 进一步发展镇江市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领导,以政策带动发展 江苏省已经明确了全省休闲农业的主管单位为各市农业部门,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了《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镇江市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路线,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2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为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谐发展”为原则,避免雷同、重复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做到有序开发。另外,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确保休闲农业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
4.3 组建协会,推动发展 为了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做好行业自律,通过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加大对协会成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园区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深受游客欢迎的休闲农业基地,推动农业休闲市场的发展[5]。
4.4 彰显特色,示范引导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镇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与资源优势,将镇江的现代休闲农业做精、做亮,突出品味与个性,增强吸引力。同时,还应利用好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加快谷阳镇槐荫村、宝华山千华古村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历史风貌的再现和现代农业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历史古村落。另外,镇江还应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村和精品“农家乐”,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档次和品味。
4.5 多远投入,吸引外资开发项目 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关心支持。从2011年起,农业部、国土部、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扶持,省财政每年设立2 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功能与效益的不断显现,镇江市应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民间资本、外资也开始关注休闲农业投资,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6]。
4.6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各级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创新思维,狠抓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办好各种节庆活动,精心做好世业洲音乐节、句容草莓节、江心洲“柑橘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5 展望
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市委“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观光休闲农业内涵,突出休闲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的产业功能,打破产业界限,一、二、三产互相渗透,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镇江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速了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在今后的发展中,镇江市休闲农业将重点打造三个观光农业区,即:城市周边观光农业区,突出生物科普教育功能;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功能;滨水观光农业区,体现农渔风光、水边垂钓、渔事劳作等功能,逐步提高现代休闲农业的外延效益。
参考文献
[1]安林海.镇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09-311.
[2]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38-45.
[3]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02:72-78.
[4]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关键词:农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 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 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一
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但是,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菜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后期,观光农园逐步向内容更加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营形式包括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等,能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烤肉等多种休闲活动。90年代初,市民农园最先在台北出现,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亲自耕种,将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办观光农业园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成片;必须有较多农民参加,且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可以让人体验等等。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
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一、二个主导产品,按照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市民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
目前,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各种形式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异。
观光农园是由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地区共开放观光园100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橘、百香果、莲雾、杨桃、桃李、草莓、龙眼、茶叶、花卉等20多种,其中,仅台北市观光农园的面积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个农户参与观光农园的经营。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除休闲性农业活动外,休闲农场一般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可发展的休闲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游客在休闲农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场一般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为使休闲农业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台湾“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都要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评估后进行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心理、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方提供配套资金。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
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
三
研究台湾的都市农业,对于__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首先,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从台湾的经验看,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须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都市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自然、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可丰富游客游乐的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人文内涵,又可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提升市民游玩的质量,增长游客的见识,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特色。
[关键词]休闲农业;宁台;合作
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色,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受海岛空间限制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宁德的休闲农业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技术还不够成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积极吸引台资投资建设宁德休闲农业区。宁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较为丰富,对台商前来宁德开展休闲农业项目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2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0一1980年。这是台湾地区第一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从农业内部发展来看,随着工商业的快速成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到1980年,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到9.2%,与此同时面临着农场规模小、农民收人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稻米生产过剩等问题,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2)从农业外部环境来看,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需要除住宅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第三空间”来放松身心,而且当时台湾地区民众收人较高,发达的经济以及便利的交通等诸多因素,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需求环境。因此,为了有效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提升农业附加值,活络地方经济,同时满足城市人的休闲消费,1970年台北市首先在木栅区组织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先河,使农业从初级产业开始转变为多元经营的产业。这一时期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是观光农园,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等。经营方式以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采摘、品尝及购买农产品为主,尚没有住宿、餐饮、娱乐等休闲设施。到1979年台湾地区有3家观光农园。由于单一的观光农园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观光时间短,吸引力不够,效益有限,发展较慢,处于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
