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

第1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模块化

[作者简介]金春寒(1977-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SKG09)和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8-03

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还有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兴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已经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心理健康主体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3000的师生配比。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分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相当部分的心理老师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普遍存在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问题。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标准化体系,教育手段不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不同,软硬件配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规范的实施途径,普及率和有效性还亟须提升。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危机干预”轻“普及发展”,重“问题学生”忽略“广大学生”,重点工作放在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上,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出现问题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

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内容体系、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模块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模块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教育规范性,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骨干,强化朋辈心理互助功能。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界定为:以“9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为教育导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点内容分成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模块,利用课堂教育、班团建设、团体辅导、网络多媒体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路径,开展模块化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不仅重视大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也强调“90后”大学生重要心理成长任务和重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利用现有教育途径、班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不同模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新生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推动班团组织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动力、加强特殊学生(比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干预的目标,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危机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按照大学生个性成长的不同层次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以此对应的教育模块包括适应性教育模块、发展性教育模块和干预性教育模块,每类模块对应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图1所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以大学生普遍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和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内容模块化提高教育针对性、深入性和实际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意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开展的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鲜有高校将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问题干预系统化。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成长发展任务,并且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侧重。

2.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于系统论,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目标将教育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实现从内容到实施方案的标准化。在方案设计中尊重学生发展性和主体性,立足现状,充分挖掘高校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普遍采用心理辅导特有形式,如团体辅导,构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

3.创新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将新生适应、积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改善、情绪调控等内容融入相应模块,利用高校现有平台和途径,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有效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原则。首先是现实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和高校现有条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环境,教条极端的理想式教育。其次是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不只存在于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和提升自我,塑造优良品格,实现理想,丰富生命,收获幸福。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实施途径。一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应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内容课堂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育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启发、体验、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生动翔实的案例到由浅入深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从人物榜样的心理成长感悟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评价及其目标规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目标。

二是班团活动。高校班团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以班级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普及、班级凝聚力训练、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对心理异常的监控和干预。以班团组织为路径,实施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化和普及性,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工作骨干。

三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中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识他人的机会,强化自我反思,有利于建构积极自我。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模块化体系中,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动力训练、人际交往障碍干预训练和情绪调控辅导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是网络平台宣传教育。“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和已有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体系实施。重庆交通大学“心灵之约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而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助人自助,互助共赢。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朋辈互助功能。

五是个体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中,要重视普及教育和个别干预结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体系运行的保障。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干预和教育过程,比如对于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学生、成绩严重落后的留级生、家庭关系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情绪特别抑郁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实时监控,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严防造成严重后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以教育主体(目标)、教育中介(途径)和教育模块(内容)三要素为核心,遵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内容模块融入课堂教育、班团活动、团体辅导、网络教育和个体咨询等教育和干预途径中,通过标准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和再实施的动态运行,实现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素质和成长动力,优化个性品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1(8).

[2]李光英.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5).

[3]刘伍梅.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析[J].教育与人才,2012(7).

[4]李文霞.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的塑造[J].教育与职业, 2007(11).

第2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第3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第4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心理健康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99-0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市场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大多数人,到技工学校学习是出于无奈,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从长远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学校的“心育”,涉及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等等。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以班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它用一个比较充分、集中地辅导时间,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校“心育”工作开辟了专门的渠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实施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策略

1、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教学环境

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认可,进而体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强一线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教师适应和实践新时期教学要求的能力;制定合理、规范、可考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评估标准,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科课程的评估。本课程评估的重心应是学生自身的变化。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第一,班级状况:主要是指班级达到的情况。即通过活动,班级整体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班级整体问题是否有所改观?班级的凝聚力是否增强?

第二,学生个人情况:一是学生是否对本课程感兴趣。表现为爱上这门课,积极参加本门课程的活动等;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这些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观察等方法来评估。

第三,活动设计的质量:一是活动无科学性错误;二是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应该是学生要解决的;三是活动设计得情景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受学生欢迎。

第四,教师的表现:一是教师的角色是否到位(包括组织引导者的角色、知己的角色、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情感是否投入,情绪是否乐观、开朗。能否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给学生以感染力;三是教师是否有创造性。

2、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高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道德自律观念,强化爱岗敬业、拥有开放的胸襟、真诚的民主意识和无悔的奉献精神。

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坦然接受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教师要学会自我疏导,在对各种社会现实产生不良情感时,往往需要适当地排遣,否则就会产生郁闷;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进行自我减压.。

