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渔业资源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资源经济学

第1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第2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管理; 环境报表; 会计科目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60-08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生态文明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近期的会计管制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发现,环境会计管制对于金融经济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1-2 ]。对于环境来说,如果会计所描述的基本要素有所遗失的话,以此作为行动和决策的基础肯定具有误导作用。现在的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以经济成功或效率为衡量标准进行决策的结果[ 3-4 ]。显然,“环境会计”的研究尤其必要。国内会计专家围绕环境成本控制、外部污染内部化、补偿支付等内容进行了核算方法探析和相关报表设计[ 5-9 ]。然而,传统会计收益计算方法上的改进和环境成本的计量不能直接照搬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20世纪加拿大、日本及欧洲等的经验均表明,跨学科方法的选择成为必然。

从环境经济角度看,环境会计可以提供企业经济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效果方面的信息,为“环境成本的效益最大化”服务[ 10-11 ]。然而,环境社会学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深度生态化”,强调经济制度的改变对于生态良好进化的重要意义;二是“浅生态化”,关注在现有经济制度下如何从技术进步视角改进生产方式,这与环境经济学视角相符[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创新发展机遇期,如何结合技术进步实施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紧迫。本文以浅生态化为基础,在现有制度背景下,结合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国情,关注企业环境资源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渐进性转变路径。

在企业环境资源管理中,涉及资源的识别、战略的选择、资源成本的核算、总体效益的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环境资源和相关义务状况的合理表述,该表述的内容将随着经济视角向经济社会视角的扩展而更加丰富。如,肖序指出,环境与生产冲突的解决使得企业环境责任扩大、企业核算范围扩展、会计核算内容变化[ 13 ]。因此,笔者初步选择“环境报表设计”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对环境资源管理对象的“广角化”概述。下文的具体研究将涉及环境会计对象的认定①、确认、计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核算关系。

一、企业环境资源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②。环境社会学视角下,这些环境分类随着管理实践者相互之间交流的“环境话语”不同而不同,然而,在注重社会建构的同时关注自然真实,在倾心于社会结构上的解释时关注物理或环境上的解释,这些正是现代环境社会学的要义,它区别于古典社会学之后现代社会学的主张,后者强调社会学的心理学基础。相关社会学家认为,通过社会工程实现平等时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在持续的科技发展下是无止境的。可是,来自环境现象的限制,人类、其他动物、水、土地、空气等最大可能意义上的群体,它们共同形成的紧密联系(生态)与社会的冲突使得人们的自然观与社会公平问题紧密相关,此时,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及自然权利(right of nature)被自然地提上环境社会学日程[ 14 ]。显然,“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其利用时的不平等”、“对其补偿时的义务界定”将成为环境资源管理中的主要议题。

为了提升管理的经济效率,企业实施分工协作,进而产生对象分类的必要。在围绕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管理对象分类时,我们可以将“环境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两类。前者又可以根据管理控制的可行性分为两类:一是可控的,强调货币计量;二是非可控(或广义可控)的,关注货币、非货币(间接货币)计量及计算性实务的扩展。环境会计实践中,更多地采用狭义的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其中,可控的环境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非可控的包括空气等。在管理控制实践中,人们对于可控的资源主要通过事前计划并实施控制以达到节约的目的,而对于非可控资源的使用主要通过事前、事后的评估进行约束。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成本支出的核算;另一方面是环境评价(环境审计)工作。

管理控制是实现战略与任务的对接工作[ 15 ],其受广义的企业环境资源的约束。在管理控制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仅仅关注部分可控的自然资源,而环境评价主要针对具体项目实施的区域之内、时间窗口之中的货币化与数量化资源消耗进行评估。两类活动的主要差异源于对“不确定性与可控性”的分类:当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较低时,“结构性决策”下法则、规则清晰且可计算,传统会计系统即可满足投资、库存、信用等决策的信息需要;当目标不确定性和因果不确定性较高时,决策中基于目标协调的“选择性信息分配”需要考虑,决策的“问题、难点、假设、原则等”均需界定,此时传统“提供答案”的会计被“提供决策帮助”的会计替代,会计具有了特殊的组织意义和价值[ 16 ]。而且,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社会性增大,组织结构变革、环境方面的信息甄别、管理控制系统更新变得必不可少[ 17 ]。显然,正是对于计量或“清晰且可计算”的关注使得更多的不确定、不可控环境资源被排除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当然,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性人对于激励作出反应”,消费导向、收入导向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企业为了利润仅仅关注投入的最小化及产出的最大化。即,基于“社会”的部分自然资源不被包括在财务会计的计量之中。

当然,随着企业实践者对文化和行为的深入认知,环境不确定性将被合理嵌入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之中③,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与关注环境的管理会计核算将相互转化且内容重合,例如,管理会计(环境评价、环境审计)下的成熟技术会被应用到财务会计的实践中,同样财务会计的经济术语自然地被应用于管理会计等,如图1。

二、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定义

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中,企业的经济资源通过定义“资产”进行解释和分析,进而介入企业管理之中,但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环境的冲突使得“经济资源”及“资产定义”难以符合调解和纾困的要求,资产定义的扩展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就成为必要。另外,“理性人对于激励作出反应”,合理扩展资产、负债及权益的内涵必然会引导人们在管理企业时真正关注那些以往遗漏的可控资产、之前忽略的负债和可能存在的权益④。

(一)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本质上是社会建构性的,随着政府、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和技术控制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责任识别、经济计量、社会责任扩展依次给予界定,具体如表1。

从资源、资产到环境资产,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态认知的过程。在表1中,对于一切自然和相关的生态,我们可以从国家、地域、人类的基本“自然权利”和“自然责任”出发,通过“法律”、“道义”确定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一切自然资源应该属于人类活动的基础,也应该成为通过习俗、惯例和法律界定的对象,当然这更多意义上是针对具体实物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消费跑步机”、“生产跑步机”及功利主义(目标导向)的主流化,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除了法律的基本要求更关注“稀缺性”,重点转移到了对资源的竞争和配置上,此时关注的对象明确指向政府、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部分稀缺自然资源,基于利润的可货币计量也成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经济问题中存在的公平与正义等社会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被人所忽略的“基本”权利中“空气”、“森林”及“生态”必须重新得到关注,跟“人与人”相关的社会性自然资源应该成为挽救经济的支点,“公平及外部性”成为界定管理内容对象的标准,此时,我们的基本要求不仅是货币计量,而且是非货币化或可货币替代的计量。

显然,环境资产是管理主体在环境管理活动中拥有的可计量的环境资源⑤。其中,环境资源的广泛性、计量属性与单位的多样性是环境资产与传统会计资产的主要区别。在具体认定环境资产时⑥,应该从传统的经济角度过渡到社会角度。除了可直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非直接货币计量的也应包括到环境资产中,只要产权(基本权利)清晰、可计量,当其与企业的生产相关时,部分非拥有和控制的环境资源也应该体现在资产中。这与许家林、孟凡利等关于环境资产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其强调“货币计量”的必要性,然而关注公平与外部性要求我们必须确认一切可计量的资产。