1980年台湾地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发展休闲农业。1982年在其颁布的“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收人所得方案”中将观光农业列为重点内容;1983年推出“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建立了彰化县东势农场、台南县走马赖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等示范点。到1989 年,全台观光农场增至141家。
第二阶段1909年以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参与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91年台湾地区在其颁布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确立了建设“富丽农村”长期目标。1992年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7台湾地区在“建设富丽农村计划”中,把休闲农业作为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此后,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地区富丽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迅速发展。至2000年,台湾地区各种休闲农场达到610家。2001年5月有关管理部门在“旅游发展方案”中把“辅导建设农渔牧休闲度假区”列为重点工作项目,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进一步相结合。2004年11月在“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中,将“规划与推动具国际观光水准之休闲农业区”作为观光及运动休闲服务业的主轴措施,促使休闲农业超越传统农业范畴,而成为与服务业密切结合的现代新型产业,休闲农业随着富丽农村建设的深人发展而进人鼎盛时期。据统计,2000一2004年,新成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这个阶段,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特点是:(1)从观光农业向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区方向发展;(2)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3)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密切结合,成为拓宽农村产业,促进农业功能转换的重要举措。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Ho多家休闲农业园区,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提供了18万多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08年底休闲农业产业产值可达17・5亿元人民币。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主要有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圃、观光渔池等。但如今的观光农园已摆脱最初以生产性为主的特点,注人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有的设有附属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教育、休憩等场所,有些还为游客提供参与生产、加工等作业活动,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链。如南投县仁爱乡的清境小瑞士花园,种植世界各地奇花异草,设施充满异国情调;又如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天鹅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间犹如置身在欧洲。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另一种观光享受。
2.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集观光、农作体验、住宿、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可分为4类:(1)教育休闲农场。主要是利用农场环境和农村产业资源,对人们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这类农场大多具有较完整的原生植被,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中小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2)有机休闲农场。以经营有机蔬果为主。(3)生态休闲农场。这类农场大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维持原植被物种,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较著名的有“绿世界生态农场”、“八卦山昆虫生态休闲农场”等。(4)专业休闲农场。有从事果园采摘、蔬菜采收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等。台湾地区土地银行经营的初鹿牧场较具代表性,该休闲牧场地处台东县卑南乡,占地约54公顷,为全省坡地休闲牧场之最,主要经营乳牛及乳制品,游客可以品尝到自产牛奶、奶酪、牛肉。牧场地域辽阔,景色宜人,有露营区、产品贩卖部、菠萝园茶园、槟榔园、批把园和竹林等分区,2000年度仅门票收人就达30万人民币。
3.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为游客提供住宿,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乡村生活。此类典型的有南投县青境地区和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清境地区民宿通过策略联盟经营的方式,成立清境观光发展促进会,统一进行对外事务联络和民俗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组织营销活动。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则利用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把原先的台湾地区冶金矿区进行规划开发,以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
4.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经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园区。这些农园大多地处都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1989年,台北市农会辅导北投区设立台湾地区第一家市民农园,到1998年底,台湾地区已设置58处市民农园。
20多年来,为了发展休闲农业,台湾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辅导、扶持。目前,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在内涵、形式、规模、外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观光农业朝综合性、多功能的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从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生产性的观光园向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农村建设、农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生活区、长宿休闲区,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推动农村建设的目的。休闲农业成为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于一体,横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产业,对促进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人,推动农村永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缺乏完整性和长远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休闲农场经营面积有限,经费不足,无法兼顾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等层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能产生有效推动作用。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各自为战,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有的地方先开发后规划,园区杂乱无章,场所分布零散,经营单调、乏味;还有一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村风貌。农民的短视及规划的滞后,使休闲农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2.相关管理措施尚不配套,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休闲农场经营管理涉及各个管理部门,涉及的相关措施包括都市计划、区域计划、水土保持、农业发展、山坡地保育、建筑、环境影响评估等等。由于没有单一窗口服务,农民难以适应,违章建设或未经检验认证的非法经营随处可见。
3.管理部门辅导滞后。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经营者,除农民团体(如农会)外,多数为农民以共同经营方式进行,缺乏综合经营能力。由于管理部门辅导力量有限,对于诸如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导览解说、资源管理维护、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分担以及纠纷调解、安全及公共关系等难题,一般农场难以处理,以致成效不大。
4.缺乏差异性。目前,台湾地区到处都有观光果园、生态农园、土鸡城等,但模式大同小异,大部分都以提供烤肉、炒野菜、采水果、吃土鸡及住宿等服务为主,缺乏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同类型休闲农场彼此恶性竞争,利润削减,服务质量下降。
二、宁台农业合作的优势与潜力
宁德的主要优势与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宁德长期被定位为山区,同时受交通滞后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市,但同时由于发展步伐慢,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要素在沿海各地生产成本攀高、资源要素困乏的情况下,显示出后发优势,主要有:
区位优势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背靠欧亚大陆,面临浩瀚东海,不仅是福建连接南北两大金三角的重要通道,而且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也是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开展宁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近年来,海陆交通、邮电通讯、城市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宁德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出来,宁德巨大的山海资源潜力必将激活,促使宁德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港口优势
