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财务预警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预警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预警制度

第1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06-02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含义

所谓的信息披露违规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在整个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违反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在对公开报告以及对外披露的整个过程中会存在各类虚假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隐瞒、延迟披露等现象[1]。其中,从财务角度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具备多样性,其种类比较丰富。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统计分析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类型

笔者结合2011年—2014年鉴100家上市公司所出现的信息披露违规进行分析,并将其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延迟披露以及其它类型。根据统计可以得知,占据比例最大的便是延迟信息,其次为虚假信息。针对于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延迟信息从形式上分析主要为披露时间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却不排除披露时间操纵达到延迟披露的不良信息,其目的具有因慢性。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主要盈亏分布

为从根本上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盈亏现象进行分析,笔者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知,在近几年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违规现象监督力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亏损公司在样本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下降,其盈利公司的样本比例呈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驳斥了盈利公司不会出现信息违规披露行为的一种认识,对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的预警机制

(一)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

根据上文对158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的分析与探究,可以得知要想进一步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最为主要的措施便是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定处罚制度[2]。现如今我国法律法规在不断修订与完善中得到有效改进,但是只是针对因为虚假陈述所造成的证券侵权进行处罚,对于违规信息披露所导致的各种操作市场的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罚力度。因此,需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构建合理的处罚机制,提高民事赔偿标准,降低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发生率。此外,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将上市公司信息违规披露现象作为一种处罚措施,从根本上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

(二)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能力

根据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很多处罚公告所公布的时间与正文中所涉及到的信息相差甚远。另外相关的监管机构在进行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公布的时候与信息披露违规时间所产生的时间比较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监管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在调查取证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导致信息会得到提前泄露,这种情况下则在一定程度上将处罚公告所具备的效力进行减弱,对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无法进一步保证财务事业的有序发展[3]。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对于盈利公司的违规行为可进行重点关注,将监管重点进行明确,从根本上提高其监督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控制有效机制

1、建立合理的会计机构,对当前上市公司的会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分离,并使其分担不同的职能[4]。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进行管理,会计部门则需要董事长领导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则会让会计人员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能够让会计人员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

2、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比如专业知识技能、道德素养等。

参考文献:

[1]方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研究现状综述[J].财会通讯,2011,15:58-60.

[2]刘晓星,刘海鹏.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财会,2014,11:45-48.

[3]张程睿,蹇静.我国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01:75-81+74.

[4]LiZheng,ZhangWenxiu,ZhongYonghong. China´slistingCorporationInformation Disclosure Violationwarningmodeldefects and amendments[J].contemporary economic

science,2006,02:104-109+128.

作者简介:胡争艳(1981—),女,湖南湘潭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第2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一、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假账、错账

在财务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虚假账目现象普遍化,一旦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管理发展。就假账而言,产生的原因较多,但经济利益驱使是主要的原因。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会计人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经常故意篡改账目数据信息。例如:在进行财务审核之前,管理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做假账,通过虚假的财务信息,减少纳税,偷税、漏税现象频繁出现。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大部分事业单位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财务内部监督内容、形式受到严重地制约,漏账现象时有发生。一旦漏账,对应的财务记录将不具有完整性,而财务人员也没有各种经营活动都融入到财务审核中,造成财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吻合,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大量资金外流,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很多作案机会。例如:在没有完善存货出库手续的基础上,就开始发货,财务部门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无法及时登记入账,存货账面库存数、实际库存数不相吻合。又例如:由于漏账,造成内部大量资金流失,一些不良企图的人利用这一漏洞,转移公有资金,导致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事业单位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错账、改账

从某种角度来说,错账的发生主要和财务人员具备的专业技能相关。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化的技能,不熟悉操作过程,经常违规操作,大大降低了账目结果的准确率。例如: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为了确保自身正常运转,经常采用最优采购量、库存量方法,而采购、仓储保管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心,一旦出现错账,购买、生产等环节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浪费各方面资源,增加运营成本,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会计人员经常更改账本数据信息,制造假账,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故意隐瞒事业单位经营存在的问题,不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甚至从中获取私利。在损害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影响到内部其他员工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制度优化策略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从某种角度来说,事业单位规模再小,都需要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管理、监督事业单位流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正常运作。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合理编写财务制度,减少主观意念。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符合事业单位运营的客观要求,动态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内部管理者、财务人员要动态监督、管理内部债权、债务等方面资金使用情况,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现各方面数据信息共享,要准确预测、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明确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做好各方面财务记录,加强资金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大都习惯统一记录所有的财务信息,账目非常混乱,导致事业单位管理者不清楚内部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在财务工作中,记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确保财务审核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财务人员必须及时、详细记录各方面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当天产生的账目。由于账目内容繁杂,在日常工作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做好账务记录工作,如果提前录入账目信息,一定要随时关注账目信息的动态变化,及时修改对应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此,不断加强内部资金管理,避免大量资金外流,确保事业单位正常运营。例如: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财务人员为了工作方便,今天就提前把明天的预算账务记录下来,但在第二天,极有可能没有发生提前记录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并没有及时修改、删除,导致财务审核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针对这方面,财务人员必须及时做好每笔账务记录,不要积压、超前记录账务信息,提高账务数据信息的准确率,确保账务审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采用适宜的账务管理模式

