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艺术活动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的意义

第1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群众活动活动创意反思探索应用策略

一、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通过严格选题实现舞蹈活动构思

不管是舞蹈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不管是流传千古,还是影响广大,不管是震撼人心,还是印象深刻,都离不开一个意义深刻的主题。主题是舞蹈活动创意的基础,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选题,可以影响整个舞蹈活动的灵魂,可以决定整个舞蹈活动的方向,是群众文化作品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选题过程中要重视题材的亲民性,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1]。例如,选取红色精神,弘扬和宣传我国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选取抗震救灾,体现我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通过对题材的严格选择,实现舞蹈活动的巧妙构思。

(二)通过即兴发挥增加舞蹈活动色彩

即兴发挥是舞蹈编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之应用于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之中,也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和效果。即兴舞蹈要求舞者有一定的功底,是根据音乐或者是具体情境,在灵感的催化之下衍生出来的舞蹈动作。不需要任何准备,不需要任何编排,这样的舞动动作往往灵活又飘逸。在选好题材的基础之上,通过即兴的舞蹈动作,极有可能为整个作品带来激情产物之下的巨大惊喜。

(三)通过道具修饰突出舞蹈活动主题

在舞蹈活动中,利用道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突出舞蹈活动的主题有着良好地推动效果。另外,道具的选取也有利于舞蹈情境的建设,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的情绪,从而深入到舞蹈活动所蕴含的境界之中。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之中,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去选取有利用价值的道具,能够更加深刻地将作品蕴含的深意成功传达出来。例如,在秧歌之中选取手绢花和扇子,在古典舞中选取剑和绸缎等,灵活运用这些道具,能够更有效地更鲜明地突出作品主题。

(四)通过音乐烘托呈现舞蹈活动效果

采用音乐烘托的方式,将跳动的音符融于舞蹈作品中的每一个动作,让任何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现出跳动的灵性[2]。无声的舞蹈虽有力度却不够灵活,要想充分发挥舞动活动的魅力,需要选择适宜的音乐,需要精益求精的舞蹈动作编排。音乐或千回百转,或催人泪下,或铿锵有力,或欢欣雀跃,可以有大漠孤烟的壮阔,也可以有小桥流水的回柔。在舞蹈活动进行中,要从整体到局部,从队形对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去进行构思进行编排,让思想能够淋漓尽致地贯穿整个舞蹈作品。通过将音乐与舞蹈有效融合的方式,去开启并到达更深远的艺术殿堂。

二、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的创意策略

(一)通过题材创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

从舞蹈选题入手,在遵从群众性的基础原则之上,创作者可以将社会现状凝结成缩影变成舞蹈题材,也可以根据历史进行改编等,以此作为整个舞蹈活动的起源点。群众文化艺术舞蹈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创作者需要对所有题材进行筛选加工,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另外,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包括背景、知识、以及审美等方面进行全面性地综合性地探讨,并将之有目的地融于舞蹈题材之中,实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的创意性发展。

(二)通过形象创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

舞蹈形象直接决定了一个艺术作品的情感基调,创造者在建立并选取舞蹈形象时要充分考虑形象的亲和性,以满足人们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舞蹈形象不单单是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艺术,包括舞台等其他和舞蹈活动有关的具体形象[3]。例如说东北的秧歌舞,舞者往往穿着统一的色彩艳丽的裙子,手里舞着红色的绸缎或者是彩色的扇子等,这样的舞蹈形象能有效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群众文化艺术的舞蹈活动增加了创意性因子。

(三)通过风格创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

影响舞蹈风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地域文化差异,包括舞蹈的风格和样式,也包括舞蹈的鲜明性和通俗性。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复杂的文化构成体系[4]。我国的人文情怀虽然系统上来看整齐划一,但是从细节上来说,分为无数个具体的独特的文化构成因素。不光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在不断地引用和融合西方先进文明,这些地域上的差异,这些独特的人文情怀,形成了群众文化中艺术舞蹈独一无二的风格和魅力。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特点,实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用一个个作品展现一方方文明,是艺术存在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根据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根据各个地方的文明信仰,为舞蹈活动提供新鲜的血液,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四)通过情感创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

