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航天文化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文化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文化精神

第1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语言,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18世纪末,乾隆年间,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目前,仅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主管的公开发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达50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创刊的,这也客观地反映出航天事业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70年代初最早创刊的《飞航导弹》、《宇航工艺材料》、《空间电子技术》、《导弹与运载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强度与环境》、《现代防御技术》等一批专业期刊随着航天科技的崛起,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问世[7,8]。应该看到,他们的诞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到第一种航天期刊的诞生走过了10几年的漫长道路。创业初期,伴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科学试验的进行,科技人员需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科研院所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内部出版物,即正式期刊的雏形。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散发着航天文化的特殊气质,那就是后来被人们总结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的干扰之后,航天期刊终于正式登台。创刊初期,从整体上看,办刊条件艰苦;专业编辑人员匮乏;编辑排版手段落后。但是,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航天期刊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中国航天开始为世人瞩目。紧接着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地球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各种战略和战术防御型导弹试验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断涌现。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编辑人员不畏艰苦,以航天精神为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航天期刊,不仅使其发挥出发表文献与交流的功能,同时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化。许多老专家亲自为期刊撰稿,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线科技人员也踊跃在期刊上发表实验成果,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实践说明,正是这样的总结和交流,使得航天科技与管理日臻成熟起来,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纵览航天期刊,可以将它的文化本质概括为以下几点。(1)科学实践的结晶,理论历练的熔炉,知识与经验的记载。(2)航天精神的体现与见证。(3)企业文化传播与倡导的园地。(4)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与航天期刊鲜明的特色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使航天期刊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在世人面前。外表朴实无华,内容主题鲜明;航天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航天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70、80年代,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办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科研经费十分紧张,仍然拿出一些经费来办期刊,就显得十分珍贵。编辑们懂得,绝不是为了办刊而办刊,而是要让期刊为科研攻关、系统管理服务,要用有限的经费来办出高质量的期刊。为此,编辑们想尽办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然后每期套印刊期号。这样,既保持了封面统一庄重,又节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费用。还有,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发表更多的文章,编辑要求作者语言简洁,直述主题。来稿后,编辑认真审读,精心编排,尽量杜绝那些繁赘的文字表述。长此以往,航天期刊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简明的学术风格。内容充实丰富,专业分工明确航天事业是综合的大系统,涉及的领域之多,学科之众,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样性。在50多种期刊中很少有专业学科重叠的现象,即使是相同的领域,而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它们分布有序,覆盖面宽泛。从科学技术到工程材料,从综合管理到质量标准,从军民两用到科普宣传,从国际交流到未来决策,应有尽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航天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例如:在空间碎片研究、深空探测等方面都是国际航天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尚没有这些方面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问世。航天期刊的丰富得益于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航天领域的不断拓展,航天期刊方阵还会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水平较高,撰稿与编辑严谨航天事业是充满高科技和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质量问题归零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也体现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学问,以《宇航学报》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技术类期刊,载文水平较高,交流价值较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编辑工作者严格把关,在编辑过程中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对于拿不准的技术问题,反复与作者沟通,保证不留差错,不留遗憾。

航天期刊对于航天文化的贡献

航天期刊是体现航天文化的园地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她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传统习俗,需要以某种仪式或节日来传承,像清明节、黄帝陵祭拜仪式等等;文学艺术,需要适当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戏剧、音乐、诗歌。作为航天文化的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在科研生产实践中,以图纸、方案、标准等形式得以体现;航天系统的管理理念则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形式来实现。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与管理成果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标准化》作为专业期刊,定期刊登有关标准的制定、与实行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的工作,而有关研究、探讨的文章又不断发展和丰富标准化的思想;《航天工业管理》作为管理层阐述管理理念,探讨管理机制的论坛,发表了大量领导讲话、各种规章以及相关的探讨文章,对于系统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航天期刊成为传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工业界的朋友关注,普通百姓也十分关心,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况与知识。一旦有新的型号发射,航天常常成为人们炙热的话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国航天。为了向外界宣传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原名为《世界导弹与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为《中国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这体现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姿态。此后,航天人不断推出新刊或调整出版专业方向,填补航天学科在期刊上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培养青少年对于探索宇宙的兴趣,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航天》杂志更名为《太空探索》。随着神舟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杂志应运而生,使航天期刊方阵中增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杂志。航天文化的传播通过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万户。航天期刊是记载航天文化的档案航天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不仅能够及时报道最新的动态和当前的进展,为读者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历年的文献资料像档案一样保存下来。每年一个合订本,久而久之,一卷卷合订本成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在网络不发达的时期,搞课题研究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常常在资料室、图书馆一呆就是数天,从这些文献档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即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随着期刊电子化,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了。科研工作如此,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载了诸多的文化因子,是航天文化的宝藏。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书写航天文化新篇章

第2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CDIO理念 航天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原隶属航天部,为航天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因学校的背景和办学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在文化上与航天精神匹配,又要在专业能力上满足航天企业的高科技、高标准要求,对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CDIO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构建教学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尝试引入CDIO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借助学校航天背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有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一、构思(Conceive):融合航天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航天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是中国航天文化的灵魂。弘扬航天精神,加强与航天企业合作,走特色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才能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优化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结构,保障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1.利用航天资源,打造航天特色

