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作为保存、陈列、研究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的机构,具有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双重社会功能,担负着发现、收集、研究文化遗存并最终服务于全民社会教育的重任,馆藏青铜器是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重要单元。
青铜器是合金金属,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最初人们发现的是天然铜块,并用以锻打成小件工具和装饰品,后来人们才逐步发明了冶炼技术。天然铜和早期冶炼的铜一般比较纯,颜色为紫红色,这种红铜质地软,熔点高,溶液黏性大,不宜制作容器。后来人们发现,在冶铜时掺入一定比例的锡或铅,不仅可大大降低其熔点,而且还可增强其硬度,由此便产生了青铜。这种合金青铜熔点低,溶液流动好,便于制作容器,而且合金铜的光泽度和耐腐蚀性均大大优于红铜。
文物出土前往往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文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受地下水和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侵蚀,有的因墓穴的塌陷、地层变化、挤压撞击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文物在出土后在转运和展出中被损坏,为了保证文物展出的完好效果,都要对有损文物进行修复保护。青铜器修复应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根据每件文物的破损程度制订相应的修复方案。
一、文物修复
本人修复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鼎盖高5.8cm,直径30cm,盖已断裂,而且器物已经变形,有残缺。按照文物的修复要求,要对它进行整形、焊接、配块、做旧,把它修复成为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还它的历史真面目。
青铜器的整形方法,要根据器物的腐蚀糟朽的程度、铜性、造型特点、变形程度以及器物材质的延展性、弹性、可塑性等诸因素,来确定每一件器物的整形方案。
青铜器窃曲文附耳三足鼎盖器形为圆形,根据器型和变形的程度,决定采取绳捆、钳夹的整形方法把器物变形的部位复原过来。
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的焊接工作是采用一点一点往下焊接的方法,就是从裂缝顶部开始往下局部对齐一点焊一点。这样焊接就可以把裂缝局部细小的变形部位整过来。
补缺配块工作首先需要翻制模具,模具翻制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决定模具的翻制方法。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上窃曲纹是有规律的环成一圈,花纹一致,翻模只需在缺块旁,找一个与缺块周围花纹清楚且纹饰一致的地方翻制模具,然后进行浇注、配块,配块做成后,就开始往原件上粘接,对齐花纹。
做旧,是青铜器修复技术性较强的工序,一件文物修复是否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做旧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的表面是熟旧,盖内是生旧这两种做旧的方法是不同的。首先,用酒精稀释后的漆皮汁和所需做旧的各色颜料,调成做旧所需的黏稠漆泥,用小刀将漆泥填抹在焊接、粘接、配块时留下的凹陷处,将凹陷处填平,然后用漆皮汁往焊接和补块上涂刷,给做地子底色做好准备。因鼎盖的表面有光泽,俗称“熟旧”,所以采用硝基外用磁漆调和各色颜料做旧。根据旧色的不同,调和各色颜料用毛笔涂抹在做旧处,使其达到与周边旧色相吻合的效果。之后,用漆皮汁调和黄土面在上面做上一点土锈,这时鼎盖表面的做旧就完成了。鼎盖的内部是生旧,做旧时采用漆皮汁调和各色颜料做旧。先做高锈,就是青铜器上各种颜色不同,高低不同的锈,高锈做成后,进行随色做旧,达到锈真的效果,做旧就结束了。 br>
剑,是古代手持或佩带,适用于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之兵器。剑是由身和茎两部分组成。剑身中突起处称“脊”,脊两侧坡状称“从”,锋刃部谓“锷”,茎端为“首”,身与茎之间是护手用的“格”。
越王剑就是为了文物展出效果而进行修复工作。越王剑长64.2厘米、宽4.6厘米、格宽5厘米。此剑在剑身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一道裂缝。
越王剑身上的裂缝就是在靠近格的地方。在修复前通过对剑身裂缝处的仔细观察,发现此处曾经修复过,因焊接不牢,而产生了断裂,在修复中发现,剑身断裂处曾是破碎的几块碎块焊接而成型的,这次修复裂缝,需对以前的剑身碎块进行重新整形对齐焊接牢固,然后再对缺损不齐处用锡块焊接补齐,最后,用各色做旧颜料对剑身进行做旧复原。通过修复让游客在观看展品时无法发现越王剑有损伤过的痕迹,保证了展览所需要的展出效果。
二、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中因文物种类繁多,无论是传世品或考古掘品,都分别在大气中、水中或地下历经各种不同环境。藏品保存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文物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
文物保护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对已损文物的抢救,二是要做好预防,即创造一个良好的收藏环境。文物的收藏环境,应有益于文物的保存,让文物在修复、陈列、研究、鉴定、运输中各个环节里,使文物都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维持一个使文物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防止文物的损坏,把保护工作做在文物损坏之前,摆脱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被动局面。
文物保护要对文物的生存时间、空气、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它们对文物安全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时间:指文物的年代。年代越早其损坏的可能性就越大。空气:指存放文物周围环境。空气是否新鲜,文物周围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的空气会对文物产生直接的危害。温度、湿度:指文物所保存的对温度、湿度的控制。温、湿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文物产生变化。
[关键词]日本;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0-02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曾多次与来自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工作交流。通过交流,逐渐对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在日本,除了大型博物馆之外的一般中小考古队和博物馆里都没有我国博物馆普遍设置的技术部、修复室等专职部门,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大多由另外的专业机构、公司承担。京都科学公司是日本文物保护修复公司的代表。1785年,为了普及科学教育,该公司在成立的岛津制作所中设有“标本部”。二战后,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京都科学标本”,业务从以理科教育为中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医学、护理教材的开发,文物、学术资料的复制,仿照、修复、保存技术处理,文化设施的展示等领域。1988年,更名为“京都科学”。现有教育机器部、工艺部、科学展示部三个部门和相关的企业,已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本文主要以京都科学公司为例,简要介绍日本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一些技术。
一、文物复制技术
通常采用硅胶树脂制取模型,程序为:实物观测―制模―制作成型―加工修饰―敷彩。以陶塑为例,一般先取型,为保护文物,用锡箔保护文物外表,用硅胶树脂制作母型,填以不太收缩的成型树脂和玻璃纤维制作复制品,然后对照实物进行细部修整。最后,对比实物进行着色,力求相似。这种方法还可对陶器、金属器、雕塑、遗迹、窑址等诸多文物进行复制,甚至可以复制出一些重要文物的出土场景、环境及保存状况。一些重要又特别的文物,则采用复合复制技术。如一个唐代的铜镀金舍利球,可采取内部用数脂、外部铜镀金,再用手工作业表现铜锈和金层剥蚀等氧化效果。
在日本,为了保护重要文物又使其实际使用不受影响,往往对一些现在仍发挥作用的文物采用以复制品代替的方法,如寺庙中有重要铭文的铜钟、易破碎的陶器等用复制品,还有石造像、金铜佛、雕塑等艺术品等亦用复制品。为保证众多博物馆展览和科研机构研究、教学的需要,许多精美的艺术品采用复制品,既可保护文物,又推广了文化传播,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此类复制一般先在雕塑上贴上锡箔,全部贴完后涂以硅胶树脂,用石膏取模型,然后剥去石膏外范、树脂、锡箔,恢复文物原状。一切都必须在现场作业,不能使用空调等设施,以免因为温、湿度变化而产生不良影响。等回到公司后再制作成型、补色,完成一件复制品。对特别巨大的摩崖石刻、石窟寺等,采取分块复制,组合成形后再作细部修整。如此一来,可以将野外露天的石刻、造像等在室内陈列,便于交通不便的人们参观欣赏,又可获得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以阙特勤碑为例,这块石碑因刻有汉文与突厥文铭文,受到唐史、中亚民族史、文字史、世界史等方面研究者的关注,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碑一直矗立在蒙古草原上,风吹日晒,碑体已经开始风化、剥蚀。京都科学公司受蒙古国政府委托对之展开保护工作,先对碑体进行强化处理,在表面损伤、开裂部位加固树脂,然后涂上具有防水效果的药品;经过一星期的干燥后,仿制石碑模型,回国后制作,现在日本已有了石碑的复制品。
对平面文物如书、信、画、帖等纸张类的复制,则采用特殊色彩制版的高精细印刷以及摹写技术。首先,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数码拍摄,分析处理、订正,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其次,用特殊的无网点照相制版,传统网点方式难以再现的细部特征,也可以准确表现出来。第三,调配出与文物同样颜色的油墨,每个文物所特有的纸色、污点、墨的不同色泽等相合的油彩也可调制出来。最后,在高精度细密印刷后,手工补色。由于平面文物的独特性,在无法完全适用印刷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使用丝绸印刷技术。
二、文物仿造技术
文物仿造技术的工作程序是:资料调查―使用原材料研讨―试验―仿照。以铜镜为例,一般先铸型,然后敷上粘土,入窑焙烧后,制成空腔铸范,再熔铜浇铸,取除外范,去掉边缘多余物。
因为是仿造,不必着色,也未必完全如真品一样,求其大体近似而已。当然也需认真制作,尽可能相同或相近。也可仿造漆器、玻璃器、木器、金属器等,只是加工技术有所不同,同时也可印证一些古代传统技术的实施方法,争取复原一些已失传的技艺,如他们制作的脱胎漆塑像,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入的,但目前已失传。而类似泥塑类极易破损、污染、无法接触表面的文物,则采取测量观察法仿造。以仿造一尊造像为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里收藏有一尊日本镰仓时代金铜造像艺术精品――观音菩萨坐像,繁华缛丽,线刻图案精细。日本就集中了铸造、雕金、镀金等许多领域的专家,预先制定出一个完整计划,在无法接触实物的情况下,用分解照相技术和实际测量结果制作出模型,加上细密的錾刻花纹以及腐蚀和污损状况,可仿制出一尊精美的造像。
三、文物修复、处理、保护技术
在日本,金属制品文物的保存处理一般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有害锈的产生,延缓文物劣化的速度。工作程序为:现场摄影、X线摄影―清洗―脱盐处理―树脂含浸―粘接、复原缺损部位―制作保护用的匣、盒―完成技术报告。
