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身运动康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

第1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全民健身 问题 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因此得以兴起与发展。1995年,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颁布《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出台《全民健身计划》,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逐步意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价值,由于对社区体育的实际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十多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取得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据调查统计,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呈现显著的特点,男性高于女性,低学历参加体育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而高学历的在不断上升,体育人口的职业也呈现了显著变化,有职业的体育人口在扩大,无职业的体育人口在缩小;场馆数量严重不足,建设速度极为缓慢,人均占有场地数量仍然很低;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各级别之问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地位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起点低,再加上2O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需要,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模式 ,即集全国之力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社会)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获得了全国的大多数体育资源,从而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民体育意识淡薄的限制,社会体育的发展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二)保障条件仍然缺乏,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严重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长70.51%,每1O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31.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58.46%。但与芬兰、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且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结构还存在质量不高、年龄偏离、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落后。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高校应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先进、场地器材完备等优势,对学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只分级别不分类别,难以满足学员的兴趣与工作侧重点,所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进行分类培训。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可分为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型。技术型的培训,应侧重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和指导技能教学;经营管理型应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方法、经济学知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这样既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也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应当大力培养和发展前者。因为他们是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以传授和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所以,体育主管部门应集中精力抓好专业技能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二)挑战:对现有的培养教育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培训内容是培训目的得以落实的根本途径和关键,而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但我国的培训方式则是只分级别不分类别,这种不分类别的培训内容显然不能适宜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因此建议尽快组织编写全国材,按其工作对象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注意竞技运动项目的同时,强调民族体育项目的培训学习,可增加休闲娱乐、健美健身、康复保健等,同时,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社会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想要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那么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社会体育及其全民健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体育的发展中,广大群众锻炼的科学化水平还普遍较低,很多人缺乏锻炼知识和科学方法,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锻炼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科学技术服务,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有效提高群众的健身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俭慧.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4):25-27.

第2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一、学校体育是《纲要》实施的主体

《纲要》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如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丢弃或放松了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块,《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就无法全面完成。

学校在体育师资、技术、场地、设备、资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还是农民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都会经常借助学校这方面的力量,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就更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学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1.基础作用。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青少年与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一部分学生体质下降。因此,解决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夯实好全民健身的基础,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加大投入,搞好场地、设备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持续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正常开展,组织好各种竞赛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另外,学校体育工作做好了,对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亦会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

第3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

第4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运动健康服务业;高校;消费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69-02

国民健康是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务业是关系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预计将达8万亿以上。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业运动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健康需求的暴涨,大数据等对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在从信息时代经由知识时代快速向智能时展,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和环境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发展,竞技体育、专业运动、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与环境构成了大体育健康服务产业。

一、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相关服务,运动健康服务是健康服务业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体质测试、运动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健康指导、体育运动培训、运动康复指导、运动器械、运动设施改造、运动健康网站、运动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3 700万,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服务网络的理论依据。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不管是运动队、普通学生甚至弱势群体学生等,学校体育必须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各部门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我国政府即将出台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各项政策来看,意味着体育健康产业正处在一个政策利好阶段,体育健康行业变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大众的四轮驱动,这也意味着政策环境会越来越灵活。

二、运动健康服务业在高校的消费需求

1.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3 700万大学生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高等院校协作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平台建设、系统运维、市场推广、健康服务、临床测试与应用,最终提高高校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学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监测、健康服务的良好体验、健康服务大数据分析,构建“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开放共享平台,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

2.运动健康保险需求。数据显示,美国的运动健康保险市场高达千亿美元。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3.大学生健身服务需求。随着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健身观念的建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男女对健身需求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是健身鞋、体育赛事、羽毛球、篮球、跆拳道、台球、器械运动等,女生主要参与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运动,高校付费健身活动需求也不一样,花钱买健康在高校也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

4.运动心理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学生的运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从治疗模式转向预防模式、发展模式,服务的人群应该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向更多的普通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质。要让心理健康服务有良好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以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育。

5.运动科研服务需求。《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科技兴体”的战略目标,“科训结合”是运动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运动训练是人体的训练,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和运动生理实验室可以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科技服务。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科技在体育健康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重。

三、高校运动健康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健康服务定位不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但缺少相关文件对高校健康服务业做出具体指导,高校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定位很模糊。从传统来看,高校的健康服务主要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面对几千万的大学生群体和健康服务庞大市场,大学生既是需求者也是传播者,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健康服务业重新定位。

