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经济学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经济管理

第1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90-02收稿日期:2016-01-04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

(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 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 Excel 为基本工具,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 Excel 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

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 Excel 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 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

(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

(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

(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

(2)回归分析;

(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

(4)折旧计算;

(5)量本利分析;

(6)投资决策模型;

(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 5~6 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

(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

(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 李四.xls。

(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

(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

(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

(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琳琳.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第2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管理;发展

引言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调节。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恶性竞争的频繁发生,很容易造成失灵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公共经济学得研究,加强公共经济学的管理,进而维持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1.公共经济学的概述

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市场秩序需要政府来维护,社会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为避免市场失灵,则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公共经济学中,它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及其行为。首先,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政府与市场也同样会存在失灵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而公共经济学就是要解决此类问题,包括政府的经济暗语行为、政府从事的经济活动范围、方式、途径以及效果[1]。同时,在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同时,它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另外。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2.公共经济学管理的意义

公共经济学管理是一门具有多门经济专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综合学科。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而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大公共经济学管理的研究,加强公共经济学管理,确保政府宏观调整职能的合理利用。从现代管理体系的角度出现,管理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使一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或使一个系统从低级有序变为高级有序的过程,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只有加强公共经济学管理,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2]。

3.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

3.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就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公共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在经济管理中,要重视民族管理,提高公共经济学管理的透明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经济学管理工作中来,多听取民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3]。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另外,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宏观职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3.2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政府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4]。管理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

3.3公共预算管理

公共部门的收支决策是通过预算的编制过程来完成的。政府预算是与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同步成长的。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公共预算管理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公共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依法管好老百姓的钱,体现公共预算管理的“公共性”是政府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政府预算而言,应研究政府计划与预算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建立由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组成的复式预算体系以及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推广绩效管理、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等;就公共预算而言,则需要研究强化人大的预算控制与预算监督、推广参与式预算以反映公众的预算需求。要着重研究中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途径,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强化预算约束力[5]。

3.4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

公共社会经济学管理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公共经济学管理而言,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不仅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同时还包括环境、生态等事业。就目前来看,我国公共经济学管理还不够全面,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彻底和深入。为此,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我国政府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以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分析,在对当代中国教育财政状况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模式,探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公共政策和现实路径,要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6]。

4.结语

公共经济学管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宏观职能,就必须全面抓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西支行)

参考文献:

[1] 雷银枝.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情报,2008,01:22-25.

[2] 孙克竞.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4:65-68+73.

[3] 陈柳钦.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01:21-28+42.

[4] 张丰祥.论我国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5,08:172.

第3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1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大学传授知识的一种最主要形式,而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对经济管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1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与管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事实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因此,通过经济学与管理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

1.2实验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许多问题有时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许多难点问题在实验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得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没有理解的新问题。

1.3实验教学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从现实存在的学生们所熟知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现象出发,通过试验来理解教材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与管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起、激发学生从实践的角度来发现和探索理论问题的能力。

1.4实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的思想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习惯于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创造性。应用经济与管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5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经济管理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应用经济管理实验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合作的精神。

2如何有效利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简单的黑板加粉笔以及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经济管理实验平台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经济学与管理课堂的现状,并结合自身的实验教学经历,以下作者谈谈如何利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验软件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两种授课方式和方法上的结合。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结构的编排上的结合。一种好的实验教学应该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授课方式相互呼应,巧妙融合,对传统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和革命性的变化。实验教学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低成本、使用灵活、与教学结合紧密等优点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也并不能代表,实验教学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在应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手段时,一定要注重到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

2.2要注重应用实验软件平台系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低成本、使用灵活、与教学结合紧密等优点使得它成为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模拟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发挥群体的优势,进行多种模拟设计和训练,努力应用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并将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与暑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在虚拟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训练。

2.3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一堂好的实验课,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情景,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科学的创造力和判断力。它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育,不断启发,用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用实验的精彩结果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智慧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下,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一种真实的模拟气氛,寓理论与方法于实验教学之中。老师的实验指导除了对知识结构的编排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之外,针对每一具体实验内容,他们还应该有流畅精准的语言和驾驭模拟实验现场的能力。

