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如何能够顺利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成为政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历程,然后就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的监督问题及国外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实施法律监管的路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投资 法律监管 制度构思

在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之后,内部经济进入一种疲软状态,内部消费成了一个自身需要维持的问题,而外部贸易的方式,往往受到政治和军事等国际因素的限制,成为一种不能够过分依赖的方式。因此需要进行投资方面的建设,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这一措施,在经济改革之中的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辅助工作来完成。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历程

(一)公有制为主导的起步

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呈现一种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特点,这一点是这三十五年改革的基础理论所在。1984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这种改革的目标是打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一种市场为主导的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到1987年,中国首个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化经济,走上了新的台阶(李新、刘晓丹,2006)。在这期间,政府投资于国内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设国家基础设施。这一时期的国家财政,在对国家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不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而是一种引导。

最初的经济改革是较为顺利的。中国经济在经过大胆而细致的改革探索之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国有企业在全国经济体系之中,起到了旗舰一样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方向,提供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力量。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慢进

肯定非有公有制经济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探索者而言,是一种尝试和进步。中国一直坚持在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强调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民主,这样的经济体系建设,限定了其改革范围必须要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指导其他经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汉斯约尔格·赫尔、潘德平,2008)。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逐渐活跃起来。只是,笔者认为这种活跃是小心翼翼的,这种进入也是一种“慢进”。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当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远远大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尤其是在关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比如公路、航空、三峡大坝等重要的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方面,更是严格限制民间私有资本和其他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理论上讲,是出于政治安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担忧点。

(三)国家基础建设投资为主力的部署

截止到2007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七,超过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苏金生,20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体系之中,国有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在经济改革之中,并非数量上的优势是经济控制的根本所在,而是在于这种经济的投资,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性价值。对于中国而言,对能源、航天等方面的资源控制,其重要性远远比控制更多物质价值的非战略基础性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重点也将放在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种规整,这一规整,关系到国计民生。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监管的缺失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监管缺乏

在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目标之中,“稳定增长”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人民内部市场消费和国外市场的不景气成为大的经济环境前提下,保证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扩大就业,刺激经济消费增长点,成为我们不多的选择点之一。但是,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投资,却缺乏必要的监管,成为经济制度建设之中的硬伤。

据新浪新闻报道,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所引发的事故,在最近四年之内,造成了近千人死亡,损失更是惨重。最近一次的哈尔滨桥断事件,造成3死5伤的严重后果,只是最近几年中国各地,见诸报端的基础设施事故之中很小的一部分。从全国的经济发展大局来看,这起事故并没有对整体的经济造成创伤,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事件,对于国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心理影响,是决定性的。笔者随机对22人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人对当下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支持和理解的,但是对于国家在实践中,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效果,持保留意见的态度。如果不能够完善必要的监督,不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利国利民,就不支持建设。

2012年10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疲软的外贸和实体经济数据成为国家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依据。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在新一轮的保增长过程中,中国政府加强政府投资主体控制地位,将投资大量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长远设施的建设之中(欧阳岚,2005)。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投资过程中,从政策的出台到实施,往往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和快速性。大量的资金在市场中流通,由政府作为主导,这实际上是政府在通过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一种积极影响。而这个快速化的过程,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配套制度进行规制,因此,基于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这样的投资,有可能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双重的损失。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监管经验

世界经济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对于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在欧洲,尤其是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落后的东欧国家,对宏观调控政策有着较深的体会。希腊经济在关键时刻,是将希腊国内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政府保证国内就业率不超过红线的手段来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希腊政府面临的一系列政策上的困境。尽管人们认为,希腊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和国家破产的阴影之中走出来,但是也应看到希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由政府主导的采取有效的经济投资措施,所达到的效果和目标,以及在采取措施过程之中,所匹配的相关制度措施,对中国而言,是一种经验借鉴。笔者注意到,希腊政府在推动国内基础建设投资措施的实施当中,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纳入到国内现有法律体系的监管之下,而不是继续由国家主导推动(黄元元,2000)。资金进入市场之后,就是市场运转的元素,而政府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将回到这一运转,违背市场的运行规律。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有适当的度,而不是政府取代市场成为规律的主导者。

美国经济也并不理想,除施压人民币升值之外,美国也注重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安中仁,2003)。有媒体报道称,在2012-2013年度的美国财政预算报告之中,美国加强了对国内基础设施和军费的开支。从广义上而言,军费的开支抛却政治因素而言,笔者认为也属于基础设施投资。美国具有不同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两国的比较不能说明彼此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态度高度,但共同的一点是,美国的财政预算方案比中国的更为严格,其制定和审核时间,都是漫长而严格的。这些国家财政资金进入到实施过程之中,将会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和约束,比如美国各个州有自主的监督权力,美国的民间机构也具有相应的检验机制,对于国家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监督,就目前来看,在世界上是排名前列的。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法律监管思路

(一)投资决策的民主监督

面对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救市资金投入,有很多人认为这说明中国政府依旧痴迷于大规模的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这是不理智的。尽管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满足发展过程之中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政府投入是巨大潜力的一部分,不会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有专家认为,在目前的中国消费内需市场,依旧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这一空间就是适合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喻永昌,1997)。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过去的经验证明了,政府大规模地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其美好的动机,并没有完全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反而出现了经济虚假膨胀的副作用。这样的资金投入,不但存在经济整体发展的膨胀风险,也同样不能克服市场对本身对资金吸收能力的缺失这一弱点。据统计,中国为保持增长,近几年来对大型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为房价屡控不止的因素。因此,一些民间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应该放开绑架市场的政策决定,将解决市场问题的根本复原到市场本身之中。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仅仅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是不行的,还要从政治上探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的投资决策不足够民主开放化。国家财政的资金投入开支,要经过一个专业而民主的过程。中国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中国民主决议投资的一个典型代表,尽管社会上对这一投资本身,还存在一些怀疑,比如近来的报道之中,有人认为三峡工程的投入,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地质环境。但是就这一投资本身的决策过程而言,是民主的。这样的投资,首先确保了国家在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大众能够对国家的投资建设做一肯定的评价。其次,民主的投资可能有损于效率,但是能够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和有效。

