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

第1篇: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占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据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人数约为88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7%,60岁以上的女性将患有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75岁以上的男性将患老年性骨质疏松[1]。老年人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发生率增高,并发症严重,常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能力,死亡率高达15%~30%,因此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不仅是现代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化问题。

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在40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情况都在增加,其特征是骨量减少,特别累及脊柱、股骨头及长骨端,骨的体积、密度降低;有急慢性腰背痛。有时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头骨折及长骨端骨折。但没有其他骨代谢病所具有的生化及放射学异常表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分I型和Ⅱ型。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55~70岁的绝经后妇女;Ⅱ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于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

祖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骨骼代谢的有机变化已有了系统而完善的认识。祖国医学历来主张,肾藏精,肾之精气充养五脏六腑,主管人体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亦即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左右性腺、生殖系统初步发育。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随生殖内分泌系统的逐步发育成熟,身体肌肉骨骼的发育也达到顶峰。目前的研究表明,人体30~40岁骨量积累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值,而且骨骼肌重量与骨峰值呈正相关。正是所谓筋与骨的隆盛。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谈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人体40~50岁开始生殖内分泌腺系统功能减退,骨量也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减少,女性在绝经后5~10年内骨丢失显著高于男性;每年约为峰值的2%~3%,此后逐渐减少。由《内经》论述可以看出,肾中精气掌管着“任脉、太冲脉、天癸、肝气”等男女生殖内分泌等物质,这些物质功能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筋骨从逐渐强盛到逐步衰败,所以称之为“肾主骨”,“肾之合骨也”,“肾生骨髓”,故有“腰者,肾之府,摇摆不能,肾将惫矣。”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也越来越提上了议事日程。有关学者在基础理论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认识和长期临床经验积累,肝肾不足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理已达成共识,补益肝肾是为本病治疗的原则。

1 理论研究

首先在理论研究上,据全国十三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骨骼生长衰老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预诊的研究结果:该研究采用单光子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中国健康人群的桡尺骨、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量,找出了骨骼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基本规律,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群桡、尺骨,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证明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正确,其中肾虚组骨密度普遍低于健康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黄连芳等按照中医“肾主骨”理论,根据用羟基脲和泼尼松都能造成阳虚模型,也可能产生骨质疏松症的推论,用羟基脲和泼尼松造成阳虚模型,并观察了两者的阳虚状态下,对皮质骨的影响,C组分别与A1组和B1组比较,都出现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从而出现皮质骨变薄,骨髓腔增大。结论:致“阳虚”药物泼尼松和羟基脲均可引起大鼠骨质疏松,但二者造成骨量丢失的机理不尽相同[3]。

2 临床及实验研究

2.1 临床研究

有关方面的研究论述包含内容尤其丰富,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运用的观察中,对症状、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钙磷调节激素进行了分析研究。(1)如张氏以温补肾元为主,采用鹿角胶、龟版、紫河车和牡蛎等品,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连服4个月,结果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 动物实验

采用类固醇激素及去势等方法造成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对骨量骨生物力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均显示有关中药具有良好的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1)如谢华等用骨宝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骨质疏松进行防治,结果表明,低剂量骨宝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前者的骨吸收减少(-71%),骨形成增加(骨形成率+170%),骨量增加(骨小梁面积+29%,间隙-28%),各项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但体重尚低于正常组。但高剂量骨宝治疗组除了骨形成率及骨吸收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模型对照组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提示低剂量骨宝有防治氢化可的松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14]。 肖建德等用中药龟丝补骨片防治大鼠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其对类固醇激素导致大鼠骨量减低有显著改善作用,部分作用机理为:抗类固醇激素的继发性甲旁亢作用,抗类固醇激素所致的代谢异常的作用,和刺激降钙素分泌的作用[15]。 (2)丁桂芝等用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进行了研究,使用补肾健骨胶囊对切除卵巢的雌性成年大鼠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尼尔雌醇组进行比较,治疗组股骨骨载荷、韧性系数、骨强度、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指标明显好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结语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随着流行病学的深入调查,越来越明显地显示患病人群的高发生率,这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但就目前而言,在众多环节中究竟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各种因素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仍未完全揭示出。致病基因的寻找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进一步的研究会确定骨质疏松的直接病因;找出敏感的基因标记,预测骨质疏松的骨折危险性;寻找新的基因克隆分子,开发药物防止骨丢失和逆转骨质疏松。而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肝脾肾论治、病证合参、辨证求因、低毒副治疗作用等也为研究者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还应参照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注意终点指标如骨折发生率及发生人数的观察,加强细胞学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对中药在骨强度、骨质量、骨结构方面的影响及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参考文献

1 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2(1):1.

2 全国十三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骨骼生长衰老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预诊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1(1):1.

3 黄连芳,廖进民.不同致“阳虚”药对雄大鼠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1.

4 张乃钲.强肾增骨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2):15.

5 邓伟民,贺杨淑,冯永佳,等.补肾壮骨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1997,4(2):70-72.

6 葛亮,戴芳芳,蔡新.健骨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E2和PTH水平的观察. 江苏中医药杂志,2005,26(3):24.

7 谢晶,杜靖远,沈霖,等.补肾法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4):5.

8 陶有略,方亮,叶大付,等.黔岭藿合剂对大鼠卵巢切除诱发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6):10.

9 张秀珍,韩峻峰,钱国峰,等.仙灵骨葆对PMO骨密度及IL-6、TNF-α、IGF-1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1):90.

