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课外阅读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是语文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是时展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书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一是以讲诱导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他们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他们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二是以身示范法,每次读书时间,叫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教师要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三是赏识激趣法。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二、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学生个体之间的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读书方法等必然存在差异,也有正误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读书指导。课内教师通过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辅导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针对性,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读书的品味。
三、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
根据素质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等方面进行辅导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请学生自主选择,决定自己读什么书,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在此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担忧化的阅读与多形式的阅读相结合
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个人行为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单一化的阅读方式与多形式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如十分钟队会进行读书自由交流;进行新书介绍;把学生引进阅览室;还成立了书友会。此外,把阅读变成听故事、讲故事,把阅读活动办成主题班会、专题黑板报、个人小报、班级壁报、征文比赛、舞台表演等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也促使学生广泛地阅读材料,把个人的情趣引导到读书上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五、教师要进行有效性指导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统一做必要的指导,充分地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
1.“书海”。我们总结归纳出读写有机融合的一个系列方法――《书海》,其中包含:古诗鉴赏、古文评读、名言感悟、名人传记、好书推荐、好文交友、词语盘点、句段点评等。
2.读书小报竞赛。
3.共写“班级日记”。各个班级坚持写“小班日记”,记录班集体中发生的事情,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历程,并相机进行教育。
4.班级读书会。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可以是向同学推荐新书或文章,也可以是师生交流读书心得、讲故事、知识问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了解我国灿烂文化,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推荐好书,使之多读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有益身心健康、有思想教育作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籍,让他们多读多看,掌握更多知识,获得更多信息。
如学习了《生死攸关的烛光》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时期的英雄故事《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学习了《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后,向学生推荐了《寓言故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又收到了巩固课本知识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生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写作,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要收到较高的阅读效果,“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习惯就失去了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切实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就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习惯上“明思想”“明意义”“明方法”“善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明事理(文章中心)”“明思路(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明情感(作者思想感情)”,这样才真正地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一、要在课堂上摆正师生角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就阅读教学而言,要保证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多导,学生要多读。老师重在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意思等。学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读准字音、领会词义、感悟课文大意以及感彩。
2.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议。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头头是道的讲解,深入细致的分析,相反,讲得越多,分析越细,学生越没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体会,在读中理解新知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读议结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边读边议,互相讨论,依靠多人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训练和实践锻炼的过程,所以,多议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为主角学习的重要一环,很多知识就是在学生的讨论、质疑、议疑中掌握的。
3.少一点“单动”,多一些“互动”。所谓“单动”要少,就是老师或学生一方的单边活动要少,所谓“互动”要多,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多进行双向的,多向的交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探究阅读的技巧,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上几点是阅读教学突破传统束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体现,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转变,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比较难的问题,也要通过自己的尝试主动地探究,找出答案,从成功中体会到学校的乐趣,最终达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的目的。
二、要在课外阅读辅导上摆正老师与学生的角色
课外的阅读训练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随着信息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辅导,就会降低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及课内形成的阅读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正确运用到课外学习中去,从而实现从课内到课外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同样存在关系不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老师的眼光、老师的需要、更多的是考试的需要,统一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要求,即使在课外,学生的阅读也是被动的,甚至是强制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样需要转变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当“服务者”,在课外阅读训练中,老师的责任应该突出服务性,主要是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出方向,提供阅读材料和方法等,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去阅读,有目的地去阅读,能够合理地运用阅读方法,自己能够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并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三、教师要当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者