(二)投资落实过程的监督

如果说对决策过程的监督,是依靠制度和政策,对于民主政治出发点的考虑,那么,对于资金的运作,则更多的出于对技术的考虑。资金的运作,必须要有一个会计意义上的严格程序。我国当前重大的贪污案件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暴露在有关建设领域。国家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往往并不是由专业的工程或经济专家进行操作,而是由政治人员进行操作。这些人尽管在管理方面有着很深厚的功底,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处于一种较为初级原始的阶段(吴敬琏,2004)。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政府采购和竞标之类的法律,但是,相对而言,中国局限于政治能动性较为强大的现状,官员对于资金运作的能力,不能够保证资金的高效受益。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通过立法或相关单位内部规则制定,来保证国家大量资金安全地进入和高效地运作。

结论

对投资的监管,是多个方面的,但是其核心监管应当是法制监管,应当将法律作为国家投资的根本保障,而不是将监督寄希望于政策和人。中国目前有很多的国家投资,往往缺乏监管,因为这些资金的运作者自身,正是人们所看到的资金使用者本身。目前法律所规定的监管制度,其制定者甚至也是政府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现有的法律监管体系,能够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将监督的目的实现?

法律监管的体系制度,并非是简单的立法所能够完成的。立法本身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工作,更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不能够简单地立法就希望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将立法,放置到更大的视野之中,作为根本性的问题去审视。在此之前,技术人员的培养、施工过程的严密监督、责任制度的划分明确等,都是需要政府积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李新,刘晓丹.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J].俄罗斯研究,2006(4)

2.汉斯约尔格·赫尔,潘德平.从金融角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J].财经科学,2008(12)

3.苏金生.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J].信息通信技术,2010(3)

4.欧阳岚.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黄元元.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刍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0(4)

6.安中仁.私营力量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03(12)

第2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本文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新兴的ABS、PPP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对拓宽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项目融资

作者简介:吴时舫(1968-),女,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38-03

我国正处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进程之中,由于企业的市场参与所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为融资手段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本内容,按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实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新兴的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伙制)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对拓宽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一、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方式

BOT意为“建设―经营―转让”,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BOT最本质的特点是使私营企业资金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其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几家投资人所组成的项目公司特许权利――就某项特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筹资建设,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项目所在地政府,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最终归属于政府,因此,BOT模式有时也被称为“暂时私有化”过程。

简而言之,BOT一词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征的简要概括。BOT方式不仅是一个融资的协议,而且还是一个长期专业化的协议。在协议的基础上,公私双方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向公众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

20世纪70年代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越来越紧张,而面对的基础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政府充当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越来越困难。BOT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满足了普遍性的内在需求。各国都开始运用这种新的模式进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英法海峡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的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等。

BOT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操作过程复杂,中间环节较多,涉及到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和比较完善的特许协议来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BOT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资金的融资方式、风险的分担、资金的结构、回报率的确认以及政府与项目公司各自的地位等问题,这关系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双方合作关系的长久维持。此外,BOT项目需严格控制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BOT模式适用于那些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建成后具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经营性政府工程,如污水处理厂、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具备这一特点。通过BOT模式,政府得以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利用民间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初始投入,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更多的领域。目前,BOT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经营性城建项目中一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融资模式。

二、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融资方式

ABS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具体而言,它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的特点在于通过其特有的信用等级提高方式,使原本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国际高档债券市场,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优势,大幅度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ABS证券可以不受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条件的限制,绕开一些客观存在的壁垒,筹集大量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优势具体表现在:(1)政府通过授权机构投资某些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特设信托机构发行ABS证券融资,用这些设施的未来收益偿还债务,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刺激经济增长。这样,政府不需用自身的信用为债券的偿还进行担保,不受征税能力、财政预算(如发行债券)法规约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2)采用ABS方式融资,虽然在债券的发行期内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归SPV所有,但项目的资产运营和决策权依然归原始权益人所有。因此,在运用ABS方式融资时,不必担心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被外商所控制和利用。这是BOT融资所不具备的。(3)发债者与投资者纯粹是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改变项目的所有权益。因而,避免了项目被投资者控制,保证了基础设施运营产生的利润不会大幅度外流。作为业主的政府无需为项目的投资回报做出承诺和安排。(4)减轻了银行信贷负担,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分散投资风险,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广的投资渠道。

三、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融资方式

TOT意为“转让――经营――转让”,此模式是指通过出售现有投产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从而获得资金

来建设新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约定的时间内,投资者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该资产取得现金流量收回全部投资和合理的回报后,再将该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转交给原产权所有人。

TOT模式与BOT模式不同在于:TOT模式是投资者购买已经建成项目,政府获得此资金建设新项目,而BOT是投资者通过建成项目,从而得到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的一种融资模式。

四、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融资方式

PFI意为私人主动融资,是指私营企业或私有机构利用自己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在此模式下,私营企业与私有机构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和建设,项目公司把项目出售给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PFI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在于:PFI实行全面制,人包括咨询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和建筑管理公司,由这些人实施并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同时PFI模式并不完全遵循BOT的3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根据资金回收方式不同,PFI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1)独立运作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发,遵循“建设――经营――转让”3个过程,在遵循有关法律基础上,PFI公司独立经营、自行收费、自负盈亏,项目期满后转交政府。

(2)建设转让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政府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数量等情况,向PFI公司购买项目经营权,不遵循“建设――经营――转让”3个过程,但在一定期限内,PFI公司负有对项目进行维修管理的责任。

(3)综合运营型。对于特殊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数量因项目性质和规模不同而不同,资金回收方式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这类项目有时也称为“官民协同项目”。

五、 PPP(Private-Public-Project) 融资方式

PP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PPP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其最原始的形式是在1985-1990年备受关注的BOT模式。较早的、比较正式的PPP模式出现在199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的“私人融资计划”(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FI)中。当时,PFI模式大多用于运输部门的建设(在英国曾高达85%)。但是现在,作为PFI的后继者,PPP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

确切地说,PPP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系列可能的选择,如服务或者管理合同、计划―建设、计划―建设―运营,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具有一些共同之处:(1)希望转移更多的风险到私人部门;(2)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利用效率;(3)提高对社区使用者的收费效率和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融资模式只是从形式上对资金需求给予基本保证,但要从根本上克服资金短缺的瓶颈,除了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之外,还要积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制度保障,应放松准入限制,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民间和外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07).