2.健康服务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强调其公益性,比如公共运动健康服务,这类服务的供给者是不会获得理想利润的,比如公共体育教育、运动会、体育心理健康咨询,因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是运动健康服务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领域,高校运动健康教育等这类公共健康服务,想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困难的。同时,在这个庞大需求运动健康服务的人群面前,消费者愿意购买运动健康服务,如学生运动损伤需要医治、药物、康复理疗,需要收费才有可能盈利。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我国高校很少应用运动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和盈利途径单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3.弱势群体健康服务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大学生个体差异大,健康服务的内容、手段、组织保障等都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需求。弱势群体需要的健康服务不到位,学校为弱势群体学生组织的专门的竞赛或活动几乎没有。体育部(教研室)、校医院在为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咨询、运动心理健康、康复理疗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务人才缺乏。人才素质影响服务质量,健康服务需要懂专业同时具有一定管理创新,要懂运动、医学健康知识、实际的操作经验、管理营销能力等复合型人才;健康服务业市场化运作,校园健身房、体育培训、各种体育协会等需要管理与专业人才;提供场馆、器材、教练等服务需要市场管理的人才;在网络与信息时代需要熟知相关知识与运营的人才,等等。

四、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1.加强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现代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运动竞技成绩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场地器材、科学化训练、生理心理、疲劳与运动营养、身体恢复等健康服务,做好运动训练“科训结合”,努力提高教练员和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学、训练与竞赛的科研攻关,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政府学校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健康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履行责任,学校重视并且能够健全组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第三方支付是运动健康服务的最大买单者。尽力拓宽健康服务业的盈利途径,深入研究市场,在大量市场调研基础上,研究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3.培养健康服务业相关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健康服务必须要有一批管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体育保健、健康服务、社会体育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培养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健康服务业是新兴的产业,客户的定位、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媒体的运作、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专业的管理与营销团队。

4.互联网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健康服务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联的平台,并渗透到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客户管理环节,所有客户都要建立网络电子健康档案、回访记录及提醒系统、电话咨询虚拟网转接、客户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统等。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以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为动力,逐步完善独特的健康体质解决平台,体育健康大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必将助力体育健康大产业的顺利转型。充分利用广播、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5.融入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对运动健康消费需求,运动健康服务业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管理体制、产品设计、团队建设创新开发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把医保工作的重点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把高校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廖小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科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

[2] 陈永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4,(6).

[3] 潘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 闻健.对《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问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第5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2.2.1培养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6]。基于这一定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于培养从事以下具体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2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3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4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2.2.2使用规格规格是规则、规定、规范。使用规格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如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使用规格。使用规格还应包括对不同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7]。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存在技术等级划分的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另外,根据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体的需要,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体育休闲类等4类。这4类指导员可以涵盖社会体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别与不同等级的交叉,形成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全方位地为社会指导服务[8]。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这种分类与分级的交叉,便可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根据以上要素体系,依据分类与分级的交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包含16种不同规格的人才表2。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图1。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可以表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规格各要素的权重,代表横向的各种条件的比重分配情况。α*则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级别上的条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国家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10年;αB41=10表示一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5年。

2.3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应该是:国家体育总局依据培养方针,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规范,规定培养制度,各级培养机构则根据各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培养途径、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方式,组织实施培养活动等。图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体系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内容载体,直接决定于培养目标包括使用规格,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和核心要素[9]。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时应开展的课程大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社会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市场与营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学、健身体能锻炼等。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与救护、器械健身、保龄球、跆拳道等。另外,增加专项提高课以及专业特色选修课如水中健身、形体训练、健身街舞、瑜珈、搏击操、普拉提、攀岩等。实习、课题研究和岗位培训。以上是课程体系的总量,要注意体现课程设置的机动性,根据不同规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应有所差别。另外,还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将各门课程归类如下:

