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沌学说范文

混沌学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沌学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混沌学说范文

第二十五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们从这里了解到: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东西,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根源;二,它是无形无声,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性的实体呢,还是精神性的实体?认为“道”是物质性的实体,比如说元气,后世的注释家有这样的说法。如宋代王安石曾经说过:“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这是说“道”的本体,就是元气。又如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第一章引何心山曰:“夫道者,元气虚无,混沌 自然 ,二仪从之而生,万物资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强为之名曰道。”单就注释论注释,孤立来看,这两条诠解文从字顺,自成一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毛病。但它们是否符合《老子》原有的整体的思想呢?一经考查,便会发现严重的问题了。《老子》书里有几句至关重要的比较完整地表达宇宙论的名言,必须考究明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关键的问题,所谓“道生一”,“道”是什么,“一”是什么。上引何心山解说的毛病在于回避了“道生一”这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却是直接从“道”生天地二仪来说的,这就不符合《老子》的原意。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把“道”解释为虚无本体,应该是比较切合原意的,这在《老子》的上下文和整体思想中也可以解释得通。在《老子》书里“道”体现着“无”,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天地万物最终的根源。“道生一”,依照“有生于无”的逻辑来判断,“道”就是“无”。所以唐代李荣解说:“无者,道也”完全是对的。唐明皇也说“道”是“虚极之神宗”,司马光也说:“道生一,自无入有。”由此可见,好多研究《老子》的前人,曾经恰当地指出“道”是虚无的本体。所谓“至道妙本,体绝形名”。它是一种最高的绝对理念。总的来看,“道”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第二性的东西。这从下文对“道生一”的“一”字的解释,看得更清楚。

“道生一”,“一”指混沌的气,或者是后来所谓元气。如成玄英说:“一,元气也。”李荣解说“道生一”云:“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陈景元也说“一”是元气,这些解释是符合《老子》原意的。“一”既然是元气或混沌一气,那么“道生一”,当然不能再解释道是元气了。而且这里的“一”,除了做元气解说外,实际上很难做其他适当的解释了。

“道”指虚无的本体,也可以说是精神的实体。虚无缥缈的精神性的实体产生的元气,精神先于物质,正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老子》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是个关键性的字眼。“生”就是产生,孳生。这就是说,有那么一个精神性的实体最初产生元气,再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气变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具备,就共生芸芸万物了。这一系列的理论表明,最初是从精神性的东西出发,随后引出自然界的芸芸万物,它正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综合以上的论述,《老子》的思想体系无论认识论、社会 历史 观乃至宇宙观,都是唯心主义的。这个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同它没落阶级的阶级性是相吻合的。

第2篇:混沌学说范文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古希腊哲学的精神是“素朴性、深刻性、转化———变幻”,①“就其天真质朴来说,有时简直妙不可言”。②可以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早期口头流传的苗族《古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同样带有这种“素朴性、深刻性”和“妙不可言”的“天真质朴”。苗族古歌叙述了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来源,以及早期人类的生活面貌等,从苗族古歌中可以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苗族古歌积极探寻天地起源,把无限广大的宇宙世界直观形象地划分为天和地。那么,天和地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从哪里来的?苗族古歌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在苗族的原始观念里,认为世上没有天,没有地,整个宇宙上下左右都是连结为一体,一片混沌。还比喻“天紧紧地贴着地,地紧紧地连着天,放不进一根筷子,钻不进一只耗子。”③那么,这最初混沌一片,连为一体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正如恩格斯所引用、黑格尔说过的:“把物质当作本来就存着的并且自身是有形式的这个观点,是很古老的,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就碰到过,它最初是以深沌的神话形式出现,而深沌是被设想为现存世界的没有形式的基础的。”这种被设想为现存世界的没有形式的基础,恩格斯把它称之为古代人们观念中的世界的“原始物质”,④正是独立于人们以外而客观存在着的“原始物质”观念,成了苗族人民客观理解世界及其万物形成的认识基础。

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古歌》在《开天辟地》一节中这样叙述了古代苗族对于天地起源的认识:“我们看古时,哪个生得早?哪个算最老?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造山生野菜,造水生浮飘,造坡生蚱蜢,造井生蝌蚪……天刚刚生来,天是白色泥;地刚刚生来,地是黑色泥。”⑤显然,这个神话传说,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十分可笑,但是,须知它是原始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和科学知识极为贫乏的童年时代,为求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解释自然,凭借感性的、质朴的思维方式而创造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作为以人类童年时代的生产斗争实践来源的朴素认识。通过苗族古歌的神话传说,我们至少从中发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世界在本质是什么?在古代,唯心主义世界观毫不费力地回答:世界是由某种最高的“精神”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则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解释世界,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天地是由物质性的东西发展变化来的。在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无论在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或古代印度哲学史上,很多早期的哲学家们都坚持到物质中去寻找世界形成的根源。如古代中国的唯物主义者认为“金、木、水、火、土”是形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以后,又以物质性的实体“气”、“精气”作为这五种元素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则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古代印度唯主义者斫婆伽也是从世界的物质性出发,认为构成世界及一切生物的原始物质是“地、水、火、风”。从《苗族古歌》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古代苗族先民们看来,天地形成之前并没有任何神灵的存在。传说中的人类祖先和巨人姜央、府方、养优、火耐、剖帕、修狃以及半人半兽“扒山扒岭”、“钻山潜水”都不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只有“云雾”才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是最早、最老的原始物质,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整个世界是一个云雾弥漫的混浊东西,天地万物由云雾不断运动变化而形成。这种以客观自然物质来解释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源,用自然来解释自然,而未附加任何其他神秘成份的观点,无疑体现了古代苗族人民关于世界形成说的原始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3篇:混沌学说范文

