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移动网络的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网络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网络的发展史

第1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移动基础网络运营商;市场细分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global market,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 (MVNO) has a roughly 1.7% market occupancy of total mobile subscribers. This could reach up to 10% in a mature market. Given the development of MVNO in the foreign market,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MNO and focus on market segment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VNO in a “30% survival rate” market. Since MVNO launched the business in May 2014, its subscriber has reached more than 7.8 million, yet the existing MNO is still dominating the Chinese market. It is suggested that MVNO in Chin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4G mobile broadband development, avoid low-prices competition, positioning in the smart terminal and mobile broadband market, and expand the market space of the new business model.

Key words: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 mobile network operator; market segmentation

自2013年起至今,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申请审批工作已全部结束,工信部共发放了5批试点批文,42家企业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按照工信部的规定,目前这些企业拿到的只是两年试点批文,只有完成考核之后才能拿到正式牌照。业内预估,到2015年底试点期结束,至少有60%以上的虚拟运营商将面临淘汰。业内预计2015年底中国MVNO总用户数有望达到1 800万。

1 全球MVNO用户占比稳定,

欧美地区MVNO发展成熟

虚拟运营的萌芽始于欧洲。1998年,挪威的Sense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家虚拟运营商,但受当时管制政策限制,致使Sense的经营一直未能取得进展,最终只能宣布破产。随后瑞典和法国相继出台了真正的开放政策,自此虚拟运营商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了北美、亚太、非洲等地区。从虚拟运营发展到现在的17年间,其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涉及零售、广告传媒、娱乐休闲等行业[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 300家左右虚拟运营商,其中八成左右集中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占比不足10%[2]。

自2011年下半年全球MVNO用户首次突破1亿大关以来,一直处于稳定而缓慢上升状态,但始终占总移动用户1.7%左右的比例。截至2015年1季度末,全球共有移动用户71.67亿,其中MVNO用户1.21亿,占比为1.69%。

从区域来看,对于管制政策宽松、市场竞争激烈而发展成熟的西欧和北美地区,集中了八成以上的移动虚拟运营商(MVNO)用户,这两个地区的MVNO用户渗透率也达到10%以上,而其他地区MVNO用户占比均不足1%。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对于市场成熟的欧美地区,其发展也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2001―2004年,管制机构提供支持使得虚拟运营商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而且2000年西欧地区的移动通信渗透率为62%,北美在2003年时移动渗透率刚刚突破50%,都为虚拟运营商这一新进入者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2013年底工信部发放移动转售牌照时,中国的移动通信渗透率已达到九成以上,趋于饱和状态,更为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对于刚起步的中国虚拟运营市场来讲,短期之内,民营资本不会对基础运营商造成实质性冲击,而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不断饱和,相信长期来看,MVNO也不会对基础运营商们构成威胁。2013Q1―2015Q1全球MVNO用户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国家来看,全球MVNO用户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大多数也集中在欧美地区,其中德国的MVNO用户占比高达近三成,该国电信市场共有122家虚拟运营商,居全球首位;美国电信市场共有96家虚拟运营商和英国电信市场共有72家虚拟运营商[3]。全球MVNO用户分区域占比如图2所示。全球MVNO分区域用户数及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如表1所示。全球MVNO用户数TOP10国家及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如表2所示。

2 MVNO市场淘汰率高

相关数据表明,全球的虚拟运营商存活率仅为三成,其中实现盈利的MVNO更是少之又少,而导致其经营不善乃至被市场淘汰,除受监管限制外,未与基础运营商达成良好合作关系、市场细分错误及业务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而研究那些运营成功的MVNO,无外乎都是懂得与基础运营商开展合作关系从而避开与其直接竞争,以及专注于细分市场的虚拟运营商。

英国维珍移动作为全球公认最成功的MVNO,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超过2 500万MVNO用户。维珍移动在拓展全球市场时,几乎每到一国都会拉上当地一基础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以确保本地化和细分市场互补。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家,维珍移动与本地运营商成立50∶50的合资企业,将网络运营商的利益捆绑进MVNO公司,开展MVNO业务,从而获得网络运营商的支持。在2001年,维珍移动进入美国发展时,发现了每用户平均收益(ARPU)较低的低端年轻用户市场空缺,与美国音乐电视(MTV)网签订了多年的内容提供和市场推广独家协议,为用户提供音乐、游戏和其他MTV娱乐内容,打造的手机品牌Virgin Xtras添加了诸如“解救电话”等一系列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功能,这都能够使得Virgin Mobile第一年就在美国市场实现了突破100万用户的好成绩。

Amazon在某种意义上也在经营着移动转售业务,在2012年推出的具有LTE功能的Kindle Fire HD时,与AT&T合作推出了支持LTE网络的数据流量套餐:一年费用49.99美元,包含每月250 MB流量、Amazon云存储服务中20 GB的存储容量,并提供给支付账户10美元,可在软件商店消费。与AT&T每月250 MB的数据流量相比,用户一年可节省大约130美元。通过这种模式,降低了用户浏览网页、选购商品的成本,增强了用户黏性。Amazon开展的此项业务不计较移动服务的成本,但是从整体系统性利益最大化考虑这条策略,值得中国经营移动转售业务的电商们参考。

3 中国MVNO发展时间紧

任务重,4G是发展突破口

2013年年底,工信部颁发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运营试点资格,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MVNO发展元年。自2014年5月份开始陆续放号以来,中国一些虚拟运营的先行者已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客户群。截至2015年6月底,28家虚拟运营商开展了业务,在一年的时间内发展超过780万的170号段用户,而这些用户也集中在蜗牛移动、苏宁互联、国美极信等少数前两批拿到试点批文牌照的MVNO中,后几批拿到牌照的虚商们预计2015年下半年将陆续展开业务。尽管近期中国虚商用户数以每月100万的速度增长,但这一乐观的数字背后也面临着用户离网率高、每用户平均收益(ARPU)低等关键性问题[4]。

第2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WLAN/Wi-Fi技术已经为用户提供了真正的宽带无线体验,而WiMAX/3G将增强基础宽带无线网络架构,力争实现真正的移动高速接入以及有保证的服务质量。

通信服务将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便为工业、办公和小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台式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持终端设备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如访问因特网和电子邮件接收、VPN连接、短信业务、视频会议、媒体流、互动游戏、VoIP、电子商务、遥测、远程生物测定分析以及其他更多应用。

发达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基于光纤的网络为工业和办公环境提供了E1/T1接入。有线电视和电话线为小区用户提供了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数据接入。同时,很多国家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光纤到户。

无论边远地区或城区,都存在对无线宽带接入的需求。其关键的驱动力是流动性大,终端用户希望在漫游的任何地方都拥有触手可及的宽带服务。除了移动设备之外,固定的无线业务可以为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中的服务不足区域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宽带数据。由于宽带无线接入的自身特性,易于实施,而且不涉及铺设电缆网络的高昂成本。目前,可以确定用于宽带无线接入的有三种主要技术:WLAN/Wi-Fi,WiMAX和3G系统(UMTS、CDMA2000、TD-SCDMA)。

Wi-Fi网络致力于公众场所、办公和工业环境。覆盖城市的网状网络将在企业用户和私人用户的无线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Wi-Fi经历了快速但非序的成长,大部分都是相当散落的解决方案。在单个Wi-Fi网络内可以实现漫游,但是在广域网不支持漫游。不过,Wi-Fi网络还是获得了广泛的接受,而且经过证明是短距离无线覆盖的一个高效解决方案。Wi-Fi还是一个多用途选项,就是把WiMAX和3G服务转向到微蜂窝区域。