第3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Abstract: The Common Framework of Indicators System in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vides the guidance for establishing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indicators system given by the document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befor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dded and refined the indicators to improve the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Key words: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icators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32-05

0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存在盲目扩大投资、资源浪费现象。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成为财政部门亟待解决问题。显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工作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阶段绩效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项目建设以及运作效果的实际绩效情况,限制了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度推进。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实践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在《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以下简称“《53号文》”)基础上,对指标进行补充与细化,归纳出四层级绩效评价指标。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绩效评价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Kenneth认为,绩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的结果能够客观的反映项目建设中的管理能力、效率以及运营期间项目向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等情况[1]。Osborne等认为绩效评价能够将以往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只注重过程向以建设成果价值转向[2]。柯洪将“绩效评价”的概念进行分解,认为“绩”反映了项目的结果情况,而 “效”则侧重于过程 [3]。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还认识到,绩效评价对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尹贻林等认为绩效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效果的尺度[4]。朱衍强研究发现,完善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我国政府公共粗犷性建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

可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进行绩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更能为下一个建设项目提供经验教训,明确绩效改进的方向。

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基本原则

对于绩效评价基本原则的探讨,国内外学者均作了较为丰富的研究。James认为绩效评价应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成果为标准,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投入为标准来评价政府绩效的经济行为[6]。这些学者较为明确地指出了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认为绩效评价应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创新等方面进行,但没有考虑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本身建设技术特性。鲍良等人认为绩效评价工作应立足于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投入运作[7]。

在此基础上,陈工等认为绩效评价结果导向不再是简单的产出考评,而是考虑效果情况的结果考评[8]。因此,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还应注重技术层面的评价。

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对于待评价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质性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定在绩效评价中非常关键。Owen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著名的“3E”目标,及Economy 、Efficiency和 Effectiveness[9]。Robert等学者发明了平衡计分卡,通过设置相关财务指标来评价行动所产生的结果[10]。孙健针认为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应充分反应出项目的效果[11],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已完成指标体系的构建[12]。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补充

本文在《53号文》给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情况四个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指标进行补充。

2.1.1 投入阶段指标的完善

《53号文》从项目立项以及资金落实两个层面对投入阶段的绩效情况设置相应的指标。实践中,建设项目前期还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项目选址与建设用地,基础建设项目设计,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总体规划等内容。同时,建设项目地质勘查,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组织也是项目投入阶段的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53号文》从资金到位情况角度考察了建设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实践中,资金到位的前提是资金的筹集或申请,同时自己落实后如何分配也是项目投入阶段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考虑到实际项目前期对资金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将投入阶段的三级指标进行补充。如图1所示。

2.1.2 过程阶段指标的完善

《53号文》在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绩效评价设置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两种二级指标。对于业务管理,《53号文》从管理制度、制度执行以及项目质量三个层面设置相应的次级指标。

实践中,除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合同管理等内容也应是评价重点。并且设计文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依据,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项目建设目标规划,详细的设计方案等内容,为项目的合同管理、进度控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内容,《53号令》给出了有关制度方面的指标,实践中,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类似,所有制度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因此在该指标下,增加组织机构的次级指标,并保留《53号文》给出的三个指标。如图2所示。

2.1.3 产出阶段的指标完善

《53号文》在产出阶段设置“项目产出”一个二级指标,并分别从完成结果、时间、成本以及质量四个层面设置相应的次级指标。

除此之外,安全与环保等也是现代项目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项目产出阶段添加安全、环保以及节能等三方面的指标。如图3所示。

2.1.4 效果阶段的指标完善

《53号文》在考察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效果时,从项目的经济性、社会性、环保性等方面选取了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五个具体指标,也是广泛应用于项目效益绩效评价的指标,因此,本文保留《53号文》给出的指标。如图4所示。

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四级指标构建

为了进一步完善《53号文》的共性指标体系,需在三级指标基础上进行四级指标的开发。

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实践经验进行指标开发,具体开发过程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述四级指标来源的统计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指标的统计频数是2及2以上,可作为指标集的指标,通过对三级指标的细化,得到四级指标,自此,得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初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基于《53号文》的相关规定,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对《53号文》给出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补充,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使指标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三级指标的完善与四级指标的拓展,保证了所建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初始指标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P. Kenneth Prewitt. Principles of American Government[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Osborne,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From the Schoolhouse to Statehouse[M]. Mass: Addison-Wesley, 1992.

[3]柯洪.基于企业代建模式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杜亚灵,尹贻林.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2):13-17.

[5]朱衍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James Q, Wilson B.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M].Basic Books Inc ,1989.

[7]鲍良,杨玉林.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10,10(2):54-56.

[8]安秀梅.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J].中国行政管理,2007(3):34-37.

[9]陈工,袁星侯.财政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0]Owen E, Hughes.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M].United Kingdom,21 February,1994.

[11]Robert S K, David P 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6.

[12]孙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13]吴建南,刘佳.构建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农业财政支出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69-74.

[14]苏颂平,陈秀毅.医院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当代经济,2012(5):24-25.

[15]张新宇.浅析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和标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99-101.

[16]郭璐瑶.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7]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37-41.