由于日本的土壤条件与我国不同,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黑陶,硬度较差,陶器的保存处理则采用清水冲洗后粘接修复。首先,将陶器碎片按照花纹、色泽、厚度、碴口等基本因素核对,在两片可以拼合的陶片上用色笔作出记号,拼出陶器的大致形状。然后进行粘接,工作程序为:将碴口部位表面清理干净,涂上适当的胶水,拼对粘合,手持数分钟后用重物做支护固定,数小时后完全粘接牢固;用一种医用白色网状材料,在电吹风的加热下剪裁、塑形,作出缺失部分的形状,以胶水粘接,形成支架。全部完成后,用两种硬化剂液体混合搅拌均匀,将灰色和土黄色耐火材料粉末搅拌成泥状,填补缺失部位,并捏塑出表面花纹。经过以上程序,可将一堆碎陶片修复、粘接成为一个可以搬运、展示的立体陶罐。
对于漆木器的保存处理,基本办法是置换出文物中的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其保持稳定状况。因为发掘出土的漆木器长期处于被水淹渍和泥土埋藏状态中,若自然干燥就会扭曲分解变形。其工作程序为:现场记录(摄影、绘图等)―清洗―浸入ラクチト`ル(一种特殊的大分子处理剂,成分有乙醇、丙酮等。)液体中―取出水洗―置于ラクチト`ル粉末中―除去粉末―水洗后轻轻拭去水分使其干燥―完成技术报告。保存处理,是用糖类中的ラクチト`ル置换水分的办法,不用有机溶剂,是对人和环境都有益的优秀办法。
日本的文物修复观念有维持现状修复和复原修复之别,但若涉及原则性的残失之处后无法判断众多制作者的原本意图时,则不采用复原法。基于以上理念,比照文物损伤状态,与有关单位订立协议来采取修复方针。若有决定整体分解修复的工程,要有防止剥落、保存处理的材质加强等各类应急修理的准备。下面以木雕像的修复为例予以说明,其工作程序为:第一,调查,即事前调查,实物观测;第二,修复方针提案,即计划立案;第三,文物借用,即包装、运输;第四,复制,即保存修复前的形象;第五,文物分解,即将后画彩去处,切断粘接布,拆解成单个部件;第六,修理,即将糟朽部分用同种木材替换,填充裂缝、空洞部分,修整、粘合各部位,组装成形;第七,对残损部位填充修整,补上彩绘,重新做一个中空台座,将原来拆下的台座收纳于其中;第八,验收即将塑像手中原持物品更换为更符合其时代的仿制品;第九,完成报告,即制作工作报告,附上详细工程图。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 renovation in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ust be assured, therefo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ancient building renovation, the ancient building repair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was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ancient buildings; Repai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K92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古建筑是历史文明的遗珠,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社会意义。古建筑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能够很好的向现代的世界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成就。保护古代建筑,才能作为今天的借鉴,从历史的层面上,能够对人民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但是历史的车轮必定已经摧毁了很多古建筑,因此修缮工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修缮中要尽量保持古建筑的现状或者恢复原状。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古建筑的寿命进行延长,而且一定要遵从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原则,从而能够使得古建筑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如果修缮工作虽然延长了古建筑的保存寿命,但是却损害了它原有的重要价值,那么修缮工作就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一定要严格遵从保持和恢复原状的原则,尽量的使优秀的古建筑能够依然以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原则
2.1要认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文物自身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这就导致文物保护工作也具有了特殊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保存文物原始容貌的规定,切忌为了延长文物的寿命而对文物本身的建筑面貌进行更新改造。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重心并非要使古建筑在新时代变得焕然一新,富丽堂皇,而是努力探索出文物本体的本来面貌,寻找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的依据,并且不要让后世的部分构件增加影响文物的整体形象,保证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存在的构件,减少更换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文物本体的原状。由于古建筑与当代建筑相比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古建筑修缮工程与现代工程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工程施工之前,所要做的工作要大大超过现代建筑,要对保护对象文物本体进行详细的勘察测绘,认真的研究,精心的设计等。就施工而言,对文物本体维修部分的拆除、测量、绘图、登记,对拆除物件所采取的措施研究,报批等等都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程序,也是我们进行文物修缮施工需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2.2文物保护工程的实用性
文物保护工程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编制出自己的工作规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规范中必须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有章可循。目前,我国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大多数队伍不明确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要完成好文物保护工程和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就要求我们的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各个具体工作对象的设计思想,熟知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对保护对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及各项工艺及做法能给予具体的指导,有些地方甚至还要能亲自示范、操作以便给各施工方做出样板。因此规范编写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
3古建筑在修缮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指对文物本体的修缮和复建过程,这一过程将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也是整个修缮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物修缮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出现,如发现新的文物遗迹或现象需保护和处理,出现新的结构或形式需要修改设计,甚至会发生对原来设计全部推倒重来的可能,如何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本体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成为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工作。那么在修缮施工前就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记录拟修缮古建筑的原貌,可采用拍照、摄影、绘画等记录手段,以原有的实测图为基础进行考查,将损坏的部位、损坏的程度绘记录下来。对建筑物的各个构件上出现的裂、腐、歪、错、脱、残等进行认真勘查,将装饰、照墙、地面等破坏情况可进行拍照记录。
(2)查阅拟修缮的建筑物的历次修建资料,确定历次修复年代,研究每次修理程度和修理后对原建筑的影响程度,为复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对古建筑的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在现场认真勘察损坏现状时,还要进一步分析其损坏原因,分析各种损坏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以便在重修设计时提供参考。
(4)根据维修设计要求制定维修施工方案。根据拟修缮建筑物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损坏程度等情况,编制施工方案,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尽量缩小维修的范围,确保修缮质量。
4古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4.1古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
(1)古建筑中的木结构材料问题。古建筑修缮的一大难题是缺乏与古建筑匹配的干木料,我国建筑市场上的木材本身就供不应求,而且很多是现采现用。木材含水率普遍都很高。古建修缮往往工期要求比较紧,而且资金有限,客观上不能事先买进大量木材等待自然风干或全部采用烘干脱脂工艺,用湿木材来进行古建筑修缮不仅难以保证质量,还极易出现腐朽和收缩开裂等现象,达不到修缮质量要求。
(2)古建筑屋面砖瓦的问题。用于古建筑的砖瓦是由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纯手工制作,工艺要求严格;而现在的普通砖瓦厂,若按传统工艺生产,势必会使成本提高,而且质量上还达不到原有砖瓦的质量。
(3)古建筑墙壁及屋顶的油漆彩画工程。大多数的古建彩画颜料多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如石青是用天然石头研磨而成,其化学性能稳定、色彩柔和;而现代颜料多是工艺生产,彩画中常用的青绿颜料逐渐被近代化工颜料的普通群青、洋绿所代替,这些均影响彩画的耐久性。
(4)古建筑的屋面渗水和漏水问题。中国古建筑将房屋的防雨功能和装饰功能完善地统一起来,有一套成熟的屋面作法,其中以明、清官式屋面施工技术水平最高。如何保持发展传统的材料作法以及采用现代防水工艺而不改变建筑物的历史内涵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4.2防治措施
针对这些质量通病,我们虽不能确保每项工程都非常完美的进行修缮,但可以采取如下一些防治措施尽量避免。
(1)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对材料采购有详细组织计划,对一些用量极少的材料和用量极大的材料,尽量提前组织货源,寻找质量合格的专业材料供应商或专业生产厂家,把不合格产品拒在合同之外;同时也要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建立材料采购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把生产厂家与工程质量挂钩。
(2)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让操作工人熟悉施工工艺,掌握操作方法;在每道工序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要集中讲解古建筑的传统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强调细部做法,追求精益求精。
