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学生管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抓班级自主管理,打造优秀班集体
班级自主管理,是在充分调动班级师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管理人员要引导全班师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我想强调的是,自主管理不是指专业系对班级不管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考核评比来引导班主任和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一)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为什么抓)。从学校或学生的角度思考,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应该是无论课堂上的教学与管理还是课堂外的活动与管理,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当然,从专业系的角度出发,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班主任专业而轻松、让学生独立而自主。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做法(怎么抓)。第一、专业系层面需要建立一套考评制度,促使班集体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有必要形成一个《专业系对班集体德育工作考评制度汇编》,特别是《专业系对班集体月考核细则》,我认为这是对班集体一个月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所以考核必须全面,必须要涉及到班集体各项工作,必须能精确到班集体每天发生的事;第二、班级层面有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比如建立并执行《学生操行评定制度》、《教室、宿舍值日制度》等等,有了这些自主管理的、民主的制度,才能促使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第三、班级层面培养一批敢管、会管的学生干部,要建立《班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办法》,要落实《班委会例会制度》、《班级干部工作职责》,在明确工作职责前提下,做到学生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去做(但可以过问);学生干部做不好的事,班主任指导干部去做好。第四、逐步推进:班主任主导、学生参与(建议:中专阶段第1年)学生主导、班主任指导(建议:中专阶段第2年)学生自主管理(建议:中专阶段第3年、五年制第3、4、5年阶段)。自主管理既是集体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又是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通过学生对班集体的自主管理,班级的凝聚力增加,集体荣誉感增加,更加有利于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
二、抓制度建设,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积极性
什么是制度建设,表面上看是立规矩,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调动人做事的积极性。我校专业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完善了三个方面制度: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重点是完善《班主任工作月考核津贴发放细则》,可行的做法是:(1)基本津贴,不同类别不同(如中专班级要高于五年制班级),担任多个班级不同(如第二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基本津贴要翻倍);(2)考核津贴,要根据全系班主任工作被学工处考核结果的不同进行调整。(3)值班津贴,要鼓励班主任参加早、晚自习和住校值班,深入学生。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制度。重点是完善《学生干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评优标准》,可行的做法是:一是根据专业系第二课堂和早晚自习项目化管理工作的需要,系学生会成立专业社团部、公共社团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做到不扯皮;三是每月要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或实绩)两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四是学生干部的考核结果采用积分制。特别是第四点,学生干部考核结果采用积分制
(三)班主任助理制度。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为所有新生班配备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通过这项制度的执行,不但使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或年轻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也使新生班的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等方面更符合专业系的要求,还可以有效减轻了新生班班主任的工作量。
三、抓活动规划,加快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开展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专业系可以开展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利用开展班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战斗力,让班主任专业而轻松每学年开展一次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给每位班主任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管理班级方式方法的平台,使各班主任能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每位班主任去思考、去制定本班级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二)开展主题活动。合理规划(制定学生工作行事历),努力确保面向班集体的活动月月都有,努力确保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式德育),同时鼓励并通过制度促使班主任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社团活动。利用社团活动推进第二课堂和早、晚自习的项目化管理,不但能有效解决学生工作的难点,还能使普及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技能,更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发展自我,最终让学生寻找并获得实现自己价值的金钥匙。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一下两点:
1.成立专业技能类和公共技能类学生社团,同时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中,确保老师每天按时到场指导活动。
2.有效组织好早、晚自习,实施项目化管理,让社团骨干承担晚自习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要求以专业社团指导为主、公共社团指导为辅。
关键词: 林业中职校 学生管理 学生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我国中等林业职业教育作为林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中等林业学校作为林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一方面为林业发展、林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等林业职业学校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环境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林业、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对林业中职学校给予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尤其对林业类专业学生给予了很多经费上的优惠,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林业(生态)中等林业(园林)职业学校31所,另有587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林科专业学生,林业中职学校的在校人数规模很大,但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林业中职校学生现状
1.学校招生数量下降。近年来,由于高职校5年制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中职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而报考林业专业的学生则更少,有的学校为了招到学生,采取注册入学的办法,学生凭初中毕业证就可以入学,入学后学校还给予一些经费上的补助。即便是这样,有些学校每年招收林业专业的学生还是较少,给后续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
2.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由于林业中职校学生入学门槛较低,造成有些学生进校时的文化水平偏低。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在家里父母比较娇惯,另外,报考林业专业的学生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本来教学条件就差,再加上父母管教不严,个人学习不努力,造成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
3.个别学生有叛逆心理。初中毕业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个别学生抗拒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尤其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更突出。个别学生存在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不尊敬老师、家长、不注重同学之间团结,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等现象。
4.学生不能对口就业。目前,我国林业基层单位严重缺乏林业技术人员,而林业中职校毕业的林业专业学生又不能被分配到林业基层单位工作,原因是有些林业基层单位缺少进人编制。林业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林业基层单位工作的入口不畅,即便有些基层林业单位有进人编制,进来的人多数也不是林业专业的学生。