情感,每一个舞蹈作品中都含有着一份举世无双的感情,或浓烈或平和,或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或心潮澎湃坚定有力,或歌颂一份精神,咏唱一方文明,或讽刺一个意义,批判一种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群中文化艺术舞蹈活动中平民性是作品编导中需要坚守的原则和核心。艺术,起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化身,人民通过艺术去将情感抒发,去表达,去传递,去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去实现人与人的共鸣,这就是舞蹈活动的主要作用所在[5]。通过肢体动作,去展现出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和需求,结合人民的实际生活,传达出最真诚最自然的情感。舞蹈活动为人们民声,只有充分遵循平民性的舞蹈创作原则,才能够收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才能够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平民的情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将之应用于舞蹈创作,为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活动注入饱满的热情和力量,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第2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促进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与壮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能够将文化工作者都集中在一起,使文化队伍扩大和稳定发展,业余活动的丰富与发展,会使一些业余的、有文化特长的群众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政府以及文化馆等部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活动开展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群众心中文化馆的整体形象,因此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维护政府及文化馆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

要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首先需要有创意,这是前提和基础,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才能够吸引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追求原创

进行头脑风暴,可以让每一位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不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与讽刺,能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挑选有建设性的创意。当前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也应顺应其发展,否则将会使群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需要适当的进行头脑风暴,使群众文化工作者能够积极发散思维,提出更多更好、更有新意的活动意见,满足群众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创新

文化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有优势,例如利用现有的舞蹈人员、绘画以及书法人员等,实现资源的有机结合,开创书画音乐会,实现动静有机结合,在悠扬的琴声、笛声中观看各位艺术家挥毫泼墨,群众能够深入其中,自由评说书画作品。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资源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形式以及内容上的新颖,更好的满足群众文化需要。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安装射灯、播放音乐等使观众的视觉效果更好,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将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在网络媒体中,通过网络评比、投票等加强群众的参与和体验。同时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政府主导,寻求市场合作,充分吸收企业、商家的资金、资源,促进文化艺术活动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

3.积极借鉴,促进发展

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还可以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帮助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扩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的死循环中,日常工作中要多留意国内优秀的文化活动形式,借鉴其可行之处,并不断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

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就是要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设计研究,活动策划能够进一步指导活动创意,使文化艺术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1.从群众需要出发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是要为群众服务的,因此必须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群众的文化兴趣。活动开始前,应由文化工作者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文化喜好,并结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需要,明确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内容自己形式等,如果不从群众需要出发,策划出的活动与群众相距甚远,是不会得到群众认可与关注的。

2.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了解群众实际需要的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可以调动的人员,物资以及财力。人员就是进行文化艺术活动时所有的人员,包括演出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等,物资就是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具、灯光、摄影、音响、宣传展示等,财力就是举行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使用的资金以及资金的分配情况,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与分析,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

3.明确艺术活动的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大锅菜,不能将所有的元素都混到一起,要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够使文化工作者在活动策划中能够选择出科学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如果是在比较开放性的场地进行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以表演为主,策划一些比较接地气的、活泼的活动。如果是在室内进行,就可以进行一些专业讲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要注意策划的内容的主题,满足社会群众的兴趣需要,还可以在节目中的某个时段加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因此文化工作者应进行科学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

4.进行精密策划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需要精密、细致,确保策划的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策划人员在策划活动时不仅要明确活动的内容、形式,还需要考虑到活动现场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如果事先计划是在室外的文化活动,但是遇到了不利天气或者观众骤然增多的现象,就需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现场出现混乱,造成人员伤亡。文化工作者在策划活动中要考虑全面、细致,并将所有的内容、事项都熟记,遇到紧急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

结语

第3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专业特点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有别于一般专业学习,如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规定,高职高专类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教学课时的50%。因此,艺术类院校除在传统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扩大德育教育覆盖范围,将其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十分必要。