(3)对于木结构修缮工程应特别注意:①把好材料的检验、检疫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带有病虫害的木材进入施工现场;②对大木构架中的柱、梁、桁、枋料等材料采用大棚自然干燥方式,对门、窗料、板类、斗拱及其它雕刻料等细木料采用烘干脱脂工艺,确保木材含水率在质量要求的许可范围内;③根据天气情况编制详细制作及安装计划,对大木构架进行快速安装,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屋面防水工程,尽量避免雨淋雪冻;④做好木构件的防虫防腐工作。
(4)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因为修缮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部分已经修缮完成的部位,特别是角、脊细部及油漆彩绘等部位,尤其要注重成品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予以足够的重视,精心组织施工,做好质量目标的控制,一定能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施工技术,2004—06.
[2]高龙云.古建筑修缮技术和质量监控的实践体会,建设监理,2007—12.
论文摘要: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工作总结出了很好的原则和做法,值得其它城市学习和借鉴。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的原则和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1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
在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由来以久,而从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保护古玩器物发展到保护建筑物、遗址,从保护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精品扩大到见证平民生活的普通建筑,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成片历史街区,乃至一座完整的古城。同时,人们也不在只追求与对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的复原,而是更加注重对其全方位的“真实性”保护。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它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从此以后,国际上更多的国家重视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就是一部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国际,它年全文分六节:定义,保护,修复,遗址,发掘,出版。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历史的环境;它不仅包括建筑艺术的精品,也包括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们处的环境,一般不得迁移。修复是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修补要和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要保护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而不应重建。同时提出了文物保护修复的真实性、可读性、可识别、可逆性原则,强调了文物保护连同环境一体保护。
2005年lO月通过的《西安宣言》延续了《威尼斯》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概念并加以扩展,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它把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的环境界定为:直接的和扩展的环境,即作为或构成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
2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三个层次: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古城——历史文化名城。
(1)在“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增加“历史建筑”或“近代优秀建筑”的名目,保护有继续使用的要求,又不适合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的建筑遗产。
(2)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后增加“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名目,保护那些不够“历史文化街区”标准,却又不应放弃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性自然景观。
(3)在实际工作中,仔细地认定保护层次。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轻易拆掉或仅保留外观,可称“原物保护”;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要保护外观整体的风貌,不必强求所有建筑的“原汁原味”,可称“原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非文物古迹、非历史地段的大片地方,只求延续风貌特色,不必再提过高要求,可称“风貌保护”。
3当前存在的问题
(1)错误理解城市现代化。贪大求洋,搞高层建筑、欧陆风,甚至追求怪异,破坏古城格局和风貌,破坏文物环境。
(2)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片面认为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急功近利,只重近期效益,竭泽而渔,过度开发,破坏了永续利用。
(3)为旅游效果,不顾历史真实盲目复建,造假古董,仿古一条街依然不衰。
(4)“保护性的破坏”,出于好心而方法不对,清理文物周边环境则开大广场,却丢了文物的历史环境气氛,或者追求华丽,整饰一新,损害了历史信息,损害了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
(5)将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权整体出让给企业谋利,违反文物法原则,损害文物价值,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6)关于出让经营权:①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价值取源于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名镇历代祖先创造的,也是现在全体居民的共同财富。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巨升,如何使这些能对当地居民有利,目前作法对此考虑不够。②协议的项目投资不少,但都是为旅游自身及其旅游环境,与古镇基础设施(如排水)建设无关,对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无所助益。③授权独家授权一家公司拥有“保护性开发权和旅游经营管理权”会防碍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无益于古镇的整体繁荣。
4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4.1历史文化名城丽江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因四周青山环绕,镇中碧水滢滢,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取名为“大研镇”。古城面积3.8km。,海拔2400m,人口2.53万(1997),其中,纳西族1.69万人。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一直是区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的中心,曾一度成为滇藏贸易、中印贸易的枢纽。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统一的构成机体,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丽江古城因其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极具纳西族独特风采。我国政府于1986年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则和方法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其丰富、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全面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破坏自然文化遗产;是对保护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全面重视,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层现代建筑,体现领导政绩;是保护性修复真文物,而避免兴建假古迹,大搞人造景观等。
在对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中,当地政府一直坚持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通过以上所述丽江古城的保护现状和经验,可以总结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益的原则和方法。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遵循保护和发展兼得的原则。既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现代化。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还要遵循一定的保护方法。从城市总体角度采取综合措施,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确定城市合理布局,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分区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古城空间秩序。作好城市设计,延续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保护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保护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是丽江多年来在庞大细密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和推广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城市和地区在学习的同时,应根据各自地域特征和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确定明确的保护目标,确定保护内容及重点、提出保护措施。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
5结束语
【关键词】 古建筑;历史文化;归位复原法;修复
古建筑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何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历史和美学价值,需要广大古建筑修复工作者的认真探索研究。古建筑修复技术是一项专业化程度特别高的工作,修复工作者应当严格遵守古建筑修复的基本原则,从长远考虑,保护这些历史留下来的瑰宝,不能有丝毫怠慢。