2.4培养途径

培养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去构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形式载体,决定于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9]。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途径的单一上,应该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2.4.1职业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员打下一个综合的、基础的、全面的基础,让学员了解人类知识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在指导实践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员的智力,使其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图3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教育应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开展上述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获得学位,为接下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设置。事实上,学历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和体育教育系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学历教育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10]。2.4.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递进,应该以获得学历作为申请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受其文化层次、知识背景的限制,不能达到指导人们科学锻炼要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标准,并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了加大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关单位可授权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可采用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针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级分类交叉的培训,以保证大众体育运动中各种指导人才的需求。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凭证到工商局申请执照。另外,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相对应,应尝试淘汰制度。建立成绩通报制度,加大奖励、淘汰力度。2.4.3高级研讨班在职教育要区别于现有的培训班,摒弃单一的分级培训,应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级研讨班,作为培养和提升已获得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研讨班的目标直接锁定为在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研讨班的学员、课程设置、研讨方式均应该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学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基础的学历教育”+“为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职业认证”+“为进一步提高等级和职业素质的在职教育”的“三头递进”“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学历教育为基础,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在职教育为补充。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引导学历教育,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刺激在职教育图4。图4“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这样,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培养途径为“形式载体”,分级分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其中培养方向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4类4级交叉可得出16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开展的课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一个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

3.2建议

第6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保健班 体育课 教学设计

在各普通高校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损伤等原因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学习,这部分学生虽然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很小,但是他们有着健全的大脑和正常的思维,非常渴望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愉悦。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同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各普通高校纷纷将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开设保健班。

一、保健班学生的特征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参加保健班的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先天残疾。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或者不全。

(二)后天损伤。这部分学生占的比重较大,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总的说来主要是由慢性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身体伤残,导致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三)其他原因。这包括精神疾病、身体肥胖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病的高发,由于此种原因参加保健班的学生数量在增加。

不管以上哪一种原因,保健班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有着聪明的头脑,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却因为存在运动功能不健全的事实,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发现,保健班的学生都非常渴望像正常学生一样参与体育锻炼,羡慕和欣赏同龄人在运动场上潇洒的身姿和雄壮的体魄。同时,他们又往往对自己身体一些部位的不健全而感到沮丧。这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就使得他们不仅丧失了与普通学生一起运动的权利,甚至不愿意与同学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和活动,在与人交往中也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抑郁内向的性格特征。但是这种性格往往并不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压抑,而是他们力求通过刻苦的锻炼来弥补身体的缺陷,通过认真的学习来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在保健班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项目的锻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的健身知识和保健方法,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体力、重塑体魄的目的。

二、保健班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我发现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保健班,虽然其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设置的课程都具有运动技术简单、运动负荷较小的特点,这些课程包括太极拳、乒乓球、交谊舞、健身气功等。不过长久以来,我国各高校对保健课的教材、教学计划、考核要求,以及授课教师的配备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分类教学,而是往往将全校所有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教学的学生组织起来,随即编班分派,安排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教授保健班的教师往往是本校的普通体育教师,有的学校给几乎每位教师都安排了保健班,但是有的学校安排了专职教师予以授课。教师在给普通学生教学的同时,一般不会对保健班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认为教授保健班学生的任务就是“带着他们玩儿”,没有将之上升到教学任务的高度。而专门安排授课教师的高校选择的教师,往往也选择缺乏教学建树的教师担任。同时,绝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残疾人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缺乏对残疾人教育规律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保健课的教授质量。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不适合或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有可能损伤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以致对其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三、针对保健班的体育课教学设计

保健班学生入班的原因各有不同,由于身体、喜好差距较大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因此教师在对保健班体育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校及相关教师在对保健班体育课教学设计之前,应该根据医院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诊断以及学生入学体检的相关资料信息,根据身体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身体类型组成不同的教学班或者小组,从而制订出不同的体育课教学科目计划。

(一)慢性疾病。这里指的慢性病是保健班学生中常见的心脏病、甲亢、胃炎、关节炎等疾病。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将慢跑、太极拳、医疗体操等项目列入课程,在体育课中安排中小强度的运动,通过每次30―60分钟的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

(二)意外伤害。有些学生在入学后因拉伤、扭伤、骨折或手术等意外伤害无法参加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而参加保健班,对于这些学生要进行康复性训练,除了慢跑、太极拳等项目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柔韧性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伤情来设计,而且锻炼的时间不宜太长。

(三)心理障碍。有专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纪疾病”。在高校中,也有部分学生患有忧郁、自卑、强迫等心理障碍疾病。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加以注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选择集体项目,以及带有音乐伴奏等可以放松心情的项目,比如太极拳、健身操、趣味游戏、体育舞蹈等,这些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心情愉快。