第4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牢固确立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集中优势打短促突击歼灭战的指导思想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竞争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利用能力的较量。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要实现高速度建设、高质量取胜,必须面向市场,配置资源,武装自己,发展自己。既要向市场要任务、要资金、要设备、要物资,也要向市场要人才、耍信息、要技术、要产权。要坚持“知识化竞争、高层次公关、专家型投标、精兵强将干活”的策略,依靠科学和知识、智慧和意志、汗水与真诚、质量与信誉,占领市场,扩大份额,在进一步巩固现有施工领域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扩大工程经营成果,千方百计构筑以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为依托的经营大格局。

平摊兵力、分散资源不可能创造高速度;小别、闹、墨守陈规不可能谋求大发展;等、靠、要更是坐以待毙。要加快,就必须短促突击,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加速项目循环。只有坚持摒弃占项目、养队伍、均资源、拖时间的陋习;彻底杜绝四面出击、到处告急的现象发生;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速战速决,出奇制胜,才能够赢得时间,争取主动。

二、全面推行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权责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体制;政令畅通、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素质过硬、优势突出的作业队伍是干好在建工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前提。

在管理模式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精干高效、均衡适度的原则,在不留管-理真空和责任死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机构,裁减人员,提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二是链条清晰、一杆到底的原则,构筑起一个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竖向垂直指挥系统,避免层次重叠、剥皮过重、扯皮过多的现象,确保企业战略意图和项目责任目标能够全面落实,贯彻到底;三是职工择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破除岗位和技能不分,安置与配置不清的传统观念,变企业安置为市场配置,在强化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去干什么,就要会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绝不允许以工种(专业)不对口拒绝就业或包工队干活,内部职工放假歇业的情况发生。

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要形成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坚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抓好项目经理的优选配置;坚持精干高效、动态配置、有序运行,规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坚持综合测算、分级负责、合同约束,强化项目管理效益责任制;坚持制度化管理、系统化控制、标准化作业,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扎扎实实地把企业的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作业层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增多的有利时机,尽快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迅速组建与企业资质主营兼营项目相配套的专业化施工作业队。公开竞争,优选队长、副队长,加快培育领工员、技师、高级技师、特殊工种和缺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能攻善战、技术熟练、装备先进的骨干作业队伍。

三、努力营造快速、优质、丰产、低耗的决战氛围

高起点进入,高速度建设的决战姿态;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质量意识;高效益产出、低成本投入的创业理念是当前施工企业抓住新机遇,实现大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

快速,就是要坚持争分夺秒。快速突破、快速转场、快出效益的原则。工程一旦中标,就要快速安排部署,快速集结队伍,快速调配资源,快速准备、快速建设、快速流动,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创造一流的建设速度,扩展速度效应,抢时间、抢工期、抢市场、争效益。

优质,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ISO9000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通过完善和落实技术交底制度、培训上岗制度、样板引路制度、施工挂牌制度、过程三检制度、质量否决制度、文件记录制度和成品保护制度。按制度管理,按标准作业,按规落施工,一次成优,依靠一流的工程质量,扩展信誉,扩大份额。

丰产,就是改变企业广种薄收或只种不收的现象,下大力气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能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张,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切实提高产值收益率。

低耗,就是要从源头抓起,从点滴做起,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广泛掀起学邯钢、抓成本、增效益的施工热潮

市场竞争,效益为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高枝,争魁首、至关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不放手,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成本否决这个关键不留情,这是邯钢经验的精髓,也是加快积累和发展的关键。施工企业只有真学真抓,才能真出成果。

一是建立科学的成本目标体系。即坚持以施工工序、操作工艺、规范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模式;以数量、效率、质量为主线,建立成本价值指标体系;以工程项目和队、班组为对象,建立成本责任体系。并区别不同情况及时修订各种消耗定额标准,做到支出有尺度、消耗有标准、考核有依据。

二是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包括领导制度、科目负责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抓住大头降成本,点滴人手抓节约,多头审查把关,依约结算付款,千方百计收钱。

三是强化基础工作。主要是定额管理工作,成本费用支出的有关标准、计量工作,工程队及班组的核算工作,专业人员的配备、培训工作,以及责任制为核心的专项管理工作。

五、全力构筑党政工团共同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台力攻坚的项目管理新格局抢占大市场,实现大发展,既是施工企业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首当其冲的中心工作。企业党政领导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承揽工程任务上,放在抓好在建工程的管理上,放在加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上。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各级指挥员要靠前指挥,精心组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控制,推进科学进步,搞好协调督促和保障服务。党群系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发动群众,掀起施工。在会战中培养、考核干部。着力抓好党员创岗建区活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和青年突击队活动。特别要围绕重点工程,深入开展“五比”劳动竞赛;围绕难点、攻坚工程开展突击赛、攻坚赛;围绕管理和技术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技术攻关,组织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把劳动竞赛引向深入。开创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带领职工攻坚克险,拚搏奉献,决战决胜,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六、不断抓好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永恒主题

加强基地建设,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工程。分散、流动、艰苦是施工企业的基本特点,越是困难,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大干快上,就越需要关心职工疾苦,改善职工文化教育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职工群众的医、食、住、行。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尤其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全面建设的永恒主题,因地制宜,常抓不懈,常建常新,持之以恒。

一是抓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贯彻企业、项目、工程队多级投入的原则,确保基地基本需要;也要就地取材,勤俭持家,管好、用好器材设施,减少费用开支。

第5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育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具体任务,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否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并坚持以需求导向型的原则。

1财经类高校的学科门类及本科生就业情况

与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高校有着鲜明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并体现于本科生在学科和专业的分布上。以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本科招生计划为例,1600多名学生分布在34个专业(方向)中,对招生数据进一步归类和汇总,各大学科门类的学生分布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在财经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财经类高校中,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学生所占比例一般高达80%左右。其中经济学覆盖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两个一级学科;在管理学中,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学生为主,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因此,培养社会需要的经管类人才是财经类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海财经大学200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较代表性地说明了财经类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其中超过70%的学生就业于以金融、会计师和咨询业为主的服务业。同时也说明,服务业对财经类高校培养的经管类学生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大的需求。因此,了解和分析服务行业用人单位对经管类人才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将为财经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方向。

2经管类人才应用数据库技术的社会需求

高校教学应该面向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助于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模式。因此,在财经类高校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中,有必要了解和分析社会(尤其是服务行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实际需求。

