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医疗卫生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卫生环境

第1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第2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为了适应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确保“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各医疗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公费医疗住院费用的管理。

    凡公费医疗出院病人(包括合同、转诊、急诊病人)的病历,需经所住医院公费医疗办公室审核并在出院收费单据上盖章,方可按规定报销。

    各医院要建立大额支出报告审批制度,凡支出超过万元以上(含万元)的住院费用,由医院结算部门及时通知患者单位及所在病区,并向院公费医疗办公室报告;万元以上出院病历要经科主任签字,医院要向区县(医疗照顾、大专院校向市)公医办书面报告,5万元以上的大额住院费用必须报告主管院长并书面通知市公费医疗办公室。

    凡万元以上大额住院费用的支出,需认真填写大额费用出院结算清单,并由专人签字,院公医办复核签章,同时将结算清单附于住院费收据之后,上报区县(市)公费医疗办公室,经批准后方可报销,否则不予报销。

第3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一、工作目标

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至底,全市100%的卫生行政部门和至少50%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成无烟单位,确保20__年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目标。将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工作与无烟日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大众媒体宣传活动。底,市直医疗卫生系统中,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要建成符合《标准》要求的无烟单位。

二、创建时间:1月-12月

三、组织机构

市级成立市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组,负责全市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方案制定、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等,由以下人员组成:

四、主要工作任务

㈠范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

1.卫生行政部门:市级、县区级

2.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

3.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5.乡镇卫生院

㈡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化建设。

⑴各创建单位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本单位控烟规划,设立控烟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建立机构内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制度。

⑵设立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队伍,完善落实监督巡查工作制度。

⑶制定本单位无烟制度。参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制定或完善本机构无烟场所制定。选择特定时间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公布无烟制度,正式启动无烟单位创建活动。

2.开展现状评估。了解本单位创建无烟机构的准备状态、现有资源以及员工的相关情况等。现状评估可参照《创建全面无烟医院指南》执行。

3.全面无烟环境建设。

⑴统一规范无烟环境布置。开展机构内无烟环境布置,统一规范禁烟标识张贴。场所入口处有醒目禁烟标识,大厅、候诊室、病房、卫生间、手术室等候门口等重点区域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室内场所无吸烟区、吸烟室和烟具。

⑵设置室外吸烟区。有明显引导标识。

⑶开展宣传活动。张贴宣传资料,利用机构内多种途径宣传本单位无烟制定,提高知晓率,促进无烟制度执行。

⑷建立无烟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将无烟环境纳入机构常规检查,每月督导检查,公布检查结果,并调整控烟措施。

⑸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控烟知识宣传活动。

⑹开展机构内创建宣传工作。利用已有的条件开展媒体、电子屏、电视、墙体广告、橱窗、板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宣传工作和控烟相关知识。

4.开展全员戒烟技能、劝戒技巧等控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控烟知识水平,鼓励和帮助职工戒烟。提高医务人员提高戒烟服务的技能,主动提高戒烟服务。包括在问诊中询问吸烟史,鼓励其戒烟。

5.开展过程和效果评估

⑴开展过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启动会的情况、环境布置情况、监督员工作情况、控烟计划实施情况、培训情况等。

⑵开展效果评估,创建效果符合全面无烟环境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场所内二手烟暴露情况、员工健康指标、员工戒烟比例增加、员工对吸烟和被动吸烟知识态度的改变情况等。

五、督导检查与评估

㈠省级:卫生厅委托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指导组(省健康教育所)对全省各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创建无烟单位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检查督导全省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控烟工作执行情况,采取听取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工作汇报、检查档案资料、现场考查(包括暗访)等形式进行,时间6-11月。

㈡市级和县级:市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无烟单位情况进行逐级督导检查,时间5-10月。

第4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第5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10月12日,学习贯彻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宣传工作会在盘县召开。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征明主持会议,委党组成员、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周承洲就学习宣传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作全面工作安排。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作精神安排部署,进一步凝聚全系统思想共识,迅速将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会议指出,学习好宣传好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是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省卫生计生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全省卫生计生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加强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做好舆论引导和管理,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

