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

第1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互动; 实证研究; 互动; 疏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2-05

所谓教学互动,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对话以及共同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为了解教学互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选取了广东几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证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485份。个人访谈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记录、分析和整理访谈内容。调查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现状和效果

1.师生交流意愿强烈,但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期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师生的交流意愿强烈,实现状况较好 开展师生交流的意愿以及实现程度是开展教学互动的前提,也是教师是否具有教学互动理念的重要标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与学生交流的比例分别占70.8%和24.6%,两项相加为95.4%,反映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理念认同度很高。在回答“教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时,有57.6%和33.7%的学生分别选择“经常”和“适度”,说明大部分教师积极主动地采用创造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的意愿强烈,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之落实到课堂上。

对比而言,学生参加教学互动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但实现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与教师交流”的问题时,学生选择“非常意愿”和“比较意愿”交流的分别占到12.6%和40%,选择“一般”的占到41%,虽然具有交流意愿的人数超过了50%,但跟教师“95.4%”的数据相比,学生交流意愿相对较低。在回答“你在课堂上经常的状态是什么”时,有53.6%的学生选择“以听老师讲为主”,只有24.9%、9.6%和5.8%的学生选择“常处于思考感受中”、“与老师同学产生思想碰撞”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反映学生参加教学互动的比率较低,超过半数的学生仍然以听课为主。

(2)教师角色与学生期待之间基本契合 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角色形象是什么,这种角色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实效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理性的思想者”、“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好朋友”和“情感丰富的人”是学生对教师最为期待的三种角色或者说三种品质,分别占47%、36.1%和22.3%,而选择“党和政府代言人”和“一个完成任务的教书匠”的学生分别只占2.1%和0.6%。从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来看,“情感丰富的人”所占比例跟学生的期待是十分吻合的,“理想的思想者”所占比重为61.7%,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期望值;选择“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好朋友”的学生只占到13.3%,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方面的期待没能在教师身上体现。此外,选择“党和政府代言人”和“一个完成任务的教书匠”的学生数量大大超出他们的期望,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教师这两种角色是不太欢迎的。

为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期待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教师最可能吸引学生听课的原因”和“除了学术问题,你最希望在以下哪个方面与老师进行交流”两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有个人魅力的(如有个性、有亲和力、有独立的见解)”最能吸引学生听课,有65.7%的人希望多在“人生经历分享”中得到启示。以上数据说明,学生更多是从个人的发展需求的标尺,而不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评价教师角色的,教师强化个体特征、淡化社会身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角色认同,因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教师个性的彰显对开展师生互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教学互动在内容、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1)教学互动内容的丰富性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最为注重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热点问题分析”、“理论知识”、“历史故事”、“人物分析”、“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和“对就业有用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热点问题分析”、“历史故事”、“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对就业有用的知识”、“人物分析”、“理论知识”和“其他”。对比这两个数据可以发现,师生都高度关注“热点问题分析”,这是师生交流互动在内容上重要的契合点;师生关注度差异最大的是“理论知识”,教师比较关注“理论知识”,但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很低;此外,“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对就业有用的知识”等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较大,但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2)教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39.8%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是最有效的教学互动方式,39.5%的同学则认为“案例分析”更能吸引他们,25.5%的学生认为“实践模拟(如辩论赛、小品等)”最能有效吸引学生参加教学互动。而在回答“课堂中你希望与老师通过哪种方式交流”时,36.6%的学生选择“实践模拟(如辩论赛、小品等)”,35.7%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29.8%和20.5%的学生选择“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互动形式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教师需要综合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

(3)教学互动语言的生活化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和桥梁。在回答“最能吸引你的课堂风格是什么”时,60.7%的学生选择了“活泼的生活语言”,24.6%的学生选择了“深刻的理论语言”,18.4%的学生选择了“诙谐的网络语言”,这反映了学生在教学语言上呈现以生活语言为主、多元化诉求的特点。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风格大致吻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运用“理论语言”、较少使用“生活语言”以及“网络语言”。因而,在教学中适当增多“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适当减少“理论语言”比较符合学生的期待。