(二)环境负债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命题,其必要条件是“始终不变的自然资本‘储备’”[ 18 ]。此概念强调公平分配和使用环境资源才可能保证发展的资源基础不会枯竭[ 19 ] ⑦。其中,“公平”既涉及“代际欠债”的明确,又包括主体与环境费用(资产)相关的义务确定。

与资产的界定相关,负债的定义涉及对法律、经济和社会的渐进性认识。但是,目前政府和企业仅仅考虑可计量的、可合理估计的义务,而且是货币性的强制义务。笔者认为,理论上应该存在两种负债:一是与资产对应的权益或广义的负债,只要人类利用或指向自然,认定了资产,就应该同时认定与资产对应的未来会“完整放弃认定”的负债;二是与损害资产对应的狭义的负债,当利用部分的认定资产时,针对未来使其完整化的支出,认定为负债。目前,国外在“环境评估、环境审计或环境管理会计”中关注技术方法应用下的可量化及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更多的环境负债以“或有负债”的形式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鉴于会计信息的“可比较”和“一致性”,笔者将狭义上的负债认定为环境负债。

显然,环境负债是政府、企业对已消耗环境资源的一种补偿义务,其与资产的认识和定义相伴而生。它是与环境成本(资产)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环境负债往往也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

针对上述界定,当污染治理成本、健康赔偿成本和调查研究成本⑧等发生时,企业便可认定负债的发生,环境负债的记录将伴随资产的当期费用化、累计环境管理基金的提取(极少数情况下),同时也将取决于企业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减值的计提。理论上,这些最终影响到公司当期费用的配比。⑨

(三)环境权益

根据上文对于“广义的负债”的分析,当环境负债仅仅认定为“狭义的负债”时,那“广义的负债”的剩余部分应该属于权益。政府、企业指向某环境资源时,就同时产生了对应的“权益”。这种权益在他们基于“生态稳定”的判断向大自然完整归还“资源”时才会解除。环境权益对应于环境资产中未污染、未减值的净资产,是环境资产中真正对于管理主体可以计量和享有的部分。具体而言,对于国家所有的资源由国家享有权益,例如,政府直接投资――矿产的储量;又如,政府拨入的专项资金;再如,政府收取的补偿基金。而企业投资的资源则应由企业享有所有权,例如,承包后所培育的林木。

显然,环境权益是管理主体可以计量和享有的环境资产部分。然而,在浅生态化下,政府、企业占用环境资产后会将其服务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以下,本文的会计分析自然转移到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上,关注环境资产的运用。

三、要素的实践呈现:确认与计量

概观会计历史,会计实践的关注点从“资产”到“利润”,再由“利润”到“资产”,呈现出重心转移的“否定之否定”⑩,从关注资产保值,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再到资产持续性增值。基于环境社会视角,对于三要素“资产”、“负债”、“利润”的关注将进一步由解释“利润”向“企业真实目标”转变{11},从关注股东的利润转向追求实体价值持续的增加{12}。但是,由于金额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核算涉及两类事项或交易,即“可确认项目”和“或有项目”。对于或有项目,主要通过表外进行披露{13};而对于确定性项目,则通过会计核算流程下的确认、计量方法进行处理,并列入报表中。下述分析中仅关注后者。

(一)核算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资产――环境资源的分类列示

环境资产可以分类确认于“递耗资产”科目下。具体的计量,以矿产为例,可以根据“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于森林等(不包括气候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可以根据“收获收益现值法”、“种植轮作最优法”、“成本法”进行计量。环境资产也可以分类确认于“生态资产”科目下{14}。在具体的计量中,对于水等(生态性)环境资源,可通过“预防支出法”进行计量;对于土地(生态性)环境资源,可通过“重置成本法”进行计量;对于空气(生态性)环境资源,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工资差额法”进行计量。

第二步:费用――各个资产项目的收入配比{15}

从环境会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无不以环境成本作为中心环节来进行{16}。环境资产价值减值、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计价、环境负债的形成、环境收益的产生均伴随着“资产化或费用化”。显然,环境会计的中心是环境资产如何消耗,并与收入相配比,即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

企业在收入实现时,作为“递耗资产”入账的矿产、油田、森林等随着开发和使用,其价值应分期折耗,并确认为成本,具体计入的会计科目应为“折耗费用”。这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补偿,使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偿耗用制度的实施变得可行。同时,在自然资源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向社会的人(政府)进行补偿支付,如向政府缴纳“环境补偿费”、因排污等需要缴纳“环境保护费”等,具体计入的会计科目应为“环境费用”(或“管理费用”)。当然,对于排污等也可以根据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具体发生,分别计入原材料、生产成本、销售费用{17}。此外,确认、计量矿产品等在销售和自用时应交的税额,一般采用的会计科目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资源税”。

第三步:负债――可能的外部性与内部性影响

企业资产、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伴随着负债的发生,初始认定的资产,其对应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往往由经营期初的评估决定,而经营中资产损害(费用)对应的负债需要结合费用逐一进行认定。{18}

如果采用债务方式获得资源使用权,应该采用科目“长期应付款――政府(或国家)”;如果采用租赁方式获得资源使用权,应该采用科目“长期应付款――应付资源租赁款”;对于合理开发和人工再造引起未实现的递耗资产、生态资产增值,应该采用科目“未实现增值”,当实现时再转入“留存收益”;当环境降级时,支付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应该采用科目“应付环境补偿费”;因排污等需要缴纳环境保护费等,应该采用科目“应付环境保护费――应付排污费”;在核算资源税时,应该采用科目“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

第四步:收益――配比结果的计算{19}

环境收益的确认是配比的自然结果,主要在于考察环境费用所带来的损益大小。在产品出售时,“折耗费用”转作“销售成本”,未售出部分的折耗费用占用计入“存货”。与环境资源补偿、保护(排污)相关的“环境费用――环境补偿费、环境保护费”(或“管理费用”)也予以扣除{20};同时,与“排污”相关的原材料消耗、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将给予扣除。另,“资源税”也将从收入中扣除。此时,被配比的环境相关的收入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储存、替代等实现的收益,“三废”利用收益,环保资产的盘盈、处置收益(含无形资产),“三废”产品的相关税收减免、债务利息的扣减、政府对污染治理的补助或奖励。

第五步:权益――基于激励的环境资源产权

如资产认定部分所述,在国家投入递耗资产时,即可形成政府所属的环境权益,采用“环境资本――政府(或国家)”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当合理开发和人工再造引起“未实现的递耗资产增值”,应该将其确认至负债性科目“未实现增值”中,当实现时再转入会计科目“留存收益”。当然,在“留存收益”科目下还需要确认与收益相关的权益积累。