(二)传统德育教育低效性的影响

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固定。相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重专业轻文化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德育教育失去兴趣。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文化底子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传统德育教学认知很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育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全面部署。2012年,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文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意见》紧跟形势要求,提出实际举措,对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深刻领会文件要求,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二、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功能性

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作品展、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同时,艺术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检验专业技能,悟出“学艺、做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集实践和德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新型载体。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较好,个人主义比较明显。专业学习很多都是小班教学,造成他们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艺术实践活动大都是上百人的合作,演出实践内容也跨越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等各个专业,还包括主持、摄像、舞台策划、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这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协调工作,增强团队精神。另外,艺术实践活动从彩排到正式演出,耗费时间长。有时为了几分钟的演出,需要候场一天。漫长的等待,简易的候场环境,是锻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增强学习职责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艺术实践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的思想侵蚀,锻炼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校外采风、“三下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军营、工地、福利院等场所,与各行各业劳动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民风、探求民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各项基本国策,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伟人纪念晚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的艰辛,继承与发扬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等,如“建党90周年合唱赛”“组歌音乐会”;参加“名人名家”音乐会,如“肖邦音乐会”,从名人身上体会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艺术追求境界,能培养学生敬畏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树立自信心理认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艺术实践活动为更多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那些专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比赛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战胜心理恐惧、获得自信满足的过程。对一些性格内向、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通过多次登台表演等社会实践锻炼,可以逐渐战胜心中的羞涩紧张,不断提升表演能力。此外,社会实践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豁达、开阔的处事态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还包含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工作者。“全方位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教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的协助。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灌输”思想、“说教”理论,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的目的和意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分享等形式,用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艺术实践结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做学生品德养成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育人制度化,是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根本措施。目前,各艺术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学分制量化管理,通过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艺术实践的专业教学效果。首先,构建管理网络。做到校级领导分块负责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艺术总辅导员具体负责。其次,将实践课程、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列入学期工作,德育教育成绩与学科成绩一起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规范学生德育评分,增强活动德育效果。最后,明确艺术实践管理教师职责。在教学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艺术管理教师不仅应了解艺术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协调各部门工作,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软环境。艺术院校不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各院系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浓郁文化氛围,增加品牌内涵,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特色,发挥凝聚、、整合的功能。例如,合理布置“文化墙”,突出艺术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铭记校史校规、缅怀艺术前辈、欣赏名作佳画、展示优秀事迹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又如,要重视宣传的作用,无论是校园橱窗、广播、报纸,还是学报、网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净化灵魂、升华品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德育教育的软环境。

(四)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上达成一致,投入时间与经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基地教育在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期间,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要求等传授给学生,把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引导、示范的渗透性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第4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发挥群体效应,体验成功。 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课桌编排形式,使课桌的摆放与教学活动的性质及参加人员的需要协调一致,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课桌摆放形式下获得最大的效益。实践中,我感到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及个性特征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我有的放矢地采取了“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学生四人或六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考虑学生们各方面能力差异,每组均衡配置,设组长一人,其他学生也各有分工。例如:检查员、联络员、音量控制员等。组长经常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以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每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和组织才干。使学生们有在小组之间、异组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的自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由听众变成了实际参与者,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激活思维,发挥各自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将教学置于游戏之中,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兴趣。

(1)在玩中学拼音。儿歌深受低年级孩子的喜爱,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如教了基础音节bo、po、mo、fo就配上一首儿歌:“波波摸婆婆,婆婆摸波波,摸呀摸,摸呀摸,摸着一个弥勒佛。”教了de、te、ne、le、ge、ke、he,就配上一首儿歌,“猪哥哥,读儿歌:de、te、ne、le、ge、ke、he。鹅妈妈,乐呵呵,一步一歌,鹅、鹅、鹅……”这样针对性很强。教学时,除了认读新教的或已学过的音节外,儿歌中少数没学过的音节可按行文顺序在口头朗读中顺口读出。新教的字母和音节,在儿歌中反复出现并构成韵律,并以儿歌串联记忆。朗读儿歌与认读新教的音节同步,学习新知与复习旧知并举,学生们一边拍手一边说,越说越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抓住“活动性”,围绕“活动”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课强调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是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学科课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课要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这个活动既指“身体”的活动,也指“大脑”的活动。教师设计活动课,就是要把两种形式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课成为一个多向交流的系统,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志向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而不感到疲倦。中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习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抓住“灵活性”,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思维训练