3.教学互动的整体效果较好,但仍需扩大互动范围、增多互动频率

从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来看,在没学该课程之前,只有3.1%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16.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有54%的学生选择“一般”,选择不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的学生占到19.6%和6.4%。在学习该课程之后,学生的评价大幅提高,有12.6%和48.7%的人选择“非常喜欢”和 “比较喜欢”,选择一般的人下降至32.9%,选择“不太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学生则分别只有4.3%和1.4%。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的评价显著提高,说明课程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专业课的对比来看,有61.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多于专业课教学,只有12.2%的学生认为少于专业课教学互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互动差别的原因,调查数据见下表: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方法更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多于专业课程的重要因素,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注重提升个人魅力、改进教学方法。

从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大的收获来看,57%的学生选择了“更好地认识了社会”,24.9%的学生选择了“提高思维能力”,20.8%的人认为收获了“理论知识”,17.9%的学生选择“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实现了知识传递,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比较好地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从教学互动的开展范围来看,60.2%的学生认为教师“只与一部分活跃的同学进行交流”,28.6%的学生认为“能与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进行良好的交流”,8.9%的学生认为“只与少数个别同学进行交流”,还有2.3%的学生认为“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教学互动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从教学互动的频率来看,48.5%学生选择“没有与教师交流”、47%的学生选择“1~5次”交流,选择6次以上的学生数仅占4.5%,说明师生交流次数不是很多,尚有改进空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价值整合目标与功利取向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师生期待的背离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是价值整合目标,侧重于用社会整体的、长远的价值目标对个体精神、价值的整合,教师身上肩负着理论教育、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激发的重任,希望通过教学互动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和精神价值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正面对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实的挑战,出现了偏离主导要求、弱化主导价值等倾向。”[1]在大学校园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倾向上呈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重个体、轻整体的特点,他们希望通过教学互动来满足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所肩负的价值整合目标和学生的功利取向需求之间的背离,从而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障碍。

为了解师生教学互动的阻碍因素,我们设计了“阻碍你与教师交流的最主要的原因”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4.6%的学生认为扩招带来上课人数太多是导致教学互动实施困难最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选择“对问题不感兴趣”和“没有自己的想法”分别占到27.8%和22.4%,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访谈中了解到,“不感兴趣”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深层原因是学生对主导性的思想理论、政治意识和精神价值的疏离、淡漠和拒斥。在谈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直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聊、无用和无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喜欢,我想应该没什么人会喜欢,我个人一般啦,也不能说喜欢,应该是教育必须的,学校的要求。”“一般喽,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比起其他学科又不是重点。”“刚看内容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与以往那些政治类的科目没什么两样。”“因为跟考研有关,所以硬着头皮听。”

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价值,其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考研、考公务员的现实压力,很少有学生从精神价值的层面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作为社会整体价值的整合者、思想文化观念的传道者的身份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甚至有学生认为该课程充满着“空洞的口号”和“无聊的话题”。由此,不少教师在是坚守自己作为社会价值的传递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曲高和寡,还是一味迎合学生实用、实际的需求而忘却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徘徊挣扎。

2.教学实施方式与学生心理特点之间的差距造成师生交流的障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知识灌输的影响,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角色定位上,教师的角色扮演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尚有差距。由于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经常以“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较少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出现,比较注重理性思考,而较少显示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尤其是对学生的现实处境可能会缺乏“理解”和“体谅”。而从学生的角度,他们更期待教师呈现出独立的思考、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期望值非常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教学互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希望教师以独立思想者的身份发表不带引导性的言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身份呈现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发生了偏差,成为师生互动的障碍。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导与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不少教师依然坚持以知识灌输为主,但是学生则期待更加丰富而多样、多元的教学内容。访谈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更多有关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和对就业有用的知识,也有学生期待教师分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还有学生希望了解考研知识,这在“以一对多”的教学互动中,教师面对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需求只能有所选择,难以面面俱到。