上述流程中的确认与计量、计量属性的选择侧重于现在和未来。如在矿产资源计量中,运用“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等方法。因为环境会计核算更多地与价值评估相关,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将使环境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显然,“现行成本”和“未来贴现视角”的计量将使环境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二)会计的等式

在上述会计核算流程中,可看到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主要涉及环境资产减值、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四个方面。财务影响的前两个方面主要涉及环境资产的费用化及其与相关收入的配比问题。随着环境资产的运用,相关的预防和治理不仅要求额外资源的消耗而且引起自身价值的损耗,例如监测支出、排污费、罚款与赔付、污染清理、环境管理费用等;又如改良、清理、处置等活动。当然,环境资产减值、环境成本还将包括传统会计核算中包含的环境资源消耗。财务影响的后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与环境资产形成和消耗相伴的义务。无论是环境资产的认定和取得,还是后续的直接和额外消耗,分别对应于未来将“放弃认定和取得”的义务、与消耗相伴的义务,以及消耗相伴的收益减少和增加。例如环境污染治理支出的预提,又如利用“三废”产生的产品收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环保贷款的利息节约、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财政补贴等。根据上文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的界定,结合“价值流转”{21}和会计核算流程,以上项目(要素)必然符合基本的会计要素等式(1)和(2),公式(2)包括期间的费用和收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间收益-期间费用)

(2)

在以上公式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强调的责任与义务之扩展自然地体现了环境资源的占有所带来的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而广义的负债则扩展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四、环境资产负债表设计

企业的环境资源管理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一般均包括对外公布的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活动对环境发生的影响和为削减对环境不利影响而进行的努力,其中,环境报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2}。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由于偏重于反映传统的经济受托责任,忽视了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 20 ]因此,借助环境法规、规章、政策促进环境信息生产和披露的优势[ 21-22 ],结合我国环境核算的具体业务进行标准化的报表设计,将有助于企业环境报告的改进。但是,与李建发和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在独立报告模式和补充报告模式选择上,应该是后者,因为政策导向的信息生产强调标准化,而独立报告模式的内容往往是全面、不可比、个性化的。对于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环境会计操作指引”,实施自愿披露,并通过数据库建设形成各个单位关于环境影响技术指标统计表,具体可以涉及“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等”环境资源管理基础信息。

结合以上二、三部分的论述,在补充报告模式下,笔者列示了传统资产负债表和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差异,设计了未来可行的包括“环境会计科目”的资产负债报表格式,具体如表2、表3。显然,在当前阶段应该对传统报表遗漏的环境资源相关“会计科目”给予添加,例如环境资本,并对传统报表的合并项目进行单独列示,例如权益、资产、负债等部分的分类列示。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环境会计核算中负债部分包括“长期应付款――国家”,权益部分包括“环境资本――国家”,鉴于政府是国家的实体,应该在今后实践中将“国家”改为“政府”;另,“环境补偿费”和“环境保护费”在传统核算中采用“管理费用”科目,改进后应该统一采用“环境费用”核算,并分类列示。

总体而言,在企业初始阶段,应该将环境资产与环境权益(或环境负债)作对称性处理。但是,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资产损耗或增加时,会对应发生负债或权益的减少或增加,此时,这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便存在于表3(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中,这即是笔者对汇总信息的完整性报告。

五、结论与启示

环境会计的基本使命是计量环境资源的存量与流量,并核算其中的效益。虽然实践中往往以物理化学量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环境负荷的减少情况,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三废”污染物质排放量的减少、废弃物再生回收和利用数量等,但是货币计量环境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不仅包括环境成本支出、相关资产减值和环境负债,而且也包括企业因环境保护活动而获得的环保经济效益等一类经济产出数据。

通过基于环境资源的管理和核算分析,笔者认为,在浅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可以对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会计科目”进行扩充。这有助于管理中“利润最大化”向“企业真实目标”的转变,将渐进地缓和企业与自然的冲突。在短期内,对于环境会计准则制定而言,可以就具体要素的分类核算、列报进行补充;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就如何进行环境报告而言,可以基于本文的逻辑进行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建设。另外,本研究对于目前“区域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生态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分类具有借鉴作用。显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为企业、政府的环境绩效考核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有助于政府、企业“环境正反馈”的实践工作。

此外,文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未对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明确论述;二未涉及环境收益方面的具体信息(损益表相关问题)。这些同“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一样是基础性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AKISIK O. Accounting regul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2013,49(1):33-67.

[2] 周守华,刘国强.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1):3-4.

[3] AL-TUWAIJRI S A, CHRISTENSEN T E, HUGHES K E.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5):447-471.

[4] 格瑞,贝宾顿.环境会计与管理[M].王立彦,耿建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36,66-79.

[5] 郭道扬.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1997(5):3-6.

[6]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3-63.

[7]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28-248,252-277,364.

[8] 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79-87.

[9] 袁广达.我国工业行业生态环境成本补偿标准设计:基于环境损害成本的计量方法与会计处理[J].会计研究,2014(8):88-95.

[10] 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M].谢扬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5-246.

[11] 菲尔德(Field B C),菲尔德(Field M K).环境经济学[M].5版.原毅军,陈艳莹,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7-154.

[12] 汉尼根.环境社会学[M].2版.洪大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34,38-56.

[13] 肖序.论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J].财经论丛,2002,7(4):58-63.

[14] 贝尔.环境社会学的邀请[M].3版.昌敦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68,78.

[15] 安东尼,戈文达拉扬.管理控制系统[M].刘霄仑,朱晓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6] STUART B, COLIN C, ANTHONY H, JOHN H. The roles of accounting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0,5(1):5-27.

[17] 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9):21-28.

[18] PEARCE D, MARKANDYA A, BARBIER E B.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M]. London: Earthscan,1989.

[19] 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197-210.

[20] 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42-50.