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然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高的学生可参加校一级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活动课,较差的学生可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在分配参加哪一类活动课的时候,当然也要尊重学生自身意愿,帮助学生分析、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这样灵活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的每一步进展,无一不是数学思维方式重大变更的结果。就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来讲,也处处离不开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会不会提问题。思维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构成了人与人素质差异的重要因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对增进学生智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一向为人们所肯定。近几年来,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数学思维方面的文章很多,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还设立了“思维与数学”数学专题协作组,这就说明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得到人们一致的认识和普遍的重视。所以,在强调素质培养的今天,数学教学更突出思维训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抓住“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与相对枯燥的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更有趣味性。根据学生好胜、好动、好奇等心理特征,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游艺会、竞赛、猜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此,教师应注意用巧妙的方式把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兴趣转移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上来。活动课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比如,组织学生搞投球竞赛活动。学生们一改学科课的沉闷,兴趣盎然地为本队队员加油鼓励,并逐一记录每个队员的成绩,之后,统计本队队员共投进多少球,有几个没投进去,谁投进去得最多,谁最少,最后,汇报给“教练”――老师,老师再汇总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比较各队成绩,确定哪队获胜。在这一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创造了许多不同算法。在欢乐的氛围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学习兴趣与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了取得好成绩,同队队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抓住“实践性”,建立学习信念,注重非智力因素

活动课程强调“做”,要求学生在“做”中想,“做”中学,“做”中说,所以活动课力求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它应包括两个方面:1.课内实践。主要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类活动。如低年级的摆木棒学加减法,中高年级的拼图、割补图形等。2.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实地测量、数学行军、模拟买卖、布置数学环境、编写智趣报等。

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学习信念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信服四个阶段,而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认同阶段,即在思想感情上、态度上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数学信息,并顺利进入内化信服阶段,形成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体系和认知结构。活动课的实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变得轻松、有趣而有实效。

人的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也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知识、能力、思想、习惯、观念、意志、兴趣、爱好等等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把数学教学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教与学。解决教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韧、顽强的毅力。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又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素质教育的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传统教育方法的片面性、平均性的缺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转变学生的被动性,必须改革教育方法,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教学。

五、抓住“创造性”,培养学生能力

活动课的创造性,既指教师在教材教法上的创造性,也指学生思维创造性。活动课的灵活性,给老师提供了施展才华、表现个性与独创性的舞台。活动课的实践性又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灵活性、直觉性与发散性,从而使学生能时时发出创造的火花。

第6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学生创新活动评价理念

1.坚持发展性

一般不采用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

2.坚持整体观

在学生创新活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完善有用的信息,并实践于教学。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坚持评价多元性

肯定学生各种创新活动方式,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提倡学生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除了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同学、校内外人士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评价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评价信息,促进被评价者进步。

4.坚持动态过程性评价

学生创新活动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在学生创新活动课程评价中,应重视对过程的评价。评定时,要将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

对于那些完整、规范地参与了创新活动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基本的活动积分进行奖励;通过“评价等第”的不同区分活动质量的高低;将优秀活动成果同创新活动对接,鼓励学生深入开展研究;以问卷调查、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进而考察创新活动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创新活动的评价方式

(一)研究成果的评价

创新活动小组配备专用纸质档案袋,从问题形成到成果完成,每一步都建立档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创新活动的进度制定考察量表,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活动内容进行记录评比,并作为是否给予学分的依据。

1.学生个体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时抓住几个关键点。比如,是否参与课题研究,在小组中承担了什么任务,是否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研究;交流时发言是否积极;创新活动结束后,是否上交创新活动的体会和总结等。