在教学互动形式方面,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高效运用尚有难度,尤其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能力上与学生心理期待尚有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师生问答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多的学生期望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方式,如学生换位讲课、辩论、表演小品等。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教学形式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实现,走出教室,走进实践,让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学生所期待的交流方式,受到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与现实有明显的差距。在问及“你最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与教师交流”时,有36.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聊天工具(QQ、飞信、MSN),11.8%的学生选择短信方式。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加入班级QQ群,或者通过微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但受到时间、技术水平等限制,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语言方面,活泼的生活语言最受学生们喜欢,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最喜欢“实话实说型,一些理论知识加自己真实的想法”的教学语言风格,希望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以深刻的理论语言为主。如何让教育互动的语言深入浅出,既保持理论的深刻性而不陷入庸俗,又实现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而不呆板,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如何让学生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也尚需教育者不断探索。

3.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的反差带来师生互动的尴尬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正确观念方面,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在社会发展支流中认识主流、个别现象中认识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个体利益中认识社会整体利益。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并不同步,甚至存在着矛盾、背离的现象,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在学生关注视角的聚焦下被放大,成为影响师生交流、形成价值共识的重大障碍。

问卷调查显示,表示对该门课程“非常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和“兴趣一般”的学生高达80%。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学生直接将其归类为“政治”课,对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少部分学生甚至理解为“假大空的政治宣传”。在访谈中,有学生直言:该门课程就是政府的思想强化教育课程,对这种思想强化教育表示反感。对这门课程反感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官官相护、权钱交易、强拆事件、食品质量安全等负面因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使得学生对思想共识缺乏信心。比如,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情对其思想冲击特别大,觉得社会公正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太稀缺了,让他对未来感到很迷惘。

此外,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竞争生存压力增大,社会发展使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拜金论、权势论、关系论、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也进入校园,相当多的学生表示纯粹的、理论的东西适应不了个人的现实需求。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除非我以后从政,不然学了这门课程也不知道能有什么用。”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的偏差,给师生之间开展思想价值方面的对话、形成价值共识之间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对策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抛弃思想政治理论课“万能论”的幻想,也要摒除其“无用论”的悲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如何把握师生互动的特点,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改进教育互动方式方法,从而不断增强教育互动的实效,是需要积极探索的,其改进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具体表现为克服“道德人”、“经济人”、“神性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真正成为“完整的人”。[2]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不能停留在形式层面,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递,而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参与,通过主体之间真诚、合理、坦诚的交往,实现精神交往、价值碰撞和文化交流,推动人的主体性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目标之一,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得以形成的条件,也是教育互动价值实现的必要前提。为此,有学者呼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3]所谓“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以实事求是地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其中应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减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为了培养学生的“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互动应当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诚想法,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说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倾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条件。

2.以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为方式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是构建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关键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树立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肯定其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着眼于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教育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育目标,选择丰富的、适应其需要的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互动方式,从而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在角色上注重移情与换位思考。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乃至言语表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怎样缩小或者消除这种差异?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互动中巧用“移情”。所谓“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体会到与他人类似的情感,其实就是“换位思考”。[4]发挥移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中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体谅学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替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师生双方都体谅对方,平等对话的场景才会出现。

第三,是在语言表述上注意生活化和时代化。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一是需要注意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思想体系、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生活语言,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表述方式来开展教学互动。二是注意语言表述的时代化。富有鲜活生活气息的时代语言承载了师生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记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三是在语言表达中要投入感情、展示真诚。只有以心换心、以情动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

3.以走向实践、走向生活为旨趣

走向实践、走向生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内在要求。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生活世界是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系统划出边界的公共领域,交往理性只能发生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中可以发展出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民主思想和公民社会力量,以此来抵制体制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走向生活世界,是交往理性的旨趣所在和根本原则。[5]尽管生活世界和交往理性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对开展互动教学还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作为一种交往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着眼点不是远离主体的客观知识或者理论,而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真实、真诚的活动,其最终的目标指向师生本质力量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必须走向实践、走向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时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重要背景,师生互动关注时代变化、提升主体改造实践的能力才有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够真正影响主体,才能够最终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建立在对个体真实生活的尊重、理解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把对个体的发展促进作为其着力点,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资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 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

[3] 张向阳.高校师生交往的困境及出路――基于交往理性的视角[J].教育探索,2009(11):83.

[4] 彭慧蓉.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J].教育探索,2009(12):109.

[5] 陈志刚.交往理性思想:批判与乌托邦[J].教学与研究,2004(11):20.