(四)体质较差。在现代高校中,体质较差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开展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将游泳、中长跑、健身操、减肥操等项目融入教学,培养其运动兴趣,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作用。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健班的学生有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其他学生因为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学习,或多或少也会存在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压力哪怕被无意之间激化,也有可能引发学生心理上对运动的叛逆和反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地进行引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爱好。

(二)对保健班的教学活动,应该掌握适度原则,使学生的身心都达到一个正好饱和的状态。这是因为较小的运动量无法满足保健班学生的运动需求,达不到运动的目的;而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不能承受强度较大的运动,如果强行加大运动量,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可能带来新的运动损伤。

(三)应该教授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保健卫生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正确的运动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信念和技能,使他们树立起战胜伤残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体质的大幅度提升。

保健班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里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现在存在以后也将长期存在。但是从目前来看,不论是从教学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没有对保健班加以足够的重视,希望高校各方面加强对保健班学生的重视,使他们真正享受和体验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运动快乐。

参考文献:

[1]虞荣娟.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杨敏,邱习勤.普通高校保健班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4]刘永峰.高校保健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1,(8).

第7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指导员 管理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与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管理使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现状

1、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队伍数量较少,等级结构失调,缺少高素质、高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项目不全面,指导年限不长,指导形式单一等问题。[1]

2、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部门对其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不够明确,使其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而且工作效率较低。

3、河北省相关的体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但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且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时数较少,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工作中的质量。目前我省缺少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模式。

4、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系,致使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5、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知识更新和再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致使队伍的指导质量低。

6、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有级别而没有类别和运动项目的划分。河北省居民体育锻炼需求较高,但目前我省缺乏体育锻炼科学化和锻炼形式多样化的管理制度。

7、河北省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对指导员队伍的任职期限和考核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网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对策

1、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的作用,成立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促使我省体育单项协会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构建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协会管理模式,为有序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2]

2、河北省体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起到宏观调控的职能,逐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荐和派遣,在不同的社团和机构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

3、优化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根据目前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优化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首先,必须大量培养中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次,应该提高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比重;第三,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定中应当遵循政事分离的原则。

4、丰富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类别结构。借鉴发达国家的分类方法,建议今后也将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划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中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妇女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健身健美类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等,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分类管理工作。

5、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课程结构。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指导课程,其中专业指导课程虽是培训的重头,但基础课程也应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课程的重点,它直接决定着被培训者的专业指导能力。

6、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首先,在培训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对体育指导的需求密切结合,同时必须明确区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队伍中的具体作用;其次,应当建立统一水平的考试制度;第

三,应疏通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提供指导的渠道,建立一条完善的管理体系。

7、河北省应确认体育指导员是一种新的社会职业,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做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加以规范管理,并按被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取酬,以便吸引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群众体育工作,为尽快建立并完善我省的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在我省的发展。[3]

8、河北省应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学术领域、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的交流,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社会体育经验交流会,定期对国外和外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和学习。[4]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全民健身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河北省不仅要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好、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还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组织管理,这样才能使队伍高效、有序地工作,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才能推动我省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本论文对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现状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共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进而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完善协会管理体系,如何在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上划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对其进行分类培训和管理的问题仍迫在眉睫,这也必是河北省相关体育行政部门长期关注的重点,笔者还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5]

参考文献:

[1]刘静春,《对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现存问题的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06.8

[2]姜 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辽宁体育科技,2005.4

[3] 陈立农,金成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9.

第8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1.1研究对象

以体育行业特有职业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健身教练”、“私人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

选择合肥、南京、郑州、武汉等10家大型健身俱乐部进行调查问卷,针对从事教练工作的从业人员和健身学员,设计两种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42份和180份,有效率分别有86.1%和89.6%。

1.2.3访谈法

实地考察选取的大型健身俱乐部,听取管理人员、教练、学员对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两种证书的看法;与专家就体育职业资质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健身俱乐部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市场占有率统计调查

95.8%的从业人员获得过相关专业证书,并且很多人迫于职场压力考取了多个证书,这也间接反映出资格证书凭证是健身机构录用教练的前提;体育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多达二十多种,认证最多的是AASFP教练证书、IFBB教练证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分别占47.2%、35.9%和32.4%,说明这些证书已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调查同时表明,46名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健身教练,有42名又同时考取了其他教练证书,不难发现,在商业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含金量远大于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此同时,在开展体育学院或系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考取或者准备考取私人教练证书的仅占6.1%,93.9%的倾向于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充分说明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为了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校已是大势所趋,但仍处于政策导向支持却市场表现低迷的尴尬境地。

