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农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机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农机推广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对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如何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强措施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农机推广工作越来越重要,农机推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推广措施,促进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农机推广与农业机械化简述
农机推广,就是指通过试验、鉴定、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1]。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就是在农业各部门中,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值。
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
2.1组建农机推广专业团队
农机推广工作非常重要,为了提高推广工作效率,一定要组建1支专业的推广团队,提高推广工作的质量。要引进专业人才,引导专业人员或者是具备推广经验的人员,组建农机推广专业团队,提高相关人员的薪资待遇,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要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对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机设备进行了解与学习,促进农机推广的专业化、制度化发展;要提高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农机推广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
2.2提高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农机推广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成立完善的服务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提升推广工作的服务水平。要合理划分农机推广工作,清晰划分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充足,提高农机推广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2.3促进农机推广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由于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农民对农机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也不同,再加上目前农机推广方式的单一,致使农机推广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促进农机推广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其灵活度,才能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进程。要提高农机使用宣传力度,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推广相应的农机种类;推广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做好示范指导,帮助农户学会怎样使用农机,以点带面,进行推广,不但能够提高推广效率,而且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强化农机推广补贴政策
农机补贴政策,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农民之所关注农机推广,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根据农机推广工作的实际计划,准确实施补贴政策,保证补贴政策的落实,保证工作程序合理、科学,做到规范操作。还要加强监管力度,保证购置农机的农户得到应有的补贴。这对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户购置农机,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得到强化与发展,才能推动全国农机推广工作的不断扩展,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结论
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农机推广工作还需不断改革与发展。要仔细分析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了解农村农民实际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机推广,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建立健全的农机推广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农机推广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212.
对于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可以追溯到18世纪20年代的拖拉机牵引,实现了控制拖拉机路径行走的一种有效装置。直到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利用罗盘牵引拖拉机实现螺旋行走的自动控制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概念已经非常精确,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农业机械控制领域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导航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及优化策略
1.1农业导航机械技术
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多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手段在农业机械导航中获得普遍运用,切实提升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导航控制技术具体分为纵向和横向控制技术,这其中纵向控制主要是对速度的控制,由于农业机械在实际运作时速度较慢。因此在导航控制研发过程中通常将关注点放在横向控制技术方面。横向控制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转向控制,其关键点则在于导航控制器的设计;地图构建技术具体为地图信息的搜集和地图的建设,简单地讲就是获取机器人所在具体作业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空间模型。具体是应用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声呐以及红外线等传感器获得周边地理环境信息,而后对所获得信息展开分析建立地理环境地图。
1.2农业机械导航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农业机械导航技术获得普遍运用的同时,其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备受关注,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农业导航技术中的GPS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多个方面的普遍运用,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生产作业和质量,并且也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劳动量。然而,因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也不尽相同,导致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使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中使用导航技术信号强度相比于山地、丘陵地形要好很多,信号的强弱最终也会导致导航效果的准确与否。并且,在导航技术也对传感器有着较高的标准,但是由于传感器自身会受到噪音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对其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即使视觉传感器所收集的地理信息较为精准,但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影响,自然光的强弱变化对传感器的影响交到就会导致最终效果。因此,在对未来农业机械导航的研发和优化过程中,应注重该方面弊端的优化和完善,设计研发抗干扰能力、性能更加优良的传感器,从而不断提升导航技术工作成效。当下,社会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当前导航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断加大该方面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1.3导航技术的优化策略