在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等招聘网站上,我们以Access、SQL Server、Oracle为搜索关键字,对“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相关职位描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将用人单位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需求归纳为2类:第1类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及工具开发信息系统;第2类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及工具进行业务分析。其中,第1类需求绝大多数是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而第2类需求中面向经管类专业的占了50%左右,服务行业对第2类需求较强。

事实上,数据库技术的上述两种应用需求与其本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之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基础业务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问题,相应地体现为信息系统开发。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万维网、条形码、智能卡、自助服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经验的日益成熟,业务数据的收集成本越来越低、收集效率越来越高,出现了海量业务数据。尽管人们曾经试图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经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来提高业务数据对管理决策的支持力度,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现实工具。直至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及报表工具的成熟并与传统数据库技术相融合,业务数据对管理决策的支持价值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利用,面向业务分析的数据库技术应用需求也随之运应而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归纳出如下结论:在财经类高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将“面向业务分析”作为课程建设的新方向。

3基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理念的课程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有关问题”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共识[1-3]。

但在现实中,“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沿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都以信息系统开发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并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设计和优化、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等作为相应的教学重点;而只将数据库技术在业务分析中的应用作为一般要求,或者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为了满足经管类人才应用数据库技术分析业务的社会需求,有必要在课程建设目标、授课和实验平台、教学内容、实验数据库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创新性实践。

首先,调整课程建设目标。结合数据库技术在业务分析中的新应用以及经管类专业人才应用数据库技术的社会需求,我们将课程建设目标描述为:坚持“较全面介绍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原则,使学生在理解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形式、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及联系方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基于关系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RDBMS)软件提取数据、加工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组织输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和展示分析结果的社会需求。

其次,选择具有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的授课和实验平台。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都较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和实验平台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相对于DB2、Oracle和SQL Server等大中型RDBMS软件来说,Access具有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强、具有RDBMS核心功能、能够利用查询和报表对象进行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和展示分析结果等特性,因此,将Access作为授课和实验平台是较为适宜的。

再次,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信息系统开发是为了解决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存储,强调经过数据库设计将现实世界中与业务相关的各种事物及其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型,需要通过编程和系统开发来实现数据访问的正确性、实时性和安全性。而业务分析则是对已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需要通过分析表间关系来理解关系模型所描述的现实业务,并强调分析结果能够以表格或图形等可视化形式从整体上反映业务状态。因此,针对不同的数据库技术应用方式,教学内容、重点及要求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见表3)。

最后,建设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练习和实验数据库。由于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是“业务分析”,因此需要建设用于练习和实验的数据库。可以将Access罗斯文示例数据库作为练习和实验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供应商、客户、运货商、商品、雇员等实体表,并通过“订单”和“订单明细”将这些实体表联系起来,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与实际商业活动较为吻合的练习和实验数据。此外,也可以考虑利用VBA编程生成和开发诸如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零售业业务数据库。

4结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业务分析逐渐成为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应用数据库技术的一项新需求。因此,在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的财经类高校中建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时,有必要采用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建设目标、授课和实验平台、教学内容、实验数据库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创新性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有助于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有关问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 陈国良,冯博琴,张龙. 抓住实施“质量工程”机遇 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7-13.

[3] 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35-37.

Discussion on Demand-oriented Education about Basic Computer Course

CUI Jing-dong, YU Chang-r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第6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的脚步在逐步加快,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采取“走出去”战略,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质量意识,在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质量、成本、安全以及施工进度等。那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呢?

一、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流程

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流程可以大概分为立项、设计、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几个环节。各个环节的任务是不同的,需要做的工作当然更不相同。如在立项阶段需要的是用户、业主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即解决建与否的问题;而设计阶段则是由相关的设计部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描绘项目的蓝图,这个阶段解决的是如何建的问题,此时需要设计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合作根据本地的需求确定建设规模并作出工程概算;招投标就是由业主、用户挑选符合条件的承建者的过程,这是解决由谁来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项目就可以确定承建者,应该随后设立项目组将项目细分为一个个的施工环节,这是实现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土建施工则是建设基础设施、厂房塔楼的环节,这些设施是电力设施发挥功用的平台;而设备安装调试环节就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的标志。

二、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低下

由于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部门系临时筹建,所以管理人员及多数的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对于项目管理的必备素质缺乏,如效益思想不强、合同意识淡薄,控制成本造价的能力欠缺,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在签订合同订购设备时未能在合同中明确许多应随主机一起供应的附属设备,结果造成不得不重新购买,进而造成价格超出预算很多。

又如合同意识的不足是所有中国人的通病,可能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合同办事,认为完成项目施工就是对合同最好的履行,小节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而在出现状况之后才想起合同,匆忙去查询合同中有利于自己的条款,殊不知此时已经使自己落入了不利的境地,之前对合同的不遵守换来的必然是沉重的代价。相关专业能力和必备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受制于人,外行人和内行人在合作中是不可能对等的,其结果便是效率低下、效益很差。

(二)业务流程不够完善

在参与国际电力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中,我国一些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因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和施工建设者的素质层次不齐,导致整个业务流程中漏洞较多。例如工程决算一般应由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结束并且经业主验收后进行,并且这个过程也并非是施工单位独自进行,其决算结果须受到各方的审核通过才能让用户、业主支付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支付建设施工费用、向材料供应商支付原材料费用和向设备供应商的设备使用费等各项费用余额。但实际操作中却违规百出,如因成本控制不善而导致预算超额,进而挤占工程款、拖欠应支付费用,最终导致各施工单位间合作破裂。

(三)安全管理难以统筹

管理施工安全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大红标语横幅飘扬在每一处施工现场,但对安全重视不够、监督策划不力,导致安全管理中薄弱环节层出不穷,生产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安全管理是一项投入产出比不甚明确的工作,花大力气大幅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损失,但对效益的正增加却并不明显。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对安全管理的重视让位给更能带来效益增长的方面,如加班加点的赶工期和压缩安全设施的投入等,可以收到节省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但恰恰是这些措施扩大了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不可避免。