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秩序、和谐、统一、整齐、对称、结构等,这些特点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因此,对称性原理便成为构成美学重要原理之一。首先看一看西方油画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共进晚餐的事件。画中矩形的两边几乎是黄金分割,耶稣的头位于画面矩形的中心,是绘画的投影点,对角线的上部是天花板,吊顶的所有线条都在向中心汇聚;对角线的两旁各有他的六个门徒,具有均衡的对称性,窗子的边框和会议桌的边缘都在中心汇齐。如果说以写实为特征的油画艺术,从对称性反映出其和谐美,那么中国山水画艺术,则往往以更广义范围的对称性来表现画面的和谐美。例如现代中国山水画作品《静观八方》系列,一般以狭窄的纵向为构图画面,而且都具有中轴线为反射轴的反射对称性。除此而外,在画面中往往以整齐、均衡、和谐的优美图式,展现出大自然的内在生成规律。

二、分形与精细美

当你春天里去春游时,如果仰卧在草地上,会看到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一派诗情画意,但如果用不同倍数的望远镜来观察云团时,就会发现,白云的形状似乎与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无关,不管放大镜倍数多大,它的形态几乎总是保持不变。如何用笔墨描绘天上的白云?又如北方冬天农家窗户的玻璃上,每天早上都会发现各式各样美丽的冰晶花纹图案,如果你用放大镜去观察,也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如何绘出这些美丽的窗花?也可以这样理解,对白云和窗花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国画中米氏云山图式中对墨韵的追求。分析上述图形规律的学科,称为分形艺术学,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就广泛地应用分形艺术。按照曼德勃罗特给出的定义: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图形称为分形。以分形观点观察传统中国画中的米氏云山图,可以看出其自然的精细美。又比如卢禹舜的现代山水画《静观八方》系列作品,既用到墨染也用到色染,并且利用渐变的明确效果,绘出层层叠加并且滚滚流动的云雾。如果用放大镜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云团雾气的图式近乎分形的结构,表现出精微细致的美感。再来观察中国山水画《山川吐纳日落影》、《秋霜明洁》两幅画作,除了上述淡淡的云层雾气之外,画家还熟练地运用传统皴法,构画出横跨画面的由银白色大小不规则碎片构成的聚集层,它们几乎和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霜花一样精细,一样美丽。如此,中国山水画中巧妙利用笔墨的渲染,创造出反映中国山水画精细美的分形结构。

三、突现和奇异美

第4篇:混沌学说范文

【关键词】历史渊源;美学阐释;传神写照

清代初期石涛所著的《画语录》,是在清代绘画著作中最值得人们品读和研究的著作之一。它是一部富有哲理和辩证精神的中国美学理论著作。《画语录》把宇宙观和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绘画美学体系。石涛的美学体系的核心是"一画论",他认为"一画"是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最根本的法则,画家掌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就可以获得绘画创作高度自由。

石涛的命运坎坷、悲凉、大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的石涛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美学观念及思想,精心撰写了《画语录》(又谓《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精深的美学画论著作。他曾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腑脏不能入我之腹肠,揭我之须眉。"石涛企图找出绘画的基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法则,就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绘画成法的束缚,获得高度的自由。石涛找到了这样一个法则-"一画"。

一."一画"论的历史渊源

"一画"这个概念是贯穿《画语录》全书的一个范畴,是绘画的根本法则,它不属于具体的画法,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生化过程。汉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芝首创"一笔书",指的是草书文字之间自始自终笔画相续,气脉相连,在连笔的瞬间即成,故为"一笔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述》称:"王献之深谙草书之旨,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那么,何为一笔画呢?吕凤子把"一笔画"的特征总结为一个"连"字,他认为:所谓的"连"字就是无笔不连,要笔断气连,要形断意连。也就是一气呵成的画。而石涛认为"一画之法"是客观存在,是宇宙、自然运转、变化、更迭所独具;"一画之法"是万象之基础和根本,它体现于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显像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莫测,同时也蕴藏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在石涛看来,宇宙在洪荒时代,无所谓各种现象和形象,也就无所谓客观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当宇宙处于混沌质朴的原始状态时,是没有客观事物法则的。而事物的法则的确立,就是从"一画"开始的。 "一笔书"、"一笔画"不仅是技术,而是艺术创作至法。从一笔就能生发众笔,统摄宇宙,是对绘画精神提出来要求。