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宣传内容,结合本地实际,从会议文件中读出工作目标、压力、干劲、成绩。遵循宣传规律,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创新宣传思路,强化宣传措施,着力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全面贯彻坚持突出主线和重点,大联合大宣传思路,集中爆发式宣传与深入持久宣传相结合,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宣传精品“四项原则”。重点围绕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医疗扶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与大健康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工作,宣传全省各级的创新举措和工作进展成效,宣传基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亮点,营造浓烈的宣传环境和氛围。积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协调动员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密切协同、鼎力配合,群策群力抓好宣传,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弛而不息,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受众的特点和喜好,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扩大宣传影响力。

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要把握正确的的舆论导向,又要力求生动活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增强宣传的实效,将工作抓紧抓实。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统筹抓好新闻宣传、环境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文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为学习宣传贯彻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营造浓厚氛围。抓好着力加强新闻宣传、着力打造环境宣传、着力推进理论宣传、着力做活社会宣传, 着力抓好文化宣传“五大任务”,开辟专栏,深耕新闻信息内容,拓展新闻宣传路径;打造交通要道宣传网、乡村标语宣传面、人口健康文化园(院)宣传点。主要领导要出思路、提要求、给支持, 宣传干部要注重学习、保持清醒、认真用心,开展宣传活动要重策划、搞协调、出精品, 与新闻媒体合作要讲方法,多沟通、有耐心, 宣传工作阵地建设要重建设、重制度、重使用, 宣传工作要有成本、有投入、多投入,扎扎实实把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的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共同推动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大改革、大发展。 (责任编辑/哈文丽)

第6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当前,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着一个同样的挑战:如何为民众提供覆盖范围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提高医疗质量并控制医疗成本。在某种意义上,医疗机构之间更激烈的竞争通常被认为能解决这一挑战所包含的所有问题。

不过,现在大多数国家的医疗机构对何种水平的竞争是恰当的还未达成共识。此外,各个国家医疗卫生主管机构为自己的医疗卫生系统设定的目标都大相径庭。不过从经济理论的角度仍能制定出一种框架,可以使各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决定在何种时候采用何种竞争方式是最恰当的,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最常见的是争夺患者,而医疗机构最适当的竞争水平会根据其提供的临床服务而有所不同。对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是有限度的。与此相反,对于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医院以外提供的医疗服务,更激烈的竞争可能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

有关医疗机构竞争的两种不同声音

现在,有关医疗机构竞争这一话题已经呈现出支持和反对两个声音。医疗机构开展竞争的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设计和运用竞争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进行创新,从而使它们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反对医疗机构开展竞争的人士则认为竞争不利于以合理的成本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们认为,某些医疗服务的市场本身就具有垄断性,如果引入竞争,就会降低医疗质量。此外,他们还认为在某些医疗卫生系统中,医疗机构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其将赚钱牟利看得比治病救人更重要。竞争可能还会使最贫穷的患者更不看起病,从而进一步加剧医疗卫生行业的不平等现象。

这些反对者认为在医疗保健行业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比如由于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根据医疗质量在医疗机构之间进行选择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竞争不会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

医疗机构何种程度的竞争切实可行

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中,为了确定医疗机构何种程度的竞争是适当的,需要考虑以下几大核心问题:相关细分市场有多大、最小的医疗机构有多大、是否存在阻碍患者更换医疗机构的重大障碍等。

在不同的医疗环境中,医疗机构的竞争水平可能也会大相径庭,这主要是由于为了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所必需的经济规模和临床规模不同所致。比如在肥胖症的治疗中,减肥服务和减肥手术差异明显。对于减肥服务的机构(如健身房)而言,最低经济规模很小,其开业和管理成本很低,最低临床规模相对较小,提供营养咨询和健身活动计划所需的培训水平也不像实施外科手术所需水平那么高。相比之下,减肥外科手术则需要大量具有临床经验的临床医生和专业设施,除了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外,还需要拥有相对较大的患者流量,这也导致减肥外科手术机构的准入门槛非常高。