依托航天企业,利用现有航天资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与航天企业结合的新途径,是航天品牌的重要体现。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争优势在于对航天企业业务的深入分析与反映,与航天企业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2.结合航天文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吸纳航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突出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反映,在总的教育理念不变的前提下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殊性,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3.融入航天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将航天精神引入高校教育工作,基于航天企业对人才及产品提出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在专业实践中参照航天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航天企业的管理,不仅增强学生对航天事业的感情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让他们提前认识和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设计(Design):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通过“认识企业,走进企业,模拟企业”的方式,践行航天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汲取“严慎细实”的航天文化,使学生被打上深深的“航天烙印”,塑造出兼具航天文化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认识企业

(1)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校阶段认识企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内容包括到航天企业参观、学习,到劳动力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等,对航天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作程序和模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对当前航天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及要求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2)金工实习。学生走进航天企业生产车间,通过生产实践,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日后的《劳动定额》、《工作分析》等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2.走进企业

(1)模拟招聘。即通过引入真实的航天企业,面向全校开展招聘。前期组织工作阶段让学生了解员工招聘的原则、程序以及企业和岗位在人员选拔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确定招聘程序与招聘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及观察量表。继而通过小组协作方式组织应聘,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和观察量表对参与招聘人员的现场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最终小组对应聘人员做出综合评价。实践中学生能充分体验招聘的全部过程,熟悉招聘的工作内容、常用工具及技巧。

(2)顶岗实习。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由学校统一安排,则采取学校组织企业到校招聘,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通过完善与航天企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到航天相关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航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情况,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要求学生论文必须要与具体企业结合,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讨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3.模拟企业

(1)人才素质测评。主要是模拟企业人才素质测评的常用方法,包括心理测验、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所模拟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设计对应的人才素质测评方案,并模拟实施。

(2)ERP实验。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和ERP 软件模拟实验。因航天生产企业已全面使用ERP系统,实验将航天企业生产、管理的案例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熟悉航天企业运用ERP系统处理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程序和特征,熟练掌握ERP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功能、操作流程与方法。

(3)管理技能开发。主要是通过素质拓展的形式,用航天精神熔炼团队,用“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准则来要求学生。主要采用的素质拓展游戏有:团队徒步,智穿电网,绝地取水,众志成城,集体跳大绳等。

(4)课内实践。在专业理论课中设置课内实践环节,根据所学理论内容,结合航天企业完成实践任务。例如《工作分析》课程要求学生为模拟航天企业某一岗位,通过访谈、调查,明确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并撰写岗位工作说明书。

三、实施(Implement):用航天高标准控制实践教学过程

1.用航天标准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环节

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制定实践教学制度和规范,参考航天企业专家意见,将“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行为准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要求和职业行为培育规范,严格执行。实践过程中要分级把关,层层监控。校内外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创造力等方面;院、系则主要检查实践过程环节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履行,并通过抽查实践成果、随堂听课等形式监控管理。

2.利用航天资源,采用“亲验式”教学法

“亲验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

(l)案例教学。优先选择航天企业或教师参与的课题为基础,设计实验案例,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参与,旨在激发学生提出有创造性和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实际工作的必要素质。例如《薪酬管理》课程中介绍航天企业生产工人、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的薪酬构成,引导学生讨论其优点和缺点,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2)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根据航天企业特点设计接近实际工作的场景或任务,由学员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进行相应的进行指导。例如《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仲裁机构、航天企业与员工三个角色,针对保密协议进行劳动仲裁和模拟法庭审判,在《劳动定额》课程中模拟航天生产企业,针对某一生产工艺进行工时测算及定额设置。

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导入航天管理模式

模仿航天技术小组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分为5-7人的小组(建议小组人数为奇数,避免出现意见相持的局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小组自发选出组长,实践过程中相互讨论、协作,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或成果。实践训练后由小组代表完成本组项目答辩,检验实践成果,拓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适应未来工作的环境与形式。

四、运作(Operate):依托航天企业资源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1.加快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加快教育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专业教师观点的转变与知识的更新是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与国内外实施CDIO教育的学校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与这些高校深入交流的机会,使教师逐步转变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改革实践。同时依托学校航天背景,教师深入航天及其他企业锻炼形成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在企业挂职,加快自身知识和技能更新,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2)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三师型”教师。原有的“双师型”教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和科研要求,需要培养“三师型”教师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三师型”教师就是在原有“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专业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指导师”的能力。“三师型”教师既要长期关注和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并将它反应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与航天企业合作完成各种横向课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应用水平,缩小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3)引进航天企业专家,打造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航天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在校教师进行指导,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新思想、理念和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讲座、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人才测评等)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专业视野。

2.编制融合航天特色的实践教材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材要么缺失,要么是以简单的实验指导书的形式存在的,不能深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及各环节的特点。可将传统的案例分析进行优化,特别是案例的选择上,优先选取有航天特色的,还可以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选择,或是把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资料进行展示。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将这些实践案例及资料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对各个环节中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胜任力进行总结和归纳,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环节,彻底改变实践教材脱离航天企业的情况。