第3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企业管理教学所涉及的要素以及各异的呈现状态使得与之相关的理论、教材以及教学手段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结合现阶段日益多元化的企业管理诉求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突出矛盾,人们需要在紧跟市场形势与众多企业现状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教学方案和途径进行适当的调整,尝试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渠道来开展这一具有明显特殊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常规的企业管理会从市场运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来进行系统的展开,人力资源角度恰恰是大多数管理者所忽视的,但是结合实际例子来看,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产生的动荡或者变革都起源于欠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部分过于松散随意的人力资源控制。

二、企业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管理是很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统开课程,相比较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学、运筹学等科目,企业管理因其实用性强、问题具象易懂在日常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人们不能够因为它看似“亲民”的外表而把它等同于工具书、岗位说明书,其中的概念起源以及实用理论,都能够帮助人们梳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运用会计核算技巧、检验基础经济理论的学习成果。它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要求老师们更加清晰的向学生展示企业管理脉络,提升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时效性,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科目的价值,也能够切实的帮助学生在日后的深造与工作中获得更多理性认识与管理思路。当前,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共性问题,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容易走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还可能对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部分脱离实际且滞后的方法并不能够成为促进现代企业进步、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会影响市场活力,留下企业隐患。

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教学过分重视经济层面控制,包括成本、利润以及投资,或者过分关注市场管理,比如营销手段、宣传推广等等。对某一方面的过分关注和追捧势必会造成企业管理结构失衡,全局意识与协调能力应该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把握重点的前提下,人们还应该尽量考虑周全,吸纳多方面影响因素,才能避免企业管理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内部管理的同时,往往很难把握人性关怀的尺度,节假日福利是否能够冲抵岗位工作的不合理分配、低能低效岗位,还是否有必要打着员工关怀的名义保留,此类问题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充分的调查分析之后得到准确的结论,一味的拖延只能让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如何让合理的人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也成为师生以及广大企业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视野下的企业管理教学创新路径

1.重视人力资源成本及产出的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等,它同样是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所有的战略决策以及内部正常运营都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进行落实和实践,对人的科学管理能够显著的提升个人工作效率、团队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各部门环节合作的顺利实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不仅能体现管理者个人的情感取向,更能够反映出整个企业的工作节奏与习惯,企业管理效果之所以千差万别与之也有一定联系。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市场运营成本与收益的同时,也有必要将人力资源成本与产出作为突出问题来对待,对该要素的考虑不能够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数据来反映,横向对比以及以时间为轴的纵向对比,都能够帮助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不同岗位结构与人员配置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效果,管理层人员包括HR都应该做到心知肚明,才能够对下一阶段的人员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尝试将成本比对环节进行适度展开,以案例形式进行不同人员结构下的成本对比,从而形成相对精简的人力成本架构,以便进一步的在整体运营中增速提效。结合现阶段部分行业去产能的局面,员工合理减少与安置、产能控制等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们很容易在当下的社会经济热点中举出恰当的例子,学生们也可以利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进行思维发散,获得更全面、更有价值的分析与建议。

2.强化人力资源模块在企业管理中的标准量化

企业管理是一个对数据要求极高的领域,企业每年度的会计报表、市场占有率、目标完成率等等都能够将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管理情况反映的清清楚楚。特别是在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之下,人们收集、处理和反馈数据的渠道和手段也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对数据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是每个企业人需要做到的,也是一个企业自查自省、常变常新的发展之道。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管理数据与信息都能够做到精准量化处理,它不仅能减小各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误差,还能够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管理,防止人为因素干扰企业健康运转。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一些指标的量化转变尤为重要。包括对各岗位员工绩效考核的精准控制、员工薪酬福利的管理以及日常的招聘培训事务都应该纳入标准量化体系。这种模式虽然在起初会有一定的制定和实施难度,但成型或稳定后的量化制度却能够大大的降低部分岗位的工作量,简化工作程序,显著提升管理效果。举例来说,一名市场拓展部门职员每月或每季度的绩效考核,会考虑到其项目达成数量、拜访客户数量、合作达成比率、每次拜访成功率等等,其享受的绩效工资与奖金也会与之挂钩,其对部门或企业的贡献率可作为其年终福利定档依据等等。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实际上是为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减负,方便他们结合员工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方案,同时,体系内所有员工也会在比对岗位说明与绩效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自身工作的优势与劣势,不断实现本领域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中的标准量化深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大大的提升管理规范性,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构成中高端管理体系,为其增加规模优势。老师们在划定企业管理关键指标的过程中,不妨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部分指标融合其中,一方面可以中和企业管理课程中过分宏观的数据与因素,便于学生形成相对平衡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统筹兼顾、粗中有细的习惯。

3.拓展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实践路径

人性化管理一直是近年来各行各业企业单位所追求和宣扬的,一方面,它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符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它也逐渐成为企业树立良好雇主形象,优化员工体验的重要途径,令员工满意的企业管理自然会为他们在工作上增加更多的动力。结合现阶段多数企业在个性化人性管理中的实践,人们可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老师们也应该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进一步的考虑人文因素以及人性化关怀的途径和程度,帮助其在企业整体运行中发挥正能量。

首先,很多企业以及管理者需要着重把握人性化管理尺度,比如弹性工作制是一把双刃剑,可能督促员工灵活安排工作,提高工作实效,也有可能增加管理难度,干扰员工到岗率。而以上员工做出的不同反应将会直接体现在各个部门工作配合过程中。因此,企业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有区分有重点的制定恰当合理的人性化工作安排,在圣诞节、情人节、七夕增发节日福利、对老员工家属工作优先安置、为员工子女提供教育基金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增强员工粘性与忠诚度,保证员工团队稳定,从而促进工作流程的顺利实现。老师们在日常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人性化员工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帮助他们在优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拓宽思路,学会利用人的特性与情感,在管理实践中减少阻碍。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实践的拓展不仅是要求员工满意,更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大方向。

第4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海洋捕捞渔业权渔民协会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l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研究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老制度经济学代表有康芒斯、米且尔等,新制度经济学由科斯(Ronald Coasel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论文所开创,它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它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的行为科学规律对制度进行创设,它可以使人们产生对自己行为的预期。好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有效地规范秩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提高人的生活满意度。

一、海洋捕捞业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资源的衰退

浙江舟山是我国海洋捕捞最集中的地区,其海洋捕捞产量占水产总量的95%。占全国总产量的10%,全省的50%。然而伴随着巨大成绩的背后,是渔业资源的衰退,一些传统的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墨鱼等基本上处于衰竭状态,几乎难以恢复;小黄鱼、带鱼、鲳鱼等则出现种种退化现象严重,渔获物普遍小型化、早熟化、幼龄化,一些海洋生物发展生存空间移位,汛期混乱等现象。近几年,渔场越跑越远,渔船越造越大,渔网越拉越长,而鱼越捕越少。如:1979年,单位捕捞渔获量达每千瓦达1.5吨,1987年降到1.1吨,1990年为0.90吨,现在则为0.75吨。呈下滑的趋势。

(二)“双控”管理的失败

我国对捕捞业实行船网工具控制指标管理(即“双控”管理),并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双控”的目的旨在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但是,自1979年恢复渔政管理以来,“双控”的基数一直在不断膨胀。以舟山市为例,从1980年到2000年21年间,全市捕捞渔船从7007艘增加到9396艘,总功率从31.33万千瓦增加到146.79万千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8%和9.03%。2001年以后由于政府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出台渔船报废政策,渔船数及马力数逐步得到缩减,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共缩减渔船1538艘,上交马力指标16.9万千瓦。“双转”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反弹之势仍不容忽视。