当下,很多事业单位都采用先进的设备,取代了传统手工会计形式,简化了工作程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把大量繁杂的财务数据信息存储到电脑中,但存在一些隐患,比如,财务信息凭证不完整,在利用先进设备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手工做账方法。例如:在日常工作中,事业单位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记录、汇总常用的对账单等,做好备份、提交工作,要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能录入到对应的系统中,确保原始会计凭证的完整性。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专业知识水平,促进账务信息审核工作有效进行。事业单位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管理现金,转账结算等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比如,《票据法》、《会计准则》、《会计人员从业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规范自身行为,不断完善财务人员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实践操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市场动态变化,注重财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管理内部已有的现金,转账结算等,避免出现“漏账、错账”等现象出现,能够和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要求相吻合。还要引进各种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审核软件,简化审核程序,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财务人员要熟悉各方面流程,一旦发现审核工作中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3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于2007年12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1月1日执行)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会计制度体系。本文就两个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资产的比较研究

1.资产组成内容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将合作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则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资产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将农民专业合作的所有投资统一为对外投资,不区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2)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2.存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存货的核算有以下两点不同:(1)存货核算范围扩大了,增加诸如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购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等内容的核算;(2)仅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即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价值计入其他支出,而对存货盘盈未规定其处理方法。

3.对外投资的比较。关于对外投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并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将对外投资进行短期和长期之分。

4.固定资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有两项变化:(1)增加了接受捐赠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内容,即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按照经过批准的评估价值或双方确认的价值计价。(2)未对盘盈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出规定。

5.无形资产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形资产的内容,并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方法、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未有相应的规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所有者权益有以下不同:(1)部分项目的称谓不同,如收到投入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股金”;(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的核算;(3)部分核算内容更为细化,如接受捐赠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计入公积公益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单独计入专项基金。

三、收入和收益(盈余)的比较研究

(一)收入的比较

收入内容的比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两个制度关于各项收入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差异不大。

(二)收益(盈余)的比较

1.称谓不同。作为反映和考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财务指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

2.构成不同。虽然两个制度均将收益(盈余)区分了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盈余),但其构成确不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本年盈余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本年盈余=经营收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3.收益分配核算内容不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分配方案,对其当年可供分配的收益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提取公积公益金;(2)提取应付福利费;(3)外来投资分利;(4)农户分配;(5)其他分配等,其核算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和进行农户分配等内容。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报表组成的比较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和年度终了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种类有所不同:

1.年度中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其中。科目余额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度编制,用以反映月末或季度末会计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月或各季发生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2.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终了,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收益分配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应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结构等内容基本相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1.资产负债表的比较。由于两个制度关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内容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四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三项内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三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五个项目。

2.收益(盈余)及收益(盈余)分配表的比较。反映合作社一定期间内实现盈余及其分配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而《农民专业合作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不仅称谓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采用的是报告式结构,其上端为收益的形成,分为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层次,下端则为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和年末未分配收益部分。

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则采用账户式结构,左边为“本年盈余”,右边则为“盈余分配”。每一方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左边项目是依据“本年盈余=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的依存关系排列,而右边“盈余分配”则是根据“本年盈余+年初未分配盈余+其他转入-提取盈余公积-盈余返还-剩余盈余分配=年末未分配盈余”的依存关系排列。

3.成员权益变动表的比较。为了使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明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反映成员权益变动情况是合作社会计报表应提供的重要信息之一。

第4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方式

依其系统结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两种建立方式――总体财务预警和分部门财务预警系统。现将两种方式分述如下:

1、总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总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让企业经营者能提纲挈领地掌握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既见树林又见森林,预先了解企业财务危机征兆。其方法主要有三种:

(1)运用多变模式思路建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的总判别分(如前面所述的Z值、F值)来预测财务危机。

(2)运用单变模式思路通过个别财务比率走势恶化来预测财务危机。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稽核制度,一般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制度应该包括诚实有能力的员工、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并确保其能予以切实执行,这是预警系统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内容。

