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就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与完善对策展开讨论,认为当前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客观上社会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不多;二是学生主观上为职业发展谋划的兴趣不高;三是学界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建设。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要在新学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意识,调整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工作当中,以及组织教学科研力量进行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建设三个对策,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
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
在新学期,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应该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依托,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做好实习、毕业和就业工作,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概念辨析
1.学前教育专业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我国初等教育培养老师的一门专业。这里的初级教育指的是在小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的教育过程。在我国现有教学体系当中,学前教育主要是向幼儿园等机构输送职业老师的一门专业。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软硬件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周期,以适应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多种诉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初或毕业之前就应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且最好能够在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从实践和心理上都做好相应的准备。
2.职业发展
在本文的语境当中,职业发展应该是一门课程。在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自觉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岗位。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当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职业发展课程的指导之下,通过学校的组织和安排走到实践工作岗位当中,通过与小朋友的接触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和现实情况。
二、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1.客观上,社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实践岗位过于单一无趣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幼儿园所能提供的大规模、正式的学前教育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同时又因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孩子开展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和学前教育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往往会与某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以廉价劳动力输出方式来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这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技能。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浪费时间,学生本身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也被荒废了。
2.学生主观上谋划职业发展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参与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进入幼儿园中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提升技能,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使学校在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学界缺乏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建设
尽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学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学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会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各个学校开展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仍无法解决。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学校里从事职业发展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懒惰的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课程带来改变。
三、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问题的几个完善对策
1.在新学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的意识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学前教育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对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调整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三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教学科研力量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予老师以肯定。
四、结论
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需要进行职业发展相关课程的实践。就当前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言,很多地方还有值得完善的可能,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为推进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方方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花长友,韩宝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9):38—39.
[2]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80—82.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
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48―03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1972年,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并把终身教育视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研究所负责人库姆斯提出“终身教育的核心即学习”的观点。终身教育理念包含了“终身性”、“自主性”、“发展性”等特征,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一、教师职业发展主体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认为,人以主体的方式对待世界和生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特性。人可以支配和表现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和人自身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活动背景、生活环境及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相关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认识结果而使认识活动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在认识过程中,主体性能促进认识系统诸要素整合构建,在主体接收和加工信息时,所有因素都被调动起来,不仅认知因素十分活跃,而且感情、意志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水平与进程。人的智慧的发展“没有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独立的体悟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教师职业发展中主体性价值的认识,其要义在于注重发展过程中教师对职业的自觉认识,不但在观念上有“应然”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也有“实然”的发展行为,在教育生活中通过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把外在的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即把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由外在的“应然”的客观规定引向内在的“实然”行动。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履行的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通过主体性的发挥转化为自觉习得与发展,通过意志机能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自我发展。
1. 主体性使教师明确了“需求意志要素”。教师自觉具有强烈的对外界对象的欲求状态,它激发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鼓励并引导教师不断对教育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因此,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2. 主体性明确了价值目标要素。发展主体确定价值目标并不懈追求,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当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时,人们对客体的探索范围、理解层次、方法手段都会相应地拓宽、提高和深化,认识客体也就更全面、深刻。
3.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内在体现,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主体意识和能力是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能力构建过程,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反思,主动探求应用教育理论知识、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成长来说具有推动价值。
(二)教师职业发展主体定位的历史及现状
1. 工具价值理性倾向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考量。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定位。从词源上看,“教师”一词由“教仆”(pedagogue)演化而来,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儿童去上学,关心和保护儿童,确保儿童不出危险和举止得体。由此看来,古代教师职业就是一种生存手段,具有工具主义倾向。追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荀子曾明确提出“尊师”,将教师与天地、祖先及君主并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学记》中也提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韩非子更是以“法”代“道”,以“吏”为“师”,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法两家在“治国”、“重道”、“教化”、“强法”中注重教师的社会工具价值。从历史溯源上看,过分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外在价值,忽视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自我职业价值的考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被忽视,更多依赖于外在的社会工具理性的需求。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结合体,通过文化沉积具有相对稳定性,为教师观念的生成、转化、改变提供了基本的人文背景,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教师会不自觉地背上传统观念的沉重包袱,忽视了主体自身的能量而诉求于外界压力,教师关注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压力,自身职业价值往往被忽视或搁浅。