收稿日期:2011-05-10

第2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质健康测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何评价大学生的体质是研究大学生体质的首要问题。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没有给出较为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客观和公正地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提出用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评定,可以就合理和公正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定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构建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体系的构架关键在于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其首要问题是指标设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度量。从考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全面性,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指标设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测评体系建立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1、基本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身高(2)体重(3)肺活量

2、耐力、跳跃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女一分钟仰卧起男坐引体向上(2)立定跳远

3、速度、柔韧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 50米跑(2)女800米跑男1000米跑(3)坐位体前屈

(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1、建立一级指标因素集

在权重向量的确定中,我们可以根据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加以确定。对于大学生的体测成绩,建立模糊评价等级标准,设有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最后利用结构相对数设计各二级指标的等级评价结果, =评此等级人数/评价者人数( )。

4、根据综合评价矩阵 计算综合评判值

5、计算综合评价结果以及模糊综合评价值

通过对模糊评判向量 的分析做出综合结论:一般采用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原则”或“降级累加过半原则”可得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综合评价结果。另外除了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可以利用如下模型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式中, 为 的转置矩阵,其中 为“优秀”区间的右端点值, 分别为“良好”,“及格”,“不及格”区间的中点值。

三、应用实例

四、结束语

模糊数学理论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评价中的应用是将影响学生体质的各个因素以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给出了最终的综合评价值,提供了一种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夕君 王冬冬.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测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66-69

[2]李怀培,毛晓峰.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研究与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月26(2):77-80

第3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1.1重组并优化急诊科病室

首先,对急诊科工作开展过程中进程应用到的检验、检查机械设备进行重新整理。将分散在各科室中的急诊常用设备集中到急诊科,并进行重新组合,为急救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抢救工作可及时、高效地进行。再次,优化科室绿色专业通道,组建重症急救队伍,为患者的急救、住院、护理等提供流程。最后,制定并在科室内张贴急救流程图表,保证急救工作按流程快速进行,为患者的安全争取时间。

1.2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护理及护理流程培训

护理培训具体内容主要为科室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患沟通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等。同时定期对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能力。根据科室的具体护理管理条件,制定相应的护理流程,并安排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业务及综合能力培训。护理流程通常包含意外死亡的处理流程及特殊、常见急重症抢救流程、有机磷中毒、中暑、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等的急救流程。在培训过程中,可将各种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印刷成册,先发给护理人员学习。然后安排培训教师对重点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进行培训,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同时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对科室特殊病例进行查房,并就护理、急救流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改善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制定和完善护理人员互评制度

护理人员互评制度的包括应该包含急救技能、流程进行、医护配合、护患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定期对护理人员互评结果进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问题,促进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及护理配合度的不断提高。

1.4评价方法

定期对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及具体操作等进行考核和评价。详细记录2011年、2012年急诊科护理纠纷、风险事件、差错事故等的发生率。对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分。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接受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流程的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过程中,对急诊科常用设备进行有效整理,并不断优化其组合,可为急诊诊疗流程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抢救工作的高效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急诊护理培训,可促进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可增强患者的护理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其业务水平及意外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将急诊诊疗流程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能力,使护理人员将各种知识及技能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急救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可急、重病抢救的成功率,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将急诊诊疗流程应用于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其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等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4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摘要]通过对36位急诊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单项技能培训后,进行情景模拟综合演练,使急诊护士在综合应急能力、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确保了护理安全。

[关键词]模拟演练;急诊护士;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以及被动面临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因此,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特别是急诊护士能否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熟练掌握急诊抢救流程、正确判断处理危急重症患者,反映了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为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护士队伍,有效保障病人安全,减低护理风险,我院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采用单项操作训练与模拟急诊真实病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对我院36位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她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得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6名,均为女性,工作年限6个月至5年,平均(2.5±1.4)年。其中大专21名,中专15名,护士职称22名,护师职称14名。

1.2方法

1.2.1理论授课和单项急救技能培训

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急诊工作10年以上护理人员共8名组成培训组,负责理论授课和急救操作技能示教培训。理论授课内容主要为常见急救基本理论知识、危重病急救流程、医嘱执行流程、抢救药理知识、应对紧急救护情景时的护患沟通能力、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职业防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包括CPR、静脉留置针、吸氧、吸痰、约束带使用、病人搬运法等操作。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包括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呼吸机使用管理等。由培训组制定培训计划,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负责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考核采用现场提问及集中考试。再分析护理人员存在的共性薄弱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强薄弱环节重点培训,采用PDCA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全体护理人员平均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分数大于等于90分。