5.技术岗位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学生对工作目标和待遇的期望值过高,毕业分配到基层单位后不能安心工作,主要原因是基层林业单位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差,再加上工资待遇较低,个别学生怕苦怕累、职业观念不强,很多学生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目前,林业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数是从学校老师中抽调,在队伍组成上大多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法,有些管理人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做跳板,没有长远工作的打算,找到机会就转行。有些管理人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期间继续提高学历,一旦有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不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2.学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不仅要求管理者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整套管理办法。当前林业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多数都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本身缺少管理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平时自学时间较少,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
3.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仅自身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有些人的坏习惯还会影响到学生。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有些学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只是在学生管理工作出了问题时才有人关心,这就造成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不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4.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专业课程和制定学习目标上,导致学生在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下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管理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只有建立健全各方面制度细则,才有可能规范学生各方面行为,才有可能把学生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5.学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一般情况学校都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有些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时却产生了许多偏差,由于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招生困难问题,学生入校后违反了规定,学校处理时都是从轻处罚,如果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则势必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最终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较差。
三、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林业中职学校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特点,在慎重考虑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切合实际的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公布,就要严格执行,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必须严格处理,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对于严格执行纪律,表现较好的同学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树立先进典型,让后进学生学有榜样。这样执行一段时间,规章制度规定的行为就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面对的工作局面是复杂的,他们的付出是无法用时间衡量的,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者享受较高的待遇,全校教职工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给予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形成全校支持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3.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校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制定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模范,表彰学校发生的好人好事,让良好的道德行为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能仅依靠建立制度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说教,还应该把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4.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业务知识,特别在当前网络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各种社会不良现象也会影响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只有不断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更新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5.加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目前,有些林业中职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的重要作用。譬如,有些管理人员没有把学生当成成年人看待,只是进行强制性管理,造成管理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管理目的。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和学生组织的作用,给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吸纳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惠民.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46-259.
关键词:医学院校;暑期;大学生
自1999年高校实行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作为大学生也纷纷选择考取研究生来规避就业的压力。考研的时间要求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不得不在暑期留校复习准备。同时,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相对时间较长的暑期留校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打短工。由于很多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暑期学生出现事故屡见报道。因此,暑期留校学校的安全十分重要,很多高校都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保证学生安全问题。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名管理工作者,根据自己长期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经验和实践,来谈谈暑期留校学生安全管理问题。
一、严格学生留校审批程序,确保准确掌握留校学生情况
假期留校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学生复习功课,因打工和勤工俭学等原因欲留校者原则上不予安排,特殊情况需留校的须经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批准方可留校。凡因学习或考研复习功课需要留校的学生,均需按照学校假期留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经家长同意并填写《假期留校申请表》,经院系审核、学生处批准后方可留校。院系应将批准留校的学生按男、女生分别统计,填写《假期留校学生汇总登记表》,分别报送学生处学生管理科和后勤服务集团学生公寓部,以便于学生住宿安排和管理。未经审批不允许留校,不安排住宿。
暑假期间,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允许私自安排学生留校;不准私自把办公室、实验室、训练室、学生公寓等非学校指定的暑期学习场所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场所。一旦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搞好各项服务工作
学校各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暑期留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管理,又要改进作风,转变态度,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为留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1.安全教育
各院系要依据学校节假日期间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留校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点防止交通、盗窃、火灾、溺水和食物中毒等事件发生,尤其是防止人身伤亡等恶性事件发生。要对留校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指定临时寝室长。寝室长每天查寝,并向组长汇报情况,组长每周向院(系)值班人员报告情况。不定期组织学工人员对留校学生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2.饮食住宿管理
后勤服务部门要提供假期开放食堂,调整饭菜品种,保证饭菜质量,合理安排就餐时间,方便留校学生就餐。留校学生须按后勤服务部门要求相对集中住宿,并严格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留校期间,严禁使用违规电器;严禁私自调换宿舍房间和床铺;未经允许不准留宿他人;严禁私自在校外租房住宿,特殊情况确需在校外租房居住的,须到院系办理租房申请批准手续后方可在外住宿;应随身携带学生证等证件,积极配合门卫值班员查验。
3.学习场所
由于大部分留校学生都是以学习考研为目的,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适量开放教室,加强教室的管理,维护学习秩序,维持日常卫生,保持门窗、灯具等设备良好,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满足留校学生学习需要。
4.安全检查