在许多情况下,最小临床规模是确定医疗机构适当竞争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比如一家医疗机构可以为相对较少的人口(大约1万~2万人)安全提供常规儿童免疫服务。相比之下,由包括专家在内的医护人员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高质量儿科住院服务,则需要更大的人口基数(可能要大约50万人),以确保其医护人员能够通过治疗足够多的患儿来保持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一座小城市可以安全地支持多家提供儿童免疫接种服务的医疗机构,但只能支持一家提供儿科住院治疗服务的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疗保健市场对专业化的要求和对昂贵医疗设备依赖程度的逐步降低,它们可以支持的医疗机构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医院环境中提供医疗服务,竞争会比较小;而在医院以外提供医疗服务,则会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医疗机构明智地利用竞争

医疗机构可以明智合理地利用竞争,通过使竞争水平与提供的临床医疗服务的性质相匹配,来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成本。要想使医疗机构的竞争处于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很多国家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都需要对本国的医疗系统进行变革。有些医疗卫生系统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医疗保健市场的结构,从而使医疗机构保持适当的竞争水平。

改变市场结构

许多国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高层领导认可竞争对盘活医疗卫生机构活力的重要性,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改变一个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改变了其医疗保健市场结构。2002年,丹麦通过使患者有权选择医疗机构,以及修改医疗卫生系统的支付结构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该竞争机制主要缩短了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就医的等候时间,从而提高了丹麦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到2007年,丹麦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就诊时最长的治疗等待时间已经缩短了1/3。

为了缩短患者就医的等候时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于2009年年底采取措施,与私立医疗机构签订合同,以便向公立医院施加压力,促使其提高绩效。第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采取该措施后昆士兰州医院急诊部门的就诊等候时间开始缩短,不过目前尚未出现手术等候时间缩短的情况。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希望改变医疗保健市场的结构有三种方式:可以引入新的医疗机构以增大竞争强度;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实现医疗机构的合并,以减小竞争强度;制定出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然后公开招标,这种方式既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小竞争强度。当然哪种方式最佳要取决于其医疗卫生系统所面临的具体环境。

激活市场竞争

要改变医疗市场的竞争结构,仅靠市场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竞争壁垒。以下几种措施可以帮助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激活市场竞争。

1. 确保信息的有效性

一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所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和质量两方面的准确数据。然而现在很多医疗卫生系统仍然很难获得此类数据。不过,医疗卫生系统通常能获得比它们意识到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提高医疗绩效,并更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质量。

2. 改革报销补偿机制

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该设计报销补偿机制以鼓励医疗机构的行为方式能促进整个系统效益的提高。同时,报销补偿奖金应该与每个患者挂钩,并随着患者转移,否则医疗机构就没有理由互相竞争,以争夺患者。

此外,报销补偿机制应该鼓励表现优异的医疗机构。在理想情况下,医疗机构收取的费用应该与医疗质量挂钩,应该基于它们的绩效对疾病预防、诊断、康复和监测整个医疗服务周期所达到的效果有何影响。但是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系统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尽管如此,为了确保在整个医疗服务周期中提供高质量、成本效益好的医疗服务,医疗卫生系统仍然有一些选择,如可以采取疾病管理方案、建立基于价目表的报销补偿系统等。

3. 减少患者更换医疗机构的障碍

患者更换医疗机构的能力可能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当前许多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都存在着阻碍患者更换医疗机构的障碍,如地域限制等。医疗卫生系统应该确保患者方便地更换自己就医的医疗机构。

4. 减少市场准入和退出壁垒

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壁垒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允许绩效不佳的医疗机构退出该市场,并允许高绩效的医疗机构进入该市场,这对于鼓励创新以及提高医疗机构绩效至关重要。

对一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而言,为了使患者能更容易地更换医疗机构,使报销补偿资金能跟随患者转移,并能奖励优秀的医疗机构,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立法或监管措施。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使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够提高其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7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统计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主要有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在为各地的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和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实践经验,试图在本文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分析进行全新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建议,从而也为政府社区卫生政策的出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分析

在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从标准度满意度、执行度满意度、可持续度发展度、合作度满意度及公众权益实现度满意度五个方面提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具体如下:

(一)标准度满意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服务手册》、《质量手册》等服务规章制度具体落实的满意度情况,主要指标有:总体就医服务;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服务;不接受患者礼物及红包;耐心解释病情和诊疗手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就医秩序及科室配合;探视及陪护规定;患者家属知情保障等。

(二)执行度满意度。 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计划生育咨询;预防接种;社区保健(含妇幼、老人保健等);康复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