2.2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调查

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私人教练证书评价较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7.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7.1%和5.6%;访谈进一步得知,6名没有获得证书认证的教练,有4人选择非常满意、2人选择比较满意,他们普遍表示会在恰当的时机考取私人教练证书,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私人教练证书在体育服务市场的品牌地位。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对健身教练证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4.8%和26.1%,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却占到了39.1%,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占据了高校培训市场,但在体育服务市场,拥有该证书的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反而对其评价不高,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市场的灵敏性,培养的学员规格没有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化。

2.3健身俱乐部会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认可度调查。

会员对私人教练证书持有人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对私人教练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5.6%,对健身教练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9.5%,总体上看,会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提供的服务还是比较认可的,这也正是他们选择在各个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会员对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进行评价时,选择“说不清楚”的却分别占到了25.0%、15.6%。据分析,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宣传滞后等因素,未能在高端消费群体中获得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消费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健身广场、辅导站和晨晚练点的组织者或指导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私人教练证书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证书机构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同种类的证书,并进行相应的技能或知识培训,市场定位准确而迅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性,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同时,私人教练证书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也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区,使其无从选择,难以评价。

2.4“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养规格对比分析

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书从2008年推出以来,政府依托各级体育行政机构和高校,建立了一大批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获得证书人数逐年增加,通过调查发现,在高端健身市场,健身教练并未形成一证独大的垄断地位,私人教练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以下从市场需要的教练规格入手,分析二者在证书类别、课程设置、学习时数和时效性等方面的差异。

2.4.1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证书类别对比

社会体育指导员特有职业暂设47个工种,经过专业培训,达到相应理论和技能要求,即可授予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四种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私人教练证出多门或一门多证,除国际知名的证书颁布机构外,国内很多健身服务企业本身就进行相关证书的培训,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证书的种类和级别,例如: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高级体适能教练证书、营养及体重控制顾问证书、特殊人群运动处方教练证书等,这些证书名称充满时尚的气息,便于包装和营销,相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来说,更易受到追求个性化体育消费人群的认可。

2.4.2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内容对比

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由于在分级(一级、二级或初级、高级等)的基础上再分类(体适能证书、营养及体重控制证书等),知识划分比较明确,课程更有针对性,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健身教练培训中四个级别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同小异,锻炼者最常碰到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重控制、特殊人群的健身运动等课程却仅在指导师中有所开展;初级和中级的专业技术培训虽有所区别,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抗阻力训练和有氧运动上面,高级和指导师则集中在循环训练上,这已不能满足日益精细的职业分工和追求个性化的锻炼者的需求。

2.4.3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时数对比

学员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时、课程之后才能进行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认证考试。但是通过对比发现,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注重健身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在授予特定的证书的前提下才关注理论课程的传授(如表7的营养及体重控制顾问证书),以AASFP专业体适能教练培训为例,教师集中授课43.5学时(7天内),自修及作业17学时,这些课程是取得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的必修及基础课程,具有级别越高技术培训比例越高的特点。健身教练的培训则严重偏向于理论,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规定的理论学时分别达到各个总学时的72%、72.5%、85.6%和86.7%,且呈现出级别越高比例越高的特点;另外,在有限的技术学习中,自学又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真正有教师集中授课的技术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分别只有20、20、8和6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技术规格并将之实际应用,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4.4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时效性对比

据统计,健身教练初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在8天内完成,高级和指导师的时间则更短;私人教练证书虽有个别培训期限长达数月,但大多在7—12天内完成,课时不足严重制约着二者的培训质量。对比发现,健身教练是终身制的,学员通过考核以后,即使不在健身领域从事工作或放弃学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能永久保留;私人教练证书却大多设置了有效期,一般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甚至重新进行考试,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但是却更新了市场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确保了私人教练证书的时效性和市场竞争力。另外,高质量的私人教练证书与健身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这一观念在业界已达成共识,很多企业将高级别的私人教练证书作为公司文化宣传和推广。私人教练培训费用虽然较高,但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出于提高自身声誉和招揽顾客的需要,对达到要求的私人教练的学习、晋升等费用进行补偿或减免,对特别优秀的甚至会提拔到管理岗位,这也印证了私人教练证书受到从业人员较高评价的原因所在。