首先,应进一步优化导航信息系统,确保导航系统当中的地理信息资源丰富健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土地资源地形呈现多元化特征,土地地形错综复杂,再加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导航技术信号在不同地形运用过程中的具体效果也不尽相同,最终致使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效果和质量也受到影响。因此,要求导航技术相关人员应不断更新和补充导航系统信息,将错综复杂的地形信息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导航信息系统当中去,继而确保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极大地提升农业机械工作效率及质量;其次,应不断提升导航装置硬件性能。当下,所生产的导航装置的机械性能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噪音较大、易出现机械故障,并且也会产生强辐射继而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高温的天气环境下作业时,因为温度过高会对红外线产生作用,继而导致视觉导航出现问题。所以,为了提升导航精准性,就必须不断优化和提升传感器的机械性能;最后,应进一步做好设备装置之间的协调工作,农业机械导航需要各装置设备之间能够互相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有效果,最终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导航的精准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燃油动力农业机械体积大,质量大,不利于小空间环境作业;而电动力农业机械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呈现“小、灵、巧”特点,工作回转半径小,尤其适用于南方丘陵与山地等小面积地块作业和温室大棚环境工作。中小功率传统动力农业机械燃油发动机效率低,机械变速传动机构复杂,特别是燃油发动机工作在大余量恒功率输出状态,不利于低碳节能。电动力农业机械具有良好的调速和灵活的功率控制能力,可使系统保持在高效状态,特别是分散式多电机控制的实现代替了传动机构,进一步简化了农机结构,减小了农机的质量和体积。随着世界一次能源进一步枯竭,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涨幅明显高于电价,而电能也可以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目前,无论从能耗的成本上看,还是从未来的能源取向来看,以电能作为最终利用形式的新能源取代一次能源是未来发展趋势。电动机结构简单,使用与维护成本低于燃油发动机,传动链短,易于控制。在整体机械结构上,电动力农业机械也较为简单可靠。初步估算,使用电动农业机械的成本相当于燃油发动机动力的1/3~1/5。燃油动力农业机械具有较严重的废气污染和油污染,对空气和土壤有不良影响,特别在温室大棚环境中,燃油动力农业机械的噪音污染也不得不考虑。以上因素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1],特别是小功率的二冲程汽油机,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更为严重。而电动力农业机械均不存在以上问题或影响较小,是真正节能、环保与绿色的农业机械。
2我国电动力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2.1有线电动力农业机械
随着电动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该技术被较早地引入到固定式有线电动力农业机械领域,此类机械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业排灌机械和部分畜牧机械。交流感应电机具有结构紧凑、控制方便、功率转速特性较好、成本低廉和便于维护等特点,在利用电网电源农业机械中应用最多,技术较为成熟。图1为近20年我国农村排灌电动机总功率的情况,图2为农用水泵数量[2]。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和生活特点,农网用电水平基本反应以电网电源农业机械为主的动力电使用规模。图3为1995年来农用电动机总功率情况;图4为1952年来我国农村用电量情况。近年来,自动化温室大棚技术发展较快,该技术的应用为有线电动农机提供了作业环境。文献[4]所描述的一种单相交流电机为动力的多用途温室机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机械采用电缆供电,电机功率为2.2kW,额定转速2850r/min,配以变速箱和执行机构,总质量为45kg,可以实现自行走、翻地、卷帘和播种施肥等功能。该电动机械体积和质量较小,适合棚室作业,而且没有尾气和噪音污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电气化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对农村的重视和农村电网的改造,为我国农村电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2移动式电源电动力农业机械
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可以方便地获得电网电源,其加工机械及作业机械宜优先采用电动力;而移动式电动农业机械多选用蓄电池电源或小型发电机组,由于容量和输出功率等技术现状,该类农业机械的应用集中在中小功率范围。
2.2.1园林植保电动力机械
小型喷雾机械输出功率较小,多采用人力肩背式,对于整体质量和体积提出小型化的要求,适合电动力的引入。特别是随着超低量喷雾技术和静电喷雾技术的发展,电控方式成为必然选择。1972年,我国引进英国技术仿制了一系列手持式电动喷雾机械[5]。我国最早研发生产电动喷雾剂的一批科研单位或企业主要有唐山地区农科所、上海明光仪表厂、上海崇明县红星农场、石家庄红旗五金塑料厂、天津农机所和北京怀柔农机厂等[6]。当时,此类产品采用干电池或蓄电池为动力源,整机质量为2~4kg,生产效率在4~6.67hm2/d。目前,电动喷雾器技术已很成熟,国内生产企业在300家以上,产品已大量走进农村农户。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批量进口电动割草机;200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我国申请了发明专利,采用充电电池组动力驱动割草机[7];2005年,我国推出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步行控制的电动割草机的特殊要求”(GB4706.78-2005),进一步规范了电动割草机的生产[8]。直到目前,国内涉及电动割草机的各种专利44项,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等地区。1998年,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和大海林林业局机械厂等单位联合研制了一款便携式电动园林整枝机,并申请了国家专利[9]。该机械采用汽油发电机组提供电源,480W异步交流电机作为动力输出,最大输出转速达10000r/min,整机直径达到100mm。由于电机驱动减少了变速传动机构,工作头质量只有3kg。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江苏省电气机械设计院合作开发了电动桑剪[10],采用24V蓄电池供电,连续工作4-5h,整体质量小于6kg。1994年,肖家彪农艺师研发了一款电动采粉授粉器,与人工相比效率提高30倍[11];2009年,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的一款电动棉花电动采粉器,解决了过滤装置由于花粉常常堵塞滤网而增加了电能消耗等问题,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12]。
2.2.2大田作业电动力机械