本文基于CDIO的思想,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层面探讨了如何从实际出发、依托航天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未来研究方向是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努力构建突出航天特色,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借鉴CDIO理念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2]黎超.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基于CDIO理念[J].科技信息,2011(9)

[3]周灏.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

[4]李闷管,葛莉,宋海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沈奇,张燕,田祥宏.借鉴CDIO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9)

[6]景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7]关斐.基于CDIO教育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路径[J].科技创业月刊,2013(4)

第3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企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企业是个人的集合,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组成和经营的。企业的发展源于每个员工的劳动和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在一个企业里,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让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使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为员工个人成长成才创造必要条件; 如果企业员工富于激情,忠诚敬业,将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如果企业和员工个人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与统一,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能给员工们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个人也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健康发展,全面成长。

那么,如何让企业和员工个人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与统一,让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相一致,则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要处理好这一关系,我认为企业应做到: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正确引导员工的思想,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有灿烂丰厚的文化根基,这个民族一定能走向繁荣富强,一个重视文化积淀的企业,也一定会受益于文化的滋养而强大起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共同的信念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组织管理的总和,归根到底服务于企业发展,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改造、创新、统一的同时,不断激发、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真正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企业的发展就有了真正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成长的生命沃土。中国航天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觉献身航天事业,不断攻坚克难,在挫折中奋起,在挑战中发展,中国航天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四院人凭着“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精神,几代人辗转祖国大江南北,在荒芜人烟的大漠和贫瘠偏远的大山深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开创了我国固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识别系统已相继发行,我们要用航天文化教育凝聚青年职工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为实现“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科技研究院而努力奋斗。

要建立能充分体现论功行赏的、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据科学研究,人体有无限的潜能,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潜能只发挥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能量还潜伏在体内。从某种角度讲,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掘自己身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潜能,从而最大化地创造价值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激发潜能呢?激励是调动人身潜能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心理研究证明:员工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其个人潜能只发挥了20%;而在开发和激励以后,潜能会发挥到80%。

如何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企业管理者们正积极探索的问题。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建立并运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挑战性的工作、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任何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无法吸取可靠的新信息,那么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会老化,创造力就会逐渐衰退。因此,提供有效的知识激励,不失为现代化企业用人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定期安排员工进大学进修深造、参加各种类讲座、培训班、安排一定时间让员工自修学习,建立与外界畅通的信息交流等等。

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多方面培育高素质人才,从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最低的一层是温饱,第二层是安全感,第三层是归属感,也就是人人都想归属于一个好的企业。第四层是尊严,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无法给员工足够尊重的企业,必然不能获得成功。因为今天的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是既能获得员工的手,又能获得员工的脑的企业。而使员工愿意积极贡献自己脑力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要获得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正是能让其成员体验到生命意义的组织。所以,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地满足人的最高层需求。

对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当组织中的成员能通过工作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意义的时候,他们才愿意、才能够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而一个企业只有在充分获得了自己员工潜能的时候,才能具有更强的、更实际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地拥有辉煌。

那么,作为个人应该怎么做呢?共和国四大演讲家之一彭清一教授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和热情,他就不会取得成功,那么,什么是激情和热情呢?激情和热情就是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责任感的体现。”我很欣赏和赞同彭老的话,他道出了个人成长成才的真谛:那就是永远保持激情,对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激情呢?我认为首先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一个人的理想,莫过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理想,才会激发激情,催人奋进。前苏联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曾经说过:“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如此宝贵.”唯有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中,自身才得以完美,生活才会变得充实,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其次,忠诚敬业是激情之本。要想做好一份工作,敬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只有敬业,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充满激情地对待工作,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事业才能取得成就。我们要向热爱生命那样热爱工作,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生命,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工作是让我们的生命实现其价值的载体,是我们实现人生辉煌的途径。所以我们应像热爱生命那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应该把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去,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充满激情,你的工作才能给你带来成就,带来荣耀。最后,要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激情。激情会促使我们学会很多东西,反过来,学习也是保持激情的有效方法。我们不光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工作实践中学习,从他人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为工作注入新的知识和活力。

第4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一、航天动力公司经营管理现状

1.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矩阵式管理如虎添翼。作为上市公司,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要求设置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各司其职,为公司快速发展和高效运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

通过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建立,公司构建了以项目推广、战略营销为先导和以营销网络、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支撑的两级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创新建立起“市场-研发-销售”三位一体的高效运营模式,为公司成功进军国内外战略市场领域奠定了可靠的管理基础。公司成功开展了与国际知名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合作,成功实现了大功率液力变矩器在二炮等军方市场的应用,实现了中石油、中石化、森林武警等战略市场的开发。

2.多种管控模式相结合,子公司管理得到不断加强。公司本部从产业链延伸扩展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采用战略管控、投资管控和财务管控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管控方式,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发展战略规划、重大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由公司本部依据“三重一大”程序统一决策,交由子公司董事会组织实施。对子公司经营层,实行经济责任目标激励考核管理机制,制定销售收入、回款、利润等经营指标,以及销售增长、成本节约、技术开发、质量、安全、资产占用等专项管理指标,并与经营者年薪挂钩,交由子公司董事会实施考核。