由于所使用的频谱问题,共驻系统在同一无线频段操作,会导致Wi-Fi受到射频干扰。当然,如果很好地协调Wi-Fi配置,则能够把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WiMAX(微波存取全球互通)和未来的3G系统为企业、SOHO(居家办公)和小区用户提供无线宽带数据业务,这将是通信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WiMAX旨在为有线网络(IEEE802.16-2004)和无线移动网络(802.16e-2005)提供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无线业务以及长距离点对点射频和毫米波回程。WiMAX针对的是普通消费者、办公和工业领域的应用。WiMAX网络将在许可的频段下运行,并确保高速接入服务质量。类似于Wi-Fi联盟,WiMAX论坛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旨在推进WiMAX技术,并保障WiMAX产品和网络部件的互操作性符合IEEE802.16和ETSIHiper无线城域网技术规范。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是WiMAX成功的关键,因为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将确保一个有竞争优势的环境,并且通过大规模生产中的集成和规模效益来降低设备成本。

第3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在电信行业改革了十年,下一步不知道再怎么折腾,在广电部门终于建了自己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后,三网融合终于羞羞答答走上了前台。

不过,这是一个在十年前应该解开的方程式,但因为行业利益之争不得不一拖再拖。本来,三网合一是一项事关国家对于技术利用的取向性问题。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为谁所用却大有讲究。

此次国家对三网融合显然是寄予了厚望。因为“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将对监管和产业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笔者认为,三网融合能否成功。取决于广电的进度。因为经过电信业重组后。电信运营商在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电信和互联网融合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唯独广电网和电信及互联网的融合困难重重。

广电体制如何改变?经过近十年的整合,广电内部网络整合进度并不快。广电系统整合在技术方面问题不大,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体制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省市各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整合势必会影响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诸如人员安置、养老等问题。因此,广电内部体制如何调整,将是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国家为三网融合划定了5年的时间。

广电必须厦清媒体的角色和职能。多少年来,因为体制问题,广电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无论将来广电系统组建什么样的运营公司参与三网融合,广电部门都需要慎用舆论主导权。否则,一有市场竞争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舆论的主导将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特别是在三网融合的初期,市场竞争方面肯定会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在适应三网融合的新型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舆论的引导特别关键。在三网融合政策出台之前。央视近期大力曝光移动运营业务涉黄内容,批判运营商不作为的行为,已引起业界质疑。当然,涉黄违法,移动运营商需要批判。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的转型。网络广播将是广播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必然趋势。它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和声音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限制,使听众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互联网化,即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网络广播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异步性”代替了“同步性”,网上可适时同步收听。也可下载异步收听:“互动性”改变了“被动性”,可主动与传播者沟通、聊天。使“受众”也可成为“授众”:人们可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方面非常方便,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是潮流发展的产物。另外。无线上网、掌上电脑、网络由窄带向宽带发展、网速的不断提高,使网络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既有传统广播的灵活性,又有互联网的交互性。这的确令人心动。

第4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的矛盾日益繁杂。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对网络进行规划和优化,使网络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网络环境得到改善,网络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为移动通信网络从“量”到“质”的转变提供了强力的保障基础。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 地理信息技术 规划和优化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面临着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的复杂境况,这就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和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不断深入和不断运用,它将传统的纸上作业与现带高科技的专业化规划的设计软件和数字化的系统数据相结合起来,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网络运营商的要求。

1 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它的工作对象是空间数据,这些空间数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据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地理坐标。地理信息技术把这些空间数据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和评价分析,可以得到许多普通系统难以控制且难以得到的信息数据,从而工作人员知道空间位置。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就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网络进行管理,利用其空间的定位和分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的数据信息。

2 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范围

资金的优化、对干扰信号进行分析、话务量的优化、覆盖的优化、设备的优化等优化方法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优化,并推动了网络的发展。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方面进行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其中的应用一共有五个范围。

2.1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可视化应用

因为地理信息技术能提供空间定位,它可以体现网络整体的组织结构和资源的分布配置情况,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利用操作专题数字地图为背景,凸显出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得到规划和优化后的数据情况,来表现出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可视化的应用。

2.2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应用

为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每个空间数据都有属于自己专门的地理坐标,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环境进行模拟,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预测,使建立的无线电波传播的模型减少误差,增加准确性。

2.3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定量分析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模拟预测的作用和专题数字地图与相关的参数数据进行结合,可以对网络的整体进行定量的总体分析,了解掌握网络基本的情况。

2.4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智能诊断应用

结合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检测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定量化分析的作用,可以了解网络本身的情况和它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网络进行规划和优化。

2.5 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科学的决策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体现网络整体情况的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结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3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规划和优化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和优化,主要考虑的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质量和容量问题,因为这个两个问题直接对运行效率和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网络的规划和优化工作对网络运营商而言,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网络规划主要是根据网络发展的趋势和在未来怎么发展做出预测,为以后建设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优化主要是提高网络整体的运营效率效益,满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

3.1 人机交互接口―地图调用

地图调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运用,形成了智能化的专题数字地图的查询显示。我们不仅可以查询地理位置的地形、道路、分布特低等,还可以快捷的查出地表覆盖率、海拔的高度、地理的经纬度等,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显示出结果。这样就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理环境特点。

3.2 网络的规划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综合运用,得出综合结果,经过精确的计算,可以计算出周围环境网络信号的强弱程度,用来对整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调整基站,为科学的选择基站提供决策依据。

3.3 小区的规划

利用地图调用的规划软件,显示出小区地理环境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与此同时在对网络覆盖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小区网络信号强弱程度,将两者结果相结合,并计算出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用来对小区进行有效科学的规划。

3.4 对于通道的计算

什么是通道的计算?它是一种功能,是附属于小区规划软件的功能之一。通过对专题数字地图和模型的数据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加上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可视化的运用管理作用,确定通道两头之间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的情况是否满足两点之间的网络传输要求。

3.5 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软件开发商和硬件开发商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地理信息技术对于移动网络的规划和优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它改变了纸上作业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完成了对传播模型的模拟和计算,并对此进行分析处理,弥补了传统的纸上作业模式的不足,提高了网络的设计质量,将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的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了,从而满足了网络运营商和客户不同的需求。

4 结束语

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从2G时代到3G时代,再从3G时代到现代的4G时代,其发展速度迅猛,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多增强增大,其中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为移动通信网络作出的巨大贡献。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理信息技术与将会和移动通信网络融为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为以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宇翔.CDMA网位置服务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2]张欣,刘彦花.地理信息在4G网络的发展探究[J].大众科技,2014(03):9-12.

[3]孙照霞.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GPS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滕菲,羿宗琪.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监控调度系统[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56-57,92.