田间农业机械需要克服复杂地况和恶劣环境等问题,输出动力大多在千瓦级以上。由于蓄电池的容量和输出功率在近几十年里没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使得田间电动力农业机械发展较为缓慢。最早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电动力大田作业机械是1912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36.8kW乘坐式电动拖拉机,后续又推出2.9kW手扶式电动拖拉机,该系列产品主要耕地作业。1941年,瑞典研发了一款可换耕具的多用途电动拖拉机[13]。对我国电动拖拉机影响较大的是前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发的系列电动拖拉机[14]。20世纪50年代,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松江拖拉机厂联合研发了“电牛”系列电动拖拉机[15]。以上电动机械均采用电缆供电方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推出了Elec-Trak系列电动拖拉机,采用铅酸蓄电池供电和永磁无刷电机作动力源。由于当时国际能源危机,电动力拖拉机的研究得到追捧,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电动拖拉机的研究,推出的产品功率大多在10kW左右,后续也有采用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目前,我国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正在开展电动拖拉机的研究[16-17]。长治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研制出直流电动微耕机,电动机功率为380W,采用36V蓄电池供电,可连续使用3.5~4h[18]。该款机型中耕除草作业时,耕深2.4cm,耕深稳定性为89%,耕层地表平整度3.5cm,碎土率60%。该设计采用直流电机,很好地解决了调速问题,在小型棚室作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广西荔浦县顺风微型农机厂研制生产的一款多功能电动收割机,采用12~16V蓄电池供电,连续工作1~3h,可收割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0.067~1hm2,也可用来割杂草和园林花卉整形,该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19];江西亚泰特种电源电器厂研发的电动割禾器体积小、质量轻,每小时可收割0.067hm2[20];安徽农业大学设计了一款微型电机驱动采茶机,质量1kg,背负电池质量5kg,电机功率12.9W,效率可达手采的3~5倍,适用于各类茶园采茶[21]。2010年11月,在广东惠州召开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展示了一款步进式两行电动插秧机,采用10Ah锂电池供电,额定电压36V,直流永磁电机最大功率135W,连续工作时间4h,插秧频率0~90r/min可调。
3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动力电池
采用电缆供电方式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受到限制,而采用蓄电池动力可以更大地增加使用灵活性,但蓄电池的容量、体积质量、输出功率和价格之间的优比是目前国际性问题。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问题也指日可待。由于农业机械作业环境恶劣,蓄电池的绝缘和防护问题要比电动汽车更加严格。废旧电池的回收或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3.2驱动电机
与电动汽车比较,电动农业机械行走速度低、路况较差、地面阻力大且不均衡,所以需要选择适合农业机械工作特性的驱动电机。永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简单,调速范围宽,在小功率农业机械上较为实用;鼠笼式异步交流电机机械强度大,有较大的过载能力,价格便宜,但需要直-交变频系统驱动,适合较大功率的电动农业机械。包括整个电路系统,在绝缘防护上要求较高的工艺。
3.3配套设施
虽然电动力农业机械在核心部件或整体结构上比燃油农业机械较简单,便于低成本维护和维修,但由于能量传递系统不同于以往,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对于大功率的电动农业机械,还需要配套的充电设施,今后可以借鉴电动力汽车充电站示范工程有关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充电站。
4发展趋势
在现有农业机械基础上对动力系统进行电气化改进,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如何发挥和利用电动机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和精准定位等特点,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技术点。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多电机控制技术,可以进一步简化机械传动和联动机构,从而减轻农业机械整体质量,这将是研究方向之一。2)由于目前蓄电池容量平均水平有限,而高能蓄电池成本较高,高效节能的电源管理技术和电机驱动控制技术也是电动力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之一。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问题;对策
1舟山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越来越重视,“强机惠农”的政策不断开展,力度逐年加大,当前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机的总量有一定的增长,结构逐渐趋于完善化;二是有关于农机的新技术得以不断地引进,农机化水平得到提升;三是农机化服务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1.1农机总量增长,结构逐渐完善
据舟山市第二次渔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共有94台,其配套农具有60台,小型拖拉机有441台,其配套农具有107台,联合收割机有131台。第三次渔农业普查将更多农业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范畴,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拖拉机共有667台,耕整机有348台,旋耕机有375台,播种机有73台,水稻插秧机有50台,果树修剪机有159台,排灌动力机械有1336台,联合收获机有81台,机动脱粒机有45台,饲草料加工机械有58台。对比显示,部分机械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机设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机总动力明显增加,同时农机化结构也得到优化和完善。
1.2农机新技术不断引进,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2017年,我市新引进高速插秧机(2ZG-10KZ),通过实验发现一样品种的水稻要比常规插秧机栽植的水稻每亩增产超过15公斤;同年,8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节水节肥的农机设备被我市引进,使用示范效果良好,赢得好评。我市近年还引进了农用无人机2台,推广粮油生产耕、种、收、烘等关键作业环节各类农机装备260余台。设施农业方面,传统的塑料大棚已经逐渐被新引进的设施钢架大棚替代,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技术等现代农机化新技术新科技在设施钢架大棚中被采用。
1.3农机化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发展
一是综合服务能力增强。近年来舟山市出台了多项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了多个有关农技、农机和农艺服务性组织,从事农业和农机化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不断增长。二是形成了完善的舟山市农业机械化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平安农机”活动按时开展,农机隐患排查工作不断推进。三是是示范带动能力增强。舟山市启动创建“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当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农机化示范基地正在形成。
2舟山市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舟山市农机化在农机数量、农机结构、新农机引进以及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改进上有了很多可喜的进展,但同时还展现出诸多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其中农机的结构性矛盾性问题、舟山的地理及其他基础设施对农机设备应用普及的限制以及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等问题开始凸显。
2.1结构性矛盾凸显
如从水稻这种单一作物来看,其耕收环节机械偏多但栽植机械却仍显不足。近年来,水稻全程机械化加速明显,机耕、机收作业环节机械化平均水平已突破9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8%,但水稻栽植环节的机械化率不足30%,这与耕收环节相比落差巨大;而从多种农作物来说,如油菜、马铃薯等蔬菜的农作物机械化率则不足30%,甚至于部分作物机械化耕作收环节仍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可以看出其机械化程度远落后于水稻。除了生产方面,还存在着深加工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的问题。农产品的加工和处理设备过于落后,许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农作物难以通过先进处理工艺进行加工和后期包装,而获得大量的产品附加值;冷藏保鲜的设备设施不足,全市的冷库数量无法满足农产品保鲜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增产。
2.2受生产条件限制