(三)可持续度发展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能力、环境舒适度、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总体环境设施情况,比如卫生、就医导引、光线环境及无障碍设施状况等;医疗功能分区及具体布局;康复治疗手段等。

(四)合作度满意度。主要指公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政府部门财政支持等方面评价,主要指标有:信息化程度;公众参与管理问题;转诊服务评价(是否方便和及时);利用医疗保险的方便性程度等。

(五)公众权益实现度满意度。主要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舆情的采集与反馈问题、服务的责任问责、重要事故及事项的公示情况、以及参与志愿者招募方面的评价,主要指标有:总体公众权益保护的基本情况,比如投诉建议的处理,以及投诉后服务是否改进;收费是否合理;重要事项公示及志愿者服务的评价等。

二、若干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统计与评价的对策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统计指标,一方面是为了正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客观事实服务质量评价,减少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质量质量评价的社会成本。究其根本,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根本改善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具体建议如下:

(一)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一些公众存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了解,甚至相抵触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入户建档、后期随访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配合度有限。为此,建议各级卫生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1)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评价观念,不断探索当地居民能够接受的宣传方式,加强政策宣讲和健康教育等。2)公众需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配合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相关考核,提出符合实际的诉求等。

(二)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职能。为了构建服务有效和公平可及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职能:1)要求政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其他利益相关体及公众共同合作,成立专门的服务质量评价部门。2)通过不断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资源,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外合作能力,实现与外部单位的网络化常态联系机制。以便有效消除医疗卫生资源断裂、责任推诱逃避等一系列弊端,从而全面提升公众满意度。3)加强资产监管,施行“收支两条线,严格专款专用。4)对于医疗投诉的管理,逐步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持续引进、培育人才,提高服务能力。1)不断提升医学科研能力,尤其是加强区域性多发病防治技术、早期监测预警预防和早诊早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提升卫生科技综合实力和创强能力。2)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建立综合协调、指挥调度及现场处置于一体的卫生应急平台,尤其是加大对艾滋病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力度。3)不断建立和完善卫生信息化网络,通过整合居民的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服务及疾控应急等医疗数字信息,建成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需要着力推进其服务质量的统计和评价工作。本文提出了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统计的主要评价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规范化,不断提高其服务的可及性和公众满意度。以期为我国公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沈明亮.新医改政策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12(04).

[2]林淑周.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满意度分析——基于福建省三城市的调查[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第8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卫生经济;问题

一、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存在的问题

1.医院卫生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新医改环境下,我国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医院的管理也不例外。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长期的影响和深入并不能随时撤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争睹对卫生的管理体制干预仍然较多,导致医院卫生机制缺乏经营自和医院卫生机制本身管理调控的缺失,致使医院卫生管理水平无法有更快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较为低下,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以及可及性都有不好的影响。此外,我国大部分的医院缺乏激励机制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护人员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导致工作缺乏活力,自然也无法快速达到医院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2.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疏于重视,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认为财务部门负责预算,因而对于预算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预算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符合。例如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要求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来编医院的财务预算,但实际情况是,这种零基预算方式所涉及到的预算管理项目较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着不同的预算规律和预算特点,因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仅仅采用这种单一的预算方式并不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了预算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卫生院的融资机制一直是内部融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度和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这些投入仍然显得单薄,财政投入效率不高。之前国家对卫生院还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但目前国家开始将补贴通过健康保险等方式更多地投入到需求方,导致卫生院管理建设资金不足。