第5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卡地亚为美国纳斯达克开市鸣钟

卡地亚北美首席执行官Frederic de Narp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内为庆祝纽约市将2006年6月8日正式命名为首个官方“宣爱日”,而与被称为“纽约标志”的著名影星Sarah Jessica Parker 和著名导演Spike Lee,共同主持当天的开市仪式,并为卡地亚“宣爱日”鸣钟。卡地亚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为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开市鸣钟的国际顶级奢侈品牌。

AIX迎来20岁生日

IBM举行了“AIX见证创新 科技成就繁荣”新闻会,庆祝AIX操作系统二十岁生日。IBM AIX大中国区相关高层和全球技术专家与新闻媒体汇聚一堂,纪念它对UNIX计算、人类计算发展史以及商业繁荣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共同展望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未来AIX和UNIX服务器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997年,著名的人机大战中,IBM“深蓝”超级计算机在经过多局较量后,最终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Garry Kasparov,当时的操作系统就是AIX。在中国,采用AIX作为主要操作系统的IBM,其UNIX服务器已经连续8年占据中国UNIX服务器销售额市场份额第一名。

SAP推出基于NetWeaver的企业服务并成立专项基金

SAP宣布基于SAP NetWeaver平台推出500项标准化的按产品分类的企业服务,这些企业服务在 2006 年 6 月随最新版本的 SAP NetWeaver 和 mySAP 商业套件一起提供给客户,以支持客户不断变化的业务战略和加快业务流程创新。此外,SAP公司还宣布启动一项总额为1.25亿美元的全球基金,用于促进独立软件供应商(ISV) 基于 SAP NetWeaver 平台构建下一代的组合式应用系统。

易车六年华彩 易车会破冰上线

6月16日,北京易车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喜迎6周年华诞。来自汽车行业、媒体界的嘉宾和合作伙伴、用户代表等近500人云集现场,充分展现了易车6年来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优势地位、丰厚资源和旺盛人气。值此盛典之际,易车倾力打造的全新个人服务平台――易车会,亦正式破冰上线。易车会针对个人用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易车的市场空间和发展之路,更为各界合作伙伴带来了新的商机。

IBM指出SOA五个切入点

2006年6月6日,一年一度的“IBM WebSphereLive!产品与方案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今年大会的主题为“SOA创新业务 WebSphere整合价值”。根据全球最佳实施经验、第三方研究结果,以及IBM与各行业、各种规模的企业开展的1800余项SOA合作的心得,IBM发现并指出了5个可以帮助客户更加容易地着手实施一个SOA项目的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包括:以人员、流程、信息为中心的方法、以及系统连接性和重用现有资产的能力。

用友ERP联姻IBM

近日,IBM与用友软件共同宣布用友将采用全球领先的IBM WebSphere应用服务器作为中间件平台,开发新一代用友ERP-NC管理软件产品。此次合作是国内领先管理软件提供商与国际领先中间件平台的首次联姻。据悉,用友ERP-NC产品从2002年就开始尝试与IBM WebSphere的适配,2004年开始大规模的技术合作,最终,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用友ERP-NC产品实现了对WebSphere的完全支持,并支持J2EE技术规范,能更好地适应集团企业不断扩展的需求。

Citrix NetScaler 12000提升业界标准

Citrix系统有限公司推出全新Citrix NetScaler 12000系统。该系统专为大型网络应用而设计,能够帮助其支持数百万的并发用户,并在每秒处理数十万个事务。思杰此次推出的 NetScaler应用程序高端产品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处理性能,比其它供货商的最佳高端产品的处理速度高出四倍之多,再次提升了网络应用交付业界的标准。

Citrix NetScaler 12000针对复杂和高需求的网络应用专注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每秒可处理超过275000个网络(HTTP)请求和28000项安全(基于SSL)交易。

产品

用诺基亚N92观看足球世界杯

芬兰艾斯堡市与德国移动网络运营商E-Plus、O2、T-Mobile、Vodafone今夏联合启动商用测试,将为诺基亚N92手机及其它支持DVB-H的手持设备无线传输实时移动电视广播。参与此次商用测试的城市包括柏林、汉堡、汉诺威与慕尼黑。本次DVB-H商用测试在世界杯期间提供面向手机的实时电视广播服务,E-Plus、O2、T-Mobile与Vodafone的用户将能收看到电视实况。

诺基亚多媒体事业部总监Harri Mnist傅剑骸胺浅8咝四芴峁┡祷92手机参与世界杯期间的DVB-H商用测试。诺基亚已经参与了全球众多DVB-H商用测试,此次测试是通往手机电视商用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相信实时手机电视将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令人欣喜的新服务,我们期待这一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宇龙酷派打造高端加易用的产品基因

酷派688的软切换技术和其本身极强的抗干扰性能两大优势保证了688语音品质的高质量和几乎不掉线的性能;通过CDMA1X最高可达163kbps的传输速率,远远超过当时GPRS和GSM的速度,让消费者在体验视频点播、无线高速上网的过程中更方便、更快捷。

第6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G的发展背景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不少享受。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所有技术的发展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从GSM、GPRS到第4代,需要不断演进,而且这些技术可以同时存在。人们都知道最早的移动通信电话用的模拟蜂窝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只能提供区域性语音业务。随着移动用户增长迅速,传统的通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通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GSM通信技术,该技术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它是根据欧洲标准而确定的频率范围在900~1800MHz之间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频率为1800MHz的系统也被美国采纳。

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不过它能提供的数据传输率仅为9.6kbit/s,和以前用固定电话拨号上网的速度相当,当时的Internet几乎只提供纯文本的信息。而时下正流行的数字移动通信手机是第二代(2G),一般采用GSM或CDMA技术。第二代手机除了可提供所谓“全球通”话音业务外,已经可以提供低速的数据业务了,也就是收发短消息之类。虽然从理论上讲,2G手机用户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进行移动通信,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彼此互不兼容,给手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GSM通信出现的缺陷,人们在2000年又推出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GPRS,该技术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GPRS的推出标志着人们在GSM的发展史上迈出了意义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动用户和数据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IP和X.25分组数据接入服务。 在这之后,通信运营商们又要推出EDGE技术,这种通信技术是一种介于现有的第二代移动网络与第三代移动网络之间的过渡技术,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二代半”技术,它有效提高了GPRS信道编码效率的高速移动数据标准,允许高达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充分满足未来无线多媒体应用的带宽需求。EDGE提供了一个从GPRS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过渡性方案,从而使现有的网络运营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无线网络设备,在第三代移动网络商业化之前提前为用户提供个人多媒体通信业务。

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象征着3G通信的标志技术WCDMA也可能成为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该技术能为用户带来了最高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在这样的条件下,计算机中应用的任何媒体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轻松的传递。WCDMA通过有效的利用宽频带,不仅能顺畅的处理声音、图像数据、与互联网快速连接;此外WCDMA和MPEG-4技术结合起来还可以处理真实的动态图像。

人们之间沟通的瓶颈会由网络传输速率转变为各种新型应用的提供:如何让无线网络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而不是给人们带来骚扰,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从信息的海洋中快速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能够方便的携带、使用各种终端设备,各种终端设备之间如何更好的自动协同工作等等。在上述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无线通信技术最终可能迈向4G通信技术时代。

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任务已经达成,而现阶段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代,今后十年会是3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或许到了十年以后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但人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均会有重复性的时间点,大约每十年就有一项技术更新,不过随着通信科技的日新月异,或许转变会更快、时间也会更短。对于移动通信服务业者、系统设备供货商或其他相关产业来说,必须随时注意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4G的网络基本特征

(1)支持现有系统和将来系统通用接入的基础结构;

(2)与Internet集成统一,移动通信网仅仅作为一个无线接入网;

(3)是一个可重构的、自组织的、自适应网络;

(4)智能化的环境,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5)用户在高速移动中,能够按需接入系统,并在不同系统间无缝切换,传送高速多媒体业务数据;