2、分部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即依企业主要部门分别确定检查要点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经验,正确的评估现状而设立相应的预警线。如对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营销部门的销售费用、财务部门的利息费用、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等设定警戒值,侦查企业财务运营可能失衡的地方,及时进行必要的改进。一般的,所设警戒值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前瞻性,分部门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辅助总体财务预警系统寻求财务问题产生的源头,以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有利于不同部门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整体团队之综合效益。

二、企业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予以重视和采纳。

第二,财务预警系统应和企业各项制度建立结合起来。财务预警系统应和企业各项制度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如以现金周转为主的企业,应切实建立现金核算制度,掌握现金收付期间的差异;以赊销、代销为主的企业,则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控制。

第三,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第四,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为基础。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因此也要加强这两个辅助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要能够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相关的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

第五,不能单纯注重定量分析。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不能只单纯地注重对量化的模型、指标进行分析,还应结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有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作定性分析评价。定性和定量的预测相结合才能提高预警系统的效用。

第5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一)业务运营事项风险

一般而言,我们经常会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其他等四个方面来度量企业的风险,而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是来自业务运营产生的风险事项较多,以某集团公司为例笔者统计了其控股范围内企业自2004年至2012年风险事项的分类事项,其中与业务经营相关的事项占到60%左右,这一方面是贸易型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企业对重大投资、重大资金运作方面严格管控的结果。

(二)营运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管理风险

从总体情况看,贸易型企业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要求对营运资金作出安排、加强管理控制,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特别是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回笼,防止资产固化等方面,存在流动性管理风险的情形。

(三)资本结构、财务杠杆与业务规模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相适应,但在贸易型企业往往存在业务总量偏大,单项业务或单一客户业务量偏大,和自身净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造成财务杠杆过度使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造成“短债长用”的风险。

二、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思路

国外理论界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的分析上面,通过建立一定的财务指标分析模型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如比弗(Beaver,1966)提出的以盈利性、短期流动性风险以及长期偿债风险为指标的单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奥尔特曼(Altman,1968)采用的以多变量(盈利性、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指标)为基础的Z积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奥尔森(Ohlson,1980)采用对数分析法的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斯蒂克尼和布朗(Stickney,Brown,1990)则提出了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徐光华和沈弋(2012)则从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两大系统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应该统一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构建了两者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系。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结合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设计思路:第一层次:指标预警。以通用的预警指标为基础,结合企业内不同业态设计个性化的风险预警指标,以业内指标平均水平为基准,设定不同的区间提示不同程度的风险预警。第二层次:事项预警。按日常运营、投资、融资及其他等类别设定风险事项的基本标准,一旦发生符合该类情况即提示预警并上报。第三层次:制度防控。根据贸易型企业风险类型的具体特点,设计研究重点的业务流程内控建设,财务重点从流动性风险控制、偿债能力风险控制以及防止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关口层层前移的关系:指标预警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挖掘指标变化背后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事项风险则是在具体风险事项发生时即行介入,及时应对,而此时反映到财务指标方面可能还不能看出财务指标的具体变化或向坏趋势,在预警时间上会比指标预警更早提示;制度防控则更是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确定企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和领域,从经营理念和风格、流程设计、授权制度、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布控,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范,突出了“预”字,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制度防控越完善,内部控制各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监督)做得越到位,风险事项发生的几率就越小,财务指标预警提示就越少;反过来,从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可以倒过来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是哪些事项导致财务指标出现预警,从而来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协同,形成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机制,将会有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避免导致企业危机和经营失败的发生。

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一)指标预警主要内容

1.选用预警指标

根据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中涉及投资因素的指标包括现金总资产比、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净营运资本占总资产比、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六项;涉及融资因素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权益比、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等三项;涉及经营因素的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占总资产比、营业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等四项;涉及成长性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等三项。2010年上海市国资委推出了四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十四项反映企业生存性质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指标四项:资产负债率、速动比例、担保净资产比、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风险指标四项:现金总资产比、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利能力风险指标三项: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风险指标共三项:金融类投资收益率、资产类投资收益率、投资现金收益率。仅从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前三大类(投资、融资和经营)和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前三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指标来看,这些财务指标是高度重合的,都反映了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三方面的情形。根据实际情况,贸易型企业选用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四大类十四项预警指标作为通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也是可行的。