先由本人自评,再由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其结果均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分。

2.小组整体评价

小组评价一般按照创新活动的流程进行。如选题评价、研究效率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结题汇报评价等。制定一系列量表,将学生整个研究过程记录在册。

3.评价结果呈现形式

对于学生创新活动的评价结果,先分等级后评学分。根据创新活动的记录和考评,由指导老师写出评语,征求研究小组的意见,将研究成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二)评价主体及采用的方式

1.教师个体及教师小组评价

教师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创新活动评价的主导力量。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观察、记录和评价,把握小组成员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

为了使观察更加客观有效,教师要做以下几点准备工作:

①建立个体观察评价量表

观察评价量表的设计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形式为:按学生姓名(竖列)和观察项目(横列)两类配置。

教师在完成各项活动的指导任务后立即填写观察评价量表,评语使用“十分积极”、“积极”、“比较积极”、“消极”、“很大进步”、“进步”、“退步”等描述性词语。

②撰写观察评价后记

学生创新活动后记撰写的核心是观察评价后记。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可依据观察评价后记,制作每个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创新成长记录。这种创新成长记录将成为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针对典型个案研究

针对典型个案,教师应进行持续深入观察,挖掘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经过进一步培养,使其在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中大有作为。

④利用观察实现持续发展

对于学生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好点子、一次主动发言、一项创意,教师都应给予鼓励,点燃他们的激情和活力。

2.自评与互评结合

自评与互评是两种重要的评价方式,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高效自评和互评,教给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既要点出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要指出缺点与不足,尤其是要能提出建议和改进思路。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学生创新活动阶段性总结,由辅导老师组织实施。可以通过对学生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演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3.校外人员及专家评价

第7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实践;学生能力;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6-01

一、高校绘画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培养。但是,目前的高校学生因为各种现实的、心理的问题,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则会在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从而不能快乐、自信地生活。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自己,思维活跃,在绘画实践活动中常常迸发出新颖的思想,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独立负责、独立操作;出错后自我纠错的能力。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备了积极创新、独立思考的良好素养。

(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艺术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经济成果,艺术专业与市场经济发生联系密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市场接轨,通过绘制商业区壁画或者商业广告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意识。

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着关键和重要的环节。现在的艺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就业后就面临着很强的市场竞争现状。如果只有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在毕业后,初入市场,学生会有很大的困惑,这会成为艺术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四)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造成很多负面效应。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感性。表现为敏感,冲动,细腻,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情绪波动大,存在不稳定性,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

通过绘画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性格得以塑造,性情得以磨练,自身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各种素养得以提升。

二、促进学生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找到适合个体情况的工作,已成各个院校的重要工作。

高校的特殊性,使它的教育方式必须面对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民办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多样,只有找准了定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高校绘画类专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的绘画实践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省、自强、自立的理念,增强社会实践观念,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心理健康、礼仪与沟通、市场营销、生命安全、危机处理等方面得到有效指导和训练。更提高了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在绘画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自我认识和成长、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和情绪管理及挫折应对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客观评价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科学学习方法、学会情绪管理及应对挫折的基本技和技巧,培养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绘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有了在学校创作壁画的经验,大四临近毕业就开办了自己的墙绘创作工作室。有的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每年寒暑假,都能组织同学们绘制商业墙画,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赚取学费生活费。绘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的学习和就业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各种能力和技巧,在工作中强化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科研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绘画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不再只在讲台上做枯燥生硬的理论讲述,而是和学生一起,走到校园里,走到生活中,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绘画实践活动以绘画实践为科研工作提供了项目课题和研究实践依据。

第8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活动;受众性;发展

作为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的声乐艺术,其具备的显著特征体现在专业性方面,而受这一因素影响,导致群众学习难度逐渐加大。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就需要积极创新多种活动形式,借此逐步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良好实现。而声乐艺术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应积极探索并实践声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基于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不断提升,使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一、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受众性