(6)支持接入技术和网络技术各自独立发展;

(7)具有开放、灵活的结构,易于扩展。

4G的技术特点

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比3G更接近于个人通信。其特点主要有:

(1)高速率

4G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3G高一个等级,从2Mbit/s提高到10Mbit/s。

(2)灵活性强

4G拟采用智能技术,可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3)兼容性好

目前ITU承认的、已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可通过4G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

(4)用户共存性

4G能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低、高速用户和各种用户设备能够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5)业务多样性

未来通信中所需的是多媒体通信: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和娱乐等将结合成一个整体。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宽带和综合多种业务需求。

(6)技术基础较好

4G将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基础,如OFDM、无线接入、软件无线电等,能大幅提高频率使用效率和系统可实现性。

(7)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

4G利用无线接入技术,提供话音、高速信息业务、广播及娱乐等多媒体业务接入方式,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入系统。

(8)自治的网络结构

4G网络将是一个完全自治、自适应的网络。可自动管理、动态改变自己的结构以满足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要求。

4G的关键技术

(1)OFDM调制技术

未来无线多媒体业务既要求数据传输速率高,又要保证传输质量,这就要求所采用的调制解调技术既要有较高的信元速率,又要有较长的码元周期,OFDM技术正满足这一需求。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无线信道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多是非平坦的,OFDM技术的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但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且在各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带宽,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OFDM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从而减小各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

(2)软件无线电技术(SDR)

软件无线电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一通用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加载方式来实现各类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种开放式结构的技术。通过不同软件程序,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在不同系统中利用单一终端漫游。其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宽带A/D和D/A变换器,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其软件系统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等。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硬件(DSPH)、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数字信号处理(DSP)等。

(3)智能天线(SA)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调节等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成形波束可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其基本原理是在无线基站端使用天线阵和相干无线收发信机来实现射频信号的收发,同时,通过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各天线链路上接收到的信号按一定算法进行合并,实现上行波束赋形。

(4)多入多出天线(MIMO)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0)是指在基站和移动终端都有多个天线。MIM0技术为系统提供空间复用增益和空间分集增益。空间复用是在接收端和发射端使用多副天线,充分利用空间传播中的多径分量,在同一频带上使用多个子信道发射信号,使容量随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空间分集有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两类。基于分集技术与信道编码技术的空时码可获得高的编码增益和分集增益,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MIM0技术可提供很高的频谱利用率,且其空间分集可显著改善无线信道的性能,提高无线系统的容量及覆盖范围。

4G的主要优势

如果说2G、3G通信对于人类信息化的发展是微不足道的话,那么未来的4G通信却给了人们真正的沟通自由,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

1.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从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作比较,第一代模拟式仅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也只有9.6Kbps,最高可达32Kbps,如PHS;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专家则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达到10Mbps至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高达100Mbps速度传输无线信息。

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蜂窝系统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4G通信的AT&T的执行官们说,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 3G网路的20倍。

3.通信更加灵活

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毕竟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一只小型电脑了。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前提,任何一件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还不知应该怎么称呼它。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当然更可以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也许有被网上定位系统永远锁定无处遁形的苦恼,但是与它据此提供的地图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相比,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4.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于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定的因素来适时地提醒手机的主人此时该做什么事,或者不该做什么事,4G手机可以把电影院票房资料,直接下载到PDA之上,这些资料能够把售票情况、座位情况显示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在线购买自己满意的电影票;4G手机可以被看作是一台手提电视,用来看体育比赛之类的各种现场直播。

5.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不但考虑到它的功能强大外,还应该考虑到现有通信的基础,以便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就能很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

6.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4G通信并不是从3G通信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升级而演变过来的,它们的核心建设技术根本就是不同的,3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而4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最受瞩目,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实现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方面的无线通信增殖服务;不过考虑到与3G通信的过渡性,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会在未来仅仅只采用OFDM一种技术,CDMA技术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与OFDM技术相互配合以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甚至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

7.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能实现各种多媒体通信,但未来的4G通信能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尚不能达到的在覆盖范围、通信质量、造价上支持的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不仅仅是为了因应用户数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因应多媒体的传输需求,当然还包括通信品质的要求。总结来说,首先必须可以容纳市场庞大的用户数、改善现有通信品质不良,以及达到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

8.频率使用效率更高

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来说,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开发研制过程中使用和引入许多功能强大的突破性技术,例如一些光纤通信产品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因特网的主干带宽宽度,引入了交换层级技术,这种技术能同时涵盖不同类型的通信接口,也就是说第四代主要是运用路由技术(Routing)为主的网络架构。由于利用了几项不同的技术,所以无线频率的使用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有效得多。按照最乐观的情况估计,这种有效性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与以前相同数量的无线频谱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速度相当快。研究人员说,下载速率有可能达到5Mbps到10Mbps。

9.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通信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的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保证了4G通信能提供一种灵活性非常高的系统操作方式,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会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行者和用户的费用。

第7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网络消费 网购 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 商业

网络消费的产生

网络消费广义的解释包括对互联网(应为因特网Internet,通常的中文表述为互联网,严格的学术概念互联网为internet,与首字母大写的Internet不同。本文中,互联网即因特网)本身的消费,以及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消费。前者主要指对3G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的消费,如通话、短信、微信、网上社交等,为此需要支付通话费、上网费等,这一类网络消费亦称网络信息消费;后者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消费,主要的消费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只包括后者的网络消费,被定义为狭义的网络消费,本文专门讨论狭义的网络消费,主要指网络购物,简称网购。

网络消费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造就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产生过程历经如下的时序:网络消费发端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商业化,其次是网络营销促生了网络消费,然后是电子商务使网络消费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主导型消费方式。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作为互联网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两部分。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应用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NSFnet。NSFnet的最大贡献是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而不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并建立起全美范围的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主干网相联通。此后,商业机构进入互联网这一全新领域,很快发现它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1987年开始介入互联网,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1993年3月开通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1994年5月正式进入互联网。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也于1994年6月正式联通互联网。1996年6月,中国最大的互联子网 ChinaNet正式开通并投入营运,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即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言之,即以互联网为手段的营销方式,亦称线上营销或者电子营销。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传播面广泛而及时、效率高、效果好。

网络营销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和商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企业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实现飞速发展。在个性化消费日益强化的同时,互联网为买方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新的追求目标。于是,促进和迎合个性化并给予消费者更大选择自由的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想方设法吸引顾客,而网络营销不受时空和场地规模的限制,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缩短竞争周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盈利。网络消费是网络营销诱导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网络营销先于网络消费,而不是相反。

电子商务是从网络营销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起初只是少数大公司通过EDI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普遍认为亚马逊公司是全球最早的电子商务企业(俗称“电商”),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1995年7月16日成立一家起初名为Cadabra的网络书店,在互联网上卖书,开创了电子商务时代。从1996年开始,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渠道之争,传统销售渠道与新型虚拟渠道之争,以及电商之间的渠道之争。电子商务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渠道形态结构,成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更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将网络消费推至新的阶段。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消费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网络消费的特征

互联网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使人类的消费呈现出质的飞跃。全新的网络消费具有不同于传统消费的显著特征,对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模式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别于传统消费。

(一)网络消费与生产一体化

由于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和信息上的不同一性,造就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消费者所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已经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最终到达顾客的手中。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且由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商业流通循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共同完成,商业机构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的共同纽带。但在网络消费模式中,由于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缩短甚至省去了中间商环节,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构成商业的流通循环。网络消费使“订制营销”成为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厂商,使消费者的消费趋于个性化,消费成为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与生产有了直接的同一性。