2. 专业自我意识薄弱造成教育实践研究行为匮乏。专业自我意识旨在通过对职业本身的反思和认可提高主体积极性,进行再创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颇为欠缺。“不少教师的视域往往被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范围,其教育教学行为观照处于较低的层次、较窄的范围,教师的工作被窄化为‘教书’。教师角色被社会上不少人乃至被不少教师自身贬为教书匠”。缺乏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缺乏和教育经典名著的直接对话,出现了汲取教育理论的急功近利心理,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机械执行者、简单照搬者和被动旁观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过分注重职业发展的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的追求,从而造成了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缺省,自主发展似乎无缘于职业生活。
3. 课程设置及学习方式压抑了职业内在价值的诉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相当肤浅,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再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便足以为师了,因而将教育课程作简单拼凑,“课程的师范性特征不明显,师范教育课程有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倾向”。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师范性,课程结构极不协调;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职后教育、教育研究基地等存在不协调现象,教师培养被人为割裂为职前和职后两个独立阶段。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忽视了成人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把知识从复杂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加以简单地学习,只能使他们外在的负担感更强,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受到压抑,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了认识偏差,不再将之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和专业理想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而是将之功利化、异化为对外在利益的追求,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的价值追求被忽略甚至退化。
4. 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行为
教师评价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维度看,有两种根本性的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依据的
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学生的情感、是否进行反思教学等,也称为教学输入式评价;结果性评价根据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来进行评价,也称为教学输出式评价。“我国目前进行的教师评价仍以后者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师所教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教育评价的功能只重视选拔,致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不少学校对教师评价工作认识不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师评价形式化倾向的问题。由于教师工作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分数,在学期总结时重点突出了考试结果,而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仅做笼统评价或给予简单的总评等级,疏于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较为具体的优点和弱点,不能为教师职业发展及工作改进提供具体反馈信息。另外“马太效应”也影响着教师评价的结果。各种荣誉和奖励趋向于已有声望的名优教师,而没有对普通教师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教师对评价结果的申诉愿望不是很高,实质上也削弱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二、适应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等。这表明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则趋于倡导独立自主和不同的社会体验,而不是倾向于把人限制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体中。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简单地把终身教育看做是使人们更具有生产能力,成为更好的雇员的一种手段。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掌握职业技术知识,但是终身教育更关心的是文化体验、个人发展、使人们获得自由”。教育和学习是为促进人终生发展服务的,学习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自觉履行,通过教师执著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实现职业价值。因此,适应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教师成长的“自主性”、“自觉性”、“发展性”、“终身性”,使教师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终身教育以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根本要义,而促进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力基础是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教师职业发展首先应重视教师的职业认同,构建专业自觉,“教师职业决不是异己的‘它在’,教师也决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牺牲者”。当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原有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也逐渐变得丰满,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和定位具有了新的特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共求新知、共享生命、共同体验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身份认同不断扩展和深化。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应反思和重建自己职业行为,重视职业发展内在价值。因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热爱教育,这样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主体价值真正显现出来。论及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感的密切联系,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的任意行为和盲目行为。要树立责任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构建专业自觉,彰显主体价值,促进自我发展,使教师的职业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
(二)凸显职业发展主体,提高学习研究的自觉性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自觉性,这不但影响学习的目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影响个体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依赖于主体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教师的自主性学习即自觉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获取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自己的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汲取知识,培养能力,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从教师学习的特点看,教师的学习行为具有实践性和自觉性,无论是日常实践还是培训进修,教师应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觉体味教育问题和教育意蕴,这既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一种延续。教师终身学习中必须把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引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社会价值、职业规范、主体价值的内部需要上来,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自主分析、教学管理等教育能力。教师终身学习应注重群体交往效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克服学习过程中本应作为主体的教师却出现了学习主体失落的现象。在自觉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成为研究者,提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及合作研究,以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教师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其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忽视了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所以,应转变价值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的需要,把教师的职业追求纳入评价的视野之内,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方法为基础,通过总结教育评价方法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形成的适合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方法体系。通过价值观念转变,发挥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作用,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个人价值,关心教师的内在感受。所以,它注重解放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重视教师的发展,以“价值理性”为主导思想,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自主性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启发教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在充分满足教师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的同时,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以评价的生成性为契机,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和评价目标相结合,积极学习,不断进取,促进专业不断发展。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形成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教师教育一体化把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会贯通,注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把教师的终身教育和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阶段性连续化地树立教师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避免教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调和单调重复现象,从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部分师范大学近几年提出的3+1或4+1或4+2的师范教育模式不失为调整课程设置的有效改革方案。注意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衔接,从资源配置方面注重师范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资源共享,形成培养与培训、校本与校外、职前与职后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方式一体化。以学校组织文化为基础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也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以教师自愿为前提,通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沟通交流,形成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应引导和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和运行,通过教研组、公开课、专题报告、专家指导等形式使教师在群体学习中不断超越,促进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8.