宁德的港口资源相当丰富,有29个港湾密布沿海岸线,可建的深水泊位居福建省之首,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尤其三都澳是全国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被誉为超级良港。优良的港口是投资钢铁、化工、电子、机械、加工业等行业的理想之地。如今,由于制约港口资源开发的交通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重大项目开始布局建设,宁德港,这个中国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天然超级良港已经从长期休眠期进入“蓄势待发”期,并将进入“喷发期”。
旅游优势
宁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太姥山、鸳鸯溪两个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有九龙际瀑布、支提山、东狮山、翠屏湖四个省级名胜风景区,同时还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宁德总共有大小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支提山是我国历史上的佛教胜地,闻名海外。在人文景观方面,闽东是畲族聚居地,畲族人民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畲族风情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农业资源优势
宁德依山傍海,农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在三产中约占25%,农村人口占全省的26.9%,农村劳动力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2%。海岸线占全省1/3,海域面积占全省1/3,潮间带面积占全省28.1 3% ,浅海海域面积占全省21.27%,全区人均占有海洋面积1.67公顷。由于海的优势,宁德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闽东海域10―100米等深线内有5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约有100多种,甲壳类60多种,贝类约有70种。
生态优势
宁德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品质、水质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上述优势不能单项看,而要从整体上看,因为1+1可以大于2。而且这些资源优势也都可以为发展宁台农业所用。如果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宁德将不仅成为福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将成为福建东出西进,连接世界的战略要道。有人说,三都澳是宁德未来的希望,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宁德是福建未来的希望。
三、宁台农业存在的阶段差异性与要素互补性
宁台农业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在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等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表现在经营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了资本、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网络等丰富的现代生产要素。但由于台湾农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短缺,农产品市场小、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承受风险的弹性变小等因素,农业资本与技术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增高,成为限制台湾农业,从而限制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宁德当前总体上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资本、技术、营销渠道、市场经济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较缺乏。但与台湾相比,土地、劳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丰沛,有着较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宁德农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因此,通过宁台农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既是降低台湾农业生产成本,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宁德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总体上看,宁德初级农业资源和潜在农业资源较丰富,可利用资源较多,包括市场、劳力、土地等,且发展潜力较大;台湾则在农业相对资源量、资金供给、农业技术、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宁德农业受体制和技术面制约较大,科技及资金投入较少,投入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较低;台湾则受资源和要素成本的制约较大,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宁台之间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就成为宁台两地合作的潜在优势。
四、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思路
凭借着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宁德一直是台湾民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将宁台旅游对接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宁德可以借此大力吸引台湾与宁德进行休闲农业合作项目,同时打造旅游品牌。具体的思路有:
(一)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市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宁德市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二)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宁德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要祖籍地,800多万台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将宁台旅游对接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台湾观光客可以通过宁德前往长江三角洲,宁德成为台湾对大陆的一个重要通道。宁德也可以借此吸引大量台湾游客,提升管理服务,打造旅游品牌。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宁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合资。开展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宁德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宁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宁德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落户宁德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依托太姥山、杨家溪、鸳鸯溪等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对台乡村旅游
打造妈祖 、陈靖姑 、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档次的对台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旅游项目。这些都为宁台旅游合作提供了机遇。 据研究,在自然资源、市场需求 、资金 、 人力、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l5项旅游业发展指标中,闽台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指标有5项,中度互补性指标8项,二者占总数的86.6%。闽台旅游资源的高度互补性 ,来之于深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文化渊源 ,这是任何第三者都无法比拟的,也是宁德发展对台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农业旅游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因为农业发展、农民生活 、农村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农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农村环境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农村建设到9o年代实施 “富丽农村”建设, 都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宁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从设施、管理到理念都还有待提升。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大力开展与台湾的农业旅游合作,使宁德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旅游基地。
参考文献:
[1]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田[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2]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M].中国农学通报,007(9).
[3]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4]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回顾未来发展策略[J].农政与农情,2007(177):64-70.
何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为什么要发展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阶段休闲农业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也有些问题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
1.规划缺位(做休闲农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
2.同质竞争(创意、创新才是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
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干什么,简单的模仿最后导致白热化的同质竞争,成为休闲农业领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受到阻碍,培养人才是关键)
不论是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对接相关机构,在人才培训与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休闲农业领域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
4.资金不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生存,更谈不上大的发展,盈利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才是休闲农业资金困境的出路。
做休闲农业千万不能有这些误区
许多人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下面就给大家提出来讲一讲!
误区1:有很好的资源,就一定能赚到钱!
许多农业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拿了块好地,或是有一些政府资源等,但却不知如何把资源整合、快速变现,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因此,即便有很好的资源,也不能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无法实现盈利。
误区2:总觉得项目越多越吸引人,人肯定会来!