(二)网络消费与享受一体化

消费者在网络世界中,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消费,而且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占有以及对网络的应用,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前所未有的享受。在网络世界里,消费和享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费与享受一体化成为网络消费的一大特色。消费者所追求的“体验式消费”不仅包含对实物和实体服务的体验与享受,更追求“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精神享受。“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使消费进入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为核心的新阶段。网络消费在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消费全面提高消费水平,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网络消费无边界

传统消费在消费内容、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上都存在明显的边界。由于网络技术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的成功运用,这种有形的边界被打破,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无边界消费。

首先,网络消费在购物的选择上是无边界的。电子商务起初只是在网上销售标准化商品,最早的电商亚马逊仅仅是一个网上书店,但是如今的亚马逊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数码下载、电子和电脑、家居园艺用品、玩具、婴幼儿用品、食品、服饰、鞋类、珠宝、健康和个人护理用品、体育及户外用品、汽车及工业产品等,大量个性化突出的非标准化商品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不受货架限制,以无限的货架,无限的商品满足大众化的人性化需求。

其次,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通过在线方式,消费者可以在全国各地的网店购买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在全球购物。互联网所提供的超越地域边界的强大功能,使网络消费成为一种没有空间边界的购物行为。

再次,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的提高购买效率。网上购物更加简单、便捷,消费者可以在任何移动终端使用语音或者其他方式,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高效率地实现网络消费。

最后,网络消费的消费信息来源是无边界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数量巨大的、多样化的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不再受到边界的限制,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数据在网络上被迅速地搜集和传播,比传统商贸形式提供的需求信息更及时、更广泛、更完整,网络消费的供求信息时刻处在流动状态,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运转的限制,有利于在生产与消费领域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网络消费边际效用递增

传统消费应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连续消费每一单位的该商品,消费者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但是容许在整个过程中某个区间内边际效用递增(陈威,2011)。现阶段,网络消费是效用递增的,边际效用递增是网络消费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进步速度倍增,同类网络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在同一消费品的连续消费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二,网络消费是包含信息的消费,消费的信息含量和信息流的不间断性,使网络消费在信息增殖过程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三,由于网络消费的高智能要求,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通过“学习”而提高自身的网络消费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品的潜在功效,直接导致边际效用递增。

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3G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消费由PC端为主的网购,演化为以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和iPad)为主的移动网购。为了打发时间或消除寂寞而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上“闲逛”,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商品的最初动机,但在“闲逛”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购买行为,这是移动网购一大特征,与通过PC端较有目的的网购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市场研究机构对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武汉、成都6个城市2015名16-54岁消费者在线调研显示,86%的被访者有通过移动设备网购的经历,53%的被访者表示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然后冲动购物是其选择移动网购的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66.5%,2012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42.9%。我国网购用户人均年网购消费金额达到5203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1302元,增长25%。用户网购频次有了显著的提升,用户半年平均网购次数达到18次,较2011年增加3.5次,而购物网站用户流失率明显减少。

我国六大区网络购物渗透率最高的是华东地区,达到47.1%;第二位的是西南地区,渗透率为41.3%;第三位的是中南地区,渗透率为41.2%;华北、东北的网购渗透率分别为41.1%和40.8%;西北地区网购渗透相对最低,为38.8%。网络购物用户支付方式最多的是网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帐号余额支付,分别为63.1%和61.6%,使用货到付款的用户比例为32.4%。

(二)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联网是网络消费的载体,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消费提供了根基坚实的载体,奠定了网络消费的稳固基础。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将继续扩大网上用户的数量,不断提高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使网络消费呈井喷发展之势。

三网合一使电视用户进入网络系统,更大范围地扩大了网络消费群体;网络宽带提速,进一步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提高网购效率;互联网更新换代,移动网络快速普及,扩大了网络零售市场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激发居民的网络消费热情,大大增强网络消费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力;微博、微信、易信等各种社交网站,以新型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为网络消费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网络消费渠道,比如图书音像制品、餐饮娱乐、服饰箱包已成为消费者从微博出发购物的前三大选择;云计算为网络消费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大规模面对消费者的服务能力,降低了网络消费成本;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支付、配送、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水平,促进网络购物模式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消费服务。

(三)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首先表现在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扩大,比如京东商城在线销售的商品就超过3.6万种。2012年,网络消费用户的81.8%最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服装鞋帽,31.6%的用户购买过日用百货,29.6%的用户购买过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网购量大增的同时,网络消费的种类,正在由快速消费品向珠宝配饰、文体用品、化妆品及美容产品等选择性商品延伸,由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向汽车、家私等耐用消费品扩展,由实体商品向订餐、购票、保险、旅游、家政等服务产品扩展。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还表现在消费空间的扩张。网络消费者不再受所居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购买商品,实现异地消费和无国界消费。调查显示,有4.7%的网购用户最近半年在网上参加过海外代购商品。海外代购的商品类型,第一是服饰,占50%;第二是化妆品及美容产品,占26.8%;第三是奶粉、婴幼儿用品,占15.2%。用户最近半年海外代购平均次数是4次,平均金额为1698元,12.5%的用户每次消费3001-5000元。但是,目前海外代购的频次还较低,超过一半的用户(55.9%)半年海外代购为1-2次,3-4次的仅有28.4%。57.1%的用户在国内网站使用网络海外代购服务,30.4%直接上海外网站购买,由海外直接快递或通过转运公司递送。

网络消费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从EDI开始,起初不过是从网络营销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是网络消费的产物,网络消费的勃兴助长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又是网络消费的推手,强力推进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目前,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子交易方式或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密切相关,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以网络营销为前提。但是,没有实现网上电子化交易的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物流、商流、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对电子商务形成更多共识的定义(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定义)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

如果将1999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诞生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起始点,至今10多年间,始终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贯穿于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之中,因此,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运用于商业,几乎可以渗透于所有的产业。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强调了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促进意义,以及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服务业态”的重要作用,而根本没有将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有许多关联产业,但是电子商务本身并不是一种产业,把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不准确,是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误读。如果权力部门将电子商务视为“产业”,则会误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宏观经济。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可以创造较大的价值,产生较大的效益。但是电子商务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商业模式一样,并不是万应的良药,不能必然盈利,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精明的经营,而且与传统模式相比,它还要求更专业、更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无情选择,尽管有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苏宁易购等成功案例,但不知还有多少亏损者和失败者。

截至2010年底,美国有2亿多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1.4亿,网络购物渗透率高达71.2%,但是美国网络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的8%。通过对2010-2012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0-2012年3年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的平均增速为70.4%,可谓发展迅猛。但是,网络市场交易量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却仅仅以平均不到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因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是下降的。这说明:第一,网络市场交易量目前还只占有全社会零售总额的很小比重;第二,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量的增加并非全部是经济增量,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传统消费领域存量的转移。当此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之时,线下的传统交易和传统消费,从绝对数量上仍然占据主流。

无论如何,电子商务不仅使网络消费的特征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拓展商业空间和提高交易效率,有利于工业企业实现柔性化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推进商业的巨大变革,还直接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变革,以及由这些产业变革引发的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在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性,还有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商品市场区域分割,加速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