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应当特别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如,定期召开故事会,交流读后感等,把自己读到的好作品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讲给父母听。在一系列的活动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动笔写一写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进行评议,同学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弥补不足。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知识积累的好方法。如果指导得当,组织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对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老师的讲读到学生的自主阅读是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愉快和更轻松,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按其性质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藏书工作,包括图书采购、分类、编目、组织、保管等几个环节。二是读者工作,包括阅览、外借、宣传指导、参考咨询等几个环节。无论是藏书工作,还是读者工作,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读者服务的工作,都共同承担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责任。尤其是读者工作,它在整个图书馆业务工作中起着前哨作用、桥梁作用和尺度作用。
图书馆是收藏、整理、传播和利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图书资料中心,是直接为师生服务的,是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第二课堂。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办好一所学校,离不开师资、实验室、图书馆。就图书馆而言,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潜能和作用,并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学图书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要熟悉馆藏情况,热心对待读者
图书馆馆藏图书、报刊是我们为读者服务的基础。因此熟悉馆藏情况,了解图书的内容,入藏与分布情况,是我们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起码条件。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在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时作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料。对于一个实际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员来说,礼貌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主动地、负责任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自觉维护图书馆形象,并在工作过程中体现自我提高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二、图书馆阅览室的有效利用
阅览室藏书一般有报纸、杂志、画报和图书。其中内容要有选择,要考虑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各年级学生所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教学服务用的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2.为中小学学生用的课外读物和课外学习辅导读物。3.配合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书籍。4.适合学生的读物。
按读者对象划分阅览室,便于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特点,有区别地为他们服务。按这种划分方法,中小学阅览室可分为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1.教师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是中小学图书馆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参考资料,提供最新知识、教育信息的重点部门,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备课、查找资料、进修学习的场所。教师备课、自学进修、教学研究都离不开图书馆的藏书,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需要,不断调整藏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阅览室藏书的利用率。2.学生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是为满足学生课外阅读和自觉而设的馆内阅览场所,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阅览室是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工作必不可少的助手。
三、积极主动做好图书宣传工作
曾说过:"图书馆的工作不光是收藏、整理图书,主要是把图书广泛地流通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协管员"。在开学初要在每个班级选出一名责任心强,乐意为图书馆服务,并喜好阅读的同学担任学生管理员。我们对这批管理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有关图书馆的知识,然后这批图书管理员就会成为我们的"宣传者",他们会向班上的同学介绍图书馆的情况;怎样去图书馆借书;怎样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图书馆有什么样的书。经过图书管理员的宣传,会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纷至沓来,图书流通率也就翻了几翻。
2.在图书馆资源的使用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中学学生的学习,应当提倡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学生课题,然后分类管理,上报图书馆。这样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提前准备,按小组课题分发学生。这样学生节省了时间,减少了盲目性,图书资源也可得到有效利用。但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热情支持,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政策、教师工作、图书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工作搞好,才能促进图书馆的建设,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做好阅读辅导工作
图书馆的阅读辅导,是引导培养读者独立的选择读物、正确阅读、利用文献资料以及掌握图书馆技能的一项重要服务工作。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重视阅读辅导工作,中小学的图书馆阅读辅导工作尤为重要,这是由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一些心理学家与教育家认为:虽然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力因素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心智活动方式的技能因素在阅读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是不可缺少的两个主要条件。而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层次多,文化程度不齐,年龄不同,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不同,针对其不同的阅读特点,更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辅导。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是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后,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不注意引导,好书也会读偏。要辅导学生用比较法读书,同一类型的书读多了,会发现这本书与那本书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那么就应该进行分析比较,看哪一种看法是准确的,从而决定取舍。要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分析归纳,以求正确理解书中的内容。对于良莠并存的书籍,要指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切不可读了就信,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也有谬误"的道理。要认真帮助学生总结读书收获。徐特立老先生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每读完一本书就要启发学生对读书心得进行归纳,把自己理解最深、感触最大的东西整理后写出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深化认识,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勤于动笔,养成善于总结读书收获的好习惯。虽然全国上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目前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的大环境下,迫使学校联合家长一再压缩学生的课外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越来越少,当然学生上图书馆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另外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可以接触信息也多,这时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钟伟.浅议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营造学校阅读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张贴名言佳句、字画,学校每天中午2点到2点30分开放图书阅览室,每周二、四中午1点30分到2点播出“阅读之声”广播,每周五阅读报《绿芽周报》出版,以此让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各班建立起读书角和成立了流动图书站,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登记。这些书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都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各班建立自由的读书小组,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 “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阅读成长笔记》展览”等园地,以此营造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