保卫部门要加大对住有学生的公寓的巡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夜间巡查,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和学生报案反映的问题。后勤服务部门要经常性地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宿管员和门卫值班员要严格执行宿管规定和门禁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在假期期间应随机进行安全检查两次以上。
三、加强日常管理,切实掌握学生动态
1.日常准则
各院系要根据本院系留校人数的多少,按男、女生分组管理,并指定各组负责人,同时根据住宿安排情况指定各寝室临时寝室长。寝室长要坚持每天查寝,发现未按时回宿舍就寝者须立即查明去向,并向本组组长汇报;各组负责人每周要以电话、短信等方式向院系假期值班员报告一次本周内学生的安全等情况,若遇紧急情况应随时报告。
2.请假销假
留校学生须珍惜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刻苦攻读,原则上不允许请假,若确有急事要事需离开学校的,须履行请假销假手续。若需请假一周以内的,须经院系批准;若请假在一周以上至两周之内的,须经院系同意并报学生处批准,学生返校后应及时向院系销假;超过两周的,由家长向辅导员证实后,应直接办理离校手续,学生办完事后不须再返校学习,应直接回家,并在到家后及时将安全信息以短信方式告知辅导员。凡未请假私自离校的,一经发现将按照学校违纪处分实施办法给以纪律处分。私自外出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一切后果由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承担。对违纪的留校学生,院系可终止其留校学习,勒令其回家。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03-01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问题:
1、正确处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预见性缺乏问题:
正确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一旦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就应当及时的解决,事实上很多时候管理部门认为问题的解决只要找到相对应的方法就可以,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发现问题与解决之间会有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有关人员更加注重实质问题,而不是做一些表面工程。
2、未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无论是任何的一种行业,都需要拥有一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就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如今很多学校并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毛病。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不相匹配,这就严重的违反了实事求是的问题和原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3、缺乏一只健全的学生管理团队: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情况上来看,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据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有力的领导者和一个强大的团队是管理学生的最重要环节,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负责,据调查显示现如今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担任着两重身份,一方面是辅导员,另一方面是在校研究生,是被管理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接触的社会经验还是有限的,他们也并未受到正规管理培训或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所以从总体的情况上来看,现在的各大高校在学生管理团队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
4、未能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在现如今的各大高校当中,只有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和管理规则才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变的更加的系统化。据调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只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够让现如今的各大高校变的更加有知名度。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当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不严谨,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树立新型管理思维:
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上需要有着一定的改进和改善,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上来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凸显出学校的管理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得到提升,还能够让学生不断的发掘和开发自己的潜能。
2、革新管理模式,走新型管理道路:
针对以往的高校管理模式来看,现如今的高校管理模式更加的需要具有革新的管理模式,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利用多种手段革新并发展新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3、从人性化出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如今的高校管理当中,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摆脱以往繁琐的章程,开始走一条健全、合理、高校并且具有人性化的道路,只有加强学生自我的管理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各大高校的办校风范,最终让学生感受到自我规范和管理的重要性。
4、加快创新脚步,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者都是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汇聚,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教育,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就应当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对于现如今各大学的管理者来说,应当充分的利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使学校变成一个虽具千变万化特色,但脚步却始终如一的统一。
5、加强文化建设,走文化强校道路:
对于当代的很多大学来说,加强自身学校的校园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校园的文化底蕴进行传播和宣扬,使得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为未来校园文化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建设,走文化强校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6、加快改造步伐,走新型校园路线: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它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对于学校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传统高校管理当中,很多学校都是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以最优、最快的速度解决好所有的问题,不断的为新型校园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关于现如今高校管理的问题是需要校方合理的进行安排并做好管理措施,因为对于学生管理出现的问题校方需要对其进行高效的解决,由于在传统的高校管理当中,往往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按照制度严格执行的,并没有以人为本的合理制度,在现如今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应当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浅谈心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寄宿;管理
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落实,中国的小学上演了一幕撤销整合的大戏。大量的小学由于生源不足,缺乏存在价值,被一一撤销,这种状况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集中到那些有着雄厚师资和规范教学条件的小学就读。对于中国教育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对于很多十几岁,甚至不到十岁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家距学校较远,他们不得不过早开始寄宿生活。这对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而对于一向缺乏寄宿管理经验的学校来讲,同样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纵观我国小学寄宿生管理现状,虽然其中不乏亮点和杰出代表,但从总体状况来讲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
一、小学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调
由于很多小学缺乏寄宿管理经验,因此,在寄宿管理方式上过于单调,对小学寄宿生的管理仅仅局限于日常的宣教和检查,缺乏更好的激励方式和互动方式,小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管理,缺乏自主管理意识,很容易形成学生与老师打游击战的场面,从而使整个寄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重管理,轻关爱
为了确保孩子的学习和安全,让家长朋友放心,大部分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都非常严格,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严格的卫生管理和纪律管理,将学生限制于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之间。虽然严格的管理避免了滋生意外事端,但由于缺乏对小学生的关爱,导致小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生得不到拥有的关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上述问题,在我国很多小学的寄宿生管理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乐园,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所有的小学,都有责任、有义务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寄宿生的管理方法,加强并完善对寄宿生的管理。