二."一画论"的美学阐释

"对于一画"论应该如何阐释,研究者各执意见,众说纷纭,争议不息。俞剑华认为:"一画就是画的原子,是一切绘画所从出。"郭因先生说:"所谓" 一画"相当于老子哲学中所谓的"道"也正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东西。"叶郎认为,一画就是指绘画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可见大家都期望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一画"。叶朗先生的说法,我比较赞同,"一画"是整个世界根本性的法则和规律,在时间上贯穿始终,而在空间上涵盖一切。因此从形式上看,石涛的根源性本体是"太朴",但它被虚化了,真正有意义的是作为根据性的"一画"。石涛"太朴"的位格被"一画"虚悬,虽然后者必须以前者为根源,但因为前者必须通过后者起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以"一画"才是实际上的本体,而"太朴"或"浑沌"只是名义上的"本体",石涛的体系主要围绕实际上的本体展开。"一画"甚至容涵了根源性本体所具有的部分的内容:"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章》)。揭示此实际上的本体对于人生及艺术的重要的意义,正是石涛独具所在。石涛受其师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即"一画"所谓"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石涛直接把这种道理运用于绘画理论的创作中,在具体绘画的创作实践中,便能"一画尽收鸿之外",即亿万万笔墨,若能通晓这点,就能"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心"(《一画章》)。 "一画"这个书画理论所特有范畴,容纳了作为笔法的"一画",但是却远远超出了具体的笔法的内容。它是一种对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和由此而获得的一种自由状态。而这种规律就是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的否定自我,同时也不断否定前人,充当变易与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因循守旧,以"成法"为根本的创作法则。因此,"一画"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作品中表现画家的创作个性,"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一画章》)。而"我"却是绘画创作中"一画"之法的根源,离开"我",就不可能体现那种如自然界万物生长那种和谐与变易。这就是需要画家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要认识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变化章》)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我"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灵的自由,"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一画章》)。心是创作的根本,离开心,"一画"就无所依附。这种自由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庄子、养生主》中对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的境界,但是这两种境界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庖丁而言,其解牛所体现出的"一画"还只是一种纯粹的技艺层面,通过长期的锻炼不难达到,而在画家这里,"一画"就不纯是一个技巧问题,它还需要心灵的充实与自由,需要一种创新精神,需要确立"我"的地位,其内涵更加丰富。

三.道家学说对"一画论"的影响

"一"是所有的事物的最早的起源,是万物统一生存的根本规律之所在,石涛吸收道家的学说核心。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角度阐发。他认为"一画"的"一"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的"道",在《画语录・一画章》里:"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朴"是道家著作《老子》提出来的一个范畴,等同于"道",而"道"是道家哲学理论的最高范畴,被视为宇宙的终极根源,可超越任何规定性,无形无名又无法。"一画论"中的"一"就是与"道等量齐观"的一个最高范畴,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形象的可能性。"一画"落下,辟开混沌,形象就产生了。从石涛的《画语录》全书来看,石涛提出的"一画"的概念,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画家掌握了这个法则,就可

四."一画"论与"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这个命题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世说新语・巧艺》里的一则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外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里提出来的。顾恺之认为,人物画的"传神"之一画就在眼睛部位,而不是在于"四体妍蚩"。何为"神"呢?顾恺之认为是指"一个人的风神"。也就是说,人物画要达到一个高超的妙的境界就必须要通过"以形写神"这条路径,这个"妙"既体现出了"一画"论中一画的技艺层面又体现出了打破混沌状态而出现的统摄宇宙之理的层面。这就要求在做人物画时不能局限于有限的形象还要也就是不能局限于"一象之明昧",强调"传神",不仅是为了使他的画有生有气,而且是为了他的人物画能够通向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这同山水画的倾向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一清》,河北美术出版社

[2]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5篇:混沌学说范文

我立马起草了一个征文启事,刷了几篇海报,拿到学校到处贴。被校学生会的盯上了,他们正物色队伍,把我们招了安。我直接到校学生会挂了个宣传部副部长,连升三级。宣传部还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

突然之间,周围的人开始写诗了。大家在我面前朗诵诗歌的时候,我大概总是说:不错,不错。说实话,那个时候,大家都处于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在写什么,说什么。焦虑、激奋、骄傲、蔑视,所有的情绪都是混沌而错综复杂。

每次回想起这段岁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自己在大学的青春岁月。大学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乱糟糟的。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很多次,我都觉得大学上错了。我一直无法理解自己在大学里面的叛逆。从小到大,我曾经是个多么听话的好孩子,结果,到了大学,变成了另外一类人:我已经不是我了。我不知道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一方面,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经常逃课,六十分万岁,而且明显地不务正业。专注于一些歪门邪道:办杂志,游说系主任给杂志投钱,到外校卖书,到校外文化馆办讲座。我想,如果我生活在现在,我可能也会迷恋上网游的。

但另外一方面,我在大学里彻底改变了自己:我从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变得开朗了;读了很多的书,我从读书中克服了自卑和胆怯,而且,把自己从一个一言不发的闷蛋,变成了一个随时可以滔滔不绝的愤青。

大学毕业后,我的很多文学青年朋友选择了从文的道路。他们要么考上文学系的研究生,现在在某“211”的重点大学里当教授,要么在某杂志社当主编,或在某国家机关当笔杆子。

而我,在毕业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身。阴差阳错,上了IT。我果断地跟文学拜拜了。

我经常跟朋友说,我在软件设计上学到的知识,好多都是从小说上看来的。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鉴赏一部小说的话,其实,你去设计软件,也不会相差很大。

说实话,我曾经为自己浪费时间读那么多的小说后悔过。但是,现在看来,很多结论下得为时过早。越是到后来,我越觉得青春的痕迹以一种神秘的方式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你无法用三五年的时间来界定它。

有时,我一直在想,什么是青春呢?