网络消费促进商业变革,推动现代商业不断深化发展。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消费提升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消费促进商品、资金、信息等市场全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促进形成多层次的区域流通网络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全社会覆盖的商品流通系统。有利于实现商业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的组织者转变,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的引导者转变,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的提升者转变,使商业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以及保障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先导。

(二)网络消费改变商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消费使实体商店和传统营销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实体商店加速转型,商业趋向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型。同时,线上线下又出现融合趋势。一方面,像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等电子商务平台商和垂直商逐渐与传统商业企业成鼎立的竞争之势,而苏宁易购“触电”后加速转型,最近干脆脱离传统电器行业,经营的商品品种扩展到母婴、玩具、护理、服饰、箱包、居家、美食以及服务等领域,由苏宁电器到苏宁易购,再到苏宁云商,彻底实现蜕变。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模式崭露头角,O2O模式即从线上Online 网店到线下Offline消费,商家通过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免费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线下比较和体验后选择商品,在线下支付,实现消费。O2O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实体商店,消费者无需余额支付,实体店的优势依然得以充分发挥。

(三)网络消费冲击原有的商业秩序并改变商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2004年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中,网上商店归属于无店铺零售业态,仅仅是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之一,可见当时的网络消费需求之少、水平之低。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当代消费的主导形式之一,网上商店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已经今非昔比。当初在2004年版《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的引导下,商业主管部门做商业网点规划时,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还没有进入主管部门的视野。目前,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遇到新的挑战—实体空间的商业网点布局如何适应虚拟空间的商业发展?实体店和虚拟店如何协调发展?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应如何创新?如何规管网上的无序竞争?同时,面对实体商业关于公平征税的诉求,如何向网商征税?总之,网络消费所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敦促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尽快改变。

(四)网络消费使商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品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对立愈演愈烈,流通环节通过“通道费”、“促销活动费”等手段挤压生产环节和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以至于严重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网络消费促进的电子商务,有利于商家和生产厂家联手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变动的即期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使商业产业链向生产环节延伸,以及生产环节的产业链向中间环节延伸。在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的促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动嵌入商业供应链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及时将物流管理嵌入供应链管理,进而由物流服务提供商蜕变为商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实现了向现代物流和高端物流的转化,不仅扩大了物流服务的领域,更有助于实现商业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相比,节约60%运输成本、30%运输时间、55%营销成本和47%渠道成本,客观上大大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2013.3

2.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2012.4

3.新浪公司,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第一象限公司.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调查报告,2012.10

4.洪银兴.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问题,2013(1)

5.陈威.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金融经济,2011(8)

6.廖英敏.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中国市场,2012(33)

7.苏芷庭.消费需求的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1(2)

8.孙立平.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04)

9.孙立平.再谈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经济观察报,2010-7-19(041)

10.闫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0(10)

11.吴瑾,张红伟.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12.张敏,申峻霞.网络消费空间的性质与生产.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3.席广亮,甄峰.中国网络信息消费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4.杜新丽.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网上商店营销策略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3)

15.强.网络消费的发展及特征解析.商业时代,2008(16)

16.戴景南.网上购物消费心理及营销策略分析.中国商界,2009(9)

17.程华.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商业研究,2002(2)上半月

第8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摘要:文章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类型、主流智能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及热点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当前主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文章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系统硬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操作系统技术、商业模式和应用开发上的跳跃性发展,将带动移动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的高速扩张;云计算概念的出现、应用服务概念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亦将呈现繁荣景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人机交互;应用服务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or mobile Internet devices, operating system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user interfaces, and applications. Markets for mobile Internet terminals and applications will expanded rapidly in line with innovation in system hardwar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mbedded OS architecture, business model,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s cloud computing emerges and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are deployed, mobile Internet and terminals will reach their potential.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mobile terminal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出版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1]定义,移动互联网的3要素为: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及应用服务,其中移动终端是应用服务的载体。终端的接入类型、硬件系统配置、用户界面(UI)以及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程度,决定了终端给予用户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由于能提供更多、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模式已将之前电信运营商的“封闭花园”[2]模式彻底颠覆,而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载体和连接渠道,移动互联网终端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就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类型、操作系统平台、人机交互和移动应用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

1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类型

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一种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并搭载应用服务的终端设备,依据需求及市场定位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终端可划分为功能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简称功能型终端)和智能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简称智能型终端)。功能型移动终端专注于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对系统的要求没有智能型终端那么高,如当前的无线POS机、低端手机和物联网终端等;智能型终端则搭载了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使第三方应用能够更好地与操作系统及底层硬件整合,性能表现更加出色,常见的智能型终端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1.1 功能型终端

功能型终端具有相对固定的功能和较低的运行环境要求。它的软硬件系统较为简单,更多地使用嵌入式芯片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其成本、功耗、体积都能得到更精细地控制,也能更多地在多种简单任务场景下使用。目前在远程信息录入、交通管理、工业控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根据Cisco公司的预测[3],2016年机器对机器(M2M)间产生的网络流量将占到移动网络总流量的4.7%,达到每月508 022 TB。可见功能型终端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2 智能型终端

Cisco公司预测,将来的移动互联网网络流量主要由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产生。这些移动设备的硬件及操作系统都支持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能够满足用户工作、娱乐、社交等各种需求,它们的主要配置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主要采用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ARM架构,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减少了功耗,电池总量不需太高也能维持长时间地使用;笔记本等高性能电脑则使用基于复杂指令集(CISC)的X86架构,性能优异但是能耗较高,即使使用高容量电池仍然无法维持长时间使用。

(1)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从开始只是通信模块和个人数字助理(PDA)功能的组合,到逐渐能够支持第三方应用程序,再到目前成为其价值所在的第三方服务应用。智能手机的CPU从100 MHz左右演变为当前的1.5 GHz双核甚至四核,摄像头也成为了标配,诺基亚甚至推出了4 100万象素的智能手机。在过去的10年中智能手机经历了多种演变:与掌机融合以增加手机游戏体验、在手机上提供视频服务等,但是最终由iPhone带领到了大屏幕、高配置、触摸屏、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方向上。未来手机的突破性方向将是丰富的附属配件及外设、创新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2)平板电脑与上网本

平板电脑最初是作为书籍与记事本的替代品,但是由于触控笔输入及芯片技术的不成熟,早期平板电脑价格高昂且不易使用。2007年Amazon公司了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作为书籍的替代品有良好的使用性。当时的Kindle只能算是功能型终端,主要用作电子书阅读,直到产品kindle fire的出现,才使得Kindle系列终端转为智能型终端,但是主要功能仍然是电子阅读和多媒体娱乐。苹果公司iPad的出现是平板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iPad采用高主频专用CPU,配合iOS系统,外观华丽且性能流畅。iPad作为易携带的阅读、娱乐、展示终端,并以苹果应用商店为平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链。正因iPad的极大成功,各方均群起效仿,例如三星的Galaxy系列、联想的乐Pad系列等。

上网本是一种低价、体积小、功能精简的小型笔记本,但是无论从价格、便携性、性能表现、功能应用还是外观设计上,上网本都难以和平板电脑比肩。平板电脑覆盖了上网本的市场,上网本的前景堪忧,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很难再有转机。

(3)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是在具有高性能、大屏幕、快速的键盘鼠标输入、能满足用户所有工作娱乐所需的同时兼顾便携性的一类电脑。未来的笔记本在性能、UI界面上会有更大地变化,续航性、可携带性和数据交互速度也将有更明显地提高,将是用户第一台电脑的主要选择。