2.设计并优化个性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风险防范的重点也不同,推行财务指标预警管理就不能搞“一刀切”,预警指标应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这样才更能发挥出有效的预警作用。因此,应根据企业内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研究设计个性化的分行业板块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某贸易型企业为例,其旗下有进口、出口、物流、资产管理等业务板块,在基本指标外,分别增设了一些符合行业特点个性化的财务预警指标,例如:(1)对于以进口为主的外贸板块,如主营进口业务以进口业务为主,则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但并非就表示存在债务风险,如能利用好客户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对公司资金面是有利的;而真正会对此类公司造成债务风险的,则是有息负债,为此设置了“有息负债比率”这一指标(有息负债合计/负债合计×100%)。(2)对于以货代业务为主的物流板块,由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特点决定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根据实际情况应重点控制的是现金流中的应收账款风险,在已经设置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外,增设“应收账款与月营业额比率”([月初应收账款净额+月末应收账款净额)/2]/当月主营业务收入×100%)指标,以实施对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应收、应付账期差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付账天数)指标,以控制和减少垫付资金数额,降低资金成本,等。(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又另设了“销售边际利润率”指标(营业利润率-费用水平),来分析营业利润整体覆盖总费用情况的程度,通过该指标来更为实际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

(二)事项预警主要内容

根据贸易型公司的运行特点,按照业务运营、投资管理、担保管理、筹融资管理、其他预警事项分别设置预警项目。如业务运营设置呆滞存货(账龄6个月以上)、逾期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重点客户情况(占应收账款总额10%以上单一客户)等三项;投资管理设置风险投资(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事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买卖、期货及委托理财等对外投资业务,且占本企业本期末净资产5%以上的投资业务)、长期股权投资单位净资产低于投资成本情形两项;担保管理则设置对集团外单位担保和有迹象可能要承担清偿或损失的担保等两项;筹融资管理则设置逾期贷款及其他融资风险事项两项;其他预警事项则设置反映应收款、被投资企业、担保企业、资金运作有关方面的意外情况,包括破产、资不抵债、清算、重大资产损失、管理层非正常变动、出走、遭受司法调查、发生重大诉讼等影响持续正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及进口垫付资金、货物灭失等风险事项。一旦发生以上设定的风险事项,必须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并报告上一级母公司,对预警事项实施全程跟踪,持续上报预警事项的后续进展及处理情况,直至风险解除或处理完毕,全面反映和跟踪预警事项的发生、进展及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三)制度防控的重点内容

根据贸易型企业的风险特征,着重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制度、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财务杠杆使用及偿债能力等三方面的制度:一是重点建立完善以授权、审批、业务运作为主的ERP业务内控流程制度,特别加强对应收款的管控,严格评估客户信用,加强放账额度的控制,严密监控跟踪逾期应收款,落实催收责任;二是建立流动性风险防范与预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在筹资结构上要防止“短贷长投”的资本错配,同时将远期信用证等表外负债作为控制重点在内部管理时计入表内,提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流动资产清偿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避免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授信额度总量控制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相匹配,切忌盲目扩张。

四、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治理层面重视,发挥各方合力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应明确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及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经营层组织落实、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在财务管控层面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责任部门,授权专人负责落实预警信息的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预警事项的不同性质配合做好预警应对等工作。在子公司层面上,子公司总经理对本公司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并承担监控职责,并层层监督、落实,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全覆盖。

(二)对预警提示合理分析,落实好预警应对工作

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出现的预警提示信息应进行原因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阶段性的(如有些业务有季节性特点),短期内指标就可改善;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近期内比较难以改善的,需要通过中长期的行动规划如业务结构的调整、盈利模式的改变等来进行逐步调整。哪些风险预警提示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影响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哪些风险预警指标虽然连续提示,但短期内可能对企业并不构成威胁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手段,也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通过开发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各板块企业的预警指标值、并显示预警结果,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流程设计,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更规范、受控。

五、总结

第6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的恐慌期,逐步迈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外部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没有出现良好的态势。就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资比例不协调,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逐步构建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以便成功应对当前时代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讲,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单纯追求较高的市场份额而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有些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人满足于现有的生产经营格局,未能积极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至于遇见财务危机时难以顺利化解。另外,中小企业受到宏观环境的严重影响,主要是地方政府某些政策的变化,阻碍了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与稳健发展的进程,例如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缺失。有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但是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增强中小企业抵抗经营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务必构建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应用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特别是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后,我国企业就面临着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与经营危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在一些大型企业财务预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中小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有助于及时的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最大化的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财务预警系统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缺乏足够的认知,另外财务预警系统属于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财务预警系统成功经验不足,同时,国家监管部门对财务预警系统的制度要求缺失,更不存在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还存在较多问题,企业管理者也缺乏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管理模式