(一)城市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声乐艺术受教最集中的群体就是城市群体,受先进的音乐现代传媒及传播等因素影响,城市群体所生活的音乐世界是以声乐艺术为主导。对于声乐艺术活动来说,其受众性十分广泛,如其在广场及社区、家庭等音乐活动中占据的主导性都较为强烈,也可以说人们几乎生存于充满声乐或流行音乐的环境内,可见,人们精神层面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声乐。在城市听众欣赏群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青少年,同时追星族从众的广泛群体也是以青少年为主。

(二)农村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立足该群体来看,受较为松散的集居人口这一因素影响,导致农村严重缺少相应的音乐活动和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欣赏受众群的日益壮大。但是,在社会全面普及现代传媒的情况下,边远地区的农村之中、农村学生音乐教育之中,开始渗透广播及电视、新媒体等现代媒体,随即开始改变了农村广大听众欣赏群众。在农村不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普及了具备农村特征的民歌及地域性歌舞、戏曲等声乐形式,此时农村听众欣赏群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开始逐渐增多。

(三)少数民族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该群体受民族文化差异、民族群居特征等因素影响,往往存在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等特征,而通过这些共同的特征,能将少数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化、共性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此时,少数民族在文化及艺术等审美定势、审美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反映,也必然会有一定独特性存在[1]。如部分少数民族以音乐节作为民俗,苗族——芦笙节、京族——哈节等,而在少数民族上述具备民族特性的活动开展过程,主要的形态就是声乐,所以少数民族具备的独特民族审美性质在声乐艺术欣赏受众群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与发展

(一)积极投身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休闲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更是一种重要文化工程的充分体现,群众文化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建设[2]。所以,在当前社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专业人才及声乐专家的积极引进,借此来指导群众学习声乐知识。具体来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应对大量优秀音乐教师进行积极引进,同时将相关人员能动性充分调动,确保其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主动参与,共同助力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从目前我国一些群众化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来看,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声乐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歌曲文化活动来说,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都十分关键。当前,我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声乐表演及艺术形式表达等的进步之势较为显著,而这些成就离不开优秀专业人才的指导,通过优秀声乐专业人才指导,为群众进步提供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群众更多声乐理论及实践等知识的掌握提供了巨大便利,长此以往,群众声乐艺术素养及文化素养必然能够有所提升。

(二)加强声乐艺术人才培养要想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然需要以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托,然而,从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实际情况来看,受专业人才较少这一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的音乐艺术也存在单一化形式问题,难以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充分满足,使得声乐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问题逐渐产生。此外,虽然说群众文化团体针对声乐艺术活动举办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是受资金及专业技术指导等匮乏因素影响,导致声乐艺术活动难以切实开展。在考虑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后续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就应该注意多方力量的集中,通过文化馆及学校、社会等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保持,加大声乐艺术人才培养力度,进而将更多优秀声乐艺术人才输送到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保证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活动有效开展,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对于相关部门及各地文化部门来说,需注意艺术活动的定期举办,同时安排专业人员来指导并培训群众文化团体,加之针对团体中的文艺骨干进行选择,通过重点培养的方式使群众化团体专业性水平逐步提升,确保群众文化团体的专业性欠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以群众文化团体为支撑,为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地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将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在众多艺术形式之中,最具影响力及感染力的一种形式就是声乐艺术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声乐艺术形式能使群众有一种情感共鸣逐渐产生,同时也能对群众进行有效感染,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声乐艺术形式十分重要。而为了更好地发展声乐艺术,就需要立足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有机结合声乐艺术和群众,通过二者的互相促进与共同作用,使声乐艺术的感染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部分艺术家方面进行分析,其通常会将声乐艺术摆放在较高位置方面,所以教学时的难度往往会很大,不仅导致群众难以接受,同时也不能使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融入声乐艺术。除此之外,音声乐艺术的技术水平较高,加之群众不具备良好的传唱能力,所以要想将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就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声乐作品,之后循序渐进过渡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中,帮助群众的传唱率逐步提升,此时更能让群众接受、认可声乐艺术。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可改编一些具有高传唱率的歌曲,之后演唱时选择合唱的方式,通过合唱使声乐艺术歌曲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对声乐艺术魅力所在进行体会。