1.2.2情景模拟演练

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由被训练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从中锻炼或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培训小组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如高处坠落多发伤、脑血管意外、集体食物中毒等,并设置多种障碍,如突发停电停水、仪器故障、家属情绪激动等,造成紧张的现场气氛。随机指定4名护士按照ABCD制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各施其职,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静脉留置、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标本采集和转运等基本急诊抢救技能措施融入到模拟演练训练中,并进行ABCD分工角色转换,以提高护士对各角色的适应及相互配合的能力。模拟训练过程中注重护患有效沟通、心理护理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并组织全体参演护理人员观看演练录像,共同探讨模拟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流程改造措施,再实行反复强化练习、反复观看录像探讨细节问题,逐步提高急救意识与应急抢救的熟练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2.结果

2.1急诊护士对模拟演练培训的评价

根据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的考量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对36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培训评价的调查,发放问卷36份,有效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100%(见表1)。

2.2对急诊科医生进行急诊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对急诊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0.5%。

3.体会

3.1强化了急诊护士综合应急能力

急救模拟演练将多项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中,重视抢救过程中的灵活性、条理性,使急诊护士对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常见意外及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综合运用,能较好地把片段知识融合起来。在应对患者危急情况时,学会快速评估、判断,科学安排,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3.2强化了急诊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护士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全方位、多层次锻炼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士在知识、态度、情感、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把所学知识与临床接轨。

3.3强化了急诊护士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提高临床推理、判断和观察能力,自觉避免思维方法上的漏洞。以评判性思维判断抢救措施是否得当已成为评价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当代护士核心能力的方法之一。模拟演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抓急救关键环节,要求护士严密思维,准确判断病人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每位护士明确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士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急抢救的自信心。

3.4强化了急诊护士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景模拟演练中,采集病人信息、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与辅助科室的协调、与家属交代病情等,都需要护士充分运用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灵活地进行沟通。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抢救效率。

第5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1方法和程序

1.1前期调研在《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护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适宜的解决方法。

1.2组织与实施

1.2.1动员护生向护生介绍该教学活动的意义、内容,开展的时间、方法和实施过程,取得护生的配合,并动员护生自愿报名。

1.2.2准备案例资料依据《急救护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材和护生特点,确定拟实施本护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临床病例设计急救护理案例资料,如《急救护理学》中创伤病人的现场救护及搬运、休克病人的现场救护等。

1.2.3护生准备报名的护生自愿组合形成护生团队(每组4人~8人),并确立1名护生为小组长,小组组长以抽签方式获得急救护理案例资料,并自行分配角色(根据资料中的人物分别分为病人、医生、护士、家属、旁观者等)。

1.2.4实施“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护生在获得案例资料后,即开始分组形成护生团队分配角色教师指导护生学习并讨论、分析案例小组长对急救护理案例资料进行讲解护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演练结束后护生自我评分各小组间组织开展情景模拟剧竞赛教师现场评分、点评。此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以情景模拟为主,将自评式学习性评价教学法、小教师授课法、案例式教学法、T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贯穿其中。

1.3评价将本教学模式应用于《急救护理学》授课过程,选择本校2006级、2007级护理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有研究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表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3]。

1.4总结反馈总结本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在《急救护理学》课程结束前将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反馈给护生。分析总结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结果、效果,并撰写论文,进行科学总结。

2应用

将本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专业其他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以情景模拟为主、组合选用辅助教学方法的模式。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启迪护生的护理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近年来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频发的现状,通过调研分析社区人群和护生对急救救护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教材《院外救护技术》,同时成功申报院内任意选修课,选修护生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骨伤和药学等专业护生,并将本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该课程教学中,护生反映良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发生率也日益增高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多次组织教师和护生以情景模拟演示的方式在街道社区、部分托幼机构、小学等地向社会人群普及健康知识、培训急症救护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治方法和技能,并开展社区意外伤害、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调研分析,向社区人群发放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宣传单,进行普及培训,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和政府的认可。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见图1。