(三)渔民“失海”情况严重

渔民失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失海”:另一类是“隐性失海”。所谓“显性失海”是指可供渔民生产的渔场数量的绝对减少。这里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实施,使渔民失去相当大的传统生产渔场,其面积大约有10万平方公里,受限制渔场达26万平方公里,影响舟山市近5000艘渔船,涉及渔民2万人。二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临港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些产业用海的需求较大,与传统渔业用海发生冲突,各级政府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海洋功能区划中将大量的渔业用海调整为其它用海,使传统渔业用海大量缩减。所谓“隐性失海”是指可供渔民生产的渔场可利用价值的相对减少。这也有两个因素,一是大量农民和工商资本进入渔业领域,与传统渔民争夺渔业资源,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据估计,目前舟山市从事捕捞业的内陆渔民有7000多人,占全市捕捞劳动力的10%左右。二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据2004年《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舟山海域严重污染面积8556平方公里,重度污染1086平方公里,轻度污染1870平方公里,三项合计占舟山海域总面积的50%,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导致资源急剧衰退,甚至灭绝。

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渔业相关问题与现象的分析

制度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一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渔业资源公有的情况下,多捕才会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虽然在捕捞上实行了许可制度,但是每艘船捕什么鱼,捕多少是政府管不了的,在资源公有的情况下,虽然渔民知道不断增加捕捞力量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但是对于自身来说却是绝对有利的。所以,捕捞船只和马力一长再长,渔业资源也随之不断衰退。

一般来说,政府是社会公益的维护者,但是也有自利的动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也有冲动去调整用海的区划;而在GDP考核的压力之下,政府倾向于上马那些立刻带来GDP增长的项目,特别是在任期开始或结束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很多临海产业对用海的需求很大,政府为了出政绩,往往是调整渔业用海为工业用海,导致可捕区域不断减少。

政府的管理是通过公务人员来实现的,公务人员手中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管理的权力。政府是渔业的管理者却不是渔业的利用者,这有可能会导致个别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产生寻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官员对违规船只的放行损害的只会是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没有不仅损害反而因寻租带来收益。

长期以来,渔民的收入高于农民的收入,比较利益冲动促使他们下海。这也是吸引农民不断进入渔业领域的主要原因。

国家渔业法规定,渔业资源及海域属于国家所有,海洋渔业的捕捞权属于一切公民、组织或其它经济实体。面对工商资本的进入,传统渔民也是无可奈何。其隐性失海更加严重。

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创新一:设立渔业权

众所周知,公用地悲剧是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的对资源掠夺性开发。所以首先要实现渔业资源的产权化,即创设渔业权。渔业权创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的传统渔民的权益。传统渔民历来以海为生,捕鱼是其基本的生存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捕捞的权利是生存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相对于后来进入渔业的大陆农民而言,其本身有自己的生存资料――土地。在此基础上将有限的渔业捕捞权利进行分配,对传统渔民来说就有失公平。

其次,进行渔业权划分。将渔业权分为公共渔业权和地域渔业权,两者大致以禁渔区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实行许可渔业,任由工商资本和其它实体自由出入;分界线以西实行渔业权渔业。地域渔业实际就是行政区划为界线,实行属地管理,其捕捞权只能由传统渔民所有。许可渔业属于商业渔业,资本可以自由出入,只要符合国家对渔船安全、渔具渔法的相关规定即可,这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而渔业权渔业属于传统渔民的生计渔业。非传统渔民是被排斥在这个市场之外的,马力配额在市场上的流转则另当别论。因

此,对渔民身份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许可渔业还是渔业权渔业,其权益的实现都是以马力配额作为载体,渔船只有在拥有马力配额的情况下才能出海捕鱼。传统渔民出海捕鱼,大约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而亏损的传统渔民可以选择将配额转让给他人,这样,在不出海的情况下靠出租和出售配额也可以获得收入。另外,实行马力配额还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平。马力配额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配的,其获得依据是基于渔民的身份。国家现今对渔业的补贴是以渔船为单位的,而渔船只是少数富有渔民所有,多数渔民已经沦为雇工。按渔船进行补贴,则将广大贫困渔民排除在补贴之外。按马力配额进行补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公平。

渔业权渔业,是把传统渔民的生存权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既是对传统渔民人权的一种承认与保障。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借海域资源国有的规定来随意改变海域的用途,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也需要给渔民一定的补偿,某些地方“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可以作为渔民补偿的一种借鉴。

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创新二:建立渔民协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渔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村社管理已经解体,新产生的渔业合作组织大多名存实亡。渔民作为分散的生产单位,缺乏一个整体的组织平台与政府进行沟通,这使得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制度不能有效地传递到渔民手中,另一方面渔民的利益表达也缺乏一个有效渠道。这种情形之下,渔民协会的产生就非常有必要。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政府行使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少,很多政府的管理职能分解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愈进步,社会中介组织愈发达。渔民协会作为渔业发展的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地将政府的政策法规传递给渔民。同时,作为传统渔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团,它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管理渔业。政府把多余精力集中到宏观调控和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中,可有效地避免管理者与利用者脱节的矛盾。渔民协会既是资源的所有者,也是资源的利用者,在过度捕捞会损害渔业永续发展的情况下,渔民协会会自觉地调整捕捞的强度,保持与资源更新的平衡点上。如果渔民不顾协会的约束违规操作,损害大家的利益。必然会受到大家监督而得不偿失,因此,能有效规范渔民的自觉行为。

第5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1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

1.1网店模式

电子商务创业的第三方平台主要包括:淘宝、天猫、京东等在第三方平台开设的网店。网店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商品出售。客户可以在相应官网上搜索到商品,根据商品介绍及价钱进行购买,过程里有客服服务。购买下单通过网络银行进行付款,卖家按照所填写的收货地址进行快递发送。这种商业模式也出现在很多大学,学生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开店并出售商品,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有许多大学生开始在网上开店,或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店进行创业,有零食店,还可以网上预定送货上门;服装店,可以到店试穿;化妆品、美甲店等。生意做的不大但却能充分展现出大学生利用网络创业的实践情况。

1.2自建商务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指大学生自主建立网站,通过网站来营销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对学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会花费很多资金,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很多困难。但仍有成功案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在不断的努力过程中建立了成都首个校园购物网,该网站包含的商品种类繁多,如食品、鲜花、电子产品、生日礼品等,还提供租赁服务和二手商品等。给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1.3提供技术服务模式

该模式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专业性较强。学生需要用所学知识给相应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网站服务,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网站建设、网络营销推广、搜索引擎优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1.4基于校园网的电子商务创业模式

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为师生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多数大学生习惯利用网络做校园订餐网站,依靠送外卖的形式进行创业,当然还有二手物品交易网站,可以交换或者买卖自己需要或不需要的物品,手机、书本、自行车、电脑等。