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法管控的同时,公司不断强化本部职能部门对子公司的管理,在市场开发、产品研制、经济运行、基建等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服务,并通过信息管理、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途径,进一步确立公司本部战略中心、投资中心和绩效管控中心的管理地位。

3.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事业部制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公司按照“统一政策,分部经营”和“集权有度,授权适中”的原则设立事业部,将公司本部、事业部和制造分厂分别定位为管理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事业部单独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员工收入与事业部内部利润挂钩考核,事业部总经理年薪与销售收入、回款、内部利润、专项任务等关键绩效职责指标(KPI与GS)按一定权重比例挂钩考核的激励机制。同时,推行一系列涉及财务、质量、人事、合同、信息、安全、后勤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举措,保证了事业部的健康运行,有效促动了公司高速发展的内动力。

二、航天动力公司管理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

1.企业核心价值观尚未成熟,精细化管理仍需不断深入。“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严、慎、细、实”的航天文化,长期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在公司品牌建设、战略扩张、凝聚员工队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仅仅是一种以“内部导向、管理导向、职能导向”为重心的企业文化,面对日益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如果能补充建立并完善以“客户导向、支持导向、整体导向”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并向子公司进行渗透和融合,就更能满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之需。

2.分支机构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存在管理脱节现象。随着事业部制管理体系及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建立,公司在组织设计、制度完善、流程管控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出台了诸多政策、制度和文件。但是,事业部及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迫于经营指标的压力,大部分精力放置于市场开发、产品销售等经营工作之中,很少进行甚至无暇顾及内部管理的提升和与公司本部管理体系的对接,特别是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关键管理环节,分支机构内部管理经常处于习惯思维,习惯行动,维持原有管理现状而与本部管理脱节,甚至内部管理无序的状态,自主管理能力不足,使公司职能部门额外管理负担非常繁重,战略实施及管理执行大打折扣,效率不高,加深了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观不一致的矛盾,全员销售、全员计划、全员管理的潜力发挥不够。

3.经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风险不断增加。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逐渐增多,管控难度逐渐加大,企业风险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加。如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坏境变化带来的战略调险;成本控制不力,应收账款及存货增加,带来利润、现金流等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重大项目、合同管理上存在更多的法律风险;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及销售渠道变化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流失带来一定的组织团队风险等。需要公司在经营、投资、管理过程中,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加以规避。

4.经营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类系统软件大多局限于部门内部单机使用,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和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导致公司经营信息不能快速、高效传递,影响工作效率。如生产制造环节,由于计划不精细,物流不顺畅,信息不畅通,反应不敏捷,难免造成停工待料、过量生产、过量库存、延迟交货、结算不及时、现场无序等不良现象。

第5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园;科技、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

1 项目背景

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基地由航天科技研发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航天科普基地三大功能区组成。其发展目标是建成研发、产业、科普相结合的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形成以卫星应用、航天技术及应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闵行区为核心、辐射长三角的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和军民互动、产学研结合的航天产业创新体系。项目位于浦江镇中部的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内,东至万方路,西至召楼路,南至沈庄塘,北至江月路。总用地面积为46,46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是80,610.95平方米,容积率为1.35,绿地率为25.4%。

2 建筑解读

园区建筑风格为现代设计风格,外立面以挺拔直线造型为主,现代、简洁、大气。景观设计将其延续建筑特色,并对其进行提炼、吸取其精华元素符号,融入到景观设计构图及小品造型之中,与建筑相互融合,相互呼应。

3 场地分析

园区地块规则方正,骨架清晰。主办公楼位于东北方位,是园区最高建筑,其他厂房建筑呈对称组团式布局。主入口位于东边主干道(万方路)上,次入口位于北面街坊路上(共两个),其中一个货车进出口,另一个作为备用出口;园区四周被市政绿地所包围,西边和南边紧临河道。整个园区划分为几大功能区:(1)入口形象展示区(2)中心花园(3)组团花园(4)厂房周边绿地。

4 设计构思

4.1 总体构思

结合园区建筑布局特点,通过对航天卫星应用产业的理解,景观设计将延续建筑设计风格,使景观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景观的对话、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对话。真正打造出一个具有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开放合作的交流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4.2 建设原则

4.2.1“三提高”原则

(1)提高园区绿地景观的档次和品质。(2)提高园区绿地使用功能(3)提高园区绿地的综合效益。

4.2.2“三满意”原则

(1)政府 :打造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形象示范点。(2)企业:发挥企业作用和展现企业形象的交流合作平台。(3)员工:创造一个可以释放工作压力,满足休闲交流活动的开放共享、绿意盎然、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

5 景观营造

5.1 主入口形象展示区

位于园区东边,主入口西侧,绿地呈长方形布局。占地约2300平方米,南北长44.5米,东西宽51.7米。这里不仅是职工上下班的密集地,也是外来客人进入园区的第一印象场所,是形象展示的窗口。企业希望打造一个现代、简约、时尚的形象展示空间,以满足职工休憩及进行企业文化交流的需求并能展示企业形象。因此以开阔通透的大草坪结合现代水景为主调,通过园路组织划分为三个主要景点:入口服务区、东面开阔的大草坪休闲活动区,西面的迎宾水景区。