3、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课题组发放了《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开展了“我和父母共读书”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二、开展阅读活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1、开展8分钟自主阅读活动。我校利用下午第一节课前8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或集体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或“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让学生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人。大队部值日干部每天对各班诵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班开展阅读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2、开展课内课外互动阅读活动。“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五年级学习课文《江姐》,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看有关江姐的电视、电影、戏剧等;六年级学习课文《空城计》,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童话时,向学生推荐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向学生推荐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如《森林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穿过地平线》等,这样丰富了课外阅读量,最大化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3、开展读本推介活动。教师抓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本选择很大程度受他人的影响”这一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读本推介会”的读书活动。一是教师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从讲故事入手,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二是学生或读上一段精彩的一部分,或带上读本,介绍主要内容、作者,或自己讲一个故事,用精彩的推介吸引读者,征服读者,这样一来,学生产生了读书的原动力,都乐于去读课外书,调动了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课题组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两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讨论活动。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把自己的愉悦带给周围的同学,让同学们分享快乐,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既而为寻求更多的快乐而产生共同读书的行为。如讲一个故事,交流课外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进行好书推荐等。
5、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就借助课题研究,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以教科研一体化为平台,将课题研究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开展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学生热情参与,并在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乐学、明志、立德、做人,以此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6、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剪贴展览。教师指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把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阅读成长笔记》展览。教师指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心得体会,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手抄报交流展示。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插图,一学期一次。读后感交流。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班级交流,学校展示。学生通过阅读成果展示,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7、举办评选“阅读之星”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1、指导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课题组教师每周上好一堂课外阅读辅导课,阅读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再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阅读。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达到了五万字,阅读能力显著增强,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2、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阅读习惯。阅读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指导学生写《好书推荐记录卡》,写出推荐理由;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读书成长笔记》,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内以及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养成积累习惯,并运用到习作中;指导学生写内容梗概、读后心得体会、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培养了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逐步形成了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阅读习惯。
四、借助课题汇报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关键词】课堂阅读;语文素养;交际能力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1、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大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在一年的新知识、新发明,往往会超过以往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识爆炸”正是对此的生动形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浅斟低唱,轻吟慢诵,去体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阅读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瞬息万变的生活窒息了人的情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心理压抑、焦虑、迷茫。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阅读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的一班中有32名学生,由于前任教师不太重视朗读训练,早读课只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课文不能及时背诵。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内学习《惊弓之鸟》一课。一组在我的监督下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先教读,再齐读,单个朗读,最后单个有表情朗读。一节课下来,已经有15位同学已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占94%,10位同学已能背诵,占62.5%。对另一组的同学不作要求,让他们在我的监视下自由读。结果只有5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完全文,占31.2%,有4位同学能背诵,占25%,效果有明显的差别。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背诵还被人们称作“记忆体操”,它也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是读书(特别是独一些课外书)不必一下子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得到关键信息就行了,大的方面早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有时并不影响已获取到的知识,浏览则适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3.1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3.2 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少年时代的陈伯吹捧读《一千零一夜》如痴如醉。正是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痴迷,触发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课外阅读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4、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它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们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回答?在讨论完后,分组汇报时说出了三种答案:第一组同学根据课文的寓意作出了回答:让它们去试试,亲自实践;第二组同学对寓意进行了扩展,根据小白兔和大象的身体情况,判断出大象可以过,而小白兔则不能过;第三组的同学回答更加精彩:它们俩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的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这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图书馆以其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其包罗万象的藏书,在社会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然而,目前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并不尽人意,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接触过图书馆,更谈不上如何让它为己所用了。如何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利用图书馆呢?图书馆应如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为他们服务呢?