[3]周险峰,曹正善,教师发展的障碍:被局限的视域[J],中国教育学刊,2004,(3):6.
[4]刘捷,专业增权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学报,2003,(3):76.
[5]朱永新,杨树兵,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述析――兼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1.
[6]梁红京,教师评价中的区分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3,(6):31.
[7][加]克罗普利,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M],沈金荣,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169.
[8]王,论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J],教育研究,2000,(9):63.
家庭教育 高职高专 职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结构性失业”。就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人格特质、气质类型、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不足,出现了择业盲从等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及对环境缺乏深入了解,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系统规划所致。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有先天遗传因素,身心健康因素、受教育程度、性别、社会环境等,其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探讨家庭教育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现状
1.大学生职业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规划大学生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习与锻炼的目的性、积极性。
2.高职高专学生现状
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他们动手能力强,渴望成才,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淡薄。由于学习内容、就业目标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在学习、就业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家庭教育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的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教育行动研究被广泛纳入教学计划中,实践证明,该研究能起到有效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本文对英语教学行动研究的现状、现状和意义都进行了论述,认为教师通过行动研究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和科研。最终使得教师向研究型转型,通过科研带动日常教学,实现教学研究的同步提高。
Classroom teaching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action research has been wid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la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tudy can play an effective role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status quo,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that the teacher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o better carry out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ers ultimately makes the transition to a research drive the day-to-day teaching, research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一、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含义
1.终身教育的含义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将职业与教育分开的观念,认为教育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这些教育是与人的职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应该与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有目的、下意识、有组织的去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及以下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技术教育层次。
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存在于不同层面,内涵一致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的社会输送更加专业人才,是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出去创新模式,可以使人们逐渐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可以指导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实践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人们的职业素养,规范人们的职业道德。而终生教育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接受知识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终生教育的目的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人们终身学习、共同发展进步的环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是为了支持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所以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体系。既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根据终生教育的理念,人在处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接受教育,到了老年时期更不应该放弃学习,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应该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劳动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贡献,这便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本质。
3.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替社会培养人才,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人才,但职业教育是针对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通过职业教育,人么可以得到职业上的提升与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人们不断的更新理念。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建立。对于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跨度最长,活动空间最为广阔,载体最为多元化,包含了各行各业的教育机构。
4.职业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要求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全社会,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首先,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者,科学家、工程师与管理人才等等,都需要终身教育来扶持。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缺失。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大众,只有将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5.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能培养处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涵义是:社会需要哪类人才,就要开办哪类学校或培训班,这是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化需要所做出的调整与主动适应。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写作,这样便可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6.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使得职业教育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发展为可以贯穿人们生命的终身教育。在该过程中,除了要结合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类型与市场需求,还要加强社会观察,收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划分,结合学校教育,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目标,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束语
Discuss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LI Wenjua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morality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mployment, in some cases may even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view. College teachers with noble morality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employment guidance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历程: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就业过程指导―职业选择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发展教育,实际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教育”等课程,以便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与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就业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表现、就业心理和择业观。
1 教师师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观的影响