入口服务区在满通管理功能基础上,通过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利用两侧的高大的入口铭牌墙和中间的特色岗亭,形成现代大气的园区入口。铭牌墙设计采用与建筑同样材料和色彩,以呼应建筑设计风格。同时在铭牌墙后设置升旗台和自动伸缩门。

其中大草坪休闲活动区又划分为北面的树阵广场和南部多功能大草坪。进园后,开阔的大草坪上设计一个大型主题雕塑(智慧之树),以体现企业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高度融合,成为园区独特的文化地标。雕塑采用不锈钢材料,里面通过LED灯设计,夜幕下将显得格外璀璨夺目。同时在雕塑右侧设计一个造型简洁的休闲廊架,以供职工或外来客人漫步之余稍作停顿,作为观景休息的好地方。此外,大草坪还可以作为园区重大节日活动开展的场地,满足多种功能活动的需要。北面的树阵广场,为等候或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平台,同时也可为职工提供露天午餐的好场所,有利于员工之间交往、休闲。广场上高大挺拔的美国红枫,在秋天里变成满树红叶,成为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办公楼入口前迎宾水景区,主要利用特色镜面水台,结合灯光和喷泉设计,营造出现代时尚的迎宾大道效果。夜幕下的喷泉灯光交相辉映,炫丽多彩;入口大门前的水帘采用数字水帘技术,用水作为基本元素,在电脑精确操控下,流动的水墙可显示出多种图案和文字信息,以艺术形式完美的展现科技魅力。数字水幕主要有以下功能:(1)跑动功能:水幕随音乐跳动,跑动有几十种变化。(2)图文功能:能打出logo标准图案、文字。 (3)音控功能: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根据音乐节奏表演丰富的效果。(4)互动功能:可人机互动。气势磅礴的水帘设计,大大提升园区的景观品质和档次,体现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特色。

5.2 中心花园

位于2#、3#、4#厂房西侧,长约113米,宽约18.7米,面积约为2113平方米,是整个园区中心带状绿地。设计上延续整体设计特色,通过简洁构图布局,打造一条可供休闲交流的林荫轴线。在绿化配置上进行精心配置:中央大草坪上种植两行高大挺拔的银杏树界定了空间的效果,搭配两旁的春花植物和香花植物的运用,既丰富植物季相变化的同时又能体现园区蒸蒸日上的发展动力。每到春季,两旁樱花盛开,浪漫迷人,形成一道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季,金黄色的银杏、飘香的桂花,走到此处会深深被此刻美景所吸引,忘s工作辛劳。银杏树旁设计林荫休闲木平台及坐凳,为职工工作之余提供休息平台以缓解工作疲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中心花园的中部广场,设计一个抽象航天文化雕塑,使员工在休息的同时,可以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激励自己,陶冶情操。

5.3 组团花园

整个园区的组团花园一共有5个,分别位于各个生产厂房之间。组团花园的良好的绿化设计对净化空气、消声减噪、调节神经和清洁工作环境,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厂房建筑间绿地狭长,设计上采用规则色块结合小型花灌木的植物造景方式,景观步道蜿蜒穿插其中,开开合合、有收有放。5个小花园通过五种特色植物形成各自特色,有观花、观叶、闻香等功能,满足多种人体感官需求。其中包括2#、3#、4#厂房之间的玉兰园(寓意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桂花园(寓意默默奉献的精神);5#、6#之间的红枫园(寓意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梅花园(寓意奋勇开拓的精神);7#、8#之间的海棠园(寓意内敛低调)。各个花园随着季节变换,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大大的丰富园区的特色。使园区景观不会过于单调乏味并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各个花园内部园路均采用环保透水砖,颜色以深灰色为主调。透水砖有利于地面排水,体现新型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要求

5.4 厂房周边绿化

由于园区围墙内绿地普遍比较窄小,针对不同位置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式。北面靠街坊路的围墙内绿地采用堆坡造景方式,乔灌草相结合,营造“五重”绿化效果;西南角绿地里有两个变电站,变电站北面开阔绿地根据园区功能需要,设置一个篮球场。可供园区职工开展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近彼此间了解与合作。西边及南边围墙内绿地呈狭长带状,种植上均采用规则色块点缀小灌木方式。园区车行干道两边以常绿乔木为行道树,周边搭配带状规则色块,间植花灌木,形成规整而富有韵律的植物效果。东边以地面停车场为主,绿化与围墙间绿地非常窄小,因此采取见缝插绿方式。

6 专项设计

6.1 照明设计

成功的夜景照明设计是体现园区特色和品质的关键所在。园区照明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功能优先:满通照明、指引方向、保证夜间安全。(2)以人为本:强调照明的综合效果,促进人与园区沟通,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效果(3)绿色节能:减少光干扰与光污染;确定合理照明强度;主次分明,分时分段控制。