1、古建筑修复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古建筑修复有着其特殊性,其施工工艺与原材料都与西方的古建筑有着鲜明的差别,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切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例如,西方的古建筑大多以石构建筑为主,而我国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所以在修复的时候应当注意保留建筑的本质,同时还要保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修复后的建筑能经受得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并且,木质结构的建筑需要长期的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修复,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修复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是可以让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主张都是正确的,都应当推广,在我国古建筑修复方面,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更为完善的修复方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2.关于古建筑的修复原则
(1)对“原状”的理解。古建筑修复的第一标准就是尽可能的恢复其原貌。要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勘测调查,对各个建筑部分的新旧程度,哪部分是后来增加的,哪些是历史真面目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试着从类似的建筑中找到共通的建造模式,或者从本建筑的施工时间,施工手法以及相关工艺中去寻找线索,从而获得对古建筑的更具体的信息。
(2)对“保存现状”的理解。由于古建筑往往历史时间比较长,在经过了许多个时代的变迁之后以及多次的大修小修之后,其艺术价值已经残缺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首先分析其剩余价值,把过去那些破坏性修理的部分撤销,尽可能的展现其本来面目,重新历史的真实状态。
(3)关于“约定成俗”的理解。大多数古建筑在经过很长的历史之后其现状已经为人所认可和接受,这些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无须硬性的去再去挖掘其本来面目,保留其现状也许更适合于古建筑修复的原则。总的来说,在做文物古建筑修复的时候,务必要充分把握以上基本原则,尽可能的还原古建筑的原状,尽可能的保存现状,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大众的需求保存原样,不要出现太大的出入和纰漏。
3、古建筑修复中常用的方法
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对于已经损坏的建筑构件,如果能够修复后继续使用,就不应当替换。确实损毁比较严重的,在替换是应当选择色彩、质感以及外观等方面与原有构件贴近的材料。如果是修复已经缺失的部分,需要做详细的历史记录和形象一局,而不能凭空想象或使用其他建筑的替代品。
如果置换的构件涉及到结构本体,则一般都需要事先对古迹的状态进行详细的测定,以确定最好的修复方案。有些结构上的问题,通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发现,比如伴有垂直裂缝的柱身外鼓,常提示荷载过大,断面太弱。在情况不明或不易查探时,则需要先设置临时支撑再作进一步的测定。在修复米兰大教堂的柱子时,曾采用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拱顶架体系,在它的支撑下,不仅可以移走或置换整根的柱子,还可以切割和掉换个别的石块。
如果建筑不大或只留部分残迹,也可以采用“落架大修”的办法进行修复。据资料记载,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13世纪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建筑倒塌,曾考虑过两个加固方案。一是原位补强,即用嵌玻璃纤维杆和使用环氧树脂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是不可逆的,它不仅使日后可能需要的其它维修方式无法进行,而且和原来木构架的设计意图和受力机制相悖,因而最终被否定而采取了第二个“落架大修”方案,把木构架拆卸,将损坏的部分用新材料重做后再进行装配。
对于遗址或建筑遗迹,修复一般只限于把现场挖掘到的散失的部件按原位组合重建,以求全部或部分再现建筑原貌。这种方法被称为“归位复原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完全依靠散失的部件组合起来的古迹(哪怕只是局部)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有缺失的部分。只要缺失或损坏的部分在总体中占很少的份量,一般都允许修复补缺,但要求对原状应有权威的证据,修复应有考古的精确性,同时,补缺部分还要易于识别。在这点上,它和考古学家用石膏粘合陶器碎片的复原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这种复原方法特别适合因战争、地震等原因突然坍塌或毁坏的建筑。
4、“归位复原法”的应用
正确的归位复原可以从一堆散乱的、对观察者来说好像是毫无意义的石头中,提取大量的信息,使它变得具有意义。复原后的遗址能使人们对原来的建筑空间构成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由此产生总体的联想。这种做法的意义和作用现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但是这种做法须以充分的考古和文献研究为依据,不可滥用,否则将会使人产生虚假的印象,降低遗址的信息价值。
对于任何归位复原,人们在重新组合这些倒坍散落的石块时,对其正确性很难有绝对的把握(都可能存在有错误),因此,它的工作过程必须是可逆的,以便在以后有新的、更确凿的证据出现和有更成熟的方案时,可以改变原来的组合。基于同样的考虑,粘合材料,特别像水泥这样一些不可逆的材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应尽量少用,以免给以后的修复工作带来麻烦,阻碍人们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另外,归位复原可能因为顾及了建筑发展历史中的某一个阶段而忽略或抹煞了另外的阶段。因而归位复原应只限于有确凿证据和遗存物较多的那些部位,哪怕它只占总体中的一小部分,同时应该伴有必要的说明,使参观者能充分理解建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多,补充的材料成为主体的话,这种复原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在归位复原中,有些细节问题也要引起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对总体面貌亦有影响。比如有些柱石或梁嵋构件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内被弃置在地,各部位都不同程度遭受日晒雨淋、表面风化,溶蚀孔洞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一旦归位后外貌难免显得怪异,于是有人就对缺损处以抹灰加以掩盖。这样做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这对古迹的表现力只能是一种损害;若使用水泥则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情况更糟糕。
5、小结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各个民族都积累下了许多的历史遗产,其中各地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岁月的侵袭,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比较傲严重,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急需适当的修复。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它,维修好它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使命,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光添辉的贡献。由此看来,维修和保养古建筑事业,势必是全球性的神圣事业。
参考文献
[1] 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04)
[2] 林道友.论古建筑修复中的若干问题[J].浙江建筑.2006(07)
[3] 何钧.古建筑修缮复新的探讨[J].浙江建筑.2009(07)
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除了在会议上发表演讲、宣读论文之外,还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接触和交流,无论何种方式,都体现出人们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热爱。
关注与支持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印记,建筑遗产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中,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已经成为公众、学者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事件。
中国在世界上的遗产大国地位也带动了建筑遗产保护的繁荣与发展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以后,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也于2006年8月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技术中心,专门从事建筑遗产的研究、设计、修缮、修复、保护和改造等工作。
据国家文物局傅清远研究员提供的数据,截止到现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为2351处,其中建筑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共2117处,占总量的92%;尤其是在本届政府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里面,建筑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占公布总数的40%。在经费投入上,国家也加强了投入的力度,国家财政在“四五”期间对国宝单位的投入为0.6亿元“五五”期间为0.4亿元,“六五”期间0.3亿元“七五”期间2.5亿元,“八五”期间为5.5亿元。2006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对国宝单位的保护经费投入已达到7.2亿元,这还尚未计算各省、市、自治区的投人。巨大的经济投入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为从法律的角度对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及保证,国家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文物局还规定,由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法令、法规必须与国际公约相接轨。近20年来,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专家也一直在努力寻求合乎国情的建筑遗产保护之道,特别是今年5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形成了木结构古建修缮的指导性国际文件《北京文件》正式确立了东亚地区木结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特别予以尊重各国遗产保护机构自现代保护运动发起以来,从各自保护实践中以及从世代相传的文物建筑保护的传统做法中总结的原则和经验,体现出国际同行共同审视和思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威尼斯》对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原则的不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史学研究取得的成绩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并予以关注。