(一)根据相关指标,发现财务危机的预兆

财务危机预兆是财务预警的信号系统根据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发出财务危机的先兆。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经验和前人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融资风险带来的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当融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报酬率,企业不能按照约定期限偿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时发生的经营危机。其次是属于现金流量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运营缺乏足够的现金净流量产生的,导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缺乏足够运营周转资金。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很多中小企业比较重视融资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并设置相关的财务指标于财务预警系统中。中小企业在在确定财务危机先兆时,应当在上述财务指标的定量指标的基础之上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自身的潜在能力(如潜在的短期融资能力等),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先兆判断失误。

(二)根据企业特点,确认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股权融资特别是公开以股权方式融资实现难度较大,而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债务筹资引发的,因此在运用财务预警指标等定量信息确定财务危机时,企业负责人要重点分析与研究负债资产的收益水平、债务的资本成本等指标,保证债务融资效率,避免因负债问题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损失。与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管理数据在质量上难以满足较高标准。所以,中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定量分析确定企业的危机严重程度,在确认危机影响程度时,一定要将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根据确定的财务预警指标状况,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特点,确定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

(三)针对出现的财务危机程度,提出解决对策

作为财务风险预兆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具有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应当在及时发现财务风险预兆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财务危机严重程度,提出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中小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指标预警状况进行时刻监督,对于预警指标的有效性进行核查,及时调整预警指标的设置幅度,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状况。

四、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财务预警系统的前提和保障。财务预警系统的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财务部门的相关数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确凿可信的原始数据。同时,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督,有助于在收到财务风险预警信号后,辅助财务预警系统的指标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增强反馈的及时性。

(二)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为了实现财务预警系统应用中的有效性,财务预警系统的实施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互结合。在中小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中,财务报表数据是财务预警系统信息指标的核心来源,依据财务指标预测财务危机警报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思想。但是,与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反映的预警指标难以反映全部的风险,中小企业更易受到外部环境、行业竞争、国家政策以及内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使用传统的量化指标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采用相应的定性分析指标,如客户满意度等非定量性因素。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将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更加全面的预测财务危机,从而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强化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预警意识

在中小企业内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是实行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和前提。首先,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层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学习财务预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将先进的财务预警方法应用到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当中。同时,中小企业的基层员工也要加强培养财务风险预警意识,善于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对潜在的危机保持高度的警惕,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及时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

(四)加强财务预警人员的培训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财务人员。首先,中小企业的财务预警人员应当是具备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也应当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财政金融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另外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知道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市场定位并及时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如有些企业属于国家税收政策扶持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如果技术转让所得额不超过500万元,则免征企业所得税;如果技术转让所得额超过500万元,则超过的技术转让所得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中小企业预警人员应当了解企业的综合情况,在实施纳税筹划的过程中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总之,中小企业的财务预警人员在具备综合性的技能情况下,才更有利于开展财务预警管理工作,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因此,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实行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前提。

第7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1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涵义

大量案例表明,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很多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前兆的,对防范财务风险来说,一个较新的概念就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风险控制系统,它利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以财务指标数据的形式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寻找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简单地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充分应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企业或集团可能或将面临的财务危机实现预测预报,同时通过信息系统的运作、分析、预报信息,做出及时有效处理的一种预警系统 。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监测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和免疫功能。其中前两项功能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后两项功能则属于其衍生功能。

2.1 监测功能

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和防范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监测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跟踪,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标准、计划进行对比,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和考核,从而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并采取对策。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之时,能够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减少损失的程度。

2.2 诊断功能

诊断功能也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找出导致企业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及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

2.3矫正功能

通过监测和诊断,判断中小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找出病根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更正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经营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一旦出现财务危机,经营者就能够阻止财务危机继续恶化下去。

2.4 免疫功能

也就是预防功能,通过预警分析,中小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化解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反馈得到的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参考借鉴。这样,中小企业就能将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避免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免疫能力。

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构建

3.1 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要采取任何一项措施,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不能缺少可行性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健康运行,离不开企业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诚信的企业文化的强力扶持。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后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诚信的企业文化是风险预警系统得以预报真实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的保证。

(1)相对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后,其管理者已意识到加强内部组织管理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管理者们有的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的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有的企业更是通过导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由此可见,一个相对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这一切都将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2)企业内部信息化已比较广泛应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广泛通过信息化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小企业实施的信息化内部管理,为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的平台。

(3)诚信企业文化已确立。我国中小企业打造“以诚信立业,以诚信经商”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而确保预警决策处理的科学性。

3.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中小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有力措施。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3.2.1 明确财务风险的成因和类型,确定预警范围

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要明确财务风险的成因和类型,以确定预警范围。从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其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筹资风险,也就是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及时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二是现金流量风险,也就是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所需防范的主要财务风险是筹资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当然也不能忽视对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担保风险、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等的控制和防范。