6.2 铺装设计

根据园区的景观设计风格,分^选用铺装材料,体现生态、环保、节材的设计理念。主干道考虑到日常货车进出以及日后维护管理,采用沥青路面;入口形象展示区为了体现园区的档次和品质,地面主要运用花岗岩石材。以芝麻黑、芝麻灰两种深色系为主,黄锈石为辅;各组团花园的园路铺装采用环保型透水砖。中心花园的休闲平台以防腐木作为铺装材料,体现自然、质朴的效果。东边的停车场,为了减少硬质铺装,停车地面采用了植草砖,既生态又环保。

6.3 植物设计

植物配置考虑到园区的道路绿化、中心绿化及组团绿化的相互关系,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规则式种植为主,自然式坡地造景为辅。落叶与常绿、观叶与观花相结合。同时还选用抗污染的植物品种如香樟、桂花、银杏、黄杨、女贞等,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植物营造上,力求体现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和步移景异的效果。使园区绿化效果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造景目标。

第6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科学史;探究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2-079

当今,科学史知识对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科学史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作为记忆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仅仅让学生去记忆科学家的姓名而已,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就如何挖掘科学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将科学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史的涵盖面很广泛,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史教育中,我们要有计划、有条理地将科学史融入课堂中。在学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看看科学史的涵盖面如何,能否全面地囊括科学史的多项作用。在每节课前,教师要作精心的准备,考虑史实材料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其科学方法,还是去了解科学发现的继承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科学史典型案例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1.课始导入故事

每一项伟大发现的背后总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课始的导入部分引用科学家的故事能将学生的思想聚焦起来。如,在教学“电和磁”一课中,可这样导入: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只在科学实验中偶尔会用到它。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那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实验的名称,迫切想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

2.课中融入故事

(1)实验过程“重演”科学史教育重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而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或“重演”人类科学发展史过程中关键性、突破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研究“电和磁”一课中,在导入后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南针、小灯泡、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这些材料,让学生先猜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进行动手实验。通过实验,部分学生会发现: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且与磁针方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发生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原。接着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观察到的现象: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最后告诉学生“:电流产生磁性就是当年奥斯特的重大发现,今天的实验我们重演了当年的那一幕。紧接着向学生介绍关于奥斯特研究电和磁的经历:早期他经历了十几年的研究,一直没有获得科学证据。有一次在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磁针的转动,这次偶然的发现在无数次的验证中得到了证实。学生的猜测与当时科学家的心路历程相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重演”发现科学的过程。通过“重演”,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现需要有心人,需要潜心钻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穿越对话,角色扮演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当我们遇到某些理论性很强、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的知识点,或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时,可设计穿越活动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讨论学习,通过对不同观念的比较鉴别,化抽象为具体、化疏远为贴近,从而掀起学习的热情。如,教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时,本节包括四块内容:一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二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三是“讨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点”;四是“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对于两种学说书本中一条一条地罗列得很清楚,如果老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讲台上就书本上的观点照本宣科地讲给学生听,对于如此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听得含糊,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讲到这块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场景:请大家穿越时空去古希腊、波兰走走,请一位同学扮演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请另一位同学扮演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先请两位“天文学家”现身说法,分别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再由他们引领其他同学讨论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这样一堂课,学生完全自主地展开学习,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科学史的内容贯穿整节课,学生仿佛亲临科学历史的长河。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通过科学史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形成崇尚理性、独立思考的意识。

3.课尾引入故事

以科学史收尾,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新知的关注,更能开拓学生的课外探索活动。如,在学习了“磁铁”单元后,教师布置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磁铁更多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有一种交通工具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特性设计建成的———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究竟应用了怎样的原理呢?课后同学们可到阅读资料库或网络上搜索答案,寻找自古以来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使其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开拓新渠道,拓宽科学史领域

1.在专项研究中学习科学史

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掌握的科学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整理专题性的科学史展开学习。如,在学习“微小世界”单元后去搜集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史;在学习“宇宙”单元后去搜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后去搜集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等等。这些材料搜集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在班队课中作交流介绍、开展科学史知识竞赛、编写科学史小报、撰写科普小论文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直接面向科学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了科学史教育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专项阅读时间中学习科学史

俗话说“:读史明理,以史为鉴。”科普读物广泛普及科学史,它往往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知识素养。首先,教师可在一学期中给学生设定几本必读书目,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发现》等。让他们每天中午抽半小时来阅读科普读物,以加深对多方面科学史的了解。

3.在“第二课堂”中学习科学史

体验是亲历,是分享;感悟是收获,是成长。校外科普场所(所谓第二课堂)架起了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等。通过聆听专业人员的介绍,通过阅读馆内大量的文字介绍,通过体验石油勘探、污水处理等活动,能较好地了解科学史,有些活动还能与课内教学无缝链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整合教材学习科学史

第7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河西走廊 文化旅游 开发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精神享受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石窟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

1.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 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座(武威、张掖、敦煌)[1]。灿烂的古代文明遗留下了石窟、雄关、烽隧、古长城和古墓等众多珍贵的文化胜迹。二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26个民族在漫长生活交融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裕固族的“祭鄂博”、 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