现状与问题
以往的经验表明,文化遗产容易保护的地区一种是经济特别发达而有能力进行保护的地区;一种是经济特别落后且根本无力改造的地区。傅清远研究员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巨大冲击和负面效果,特别是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沉重的压力,作为历史长河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失;旧城旧房与老城老房在内涵理解上的误区和过度开发造成的老建筑大片被拆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正确理解,造成有些地方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面临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被破坏和消亡的潜在危机。建筑遗产保护的设计、规划、施工队伍的数量和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得以体现;一些落后的观念,还使许多专业人员受到干扰;保护技术和多学科的加入还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弱项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的传承还有待于保护和研究。
云南丽江虽然被保护下来,但过度开发及不合理的建设已使丽江失去原本固有的文化及内涵。台湾著名学者夏铸九先生在对泸沽湖摩梭族文化模式、村落及建筑的保护研究中发现旅游市场与资本的快速与大规模的穿透,使得地方文化与生态环境遭到难以恢复性的破坏,并改变了地方原有的社会结构与空间意义。
面对建筑遗产保护产业的繁荣相应的建筑史学研究理应受到重视。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说得很明确,他认为,唯有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要重视基础研究。有这几十年来的建筑历史研究才使建筑遗产保护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和进展,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现在的成果。然而基础研究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北京建工学院曹汛教授用“两担愁云”来形容建筑历史和历史建筑的研究困境,特别是历史建筑的考古断代研究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文物虽有,但是懂文物的建筑史学者却变得稀缺,像梁思成先生当年能够确定佛光寺乃唐代木构的功力已成为绝学;《中国建筑史》教材中仍有诸多史实错误也无力纠正。除了经费不足等因素外,缺少高水平、有能力的专业研究人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曹汛教授致力于隋唐古塔的断代研究工作,无奈势单力薄,其研究工作正面临很大的困难。
开拓与进取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历经多年的努力与奋斗,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与艰辛,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依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对西方建筑深有研究的方拥教授指出,欧洲古代建筑着眼于物质层面的史书价值和艺术原则,只是一种单边话语的叙述,不能贴切地适用于中国;探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必须站在精神层面,开拓更宽的人文视野,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回眸往昔,我们看见的建筑物也许不足以同希腊,罗马比肩,却不能忽视深藏其内的人文理想。
在古代城市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对唐长安城,北京各类衙署等建筑二维布局规律和模数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在传统木构体系方面,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的《中国古代木结构谱系再研究》对以往将中国建筑木构架简单地划分为抬梁和穿斗两种形式做出补充,以大量实例说明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存在;在斗拱形式方面
敦煌研究院的孙毅华女士以壁画的直观资料展示了历代斗拱的形式变化和特点。
在古典园林研究方面,苏州古典园林以群体面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次为世界所瞩目。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担纲完成的《苏州古典园林》是一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著作东南大学陈薇教授对它的历史意义、学术地位和内在价值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挖掘。
在近、现代建筑研究方面,香港中文大学Lynne Distefano/李浩然LeeHo Yin以开平碉楼为例,说明建筑元素和装饰设计风格受到海外华人心中的西方建筑印象,以及本土观念的存在、多种来源并存并不断强化带来的住屋形式与文化的流散,探讨19世纪~20世纪海外华人建筑理念的变迁;日本学者奥富利幸谈到日本近代能乐堂的形成与西洋剧场概念的导入之间的关系;南京工学院的汪永平教授曾多次进藏,他对碉楼建筑进行了探源。
发展与方向
时代为建筑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使建筑遗产在技术上延年益寿并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会代表的经验及研究更是研讨会上交流的重要内容。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在强调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实践。建筑历史研究者有责任将历史留下来的建筑遗产完整地交给公众,因此需要很多实践经验,这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筑遗产保护与建筑史研究两者不可互相替代也不可分开,遗产保护的动力又促进了基础工作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
台湾汉宝德教授在《多元价值社会中的古建保存》一文中谈到,文物保护与日常生活观念之间的冲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易达成共识参与制定准则的人越多争议越大,最后只能靠政治决策。夏铸九先生通过对摩梭族文化模式的分析提出“建筑遗产整合性保护”的对策,并对其可行性做了充分的论证。他认为,要达到所制定的目标,需要政府引导、建筑师和建筑史学者的专业投入、以及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能够得到支持。
清华大学郭黛垣教授认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应当注重其本体的全部历史信息,具有历时性,不是某一位使用者或者某一阶段的局部历史。保护工作必须寻找到文物本体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护的最高标准是其所具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得到保护,并传之久远因此修缮不仅要保护建筑的坚固更在于使其具有历史可读性。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以《中国文物建筑修复的实践与理念》为题,阐述了70多年来的文物保护的历程泰国Thammasat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Vimosiddhi Horayangkura教授,讲述了在西方观念冲突下的泰国本土文物建筑保护的情况;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Luigi Gazolla教授,阐释了在中国都市保护和复兴运动中,运用意大利式“类型学的程序”,在不改变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将北京原有四合院改造成新形式并使之现代化的思路;瑞士苏黎士州建筑保护局前局长Christian Renfer就与同济大学合作项目――江苏泰仓沙溪古村落修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台湾华梵大学萧百兴教授则以21世纪初面临全球现代化冲击下的北台石碇小镇营造经验为例,阐释地域归真的话境编织,探讨文化遗产在深度建筑史协助下重新切入全球化魅力发展的可能性,同济大学常青教授以《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为题,介绍了第二大城市、后藏中心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复原工程”;同济大学章明女士就近期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的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再生的项目――上海外滩中国银行的改造做了介绍,上海新天地项目的主创、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AIA)也以《人的尺度,公共空间与城市形态》为题做了发言。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以海外华人建筑的新动态――新加坡佛教建筑的继承与革新为主题发表了演说,华中理工大学张良皋教授以新老建筑的协调为主题,对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方法做了精彩生动的报告,希望通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整合与交融。
文物建筑保护已成为当今世人共识及发展潮流,如何成功保护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文物?如何使保护与使用相结合?香港城市大学薛求理教授讲述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三种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政府统筹包办文物建筑的修复和运作管理一种是自下而上,政府支持,社区和个人承办文物建筑的维护和使用,这类建筑往往无法开张或难以为继,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应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切合实际的方法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并使之持续发挥作用。
建筑文化遗产作为产业在经营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学者的弱项。既往对于遗产保护多着重于静态的“物”的保存修复,而较少触及经营管理等课题。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明确指出了持续性的有效管理,占有重要的关键地位。既往的研究者在多元开放的社会里,其角色扮演将更为多样。按照文化产业的观点,保存目标一旦选定,经修复再利用至永续经营管理是一个需要高度整合的操作系统。建筑专业人员除了提供专业的保护技术外,如何做好整合者的角色,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科技大学阎亚宁副教授以《遗产保护与经营的整合性观念架构》为题,阐释了自己对建筑遗产保护与经营上的观点和态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介绍说,在世博会总体规划中,已纳入了保留原江南造船厂等历史建筑保护的内容,并已明确得到世博会董事会的批准,这在世博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保护上海工业遗产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建筑师将付出更多的智慧、创意和辛劳。