(四)群众声乐艺术普及宣传要想推动群众性声乐艺术活动不断发展,就应该注重声乐艺术宣传普及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一过程作为宣传主力的文化馆及文化部门、相关声乐艺术人才来说,应基于丰富群众文化为出发点,在声乐艺术宣传力度方面不断加强,借此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保障群众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满足[4]。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力、起到重要指导及推动作用的因素就是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声乐艺术人才,尤其是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更需要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等将自身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将文化服务及文化指导等及时、准确提供给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群众特征的充分考虑,将契合群众发展的声乐艺术指导方案积极制定出来。与此同时,对于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优秀声乐人才来说,应积极培养群众声乐知识,同时耐心讲解声乐技巧等内容,进而为发展群众声乐艺术提供助力,使群众能够深刻、透彻理解声乐知识。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相关专业人才来说,也应该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积极投身到群众声乐艺术活动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正确认知声乐艺术意义及其重要性,帮助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形成,以此为群众之中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组织群众参与声乐艺术创作在当今社会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的背景下,逐渐增加了声乐艺术爱好人群数量,此时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活力、生命力等得以始终保持,就应该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挥,针对群众在声乐艺术创作中参与的活动进行定期组织,使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生根发芽。声乐艺术创作环节,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给予鼓励,确保群众能将具备独特演唱方式及特色歌曲内容等创作出来,同时,还可选择公众号形式进行应用,将我国声乐发展史传递给人民群众,借此为群众通过传统声乐文化对优秀元素进行汲取,进而实现新颖作品的创作提供引导作用[5]。比如说,可选择唐宋时期歌唱艺术借助公众号进行推送,同时推送过程,可有机结合图像及音视频、文字等内容,将唐宋时期歌唱艺术发展史充分呈现给群众[6]。如唐朝贞观年间具有繁荣的经济、昌盛的国力,在太平盛世背景下,唐太宗说:“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曲子是唐代主要的歌曲艺术形式,而唐代著名宫廷歌手就是永新,直至宋元,蓬勃发展起来的市民音乐,就是当代群众声乐艺术雏形的充分体现,在此阶段,勾栏瓦舍是民间音乐活动中心所在,具体包含小唱及独唱等多种形式,《天净沙》等为著名音乐作品代表。

第9篇: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美术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先让幼儿欣赏一段著名的乐曲;接着让幼儿边欣赏曲子边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即所谓的“画音乐”;最后,教师让幼儿向全班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并逐个给予积极、正面的肯定与回应。毫无疑问,在这节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感表现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幼儿从这节美术活动中学到了何种与美术有关的核心要素呢?美术作为一门课程的意义又何在呢?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称职的教师不仅要领会幼儿美术的核心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持欣赏态度而牺牲任何的标准,并“退到一种完全不加批评的和谐态度里去,……给平庸的艺术成绩以不诚恳地赞扬”[3]。那么,具体来说,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把握美术活动的目标——如何教学?

教师要想成为美术活动良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首先要明白何为课程。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可以敏捷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转到另一个场所一样,儿童并不意识到这种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4]。换言之,儿童感受的世界是统一的、完整的。课程与儿童生活的世界不同,它并不可能将儿童经验世界的面貌全盘展示给儿童。课程是通过将同类性质的经验从它们原来的位置割裂出来,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归类、排列而形成的,美术课程自然也不例外。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媒介,泰勒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5]”因此,从广义上来讲,课程的目标就在于让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那么,美术课程又希望儿童在哪些方面有些改变呢?美术课程到底积聚了哪些同类性质的经验呢?康定斯基认为艺术里的关系不外乎两种:外部形式的关系和内在意蕴的关系,即所谓的形式(物质实体)和内容(精神)[6]。具体到每种艺术,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核心要素。正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所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7]”儿童学习美术,第一步就是要能正确地感受美术的审美形式,即美术造型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无论是进行绘画欣赏还是绘画创作,对形式要素美的掌握都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除了给予幼儿精神上美的陶冶,还要首先保证的是为幼儿感受具体的美术形式要素提供机会。美术活动目标中一定要有体现美术核心的形式要素,否则,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也就无异了。

二、扩展幼儿的审美经验——如何准备?