2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及

应用技术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主要有诺基亚公司的Symbian、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oid、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和RIM公司的黑莓OS。根据StatCounter公司的统计,虽然Symbian系统仍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但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新兴终端的领域,Symbian将逐步被淘汰,iOS、Android以及Windows Phone将被广泛采用。

2.1 iOS系统

iOS[4]是苹果公司系列终端产品的操作系统。它分为轻触层、媒体层、核心服务层和核心操作系统层。底层为所有应用程序提供基础服务,高层提供复杂服务和技术。iOS为基于Unix微内核的操作系统,常用的轻触层的功能采用Object-C语言实现,可以自行管理内存,具有流畅的运行速度。

iOS的优势在于引入了itunes应用商店模式,使用户可以自行编写或定制软件,同时也可以在应用商店将此软件推广而获得收益。该模式吸引了众多软件公司进入应用市场开发软件,扩大了终端应用的来源,也使用户有了更多选择。而后期多平台系统(iPad、iPhone、iTouch)上购买的应用及多媒体资源能够进行多次复用,更将使得itunes应用商店体现突出优势。

iOS的设计理念非常出色。iOS用傻瓜相机的理念设计UI,用户不需要接触安装位置、安全、隐私等问题,而多点触控技术的使用更是使这些操作都非常简单,所以极受普通用户的欢迎。从系统角度看,iOS和硬件契合度高,由于是苹果公司自主设计的软硬件,在获得性能提升的同时也确定了系统的封闭性。对于多媒体资源和应用,只能从应用商店获得,并且苹果公司实行较为严格的应用审核制度,恶意软件无法通过安装方式进入系统,这样它不仅确定了一个封闭循环的商业模式,也同时在安全性上得到了保证。

2.2 Android系统

Android[5]是谷歌公司的一款基于Linux系统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与iOS的封闭性相反,Android秉承了谷歌自由、开放的风格,鼓励用户及软件开发商自由地裁剪系统和开发应用。这一点让各个智能终端厂商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Android进行二次开发,也能够让用户选择或者开发最适合的操作系统及应用。开放的系统带来了大量的搭载智能终端及用户。2011年8月Canalys公司统计数据,Android已占领全球智能手机50%的市场,成为智能手机的最大操作平台。

由于是开源、开放性的系统,Android在应用市场上没有采用准入制度,在安全性上有所缺失,无法控制应用可能带来的入侵。虽然安全性软件能够提供一些保障,但Android还是可能随时面临病毒的威胁,将成为杀毒软件和病毒的主要战场。

Android系统除了底层的Linux内核及函数库,应用层建立在被划分为Android Runtime的核心库和Dalvik虚拟机上,应用程序使用Java开发。Android架构如图2所示。但是Java的内存自动管理机制会使得Android系统的内存在任意时间释放,导致了Android应用的不稳定。在Android2.3引入C/C++ NDK之后,这个问题才有所好转,但是NDK功能上仍不完整,仍需进一步地完善。

2.3 Windows Phone系统

Windows Phone[6]是由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基于Windows CE内核,由硬件层、内核层、系统层和应用层4个部分组成。Windows Phone架构如图3所示。Windows Phone是一种基于.Net CLR虚拟机的运行应用程序。

Windows Phone明确分开了本地和云端的应用,并分别为两种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支持。同时,它明确分开了高性能应用及普通应用,并为之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开发平台。Windows Phone同样采用应用准入制度,在安全性上相对有保证。可以预计,随着诺基亚的加入,Windows Phone未来的表现也许将会令人耳目一新。

3 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HCIT)是指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实现人与计算机通信的技术,它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的人机交互方式是打孔纸带,然后有了键盘和鼠标,1973年施乐公司(Xerox)的第一台图形界面电脑使得让人与机器的交互更加简单直观。

现在的人机交互规则是机器学习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多点触屏技术让机器按照人的习惯进行指令输入,即使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也能迅速学会使用。语音识别技术能识别人的语言,再加上远端的云,能让人仅动动嘴就能完成人机交互。体感识别技术则能够让人的身体变为机器可识别的控制器。更多的人机交互技术还在研究开发中,例如增强现实技术、脑波读取技术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示例如图4所示。

3.1 触屏技术

触屏技术的主要原理是用户在使用工具碰触前端的触摸屏时,所触摸的位置会被触摸屏的控制器检测到,并通过接口送至CPU,从而确定输入的信息。触屏技术包括电阻技术触摸屏、电容技术触摸屏、红外线技术触摸屏、表面声波(SAW)技术触摸屏。当前的移动终端主要使用的是电容技术触摸屏。

世界上的第一款触控移动终端是苹果公司的个人数字助理(PDA)——Newton MessagePad,今天在苹果公司的iOS界面中仍能找到Newton界面的影子。触屏技术的使用意味着人们不仅只有使用键盘这样一种人机交互方式,还能通过触屏使用户以更贴近人体习惯的方式操作终端。

触屏技术让大众接受并倍受追捧是在iPhone后。完全为手指操作而设计的屏幕界面和软件运作命令给触屏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由于移动终端商业模式的改变,各种基于触摸的新型应用大量出现,又使触屏技术被更多人所喜爱。

当前的触屏技术在输入方式上只有点击与滑动,反馈方式只有屏幕显示。其实触屏技术还有很大的潜力,如触屏技术的软件支持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都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3.2 语音处理技术

语音拨号及语音控制其实早就是移动终端的配置之一。它可以通过对移动终端接收的语音信号进行简单处理。当前典型的语音处理应用是iPhone 4S的Siri,它能够识别从移动终端收到的语音,并将信息通过网络发回计算中心进行匹配处理,然后发回移动终端给予用户相应的反馈。Siri的前身据称即是五角大楼的能学习组织的认知助手(CALO)[7]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如何把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视觉、演说、机器学习、制订计划、理性思考等全部融合到一个模仿人类的助理中,帮助人们完成不同的事情。通过对自然语言理解的进一步发展,Siri已经从语音识别的领域扩大到了人工智能。Siri在云端对语音识别结果进行机器学习、服务搜索、自然语言处理,再加上与各种各样的应用API的连接,在未来将形成一个基于语音的智能事务处理平台。

3.3 体感动作识别技术

2009年微软公司公布了Xbox360游戏机的外设——Kinect。不需任何控制器,Kinect能捕捉三维空间中玩家的动作,以完成指令输入。Kinect原理[8]是利用连续光(近红外线)对测量空间进行光斑编码,通过感应器读取已编码的散射后光线,然后解码生成一张有深度的3D图像,再对连续的3D图像进行解析,滤除干扰噪声,提取人体模型,记录人体动作,并通过机器学习理解使用者的肢体动作,最终生成一个有20个关节的人体骨架,从而理解人体动作。在游戏中,玩家只需要在Kinect前做出相应的动作,Kinect就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体感动作识别技术不仅只是用于动作侦测,细化之后甚至可以对脸部表情、肌肉、唇语进行解读,也可以同面部识别技术结合,或者与虚拟现实结合使用,甚至用于外部环境感知。

对于当前的移动终端来说,Kinect的耗电量仍然太大,暂时只能用于笔记本,且需要接入电源。但是这并不阻碍将其列入移动终端的人机交互技术中,就像其他计算机技术一样,体感识别技术必将进入移动终端领域。