二、小学寄宿生管理对策探索
1.尽职尽责,完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都是被娇生惯养的娇娇儿,我行我素惯了,不愿受到约束。但是集体生活,必须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因此,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如《寄宿生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文明寝室公约》等等,老师要将每一项制度认真的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遵循制度的规定,对于不遵守制度的行为,要加以批评和处罚,让学生们在思想意识里树立遵规守制的观念,意识到遵规守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从而维护寝室、班级、学校的正常运转。
2.全心全意,呵护学生
十岁左右的孩子,突然间离开父母,远离亲人,开始陌生的群体生活,无论从身体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有一个适应期,作为老师,要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应该全心全意关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嘘寒问暖,倾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倾尽全力帮助学生,对于生病的学生,尤其要格外呵护,给予长辈的温暖。此外,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开展各类文体比赛,如踢毽子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丰富寄宿生单调的课余文化生活,逐步引导学生习惯并喜欢宿舍集体生活模式,当寄宿生活充满关爱,充满欢乐时,学生们自然也就会爱上这样的生活。
3.沟通家长,联合管理
对于寄宿小学生的管理,是老师和家长朋友共同的工作。很多学校不注重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认为既然孩子来到学校,就应完全服从学校的管理。笔者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应该充满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学校要想做好寄宿生管理,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喜恶,而且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很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他们也很愿意配合学校做好寄宿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小学寄宿生管理不只是老师的事,同样要尊重家长的参与权,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避免教育和管理的一刀切。
4.自强自立,自主管理
小学生,由于从小被长辈宠惯,很多都缺乏自立能力,不会叠被,不会洗衣,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因此,要做好小学寄宿生的管理,还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自立,这是小学寄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老师,要经常指导并鼓励学生独立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在这个时候,老师要承担起父母的角色,手把手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同时,老师可以在寝室与寝室之间开始自立能力比赛,激发学生的比拼意识,通过评选自立小明星,引导学生人人学自立,人人讲自立。此外,老师应培养学生加强对寝室的自主管理能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寝室长,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管理意识。寄宿生活对于锻炼小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与人相处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小学的撤销与合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小学寄宿生管理也是各个小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校,应该正视自身在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汲取经验,有效探索,大胆尝试,努力总结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寄宿生管理办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幸福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岱英.抓好住宿生管理
营造学生乐园.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2]蔡福兴.合并:从村里到乡里.青年教师.2010(1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法律问题 措施
近年来,高校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的案例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地将高校自主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重权利、轻程序”问题突出出来。且随着高校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管理权和学生自我权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需要立足于高校和学生中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正当程序等方面,制定出最佳的维护高校学生管理和保障学生权益的思路对策,实现依法治校与和谐发展。
一、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
为实现依法治校,制定有效的对策机制,需要明确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义务、权利、责任,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下:
1.民事法律关系
高校不仅具备教学育人的职责,而且还具有实施、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独立民事主体身份。大学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和高校的饮食住宿服务、财产管理使用以及损害赔偿等方面存在法律关系。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环境,学生缴纳教育费用,是两个主体之间自主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高校具有招生、学籍管理、奖惩等权利,具有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国家、地方教育部门通过管理高校,间接地对学生实施行政管理。另外,高校作为行政主体,有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直接对大学生实施行政管理。
二、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和原因分析
1.存在的法律问题
(1)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定往往存在重视学校权力、忽视学生权利以及权利与义务规范失衡的情况。如部分高校明确规定,如学生未通过CET4,就不能获得学士学位,该规定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的规定。
(2)学生的教育权利受到侵害
高校学生教育权利受到侵害主要存在于学籍管理和招生录取方面。其中,学籍管理主要指的是高校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在学生品行、成绩方面评价不公正或者开除学籍;招生录取指的是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待报考学生不公平或者违反程序招生。
(3)学生财产权不能得到保障
高校学生财产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没收学生违禁品不给予归还、强制学生购买教材以及罚款等方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消费者,学校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财产权。
2.原因分析
(1)法律规范制度不完善
校纪校规内容不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定原则性较多,需要具体化实施规定,进而导致高校规章制度在教育关系、行为以及管理行为等方面缺乏规定;另外,校纪校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够,部分高校规章制度超越上位法与法律保留原则,甚至出现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2)学生管理程序存在瑕疵
高校在对学生的学位、学籍管理、处分以及奖励等方面进行管理时,要严格遵循正当程序,且要明确规定时限、条件、送达、告知、权限以及申诉等,这样能够避免出现高校滥用学生管理权的情况。如缺乏正当程序或者存在瑕疵,那么就不能有效保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高校管理者自身法律意识较弱
受到传统思想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自身法律意识较弱,应用传统管理手段管理学生,未全面落实依法治校理念。
三、高校学生管理若干法律问题的措施探讨
1.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修订管理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依法治校理念的不断深入,要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为减少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纠纷,可出台一系列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注重健全学生管理程序、内容以及申诉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可制定《考试法》《学生管理组织法》等严谨性、细致性以及操作性强的法律规章制度。另外,及时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籍、教学、学位、日常、申诉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方面的管理,从程序、内容方面出发,有效保障学生、高校的双向合法权益,进而有效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
2.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法律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往的行政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已经逐渐朝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提供平等教育管理关系为主,高校主要以教育培养学生为主,以管理学生为辅。因此,要求高校要树立“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的理念。只有高校管理者具备较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具备较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够和高校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保证权利诉求的合理性。