青春或许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青春就是一只无头苍蝇,你有无穷无尽的热情和生命的燃料。你喜欢的东西,你就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你会燃烧,也可能把自己烧死,或者觉得死了也值得。

是的,总是有些混乱不堪,你总会做些荒唐的事情,你总是会不听父母的话,你总是会有些厚颜,甚至自己都觉得忘恩负义,你意识到了,你干了很多出格的事情。甚至,总有一天,你会幡然醒悟,痛哭流涕,甚或后悔不已。

第6篇:混沌学说范文

关键词:孙思邈;道家养生;性命双修;内丹养生学

道家修道养生之学,古称黄老之学,其源大都托名于黄帝与老子。黄帝重人贵生,老子崇尚自然,皆以道为天地之本源,以性命为人生之根本。它是以自身的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再生功能,最佳地发挥天人之际的自组织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隋唐著名医学家及养生家,被尊称为“药王”和“孙真人”。生于公元541年(新酉岁),卒于公元682年(永淳元年),寿142岁。孙思邀博通经史百家。尤长老庄。兼及佛典。曾隐于太白山,修身养性。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当时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执弟子之礼甚恭,称其“道洽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至于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虽年已百岁,“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孙思邈对儒释道兼收并蓄,而对道家思想尤为推崇,对道家养生更是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他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曾言:“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在《千金翼方・退居》篇中曾言:“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孙思邈一生著述甚丰,可以肯定为其所著的著作有20多种,其中道家养生著作就占据大半,主要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摄生真录》、《气诀》、《龙虎通元诀》、《养生要录>、

在具体养生方法上,孙思邈推崇道家的性命双修、水火既济。首先,孙思邈极为重视精神修养,重视养性功夫。其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分别列“养性”专篇阐发老庄及《内经》“清静自然”、“恬淡虚无”、“治未病”之旨。他说:“神仙之术难致,养性之术易崇”,“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并对养性之术,提出了“十要”、“十二少”,忌“十二多”,强调要恬淡虚无,颐养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孙思邈以养性为本的思想。

吕纯阳曾云:“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由此可见,道家养生是一个性命兼修的完整过程。修性,即通过日常品德修养使自体中和场势得以蓄积和加强;修命即通过疏通经略而使精气得以自然返还,使身体功能得以改善和加强,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作用。事实上,孙思邈以“上智之材”弱冠之年即精研《老》、《庄》,韶年知“道”,其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完整过程十分谙熟。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中曾言:“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难老……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文中“高密问紫文之术即指三国时术士葛玄向著名道人左兹学习道家性命双修的“炼气保形之术”,“玉册之经”即指东汉魏伯阳所撰著并流传、被后世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由于《老》《庄》《参同契》等道家著述多用隐辞譬喻,常人难以理解和入门,故孙思邈首次用较通俗的语言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释。其在《存神炼气铭》中写到:“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五时七候,入胎定观……”文中孙思邈详细论述了神与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道家性命双修的长寿之道是“安神”“炼气”“存神丹田”,强调《内经》“形与神俱”之旨,并把锻炼的自然进程和效验分为“五时七候”,路径清晰,要点明确,便于后人体验。文中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的重要意义,并反复强调文中内容“至妙至神”、“诚信诚效”,其自珍之心,由此可见。

其为了让后人洞晓内丹养生的关键环节,在《四言诗》中还引用《参同契》中的“丹辞”描述了自己性命双修过程之内景体验:“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姹女气索,婴儿声疾,透出两仪,丽于四极……恶黜善迁,情回性易……号日中环,退藏于密,雾散五内,川流百脉,骨变金植,颜驻玉泽……。”

此诗系道家内丹修炼之诀。金精即指真铅,为坎中满之元精;石液乃是真汞,为离中虚之心神。其描写成丹的全过程,与《参同契》完全一致,当是作者亲身体验的记录。孙思邈对道家性命双修内丹术的重视在其它著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气诀》、《龙虎篇》、《龙虎通元篇》尽管现在已经失传,但从字义上看,《气诀》应该是炼真元之气的秘诀;《龙虎篇》、《龙虎通元篇》也应该是对道家性命双修原理及“还丹”关键环节的阐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它道家人物对“龙虎”一词的阐述找到答案。唐代刘知古在《日月玄枢论》中云:“道之所秘,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宋代道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紫清指玄集》中曰:“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元代李道纯在《中和集・龙虎歌》中更是对龙虎之义解释尤详:“龙虎者,阴阳之异名也。阴阳运化,神妙莫测,故象之以龙虎。……丹经子书,种种异名,不出阴阳二子,历代仙师,假名立象,喻之为龙虎,使学徒易取则而成功也。龙虎之象,千变万化,神妙难穷,故喻之为药物,立之为鼎炉,运之为火候,比之为坎离,假之为金木,字之为男女,配之为夫妇,以上异名,皆龙虎之妙用也。……反求诸己,情性也;化而裁之,身心也,魂魄也,精气也;推而行之,玄牝之门也,阖辟之机也”。