教师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要求作为自身的目标,德才兼修,落到实处。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奢靡之风、享乐之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之气已开始侵蚀着高校这座文化圣殿,也不乏一些教师已经被这些浊气所污染,凡事都斤斤计较、吵吵闹闹,表面上是维护个人权益,实际是不从大局出发、只顾个人眼前利益,更有一些教师将这些挂在嘴边、表现在行表之上,甚至有的教师将其带到了课堂之上,比如,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找工作单纯看的是薪酬、公司的气派,未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这种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笔者及周围同事就多次遇到大学毕业生前来办理工作毁约事宜,理由就是某某老师说这家公司不好,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加班出差。
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只有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需要与想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特长、职业愿景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就业路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实现职业发展。
3 高校教师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应具备的职业品质
3.1 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学生的就业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成才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肩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发展规划竞赛、就业创业讲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在日常课程和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做学问,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就业,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师德目标,既培养学生,同时也能提升自己。
3.2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生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教师负责精神的表现。教师要切切实实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视为己任,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优缺点、职业兴趣与职业愿景、职业目标等,通过坚持群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地进行职业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同学、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出国考研深造的同学,更要进行细心、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指导。
4 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4.1 教育心理学是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
高校教师要做好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便能够更好地、更及时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信息咨询、心理辅导、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出更加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可以通过后续观察、学生不断反馈,协助学生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期望值。另外,帮助学生维持身心健康,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心理辅导技能。尤其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和顺利毕业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端正的择业态度,在面试过程中能够调试好心理,克服种种困难、矛盾和冲突,即使失败了,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认知不足,重振精神,以健康的心理继续参与就业活动,不自暴自弃,不一蹶不振,不气馁。
4.2 掌握国家、省、地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
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是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高校教师要自己切实掌握政策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状况,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就业迷茫,盲目跟风的同学,更要进行细致的就业辅导。
4.3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应意识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目的,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初步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跟踪、访谈、反馈,引导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鼓励其为达到规划中的目标,需要炼成一定的技能活能力或取得的证书。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增强他们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开设专业的相关知识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强化个人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或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前景、往年专业就业情况、考研出国情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4.5 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相关政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事业观;专业化发展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重任,为国家培养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但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导致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问题。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
仅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
1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1.1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即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2]。而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一定特殊性,除了教会学生某一个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达到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目的[3],其基本范畴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4]。
1.2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高职教师群体的主体力量是中青年教师,职称级别大部分以讲师为主,其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大多为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奖金福利、出国进修等[5],其专业化发展特点是专业知识陈旧,学习意识匮乏,反思能力不强,合作交流技能欠缺[6]。现阶段高职教师的群体特征形成了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着专业热情和责任感不足、专业知识能力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薄弱等问题[7]。此外,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专业化发展与教学科研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多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而忽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当然,形成这种现状也与目前高职教师的培养体系与聘用考评制度不完善、高职教育办学功利化、学校管理行政化等有密切关系。
2构建高职院校“事业观”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管理制度层面、教育体制层面、教师整体素质层面等外在因素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是在学校内部构建“事业观”教育体系,改变过去对高职教师仅仅强调职业态度而忽略对教师职业的“事业”态度。仅仅将教师当做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甚至步入误区。教师只有把职业当做事业来追求,才能做到“爱业、乐业、敬业”,从而让专业化发展围绕“事业”这个圆心,最终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学生价值、社会价值三者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构建“事业观”教育体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对教师的“事业观”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事业观”教育,以及学校为推行“事业观”教育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其内在联系如下图:
首先,学校加强对教师的“事业观”教育,通过树立教师的“事业观”促使其自觉进行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群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个群体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也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如果过分在意职称、收入、个人荣誉,必然忽略其本职。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第一,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和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中青年教师占主体的高职教师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使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专业化发展。学校应关注教师家庭幸福,减少教师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关注教师心理,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邀请专家开设“压力管理”“、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等专题讲座,让教师了解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情绪产生的根源、找到释放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