3讨论

3.1构建了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情景模拟为主,辅以TBL教学法、自评式学习性评价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小教师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护理教学过程,构建了以护生为主体的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3.2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本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无论是依托小组开展教学还是让护生作为一名小教师讲解案例,无论是角色的分配还是小组成员对案例的讨论,都是以“护生”为主体、教师辅助进行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比较,进行了主体的转化,将“教”转化为“学”,这是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理念。本教学模式在后期的推广应用中,护生以情景模拟演示的方式向社会人群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普及培训医疗救护知识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治方法与技能。护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以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育和护理工作者等多角色身份开展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3.3培养了护生的团队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情景的设计方面,还是在面临需要救治的病人面前,小组成员间的密切合作、现场救护措施的决策和对病人救护的实施等都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评判性地思考病人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面对院外急危重症病人时,救护小组成员还要就地取材,现场施救。因此,本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过程,能很好地培养护生的团队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结

第6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 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第7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护理技术 沟通技巧 进取精神 应变能力

急诊科,作为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具有患者集中,病情复杂多变,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见,抢救患者频繁的特点。一但语言或行为不规范可直接影响患者周边的人群,不但给工作带来麻烦,同时给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急诊科护士不但要具备较高思想素质、应急能力、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全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能力,使服务周边出现和谐的氛围,在治疗护理上不但让患者放心,同时也让家属及亲属放心,只有这样才能把护理工作搞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护理计划,让领导放心,让社会认可。

一、优秀的心理素质

急诊科工作头绪繁杂,紧急情况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多端。例如,临床常遇见的心梗病人、服毒自杀病人、外伤大出血病人等都随时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必须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心中有数。对病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谈话,做好忙而不乱的抢救工作。一般出现急救病人,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惊慌,不能坦然自如,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操作技术,影响到急救效果。这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急诊护士一定要具备一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稳定的处事情绪。

二、精湛的护理技术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各项抢救操作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应在危、急、重患者表现出勇敢、当机立断抢救,操作动作有条不紊,动作准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穿刺一针见血,妥当固定受伤肢体,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关心、体贴,以消除顾虑与不安情绪,增加治疗勇气。急躁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对护士发脾气,甚至拒绝治疗,护士还有被酗酒殴打的情况,此时护士要有宽阔的胸怀,除了保持沉默外,仍然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不放弃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如果遇到洗胃患者出现呛咳时,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吸氧、吸痰;遇到多处外伤患者,要给予及时止血包扎;遇到呼吸心跳骤停者要立即给予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保证抢救患者及时、到位,顺利完成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

三、良好的沟通技巧

急诊患者刚入院时,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多给予患者安慰和理解,以礼貌和文明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就诊患者。与患者或其家属交谈,语言必须礼貌规范,注意语言形式的美感。语言是一种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他是人与人间之间进行感情和信息交流的工具,作为一名称职的急诊科护士,不但有精湛的技术。广博的学识,还要熟悉、了解所接触的每位患者,给予恰当的语言交流,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有的患者自悲、厌世,护士态度必须诚恳、和蔼、耐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冷淡、鄙视他们。为了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护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影响患者心态,用行动取得患者信任,消除低落情绪及轻生念头,多使用美好的语言。每当抢救患者的时候,面对家属的询问,在工作繁忙的时刻我们依然要保持头脑冷静,讲明我们是救死扶伤者,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就会竭尽全力,争分夺秒,以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四、好学的进取精神

作为一个急诊科护士,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国内的政策及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国际国内的一些形势动态,在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思想,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做患者之需。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还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的护理理念。急诊患者病情多变,仅从理论上学习是不够的,实践是最大的课堂,应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多掌握边缘性学科知识,不忽视任何应急工作,在人命关天的重要岗位上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真正的生命守护者,这也是所有急诊护士的职责。

继续教育工作是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集各专科急救护理知识、急救技术于一身,医院的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培养经费的投入,让护士走出医院大门去进修、学习、交流或在院内享受培训,以帮助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积累,开展更加适应临床,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急救护士技术水平。

五、冷静的应变能力

第8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1.3培训改进措施

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组中,针对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计划,监督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1.3.1成立讲师团队,确定讲师考核制度