3“职场竞争”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发展对策

3.1加大行政监督力度,落实职业准入制度

由于缺乏监督,私人教练培训市场出现花钱买证、证出多门、一门多证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出台,指出除健身教练证书之外,一切私人教练证书都涉嫌非法认证。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显示,在高端体育健身市场,私人教练证书的市场占有率要远高于健身教练证书,一些国际知名的私人教练证书甚至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因此,有必要引入职业准入制度,有关部门应在调研的前提下,对国际知名培训规范予以承认,让其获得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同等的法律地位。职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既可以防止出现健身教练国家资格证书一证独大的垄断特权,保证市场竞争性,又可以促使相关体育培训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而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3.2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市场化

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由行政部门一手操办,禁止营利性,虽增加了公益型认证的数量,对农村、城镇社区的群体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健身教练的人才规格已滞后于市场需求,在市场占有率上远低于私人教练。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繁荣,资格鉴定及培训本身就属于市场,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泛滥不是因为证书的盈利性,而是缺乏市场化管理手段和理念。政府应在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证书市场开发中,鉴于私人教练证书认证出现的问题,应严格执行证书培训、考核分离原则,尝试走“社会培训、政府考核”到“社会培训、政府指定社会机构考核”之路,待条件成熟后完全社会化、市场化,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面前,证书培训机构必将注重创新理念,确保认证质量让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于市场。

3.3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证书的权威和效力

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宣传体育职业鉴定的规范性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权威性,不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任度,还能推动职业准入制度的落实。积极动员优秀退役运动员投身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当中,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名人效应,不仅可以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而且可以扩大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市场影响力,进而促进体育健身行业的繁荣。举办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注意向基层倾斜,加强与健身中心、俱乐部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展现职业风采的同时树立品牌优势。“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虽促进了业内交流,但仅设“游泳指导救助”、“运动伤害防护”两个竞赛项目,仍不足以提高整个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力,可考虑将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种和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对接,并广泛开展省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技能大赛,全方位打造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和效力。

4建议

第9篇: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舞蹈;生命;健康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关注生命品质,注重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也很快的反映在以传播为己任的电视平台上。近十年来倡导健康理念、传授健康手段的电视栏目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宠。舞蹈素来就有健身之功能,强体之疗效,将舞蹈传统的健身功能时尚化、普及化是我们在《舞蹈世界》栏目中的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舞蹈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使《舞蹈世界》栏目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我们不仅推出了具有时尚性的街舞、拉丁舞,也致力于收集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以舞蹈的名义传承民族艺术,宣传文化。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我们在保留了以往栏目的坚守上,将健康的理念溶于栏目之中,使观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健身方式手段。将以上的理念体现于《舞蹈世界》栏目推出的舞动中国系列舞蹈教学节目之中,在以明星跳舞、教舞,观众赏舞、学舞的节目互动中,适时强调舞蹈的健身功效,使观众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学习科学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这样的尝试不仅增加了节目的信息含量,使节目的受众更加丰富多元,在向大众推介了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同时,使大众大饱眼福。并且,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深深“卷入其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与舞蹈世界的舞蹈全明星一起舞动,培养其审美情操的同时,大大增进了身体的健康,使观众的身心大受裨益,也使得栏目更加丰富和科学。