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事业观”教育,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本质属于通才教育,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强调人的均衡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而高职教育属于专才教育,即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专才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胜任行业的实际需要。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重点在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8]。可见,在专才教育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如果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职业,必然导致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进而使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失去针对性。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也会降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热情。
2.3学校“事业观”教育制度创新
学校加强相关制度的创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指标大都局限于学历、职称、论文、科研、学生成绩、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以这些量化指标评价教师往往会造成教师仅仅是为了职称而非出于专业需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采用填鸭式教学来提高学生成绩,学校只关心学生就业率而忽略学生和社会的就业满意率等诸多问题。
3构建高职“事业观”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对教师“事业观”教育层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多形式加强理论学习。采取专家讲座、主题党课、分片讨论、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加强教师对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纲领性、法规性文件的学习,用“事业观”的思想武装头脑。其次,多渠道加强舆论引导。通过不同的时机、利用不同的载体加强舆论引导。如开学初、学期中、特殊节日等利用学校网站、校报、橱窗栏、广播等载体在全校营造教师“事业观”的氛围。第三,多方面加强典型事例的感召力量。对学校优秀教师事迹进行宣传,使教师形成对职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促使其自觉进行专业化发展。
3.2对学生的“事业观”教育层面的具体措施
对学生的“事业观”教育要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在学校招生宣传期就要做好“专业、职业、事业”关系的“事业观”宣讲,在学生入学前初步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其次,学生入学后,通过五年在校期的生涯教育,使学生从对专业的热爱上升到对未来职业、事业的热爱。尤其对于卫生类院校,更要通过“事业观”教育,树立其对卫生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课外活动,多渠道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反过来也会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持续性的统计和分析,为完善和改进学校针对学生“事业观”教育的各项制度提供依据。
3.3学校“事业观”教育制度创新层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对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创新。评价体系除了涵盖学历、职称、论文、科研、学生成绩、就业率等可量化指标之外,还应加入学生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指标。同时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还可增加应用在学生群体中的效果指标,避免教师仅仅为了自身奖金、职称进行无价值科研。其次,对激励制度进行创新。第一,修订、完善激励制度。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育教学成绩与职业修养并重;全方位施教、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并重”的原则,制订或完善激励制度。第二,改变激励制度的引导方向。
在强调个体优势的单人单项奖励与体现整体效应、促进合力形成的团体协作奖励上,应侧重于团体协作奖励。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职业发展动力三者的动力提升上,应侧重于后两者的动力提升。第三,改变激励的具体内容。单一的激励方式,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缺乏针对性,可根据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不同需求,适当增加针对年轻教师的公派学习、针对老年教师的疗养等内容,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
作者:张英远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3.
[3]陈玉萍,王志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5):115-117.
[4]谭支军.具身认知理论对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36-37.
[5]徐伟.五年制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1):58-60.
[6]齐丽莉.高校中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瓶颈期”的困境及对策[J].当代教师教育,2014,7(2):45-50.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就业教育是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就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证书等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加强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就业教育需要倡导个性化,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
一、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就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的关键点。树立职业理想一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兴趣、爱好、愿望等个人主观动机与各种现实条件结合,帮助学生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二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认识水平和心理成熟程度,形成逐渐稳定而又紧跟社会发展的职业理想。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性格是对职业的稳定态度和职业活动中习惯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意义。职业个性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它决定着职业生涯的进退与荣辱,还关系到事来的兴衰与成败。在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提升职业品质,培养劳动素质
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时,应积极展开劳动素质的培养。它包含两个方面:热爱劳动和怎样劳动。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劳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中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就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的认识”的培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1、劳动是谋生的手段;2、劳动能让学生知道“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的区别有劳动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就,有劳动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3、劳动无贵贱之分。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粗浅认识,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品质,主动投入职业学习与训练,尽快适应社会,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他人和社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培训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有一名女生面试合格,可上班不久却因为试用期不合格而被辞退,该生回乡后竟亲戚家躲了很久,她躲的原因是怕别人笑话。也有学生工作期间被批评后不自我反省便立即辞职,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气概。还有学生在面试时就有“别人能行我不行”的心理。分析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其实是他们的心理问题:1、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2、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3、团结协作精神缺失。在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因分配岗位不同而互相忌妒,当面抱苦,背后捉弄,希望别人倒霉。
在职业中学,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积累自信的资本。切忌扼杀自信。教育学生要放手去闯,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逃避,应该想办法动脑筋克服、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取得真经。
五、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其根本还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好毕业生执业资质的考前培训成。职业学校的老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借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这样毕业生才是用人单位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