3.2.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现筹资风险预警

中小企业要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筹资风险预警。筹资风险预警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财务风险的现状,通过分析有关财务指标来进行。一般说来,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5个方面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指标虽然可以预测筹资风险,但是企业发生筹资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导致的。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股权性融资方式往往受到限制,因而大多使用债权性融资方式,其债务资本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在运用上述指标分析预警的同时,还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比对,只有后者小于前者,才能保证到期归还本息,实现财务杠杆收益,避免大规模举债所引发的风险。同时还应考虑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的合理程度,考核指标主要有资产留存收益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中小企业只有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才能提高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促进自身平衡稳健发展。

3.2.3 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加强现金管理,实现现金流量风险预警

现金是企业最重要的流动资产,即使是盈利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也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自身的筹资能力往往较弱,资金使用受缺乏现金预算和有效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形成现金流量风险。为防范该风险,中小企业应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加强现金管理等途径来实现短期财务风险预警。

为实现现金的动态管理,中小企业应将现金流量、预期未来收益、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由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因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现金流量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中小企业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不断调整执行偏差,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另外,现金管理只是一种行为,最终还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中小企业应特别注意诸如现金持有比率、现金短缺率、经营现金比率等现金状况预警的敏感指标,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的状况和程度。

3.2.4 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设立预警指标的临界值

财务预警系统的临界值,是指企业正常运作情况下,有关指标不能突破的数值或临界区域。临界值是判断财务风险的数量标准,临界值的确定是预警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即便在同一行业其经营规模也不同,其财务风险预警的临界值自然也会不同。所以,财务风险预警临界值的确定,不能简单以某行业“平均值”来代替。在确定预警临界值的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企业的历史水平、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行业内优秀企业的现有利润水平、企业自身的长期规划目标等,据此确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自身特点的临界值。另外,在确定临界值时,还要体现政策性和科学性,要关注整体性和协调性,要保证可调性和稳定性。

3.2.5 预警信号报警与处理机制

在日常财务风险管理中,企业应定期或动态地将预警指标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通过改变财务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变量,及时调控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异常变动状况得到控制,从而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可以始终运行在合理的置信区间内。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财务风险报警系统来实现对警情的预报。在预警指标超过临界值的情况下发出警报,通知到有关部门和个人。报警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用指示灯:红——巨警;黄——中警;蓝——轻警;绿——无警等,也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危险的程度。财务风险警报发出后,企业就应立即发出财务风险控制指令,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始终很大,就会威胁一个企业的生命。企业要想摆脱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预先制订预处理方案,从而削弱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杜绝或避免类似财务风险再度发生。

3.3 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配套措施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危机的预防提供了保障,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起来以后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采取以下配套措施来完善和确保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

(1)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强化风险预警意识。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和意识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所以,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预警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观念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财务风险预警是以准确真实的内外部信息资料为基础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化、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又能为预警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掌握真实可靠的财务活动信息,并对收到的预警信号做出相应的对策,将财务预警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成本核算、财务清查、财务收支等基本制度不健全,或者基本制度虽然健全但未认真执行。因此,为保证风险预警系统的真正实施,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造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审慎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

(3)不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风险预警模型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于财务会计数据,因此,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是风险预警机制实施的基本前提,所以,财务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预警机制实施的成功与否。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方法也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所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优秀人才缺乏。同时,就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来看,企业决策权力过分集中,程序简单,无规律可循,管理行为边界不清,财务管理者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缺乏充足时间学习和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财务人员素质欠佳,业务技能不过硬,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缺乏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所以,中小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和再教育制度,通过培训和对外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增强其专业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准。

(4)注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保证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中定量预测确实十分必要,但是不能过分强调定量模型的重要性。诚然,财务报表是预警指标的主要来源,但有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仅通过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表现出来。所以,在预测过程中,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在对量化的模型和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诸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士气等非量化因素,甚至是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来作定性的分析评价,比如当企业出现过度依赖贷款、过度大规模扩张、总资产和收益急剧下降、企业股价急剧下降等情况,则预示着企业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只有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准确地预报财务风险,把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延波,彭淑雄.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2]侯乐鹃.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 财政监督, 2009(14).

[3]陈春磊,周晔.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初探[j]. 商业会计, 2005(3).