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自我调整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排遣。

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教师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形式,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校园环境的和谐。

3、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

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我们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善于分析自己:要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特质的强、弱、危及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及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与价值信念,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并根据自己的这些特点给自己的整体定好位。在评价中尤其要看到自身的进步。提升自我境界,塑造自身人格 。

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其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第三,安排其深入教育实地,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与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应关 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是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是以个体成长的需要发展为出发点,,既要符合一般学生的发展水平,也要符合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是注重学生的体验、经验,不能将知识传授作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投入,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

第5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室是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专用场所。科学合理地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室能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身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心理辅导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是现今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本论坛旨在于探讨如何科学地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室、打造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以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道路。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它的发展意义,而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恰恰能提供较大的帮助。

3 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富有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正在发挥示范引领等重要作用,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也即将亮相。然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目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各地各校专职心理教师相当缺乏,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导致心理教师的工作量过大。

3.2 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有的心理辅导人员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心理测评工具的使用与解释等方面,专业水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部分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教师的判断缺乏科学依据,往往根据观察和经验或班主任的描述加以筛选。

3.3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

当前,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它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像心理沙盘、心理测评、音乐放松设备等专业设备,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是难以掌握其使用方法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的,而且很容易对来访者造成难以逆转的心理伤害,所以老师在没把握的情况下只能搁置设备不用,如此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3.4 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档案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把握,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管理都缺乏长效机制,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3.5 资源缺乏

当前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包括场地、资金和师资,且学校有大量的项目需要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而且每年的需求量都在增加。同时,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也很有限,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进度会很慢。

有此可见,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师资力量、专业人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管理机制以及资源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打造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更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4 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的概念

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是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应用需求,在对需求进行详尽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园心理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它集多种平台为一体,软硬件全部整合,能为学校提供完整的心理服务。

依托此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为相应的用户群体提供管理及服务的平台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和资源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做到教学管理服务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创造和带动和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

5 建设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的优势

5.1 计算机介入心理健康教育

计算机介入心理健康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贫乏等问题,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

5.2 心理咨询和治疗网络化

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更隐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向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案例,全国学校心理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有效解决传统学校心理辅导员师资力量不足和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

5.3 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计算机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获得广泛应用,由此可能出现的趋势有:学生各种心理档案资料的储存、管理、运用将不再是人工处理;计算机将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以增强心理辅导的层面;通过计算机对教师进行大规模专业训练;建立全国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各地区间可以相互通信、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等。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更具有成效和影响力。

5.4 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获取心理知识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进行的多属无意义的机械学习。网络多媒体学习能够更方便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朝着科学、规范、有效、深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6 建设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的方式

SoulMate学生成长中心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融合线上系统建设+线下硬件配置+延伸培训指导的模式。

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逐渐走向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多种形式实现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融于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多样化。

同时,将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从线上引到线下,提供覆盖所有学生群体、帮助全体学生自主、自助展开心理活动的硬件设备,帮助他们维护日常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此外,我们还为家长群体、心理教师群体和其他教师群体提供不同专题的心理培训支持,涵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指导效率,共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7 建设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的内容

7.1 线上――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

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是从学生入学便开始建立心理成长数据库,利用庞大的数据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的限制,在家或者学校随时参与测评和认知调节。家长、教师、乃至教育局可直观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作出各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学方案,亦可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建立适合的心理常模,对学生心理成长作出最适合的综合素质评估。

7.2 线下――智能化心理硬件设备

指纹识别中控系统(Central-controlled System i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通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即IoT)概念,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连接心理测评预警系统、认知行为训练系统、智能3D心理电子沙盘系统、智能音乐放松系统、自助学习训练仪等心理产品,实现硬件软件相结合、线上线下相匹配,从而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形成产品间的动态数据,只需一步指纹认证登陆,平台大数据即可精准匹配并提供线下辅导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8 如何打造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

建立一个集管理、服务、资源提供、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务的未来数字化心理教室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2)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购置,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3)继承改革,创新试验,形成特色。各学校都有其长期积累下来的教育优势及文化传统,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第6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效能感;团体辅导训练;就业心理压力;心理健康