由门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讲课经验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组长或护士担任讲师,作为团队骨干[5]。并从课件质量、授课技巧、个人资历等因素对讲师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0名讲师组成的团队。门急诊科护士长作为总管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作为质量控制组长,5名专业组长负责专科知识和操作的讲师,3名基础讲师作为急诊基础知识的讲师,并负责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项目为期一年,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科护士长将每季度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由试验组对讲师进行评价。最佳讲师将得到科室的奖金鼓励和成为晋升岗位的加分点。每月均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操作、医院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有科室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会,有属于护士长的“急诊科故事”的故事会时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月月初护士长将在科室公告栏公示本月学习安排。各位讲师也将提前2周上交次月教学课件,由护士长对教学思路和内容进行把控,并对教学课件进行批示和书写有关建议责令教师修改课件。课件一经确定,将由讲师将课件上传至试验组的共享网络平台,供其预习和复习。

1.3.2制定教学计划

为期一年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培训,每一阶段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训组长实时对教学计划实施进行监察和调控,并在每项培训子项目末对试验组进行技能测评。第1阶段,观察室危重患者急救:为期6个月,观察室是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初级场所。通过讲师授课帮助低年资护士认识观察区环境,熟悉观察区的布局和工作流程(观察区输液流程、病情发生变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护理记录书写保存流程等);明确观察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学习基本的护理相关制度;掌握观察区监测仪器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掌握观察区抢救车药品的数量、疗效、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和实况练习,运用领悟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技巧。第2阶段,院内急救:为期4个月,在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过渡到第二阶段,讲师通过操作演练、临床工作实践、科室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急诊科抢救区与观察区的相同内容,并熟悉抢救区的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及沟通技巧;掌握抢救区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电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洗胃机、心肺复苏机。掌握急诊科重大危急病种的抢救流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掌握需医护配合的专科操作流程和技巧,如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洗胃术的医护配合;熟悉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要求及使用后的终末处置流程,如清创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等。第3阶段,院前急救:讲师通过跟班带教、现场实施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院前急救原则、出诊救护的药物品种、疗效;掌握急诊患者的入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置,如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讲师通过投诉案例分析,帮助低年资护士理解急诊科工作需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患者家属完成有效沟通。

1.3.3教学课堂管理

低年资护士培训共分为急诊观察室、院内、院前3个阶段,过程监督将贯穿理论授课和情景模拟。(1)课程提醒:在试验组中选择1名作为班长,负责每1次课程的课前提醒,告知每1名护士课程时间及地点。(2)课堂签到:急诊每一堂课程的均有参加护士名单,课前及课后各签名1次,不允许代签。(3)教学监督:讲师对课时和课程质量做到慎独,教学组长也将对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旁听或抽查。

1.4教学成果评价

在培训期间,于每一阶段末及每个培训子项目末采用笔试、口头测试、情景测试、小组测试、自我报告、讲师考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护士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并相应调整下一阶段培训内容[6]。经过为期一年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项目管理组制定了3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的比较;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患者、医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的比较。并由护理部对两组进行能力测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急救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5%;试验组医师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护理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的保证[7]。急诊科完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急诊科的急救能力提升,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保证急诊科的安全,规避风险。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辨识出急诊传统培训的问题现状,设立培训计划的预期目标,成立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采取系统的培训改进措施,并对培训过程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断采取纠错措施,使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本研究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改正了仅对结果分析再采取措施的滞后思维。经过此次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试验组的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方面,试验组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也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护士和急诊医师也实现了更好的配合,急诊科的整体急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项目管理引入医疗行业,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3.2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这项新兴管理模式在护理行业的应用,对管理层和低年资护士都是一项挑战。项目管理与护理常用的品管圈管理模式相比,基于PDCA的科学工作程序[8-9],更强调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程的监控。此次项目管理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中,让管理层扩宽了管理思维,也对低年资护士采取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提高急救能力,充实急诊科的护理团队的人才建设[10]。

作者:邵洁 黄丽 段俊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辛原原,王建生,等.浅议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3):4-5.

[2]宁宁,陈佳丽,朱红,等.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32-35.

[3]LooR.Projectmanagement:acorecompetencyforprofessionalnursesandnursesmanagers[J].JNursesStaffDev,2003,19(4):187-193.