2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

2.1国家政策支持和法律政策保护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曰益突出,国家在解决社会上大学生毕业相当于失业这一难题的同时,更应该促进在校大学生在校园内的自主创业,这就需要政府推出有效政策,才能更有效的扶持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进程,进一步激发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创业,激发他们创业动力。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还会受到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影响,所以国家还可以通过出台更完善的法律政策来保护大学生创业,才能真正降低大学生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性,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提高创业成功率。

2.2创业和实践支持

校园电子商务自主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顾客的需求和给商品进行定价等(3)。如开网店的情况下就必须熟悉商务流程,网店的基本流程以及网店如何装修等。校园电子商务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创业和实践教育能够传授大学生相关的技术经验,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持。

2.3创业资金的保障

在交易平台进行网络创业需要一定资金保障。如开淘宝店的保证金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开店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一定的资金才能进行进货,进而和买家进行交易。当买家需要退货时或者遇到一定问题时也能及时给买家退款,也是淘宝对商家的一种掌控,当商家有违规行为时可以从资金的渠道进行惩罚,维护淘宝交易的正规运作。另外,大学生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建立网站以及网页的休整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证。当建立好自己的网站的后期宣传推广,也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2.4个人实战经验的支撑

多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大学生来支撑,因为一般的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性较高,进而对创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创建者需要对网站进行创建、运营及推广。进行一定的实战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有利于日后创业的长远发展。

3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笔者从国家政策、创业和实践支持、资金保障、个人经验和外部技术支持这五个变量给大学生创业带去的不同程度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网络贴吧、微信公众号和外出发放问卷等不同形式。调查对象有学生、企业单位职员、政府职员、自由职业者等。年龄从18岁到50岁,共回收调查问卷225份,有效问卷共210份。然后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了SPSS17.0相关性分析。

由于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中变量太多,所以做了进一步归类与整理,以便能够更加清楚的分辨出不同类别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强度。然后利用SPSS17.0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在进一步的计算过程中取相关系数p=0.05,得到了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4基于校园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缺少政策、法律保障

由于大学生基础校园电子商务的网络创业属于兴起不久,所以国家没有出台特别完善的政策来扶持其发展。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的现状看,他们面临的困难不止是经验、资金以及知识水平的不足,如果国家及政府能够提供有利的政策帮助和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相信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能够更加顺利。但国内在这方面的政策导向还有待改善。

对策:呼吁国家完善相关的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创业保障。

4.2创业实践经验不足

大学生除了必须完成的基本课时外,还需要在学生会的组织下参加各种社团和竞赛的活动,此外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都必须考和本专业有关的资格证,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业,包括网店的开设和推广、网店商品和信息的上传及修改、寻找靠谱的合作者等,都需要大学生用充分的时间去实践和积累经验。所以如何解决创业时间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所面临的重要障碍。

对策:鼓励大学里增加创业教育的课程,提供更多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更多的网络创业模拟实践活动。邀请更多有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进行讲座,增强学生自主创业信心。

4.3创业资金不足

尽管大学生都拥有较好的网络创业创意和积极的精神,但很多学生的想法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夭折,使特别多好的创意都成为空想。也有很多大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创意去争取有实力的公司合作,但是成功的很少。

对策:国家和学校应该加重对励志创业者的资金支持,由国家拨款到学校,给他们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热情。

4.4创业技术匮乏

多数大学生技术不精通的,实战经验也是极少的。再者大学生自身的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能力也较强,但创业过程一旦遇到网络制作与修改的困难,还是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解决。

对策: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课程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专业技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进行网络自主创业实践。

5总结

第6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规制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对市场微观经济体进行干预管理的产业经济学分支,经济性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渔业中的许可证制度就是经济性规制。

规制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五个阶段(周慧许长新,2006)。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总结出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特征,其中规制内容从经济性规制到社会性规制演进,规制手段从传统规制手段到激励性规制手段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特别是规制手段的变迁。传统的渔业规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的激励,而基于产权的渔业规制如可转让的个体配额(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个激励性的渔业规制。

2渔业规制目标

渔业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和环境上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渔民获得应有的利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在现实社会中,渔业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点,随着捕捞者的增加,拥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渔业的这种开放获取的性质主要带来了以下问题:①经济上和生物经济上的无效率。与私有产权相比,开发获取导致付出较多的捕捞努力但是获得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捞努力使得生物经济学的均衡鱼存量低于最大持续产量。②过度捕捞。由于渔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人人都可以进入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渔民总是试图捕捞更多,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这就产生了“捕捞竞赛,导致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耗竭。

尽管有学者认为水产养殖是一个避免过度捕捞并且满足不断增加的对海产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发展水产养殖可能会毁坏海岸的地貌,破坏某些生物的栖息地。例如,在我国,许多红树因为水产养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些损失难以弥补。另外,过多的水产养殖会降低水质,而修复水质,清洁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渔业资源开放性获取所带来的无效率和过度捕捞,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仅仅靠用水产养殖业来代替渔业。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来纠正开发获取带来的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制目标。

3主要渔业规制手段

根据渔业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渔业规制可以分为:产出控制(限额捕捞、个体配额)、投入控制(许可证制度、个体投入控制)和技术措施(休渔制)。

3.1渔业许可证制度和限额制度政府主要通过对控制渔船和捕鱼工具,发放许可证和捕捞限额来管理海洋渔业。从1989起,政府就开始对渔船的数量和它们的总功率进行控制,以此来限制捕捞力。限额由农业部分配到沿海各省。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

负责根据配额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在我国,在已经实行限额制度的海域捕鱼或是捕捞已经对其捕捞数量进行限制的鱼种,捕捞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

为了更好的实施“双控”制,渔业许可证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2002年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中将渔船分为三类: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千瓦;海洋小型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且船长不到12米;海洋中型渔船。各类渔船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发放。大型拖网、围网,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以及到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业的这三类渔船的许可证需由农业部进行审批,委托农业部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发放。远洋渔船的许可证由农业部审批发放,其它渔船的由地方部门进行审批发放。《规定》还指出使用期一年一上的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同时规定,我国的渔业捕捞许可禁止进行交易和转让。

1999年,政府宣布每年的总捕捞量应该实行“零增长”。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新修订的《渔业法》出台,宣布实行对捕捞量的配额管制。这种对产出的控制将某海域内的目标鱼种的最大捕捞量限定在与前一年大致相当的数量上。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实施了“零增长”之后的2000年起,到2005年,总捕捞量基本保持在145万吨,增长率在0%处波动。

3.2休渔制休渔制既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休渔制是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或是禁止使用特定的方式作业。休渔期一般是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进行休渔,可以保护主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修养生息。在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实行休渔制度对特定的鱼种进行保护。①1981年,从4月1日到7月31日,北纬32°到34°,海岸线以东至东经122°30’海域禁止使用拖网作业。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②自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③自1989年起,为了保护带鱼,从5月1日到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到30°30’,海岸线到东经124°30’)作业。