3.加强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学生管理保障体系
加强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学生的管理保障体系,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公开性。制定健全、完善的高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主要从司法监督、群体监督两个方面实现。其中,司法监督主要经国家司法机关介入后,对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进行处理,也是一种学生经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利的方式;群体监督主要指的是学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以及管理行为中,并实施监督。
总之,为有效解决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法律纠纷问题,需要增强学生自身法治理念,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鑫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1):87-8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97-02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也摆在了各高职院校的面前。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信息多元化、择业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等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更显突出和重要。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明显减少,许多学校都出现了招不满的情况,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一些学校降低了入学门槛,从而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基础知识薄弱,这对教与学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对大学生活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大学环境、教学设施及师资的反差,学生容易产生抱怨,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高考的落榜生,有一部分是通过对口招生录取的中职生,这些人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而且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方式,不适应大学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深度剖析问题的学习意识,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大学课程的学习很困难,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活跃,自控能力差
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接收新事物快。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善于组织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而且大多数人在文娱活动中都有较好表现。但是,部分高职学生的组织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他们对学校的常规管理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希望学校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他们又把握不住自己,个别学生在谈情说爱、武侠小说、网络游戏中迷失了自己。
(三)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我认同感
进入高职院校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大差距使很多学生不敢正视自己,开始怀疑自身能力,对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感到困惑,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弃学厌世的想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难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亦不容忽视。当前,社会上普遍重视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同时,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但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局面。另外,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还是在工作能力上都不如本科生,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时的积极主动性不够,羞于提出问题,缺乏探索深奥知识的钻研精神;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提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勇气与老师或同事探讨专业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与学生管理工作落后的矛盾问题日渐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方法陈旧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专升格上来的,是一种介于“中专保姆式和大学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如何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现成的科学模式可以借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要么采取“中专保姆式”、要么采取“大学开放式”,管理方法陈旧;但不论是“中专保姆式”,还是“大学开放式”,都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因为从管理方法上来说,这两种管理方法都过于注重“管理”职能,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只强调“管”学生,而没有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这种传统的“教育式”管理方法大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
(二)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化
高职教育是新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实际的具体工作,现行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补缺补漏”的管理现象较明显。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精力去研究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教训、思想动态等问题,导致学生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较多流于表面,出现形式化现象,学生管理工作的波动性较大。
(三)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不高
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直接招聘本科毕业生或优秀的专科毕业生作为辅导员管理学生。这虽然解决了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但这些新进的辅导员自己都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仅理论修养不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存在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另外,因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工作待遇偏低,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导致出现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此外,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或其他教辅人员担任班主任一职,这些人员平时自身的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而且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班主任的指导工作也很不到位,影响到班主任这一岗位的管理职能。
(四)忽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低,加上学习环境刚从老师、父母的严格管教中“解放”,生活也就全面“放松”了,从而使部分学生出现对专业知识学习困惑,对大学生活感到孤独、空虚。这往往造成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我满足,逐渐产生沟通、社交的心理障碍。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措施都是强调如何“管”学生,采取“防御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鉴于目前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研究对策,努力探讨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构建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重视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应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的优良校风。此外,学院还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习环境建设