1.2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对西部旅游业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对西部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宏观规划,形成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平台。二是国内外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 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的数量将达到13710万人次, 成为世界上入境旅游接待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2]。据统计,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2011年接待游客511.65万人次,增长39%;实现旅游收入43.4亿元,增长41%[3]。

1.3良好的开发条件

一是旅游经济初具规模,旅游市场已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7.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二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西五市地处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和陇海——兰新铁路全线贯穿,航空、公路等交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接待档次有所提升。

1.4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模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旅游消费心理日渐成熟,旅游消费层次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由大众化旅游阶段向个性化旅游阶段发展[4] 。在个性化的旅游阶段,旅游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旅游消费的内涵,求得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旅游中获得提升。

2.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河西走廊旅游产品以文物观光型为主,而非文物型文化旅游产品过少,产品比例失调,旅游内容单一。二是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河西走廊地域辽阔,优势旅游品牌主要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文化旅游区域开发不平衡,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优势旅游品牌辐射效应受到局限。

2.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旅游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存在交通、供排水、通信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及接待条件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的有效开发。

2.3开发程度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目前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模仿阶段,旅游产品形式大同小异,旅游产品单一、老化,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点游客知之甚少。另外文化旅游缺乏广度和深度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忽视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2.4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有能力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而河西走廊旅游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旅游人才匾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当地文化旅游开发的需求。

3.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

3.1更新观念 树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观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发展规律。一个地方旅游业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质。河西走廊要实现做强旅游经济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河西走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3.2打造精品 开发专题文化旅游产品

首先不断开发、挖掘和拓展已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使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魏晋壁画墓、铜奔马等河西走廊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符号永葆时代的活力和内涵,成为河西文化旅游形象的集中体现。其次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出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等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第三以航天文化为依托,开发以航天体验、航天模型等为基础的现代航天文化旅游产品。

3.3加大投入 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旅游的投入;加大商业性融资途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构建河西走廊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重点旅游城市服务功能,在张掖、酒泉、嘉峪关分别建立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旅游导览标识系统,提高景区通达能力,改善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3.4加强宣传 打造文化旅游新形象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形象定位,要依据国内外旅游者心理需求的角度,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来树立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推出如“石窟走廊”、“丝绸之路探寻”等一系列旅游形象新理念,开发“寻梦飞天”、“多彩河西”等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品牌[5]。利用互联网,建立河西旅游地电子商务网或目的地营销系统,将河西的整体形象宣传出去。

3.5加快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切实重视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树立优良的服务意识,建立一支高标准、高素质、高效益的职工队伍;逐步制定可操作的有关“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标准,建立定点服务、管理、监督和投诉制度,确保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世金、何元庆、焦世泰等.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营销策划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 (1):74-77

[2]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 08 (B1)

[3]2012酒泉市政府工作报告

[4]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

[5]贾芳.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合作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 .2011.7(4):123—126

作者简介:

第8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国家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第9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现在,“旅行者”1号已经运行到了距离太阳180亿公里的地方(“旅行者”2号的距离目前是150亿公里),它们现在仍然在向地球发回关于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信息。目前,“旅行者”2号发出的以光速传播的无线电信号要17小时后才能到达地球,而在未来许多年内,我们仍然能够收到它们的信息,直到它们的能量耗尽。现在,这两艘“旅行者”号仍在继续远离太阳和地球,向着宇宙深空飞去。由于宇宙空间是这样空旷,所以“旅行者”号能够直接抵达一颗恒星或者行星的概率很小,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会成为空间中永远的“行者”,并与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行的亿万颗恒星、行星和卫星遥相邂逅。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正在宇宙中旅行的某个生命会发现它们,但我们地球文明目前能做的只是派出像“旅行者”这样的“机器人大使”。在发现和捕获这种不同寻常的来自地球的航天器后,这些地外智慧生命将会意识到,这是一艘来自“远古” 的航天器,而他们对上面搭载的无线电信号装置、照相机和核动力发电机也能轻易地破解。换位思考,假如我们发现了一艘这样的“外星飞船”,我们会想,它是哪里来的,主人是谁?地外智慧生命当然也会如此,于是,“旅行者”就能告诉他们很多。

在“旅行者”号的外壁上,装有一个圆盒,盒内放着一张12英寸(30厘米左右)的铜质唱盘,它就像那种在数字化时代以前用于录音的塑料唱盘一样,只不过是铜质的。为了避免在漫长的年代中被腐蚀,铜唱盘和铝盒的表面都进行了阳极化镀金处理,因此被称作是“旅行者金盘”。圆形盒子的外部雕刻着图案,用于说明唱盘的来源和怎样播放(在盒子里还有一枚钻石质的唱针和唱盘托架),还说明了怎样将唱盘里的视频信号还原为图像。

唱盘里包含了地球上的从声音到图像的各种信息。声音信号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有来自人类55种语言的问候语,甚至有座头鲸相互问候时的鲸歌。这个方案是由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卡尔 · 萨根和弗兰克 · 德雷克提出的,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在飞船上做标记的设想。NASA的“先锋”号飞船就携带了一片金属刻版(不是唱盘),上面嵌刻了地球上男人和女人的形象,还有太阳系的结构图。这是卡尔 ·萨根的妻子琳达 · 萨根的作品,这两幅图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视觉文化,为亿万人所赏识。