研讨会期间,会议组织与会代表考察了上海工业遗产和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其中包括台湾著名建筑师登琨艳利用工业厂房改造成的“滨江创意产业园区”。他开风气之先,自1990年即开始致力于上海旧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对今日上海社会舆论的整体改变功不可没。苏州河畔的旧仓库保护再生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建筑史学因涉及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而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史学者和建筑师共同的幸事。本次旨在探索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方式和理念,推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观念变革和完善的研讨会结束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与会代表带着问题来到这里,带着与同道交流心得的欢愉离开,希望将中国地域优秀建筑遗产以更好的方式展示给世界,以期使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获得进步。
关键词:临汾古城墙 修复 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部分临汾古城墙现状
一、临汾古城墙的历史
临汾,古称平阳,地处山西省中南部,系唐尧故地,属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平阳府志》史料记载,临汾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隋唐时继续修整加固,到明洪武初,“因感城堞保障之难,发兵卒万余,将旧城增广重修。外则砖砌雉堞,内则土壅环衬”。目前,现存的残面,大多是明代城墙遗迹。临汾县志记载,古城墙城垣周11里288步(5980米),高15米,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外各建月城(即瓮城),城门之上和城垣四隅分别建木结构城楼和角楼。城墙上可以驰车马,树旌旗,楼橹森列,城高池深,十分壮观。
二、残损现状
目前残存只有1000多米,并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另外,原有的瓮城、关城、城门、城楼、角楼、敌楼等建筑均已荡然无存。
目前尚存部分:
1. 东城墙尚存部分,在卧牛小区,长13.80米,宽1.5―3.5米,高5米;
2. 北城墙尚存部分,东至临汾市防疫站院内,西至北财神楼大街,长150米,宽5.5米,高10――13米;
3. 南城墙尚存部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家属院南部,长80米,宽2―4.5米,高4―8米;
4.西城墙残迹尚存近800米的。在临汾军分区机关院内,它是历史上临汾古城的西北角城垣,在现存的几段古城墙中,它长度为最,保存相对较好,最能体现临汾古城的固有风貌和历史尊严,有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四、残损原因
1、古城墙自建造以来,历经地震、风雨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和侵蚀。
2、历史的兴往和朝代的更迭,历代的战火无论古今都对其毁坏的程度和速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时期的炮火是历代战乱中对城墙破坏最为严重的。
3、临汾古城墙的构筑方法,以“外则砖砌雉堞,内则土雍环衬”为主要手段,二者的衔接历来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
4、解放后当地政府曾剥去了部分城墙外表砖修补市区马路,对表砖形成致命破坏,再则护城河排水不畅,墙下杂草丛生,墙根屡见人工挖掘的洞穴以及各种墓葬。因此进几十年来古城墙的破坏犹为严重。
第二部分临汾古城墙保护与修复方案
一、保护与修复背景
临汾古城墙现状较为完整的部分(临汾军分区机关院内),周边环境恶劣,保护迫在眉睫;市民保护城墙、修复城墙的意愿强烈。临汾市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决定围绕古城墙建设主题公园,保护修复城墙景观。
其他残存段夹杂在居民区内,有些房屋直接占据墙根及墙体,保护修复已无法实施。
二、保护与修复方案
1.工程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复原则,力争在修复工程全面完成以后,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古城墙被毁前的原始状态,尽最大可能恢复其本来的历史面貌,排除现有对城墙造成破坏的不良因素及隐患。
2. 保护与修复设计方案
复原内、外城表砖、马道及散水,拟复建西北600平方米角楼一座。加固古城墙基础部分的汾河二阶地护坡;建设护城河。
三、关于古城墙修复保护设计的说明
城墙修复如在原址复建,势必会大量拆除原砖砌体及条石,同时干扰城墙基础造成人为的修复性破坏,经过多次论证修复方案制定如下:
参照近年内同类工程作法(如平遥城墙修复、大同城墙修复),避开老城墙,在采用相同工艺、相同材料复建墙体及表砖,在老城墙保留较完整的部分采用木质锚杆加固现存城墙本体,机砖背里外表仿古手工砖;坍塌较严重的地段采用机砖砌筑仞砖及背里,二八灰土分层夯筑补充缺失夯土;将保存相对较好的南段现状保存作为展示区。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保护老城墙,也可以作为公园景观展示,同时具有可逆性。
第三部分临汾古城墙保护与修复实施
一、古城墙保护与修复测设实施
按照工程实施顺序测设实施内容如下:
1.赴大同、朔州等地,对城墙的修建方法进行考察,对古城墙现状每10米一个断面的详细测量分析,取得了第一手详细资料。
2.清理城墙表面的杂草、覆土,原城墙条石部分真实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此次修复段(588米)并未设置马面,大部分墙砖尺寸(420*205*110)与现代机制粘土砖(240*115*53)模数较为契合,能够依照设计进行修复施工。
3.城墙地基(汾河二级阶地边坡)加固部分,聘请地质专家对城墙及台地的稳定性做了评价,并就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比较论证。依照原设计分段实施完成。部分地段遇到墓穴、孔洞等情况,采用肋墙分段结合夯实土对孔洞进行了处理,建设过程中通过设置变形监测点,不间断观测变形情况,施工达到预期目的。
4.城墙本体保护与修复遇到五种情况:
(1).古城墙坍塌严重,需要补齐夯土,重新做墙体背里及表砖;
(2).跟部少部分背里砖存在,上部塌方、孔洞、墓穴等;
(3).三分之二高度以下背里砖存在,城墙本体基本完好;
(4).覆盖垃圾土较厚、生活污水侵蚀特别严重;
(5).古城墙顶部已被侵占,本体被垃圾土覆盖、拆迁困难。
五种情况分别采取五种应对措施如下:
(1).按照原设计方案补齐夯土,重新修复墙体;
(2).在古城墙本体条石基础外下放1-2米,给城墙做条形混凝土基础支撑修复的表砖,背里砖采用压茬及锚杆与古城墙本体连接,施工期间由于古城墙本体夯土强度高、木锚杆的粗度难以成孔、调整为钢筋锚杆,减少了对本体的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调整了原城墙线路走势,采用垃圾固结技术把垃圾固结稳定,局部采用了抗滑桩技术,通过超长锚杆将修复的表砖、垃圾土和城墙本体连接,形成包裹稳定体,恢复了城墙景观,保护了原有本体。
(4)被侵占的顶部角楼遗址已无法考证,土地得不到收回,角楼无法按设计恢复。顶面也只能恢复局部宽度,本段还有大约210米由于涉及拆迁量大,无法保护修复和展示。
第四部分临汾古城墙保护与修复解析
一. 实施评价
古城墙修复后,尊重了临汾历史,文化得到了的传承,周边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民休闲有了更好的去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了高度统一。
二.临汾城墙的特点
1.特殊的地理环境,防御高度优于其他明城墙
本次城墙修复高度13.0米,城垛高1.90米,城墙护坡高9.6米,总高24.5米,威武雄壮,远高于西安、大同平地起墙12.5米,平遥11.0米的高度。
2. 新技术与古营造法式融为一体
城墙修复采用古代营造法式,传统做法得到传承。城墙基础处理采用现代边坡理论和方法,使墙基护坡更加坚实可靠。
3.主题公园建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古城墙保护主题公园,有助于展示古城墙的雄伟气势,古为今用,保护与利用完美结合。
三、保护与修复实施的不足
1.古城墙破坏严重、历史记载简单造成了角楼无法恢复、马面、马道、瓮城等城墙应该有的元素,由于在本段无法得到考证,最终没能实施。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工程;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34-04
遗存主体为土质者称土遗址。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地上及地下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土遗址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如何将这部分遗址合理保护及展示,是近年来遗址保护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对土遗址保护展示手段普遍采取覆土封闭保护、砌体封闭保护及棚罩式保护等几种方式,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和探索。
一、土遗址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存土遗址的保存情况差别迥异,但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以下因素的威胁:
(一)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主要表现在遗址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大、增长快等方面,破坏程度尤为严重。
(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有的地方为城市化进程和补偿耕地的需要,开始新的一轮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水系工程,对遗址、生态都有破坏。
(三)未经前期认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采取保护措施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大遗址存在破坏和消极影响。
(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占地、取土等,甚至耕种、植树,特别是遗址重要部位,危害甚大。
(五)来自自然力的破坏。地震、水灾等对土遗址的破坏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大多数情况是渐变蜕化、风雨剥蚀等。
以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不但给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遗址保护的目的
制定遗址的保护规划,目的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其大致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通过保护规划,划定遗址的保护范围,控制周边建设用地,改善周围环境风貌,以达到人文景观的统一和谐;第二,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如何对遗址制定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展示措施,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遗址特别是土遗址的观赏性不如完整建筑,是不能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文物考古和有关科学界未能较普遍地向社会强调注意保持和修复遗址的风貌,引导人们参观和感悟遗址景观和丰富内涵。代表中国特色的遗址,特别是土遗址及其景观如何加强宣传、展示,已成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