由此可见,道家著述中之“龙虎”都有大致相同的寓意,即是对一阴一阳之道,对坎离、铅汞、性命、心肾、水火之形象比喻和说明,是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道家性命双修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过程和原理等关键问题的阐释。

第7篇:混沌学说范文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艺术与道德结合为一,其文化内涵仍然离不开这个“道”。道教对神仙的崇拜和信仰,反映在大量的壁画艺术和雕塑绘画造像上。其中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三清,就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清”的概念已引伸到宇宙形成学说之中。老子曾传下密咒:夷、希、微(至微至小的粒子)是宇宙之元音,三者浑成的“一”(即道即),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三气又形成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之说在唐代已开始流行,全国众多的三清画像寓意深刻,例如著名的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重要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就供奉着三清神仙像,其中全部壁画作成一个整体的“朝元图”;在道教美术中,一如佛教美术中的“说法图”,是一种极为流行的构图形式。“朝元”即朝谒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一般讲,正中间是元始天尊,左侧是灵宝天尊,右侧是道德天尊。道教独特的造像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融汇了尊道贵德,超凡脱俗,自由逍遥,形神相依的教义思想,其造型十分重视道的深宏广博和“德”的致贵祥和,道的内涵在神像当中体现得十分完善。三清就是“道”这一理论概念化的产物,体现了道的精神,是道教宇宙观的一种象征。

(一)

老子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这就说明“道”是大自然的本体,是创造宇宙万物之母;大到天地,小到极精微的物质,都是由道所产生的。所谓“道法自然”,道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道生万物出于自然之理。并且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讲的道并不是道,只是用这个道来说明此一物的,好比仙非仙,佛非佛,鬼非鬼,世上一切物的命名均是假名罢了。如果能用语言来说明的就不是常住不坏的道,凡名可能标记出来的不是常住不坏的名。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无处寻觅却又存在的一种物质性实体。道在无上帝之前就有了。出生于恒古,存在于无极,浩荡无涯。它是天地的祖先,万古永恒地常存运动着,超越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能,具有生化天地万物的神奇功用,无为而无不为地显示着自然法则规律与社会的规律(即“天之道”,“人之道”)。天道明,人道立。道有一种磁性,它永远平衡着宇宙真空中的天体及万物运动。道的无极场作用于人体,会使生命之光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修道,就是调整自身意识场与道合二为一,无为清醒的境界,一切生灵被道所统一制御,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又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和运动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否定之否定原理),就是宇宙万有生化发展的动因,事物的动因是内在矛盾的相反相成。所谓“反”即含有“相反”与“返回”二层意思。“相反”,它揭示了对立转化规律,肯定事物发展曲线性;“返回”,又表现出循环论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表现为既斗争又统一,既统一又斗争。如果道的统一体没有反,道将成为死体;如果道不是对立统一的,斗争也无从生,大道就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整个自然就是对立统一体。道即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道法自然是说道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自然是无私无欲的。“道”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求回报,不以有功自居,这是最深远的“玄德”――深奥的德。道既是自然的,那么也就是无限的与自由的,这个自然实质上也是指无为。道是通过柔弱似水,曲全谦退,来展示无为无争和无言的。大道无私,容纳一切,道心最静。道信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博爱、忠诚和谦卑心等美德。古往今来,被人们供奉的神仙大德志士,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大道的品格精神,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大道。三清神仙画就是人们赞美表现的题材之一。

(二)

那么,道在三清神像中主要体现在哪里?

由于道是无形无象的浩然正气,在宇宙还未形成之前的混沌时期,由浩然正气将混沌一分为二,分出阴阳天地之后,又是浩然之气运化出日月天,生成万物也长养万物,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止,而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皆“道气”所化,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元气混一的太极,然后派生天地万物,这是道家的宇宙观,也是道家宇宙创生的模式论。三清神像在塑造的艺术性方面是超越现实的,它显示出三位尊神的气度非凡,超凡脱俗,表现出道的清静无为境界,和至善至美的道德与自然。道在神像精神上的体现是逍遥自在,自然而然,心灵清静明亮,光明正大,心存正念、善念、慈念,完全是理想化、典型化的无我无欲,涅寂静和一切皆空的思想,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当人们真正走进三清神像画的世界,面对三位尊神,以心传心地沟通信息时,他们会在无形中传递给人们一种灵性之光,好似道光千万里,折射着净空一清明,潇潇神灵,玄达入心,句句真言弥漫在真空之中,在神像内里好似有一种浩然正气,使大家可以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开悟,他们无言默语地发放道的精神与智慧和力量,劝人们行善积德,诸恶莫做,修性修命,行侠仗义,战胜人世间种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等。“三清神像”以特有的魅力,超度人生烦恼。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无限地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世界,有利于造福社会,有利于尽忠报国和人类和平与进步。神仙所处的境界比人间更加美好。神仙已成为古代先人们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理想化身和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具体来说,玉清元始天尊又称“元始天王”,他居住在三十六天之上的清微天玉清境。天尊之体常存不灭,至天地初开,授道开劫,度无数生灵,他象征着混沌之前道气阴阳未判第一大世纪创造了宇宙天地万物,有无尚的功德,道教称“混元”时期。再看他的形象,雍容和善,面带微笑,仪态端庄,目藏神性,宁静飘逸,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的“无极”。上清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神,又称“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上清仙境,是由宇宙未形成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三元气之一。道教认为,灵宝出法,随世度人,他主宰和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灵宝天尊慈眉善目,仙家风韵,微笑地看众生,双手捧一半黑一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即人们熟知的老子。他仙风道骨,面貌奇特,白发银须,面带微笑,神情祥和,目光炯炯有神,大圣智慧之相。道德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大赤太清境(道教把五千言《道德经》视为经典。据统计,全世界畅销书除了圣经占第一位,下来就是《道德经》了,因为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军事、修身和审美语言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是具有巨大科学价值的经典)。他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物的第三个大世纪,道教称为“太初”时期,道立天下观圣心。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阴阳“两仪"。