2.4 学生应该做好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一次实验有时是对一系列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具体实现。因此,实验前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有充分准备地走进实验室,他知道要做什么实验,应该运用哪些相关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在实验进行时,就能比较顺利,难点也比较集中,经过思考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探索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5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现在的社会需要群体的合作、需要团队精神、需要互相信任与诚心、需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合作结果,引导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胸怀大志、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4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改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经济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案例的选取和编写、完善案例研讨制度、合理分配教学课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完善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升“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进对策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和模型较多,为使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图表和公式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从而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措施和环节,使得案例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总结了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案例选择缺乏科学性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案例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真正适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高质量、本土化案例数量较少,且更新速度慢,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来源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而这些案例是依据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编写的,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学生“水土不服”,难以理解消化和吸收运用,削弱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到“经济资源稀缺性”时,许多教科书中直接引入“黄油与大炮”的案例[1],但“黄油”这种商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而加大了学生接受理解经济学含义的难度

1.2教师研究开发案例的积极性受限

科研成果是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而案例研发需耗费任课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计入科研成果[2];因此,教师缺乏案例研发的动力,导致课堂教学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案例、过时的案例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上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案例教学枯燥空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热情,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时分配不尽合理

据资料统计,高校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只有40课时,在课时紧迫的情况下,面对该课程内容多、图表多、模型多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济理论知识,仅以简单举例子的方式来代替案例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不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种是过于依赖案例教学,有时案例分析占据了大量的理论课时,直接冲击了理论教学学时,两者课时比例失衡,进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1.4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已经固化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中,而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则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冲突,教师很难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1.5案例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对基础设施是有特殊要求的:一方面,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最好是半圆形或马蹄形教室,而高校教室通常是方形结构,桌椅固定,虽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但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良好互动;另一方面,案例教学的辅助设施,如移动白板、活动挂布、学生铭牌[2]等很少能全部配备到位,缺乏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

2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对策

2.1加强案例库建设

案例的选取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借鉴和提炼国外的经典案例,选取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典案例,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适当改编,确保这些案例能准确地解释国内现实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要收集和编写本土化案例,案例的选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学热点、难点问题。优质案例库的建成必将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2完善案例研讨制度

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相关院校应出台系列制度,鼓励教师案例研讨、开发、创新、分享。同时要对微观经济学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如参加国内案例教学研讨班、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等,更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实践经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从而着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运用。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掌握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节奏和方法,换句话说,教师要把握好课时分布,严格控制案例教学课时(原则上案例教学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4[3]),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掌握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又能运用自如,学以致用。

2.4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如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配合。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既要积极学习经济知识,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又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逐渐形成一种经济思维。做好了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才能全面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并最终真正能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5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为了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建立配套的案例讨论室和案例教室,教室的形状最好是半圆形、无台阶,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板书、软板、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完善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案例教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3结语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创新,以提升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2]袁冬梅,吴佳佳.我国案例教学法在MBA教育中适用性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125-130.

第5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4.1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6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福斯特曼模型;哈特曼模型

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9204

1森林资源及其特点

1.1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1]。森林资源是包括林区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在内的一个生物生态系统,即陆地生态系统内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群落,包括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微生物群体[2]。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它的更新不仅靠自身的繁殖能力,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应该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加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物质内涵以森林为主(包括林地、林木、林区内野生动植物),森林是以林木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系统。森林有再生性,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是由森林的再生性决定的,森林资源的再生规律也就取决于森林的再生规律。认识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及其再生规律,是林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1.2森林资源的特点

系统地认识森林资源的特征,是研究森林资源理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森林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3]。首先,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森林资源与石油、煤矿、天然气以及其他矿藏资源不同,它是具有生命的资源,通过森林资源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物质运动、能量转换以及生物种族的繁衍使得森林资源物种不断更新、生物多样性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面积不断扩大,其质量不断提高。其次,森林资源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森林资源内部,森林生物资源之间、森林土地资源之间、森林环境资源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形成完整的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森林资源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森林效益具体指森林资源的物质生产总量储备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此外,森林还具有分布范围广、生产能力强以及具有稳定性等特点。

1.3森林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的质量,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4]。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3个大方面[5~7]:第一,森林资源作为原材料物质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森林为人类提供居住条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同时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木材,木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建筑原料。森林还为人类社会提供薪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第二,森林具有环境生态效益。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第三,森林具有社会功能。森林蕴育着许多自然奇观和丰富多彩的珍惜动植物资源,使得森林旅游业蓬勃兴起。森林中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森林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它对动植物基因的自然选择和动态储存功能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比拟的,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进行遗传基因及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可以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森林社会功能还具有森林文化功能。