许多农业投资者一开始都雄心勃勃,一上来就想做成规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这样才会吸引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投资项目越多花钱越多,到头来项目很杂,没有特色,还是没有人来。
误区3:找“专家”做规划,肯定错不了!
许多农业投资者找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做规划,亭台楼阁、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发现,这些规划只说了怎么花钱,而没说明白怎么挣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想用休闲农业挣钱,这些模式必须会“玩”
你如果想在休闲农业中盈利,就需要会“玩”这些模式,看看你听过没有?
模式1:玩转农业产业链
“全产业链”是指由山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休闲农业不再是众多农民依靠自然从事简单生产以直接满足人类对粮食、畜产品等的需求,而是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产业。
休闲农业整合产业链是基础,玩转产业链的各大环节才是王道!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利用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模式2:用稀缺特色产地资源开发产业
如今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特色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特色气候条件、特色土地资源、特色水资源、特色生物资源等,特色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特色节庆、特色建筑、农耕文化等。
模式3:跨界餐饮模式
餐饮文化是关于人们吃喝行为的文化现象。它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之中。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策划等一些规划设计当中,很好地运用该文化对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是相当举足轻重的。
未来休闲农业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特色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休闲农场能否发展得更好,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发掘项目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的资源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发挥乡村及农业资源特有的生物性、季节性、实用性,以此营造农场的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发挥,更是塑造休闲农场特色化的重点。
2.体验化:
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景,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觉和难忘的记忆,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能否致胜的关键。
3.生态化:
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所以休闲农场应该珍惜自然资本,在休闲旅游与生态保育之间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4.健康化:
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和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营造和谐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情感,从而利于游客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1.1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产值,台湾开始探索发展休闲农业[4]。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可分为孕育探索阶段、成长发展阶段和成熟提高阶段三个时期。孕育探索阶段(1970~1980年):197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设立了“木栅观光茶园”[5],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孕育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向游客开放农园,供其采摘,同时出售当地农产品等,这样的创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达到增收的目的,此阶段休闲农场仅33家。成长发展阶段(1980~2004年):台湾地区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休闲农业,1983年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1990年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这些条例的制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1989年底,休闲农场的数量增加到141家[6]。1990年以后,台湾地区通过制定《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等进一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1997年,台湾地区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建设富丽农村计划”的重要途径。2000年以后,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2000~2004年短短四年间,新成立的休闲农场就有584家[7]。成熟提高阶段(2004年至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了成熟提高的阶段,岛内现有上千家休闲农场,风格各异,基本能够满足岛内民众的需求,最近还受到大陆游客的亲历体验,现在台湾休闲农场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追求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并且积极推广其发展模式,为休闲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1.2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台湾休闲农业自诞生以来,经过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努力探索,朝着特色化、体验化、知识化、健康化、生态化、数字化以及合法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1.2.1特色化
休闲农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持自己的优势,并且要合理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营造农场独特的休闲环境。例如:位于嘉义县大埔乡的嘉义农场,拥有台湾最大的湖畔野营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清晨躺在宽阔的大草原上享受日光浴,晚上欣赏浩瀚无际的星空,是野炊、露营的好场所。农场还利用花卉培育中心设立了蝴蝶生态园,园内拥有数百种珍惜蝴蝶,供游客自由观赏,享有浪漫的生态之旅。嘉义农场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并且将其转化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1.2.2体验化
体验化就是要让游客参与其中,设计的体验活动要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使游客充分融入到活动当中。将体验营销的手段充分运用到未来休闲农场中,是未来休闲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2.3知识化
让游客亲历探索自然,并结合导游的解说,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机会,可以让更多的城市人了解农村、农业以及农业文化。位于南投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其服务宗旨是“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从一粒种子观察生命的奥妙”[8],利用自然生命的力量,给人们以启示和教育。这里有设有专业的分区,以方便游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例如:想了解仙人掌可以去仙人掌生态教学区;想知道水生植物的习性,可以去水生植物生态区等;还可以请教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技艺。休闲农场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的好去处。
1.2.4健康化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急需一个可以放松全身的场所,休闲农场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暂时远离尘嚣和日常琐事的空间,未来的休闲农场应该重视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等,并且可以营造农村那种特有的简单淳朴的社会气息,使游客可以完全沉浸在这样健康的环境中,以达到放松身心的休闲目的。
1.2.5生态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场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发展休闲农场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同时,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责,这是未来休闲农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1.2.6数字化