三、完善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以往的国际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管理不够规范,组织设置或者不齐全或者臃肿不堪,与国际通行的的项目经理责任制不接轨;岗位设置不甚合理,各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具体;还有就是目标设置比较模糊,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些都是管理规范性不够的结果。应从这里开始对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完善。

首先,应指派项目经理组成项目部。项目经理领导整个工程项目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达标责任,其是工程质量、安全的第一负责人。经理之下再设置相应的各部门负责人,并贯彻负责制,这样一来项目组就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针对施工,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部必须提交“施工作业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书”等具体的施工文件。每个工序都应在上述施工文件指导下接受严格的安全、过程控制和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岗位设置方面,项目部的各个岗位的职责都应明确具体到个人,每个人都应尽职尽责工作并且相互制约,这样项目任何环节任何工序出现了问题都可以追查到个人。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人员渎职造成的损失。最后在设置项目目标时应该将较宏观的目标分解到各个工序之中,每个工序对本单元的目标都有特定的衡量指标,这样就形成了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并且依附于各工序的一个系统的目标体系,在实施时可以依据之制定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

(二)处理好跨文化管理

在国际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业主、监理、工程师以及各种项目的直接参与人员发生交往和联系,不同的文化在交往中会产生碰撞和融合;但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交流沟通方面的障碍,如双方谈判风格迥异,中国人习惯于温文尔雅,即使是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而西方国家的谈判人员则表现得咄咄逼人,对每个条款都据理力争――这并非是对方气势逼人,而是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谈判是利益的直接交锋,必须先兵后礼,双方谈判成功了才是皆大欢喜的时刻。所以在国际项目管理中必须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人员培训等方面贯彻之。

四、结束语

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实践中需要学习和了解之处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者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决推行国际化管理,处理好跨文化管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房颖.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0.21.

[2]肖茂堂.我国承包企业如何做好国际EPC总承包项目[J].项目管理技术.2010.03.

[3]蒋敏.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J].建筑经济.2007.04.

[4]李兴华 等.涉外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文化差异[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06.

第7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第8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回用水 投资问题 污水回用

Abstract: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and reuse in China is analyzed. Main problems in Investment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and Reuse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as follow: the investment proportion of urban drainage in GNP in China is far less than oversea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st become higher and higher, the status of investment is not reasonable, capital raised is very difficult. The countermeasur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is presente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raisal 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tariff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Broaden the investment channels. The drainage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head of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Urban treated wastewater reuse plan must be se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overall plan and river basin plan. Develop the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policy for treated wastewater reus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for reusing the treated wastewater and need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wastewater reuse action.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任意排放,不仅造成水环境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同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而经过净化的污水可以作为一种再生的水资源,具有量大、集中、水质和水量都较稳定的特点,能够用于农业、工业和市政用水,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还可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到200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17%。国务院2000年36号文提出,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污水处理需要大量投资。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大量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回用水水源,污水回用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由于整个价格体系尚不合理,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难落实。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的实施,其主要制约条件是投资问题。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利用资金,保障运营经费,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水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增长很快。根据建设部2000年统计资料,全国城市污水的有关情况见表一。

2000年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表一 项目 全社会 市政系统内 排水管道长度(km) 141758 103246 污水年排放量 (108m3/d) 331.8 206.5 污水厂(个) 427 230 二级生物污水厂(个) 282 170 处理能力(万m3/d) 2160 1720 生物处理能力(万m3/d) 1470 1330 污水处理率 (%) 34.22 17.07

上述数据表明,城市排水管道的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还很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大部分水资源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附近水域已遭受严重污染。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流经城市的136条河流中,Ⅳ类水质以下的有105条,不少城市周围的河流已基本成为纳污河道。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研究早在"七五",已展开,"八五"在大连、太原、天津和北京等地建立了9套试验基地。通过系统的生产性和实用性工程研究,提供了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工艺、冷却、化工、石化和钢铁工业和市政景观等不同用途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水质标准。大连春柳河回用工程1万m3/d,采用传统深度处理后用于工业,经多年运行用户反应良好。太原北郊回用水工程1万m3/d,用于太原钢厂直流高炉冷却水。北京高碑店和天津东郊污水厂分别将1和0.4万m3/d的污水经深度处理后用于厂内冲洗滤布、绿化及杂用等。天津还有一个120m3/d的回用水站,经微滤膜处理后用于冲洗汽车。山东枣庄和泰安分别建成3和2万m3/d的回用水工程。河北邯郸建成6万m3/d回用水工程用于电厂冷却水。最近北京高碑店污水回用一期工程投产,将20万m3/d二级处理后的污水送到高碑店湖,作为热电厂的冷却水源,10万m3/d二级处理后的污水送到自来水六厂,利用原有设施处理后,其中5万m3/d用于东郊工业区,另5万m3/d送至南护城河沿岸,用于公园、道路两岸绿地、浇洒道路及河湖补水。总的来讲,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刚刚起步,目前运行的回用水项目规模除北京外均较小,在1万m3/d左右,回用的范围也是局部的。

目前正在建设的污水回用项目规模有所增大。国家计委在天津、大连、青岛、西安和牡丹江五个北方缺水城市进行污水回用示范工程情况见表二。

正在建设回用水示范工程情况 表二 城市厂名 规模

(万m3/d) 工艺与用途 总投资

(万元) 拟收费

(元 /m3) 天津

纪庄子 53万m3/d 工业用水采用传统深度处理,2万m3/d生活杂用水采用直接微滤膜过滤和臭氧消毒 11000 1.34 大连春柳河 71万m3/d 化工和钢厂用水采用传统深度处理,6万m3/d经二级处理后直接供石化用户 8900 1.0 青岛海泊河 4 采用传统深度处理,用于工业冷却、锅炉补水、绿化及生活杂用水 4000 1.15 西安北石桥 10 采用传统深度处理,8万m3/d用于工业冷却水,2万m3/d用于绿化和浇洒道路 9900 1.0 牡丹江污水厂 5万 采用传统深度处理,用于工业冷却、初加工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 9800 1.1