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始于1995年,首先是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在我国其它海域实行。由于每年的环境、气候等情况不同,各年具体的休渔日期不尽相同,2003年农业部对休渔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强调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并报农业部和所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备案。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时间开始前进港集中,休渔期间不得擅自离港或转移停泊地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4对我国主要渔业规制的评价

我国的渔业规制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限额制度和休渔制度。但是,这三种制度都仅仅是在限制或是禁止,没有实施激励性的规制手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捕捞限额制度还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况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会导致“捕捞竞赛”,一方面“激励渔民在渔汛期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激励竞争”,另一方面,“激励渔民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或扩大其捕捞生产能力”。休渔结束以后,强大的捕捞压力和“捕捞竞赛”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陈卫忠的研究中,也提到休渔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海洋鱼类的数量恢复几乎无所作为。尽管如此,作者仍旧对我国的渔业规制持乐观的态度。王海峰等(2006)用带有虚拟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考查了“零增长”、休渔制度、“双控”制和加入WTO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增长”、“双控”制和休渔制度影响显著,但是仍需要改进。其中,“双控”制度在投入控制方面的成果还不稳定。一方面因为它“没有控制机动渔船的吨位”;另一方面,“机动渔船的千瓦数也在临界值,随时可能超过合适的渔船千瓦数”。

总的说来,我国的渔业规制尚存在激励不足,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耗竭的状况。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渔业的规制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进,相信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渔业规制可以得到改进,渔业可以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5参考文献

[1]宁方勇.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07,(1):8-9

[2]张红凤.规制经济学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5,(8):72-77

[3]周慧,许长新.新规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2):152-158

[4]吴海川,陈艳.渔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关键问题剖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1):14-15

[5]孙宝田.论海洋捕捞的“零增长”和“休渔制”[J].渔业经济研究,1999,(5):21-24

[6]郭守前.资源特性与制度安排: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第7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舟山;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宏,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139-142.

[2] 杨美丽,吴常文.浅析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J].中国渔业经济,2009(3):12-15.

第8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垂钓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于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垂钓业因其休闲娱乐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重要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渔民致富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在垂钓业的发展中竞争也日益加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同仁卫星水库垂钓点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华融山镇,属于重庆市的郊区,从主城区到那里大约1-2小时。此垂钓点分为大库垂钓和小池垂钓,大库垂钓一般是每人每天20元(含午饭),钓到的鱼自己带走;而小池垂钓是不收垂钓费,但是钓到的鱼,不论品种,一律16元/公斤。该垂钓点垂钓业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钓客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00多人。因此在垂钓业的经营中,必须看清垂钓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垂钓旅游业的概念

中国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y)是把游钓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休闲渔业”不仅仅限于钓鱼一项,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钓、采、捕、观赏、品尝以及交通、旅馆、餐饮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休闲性、娱乐性、生态性和文化性,令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着迷。

垂钓旅游业是休闲渔业的一个分支,是指利用水体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体验垂钓艺术,并集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一种产业;是人们劳逸结合的长产业链式的渔业生产方式。垂钓旅游业把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逐步成为现代渔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垂钓旅游业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为了保证本国渔业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即开始开发海洋垂钓业。20世纪90年代初,休闲渔业在西方迅速兴起,对各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9万人,游钓导游2.4万名,海洋垂钓已形成产业化。在美国,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餐饮、旅馆、商场、娱乐场所等为垂钓者提供服务的设施应有尽有,美国的游钓爱好者已超过8000万人;游钓船(艇)1800万艘,游钓渔业的渔获量占到渔业总产量的20%,为1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近年来,中国垂钓旅游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中国已拥有钓鱼爱好者9000多万人,休闲渔业已成为中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休闲渔业以海洋渔业为基础,开展海上游钓、渔船观光、海鲜品尝、渔村风俗文化展示等活动;或兴建专业休闲渔业场所,集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为一体。内陆地区,如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利用原有发达的城郊水产养殖基础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形成了“住在水边、食有水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的特色休闲渔业,创造出了池塘养鱼无法相比的经济效益。休闲渔业的蓬勃兴起,不仅解决了渔农增收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出路问题,也为城镇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人群提供了新的项目。

三、发展前景

(一)潜在钓客多

首先,度假娱乐拓宽了垂钓空间。现在中国每年节假日110多天,几乎占了一年的1/3,这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时间,不少城镇居民把垂钓娱乐作为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使垂钓业日益看好,垂钓市场不断拓宽。其次,收入提高,拉动了垂钓消费。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显著增加,在全国各地掀起垂钓热,同时异地垂钓也变得相当普遍。

(二)市场前景好

作为渔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垂钓旅游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3倍以上,显示出迷人的“钱”景。垂钓旅游业把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逐步成为现代渔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些地方还准备建设国际垂钓中心和豪华游钓场、适合普通游客的休闲垂钓中心、垂钓俱乐部、娱乐广场等项目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垂钓旅游业必将是渔民致富的新路。

(三)社会发展和环保的需要

垂钓旅游业是渔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环境宜人、丰富无污染的水利资源,是大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基础。在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渔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发展垂钓旅游业可以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保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娱乐需求,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渔业经济发展新思路。

四、存在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可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渔业资源,尤其在5大河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但是中国渔业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缺陷与不足,如同仁卫星水库钓客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00多人,规模太小,经营粗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垂钓鱼类品种单一

目前用于垂钓的成鱼品种还比较单一,只限于传统的鲫鱼、鲤鱼、鲶鱼等,已经不能满足垂钓者的品味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还是以前的单一的品种,对垂钓者来说就没有吸引力。

(二)垂钓场所环境较差

垂钓旅游业引发生态污染不容忽视,每到垂钓旺季,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进行水上餐饮、娱乐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与闲情雅致很不协调的是,每天钓鱼者在满载而归、尽兴离去时,垂钓场环境却变得脏乱不堪,尤其在钓鱼旺季,随处可见被丢弃的各种垃圾:塑料布、空的啤酒饮料瓶子、废报纸、脏纸巾、烟盒烟蒂以及水中漂浮的塑料袋等。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影响水质和鱼类的生存。

(三)垂钓旅游业的场所少、规模小

在中国的城市里可供垂钓的场所太少,且多集中在远郊,近郊设施齐全的垂钓场所很少(不包括公园内的垂钓点),不能满足广大钓客的需求;而且普遍存在着规模太小,一到垂钓高峰期就会出现钓客无处可钓的现象,不少钓客只能去远郊和农村找地方垂钓,既费时,又费钱。现代社会,天然水域的可钓之鱼日见稀少,而随着垂钓功能的扩张、需求的增加,为钓而养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型具有竞技功能的垂钓场所少,且主要分布在远郊地区;中型垂钓场所要近一些,只适合有车一族;近郊的垂钓场规模较小。