审美经验与儿童的艺术学习具有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首先,一切思维都要求有一个感性基础。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体验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教育的宗旨,应在于保存人类及其心理官能有机的完整。因此,无论人从儿童时期迈入成人,自野蛮迈入文明,这种意识的统一都是应当得以保留的。幼儿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注意保护这种统一的存在。另外,应当承认,人类存在着两种获得稳固和有用知识的途径:一种是理智,另一种是直觉[8]。艺术就是一种靠直觉获取知识的活动。对于艺术活动来说,幼儿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也才能从与艺术的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刺激自我的艺术感知和创造活动。

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审美经验。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是丰富幼儿审美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顾名思义,观察学习意味着幼儿会积极、主动地注意、编码并贮存对象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所注意的对象,同样也就可以决定他们向对象学习哪些内容。因此,与完全模仿教师的示范画不同,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幼儿所关注的部分是不尽相同的。于是,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进行概念提炼,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观察学习不但不会泯灭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反而给幼儿的创造表现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来源。如此一来,幼儿不仅能够以美术活动为乐,陶醉于其中,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望。

三、关注美术活动的过程——如何指导?

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美术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不仅包含显著的绘画行为,还表现出一定的言语行为,如自言自语、和其他幼儿对话等。与此同时,幼儿总是边嬉戏边进行绘画的,他们时而小声吟唱,时而手舞足蹈。美术对幼儿来说只是众多游戏活动中的一种,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尝试玩弄各种色彩与线条,尽情挥洒自己的创造天性。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专心致志地投入绘画的过程,对于绘画的结果(绘画作品)一点也不在意。换句话说,幼儿美术是自成体系的一种活动。如果人们只是通过幼儿的美术成果来评价幼儿美术的话,这对幼儿本身是不公平的,因为幼儿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不是简单的一幅绘画作品所能代表的。

教师要明了幼儿美术活动的这一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尝试改变自己以往的角色: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教给幼儿绘画的技巧,向幼儿分发美术活动的材料,以及检查和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而应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关注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来。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要时刻关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另外,当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显出烦躁和厌腻的迹象时,教师必须敏感地感受到幼儿对更高程度刺激的需要,教师要对这种重要时刻随时有所准备[9]。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美术、指导幼儿美术,也才能更好地深入幼儿的精神世界。

四、理解幼儿美术的精神——如何评价?

幼儿美术与成人美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幼儿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显著表现。

幼儿最早的美术活动始于幼儿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以及幼儿对这些感觉经验做出的动作反应。动觉满足是这一阶段幼儿美术最基本的动机因素。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美术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即从动觉为主转向对精神形象感兴趣。这时,幼儿才开始理解自己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知道绘画可以是其他事物的符号。其次,幼儿美术也是作为个性的一种表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的速度进行创作。美术作品彰显了每个幼儿的个性偏向。最后,幼儿美术也是幼儿情绪的一种表现。当情绪激动、思想纷乱时,幼儿常发现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画比用语言描述它更容易,更令人满足,幼儿以这种方式与自我进行内向交流。

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美术表现时,最核心的价值观是要承认美术活动作为一门“无错误学科”存在的价值。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幼儿的美术表现进行“好”与“坏”的判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大胆试错表现也是应当得到完全接受的。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承认幼儿的自主表现之后,具体应该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就像幼儿美术活动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一样,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也应形成一个系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虔诚的观察者,要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以及绘画作品的状况,同时,还需要聆听幼儿对绘画作品的解释,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美术这一立体式的活动。

教师作为优秀的指导者,不仅仅要能够鼓励幼儿相信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角色的职责所在,即促使幼儿的经验得以继续改造,这才算真正完成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00.

[2]Jensen, E.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5.

[3]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81.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7.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

[6]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15.

[7]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01-202.

[8]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