第8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机制 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务预警机制在防治财务危机中存在的弊端

1、传统的财务危机判定方法在方法论上存在不足

首先,财务比率变化是一个中间变量,以其来对财务危机作判定与预测可能存在偏差。其次,比率分析有很强的经验主义色彩,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再次,使用大量专家使传统财务危机判定方法成本很高,缺乏竞争力。最后,传统财务危机判定方法中通常假定财务比率值为线性,即每一比率值或比率组合计分值对判定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边际贡献是相同的,这一假定与事物发展规律可能存在不一致。危机的判定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机制的应用措施。

2、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财务分析如实并完整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从而使财务预警机制也存在局限性。

3、财务危机诊断结论的片面性限制了财务预警机制作用,财务预警机制存在滞后性

同时,大多数对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以上市公司为对象,对非上市公司的适用性不强。

4、很少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经营者缺乏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解与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示范、感到茫然,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只停留在表面上。

二、财务预警机制在防治财务危机中存在弊端的原因

1、报表数据的局限性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不良影响

财务危机预警的主要依据离不开财务报表数据,而传统的财务报表数据具有以下局限性。

(1)财务报表数据是一种货币形式的财务信息。会计只关注特定主体活动的经济方面,只反映可以用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无法量化的企业信息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体现不出来,比如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力、执行力、经济事项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这必然导致传统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片面性。

(2)财务报表数据是历史信息。会计信息是对企业过去经济业务的记录,会计历史成本技术性准则决定了会计信息只反映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对企业财务危机情况的诊断,包括对企业财务状况发展态势的判断,基于历史信息基础上的判断,必然会受其滞后性的局限。

(3)财务报表数据是对主体价值运动近似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广泛存在的,会计计量不可能与价值活动在量上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加工、变换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人为确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基础上的,对面临破产清算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假设就是不成立的。另外,粉饰报表数据扰乱财务危机预警,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对企业一些会计处理给出了一定的选择空间,一些管理当局为了某种目的,人为进行盈余管理、会计造假,导致了会计报表数据的失真,建立在这类会计信息之上的财务危机诊断,是缺乏准确性的。

2、财务危机诊断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导致财务预警的滞后性

传统的财务诊断,一般都是企业感觉到经营出现了问题,财务状况开始恶化,才意识到诊断的必要性,往往错过了治疗的良好时机,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人为的加大了危机治疗成本,企业处于亡羊补牢的尴尬处境。一个企业如果在警情刚显现时就予以分析化解、进行防治,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企业还是在危机突显时才开始治理。

(1)财务危机诊断结论的片面性。传统财务报表数据只关注特定主体活动的经济方面,只反映可以用货币形式来量化的信息。难以用货币计量的要素,如企业文化、领导能力、组织机能、市场占有率等对企业生存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因素则往往被忽略。

(2)诊断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财务危机诊断应立足于动态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分析,应该具备一定的预见性。传统的财务报表数据受历史成本记账原则的规范,所反映的数据都是历史成本,一方面表现为计量的滞后性,另一方面表现为重置价格与历史成本的背离,都会影响财务危机诊断的结果。比如,债务重组等重大期后事项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远远高于企业账面价值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存货等的可变现价值,对企业来说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

3、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财务预警系统不受重视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保障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企业的“内部人”侵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保证企业科学决策,提高效率。只有企业效率提高了,企业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持股比例过于集中、所有者缺位和内部控制不力等方面。

三、针对以上弊端提出解决措施

1、建立财务危机综合预警系统

(1)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财务危机要有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努力提高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主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使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成为自觉行为。

(2)全系统建立起以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报表分析和信息披露制度。财务部门应及时将预警分析的结果和信息传送给决策层,使决策者能够迅速指令,采取措施,防止局部混乱演变为整体失控。

(3)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畅通和对策反映的及时。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预警传递系统并由专人负责,使预警信息能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充分发挥现代化监管手段,逐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数据库和对策库系统,不断扩充和积累有关财务预警所需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并努力实现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

(5)改革现有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适当加入一些风险预警考核指标,以督促公司的各级员工,搞活存量资产,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产、资金的运营效益,使公司的经济实力得到真正的加强。

(6)财务预警系统应和企业各项制度相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如以现金周转为主的企业,应切实建立现金核算制度,掌握现金收付期间的差异;以赊销、代销为主的企业,则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强化应收账款回收控制。

(7)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不应只单纯注重对量化的模型、指标进行分析,还应结合非量化因素甚至将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只有定性和定量的预测相结合,才能提高预警系统的效用。

2、搞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1)制定标准。制定标准是指确定进行调节、控制所需要的各种标准。所谓控制标准,就是对企业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产品质量特性、工艺技术参数等所规定的数量界限。它是实行控制的定量准绳和衡量工作效果的规范。控制标准可以用实物数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数量来表示,主要有:各项计划指标、预期目标、各种消耗定额、产品质量标准、物资储备定额、费用开支限额等。