(四)管理混乱,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整体管理水平差。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休闲垂钓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联合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对休闲垂钓基地的品种、质量、价格、餐饮、娱乐、住宿等经营项目,根据其不同特点制订出整套相应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乡镇政府也应从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为发展当地休闲垂钓业加强宏观管理,做好服务工作。

五、发展对策或建议

(一)增加成鱼的花色品种,打造垂钓品牌

垂钓品种是垂钓的核心。适合于垂钓的品种很多,如北方有鲫鱼、鲤鱼、草鱼、鲶鱼、怀头鲶、团头鲂、青鱼、锦鲤、红鲫等,南方有草鱼、花连、白连、清泊、大口连、黄蜡丁、鳜鱼、团鱼、江团、麻鱼、重口等均适合选用。同时,要根据垂钓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大小成鱼,做到品种齐全,才能吸引众多垂钓爱好者的光顾,提高垂钓的效益。因此,增加成鱼的花色品种已是当务之急,是吸引垂钓爱好者光顾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应注意成鱼的个体规格的合理搭配。

打好垂钓品牌,逐渐形成特色优势,满足不同垂钓爱好者的需求。通过对垂钓鱼种和垂钓场的考察,进行合理的垂钓场规划,选择与众不同的垂钓鱼种,加强宣传,吸引顾客,形成独特垂钓品牌。作为垂钓经营者,只有放养品种优良独特,价格公道,才能形成好的信誉,吸引垂钓者。

(二)养殖场与钓场分离

垂钓经营者多采用外来鱼作为垂钓成鱼,风险较大。如果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自己养殖用于垂钓的成鱼,效果会更好,并能降低成本。养殖场要与垂钓场分离,养殖场较大,从而可以大量养殖不同的鱼,而垂钓场较小,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的钓客对不同鱼种的需求和稳定的鱼类供应,还可以控制垂钓场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导致鱼类因缺氧或脱钩受伤而引起食欲不振,影响上钩率。

(三)垂钓旅游与其他相关旅游相结合

垂钓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游乐活动,既可让人们享受休闲的愉悦,又可满足人们运动的需求。通过垂钓与游乐相结合,全面提高垂钓业的品位,拓宽垂钓业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垂钓业的提档升级。如在垂钓区建立相关展览馆、鱼类科普展览厅、幻灯室等,介绍中国乃至世界鱼类特点、分布、特色观赏、鱼类的生长生活习性等基本常识,可以使人们在获得垂钓乐趣的同时,丰富人们的渔业知识,增加人们的垂钓兴趣。

各地应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灵活打好游乐牌,带动垂钓业的提速发展。既可将垂钓业与当地特色旅游业相结合,如重庆可以和农家乐、乡村生态游相结合;也可将垂钓业与水上运动相结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垂钓比赛,以比赛促钓业发展;或开办多种形式的“住渔村,钓渔村”特色旅游项目,提高与垂钓业相关服务业的效益。逐渐形成以钓业带百业,以百业促钓业的综合发展态势。

(四)创造垂钓发展的良好环境

垂钓业效益的好坏与垂钓环境的优劣是分不开的。垂钓环境具体包括垂钓池水体状况、鱼类品种及其周边环境的状况,如树林、草坪、垂钓设施,钓具、餐饮服务、娱乐服务等相关内容。在建设垂钓旅游业项目时,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必要的配套设施,坚决打击污染水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用于发展垂钓的池塘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要突出野外休闲乐趣,可在池塘边搭建小草棚、走廊或亭台,作为垂钓者的遮阳避雨处,池塘四周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养殖禽类、鸟类,极力营造回归自然的气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垂钓者。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垂钓旅游业是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因此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鼓励企业家、私营老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经营垂钓旅游业。另外邀请休闲渔业专家开设讲座,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垂钓队伍,向人们传播钓鱼文化,并加大对垂钓基地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休闲垂钓文化。

参考文献:

1、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

2、查南冕,戴明华.我国的休闲渔业[J].水产科技情报,2001(2).

第9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广西;农业产业;区位商

1.引言

区域经济学中,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产业能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利用区位商为人们区域经济发展定量分析提供数据参考。探究广西地区农业发展,对整个华南乃至南方地区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广西农业和农产品的研究较多,如李志刚,蒋斌从贫困视角出发,基于国内外农业推广、农业发展和贫困理论基础,对广西农业推广进行了研究;韦志扬,陆宇明等对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樊端成分析了近现代农业结构的演变,为广西农业战略性调整提供借鉴;李仕强认为应通过加强工作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

本文利用区位商分析法对广西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建议,为协调广西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2.基于区位商理论的广西农业分析

2.1区位商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区位商指数(Location Quotient)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优势的指标,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一种定量工具,它通过衡量某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劣势及该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找出本区域的优势产业,根据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专门化率,其计算公式为:Q=■。式中,Q表示区位商,x■表示i产业在j区域的产值,x■表示该区域的j总产值,xi代表本地区所在国家或区域i产业的产值,X代表本区域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总产值。Q值越大,表明i产业在本区域发展水平越高,发展优势越强;反之,优势较小。

2.2广西地区农业产业区位商计算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2012年有关数据,根据区位商计算公式对广西农业产业区位商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图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发展区位商一览图

分析表中结果,广西地区林业商数均值最高,总体也高于其他产业,证明广西林业优势最高;牧业商值整体较高,均值排第二,发展优势显著;渔业商数均值维持在1.75左右,属于广西次优势产业种植业;种植业商数均值为1.61,在2011年下降明显,优势性最低。

3.广西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

研究发现,广西农业整体发展较好,林牧渔业水平发展平稳,但种植业发展略显疲态。因此,广西应采取引导与扶持对农业产业发展予以调整。

科学指导林业发展。加强森林管护经营,提高林业产业集中度;整合林业资源优势,建立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科技应用激励机制;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点,加快林业人才培养;利用林下资源,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扶持林业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能源产业化水平。

合理保护牧业发展。自觉保护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推广果园地表间种和套种牧草,增加饲草供给;利用广西牧业优势,发展特色牧业;建立牧业生产合作社,推动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选育和引进畜禽新品种,提高良种良法水平。

全面优化渔业发展。改造中低产池塘,对中低产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发展高密度、集约化渔业养殖;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渔业的综合效益;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修复和丰富渔业生态资源;完善和加强执法管理,推进增殖保护区和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

重点协调种植业发展。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确保粮食安全,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关系;坚持科技兴农,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科技兴农项目,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蒋斌.贫困视角下广西农业推广探索[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1.

[2] 韦志扬,陆宇明,韦昌联,覃泽林,于平福,陆定迎.广西: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08:1020-1024.

[3] 樊端成.近现代关系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透视[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0.

[4] 李仕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工作思路[J].广西: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