利用网络营销手段,使休闲农场的服务更为快捷。网络使得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各大农场的信息,休闲农场网站的建设可以包括一下内容:最新的活动资讯、主要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农场周围的景点,以及餐饮住宿预定和游客留言系统等等。利用数字化的方式,使得游客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2.7合法化
休闲农场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经营进行规范。台湾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以保障休闲农场的发展,从土地利用、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餐饮住宿,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确保休闲农场提供的服务安全可靠,很好地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2.1对休闲农业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台湾休闲农业的每个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策动、组织和扶持。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同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辅导和推广休闲农业,从而使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等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和落实。所以,只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台湾的休闲农业才得以迅速的发展[9]。
2.2制定管理办法,保障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健全的休闲农业法规体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台湾地区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每2~3年推出一部发展计划书或者管理规范,此后,还于2004、2006年先后两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这为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从大局出发,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整体的规划,使得当地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防止了资源闲置的出现或者过度利用现象的出现。
2.4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能效
2.4.1实现联合经营,降低运营成本
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场实现了联合经营,将观光、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了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通过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了同一个领域的竞争,也避免了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4.2创新经营形式,促进产品多样
休闲农场要不断创新经营的形式,例如:跟媒体合作拍摄偶像剧,为偶像剧提供拍摄场地,或者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群众演员的工作等等,通过这样新颖经营形式,吸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前往。与此同时,农场还要提供给游客丰富的消费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例如:为游客提供一种安静温馨的氛围和清新自然的风景等“无形产品”以及时令水果和蔬菜,特色佳肴等“有形产品”。
2.4.3增强网站功能,提供便捷服务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网站一般都会及时最近活动资讯,农场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等等,并设置餐饮住宿预定以及游客留言板块,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方便。
3对大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3.1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政府在茶文化旅游中要起到导向的作用,政府要从整体着眼,规划茶区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以规范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还要加大茶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茶区景点和茶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为茶区拍摄专题纪录片等等形式,为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兴起打下基础,还可以重点扶持当地的优秀茶企业,大力发展体系化生产和休闲相结合的休闲茶产业,建设茶文化旅游品牌。漳平永福地区设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企业。园区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发展休闲农业。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景色优美,设施齐全,栽培规范的茶园,使得茶山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茶园周围还栽有茶花、罗汉松等观赏性植物,这些都为茶园增添了更多的观赏价值。漳平市政府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组织茶艺大赛,邀请各大茶业企业参加,这些都为茶业企业以及当地的茶园观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3.2健全法制建设,规范茶文化旅游业
在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加快法制的建设以保证茶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茶文化旅游区域的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法可依,并且进一步确保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安全性,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茶文化之旅。
3.3合理布局,整合茶区资源
茶叶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忙闲有序,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时间安排。一般对于非茶季,可以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这对绿茶区更为合理,除了忙时的春茶,夏秋季节都可以发展茶文化旅游。名山出名茶,很多茶区同时也是观光旅游的圣地,如武夷山、黄山等。武夷山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则以独特的“岩韵”名扬四海,武夷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会闪耀出更多的辉煌。这些地方的茶区可以发挥景区的旅游优势,结合生态旅游和茶文化旅游,发展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3.4改进经营管理,合理利用网络改善服务质量
对于同一个地区的服务资源,要实现合理分工,协同合作,例如可以成立景区联合管理处,将当地的观光、餐饮和住宿联合起来,办理茶文化旅游区一卡通,游客只要办理一张景区门卡就可以在景区内的任何地方消费,这样可以对各方服务进行协调,能够很好地避免服务的扎堆和雷同现象。开发茶文化旅游还要体现地方特色,如餐饮业,要求餐馆首先要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还要尽量体现茶乡特色,如龙井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龙井产区的特色;住宿方面也要符合当地的建筑特点,在旅游旺季还可以鼓励当地农户开放自己闲置的房间,这样既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的住宿压力,也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带给顾客感官上的享受,还要提供给顾客精神上的享受,实现无形产品的输出,让顾客在采茶、制茶、品茶的同时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可以通过导游的解说,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有关茶的习俗和传说。在宣传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包括:最新的茶文化活动,当地的茶礼和茶俗,茶园景观图,游览路线图,综合娱乐活动介绍以及周边景区简介等。并且提供网上订票,以及网上订房服务,设计合理的茶文化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指南。
3.5组织科技培训,拓宽园区人才的茶叶品鉴知识面
茶叶品鉴在旅游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评茶知识,学习茶艺知识,明确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加深对健康饮茶的理解,凸显茶区个性产品风味。在福建省科技厅支持下开展了《台湾产制模式乌龙茶质量检验与评茶体系合作培育》项目研究,项目组配合政府组织园区台湾农民与产业人员的评茶技术交流和品茶文化鉴赏,为茶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科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