一、提高职业效能感的团体辅导设计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效能感、降低其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前期设计了《高职生提高自我职业效能感团体辅导方案》。本方案是一种以团体辅导为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分享、模拟等团体活动去体会和锻炼,真正掌握一种职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方法,提高自信心,增强就业的能力。本方案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1)具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欣赏,懂得自尊自爱,学会建立多维的自我评价体系,建立对自己的信心;(2)具备给自己进行准确角色定位的能力,建立合理的就业心理预期,明确自我职业发展目标;(3)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对待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4)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信息沟通与共享的能力;(5)掌握归因技能,学会科学合理归因,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自信心;

二、关于提高职业效能感方案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以上方案是否能够很好的提高职业效能感,继而降低就业心理压力,我们针对参加职业效能感团体辅导课程的学生进行了前后测。课程之前使用体现学生职业效能感和就业心理压力的问卷进行测试,在完成全部课程后使用同样的问卷又进行了一次测试,通过对两次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反馈信息,检验本方案的有效性。以下为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自愿报名参加以提高学生职业效能感为教学目标的实用心理学选修课的39名学生。其中男生17名(43.6%),女生22名(56.4%)。在参加本次团辅课程之前,这39名学生就参加了本课题的第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的职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指数。在他们结束一个学期的课程之后,我们用之前的问卷再一次进行了测试调查。本文的研究就针对这39名被试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比较。

      2、调查工具

      (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

      采用龙燕梅编写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共25题,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等5个因子。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根本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的5级评分中选择答案。此量表曾用于傅特艳的《影响高职专科生择业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张彩霞《南通地区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当中,信效度较好,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评定。

      (2)《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采用陈宇红、江光荣编写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原题共70个题目,本次调查根据被试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删减,最后采用了48个题目,分为职业素质评价、求职竞争、自我认识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乏求职帮助共5个因子。被试者根据自身情况从“无压力”到“压力很大”5级进行评分。此问卷应用于很多同类型研究,其信效度良好,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的测查。

      3、数据分析

      本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检验。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职业效能感、就业压力总均值前后测比较

      本次职业效能感总均值为3.584,高于前测数据3.426(见表2);就业压力总均值为2.451,低于前测数据2.530。由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在经过一轮职业效能感团辅课程训练后,被试学生的职业效能感较之培训前有所普遍有所提高,而就业压力普遍有所下降,基本达到了预计目标。

表2      职业效能感、就业压力总均值前后测结果

注:职业效能感2表示后测数据,职业效能感1表示前测数据,本文中出现的项目均以此表示

 图1     职业效能感、就业压力总均值前后测结果图示

 

                  图2      职业效能感各因素前后测结果图示

2、就业压力各因素前后测结果比较

从表3中可见,39名被试在经过一轮职业效能感的团辅课程培训后,其就业压力普遍低于培训前。虽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职业效能感,但是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培训间接缓解了被试的就业压力。

表3      就业压力各因素前后测结果

 

图3        就业压力各因素前后测结果图示

三、对提高职业效能感团体辅导方案的讨论

      团体辅导乃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已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高,一直保持了极高团体的紧密度,学生在课后的反馈评价很好,大部分反映这种形式是他们很少体验到但是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以团体辅导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效能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授课形式,极好的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

      王洪军等人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效能感显著影响其就业心理压力,要想减轻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就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效能感。因此,此方案通过提高受训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增加就业能力,还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我们知道,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择业困惑的时候,同时会伴随着较高的情绪困扰,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而这两方面会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个人的就业水平。因此,本研究设计的提高职业效能感的团体辅导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降低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洪军,白苏妤.高职学生职业效能感对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4)

[2]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7

第7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第8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1

 

  一、工作目标

 

  新学期,通过院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向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的必要性,并实现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二、工作安排

 

  1.队伍建设

 

  (1)加强骨干素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协会各项工作要求。

 

  (2)培养并加强成员的责任感,并在学期末顺利完成换届。

 

  (3)加强与院,校其他协会的联系,开展各项活动。

 

  (4)定期组织各成员之间交流、活动,增进感情,以便更好的在一起工作。

 

  2.宣传工作

 

  (1)现场宣传:开展现场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品质等。

 

  (2)海报宣传:宣传海报围绕心理专题知识,心灵书摘,文学新词等内容定期出海报专栏。

 

  (3)网络宣传:维护心协网站,进一步做好心协微博,博客建设,发挥网络宣传的功效。

 

  (4)期刊宣传:文学社出版心理期刊。

 

  (5)心理委员宣传:在各活动的前期宣传过程中,让各班的心理委员在班级内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开展活动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详见策划书附一表

 