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而且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标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部分高职生离开了父母的监督,又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容易产生松懈心理。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学习环境建设,成立各种学习协会,并设立学习自主中心以供各协会使用,便于学生开展活动。另外,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制定奖励机制,并根据专业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实现以技能竞赛带动知识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新时期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状况,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应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并给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渠道;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并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另外,应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打造坚定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者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因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打造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管理队伍。首先,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应加强辅导员全面素质的培养,积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并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切实推进学生工作的高效运行。其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主要由他们来组织实施和引导,而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被动成为学生工作者,而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中,成为学生们真正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这就要求我们要拓宽班主任的选拔范围,择优选取,同时也必须出台相应的班主任考核制度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再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组织他们参与学生管理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更平等、更开放的思想,这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来说,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了新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原则;坚持整体引导、个性培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学生主体,教育、管理、服务共同辅助的原则。同时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努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浅析[J].成人教育,2011(2)
[2]周法荣.试论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素质教育,2010(4)
[3]张信容.逆向思维分析高职学生特点、探索高职学生管理新思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高校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管理,现阶段我国的高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个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不健全
目前,高校逐渐扩大招生,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例如,高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的不够充足,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发展;师资队伍的匮乏,补充不及时,部分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明显不足;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所带的学生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限制,加大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致使其无法对学生做到细致化的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2、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大学生观念相脱节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管理也不注重具体化,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遵守。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给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新的管理方式,那么问题将会越来越难以解决。
3、信息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网络涵盖了几乎所有方面,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各种知识,为人际交往也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是却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网上获取有害的信息,有的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以此寻求精神满足,甚至有学生因网络交际结识不法分子,致使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些负面影响都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4、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高校的扩招致使高等学历人才成倍增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而且,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疏导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自身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在外界影响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训练。
二、高效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优化途径。
1、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不只是日常生活工作,还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并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求必须职业化、专业化,首先,在高校选取学生管理工作者时,要严格要求,以确保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其次,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最后,也可以尝试着不断完善对管理者的奖惩机制,为了激励学生管理者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适当地优化考核奖惩制度,公正公平地进行奖励和惩罚,这样将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改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现阶段,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化,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趋向于大众化,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还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积极地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提高思想素质
信息网络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了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实现网络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带领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中选取有利的信息,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工作和学习,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当然,高校也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关注,及时疏导训练,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训练课程,成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阶段性地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及时地发现、解决学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依法治校;权利保障;救济渠道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67-02
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但这个法律体系还尚不完善,高校在其运行管理中还有许多问题无法从法律中找到适当的解决手段,这反映了高校管理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不规范以及现行法制的缺陷。所以认真研究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对于推进高校管理的法治化,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依法治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校的法律地位
中国法学界一直对国内高校(本文仅指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的办公室存在着分歧。1986年实施的《民法通则》规定,根据高校从事的业务活动,将之归入事业单位序列,高校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也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但决不能简单地把高校定义为民事主体,因为高校作为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经法律、法规的授权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基于上述法律规定,我们可以说,目前中国高校的法律地位在教育法中基本上界定为民事主体,仅在学位授予这种单项活动中是行政主体 [1]。