[4]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5]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89-591.

[6]白妙春,王岩,陈海花.“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10.

[8]罗静兰,陈伟菊,何金爱.PDCA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45-646.

第9篇: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 急症处理 护理

急症科的严重多发伤包括头颅、颈部、胸部、腹部、盆骨和全身各处软组织的损伤,多发伤具有病发突然、病因复杂严重、容易出现休克的现象,多发伤的最佳抢救时间在出伤后的短期时间内,在该段时间内,患者的伤情还没严重的影响其他的组织器官,若及时的进行抢救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对患者进行救治后几天,应着重检查患者的身体感染情况,在该段时间内患者受伤的器官最易受到感染,使得患者的器官功能受到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多发伤的急症处理大致流程: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快速的全面评估,保持神志不清的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严格的记录患者的生命数据,对患者的病情历史、受伤的时间、部位进行咨询,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观察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有伤源;再者,确定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方案,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手术或药物的治疗,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护理期,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严格的观察患者的感染情况,做好病情记录和预防措施,减少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接受的98例急症患者,年龄在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岁,男患者63例,女患者35例,98例患者中出现的多发伤包括:颅骨损伤、颈椎受损、肝肾破裂、盆骨骨折和血管破损等,对98例急诊患者进行处理,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对观察组人员进行急救,在对比之下,让没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急救,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急救成功率。

1.2 急症救治规范化培训 对急症科管理人员、医生、护士长及护士们进行专门的培训,要求所选的护士反应灵活,思维敏捷,综合素质较强。对他们进行专业理论的授课,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向他们讲解医疗器械的使用和保护情况,减少医疗设备被损坏的几率,常见的多发伤急救措施包括:呼吸机引导呼吸、受伤部位的固定和止血、洗胃机的洗胃急救、心脏起搏术和检测等急救措施。对所选的护士进行培训,向其讲解理论知识和如何向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并由丰富工作经验的医师带领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性的实际急救操作,然后由护士长对各位护士进行全方位的检验,根据护士们的综合考核结果来决定上岗护士的人员名单。并规定每年定期的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化急救措施的培训,并及时的跟进先进的护理理念和医疗急救措施,规范化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急救脱险的成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多发伤的急救护理 对于多发伤的前期诊断和护理中,应通过患者的生命迹象快速的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死亡的危险,通过对患者的面部神色、呼吸强弱、神志特征、血压脉搏情况来为患者初不制定急救方案;再对患者进一步详细的检测,向患者或其家属询问,患者以前是否存在病例史,并观察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同过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来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有隐形伤源,结合我院的急救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要求,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期间应注意急诊室的卫生问题,要求急诊室内无菌,防止患者的伤口受到感染,同时,应在抢救的有效时间内快速的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避免患者应失血过多或其他器脏受到影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急救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急症科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使得医护人员在遇到急救病例时能迅速的进入急救和护理的状态,为拯救患者宝贵的生命取得时间,培训后,护理人员不仅能与医师形成较为默契的配合,亦能在患者卧床护理阶段,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提高了急救患者被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患者感染的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同过对98例急救患者实施急救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人员的感染率和医患纠纷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因急诊患者的病情大多为突发性,病情严重,病情的变化难以控制,故急诊科的工作任务繁忙无规律性,医护人员在大量工作后容易产生疲惫感,对随后的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为图稿急症科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急症科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急救能力的培训和选拔,完善他们所欠缺的临床专业知识,使其具备针对多发伤急救的全面护理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抢救患者的能力,为医师抢救患者打下基础;在急诊科规范化培训中,应规范化急诊科急诊患者的抢救流程,科学的抢救患者,将护士进行分类照料不同伤情的患者,减少抢救患者所用的时间,为患者多争取一分生存的机会;在对急症科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因多发伤事发突然,患者几乎没有心理准备,因此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通常存在着恐惧紧张的心理,患者对自身机体的担忧通常会使其产生情绪异常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医师的抢救,同时医护人员应用自己娴熟的医疗技巧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安抚患者的情绪,以提高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和生命质量。综上所诉:通过对急症科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专业规范化培训,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患者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菲.失血性休克的研究与治疗进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2):1788-179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