二、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卫生经济制度的完善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预算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以统筹兼顾、收支统管、量入为出为预算的总的工作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制之中。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分配预算、医院的效益预算和收支预算等。财务管理机构在编制本年度的收支预算时可以参考最近几年的实际收支状况,在结合本年度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之上,以本年度的药品价格变动单、医疗收费标准更动状况、市场物价浮动水准、人员编制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年度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每一个具体的科室要严格的按照本年度的资金预算标准来进行相应的医疗卫生器械和药品的采购,严禁私自采购超出预算标准、在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没有太大作用的医疗卫生用品或者器械。通过严格执行预算从而建立起严谨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提高内部审计管理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审计认识。提高审计意识包括:医院内部管理层对审计工作价值取向的真正认识,内部审计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转变,使医院管理层了解到: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不是为了“专门找茬”,而是对医院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并有效地协助相关组织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在提高医院价值、降低医院的运行风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应本着“积极为医院服务”的职业理念,对医院内部审计内容精心管理。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监管质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信息反馈系统,使内部控制机制更加的健全。医院应将日常的审计业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的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全部活动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建立数据模型。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全面的评估医院管理风险、合理有效的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3.实现卫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可以对监控方面提供帮助,也使得管理机制更为精细化。首先是业务运行方面的监控,通过对业务运行进行监控可以全面有效的掌握财务的运转。其次是对相关费用所进行的监控,通过这一方面的监控可以实现支出的合理科学。关于医院在这方面的相关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预警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它可以对形成的费用纠纷等进行自动的提醒,然后由医院进行干预。与此同时在经费软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相关的功能模块以确保收费方面的透明。建立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评估系统对于医院来说极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评估并优化该体系,可以使得医院在评估方面实现管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型,同时科学的评估可以加强提高医院员工的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

三、结束语

新医改环境下不仅要实现为医院的有效管理,同时要在医院管理下实现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保证医患的良性发展,同时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实现医疗市场的过大,保证医院市场化的监管,同时体现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医疗卫生环境范文

一、深刻认识推进健康西安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健康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西安建设目标的提出,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2014年,西安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标志着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发达状态”,发展中心由经济发展为主转向社会发展为主,以满足人民群众更突出、更迫切的健康需求。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提高健康服务保障水平,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健康基础。

(二)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是维护市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身心健康的市民意味着城市更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推进健康西安建设目标的提出,不仅展示了政府预期管理在健康领域的新作为,也有利于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市民健康重大和长远问题的有效干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凸显“未病先防”思路,真正从维护市民健康出发,开展一系列相互配套的综合改革。

(三)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增速正经历换档走低的过程,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高品质服务需求的增速却在提高。“十二五”期间,西安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人均指标还较低,差异化市场需求未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医疗卫生发展不能仅依赖政府的高投入,而要更加注重从完善体系和结构调整中提升效率、提高质量。推进健康西安建设目标的提出,为发展健康服务业带来机遇,不仅有利于拉内需、扩就业,还可以带动西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二、品质医院的内涵

品质是一种价值判断。在市场竞争中,品质是质量、信誉、责任和文化的集合,是以顾客为导向,符合顾客需求,让顾客满意的特质。

医院品质,存在于医院的内在本质中,具体反映医院的服务环境、技术水平、道德伦理、医疗费用等,指导并影响医院的管理与运行。广义而言,医院品质是指政府对医院资源的分配、医疗政策规划与执行的品质;狭义而言,医院品质是指医院的医疗临床品质和服务品质。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医院视角出发,探讨的是狭义概念。临床品质指以医生为主的医疗人员对医疗临床作业执行的状况,其品质优劣一般以是否达到医院或卫生主管部门所设定的规范或标准来认定;服务品质是指临床周边设施的品质集成,包括软硬件环境、行政手续、医疗费用及服务态度等品质,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品质医院,顾名思义就是拥有良好临床品质和服务品质的医院。

三、西安医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西安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事业”,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医院改革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医院体系,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一是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政府财政实力的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西安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在全国及全省处于较高水平。全市医院数、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递增,截止2015年底,西安市有295个医院,比上年新增14家医院,其中,综合医院约210家;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4708张,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数为81462人。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得到强化,建立10个市级质量控制中心,对市属市管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二是积极推进医院综合改革。在远郊7个区县,全面推行县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编制核定工作,取消以药补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远郊7个区县的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78%。“十二五”期间,在29家县区级公立医院逐步推行了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适时调整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送和目录增补工作,基本满足了基层就诊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效提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市场无形手的力量释放出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院,截止2015年底,全市民营医院约120家,占医院总量的40%,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随着新的技术手段在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医院运行机制的不断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有效提升,2015年全市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提高到88.67%,医院平均住院日降低到9.5天,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5328.2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4.15%。

四是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设施投资不断加大,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县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全部安装调通。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三大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目前全市12家市属医院、15家省级三甲医院实现了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市属市管三级医院基本建成HIS、LIS、PACS、OA系统,48家医院推行门诊预约挂号。升级完善市级医疗一卡通结算平台,试点医院累计发卡263万张。