再从三位尊神画像绘画艺术的角度上看,主要是明清以来所保存的一些工笔重彩画和壁画制作,十分著名的是北京白云观三清阁内的三神像。画面人物精神世界是由一种统一的“道”的信仰贯穿笼罩起来,丝毫不乱,一气呵成,表达了对神像虔诚的气氛。

三位尊神像一般画在天界当中,面相清雅庄严,慧眼放光,长须浓眉,举止安详,泰然自若,完全是仙家的气质风度。云山雾海中神奇异境隐约可见。人物线条清晰明朗,衣纹线条粗细有致,笔力遒劲细密,人物传神。所用线条基本上是“铁线”描,间用“兰叶”和“钉头鼠尾”,中锋用笔,画中的线是稳定简练富有韵味的,准确而有运动的感觉。整幅画面三位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利用线条的疏与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等变化,表现出点线面的对比,达到对立统一的和谐与整体。人物刻画神态各异,显示了不同人物个性和内在精神。许多绵长洒脱的线条,表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的修养和高超的技艺,以及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这些画是道教神仙画的精品。

在色彩运用方面,由于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要求,色彩应当“自然而然”,主要以青绿色调为主,围绕着红、黄、青(含绿)、白、黑去表现。古人形成的五色观念,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有明显关系,东方为青(属木)主春,南方为赤(属火)主夏,西方为白(属金)主秋,北方为黑(属水)主冬,中间为黄(属土)主四季。五色原则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在三清神像中已充分体现出来,如他们的衣服基本是青衣绿袍,清素雅致,内衣兼白黄、青色,花边有红、黑、白、金、银及石青石绿等色,创造了色彩丰富艳丽而不失素雅,给人以超世绝俗的感觉。站在这些神像面前,就好似进入仙境,让人忘掉烦恼忧愁,心中升起一种虔诚礼拜的心理,此刻是无他无我自由自在非常祥和自然的天地。

第8篇:混沌学说范文

听你看你

等那个讯息

你欠我的讯息

你欠答案的

那个问题

第六章

高一的生活几乎是一闪而过的,在无知无觉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同学说,高二文理分了科之后那叫解脱。学理科的人可以抛下历史地理这两科,可又有同学说,读理科的人通常都会显得比较呆,只有读文科的女生看上去轻灵又飘逸。

“那男朋友要找哪一科的?”我望着许瑶。

“当然是共同语言比较多的那种了。”许瑶边说,边吃着手上的旺旺鲜贝。

“哦!那就是要找文科的咯!”我自言自语的说着。

“错,当然要找理科的。”她突然严肃地望着我,然后又转头,伸手指着她身后的教室,“你看看,你看看,全是女生……”

“我们是男生!”许瑶正高谈阔论的时候,那教室后几排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全体起立,望着站在教室门口的许瑶。

“哦!对不起哦,我没看见你们高大的身影,还真是抱歉哦!”她的那句“高大”拖了很长的音,很明显,她对他们表示不满。

“你看,即使有,也是这种货色的。常是以‘半男半女’居多。稍微好一点的,也是书呆子型的。”她摇了摇头。

“哇,你也不用这么损人吧?”我望着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夏渊和宁俊也是文科的学生,他们也不是许瑶说的那种啊!

“算了,说多了你也不会懂的了。对了,那个宁俊怎么样了啊?”帅哥通常是她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她曾经喜欢过一个男孩子,但因为那个男孩子的不专心,所以分了手。

“没怎么样,还是老样子。朋友。”

“其实,我觉得他比夏渊好很多。”

“我知道你对夏渊有成见。”我抬手望了望手表的显示时间,上课铃也恰巧在这个时间响了起来。

“放学要等你吗?”我问正想转身离开的许瑶。

“不了,我们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我想先走。”说着,她轻快地向着她们班所在的位置跑去,短发在她耳后飘扬,看上去俏丽又可爱。

其实,许瑶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

四月的时候,放了几天晴就开始下起了磅礴大雨,我带的天蓝色雨伞跟本不够遮。到了外滩的时候,已经淋得一身湿了。

下午接了姚可欣的电话,说是要我去外滩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尝尝鲜。又说咖啡馆的装潢很特别,有点海南的味道,要我一定要去看看。