10 阎德文,肖建德,孙月玲,等. 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8(3):362.

11 王宏,王玲,李建军,等.鹿茸健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8(3):344.

12 周丕琪, 沈霖, 杜靖远,等.补肾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IL-6、TNF-α的影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8(4):1.

13 郑湘宏, 黄霖.骨康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3(12):20.

14 谢华,吴铁,黄连芳.骨宝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4):238.

15 肖建德,肖强兵,阎德文,等.中药龟丝补骨片防治大鼠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4):343.

16 丁桂芝,曾天舒,周勇,等. 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1.

17 沈霖,杜靖远,杨家玉,等.密骨片防治去睾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2): 4.

18 王鑫国,李澎涛,房家毅,等.益髓胶囊对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2):26.

19 秦腊梅,姜良铎,肖永华,等.三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 91.

第2篇: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新鲜;股骨颈骨折;骨折内固定术;空心加压螺钉

自2004年至2007年我院在闭合复位下应用纯钛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手术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51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及随访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患者,男22例,女29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其中伴高血压14例,心脏病者6例,伴糖尿病者8例。骨折按部位分型:头下型5例,经颈型24例,基底型22例。按garden分类,i型5例,ii型21例,iii型24例,型2例。均为新鲜骨折,急诊24h内手术15例,其余均在术前行患肢持续皮牵引2~6天后手术。本组患者均使用三枚螺钉。

1.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在骨科手术牵引床牵引下将患肢牵引复位固定在外展30o、内旋15o位,c型臂x线光机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维持牵引。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标记出股骨头位置及股骨干处入针位置,在大粗隆下约3cm经皮与股骨颈平行向股骨头钻入一枚导针,该针与股骨颈轴线及前倾角平行,经c型臂x光机透视位置合适后,利用平行导向器将其余二枚导针打入。三枚导针呈平行,等腰三角形分布,导针不能穿过股骨头骨皮质,然后沿导针行小切口切开皮肤,在套筒保护下进行扩孔,攻丝,根据导针进入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空心螺钉旋入,并确保螺钉尖端位于关节面下0.5~1cm,螺纹通过骨折线。根据股骨骨皮质的情况酌情使用螺丝钉垫圈,防止骨大转子松质骨塌陷,拔出导针后冲洗并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膝下垫枕平卧,不需其他外固定,术后2天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1~2周后可坐起开始床上活动,3个月后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1年后,骨折愈合坚强再弃拐行走。

2结果

本组5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螺丝松动,弯曲现象。本组病例有49例获得愈合,愈合率96.1%,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4.1个月,头下型2例骨不愈合并分别于术后18个月及3年零6个月股骨头缺血坏死,均于日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

3讨论

3.1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股骨颈骨折为常见骨折,骨折多发生于患者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偶尔也发生于经受高能量损伤的青壮年,而老年病人常合并有内科疾病,因此,处理这类骨折较为棘手,股骨颈骨折后由于血供差,剪切力大等原因,效果常难以令人满意。治疗中准确复位,稳定内固定,减少局部血供破坏或改善灌注是确保骨折预后良好的重因素。

3.2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优点

①手术方法简单。②手术时间短。(30~60分钟)。③损伤小,出血少。手术切口小,3~5cm。3枚螺丝钉顺导针钻入,骨损伤小,骨折周围无需剥离。④固定牢固。空心钉具有强有力的加压作用。有试验资料表明单根螺纹钉拧紧后骨折端可测得106~120kg的静态加压力,而三枚螺纹钉所产生的强大静态加压作用则是318~360kg[1]。可很好地对抗剪切移位。三枚中空螺钉在低位的压力骨小梁呈品字分布构成类衍架结构,自身体积小可控面积大,防旋能力强,使产生的应力更接近纵轴,有利于骨折愈合。由于内固定牢固,患者术后疼痛等症状缓解迅速,很快即可进行功能练习及部分负重,大大减少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⑤由于螺钉为空心,可使颈内得到减压[2],增加股骨头的有效血供。⑥当术后骨折端吸收而产生间隙时,钉的无螺纹部分可向外滑动,使间隙消失,继续保持骨折端接触[3]。产生动力性加压作用。⑦本组螺丝钉均为纯钛制作,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如无松动感染,无需取钉,既减轻了费用,又避免了二次手术痛苦。⑧可随时行检查,了解股骨头的血运情况,较早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时治疗。

3.3手术时机

股骨颈骨折以早期手术为佳,garden i型、ii型,如无需骨牵引、全身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者,尽可能在24小时内完成手术。不能早手术者,则术前准备以7~10天为妥,应及时作患肢牵引,减轻囊内压力,为恢复血供,促进骨愈合,提供较好的内环境。

总之,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目前在国内外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其优点是手术方法简便,医院性破坏小。空心钉在股骨颈骨折处的有效加压固定作用,使骨折端取得很大的稳定性。较骨圆针,三翼钉,螺纹针等方法,大大提高了股骨颈骨折的愈合率。而且其内固定的稳定性较其他内固定强,有研究表明其术后股骨头坏死率较低[4]。

参考文献

[1]jenny jy.type of screw dose not influence holding power in the femoral head:cadacer study with shearing test. acta orthop. scond,1999,70(5);435-438.

[2]邢德振、张方青.经皮空心螺钉持续减压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1998,1(2):122~123.

[3]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0~85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