一方面是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舟山市是中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其主要地貌为山地和丘陵,因此土地的碎片化问题凸显;另一方面是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一是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土地流转率较低,以家庭承包为主,导致种植面积碎片化、种植品种杂乱化,进而使机械化的高效性无法体现,对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二是农机农艺的匹配性不高,当前的农艺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传承和发展缺少互补性,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缺少与其相匹配的标准化农艺技术;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不足,对新型农机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缺乏认识,使得有机无人用。
2.3管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农机化发展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机化的不断发展。一是扶持补助政策力度不足:农机具的补贴金额不够多,农机购置的补贴范围不全面,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数量不够大以及农机的其他购置补贴政策都有待提高和改善。二是专业技能服务人才欠缺:目前全市农机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基本覆盖全市粮油生产功能区,但整体质量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覆盖而不广、链条不全、效率不高等问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多样化、专业化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三是对农机的使用方法和优势的宣传力度不足,农业示范基地少。农户对新农机缺乏认识和了解,对这些农机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更是一无所知,缺乏相应的宣传和普及;同时相应的农业示范基地少,向传统农户展示新农机新技术的渠道窄,机会少。
3有关舟山市农机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舟山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机的结构性矛盾、舟山的地理及其他基础设施对农机设备应用普及的限制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合舟山市农机化发展实际,促进舟山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提出如下几条建议:一是全力打造农机化和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二是加快落实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政策,三是农机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3.1全力打造农机化和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建设舟山市农机化全流程和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能够进一步地整合各种相关资源,提高农机设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舟山市现代农业新面貌,展现先进的农机化技术,进而提高农机设备的示范和推广效率,推动农作物生产朝着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建设好农机化全流程示范基地。一是对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做好使用和功能介绍,示范和展示大部分农户都种植的农作物农产品生产的全流程机械化技术的完整过程和细节;二是引进消化一批国际国内先进的农机化科技新成果,为舟山市农机化发展提供战略储备;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技术技能培训、技能认证鉴定、开设农机使用安全教育课程等方式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农机人才,着眼实践与应用,提升农机试验示范和推广能力;四是探索农机化与互联网的结合,对农机化全流程生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一个装备和数据集成的信息化示范点。另一方面,要建设好农机化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在经过加工和处理后,有了更多的产品附加值,更能增加和拓宽这些产品的贩卖途径和渠道,甚至能做出一个具有文化情怀和艺术底蕴的,高品质、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一是要示范和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减少农产品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同时保证农产品不失原有的口感;二是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主要是针对舟山能够种植产出的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对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研发的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三是做好舟山市名特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广,包括分级、清洗、贮藏、包装等一系列产后农产品机械化加工环节,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创造属于舟山市独有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
3.2加快落实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政策
为大力推进舟山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补贴力度。首先,政策要更支持和倾向于农机购置补贴,要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这个渠道和途径,努力争取地方财政对这一渠道和平台的支持,通过这个好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户对购买先进农机以及先进技术的热情和渴望,其中对农机购置补贴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提升补贴资金限额,通过补贴额度的提升增加农民对先进农机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二是增加农机具补贴范围,补贴的农机具不应总是局限在之前的种类,应对其他各类农机特别是先进农机和效果实用的农机进行合理的购置补贴;三是扩大补贴农户数量,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更多农户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以带动更多农户对购置和使用农机的热情;四是鼓励农机具以旧换新,这项政策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农户淘汰老旧的农机,使用更先进高效的新农机设备。其次,应加大农机化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标准,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做好农田的水渠、机耕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大田平整。
3.3加大农机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极为显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由于受到经济、气候、环境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快,农业机械的引进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对于那些经济尚且不发达的地区而言,引进农业机械的数量相对要少很多,农业发展的水平相对要低,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为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一定要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结合各地的综合条件,有针对性、有步骤地选择和引进农业机械,不断做好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工作,真正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有的积极效用。