我正纳闷着,这海南的味道是个什么味道时,天就下起了大雨。幸亏出门的时候,江阿姨有叫我带伞,所以才不至于太惨。

这雨象是瀑布般,直直地射到地面,溅起水花,又被才下来的水压了下去。我茫然地望着窗外,欣赏着在雨中来来去去的人。竟也就觉得自己并不是最惨的那一个,还有没带伞的人,他们比我更惨。想着,心里就觉得安慰许多,才发现,自己越来越有点啊Q的味道了。

咖啡馆的门被推开了,挂在门口上方的风铃也跟着发出了清脆的铃声。

我慢慢地抬眼,看见了站在店门口的夏渊,还有,还有被他牵着手的许瑶。

我又低了头,轻轻端起面前的咖啡抿了一小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已经冰冰的了,全身上下透着一阵刺股的寒,和一股难以入味的苦涩。

他们也看见了我,眼神中有着和我一样的震惊。但许瑶并没有说什么,反到是夏渊走上前来,在我的对面坐了下来。

“木子,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那个女孩吗?”他问。

“……是许瑶吧?”我没有看他,只是抬头望着窗外的雨。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这样说着时,也和我一起望着窗外的雨,“但有时候感情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放假的时候,你们去了新马泰,我则选择去了海南岛……”。

“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还记得你曾经答应我的事吗?那一元钱可以不用还了吗?”我冷冷地说。突然又觉得全身无力,不甘心与无奈的感觉充斥着我所有的感官。

夏渊没有再说话。

我拿起身旁的书包,就朝着大门的方向去了。许瑶还站在那儿,她拉住我。

“木子。”

“放手。”我冷冷地望着她,今天的她突然让我感觉好陌生。那曾经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她,今天却是格外的陌生。我相信,当每一个人再遭到最好的朋友的背叛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灰暗。

我甩开她的手,一个人冲进了雨里。头脑有些混沌,只觉得,这场雨似乎就是为我而下的。

第9篇:混沌学说范文

关键词 元学,灰学,有效数值态,时空因子

一.什么叫元学

元学是一门研究未来经济市场起伏突变点发生在什么时空的实证科学,其全称为一元易代数学。元学起源于灰学, 发展于灰学。元学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一个系统,即使呈现出任何错综复杂的现象,一旦明白了其运行机理之后,该系统应该显得非常的简单。

元学推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有效数值态",一是"时空因子"。

元学认为任何一个数值的出现,实际上是影响其的各种内外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在某一时空上的明白显示,是一种态势。为了区别以往的数值概念,元学中称之?quot;数值态",而对于某一系统而言,有效的数值态具有唯一性,这唯一有用的数值态就称为" 有效数值态"。该概念的推出,使元学仅仅凭借一个数值而建立预测方程,成为可能。

元学又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时空与物质也是统一的,元学中以"时空因子"归纳之。时空因子的出现,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一直悬而未决的数学上的拐点问题,可望解决;其次是有可能揭示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苦苦追求了四十余年而毫无结果的有关宇宙的统一原理的认识;再而是有可能把弱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宇称不守恒(杨振宁与李政道正是提出了该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扩展到整个物理世界,而成为一普通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从元学中的元数一体中可推崇出股市技术分析派人士所常用的"黄金分割比率"与"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各类条文,使实际上不能称为理论的艾略特波浪经验有了理论依据。

二.元学理论基础

记得混沌科学在早年的发展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非难,物理学家福特曾对此引用了托而斯泰的话:"我深知绝大多数人,包括那些能面对最复杂的问题而处之泰然,但却不能接受那些最简单的极明白的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真理将强迫他们承认那些他们曾向同事们宣扬过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承认那些他们曾经自感骄傲地教授他人的伟大教导是错误的;或者是他们曾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一丝一缕编织起来的生命之花竟成了镜中之物水中之象?quot;

鉴于每门学科的出现,总伴随着众口难调的不和谐之音;元学,作为一门自创的崭新的学科,自然亦会出现人言纷纭的场面,为之有必要理一理关于元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相对认识为,时间与空间是有关的。而元学更进一步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时间的流逝也就是表示了地球在日月星辰这一宇宙空间里的位置的变化;同时,元学还把某一系统状态所处的时空问题具体化了,即把它归纳为影响对应系统的某一因子,称时空因子。换句话称,元学不但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有关的,而且它们与物质世界也是密不可分的。

2.量子理论认为,亚原子粒子具有两重性,既是粒子(物质性),又是波(非物质性)。而元学中的时空因子(其它"五"大类因子,亦有共性,留待另文撰述),其实可称为"亚原子粒子",至少其亦具有两重性。譬语某日为寅日,其对应的时空因子就是寅,这里寅表示该日(时间),方位为东方(空间),显见,它具有非物质属性;同时,寅又代表木,其能生助对应系统中的火,诚见,它亦具有物质属性,若没有物质能量的加入,怎么能使火更旺?故而,可以这样说,元学已经把量子理论中所出现的抽象的看似矛盾的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的"波粒两重性",用极简单极朴实极清楚的方法把它统一起来且表达了出来。