  4.常规工作(1)做好朋辈辅导室的宣传和建设工作,开展一系列的朋辈主题谈话活动。

 

  (2)完善值班制度,协会干部按值班表按时在朋辈辅导室值班、值日。

 

  (3) 完善办公室制度,对使用办公室及办公室物品的外借制度进行规定并实施。

 

  (4)加强心理委员管理,包括心理委员例会召开,心理委员月汇报表的收集。

 

  (5)抓好常规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扎实。工作要及时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文学社工作

 

  (1)完成期刊工作。

 

  定期完成期刊出版工作,坚持每月一报文学新词(联系宣传部)

 

  (2)心协工作的支持与报道。

 

  在新学年中,大力配合心协工作,同其他部门共同构建更好的心协。心协的每一次活动编辑队和记者团都要追踪报道,加大宣传力度,将心协宣传出去,使其更有影响力。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2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工作,为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学生信件回复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来访的'意识。

 

  (2)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室各功能室的作用,真正为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并做好记录。

 

  (3)认真做好个别咨询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

 

  3、利用板报、广播等平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进行相关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科学制定心理健康咨询方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把个别学生的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一起辅导学生,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四)努力做好各种迎检工作,完成好医保等各种辅工作,促进我校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3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学生信件回复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来访的意识。

 

  (2)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室各功能室的作用,真正为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并做好记录。

 

  (3)认真做好个别咨询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

 

  3、利用板报、广播等平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进行相关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科学制定心理健康咨询方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把个别学生的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一起辅导学生,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第9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孤独大学生;故事疗法;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故事疗法,它是使用生活中的故事或者书籍中的故事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可以间接反映被辅导者的心理问题、情绪态度、观念行为,还可以让被辅导者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角色扮演参与故事,促进其思考和领悟。更为重要的是故事疗法能帮助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快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解除阻抗,进行有效的心理重建。故事疗法外在形式表现为给学生讲故事,其核心是创设一个与学生对话的情境,改写他们原有的思考习惯,帮助他们获得对自身现状的不同理解。

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尝试用故事疗法对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目的在于推动孤独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探讨,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随机各选取两个班,文、理科各半。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该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850,显著性水平为.000。)施测后,按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选取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10人)。(实验组中的人选采取自愿原则)

2.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3.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2)自编团体咨询活动方案

4.干预方案的设计

以“阅读人生百味,反思提高自我”为主题的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由笔者担任辅导教师,每周围绕一个辅导目标和主题,每次1.5小时,为期8周。

故事疗法团体辅导方案的内容(见表1)依据前期的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团体咨询的干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自尊、归因方式、人际信任、社交技能、应付方式、自我表露、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干预对象,活动分8次进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

5.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对实验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变化显著的高,控制组的变化显著的低。在对实验后测得到的孤独感分数进行检验后,得出结果如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后测时的孤独感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故事疗法团体辅导干预方法有显著性效果。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被认为是健康的。但是,骆光林等人所做的调查却显示:在991名被调查者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还是蛮广的。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归属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我们所期待的自信的、和谐的、适应的人格特征,所以对这种负性的情绪情感状态的干预应该提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位置。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大多数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认识自己、智力训练、情绪认识、人际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心理调试等,主要是进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传授和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中,针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的效果是微小的,所以出现了团体咨询。但是现在学校中存在的针对特殊的团体进行训练也仅是针对一些问题行为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如攻击性大学生或者社会交往不良的大学生,对于孤独感这种内心体验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心理健康课程很少,这可能是由于孤独大学生一般处于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的社交地位和孤独体验的内在性所决定的。所以,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应该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重视。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干预实验,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到了显著改善,认知偏差有了明显改变,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些结果说明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孤独感是有效和可行的。故事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在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有其成功的必然因素。其一,故事在轻松愉悦中发挥它的作用,取代了直接说教(好言相劝或者粗暴相对)。其二,讲故事能快速架起专业助人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其三,故事具有典范作用,能展现心理冲突的情况,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在较长时间内发挥效用。其四,故事疗法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如多向沟通,资源多样化,情感上相互支持,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提高了该疗法的成效。

目前,故事疗法在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随着今后对故事的不断积累和研究提炼,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光林.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2]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1(1):46-48.

[3]王素芬.大学生对孤独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05(1):50-51.

[4]曹桂芳.用阅读治疗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108-110.

[5]汪国琴.故事疗法在新生适应性辅导中的运用.思想理论教育,2009(22):64-6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