1.2农业机械的数量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虽然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的引入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多,但是总量依然不够,而且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就是农业机械的老化现象极其严重,更新换代不好;其次就是农业机械以运输机械居多,农业作业机械相对较少;再就是中小型的农业机械比较多,而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很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基于上述问题,在今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做好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工作,及时引入新的农业机械,同时加大农业作业机械、大中型农业机械以及农业机械作业配套机具等的引入,有针对性调整农业机械的结构,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结果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2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综合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操作不当,导致各种意外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由于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推广工作的不到位,虽然引入了农业机械,但是却没有真正将其利用起来。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无比要做好农业机械引入和使用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户的综合素养,为真正发挥农业机械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保证农户们能够科学、规范使用农业机械。
3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不足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今后,一定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研究的投入,不断创新,推出满足农户需求的、适用强的农业机械。
4结语
农村出现了许多无证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个体户,对于正规的维修站点带来的较大的冲击,且技术水平不佳,不能够完全达到设备的使用要求。由于该类个体户的情况复杂,使得管理较为混乱,影响到了农机维修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相应对策分析
2.1做好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显著提升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果。首先需要构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完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部分。该类机构的人员需要将机械推广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全面掌握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农作物的分布、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山区或者偏远地区还需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以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及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及技术,如果条件适宜,可以积极引进,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
2.2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意识
农业机械的管理不仅是机械设备正常使用,发挥出基本功能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也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深刻的认识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促进作用,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意识,积极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从农业发展资金中专门拨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养、管理等工作,保障设备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基层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得农民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到设备的管理中。
2.3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机制
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生产效率、生产安全性等,均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机制。农业部门可以将企业引进到农业机械维修机制中,引导企业合理的设置维修站点,保障分布的全面性、均匀性及合理性。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量极大,劳动强度大,且运行时间长,容易出现各类故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维修,而现代教育体制中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不仅人才数量不足,技术实力不佳,且缺乏实践的经验,需要联合教育部门即相关的技术学校,强化农业机械维修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维修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3结语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在农机化主导作用发展的今天,唯有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作时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能力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市场情况来看,鱼目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会选择价位较低的产品,但这些机械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利益损失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为主,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与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使得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我国农机推广的发展进程。
1.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机械化的出现使农民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工作,促进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机化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大环境,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行。在发展中必须要明确机械长期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服务农民、发展经济”的理念,对于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治理,促进机械水平的提高。以期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综合实力提高,农机设备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机设备有了新的认识,对农机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1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发展
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其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也必须朝着节能型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根据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农业机械化技能的提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2.2环境日益好转