卡尔 · 萨根和弗兰克 · 德雷克决定让“旅行者”携带更多的信息,他们知道一张唱盘无疑比刻版存储的信息更多,而且能够存储地球上的任何一种声音,包括语言和音乐。如果说飞船自身就代表了我们的技术水平, 那么音乐就可以代表我们人类的精神与情感。这两位天文学家也认为,这种信息的遴选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所以,这些内容应该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人类文化,而不仅仅是来自美国或者西方的文化。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来设计和编辑这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而且必须在6个星期内完成!回顾36年前的这个时刻,我不禁感叹那时我们的工作效率可真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唱盘上携带的音乐长达90分钟,包括各种古典的和现代的音乐素材。除了欧洲艺术音乐、爵士乐、蓝调和摇滚乐之外,其中还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原住民、安第斯印第安、墨西哥、西部非洲、南部非洲(卡拉哈里)和巴尔干的音乐,可谓洋洋大观。

中国元素在唱盘上出现了很多次。我们选择的最古老的乐曲是2500年前的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据说作曲家是生活在公元前数百年的俞伯牙。这首曲子由管平湖以川派风格演奏。哥伦比亚大学的周文中教授向我们推荐了这首曲子。

在选择的55种地球语言中,有4种来自中国。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的社团选择和记录了这些问候语。发音者里有教师、学生或者他们的亲属、学校职员,还有市民。

几种中国话是这样说的:

广东话——你们好吗?我们很希望与你们会面。如果有空就来访问我们吧。发音者是Stella Fessler。

普通话——你们好吗?我们很希望与你们会面。如果有空就来访问我们吧。发音者Liang Ku。

闽南话——空间里的朋友,你们好!吃过了吗?有空时来地球做客。发音者Margaret Sook Ching See Gebauer。

吴方言——向你们送去最良好的祝愿!发音者Yvonne Meinwald。

弗兰克 · 德雷克和我选择了120张照片和图表用来描绘行星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这些照片是从已发表的书籍和杂志中选出来的,原始图片出自弗兰克 · 德雷克和Hermann Eckelmann,原始图表则由弗兰克 · 德雷克和我来绘制。选择照片时,我建议不要随机地罗列照片,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排序,这个故事能够告诉地外的智慧生命怎样按照金唱盘盒上面的图解来播放唱盘,以显示出上面用视频信号存储的照片。我们首先介绍了数字的定义和代表数字的字符,还有重量和长度的单位,以及化学元素,以便展开后续的内容。

所选图片的主题有地球的地貌、风光、动物和植物。有的图片以解剖学的图示和摄影照片描述了人类;有的表现了人们的各种活动,例如制作某一种东西、教育儿童,进行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和自然探险等等,其中有在平衡木上的体操运动、研究动物、攀爬山峰和演奏四重奏。我们的素材来自不同的国度,以使这些信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为了帮助地外智慧生命理解这些图片,我还为一部分图片制作了剪影,为的是突出地显示照片里最重要的内容,甚至提供更多信息。

音乐占据了唱盘的大部分。可是,地外智慧文明能够理解我们的音乐吗?所以我选了一张意大利四重奏乐团的照片,还有一张乐谱加一把小提琴的照片,这段音乐已经附在唱盘里(由布达佩斯四重奏乐团演奏)。因为在物理学中产生音乐的弦振动原理在宇宙中应该到处都是一样有效的,所以地外智慧文明应该会理解是这种弦振动产生了音乐。也许他们还能够读懂乐谱!

在唱片上的5张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在纽约的一所联合国的学校,孩子们围坐了一圈。我设计了这个场景,一位联合国摄影师负责拍照。照片显示了人类是多种族的,通过照片还能从360°的不同侧面看到孩子们的身体。我想这样就能让地外智慧文明了解人体的轮廓,而且让他们知道我们人类喜欢面对面地交往。坐在中央位置的是一位中国小姑娘——这恰巧应了“中央王国”的说法,当然这并非是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摄影师拍摄了许多张孩子们不同姿态、不同顺序的照片,这一张是最好的。另一组孩子的照片是联合国在若干年前拍摄的,那时还没有“旅行者”计划。画面中的一个中国小姑娘和她的朋友们在满怀兴趣地检视一台地球仪。仔细的观察者就会知道地球仪是照片中地球的模型,因为两幅照片中非洲北部和西奈半岛的海岸线都是很清晰的。还有一幅中国万里长城的照片,和一张说明城墙是怎样用砖块堆砌而成的照片。有一张人们围坐的照片是在享用美食的,这张照片还要表现人类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人们相互依存,有福同享。在另一张照片中,三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在演示人类怎样吃与喝。

还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自俄罗斯、中国台湾和非洲的短跑运动员,或许运动员胸前的号码能够让地外智慧文明理解他们是在参与一场比赛,如果这个地外智慧文明自己也有竞技运动的话。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人类具有的和平竞争意识。所选照片还表现了其它的体育项目,如在阿尔卑斯山的登山运动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