其它一些城市如鞍山西部回用水工程8万m3/d和石家庄桥西10万m3/d利用国债正在建设。保定鲁岗回用水工程4万m3/d和西安纺织城5万m3/d,正在做前期准备。正在建设的回用水工程规模均在5-10万m3/d之间,处理工艺多采用传统深度处理,应用范围也多集中在工业冷却和工艺、城市道路和绿化、景观水体用水,少数城市提出在居住小区冲厕用水。

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配套排水管网的建设滞后。8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五",建设了一大批污水厂,2000年为427座,污水治理虽有了一定进展,但从总量上讲,与国外发达国家污水处理设施比差距仍较大,美国已建有2万余座污水厂,英、法、德均近万座,平均每万人即拥有一座污水厂,污水处理率和污水管网的普及率都在90%以上(二级处理80~90%)。因此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仍然严重不足。

城市污水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必须与污水厂同步或先行建设,才能达到污水治理的目的。目前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低,不适应污水处理的需要。特别是许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厂建成后不能发挥效益。有的城市污水厂建设规模远大于目前需要,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2、城市污水处理运营经费得不到保证。过去城市排水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1993年有关部门颁布了"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的规定,但各城市征收的收费标准较低,一般在0.20-0.3元/m3 的范围内(少数城市提高到0.6元/m3左右)。而实际城市排水处理成本要高出很多,包括折旧和还贷一般在1元/m3左右。由于运营经费的不足,有时不得已降低污水厂的处理负荷。

3、城市供水、污水和回用水的设施管理不统一。我国城市水的管理比较落后,城市供水和污水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城市工业废水的监测由环保部门管理,城市污水处理由城建部门管理,特别是有的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厂也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加上回用水的利用涉及水资源管理、卫生和农业等部门,给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国际上发达国家均实施水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污水的治理能达到预期目的,污水回用也较顺利。

4、供水、回用水和污水收费价格比不合理,落实回用水用户比较困难。在缺水地区,利用处理后的污水是合理用水的一种途径。如北京2010平水年(75%)的需水量22亿m3,供水量15亿m3,而2010年城市二级处理出水量可达12亿m3,如60%污水回用,就可解决水资源矛盾。但由于利用供水和回用水的价格比例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城市供水的水价比较低,均在1-1.5元左右,而要使回用水有合理的回报,回用水的水价也在1元以上,国外如澳大利亚的回用水价为供水价的0.75左右。同时由于管理不统一,宣传不够,加上公众对污水回用的安全性认识不足以及没有配套的政策法规,落实回用水用户比较困难。一些城市的回用水项目建成后,回用水能力不能发挥。目前正在建设的回用水工程均未与用户签订协议书。新建回用水项目需要投资较大,污水资源化的全面推广难度很大。

转贴于 二、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投资状况与问题

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城市排水投资比重逐步加大

我国历年城市排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 表三 年度 城市排水投资(亿元) GNP(亿元) 城市排水投资占GNP(%) 1953~1957 2.17 7247 0.030 1958~1962 2.09 11161 0.019 1963 0.19 1958 0.010 1973~1975 0.85 15014 0.006 1976~1980 4.17 34455 0.012 1981~1985 12.16 59913 0.020 1987~1990 19.94 58841 0.034 1991~1995 160.28 120151 0.133

到“九五”,国务院采取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政策,污水处理项目利用大量的国债资金,仅三河三湖,污水处理建设的总投资达159.7亿元,相当于"八五"整个国家在排水工程上的投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四):

发达国家排水投资占GNP的比例

表四 国家 70年代排水投资占GNP(%) 80年代占GNP(%) 美国 0.29 0.80 英国 ~ 0.50 联邦德国 0.32 0.88 法国 0.53 0.53 日本 0.55 0.75

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投资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1、工程建设造价越来越高

城市污水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增幅相当大。

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工程单位建设造价比较表

表五 类型 1987年 1994年 污水管道(5 ~10万m3/d)  元/m3/d/km 10~14  42~55 污水厂5~10万m3/d 一级处理)元/ m3/d 130~150 850~1000 污水厂(5~10万m3/d 二级包括污泥处理)元/ m3/d 300~400 1650~1900

由表五可以看出:工程造价由1987年至1994年(与目前基本持平)就增长了4倍左右。工程造价增幅大是多因素的,物价上涨是主要因素,其次间接费用也提高很多,尤其征地和拆迁费用大幅度增加,有的项目间接费用达工程造价的30~40%,另外部分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利用了国外贷款,要购买昂贵的进口设备和承担汇率风险,都使工程造价提高。如在污水处理中建设回用水工程,按照传统的深度处理方案建设,综合造价指标在650-800元/m3/d,工程造价进一步提高。

2、资金筹措困难

根据2000年国务院36号文,如到2010年城市排水管道普及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60%时,由于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464亿m3,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将增加6157万m3/d,预计建设项目的总投资约需2000亿元(现价)。在三河三湖“十五”规划中,将建设439个污水处理项目,总处理能力2288万m3/d,总投资579.5亿元。在经过二级处理的污水中,如10%的污水进行回用,仅回用水投资费用就达61亿元。在“三河三湖十五”规划中,将建设84个回用水项目,规模262万m3/d,投资21亿元。根据以上预测和规划结果,城市污水和回用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和筹措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难题,将直接影响到城市污水治理和回用目标的实现程度。过去这方面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从各地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解决。但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有限,分配给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项目的投资更少。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利用国外贷款和国债资金进行建设,不是长久之计。

3、投资利用状况不尽合理

最近,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但有些城市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重视不够,可行性研究不深入,在没有认真进行全面规划和技术经济论证的情况下,依据局部理由提出要建设一步到位和标准过高的建设内容,使投资不能合理利用。如在利用国债建设项目中,有的城市在污水管网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建设标准较高的污水厂;在利用国外贷款项目中,有的城市不从实际情况出发,选用处理标准较高的工艺,建成后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投资及相关政策建议

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近期有关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投资及相关政策的建议如下:

1、重视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基础,而可行性研究是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利用投资和控制投资额度的关键环节。为使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符合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的要求,达到投资的预期效益,要重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鉴于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在我国对此类项目还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应加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使可研报告真正起到控制项目建设规模、内容、标准、投资的作用。同时应严格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的评估和审批,提高投资效益。

2、尽快建立科学的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收费机制

建立科学的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是发展城市水工业的重要保证。城市供水成本由于物价、污染净化和远距离取水而不断提高,但水价增幅跟不上成本的提高。合理的调整供水价格,同时考虑与回用水的比价,可以促进节水工作。排水处理收费制度虽已实施几年,但大多数城市收费水平很低,仅为供水收费的30%左右。国外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水平与供水收费水平相当,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费甚至高出供水水价。城市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是管理城市污水处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利用价格政策可调节合理排水需求,消减排污量。

根据2000年国务院36号文,2010年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计算,粗略估计年运营费约需120亿元(现价)。上述数字表明,污水处理运营经费问题比较突出,需认真研究解决。同时随着大量污水回用工程的建成,运营费用还要增加,到2010年需16.7亿元。合理的制定回用水的收费机制,是回用水项目正常运营的关键。

3、拓宽城市污水建设项目投资渠道

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项目建设必须多方面筹集资金。现阶段应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由财政投入、市场补偿、有偿使用、合理计价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渠道。1)地方自筹。除在城市建设维护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建设外,对新增污水和回用水收取建设增容费;还可利用社会集资;回用水在价格问题解决后可吸引民间资金。2)国家贷款或专项。在目前情况下,国家投资仍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的主要来源,国家可给予一定比例的低息或贴息贷款;对于涉及区域水污染防治的项目,国家应从专项基金中给予资助;对于回用水工程还可建立国家专项节水基金,发行债券等来鼓励建设节水和回用设施。3)继续利用国外贷款。近期仍是一种筹措资金的办法。4)BOT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在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上已有实例,但都在建设中。国家应逐步建立相应的法规。

4、污水收集系统先行、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

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厂应进行配套建设。近期应首先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应以满足现有污水为主,处理程度应根据不同接纳水域的要求确定,并留有进一步处理的余地;对城市排水管网服务区内的污、废水,要求在达到允许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而对服务区之外的污水则宜分散处理;在污水厂建设时,应重点考虑污水的出路问题,其中污水的回用问题对污水厂的厂址和工艺影响较大。

5、城市污水回用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水)规划和流域水资源规划

由于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城市供水规划和城市污水(包括回用)规划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制定,因此首先应在城市内合并有关部门,建立城市统一的水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城市的用水、和污水;同时城市的用水规划应满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实施用水许可证制度,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6、完善和制定有关技术政策和标准,积极鼓励城市污水回用,重点解决回用水的用户问题

由于各城市对污水回用大规模应用尚属首次,不同的回用水用户又没有技术标准,制约了回用水的用户;另外国家尚无统一的技术政策,各城市首先投入精力制定各自的政策,而不是根据有关政策落实用户,建设回用水工程。实现城市污水回用的关键在于解决回用水的用户问题,以用水大用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污水回用是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分散小用户的污水回用只能作为一种途径,因地制宜地采用。

第9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预算;成本控制;对策

电力供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是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电力建设水平与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非常有必要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对策进行一番分析与探讨。不过,在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预算以及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对策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1 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均为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重要内容,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联系以及施工预算对成本控制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联系。施工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有效的施工预算是实现成本控制科学与合理的重要依据;其次,施工预算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施工预算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成本计划的科学性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对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来说,则更是如此。科学合理的施工预算可以保证成本控制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发现与高效处理,并能顺利推动成本控制的实现,大大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预算

所谓施工预算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借鉴以往施工条件、人员素质以及材料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所需费用作出的预测。一般来说,施工预算是发生在正式施工之前的,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后期施工中进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对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施工预算这一问题,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一,对施工工种以及人工费等的预算。对于施工工种以及人工费等的预算需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来进行,其中施工工种的预算可以根据工程施工内容来进行,而人工费的预算则可以将当地的用工市场价与以往的用工单价结合起来进行测算。无论是施工工种还是人工费的预算,都应尽量结合本工程的特点,以更好的保证预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其次,对施工材料所需费用的预算。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施工材料费用也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所以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与购买,必须首先进行全面综合的市场调查,对所需材料的品种、规格等属性进行熟悉与确定,尽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其价格。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材料的预算还必须将运输、装卸以及保管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计算在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材料预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第三,对施工机械所需费用的预算。在电力建设施工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机械设备,所以对这方面的预算也要充分加以考虑,其计算采用的主要是施工方法套算与预算定额结合起来的方法,不过这还是会与实际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费用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除了在预算方法上进行努力,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还是要以工程项目所需设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购买、租赁或者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维修、保养与管理的费用都要进行预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在具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控制;第四,对施工间接费用的预算。对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来说,间接费用几乎占到整个费用支出的20%左右,所以还是应该对其预算进行严格认真的分析。这些间接费用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工资、财务费用以及办公费等,一般来说,由于这些项目都比较固定,所以在具体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简单的。

3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对策

在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施工进行预算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其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归结起来,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控制的对策主要有施工前控制、施工中控制以及施工后控制等几个方面。首先,施工前控制。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内容主要为招投标控制,在招投标阶段,为了更好的为后期成本控制奠定基础与前提,必须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掌握招投标的技巧与方法等;其次,施工中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要从多个方面来开展与进行,比如首先建立合理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应对项目经理与施工队之间的职权关系进行明确划分,以更好的实现完整的成本控制有专人负责的管理体系,然后从施工的组织设计、物资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对成本进行多方面控制,具体来讲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的投入与支出,对物资进行管理与节约使用等;最后,施工后控制。在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对其成本进行控制,这是因为成本控制多数情况下是要贯穿于电力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的。具体来说,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对工程项目中所产生的各种结算依据等进行搜集与整理等。

4 结语

电力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是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首先对其施工企业项目的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从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预算以及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戴亚斌.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如何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

[2]王荔.浅谈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J].新疆电力技术,2008(4).

[3]陈喜生.浅析电力企业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