一.青少年读者的特点及服务对策
1少年儿童读者的特点及服务对策
. 少儿读者即中小学生读者:他们处在学龄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少儿读者总的特点是爱读书又爱活动,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而有效学习的时间短,阅读内容广泛而又通俗易懂,有初步理解能力且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阅读中的自觉性,选择性和理解性逐渐增强,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阅读动机不明确,常是被动的,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不持久,善于模仿,对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常仿效去做,读物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首先少儿读者特别是中学生读者尤其钟情于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来看: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深刻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全面地揭示了人生道路和处世哲理。中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认识人生,了解社会广泛学习各种知识,通过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社会道德情操的熏陶,并获得美得艺术享受。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情节连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情节生动紧扣读者心弦,最吸引中学生为他们接受。近年来,文学作品出版量大,发展迅速,优秀作品多,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深受中学生喜爱。
其次少儿读者特别是中学生读者阅读兴趣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的还有特殊的业余爱好。如绘画、音乐、舞蹈、无线电科技小制作等。所以说,政治、教育、历史故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学习用书等都是他们喜爱的图书。
再次,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影、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消息的宣传报道,国内外形式的变化,以及教师、
图书馆阅读辅导、书评等都会对他们的阅读兴趣产生影响。其特点是需求量大,阅读时间集中,阶段性强。
熟悉了中小学生阅读需求的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为他们有效服务。首先掌握本馆藏书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藏书范围和重点,藏书的品种与复本等。其次要把好采购关,了解出版情况,优先采集由国家教委和省市教育部门评审推荐的图书刊物,购入符合中学生教育教学任务和中小学生需求的书刊资料。再次,要熟悉本馆藏书。图书数量大、品种多,浩如烟海,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细致地阅读所有图书。可通过对书名、著者、内容提要、序跋、目次等项目的阅读,初步了解一种书的主题思想、基本内容以及学科价值等情况,必要时还要有重点地阅读正文。这是熟悉图书、掌握馆藏、积累图书知识、宣传图书、辅导阅读的基础。最后要做好图书宣传和阅读辅导工作。具体做法是:向他们介绍有关图书知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他们使用读者目录的能力,帮助他们挑选图书和推荐优秀图书;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图书的内容实质,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养料,克服阅读中的盲目性和不良倾向,启发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借阅图书;教育他们处理好课间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帮助计划地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引他们到图书馆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启发他们获取知识、打好基础、增强智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2.青年读者的特点及服务对策
青年读者思想活跃、敏锐,求知欲旺盛,独立意识已形成,且逐渐强化,理解力、记忆力强,但意志、性格还未完全形成,存在可塑性,处于人生的黄金季节,充满热情,易于激动具有探索精神,自尊心强。他们阅读的主要特点有:(1)包罗万象,涉及面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学说各种书籍一涌而出,置身于这浩瀚的书海里,青年们阅读的视线射向各个学科、领域及各种内容、各种观点、题材、风格和流派的著作。(2)对于阅读图书的内容和形式有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日新月异,文化不断进步,加速了青年的成熟。在读书问题上,他们需要的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文学作品,需要富有哲理而且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著作,需要科学性、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更强的读物。(3)读书为用,目的性强。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阅读书刊,并按照个人兴趣爱好,从事各种研究活动、文化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试等。(4)阅读需求具有逆反和从众心理。青年读者对某些被批评、被禁止阅读的书刊很感兴趣,总是一睹为快,看到其他读者争阅某一著作,自己也随大流去借阅这一著作。针对青年读者以上的特点,要吸引他们多读好书,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大潮的新一代青年。
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还要我们管理人员去发挥,在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精心为他们挑选图书。图书馆藏书是综合性的,它百科俱全。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爱好广泛,易接受新鲜事物,需要大量的精神、物质营养。图书就是精神营养的丰富来源,是青少年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走进图书馆就会被文山书海所吸引。优秀书刊资料是广大青少年精神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从浩瀚如烟的书刊资料挑出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优秀书刊,创造条件,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
2、要进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指导。首先,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指导阅读。对在校学生应以宣传党的路线、国家的法律、思想品德教育为重点,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再次要联系各科教学实际指导阅读。我们把课堂教育称为第一课堂,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外阅读则被称为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课堂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应当启发他们阅读有关指导书,以便帮助消化巩固所学课本知识。而面对各种指导材料,我们图书馆员则要认真探讨,分析研究,选出适合他们的指导书并推荐给他们。
3、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帮助青少年读者选好书以后,还要对他们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科学阅读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利用目录和各种工具书。主动向青少年读书介绍本馆的目录体系和回录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目录找到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然后还要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向他们介绍目前最流行的主要阅读方法:如标准阅读的SQ3R阅读法、三步读书法、变式阅读的背读法、无规则阅读法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会使他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辅导他们学会做读书笔记,培养思维与写作能力。写笔记有利于记忆、有利于思考、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常写读书笔记,可帮助青少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总结问题、提高读书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辅导青少年读者编辑读书提纲,做文摘卡片,向他们讲解读书笔记的种类与写作方法。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爱好,图书馆可举办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如读书知识竞赛、书评活动、故事会、智力竞赛等,还可以成立课外小组,组织他们为社会做好事,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延伸学校教育,使图书馆成为青少年读者真正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 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0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学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不可忽视,已不再只是过去的“藏书室”,已成为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实践平台,为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的参与作用是学科教师和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现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为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 将单一的学校模式转变为教学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一体化,将封闭式的重教不重导的窄进窄出转变为适教重导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新格局。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其中“研究型学习”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图书馆。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像学者一样通过一个个的研究课题,在图书馆里查阅,获得全面、立体的相关知识,提炼出初步设想方案,再去同实践相结合,进而得到结论,形成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借书还书式的图书管理方式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于现代教育模式。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学校进行真正素质教育的重心,也正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好为现行的中学教育提供服务。