由于国际化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级政府都从自身出发,加大了农机开发与监察工作,在农机购买、农机使用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制度的出台,技术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农机市场环境,增强了农民对农机使用的信心,激发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设备的发展进程。
2.3技术水平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粮食的优质化高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迅速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农业机械化的设计方向
3.1选择性能较好的发动机燃料
作为农业机械最主要的构成,内燃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柴油与汽油是内燃机最主要的燃料,但这类燃料燃烧污染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降低能耗,减少废气的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避免温室效应。
3.2增强易拆卸设计
农忙季节,农业机械必然会超负荷工作,但很多农业机械很难修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零件,对农民来说修复难度实在太大,因此在进行最初的设计时设计师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使其可以便于拆卸,方便使用,降低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环保的目标。
3.3提高可回收性
“可回收”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初期就要考虑选用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回收,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在产品淘汰后零部件仍然可以二次使用,进而节约成本,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损耗,达到环保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业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实现农业机械环保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意识,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一、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据1992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7914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71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置每年约50亿吨。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可以人工控制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还可以向立体空间发展以节约有限的耕地,这是近年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而工厂化农业必须有配套的机械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的问题,也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
二、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例如,以色列微灌面积占其总灌溉面积的70%,美国微灌面积1981~1991年,10年间增加了3倍。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喷灌面积已达80多万公顷,滴灌(微灌的一种)约313万公顷。节水机械化技术(喷灌、微灌)与传统地面沟渠灌溉相比,已显示出节水、扩大耕地、增加产量的优越性。诚然,节水机械投资较大。如按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以及滴灌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防护技术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染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每年6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 深施肥技术需要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投入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迷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农机大省,地处华东腹地,农业资源丰富,土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7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至2011年底,全省16地市总人口约6876万,农业人口比重约占77.07%;拥有农机总动力5657.08万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125.8万千万,电动机动力210.0万千瓦。各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分别达14.5万台、238万台,较2002年增长约1.8倍和27.3%;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分别为27.7万部、537.5万部,较2002年增长约6.7倍和31%。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和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机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安徽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4129、3909和5537千公顷,较2002年增长了14.2%、88.1%和1.1倍;全省完成小麦机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2333、2100和2273千公顷;水稻机耕作业面积2215千公顷,机械种植面积416.27千公顷,机收面积2105.75千公顷。2010年油菜主产区完成机播面积29千公顷、机收面积33千公顷,同比增长45%、68.7%。至2011年底,安徽省农机专业合作社1283个,同比增长46.3%;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37万个,同比增长27.6%;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342亿元,较2002年增长1.85倍。以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解决了小规模农业生产的矛盾,方便了农民,极大地提高了现有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对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作业市场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机社会化服务正逐步完善。①