4 热点应用

社交网络服务(SNS)是一种可以构筑并反映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网络关联关系的一种在线平台服务。在SNS平台上,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展示网页,可以上传照片、视频、文字,用户之间可以基于社会关系、个人兴趣等因素连接到一起,形成用户黏度。用户通过即时消息、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在线交互。当前热门的SNS网站Facebook、Twitter、Google+都推出了各自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的无线移动客户端,以争夺移动用户市场,据Ender analysis公司统计,使用移动设备登入Facebook的用户已超过3亿人。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是一种能够通过移动设备获取用户地理信息,并以此提供信息或娱乐的服务方式。由于LBS在商业、娱乐、社交和工作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各个操作系统都提供了LBS支持,也出现了各种基于LBS的移动应用,例如Foursquare、Google Latitude等。

SNS、LBS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组成了一个新词:SoLoMo。2011年,KPCB[9]公司的John Doerr指出未来人们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将增加,其中通过移动SNS建立友好的连接,共享位置、音乐,进行交流等社交活动的时间也将加速增长,并通过分析日本SNS网站Mixi’s的月访问来源、手机功能的平均时间消耗比例,以及各种SNS网的访问量增长比率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各大SNS网站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开始将这3个概念统一,开发新的产品,争取获得更多的潜在用户。与此同时,挖掘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也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热点。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对其消费进行在线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拓展,用户会有在任何地点进行支付的需求,所以这个领域亦被认为是未来很有前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之一,甚至PayPal公司预测2016年人们不再需要现金和钱包。但是当前的发展仍不明朗,目前的移动支付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运营商代扣、手机钱包、手机信用卡读卡器等。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定义[10],云计算就是允许用户在任意地点按需接入一个共享的、可定制内容(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及服务)的计算资源池,而此计算资源池可以进行快速部署,并能够将管理内容和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过程最少化。云计算主要有3种服务模型:软件级服务(SaaS)、平台级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其中PaaS及IaaS主要向企业用户提供服务,而主要面对移动用户终端的是SaaS,向互联网终端用户提供存储及计算服务(例如谷歌提供的系列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苹果公司新的语音交互Siri服务等)。三星等其他公司也陆续开始提供SaaS服务,争夺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市场。

5 结束语

由于谷歌、苹果等公司的强势介入,移动互联网终端在人机交互技术与理念、操作系统技术、性能展现与外观设计、商业模式和应用开发上都有了跳跃性的发展,进而达到移动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高速扩张;由于云计算概念的出现,应用服务概念的推广,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都将是移动互联网终端高速发展和彼此激烈竞争的时期,各种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必将使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6 参考文献

[1]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R]. 北京: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2011.

[2] LUO Junzhou, WU Wenjia, YANG Ming. Mobile Internet: Terminal devices, networks and services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34(11), 2029-2051.

[3]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1-2016 [R]. San Jose, CA, USA: Cisco Systems Inc, 2011.

[4] iOS developer library[EB/OL]. [2012-03-22]. .

[5] Android developer library [EB/OL]. [2012-03-22]. .

[6] Application platform overview for Windows Phone [EB/OL]. [2012-03-22]. msdn.省略/en-us/library/ff402531%28v=vs.92%29.aspx.

[7] BERRY P, MYERS K, URIBE T, et al. Task management under change and uncertainty: Constraint solving experience with the CALO project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nstraint Solving Under Change and Uncertainty (CP'05), Oct 1, 2005, Sitges, Spain, 2005:4-8.

[8] FRATI V, PRATTICHIZZ D. Using Kinect for hand tracking and rendering in wearable haptics [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EEE World Haptics Conference (WHC’11), Jun 21-24, 2011, Istanbul, Turkey.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11:317-321.

[9] MOBILE Internet trend [R/OL].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 [2011-02-10]. 省略/kleinerperkins/kpcb-top-10-mobile-trends-feb-2011.

[10] MELL 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 Draft ) [S]. SP 800-145. Gaithersburg, MD, US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2011.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

第9篇:移动网络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21-01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新媒体也迅猛发展起来。互联网的特点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性相对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又因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平台发展而来,所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发展深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公共性的特点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尤其对公共的信息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并不足够自觉,这就凸显出从三个维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必要性。

一、从技术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属于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领域,其本身就具备了公共性的特点。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根据其自身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地位,下面就从互联网技术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一)互联网的本质

在1969年,美国的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相关试验,互联网由此诞生。至2015年,互联网已有近46年的发展史。互联网一路发展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传播等公共性领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地位。社会大都认可,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就互联网的本质而言,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性特点促进了其技术传播与创新发展,并且为信息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

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由IP或者TCP的互联网协议所开始确立,即网络的互联与通信量的路由及在计算机中符合网络标准的通信相关细节的协定。一般情况下,在信息传播时,互联网最基础的原则是TCP/IP的协议。时至今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更显示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领域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互联网发展的开放性历程

互联网技术从端计算至云计算的发展,即互联网从大量信息至信息的聚合的发展,是其开放性发展的历程。当今社会,互联网接入端主要有网络数字电视、4G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以及台式电脑等,在这些终端互上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值得指出的是,计算机在互联网的信息化传播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公共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的相关平台进行,如一些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总的来说,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具有开放性特点,也正是这个贯彻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的公共性。

二、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是否自觉是决定其发展是否成熟的关键,因此,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来具体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

研究者一般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是指通过将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达到传播信息目的的相关机构。这里的互联网新媒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性,如官网等;另一种是私人性,如个人微博。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是在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内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自觉批判性与自觉思考的基础,根据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性的本质特点,互联网新媒体才有了对公共信息进行公开讨论与批判思考的可能。一般而言,大型官方网站,如百度,其公共性自觉意识就较为强烈。由此看出,培养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对互联网新媒体走向成熟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成熟的标志

从1969年至2015年的46年间,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的过程,这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既是互联网自由与开放性本质的体现,也是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互联网大众即网民的自觉意识成长的必然结果。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自觉程度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三)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公共领域也越来越受大众所关注。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商业化与市场化不断深入,致使其公共性缺失。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一般是由于信息传播的监管不力所导致,如: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手机移动网络运营商对其所提供的互联网络内容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手机联网用户收到诈骗短信、骚扰短信、垃圾推送短信,更甚至导致个人信息流失泄露,这种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会强烈的引起公众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担忧,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与抨击。

三、从制度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互联网信息安全性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要建立强大的制度保障以及互联网平衡机制,以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我们需要从制度的维度,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成长发展不断成熟,其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也必然逐步改革创新,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深入,互联网信息的融合监管既是信息传播的各监管机制的互相协调,也是互联网服务与监管的结合,更是监管理念与模式的变更与革新。如:互联网产生之后,计算机、电视广播、电视等都不断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形成新的形态。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保障则是利用信息传播的融合监管方式,这也是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的必然发展。

(二)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均衡发展

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其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共性已在不断发展成熟,其在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的核心是自身的公共性。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就意味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存在本质的缺失。因而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来说,应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三个维度来保障其公共性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使互联网信息的公共领域得到健康发展。

总结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也在不断的成熟,但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其监管若不到位,信息安全性在受到挑战的现状下,也揭示了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发展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维度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创新互联网公共领域的监管机制与保障机制,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使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能够得到理性与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刘. 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1-7.

[2]马妍妍. 社会性媒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从Usenet到Twitter[J]. 新闻界,2012,0113-16+46.

[3]陈进华,张寿强. 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 江海学刊,2012,06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