1 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应具有主动性
在素质教育中,图书馆虽然被学校定为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或后勤人员,但是,作为图书馆本身,完全可以超越二线,把自己作为既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人员。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一些积极探索。要正确认识图书馆在中学的地位和作用,不管在思想认识上、工作方法上还是素质能力上都必须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还要有超前行动,超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平常的采编工作中,能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师生对图书馆资料信息的迫切要求,按“需”定“产”, 及时进行采编和提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知识渴求。当代社会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给图书馆传统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技术、参考咨询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数据交换和网络互连形成资源共享,极大地扩充了馆藏文献资源的范围,为咨询服务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源。网络化、计算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参考咨询人员要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网上各种信息传递技术和工具。
2 图书馆应为学生创建优良和谐的读书环境,提供健康精神食粮
图书馆应当从优化环境入手,创建一个整洁、宁静,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为借阅工作的开展铺垫基础。新书登记、分类、编目、科学排架。归还的图书及时上架,为了确保图书排架有续,符合规范,每天要对书库内的书整理,既要在学生换书后将书检查,整理好按序上架,又要在学生借书后整理好书架。对于在流通中稍有破损,脱页的书及时修补。室内卫生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做到窗明几净,室内整洁,读者走进来就感到身心愉悦。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纯洁,健康,人格变得更健全、完善、丰富。优秀的图书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要确保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学校要严禁非法出版书刊进入图书馆,把图书馆建成高雅和谐的文化阵地。
3 图书馆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这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课外阅读辅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提供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也可以提供一些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借助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令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图书世界。
总之,中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馆藏优势,利用文献资料,在中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发挥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尽到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鲁黎明.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凌红彩.如何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7).
[3]张树华,董焱. 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概论 [M]. 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施红.浅析素质教育下中学图书馆建设[J].新课程(中学),2009(12).
关键词:读,阅读教学,作用
“读”既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泛读,可以是自由读,也可以是思考读。书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的,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人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学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在读中悟道、求知。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阅读教学中的“读”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理解“读”在教材中的地位
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内涵,吃透教材的设计意图,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加深理解“读”在教材中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读”。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正确运用“读”的方法感悟文章
1.运用各种方法来“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初读、熟读、精读、朗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教师有激情的“范读”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教材特点,适当地采用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等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内容。
2.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当堂朗读。这时候,教师要重视读后评议,对学生的“读”给予认真地评议,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都喜欢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哪怕是教师一点点的表扬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掌握“读”的正确方法,能否充分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朗读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读”的正确方法。
1.正确阅读,把握整体。正确阅读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音读准,因为准确的阅读能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能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为阅读做好铺垫。
2.要流利地阅读。流利地阅读是指阅读时停顿适当,句子清晰,语言顺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变音现象的指导,要帮助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唱读、念读”等习惯性腔调。流利的阅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要有感情地阅读。有感情的阅读是指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要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展现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促使学生与文章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提高阅读效果,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有感情的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要充分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充分地阅读,就不能深刻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阅读是一项技能,单纯地去看、去听、去分析,而不去反复进行实践是很难形成这项技能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进行精讲,以讲来促进学生阅读,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勤加练习,从而真正做到在阅读中理解课文。
5.要坚持课后练习阅读。课后的巩固阅读训练很重要,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训练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而为了进一步巩固阅读效果,教师要将阅读教学由课内发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做练习,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读”可以增长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加强作文能力
多读可以充实自己,增加知识量,增长见闻,可以让这些知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时事,能知天下事,并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无限徜徉。学生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能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话可写,有故事可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
五、结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重视“读”开始,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并提倡广泛阅读。阅读能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彼岸,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其不仅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读”是教师比较基本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要把阅读指导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会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锦.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师,2011(19).