可以看出随着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高校所开展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仅对学生而言,即有教学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行为,也有针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笔者认为把高校僵化单一地看成民事主体或行政主体都是不恰当的。高校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其身份是民事主体,在行使教育权时其身份是准行政主体,所以当高校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时,其法律地位应当是准行政主体。
二、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随着高校规模和职能的不断扩大,学生与高校的接触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国立法理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基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规定,教育者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作为行政主体的高校,涉及的教育管理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权、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授予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权力。另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条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另一种是高校和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而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作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他们与高校发生的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后勤服务以及对学生的人身、财产所给予的安全保障,明显地构成了民事法律关系,而这显然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可见,高校与学生之间属于一种混合法律关系,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教育关系为基础,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占主导地位。当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基于其中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一般不能适用民事法律,而应当适用行政法律来调整;当高校和大学生基于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则由民事法律来调整,此时双方在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民事主体,双方的合法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高校管理中的法律缺失
1.学校管理程序不正当。“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是密不可分的,不遵循合理程序做出的各种处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在高校管理中也是同样,没有正当程序,学生在学校中的“机会均等”就难以实现,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另外,《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也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教育处罚。由此可见,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对违法乱纪学生的处理一般是纪律处分,在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后也可实施行政处罚。这就要求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实现程序正当化,否则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极大的侵害,公正更是无从谈起。
2.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之间的冲突。高校制定规章和各种管理制度,要严格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不得与法律或国家的有关规定相抵触。高校制定的规章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范围必须是高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否则,高校依其规章所做出的管理决定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及承担败诉的责任 [2]。
3.教育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高校管理层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严格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一些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认识还不够。当法律能够帮助校方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就高举依法治校的大旗,当法律维护的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则对法律的规定表现得不屑一顾,不遵守法律的“特殊性”、“个别性”的种种理由层出不穷。这样,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势必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
四、依法治校,实现高校法治化管理
1.依法管理,保障学生的权利义务。在中国,一般进入大学的学生年龄均在18岁以上,高校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同时,他们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大学生享有作为公民和在校学生的双重的权利义务。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还增设学生权益保护制度,规定学生对退学处理或违纪处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把学校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并要求学校遵守管理程序,其法理价值在于保持一种外部压力,促使学校作出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审查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完善学生权利救济渠道。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必须有完善而有效的救济渠道,否则这种权利就是虚无的空头支票。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救济权,中国在制度层面上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学生权利与学校的权力处在一种完全不对等的状态,除非学生受到极为重大的侵害时,否则是不会通过诉讼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应有的权利即使受到了侵害不到救济,所以建立健全校内学生申诉制度,设立校内申诉机构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教育法》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对学生申诉制度作了专门规定,学校应当按照上述法律法规规定的申述制度原则,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申诉规定、学生权利救济途径,通过校内申诉制度的实施,使学生的合法权利在学校内部得到公正、合理、有效的救济,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3.依法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是以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为主要依据的,所以合理合法的校规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之所在,目前各高校校规不规范的情况不在少数,违背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学校在制定校规时所设定的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校规的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落实法律法规关于保障学生权利规定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依照法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修订完善,并严格依法办事。这是维护学生、学校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应明确学生管理的程序,并规定具体的救济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评估等制度,完善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建立健全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是指社会生活中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共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要素的多元化,高校成为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场所。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质和社会地位,高校突发事件不仅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责任追究、民事赔偿和法律救济等。为此,各个高校必须提高危机管理的意识,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具体来说,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排查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告知制度 [3]。
参考文献:
[1]陈太红.高校法律地位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20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