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理论模型笔者采取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建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AHP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HP根据已经建立的层次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再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并通过排序结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指标的选取为了反映安徽省农机化近十年的发展水平,笔者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参考农业部制定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农机作业水平、综合效益水平、综合保障能力三个二级指标以及下设的十三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农机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5]。如表2所示,用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和机电灌溉水平来反映农作物生产环节中机械化作业的程度。其中机耕水平(C1)=(机耕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播水平(C2)=(机播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收水平(C3)=(机收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械植保水平(C4)=(机械植保作业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电灌溉水平(C5)=(机电排灌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农业机械化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C6来反映安徽省农机化综合经济效益,农业劳均产值(C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劳力数;通过C7来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农业劳均播种面积(C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林牧渔劳力数;C8和C9可用来反映农机化的经济效益,千瓦农机作业收入(C8)=农机作业总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B3的设置可以反映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安徽省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C10反映安徽省农机装备能力,顷均农机总动力(C1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C11和C12可以反映出农机人员素质的高低,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C1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机人员数/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数)*100%、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C11)=(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数/(农林牧渔劳力数/1000))*100%;用C13反映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力,农机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建设程度(C13)=(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乡镇总数)*100%。
(三)确定指标权重依据AHP的基本原理,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专家咨询对判断矩阵附值和求解。根据判断矩阵,通过软件matlab7.0编写程序得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如下表1。由于各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各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到农机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如表2。
(四)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指标的综合评价笔者选取了2002-2011年十个指标数据比较完整年份,根据《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农机化网站中数据,用各指标实际值除以在农业现代化情况下所应达到的标准值(当标准后数据大于1时,取1),从而得出表3无量纲化后的安徽省各市指标基础数据。依据表2中确定的权重加权得到安徽省17个地市十年间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
三、评价结果分析
其一,从得分情况可看出近十年安徽各市农机化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农机化水平基本达到中级阶段;二级指标中,农机化作业水平年均增长1.76个百分点,农机化综合效益水平年均增长3.48个百分点,农机化综合保障能力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综合保障能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二,由表4可知农机区域发展不均衡。只有淮北、亳州、宿州、淮南、蚌埠、滁州、阜阳七市的农机化水平位于安徽省综合得分之上,其它城市水平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淮北和亳州处于领先地位,2011农机化水平分别达到73.23%和69.87%;而安庆、黄山最低仅为44.67%和33.62%。安徽省农机化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出平原高、山地低,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三,由表3可知安徽省农机化作业整体水平不高,2011年全省机耕水平为45.76%,机播水平43.32%,机收水平61.24%,机械植保41.39%,机械灌溉41.79%;同时机耕、机播、机收年均增速分别为0.27、3和1.86个百分点,可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中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其中机耕发展速度最为缓慢。其四,农机综合保障能力发展缓慢,由表3可知,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机化服务程度不高,至2011年底,安徽省农机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仅为17.35%。2011年安徽省乡镇级农机管理机构1141个,年末从业人员2970人,其中科技人员2055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提高安徽省农机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安徽省地形错综复杂,各农作物的机械化条件差异较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区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以促进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为重点,围绕如茶叶、竹笋等山林资源农机化,引进推广节能型茶叶理条机、中耕机等新型机械;在平原旱作区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使用,推广如机械覆膜、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
(二)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安徽省大中型机械和小型机械的比例,使农机技术装备逐渐由小型、单项作业机械向大中型、复合作业的高端机械发展,重点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比,增强配套机具的适用性和多功能性;调整主要生产环节中耕种收机械所占比例,提高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调整粮食作物机械和经济作物等其他农村生产过程中所需机械的比例,如增加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等环节。
(三)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开展新机具示范推广,催生一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农机服务高效农业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财政预算中对农机科研的投入,发挥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在农业机械技术研发中的作用,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加快对先进技术及适用性农机具的研发脚步。
(四)完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发展多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如:农机合作社、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机租赁公司以及中介服务组织等。“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扩大跨区机收范围和规模,从跨区耕种收整治向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发展,逐步形成农机服务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