2.胡志宏.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3.张德霞.将德育渗透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4.马桂蓉.课外阅读辅导初探[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2(05).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 图书馆建设
一、中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习者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作为青少年汲取科学知识、培养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前沿阵地,中学图书馆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相对于21世纪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要求,当前的图书馆建设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首先,管理观念陈旧、机制落后,缺乏服务意识。多年的应试教育使中学图书馆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学生的大量时间被应试学习、补习挤占,利用仅有的时间借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甚至图书馆教师自身也普遍存在这样的定位偏差,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热情,服务质量较差。
其次,图书馆馆藏普遍存在着载体单一、藏书陈旧以及更新缓慢的问题。中学图书馆的藏书数量本来就有限,加之书籍内容多以教辅、经典著作为主,娱乐性图书很少,与青少年的阅读心需求存在偏差,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
第三,校外书报亭、租书店中的流行文化色彩迎合了不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图书馆的吸引力,而随着信息、网络等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现代化工具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对学校图书馆形成了更大的冲击。
二、新课改背景下加强中学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诚然,时代的发展给中学图书馆的管理提出更高了要求,使图书馆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笔者也从新的教育背景下认识到了发展中学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无限生机。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实施《新课程标准》后,中学的教育重点开始从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步减轻。新的教育方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主动、正确、有效地选择阅读材料,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类“课堂”提高文化品味,丰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领域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其工作能力,网络技术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和藏书的载体类型,通过互联网,可以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辅导和课外知识交流。
现代中学图书馆的建设,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帮助学生通过图书馆获取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合作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自身独特而深刻的作用。
三、现代中学图书馆建设的创新探索
教育体制、读者需求以及信息检索方式的改变,要求中学图书馆在管理机制、馆藏配置以及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要以新的标准对工作进行创新和调整。
下面仅以笔者的实践及思考,浅述创新中学图书馆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
图书馆建设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各级领导及图书馆教师应以这一观念为中心,对中学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定位,改变以往应付式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资源情报中心以及阅读活动中心等的优势作用。
随着教育方式和阅读内容的转变,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中学图书馆多为隶属行政的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常造成重复投资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又常因经费不足无法及时更新和添置应有的馆藏,图书馆“藏”和“用”的效率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应对这一现象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行政领导应从图书馆本来具有的社会性、公开性等特征出发,建立一个具有法定地位,能独立行使职权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形成一个联络内部、接轨外部服务于全社会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馆藏内容,优化资源配置
(1)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中学图书馆必须尽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高速、安全的互联网,连接中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本地图书馆与异地图书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浏览需要,全面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开发智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效果。
(2)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存储电子出版物,加强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图书馆馆藏是泛指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一切信息载体,这要求图书馆教师必须在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熟练运用的基础上,通过诸如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载体,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电光声像全景全息服务的动态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适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元素,笔者现在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努力,从学生身上收集一切学生感兴趣事物的信息,这也是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的方法之一。
3.建立现代服务平台,做好阅读辅助工作
中学图书馆应有意识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其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1) 服务意识的加强。
以往的图书馆服务被动性较强,对文献的管理也有重藏轻用的倾向。现代中学图书馆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发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的特色服务。图书馆教师应建立与学生之间友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主动询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馆教师能深入了解馆藏图书的内容和语文教学安排的情况,以便适时适度地推荐优秀藏书,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检索系统,拉近书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他们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一个亲切、便利的空间,并以安静舒适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人性化的阅读空间,使图书馆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2)多元化的阅读辅导模式。
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基地,图书馆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研究。如应该和德育处联合组织开展校内阅读演讲比赛和有奖征文活动,将优秀的稿件推荐到校刊上,并进行校内通报表扬;以班级为单位在全校开展书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读物和理解书籍内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愉悦感受。
总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图书馆应把握时代和教育发展方向,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不断整合优化馆藏资源,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也应该重视图书馆的存在,多组织岗位培训,增强图书馆人员配备的整体素质,鼓励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子美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图书馆现状的冷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 (1),171―172。
[2]赵金凤 浅谈21世纪中学图书馆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才智,2010,(4) ,286。
[3]黄继兰 让中学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