3.元学中仅仅运用一个有效数值态就能建立元式方程,虽说来源于灰学之启示,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灵活运用每个大学生都有熟悉的高等数学里的极限思想来推断而得。为了增加可读性,举个例子,现在有辆汽车在公路上奔跑,这是一个状态,记为(S0,T0)。我来提一个问题,下一个邻近态(S1,T1)的出现,其决定因子到底是什么呢?是驾驶员?还是路面情况?当时空间隔T越来越趋近于(S0,T0);换句话说,当T0时,(S0,T0)与T1决定了(S1,T1),而这正是数学中极限思想的形象描绘。现在从整个宇宙大环境下(注意:运用元学思考问题的背景是宇宙的存在)来看股票市场,隔一天或几天一个交易日,相对于整个宇宙时空而言,其已不能再分割的时空空间隔T可视为无限趋近于零,故而,按极限思想,我们可以推出某一天的A股收盘指数即有效数值态(S0,T0)与T1决定了下一个交易日之A股指数升跌之状态(S1,T1)。

4.元学强调从整体的功能的有机联系的角度研究某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和整体,而不是孤立地分裂地观察问题。这一系统思维是贯穿于元学研究问题之始终的。

a.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系统一旦集合成整体,其特性便不能简单地归纳为部分特性之和。元学中把影响某一系统的因子归纳为五大类,分别配上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以它们之间的生克制来表示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而概括了经济百态的六十四个元式方程式,其自然也不单纯是一个数学工具或认识工具,实际上其亦可用来反映宇宙间所存在的诸多事物联系。

整体观念的另一表现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时空与物质的统一,元学中以时空因子归纳之。

b.系统结构

系统的整体功能来源于它的特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

阴元与阳元是元学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阴、阳元组成的四象和八卦可形成一个子系统,由八卦重叠组成含有六十四个元式方程的大系统。从大系统看,则由网络状的子系统构成。它可以分成由8个八卦组成,或16个四象组成,或2个三十二卦组成,或从中取出若干卦组成一个子系统。

由于系统中动元只有一个,故而六十四元式方程可有三百八十种不同的变化,自然每一元式方程的属性亦不单是由其所组成的元素的性质所确定,同时,亦是由其各元报处的位置、结构及其它元式方程与其的综合联系所确定。

c.系统的稳定性与和谐性

元学是通过寻找某一系统的有效数值态,立出一元式方程作为起始态S0,然后,根据动元,得出相应的另一元式方程作为终止态S1,自然,这当中应遵循一定的准则。显见,元学的形式不是僵死的结构,它具有内在的恒动性,其基本过程是既易变又稳定的。

任何一个元式方程基态,均反映了"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哲理思想,其实,这就是系统和谐性的表现。

综合上述,元学是符合相对论、量子论、极限论、系统论的,其是建立在现代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元学近十年研究之"五大"方向

元学理论之单薄为大家所共见,为之作者特此列出了元学近十年研究之"五大"方向,与各位先哲共同开拓。

1.元数学引论。确定当前参照系,从二分之一起论,把时间因子化,元学已经解决了数学上的突变(即拐点)问题。

2.经济元学。现行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起作用的前提之上的,显得多么的孱弱与苍白,故而其走入死胡同,那是历史发展之必然。而以元学思想为基础的元式经济学说正是在紧紧地有力地握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从而感知她在未来的什么日子里发生作用之后才构筑起来的,诚见,其应是有很强生命力的。打个比方,现行西方经济学体系就象一台没有任何保护的"电冰箱",一旦遭受高压冲击,瞬间崩溃;而经济元学正是在摸透了瞬间高压出现的时间及幅度之后,才相应地制造出一个稳压器,来维护这台经济学"电冰箱"的正常运转。

3.元学哲理思辩。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时空与物质也是统一的,元学所揭示的正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苦苦追求了四十余年而毫无结果的有关宇宙的统一原理的认识。

4.元式波浪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波浪理论,均是需在事后才能明白而又准确地描绘与认识股市之波动;而从灰色预先控制理论中发展起来的揉和了元学阴阳思想(仅仅运用元学阴阳思想,就可以推导出技术分析派人士所常用的黄金分割比率与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各类条文)与元学突变思想的元式波浪理论却是事先就能分析与预测股票市场未来变化之状态。

5.元学中的混沌思想。研究表明,进入混沌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倍周期分岔序列,这与元学中的太极分两仪,两仪成四象,四象生八卦,再十六卦、三十二卦,直至六十四个元式方程的出现,其生成过程何等类似、何等相通。现在假定六十四个元式方程基态(即易学中的六十四卦)能够准确地描绘天体运动之轨迹(这个假设有一定的道理,要不然,刘子华先生不可能在几十年前计算出太阳系存在着第十颗行星而得到了博士学位);再假定六十四个元式方程基态能够准确地描绘股市运动之轨迹(对这个假设的可信程度,看了相关文献①后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而我们知道,不管是天体运动,还是股市波动,均属混沌过程,故而,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混沌科学的辉煌之时,亦就是元学的大力发展之始。

掌握元学,贫者可为幕僚,富者可作投资。愿各位有先见的团体个人都来爱护这株刚刚茁壮成长起来的"小经梅",遥想不久的将来,她的回报必定是很丰厚的。

相关文献

①陈一元:《股市预测诀窍--运用元学探寻未来股票市场起伏突变点》,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②陈地元:《远古文化(易学)现代数学(灰学)的连接》,《浙江学刊》,1996,NO.1。

③陈地元:《"数学与信息的对立"解》,《灰色系统研究新进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