在节目中贯穿健康理念基于我们对舞蹈功能的探索。舞蹈与健康的关系,源自于舞蹈自身的功能。健身是舞蹈的重要功能之一,舞蹈作为艺术之母,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强身健体的使命与职责,“舞蹈增强身体体质,健身祛病,我国古已有之。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曾记载:在远古阴康氏年代,天气阴霾多雨,河道壅塞不通,洪水泛滥,人们的情绪忧郁,身体也逐渐衰弱,于是有人就创造了健身的舞蹈让大家跳,舒展人们的筋骨,增强人们的体质,排除了‘滞伏’、‘郁閼’的潮湿阴沉之气,使人们恢复了身体的健康。长期身处阴凝滞伏的天气、积水壅塞的环境,先民们风寒内伤,身心郁闷,筋骨瑟缩,腠理滞着,这当然极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必然会导致‘重腿’等疾。面对严重的灾情,先民们及其氏族首领陶唐氏、阴康氏、葛天氏就‘始制舞’,用以锻炼身体,宣导郁阏,通利关节,克服腿疾。对于这类舞蹈,用得到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的论述:‘可以断言,原始跳舞具有纯粹的锻炼性质。’自此以后,用于健身的舞蹈不断发展,有与兵器相结合的武舞;有模拟鸟兽、走兽动态的五禽戏与拟兽舞等。现代社会则有艺术体操、冰上芭蕾、体育舞蹈等等。”1由此可见,舞蹈对于增进人类的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活动全身筋骨、疏导负面情绪,其历史久远,尤其是缺少健身手段与科学指导的远古乃至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蹈世界》栏目在深入的挖掘了舞蹈与健身的关系之后,一方面将传统的具有健身功效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另一方面探索以动作为元素科学论证其具体功效。在播出后,我们发现用民族化的优美的舞蹈肢体语言作为健身的载体,比起其他的健身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在弘扬舞蹈本体功能的同时,也为健身开拓了新的领域。健身舞蹈的发展也是人类对于舞蹈健身功能的一个很好的肯定。在舞蹈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下,不断的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品类,在这些自发的自如的舞蹈之中遗留着最本质的健身功效。《舞蹈世界》栏目组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收集整理民间舞蹈文化。例如:延边的朝鲜族舞蹈、内蒙的安代舞蹈、土家族的摆手舞、贵州仡佬族舞蹈等等。我们将这些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和提高,形成了我们独特的表演和教学体系。多姿的文化,丰富的舞蹈,健康的理念。使节目的定位更加注重服务型、更加体现人性化。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舞蹈健康功能的关注和肯定,不仅仅体现在电视栏目上,舞蹈被直接运用到其他健康的领域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年推出的健身秧歌从编创之日起,就严格的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进行指导,成为一个有很强健身价值的大众健身舞蹈。现在,全国的健身房健身舞蹈形式繁多,种类丰富,深受大众的喜爱。很多省市成立健身舞蹈协会用来保障和指导健身舞蹈的普及工作。历史流程进入了现代,舞蹈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的规模上与体育以及医学、武术、气功相与交叉,互为融通。在理论层面上,一些体育美学著作无不涉及舞蹈。70年代,日本舞蹈学家邦正美写了《舞蹈美学》后,又写了《体育美学》,这也标志着舞蹈与体育的互渗。80年代,美国《运动哲学》杂志展开了体育与艺术关系的讨论。展现了时代走向——体育运动的艺术趋势。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拿大多仑多、日本东京等地先后举行了“舞蹈有益身心健康”、“发展舞蹈治病”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正式承认了“舞蹈治疗”的提法,美国纽约还召开了国际艺术医学成立大会。在实践层面上,体育的教学、表演的教学、表演、竞赛中涌现出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芭蕾、健美运动、“国标”舞等崭新的运动项目,其造型美、动作美、节奏美中无疑渗透了舞蹈的美,从而模糊了体育与舞蹈的经典定义。就中国的全民健身运动来看,木兰拳、梅花剑等武术也具有舞蹈的质素,而大秧歌、扇子舞、打腰鼓、圈舞、霸王鞭、等健身舞也含有体育锻炼的成分,舞蹈已由剧院舞台解放出来,走向天然舞场:公园、绿地、街头、广场,并且还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交际舞、迪斯科这种全民性的健身舞风,已成为大众文化潮流和健身文化热点。