五是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建成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学科85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个、省市级科技奖56项,开展新业务新技术95项,填补国家和省市空白19项。每年引进培养博士硕士400余人,区县级医疗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374人。全市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55人,超过国家标准。

在看到西安市医疗卫生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广大市民的殷切期盼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医院看病等候时间长、诊疗时间短。受医生的培养制度、收入水平和就业制度影响,基层医院医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使得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需要前往大医院治疗。此外,西安市的区位和医疗资源优势显著,辐射范围大,周边地区的不少病患偏好西安优质的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了西安各大医院医疗服务的供给压力。如果将医疗服务分为诊疗、药品和检查三个部分的话,由于诊疗价格过低、医患接触时间短暂等因素,医院看病存在诊疗短缺,用药和检查过度的结构失调问题。

二是医患矛盾形势依然严峻。就医行为是一种搜寻过程,病人是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因而不知道哪个专科最合适;医生也不知道哪些病人是最合适本科室的。在分工细致复杂的医疗体系中,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加上患者经济和法律意识增强、医患沟通欠缺以及病人就医前后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医患矛盾。

三是医院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医院管理X效率偏低。医院管理理念落后,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意识薄弱,硬件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最佳效益。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人事薪酬制度不能匹配行业特点、医务工作强度高以及情感需求未能满足,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医院效率的提高。

四是就医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全市新建、迁建、改建了一批医院,硬件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占全市医院份额较小,对整体状况的影响有限。这点在北大街区域内医院体现最为明显,例如停车难问题。此外,就医流程优化不足、医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方便服务病患能力较差等就医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加快品质医院建设的对策建议

西安“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品质西安”建设,2016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品质西安的内涵。

(一)加快医院科研前沿化,树立健康西安建设的新思维

从发挥医院最佳社会效益出发,加强医院科研工作,在大医院中创建研究型医院,让经济条件相对差的人看得起病,让相对富裕的人看得好病,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时间损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一是围绕西安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目标,加强医院与科研院所、医疗装备生产商合作,推进原创新药、高端医疗装备、精准医疗等创新研发。二是依托西安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运用大数据、编程等技术,开发医疗机器人或新型医疗终端装备,把医生从繁杂雷同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精准治疗质量和水平。三是发挥医院中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科室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全市医疗科研创新联盟,共享医疗创新成果。

(二)推进医院管理科学化,培育健康西安建设的新样本

医院科学化管理,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升医院运行效率为目标,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持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学习先进医院案例、总结自身工作经验,才能作为健康西安建设的新样本展现出去。一是坚持医院行风建设常抓不懈,在全市医院持续开展医德医风活动,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二是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工作流程,方便病患获取信息,满足医疗技术和现代管理的需要。三是适应医院改革发展趋势,建立现代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医院法人治理架构,完善人事分配制度,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四是加强院内重点人群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提示,比如对携抱婴儿离开医院的人做必要的检查和询问。只有硬件方面强了,软件方面不掉链子,品质医院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促进医院医患和谐化,营造健康西安建设的新气象

医院是为人民提供健康服务的场所,要以救死扶伤、捍卫健康为己任。医院要眼睛向内看,一切从患者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度作为最终追求。一是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培训引导医生进行换位思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体系,促进医患沟通顺畅。二是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终生最高追求。三是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创造条件率先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四是探索建立医院社会互动机制,一方面,深入推动医院进社区、养老院、幼儿园开展义诊活动,积极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健康卫生意识,营造有利于医疗卫生发展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医院日活动,邀请市民近距离感受医护人员工作,获取社会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四)加强医院服务人本化,打造健康西安建设的新动力

当前,群众健康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关系不尽人意,医务工作者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医院在管理员工和服务病患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打造医院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一是尊重员工,要充分理解、支持和关怀员工,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二是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加强员工专业技能、人文修养、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复合型员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三是着力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建立一套能够持续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工作热情的机制,尽力让其“安居乐业”。医院只有对员工好,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细心呵护,员工才愿意付出更好地服务病患,病患也就更多地称赞宣传医院,从而在各个主体间形成良性互动,营造一个有求必应、和谐共生的医患生态环境。

(五)加强医院环境靓丽化,重塑健康西安建设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