(一)覆土封闭保护――汉桂宫二号遗址保护工程
覆土封闭保护,是指用黄土将遗址填埋覆盖,使其处于封闭隔绝状态的一种工程技术保护方式。覆土厚度应在0.5米以上。它可以防止遗址被雨水冲刷或冻融等。覆土后,可在其表面对遗址现象复原,或栽植浅根植被,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显示其位置、形制、规模等。
1.概况①
桂宫遗址是汉长安城除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之外的一处重要皇家宫苑遗存。桂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初学记》卷3引《关中记》载:“桂宫一名甘泉。”此即秦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甘泉宫“表云咸阳南宫”。“南宫”是相对渭河北岸的秦咸阳宫(北宫)而言。②桂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夹城堡、民娄村、黄庄、铁索村和六村堡一带,其南为未央宫遗址,东为“北阙甲第”,在东为北宫遗址,北为西市。桂宫宫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1840米,东西900米,周长5480米,占地1.66平方公里。
通过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在此处发现多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大多数分布在宫城的南部,北面也有少量发现。南院布局为主体建筑――宫殿居于中央,东西两侧为附属建筑,南为广庭,北为院落。整个建筑坐落在长方形夯土台上,面积约为1550平方米,台上还有两处半地下室建筑遗存。在宫殿殿堂东部发现一组地下建筑,包括门道、门塾、通道和主室四部分。在宫殿殿堂北部也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坐南朝北,南北宽4米,北墙辟门,门道宽1.4米、长5米,门道北端置门槛,出门进入殿堂北廊。在宫殿殿堂北面东、西并列两座院落,二者平面均呈长方形。在宫殿西南部还发现一些小院落和类似沐浴场所的设施。宫殿东部还有一些附属房屋。在南院西北部清理出一眼水井。在南院东北角和西北部分别清理出砖砌地漏和地下排水道。发掘出土了墙基、散水、柱础、柱窝等遗存。考古发掘证明,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建筑轮廓清晰可辨,遗址表面高差较小,周围均是农田,环境较好,因此,采用覆土保护及复原展示的做法。
2.保护措施
(1)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首先用5厘米厚的细砂作为隔离层,其上按不同材质分层夯筑,覆土总厚度1.5米。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和相关资料,在覆土表面,对遗址进行对位复原,即基址原状复原。
(2)如何解决两处低洼的半地下式建筑遗址的排水,成为此项工程的难点。经过论证,我们在隐蔽处设地漏,并埋设管道将水引出。
(3)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及原做法,对其长条形卵石散水和瓦片散水进行了复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桂宫是覆土封闭保护较成功的一个工程,对基址原状复原,不但可使遗址本体处于最佳的保存状态,使考古遗址状况真实再现,也让参观者、研究者都能够从其中全面地了解遗址的内涵。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不能忽视的缺陷,因为其材质大多是土质,所以不耐风雨侵蚀,一场雨过后,边角便出现了疏松的情况,使后期的维护费用大大提高。同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古代的土遗址在自然环境中暴露上千年,尚能保存到我们看到的这种程度。所以,现今覆埋土体的强度以及施工工艺还需认真探讨,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程当中需要加强和研究的地方。
(二)砌体封闭保护――麟德殿殿基遗址保护工程
砌体封闭保护,是指对地面遗留的夯土基台,以砖石或夯土将其四周包砌起来,并在新筑的墙体与夯土台基之间和夯土基台上边填充、覆盖黄土,使遗址处于封闭隔离的另一种工程技术保护方式。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面遗留夯土基台较高的遗址,也是对唐代高台建筑青砖包砌的真实写照,是大明宫遗址保护的重要方法。
1.概况
唐大明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新城区,麟德殿遗址是其中一部分。
麟德殿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由麟德殿、景云阁、障日阁三殿组成,故也称“三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宴会或接待外国使节、宾客的地方。据《册府元龟》载:“大历三年(768),唐太宗宴剑南、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于此殿”,可见此殿庭之宏大。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篇章:“直到银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描绘了皇帝在麟德殿欢宴西番宾客的盛况。武则天也在这里接见并宴请过日本执节大使粟田朝臣真人等。③
1959~1960年,考古队对麟德殿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此后,上世纪80、90年代对麟德殿先后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测知其东西宽77米,南北长130米,三殿进深共约85米。④
2.遗址现状
(1)麟德殿台基
1986年曾对麟德殿台基进行过保护,对前殿部分台明立壁和一层台台面做包砌,二层台台明之上覆土保护。后半部分台明仅作简单回填,边界不清,不能分辨台基的全貌。这种做法使未包砌的部分残损风化难以避免,在殿面上覆土植草。结果是草皮根系会对遗址造成伤害,加之土层过薄不能解决渗水冻融的问题,不能起到保护遗址的作用。
(2)郁仪楼、结邻楼、双亭台基
现存的四座台基基本情况是:西侧尚有高5米左右的夯土台残留,而东侧仅存1米之多。台基底部均有包砖痕迹,局部残存包砖高度达1.8米,可以看出其收分和曲线弧度。这种曲线收分在唐代绘画中描绘的高台建筑形象中多有体现。
3.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遗址和展示的需要,故决定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覆土保护主要针对麟德殿的殿面遗址,对考古发掘的唐代遗址表面,经清理后铺设5厘米厚的细砂隔离层,为满足防水和铺设青石的需要,再在其上做三七灰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现展示殿面所铺设的青石,是发掘出遗迹的部分做法。因朝代更迭和增修,考古发掘出的面层有砖、石,其规格也不尽相同。为参观需要,也为了展示部分遗迹原貌,在殿面散放了一些石块,作为示意。
(2)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对各层大台台壁及楼亭缺损部位进行补夯,其外用青砖包砌。亭楼的顶部处理成夯土状,在砖砌墙顶周边设排水明沟,再埋设管道将水引出。这样,既起到了保护夯土台的作用,又起到了复原展示的目的。
(3)展示视窗:对局部保存完好的唐代砖墙、散水,殿面的柱础石和门墩石,分别修建专门的保护视窗和观察井,使观者对唐代的建筑材料和做法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
麟德殿的保护展示,以砖砌式封闭保护为主,结合覆土和棚罩式保护方法。多种方式的结合展示,丰富了展示的内容和效果。
(三)棚罩式保护方法
建棚保护,是指对经考古发掘出的遗址,为直接向观众展示,于其顶部搭建保护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汉城保护工程中广泛运用,且在遗址的保护技术上有新的发展,对个别需要展示的遗址采取这种保护方法,有利于人们了解考古工作,了解遗址的本来面目。
1.罗经石遗址保护工程⑤
罗经石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的核心区之内,在汉景帝陵陵体和王皇后陵陵体中间的南端(位于景帝陵封土东南大约300米处),三者呈三角之势,在整个陵园区中处于重要地位。
罗经石遗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东西长257.5米、南北长259米。主要由壕沟、围墙、四面门址、四面门址旁的水井、四角的配方(曲尺形建筑)、门址与主体建筑之间的通道及位于中部的主体建筑等建筑组成。整个遗址呈“回”字形布局,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四面相互对应,基本一致。
主体建筑位于遗址的中央,是整个遗址的核心建筑,地势比周围建筑高。主要由夯土台基、台基周围的柱网、小方形夯土台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
罗经石遗址保护工程主要分为棚罩式保护展示、室外保护展示两部分:
(1)棚罩式保护展示:在遗址南边采用棚罩式保护,展棚采用轻钢结构,钢化玻璃屋面及玻璃幕墙,可在展棚外面清楚看到遗址。
(2)室外展示部分:夯土台采用遗址覆盖复原展示,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保护层上对遗址现象做复原重现,覆土厚度1米。
罗经石的保护展示结合了覆土和棚罩式保护的方式,色调以灰色为主,简单雅致,力求与汉阳陵原风貌保持一致。其展示设施也是可逆的、小型的,以保持该遗址在陵园范围里原有的属性和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半开敞式的棚罩保护措施,必须对展示遗址进行化学加固,其效果还需时间验证。
2.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⑥
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北约200米处。该遗址地处汉代长乐宫遗址的西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于2003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主要分为棚罩式保护展示、室外保护展示两部分:
(1)棚罩保护展示:对F1和F2两处地下建筑采用棚罩式保护,保护厅采用轻钢结构,保温彩钢压型钢板,局部开窗以采光,屋面一直坡到地面,几乎无直立墙壁,以减小风荷载影响。保护棚罩的基础采用浅基础,位于新填夯土之上,不触及遗址表面。屋面、墙面均采用浅灰色彩钢板,屋脊为灰色彩钢板。
(2)室外保护展示:西部庭院采用遗址覆盖复原展示,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保护层上对遗址现象做复原重现,覆土厚度0.8米。北部庭院采用遗址覆盖绿化,保护层上种草坪,覆土厚度0.8米。夯土台基中部和西部在保护层上做广场,铺340×340×70方砖,夯土台基东部在保护层上做草坪。
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用现代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对现存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设计。在保证建筑遗址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展示。设计兼顾到建筑遗址在汉长安城历史文化区整体中的关系。同时保护建筑不能对现已发掘的遗址造成损害,其保护建筑的风格、形式应符合遗址保护陈列的基本要求。保护建筑尽可能用轻质的、可拆卸的材料与结构,以降低保护工程造价。
对于棚罩式保护方法,从其材质上讲,应该有避光、透光(玻璃)两种。以半坡遗址为例,曾经也是大型土遗址保护的典范,历经40余年,遗址在室内环境当中,虽然没有风雨的蚕食,但温湿度等的变化,还是对遗址本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另外一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透光玻璃视窗保护,但这又使遗址多了一份承担光照危害的负担。幸运的是,在这种透光视窗保护的方法中,化学保护为土体的加固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化学试剂用于文物保护,更需要一个长时段的验证。
四、场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汉阳陵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