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健身舞蹈发展至今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关注科学理性,舞蹈的健康功能在科学的指导下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舞蹈对于生命的关爱,不仅在中国形态各异的舞蹈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普遍对人们所认可。所以我们在栏目的选材上不仅仅着手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将体现《舞蹈世界》栏目的窗口功能,在节目中展示多元舞蹈文化,使栏目成为大众赏舞、学舞的窗口。美国的蔼理斯曾指出,“对住在寒冷潮湿天气的强健的北欧人来说,舞蹈就自然地成为腿部的舞蹈,此种情况如此自然,以至它被称为‘脚步的闪烁’。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日本的东京,召开了两次“舞蹈有益身心健康和发展舞蹈疗法国际交流会”,正式承认舞蹈疗病法。舞蹈疗病,这是一株在人类文明领域艺术与医学交叉园地里的奇葩。“在远古的部落时期,舞蹈是一种和灵魂联系的主要媒介。它被用在治愈和恢复健康的仪式上。这种康复的仪式经常采用的是强劲的舞蹈。有时是治病的大夫,有时是巫师,有时是一伙人围绕着病人跳舞,企图把病从病人身上驱逐出来。有时是让病人自己跳舞以通过自身的汗水把疾病带走。在中世纪,黑死病或叫腹股沟淋巴结炎肆虐着欧洲,曾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为了避开这种疾病,很多人疯狂的跳舞或蹦跳直至筋疲力尽倒下,目的是通过舞蹈,舞者可使疾病随着出汗而排出体外。当时有一种舞蹈叫做圣维德斯或叫圣约翰的舞蹈,被认为是守护神在保护人们免收疾病折磨时所跳的舞蹈。另外一个例子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快速旋转的塔兰台拉舞。这种舞蹈的原型是一些粗犷有力的舞蹈,目的是治疗或避免被狼蜘蛛叮咬及其被叮咬后带来的疾病。”2可见,用舞蹈来维护人体健康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基于此我们在街舞、拉丁舞、摩登舞、踢踏舞的教学环节中也根据不同舞蹈的不同的健身功效进行论证提炼,并最终呈现给广大的观众。 在清晰了舞蹈的健身功能,了解了世界各国以及各个领域对舞蹈健身功能的发展之后。在《舞蹈世界》栏目中更多的对舞蹈语言即舞蹈动作本身作了细致的研究。探索了不同舞蹈,不同动作产生的不同的健身效果。这样在节目们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指导人们以舞健身。舞蹈最初起源于人体肢体的原始运动,而不同的运动对于不同的身置起到的运动效果又不一样。在运动的过程中,心里的焦虑和抑郁等等都能得到释放。

芭蕾舞:延展肢体(包括头和四肢以及丹田的感觉),对于矫正长期坐姿不良而造成的耸肩、驼背、塌腰等不良习惯有非常大的帮助,加上芭蕾的音乐一般都属于旋律优美,或轻快或缓慢,给人的心理会产生愉悦和美好的感觉,对于培养优雅的气质非她莫属。

肚皮舞:明快的音乐,细致的肩部、胸部、腰部、胯部动作,能够增强肌肉弹性和灵活度,塑造完美线条,还包括培训协调性(这也算能提高智商),也能调整男女身体的内分泌,增强男女性功能,还能帮助女性顺产。芭蕾舞和肚皮舞的共性在于,都是宫廷舞蹈,后来慢慢流传到民间,得到广泛传播而慢慢流传和发展起来的。

爵士舞: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音乐,对身体的要求是时而收紧肌肉、时而舒缓张扬,可以体现热辣性感,类似于珍妮弗·洛佩兹和性感小野猫等风格,也可以是酷毙了的迈克尔·杰克逊的风格,总之体现在多元化、随性当中,如果掌握了其基本舞蹈元素,每个人都可以跳得很有自己的个性。这样对于内心情感的宣泄,也是非常有效的。

拉丁舞:激情四射,表达爱情非拉丁舞莫属,节奏规律,但情感表达却丰富,或悲伤或爱恋或缠绵,只有两个相爱的人才能将这种舞蹈演绎得极致。长期跳拉丁舞,肌肉会变得有弹性有张力,也会有爆发力,在情绪上也可以培养出收放自如的激情,建议不太懂得表达爱情的男女可以多学习。

现代舞,在芭蕾舞的基础之上,但是突破了芭蕾的种种局限,所以现代舞所能表达的情感是最多,带给人放松和释放,也是最能打动人灵魂深处的舞蹈。

民间舞形式众多,例如:维族舞蹈对于人们的颈椎的锻炼很有帮助,挺拔的舞姿可以塑造人们完整的姿态,培养人们自信的生活态度;蒙族舞,对于膝部和肩部的活动锻炼效果很显著,可以用来治疗肩周炎、关节炎;傣族舞的三道弯体态,可以对身体内脏进行挤压按摩,加速内脏血液循环,对于排出体内毒素很有益处;秧歌的道具使用,可以增强人们肢体末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由上可见,舞蹈的健身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是这里也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具有健身价值,如果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也可能产生运动损伤。《舞蹈世界》栏目邀请专家明星对人们的舞蹈动作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为人们的以舞健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人们“越舞越快乐!越舞越健康!”;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舞蹈的多种功能,为大众所服务,以舞蹈的名义关注大众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