2森林资源采伐相关模型

森林的生长周期比较长,而且一定树龄以下的树木没有商业价值,因而树龄对木材商业价值的影响比较大。树木及商业性木材的年生长速度起初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树龄后,树木停止生长,森林变成成熟林,其商业价值达到最高点。在某一树龄范围内,这种成熟林状态会维持,但超过一定树龄以后,树木开始腐烂,其商业价值最后下降为0。森林砍伐有两种方式:皆伐和择伐。皆伐是把某一块林地的树木全部砍光,而择伐是在某一块林地上有选择地砍伐某些树龄的树木。皆伐后,可以通过自然生长或人工造林,恢复某一小块林地上的森林植被。因此,某一小块林地上的立木将经历反复的生长―砍伐过程。换句话说,森林资源利用存在着多次性砍伐,即轮伐现象,因而森林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森林的最优轮伐期。目前,确定森林最优轮伐期的模型主要有福斯特曼模型和哈特曼模型[8~12]。

应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税费都会对最优轮伐年限产生影响。如果税费按年定额征收,或者对林区所有者征收所得税,则它不会对最优轮伐年限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在每次砍伐时一次性征收定额税费,才会使得最优轮伐周期延长。

参考文献:

[1]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8~30.

[2]邱俊齐.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2~25.

[3]张三焕,苗发胜,廉仁律,等.图们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持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1999,25(1):64~69.

[4]沈国舫.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20.

[5] Harold Hotelling.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39(2):137~175.

[6]程平.浅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林业建设,2005(1):20~24.

[7]郭淑红.中非林业合作现状、基础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5(6):53~56.

[8]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8~147.

[9]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及可持续性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6(1):20~24.

[10]胡光.重点国有林区人工用材林建设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6(1):18~19.

[11]胡孙跃,杨凌云,陈桂华.循环经济与木材资源的循环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4):32~34.

[12]熊满珍,鲍甫成,段新芳.循环经济与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仁[J].木材工业,2007,21(2):19~22.

[13]朱建军,王晓华,李秀芬.中国的木材资源的利用与“零排放”[J].上海环境科学,2005,24(2):66~6.

[14]Suresh P S, Gerald L T.Optimal control theory[M].Martinus:Nijhoff Publishing, 1981:187~197.

第7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影响分析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还是进行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地把握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量信息。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统计学、档案统计学、管理统计学、信息统计学等统计学的不同学科。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等领域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对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工具甚至统计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推动统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对于推动统计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

统计理论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字样)与整体(母体)之间,以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率、均方、检验推断、相关回归、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科学方法。统计学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可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统计结论可行度的基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包括统计过程的真实性,统计工作者只有坚持真实可靠的价值观,才能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努力争创卓越一流的工作业绩。第三,创新进取。就是在进行统计实践工作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新统计技术,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中,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

1.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工作为评估对象进行排序并进行择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指标权重计算、指标体系优化等工作。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的来源,使权重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工作量;在指标体系优化方面,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指标优化的目标。

2.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预测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例如根据历史销售量预测未来时间点的销售情况,又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点研究的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即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或劳均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检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线性回归以及通过对数化处理的拟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预测问题,又如统计学中开发出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方法能够对经济系统的收敛性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3.统计学在经济管理分类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类别为基础提供差异化的管理,例如经济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户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没有先验知识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分类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对象的特征指标,然后根据特征指标收集数据,最后通过“距离”测量的方式建立将“距离”最近的对象归为一类。系统聚类是一种重要的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这是各类之间的距离等于各样品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计算新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一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规程一类为止。系统聚类法的聚合过程可以通过聚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不仅使聚合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确定分多少类以及如何分类。

4.统计学在经济管理标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标准制定的问题,例如,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在相关元器件出厂检验时就需要对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够应用的具体场合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制定。实践中,统计学中的统计抽样和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服务于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可以在大样本抽样的基础上获得大量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进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元器件寿命的分布函数予以假设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元器件寿命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与否以及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

5.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问题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实证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为了解决这类对象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统计学的中结构方程模型因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统计误差、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及能够有效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势,成为经济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分析

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可以从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两个层面理解:

1.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统计学方法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着通过定量化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思想,统计学方法本身作为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统计分析软件高速发展,StatisticsProcedureforSo-cialScience(SPSS)、SAS等统计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也极大地规范了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在科学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正确掌握上述软件的操作步骤,甚至无须精通各种统计模型冗余的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2.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经济管理的过程本身也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例如,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的统计推断问题,如在样本数量低于30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计推断形成关于样本整体特征的描述,这就推动了统计学中小样本参数估计、小样本假设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又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快速增大,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统计方法应用到大数据上,巨大计算量和存储量往往使其难以承受;对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学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统计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上可见,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统计学方法为经济管理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统计学的提供实践土壤,而且随着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提高,不断为统计技术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需求。因此,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并非相互割裂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协同发展。

四、结语

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交互影响、相互推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的便利性;经济管理中小样本以及大数据等问题的出现对统计学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8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新升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定位