场馆遗址有地上遗址与地下遗址之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应属于地上遗址;秦始皇兵马俑二、三号坑部分保留了墓葬的原始状态,应视为地下遗址保护的一部分。谈起地下遗址的保护,那就不能不提及汉阳陵的帝陵外葬坑。
汉阳陵属于典型的北方帝陵陵园大遗址类型,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土遗址及遗址出土的彩绘陶俑、铁器等有机质文物。为向公众原真展示遗址和考古成果以及延续对考古的后期研究,经过长达数年的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设计,建成了目前全国惟一的一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其内部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为观众和遗址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温、湿度环境。
展厅采用防腐金属结构和特殊玻璃材料对遗址进行全面封闭。这种复合中空的电加热玻璃具有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可以通电加热防止结露和调节环境温度的多种功能。所以它可以起到封闭屏障的作用,不仅可有效地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也为人们近距离观赏和研究文物遗址提供了便利。
总之,汉阳陵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是我国在遗址及其环境保护技术和陈列展示手段方面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五、结语
(一)通过桂宫遗址、麟德殿遗址、罗经石遗址、长乐宫四号遗址、汉阳陵帝陵外葬坑等保护工程,对土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途径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二)对遗址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土遗址而言,从制定设计方案到组织施工,均强调最少干预的原则。须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制定完善而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不单单只强调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对其环境、文化等的保护也将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的《威尼斯》到《佛罗伦萨》、《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奈良真实性文件》,再到2005年10月在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一步一个脚印,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认识,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而每一个都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一次扩展。从《威尼斯》到《西安宣言》,表明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念的创新,在国际范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已从遗产本体扩大到对其环境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不仅是对遗产本体的维护、保护、修复,更重要的是对文化进行保护,从对有形的文化载体――文物的保护扩展到对无形的文化保护,从短期保护延伸到长期保护。
[注释]
①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17页。
②韩保全:《唐长安城三大皇宫今昔》,《文物天地》,1982年第4期。
③马得志:《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
保护长城的措施目前,涉及长城保护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地方性法规有《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及其它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虽然有些地方不能涵盖长城的特殊性,但其对长城保护工作应具有法律约束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城保护条例(草案)》,这对长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城的保护要依据《长城保护条例》,使长城保护有法可依。 《长城保护条例》总结了近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总体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针对长城的特点和长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责任;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明确长城利用单位的责任,设立长城保护员制度; 四、对长城的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旅游区的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长城的保护:一、大力加强长城保护宣传工作。要利用广播、报纸、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保护长城的意义,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引起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保护长城的重视。要动员长城沿线全社会都来保护长城、爱护长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长城沿线广大群众成为长城的保护者。二、其次,搞好长城保护工作要加强长城实地调查。只有真正对本省本市境内长城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上才能有的放矢,对破坏严重地段才能找到根源,对症下药,使长城保护的法规法令落到实处.。 三、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规划实践证明,制定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将从保护长城本体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出发,在对长城进行全面研究评估的基础上,就规划的原则、性质、目标,保护区划、保护措施、相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展示开放、管理等方面做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主题是长城保护,涉及土地使用、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和旅游设施的控制管理等。因此,规划的编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文物部门具体组织,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落实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依法保护长城的基本条件。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以长城本体、相关遗存和周边环境不受破坏、损害为标准划定。同时,在游人集中区域、交通要道、省市县界等长城重要地段和其它必要位置树立保护标志,提示人们自觉保护长城。
保护长城的建议书尊敬的旅游局局长:您好1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它那雄伟的气势和历史情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去参观旅游。但是开放旅游参观后也发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等。为了保护美丽雄伟的长城,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保宣传,如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一些制作精美的宣传语。2、增加一些便民设备。如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垃圾桶等。‘3、增加一些惩罚措施。先是去游客来到长城参观,先提前告诉他们如果在长城乱扔垃圾或者乱涂乱画等会有什么的惩罚措施,然后增强工作人员巡逻,对违反者进行处罚。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我们的长城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国的长城,由于游人大量涌入,长城的城墙被乱涂乱画,果皮、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有些村民在垛口处私自搭梯子,收点小费等等。看见这些令人担忧的情景,我们也许十几年后地就看不见长城了,我们能不遗憾吗? 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名小学生,为了保护好我国的历史遗产,我特提出如下的建议:一、 建议游客们不要乱扔果皮,饮料、矿泉水瓶,废纸什么的,也不要在条石上乱刻乱画,不然长城会变得很难看。加强卫生管理,让一些民警去巡视,如果有人乱在城墙上画,乱扔垃圾罚款。二、建一个“保护长城”的网站,我希望长城的管理员应该让电视台做一些保护长城的广告或者是新闻,呼吁去长城旅行的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长城。三、写一封信给管理长城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游览长城的门票上的“游览须知”上面写上关于保护长城要注意的事项……四、规范游览长城收费制度,接受游客投诉,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好违规收费问题。五 、呼吁住在长城附近的农民,应该用实际行动去爱护长城,不应该用长城的条石垒自己家的墙,大家都该爱护我们的文化遗产。5同学们, 做为中国的小公民, 保护长城,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想尽办法去让长城恢复原来的样子,使它永久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保护长城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它那雄伟的气势和历史情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
国内外游客去参观旅游。但是开放旅游参观后也发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等。为此,我特提出如下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 、我要建议游客们不要乱扔果皮,水瓶,废纸什么的,也不要在条石上乱刻乱画,不然长城会变得很难看。二 我希望长城的管理员应该让电视台做一些保护长城的广告或者是新闻,这样游客就会爱护长城了。三 建议想修复长城的人,请你们不要用现代的发明来修理长城,你们可以请专家来,让他们一点一点的把长城修好。四 我要对农民提出建议,你们应该去爱护长城,不应该去伤害它,你们也不应该用长城的条石垒自己家的墙,大家都该爱护我们的长城。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长城一定会因为我们的爱国之心一代代地传下去的。
建议人:xx
年 月 日
保护长城的标语除了照片,你什么都不要带走。 除了脚印,你什么都不要留下 。
保护长城,造福子孙
保护长城 人人有责!
爱我中华 护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