(2)分解指标。财务计划及财务调控目标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将财务调控目标具体划分为可操作、可测量的财务调控指标。落实指标的思路为纵横两种,纵向落实就是明确上下级各单位之间各自承担的调控责任以及互相的联系方式,横向落实是指将财务调控指标分解并落实到各相关部门,使从事不同业务活动的部门均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在纵横交错的调控体系中,一定要确定一个调控主线:一则是不能只分不管;二则是确定并真正成为一个财务调控的组织系统,从机构上、人员上和制度上保证调控的运行。

(3)实施调控。制定财务调控目标,分解财务调控指标及建立健全财务调控组织体系,都属于财务调控前期准备工作的范围。对财务资金调节和控制的实际内容应分为三个阶段:发出财务指令;执行财务指令;财务指令执行情况的反馈。

(4)衡量成效。即将被控对象所表示的状态或输出的管理特征值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脱离控制标准的偏差,并据以分析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效。输出的管理特征值优于控制标准称为顺差,出现顺差表明被检对象取得良好成绩;反之称为逆差。出现逆差表明被检对象的成效较差,必须准确找出原因,为纠正偏差提供方向和信息。企业要切实搞好日常的统计记录、现场观测和技术测定工作,以便掌握更真实可靠的被控量的实际值,对工作绩效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

(5)纠正偏差。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发现执行结果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偏差。这一偏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借以了解所定财务目标的切实可行性;了解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执行的结果与目标差距较大,就有必要对执行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出现的新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3、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

前期的流程再造和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对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不可忽视。其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值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数据是预警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止非法操作等措施至关重要。

另外,在判定财务危机时不应忽视以下两个问题。

财务危机与负债无必然联系,投资项目资金紧张也会造成财务危机。它将使公司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削弱其核心竞争力。有时一个企业虽然有较高的负债比例,但由于其现金控制良好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即便是较高负债的企业,也并不意味着其必然会产生财务危机。因此,在应用财务预警机制时不能片面的强调企业的负债比率,应结合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财务危机与短期盈亏无必然联系,公司亏损甚至资不抵债,只要能够借新债还旧债,保持足够的支付能力,就不会面临破产的危机。相反,有些公司盈利能力不错,但是支付能力严重不足,不具备现实的支付能力,也可能出现财务危机。可以说公司的财务危机与公司的财务控制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是密切相关的,如公司财务失控和前景悲观,从而导致公司丧失新的举债能力,财务危机就将成为现实。因此,财务预警机制不仅要考虑短期盈亏,还要考虑财务控制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铁军:公司财务危机产生原因和防范对策[J].甘肃农业,2006(8).

[2] 骆伟平:浅谈财务危机预警与控制[J].时代金融,2006(8).

第9篇: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关键词】 风险预警 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war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市场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要全面分析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搞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报示警。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经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损失,未雨绸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财务发生潜在危机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同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作为企业未来经营之借鉴。

2.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2.1选取预警指标。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任何一个财务指标,都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运营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评价和判断。

2.2分析预警指标。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法、单变量模型分析法、多变量模型分析法、根据经验主管判断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诊断,是否存在财务危机,以及危机的程度。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财务风险预警的构建

3.1加强信息管理。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只是杯水车薪。首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2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3.3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3.4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项活动都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实现数据共享。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3.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在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即财务风险程度首先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等,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形式,使得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协调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公司对于其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对财务风险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熟悉风险的来源,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来适当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保障公司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4.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4.1增强企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公司遭受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房地产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受到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济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但公司难以预见和无法改变这种外部变化,无法对其施加直接影响。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并非无所作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可以把握环境可能将要发生的变化,预测公司将要面临的风险。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制定多种应变措施,对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适当调整,从而增强公司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能力,减少环境不利变化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冲击,以此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财务风险。

4.2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大大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错误的财务决策必定会导致公司财务管理的失败,增加公司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公司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为了实现公司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确定与公司目标一致的财务目标是科学财务决策的前提。在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科学评价财务决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在财务决策的实施阶段,应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此时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积极控制财务决策实施中的财务风险,从而合理控制公司总财务风险,保障公司决策顺利实施。

4.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公司筹资决策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筹资对象、筹资金额以及筹资期限。管理者应权衡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与筹资对象;恰当的筹资金额和筹资期限有利于公司降低偿债压力,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因此,为了健康、稳健的发展,公司应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期限搭配。总之,公司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

4.4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公司如果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就会模糊,势必造成财务风险管理效率的低下,因此,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全面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寻找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控制措施;其次,对现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审核,并补充和完善相关监管漏洞,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同时,加强对主要业务节点的控制,例如对现金管理建立资本预算体系,对公司的现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这可以为公司提供预警信号,公司管理者就能够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2] 徐淼.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J].会计之友(上),200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