在升本之前,诸多院校经济法教学存在不同学科、同一教师、同一教材、同一内容的授课方式,没能注重本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实用化。升本之后进行这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推行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明确经济法教学在新升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

1.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法教学状况来看,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但是,由于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接受实践教育。所以,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仍是经济法教学的重要环节,仍是培养经济法人才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基础理论的教育。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针对其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更应在经济法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作用。

2.以应用教学为导向。21世纪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应该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新升本科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除以理论教学外,还必须以应用教学为导向。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大对学生技能训练的力度,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手段等使学生注重实际应用,经反复训练使理论知识演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学校还要努力创造机会,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提供一些法庭旁听和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以实际接触真实案例增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以特色教学为突破。新升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取得优势,在国家教学评估中取得佳绩,必须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学校发展道路,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其色教学的作用不可低估。经济法教学也应该改变原有模式,突出特色教学,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经济法特色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要有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选取适合的教材,除国家统编教材外,本校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编写自己的经济法教材。二是教学内容要有特色,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要有特色,除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外,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讨论式教学和辩论式教学等。

新升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经济法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单一教学。这一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这一问题在新升本科院校的表现更为明显,面对学校和学生层次的提高以及培养方案的修订,经济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1.教学理念有待更新。由于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讲授的深浅度不易把握,所以在有些高校经济专业被定为考查课,经济法课程教学不能受到重视,有些教师也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且在一些新升本院校仍坚持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与当今高等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法教学的进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新升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虽然也在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经济法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梯队仍不尽合理。有许多经济法教师知识结构先天性不足,经济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法学基础理论欠缺;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经济学知识面较窄。加上部分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形不成学科梯队,科研水平提高不上去,很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因此,在校承担经济法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法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和科研素质都有待提高。

3.教学大纲有待修订。教学大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新升本科院校的经济专业和法学专业,普遍存在教学大纲定位存在不够准确、培养目标模糊、专业针对性不强和忽视实践教学等特点,教师授课也往往难以划分重点和难点,造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按照同一个大纲、相同的进度讲授,无法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尤其是经济法课时的设计不尽合理,课时多在48学时至72学时,而经济法律规范的数量是其他任何部门的法律规范数量所不能及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经济法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法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4.教学内容有待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为基础理论,采用案例教学的很少,即使辅以案例分析,也多为老师分析,学生听,最后往往又变成了教师讲授。由于经济法内容更新快和教材编写滞后的矛盾,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跟上时代步伐。不仅使得学生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对前沿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导致所学知识过时,难以解决当前问题。

5.教学手段有待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是以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知识的传播往往是在讲台上完成的。在有些院校,即使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手段惯性的影响,也很少使用。由于没有新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求知求新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索然无趣,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6.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经济法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仍坚持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而经济法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条款繁多、领域广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导向“背书机器”,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完善新升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经济法作为经济专业的应用性基础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经济和法律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经济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为了全面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经济法现代教学理念的树立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院系应注重经济法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吸取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配备专任教师,加强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其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立足于教书育人;在教学内容上应在结合教材讲授前沿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应注重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乐于和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在新升本科院校,要讲好经济法课程,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其一,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掌握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比较全面地了解经济学领域的知识,甚至还要具备文、史、哲、计算机等学科的一般知识,以提高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性。其二,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熟练把握课堂的各个环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高等学校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使命,而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科研不仅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不断反思的结果。

3.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制定得不科学,不仅加大了考试难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难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应科学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的制定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对象有选择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旁听审判、诊所法律教育法等实践教学活动。

4.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经济法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在不断发展完善,各项法规相继修改,都表明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和变迁性。这要求在高等院校经济法教学中要保障讲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颖性,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因材施教选取具体内容。要做到这些就必然要求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刻苦钻研和学习,始终跟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5.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在明确经济法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应根据需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积极探索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模式取代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调动其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I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再次,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辩论法、讨论法、模拟法庭教学等方法,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6.创新成绩考核制度。高等院校成绩考核办法多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一般是按照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来计算总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有一定成效的。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太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总评成绩的高低。为此,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率,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背书机器”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在新升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中还可尝试采用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案例分析为主)的考核方式,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3).

[3]顾正祥.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9篇:经济学经济管理范文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放弃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今后将在以下领域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治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地区差别的解决,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协调,公共产品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市场运行中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探索其规律,形成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针对现实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目前在高等财经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中,部分院校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或开设国民经济管理课程,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种《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理论的发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体系的内容安排^较之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体系,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要求,不至于使庞杂的管理内容的阐述,冲淡管理机制和职能的阐述,突出了管理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使人们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国民经济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