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突发事件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模型

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特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已经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迅速做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一系列紧急事件。受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与产业集中程度逐步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遭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Ⅱ向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当地政府部门的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成为决定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迅速准确地确定适当的应急方案,进行干预和管理是成功治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步骤。

目前,已有学者开展过相关的研究:邓云峰等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铁永波等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王绍玉对城市灾害的应急管理、城市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作了研究;郝春新、王绍玉讨论了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吴宗之、刘茂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以上发现,所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过程以及组织层面上,以及预案的分级研究。很少有研究者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现实情况中,公共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其很难恰好符合某个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的从多个候选方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并依此进行实施成为成功管理公共突发时间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运用灰决策理论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决策评价算法。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危机的预警准备。政府应通过适用的预警技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关应急信息网络和传播机制,能够向公众及时、快速地相关信息;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医疗、抢险等应急准备;在当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虽然公共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充分的早期预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秩序等的破坏。

危机的应急反应。危机的应急反应主要指公共突发事件已发生时,中央或省、市级政府需协调各级政府、及时调配资源,组织迅速有效的救援活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并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急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快速应急反应是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后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能力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的直观体现。

危机后的恢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除了进行相关的设施创建和财产损失评估外,还应重点关注公众的情绪及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及时对受害者提供紧急的安抚措施;平息公众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等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评价模型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及实现步骤。灰色系统理论(gray system theory)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最大特点是它适用于处理信息不完备的决策问题。主要以只知道部分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提取,准确描述系统的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非重复性和突然爆发性的特点使得决策者无法在开始获得完全的信息,许多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决策中应用灰决策方法尤为适合。运用灰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建立针对决策事件的决策局势,并确定评价体系样本;做效果测度变换,计算极大值目标值和极小值目标值;统一测度空间,确定满意局势。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但众多指标普遍存在迭代现象,即多个指标之间存在重复考量同种因素的情况。若选取带有重复因子的指标参与评价,各指标间的迭代现象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重复因子越多,偏离就会越严重。因此,恰当的指标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取时需要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选取了能综合反映其治理效果的四个评价指标: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

应急方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某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急预案,最终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三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

根据以往经验及相关专家预测,三个方案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资源需求程度、社会/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显现时间这三个指标的值越小,说明相关方案越优秀。因此,针对这三个目标,应寻找极小值目标;同样的,对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这一目标,需要寻找极大值目标。

根据灰色决策理论,由以上数据确定目标极值,并做效果测度变换后可得:

对以上结果统一测度空间:(方案1,方案2,方案3):(0.89,0.81,0.81)。最终,通过计算可找出满意局势为方案1。

即在综合考虑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等指标后,方案1是最佳选择。

第2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决策方法;科技情报;检索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141-04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Method for Sudden Events

——ISDS Decision System

ZHOU Yan, LAI Zhi-jun

(1.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Sichuan, Chengdu 610016)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formation Search Decision System” in detail. Deal with the result of the sudden event, the system can define many of the phenomena which caused by the result, by making use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 kinds of databases and a special solution database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expects in daily work.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the system will define secondary result which will happen by making use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s and special solution database again. Based on this, the system gives a series of response steps and methods. Again and again, the system will give the final solution.

Key words: sudden event; decision method;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arch

1 概述

在全球,由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各种活动,导致一些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的重大事件突然发生,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大火、洪水、瘟疫、动乱、战争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能力的增大和改造力度的加强,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频发生,并有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

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决策的重要性,从国家各部门到地方政府及各单位,通常采用的紧急预备方案就是一种事后决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方案仅是一种组织管理方案,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主要依赖组织管理者的经验。不同的管理者由于经历和知识面不同,采用的措施也不同,人为因素较多,科学依据较少,没有技术知识层面的支撑。

1.1 事件处理共同现象

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决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现象:

事件时段:重大事件的发生,从发生时刻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事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积极对应措施。

事件范围:由于重大事件往往涉及面广,从而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相关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也较多。在事件决策处理过程中,对于不同方面的问题需要不同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其决策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可能导致应对措施的延后执行,以至于重大事件的影响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事件规模:对于不同规模的单位,如国家、省市、行业,其重大事件的定义可以不同,主要是以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来确定。如非典型肺炎、大地震、海啸等问题,影响全国乃至全球,属于国家级的重大事件;城市供水源污染问题,属于省市级的重大事件;煤矿安全问题,属于行业级的重大事件;还有一些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楼市问题,虽然是食品、土地建设相关行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生活,也可视为影响较大的国家级事件。

1.2 事件分类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1]:

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②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③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④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 研究现状

2.1 现状

决策情报研究在先进国家开展较早,在理论模式研究方面,主要有系统学中的系统动力学(SD)、大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管理决策法中的统筹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决策情报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愈来愈受到各国管理部门的重视。

在中国,研究相关内容的工作开展较晚,一是重视不够,二是受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如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条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支撑下,研究重大事件和紧急事件的决策和应对措施逐渐展开。不过对于这类事件的决策工作主要在理论层面研究,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各级部门并没有采用。

2.2 分析现状

在重大决策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有如下的问题:

(1)对科学的决策和方法认识不够。由于突发事件并不是随时发生,它是在各种相关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积累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生,这种现象往往造成人们的疏忽。

(2)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导致在研究工作中出现了多种研究模式,其研究方法也较多,如前所述的系统动力学(SD)、大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管理决策法中的统筹法、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等。

(3)研究模式处理复杂。由于突发事件是多方面的,其采用的处理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模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即使采用同一模式处理,其不同问题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其计算系数和影响因子也不一样。虽然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引入各类研究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式,使决策方案尽量定量化和精确,而另一方面也使决策模式研究和计算复杂化。导致实践中不易被采用。

3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

3.1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和特点

常规的情报分析方法,首先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收集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归纳、判断,提出有效信息,以此为依据,通过一定的分析模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定性或定量结论。其结论可是已存在的或是即将发生的。

常规的决策情报分析方法是针对特定的、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收集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有效信息,通过一定的分析模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结果,以判断事件是否发生、发生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应对措施。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流程如下(图1)。

常规情报分析方法过程是各种各样信息经过整理、归纳、分析、计算,得出在数量上大为减少的有效信息,逐渐集中,最后趋于单一结论(图2)。

3.2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

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的研究模式和过程与传统情报分析方法正好相反,它是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支撑下,通过检索完成工作。因此也可称为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

(1)研究条件。

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必须具备信息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知识库、网络、检索工具条件。

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在多年的数字信息建设中,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各类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如三大索引数据库SCI,EI,CPCI,全文Elsevier(Science Direct),SAGE,Wiley,Wilson,ACS,IEE, DIOLOG系统等,中国有万方、维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中国企业知识仓库(CEKD)、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数据库等,完全可以支撑信息检索。

网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高速发展,其网络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已满布全球各个角落,在中国的网民高达5亿。在互联网建设上,其网速由开始的56kbps发展到现在的2.5Gbps以上,普通用户均为100 Mbps网络连接设备。由此可见网络的建设均可满足网络数据库的高速检索要求。

检索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也随之发展,如百度、搜狐、雅虎、谷歌等。各大数据库系统自身镶嵌有搜索引擎。达到在浩瀚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检索信息的要求。

知识库:除了上述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库外,还应建立用于决策需要的知识库,作为辅助工具。内容为包含自然和社会各方面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数据,其中因果关系可为单一映射或非单映射。如冰水(t>0℃)汽(t>100℃)。

上述条件是以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研究的条件,也是决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检索工具、数据库和知识库,通过网络与外界信息联系(如图3)。

(2)研究过程。

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强调重大事件已发生,采用的决策方法是事后决策,是结果到现象,再到次结果的顺序,而不是常规的对即将进行的重大事件是否进行、怎样进行的决策分析方法。与常规情报分析相反,是一种逆向决策分析。

[XC;P]

重大突发事件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针对已发生的事件并产生了结果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长期建立的知识库,确定事件结果将会导致的各种现象,并将其按重要至非重要排序,再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长期建立的知识库分析将产生的次生结果,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对应方法和措施,周而复始循环,直至最后解决问题。

上述研究工作流程如下(图4)。

其研究工作过程由单一结果逐渐散发,通过决策系统得出多个现象和多种结果,再以此为基础出现次生现象和次生结果,以此类推(图5)。

(3)系统使用条件。

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模型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已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提出应对和解决方案,是较为宏观的控制研究方法。使用条件是在具有信息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知识库、网络、检索工具前提下,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逐级、快速分析由此引发的次级现象,同时提出对策。

(4)系统使用优势与劣势。

重大突发事件科技情报资源支持的检索决策系统(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ISDS)由于工作条件、方法和流程性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高效快速:利用网络和数据库能对发生的特定事件将要引发的现象,通过检索立刻可获得结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这是该决策系统最大的优势。由于该系统结构和工作方法,通过对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中相关信息的提取,特别是前人成功案例的检索和提取,可为事件的决策立即提供解决方案。在面对问题时,不需要汇集各有关专业部门意见,再做出事件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决策的延误导致更大的损失。

科学性:依托各类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快速检索,其决策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由于该决策系统有各类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支撑,其检索情报均有较强的专业性,为前人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和总结,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规避了决策者在决策特定事件时的知识不完整性和人为性。

简便可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运用传统的情报检索方法,即可完成工作。

该决策系统由于系统结构和工作方法特点,使该决策系统达到了相当简便可行的程度,省去了繁琐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和运算。从理论上讲,一个具有数据库和网络检索能力的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该系统的工作,不需要面对不同事件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问题,使科学的决策方法易于接受和运用。

同样,也是由于该决策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法特点,致使该系统决策工作存在不足。该决策系统对事件结果将要导致的各种现象可以很快确定,如前面所讲各类事件现象,但对各现象将要导致的次生结果的程度和影响强度(即级别)不能较好地确定,仅为定性判断。另外,由于依赖于数据库或知识库中的信息,在系统工作时,如果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库中无相关信息,则该系统无法工作,不能完成决策。

(5)系统改进完善。

如上所述,该系统在工作中存在依赖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库,同时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对于该问题,较好的解决方案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增加知识库信息量。其知识库内容为事件因果关系信息,过去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信息等。

4 案例说明

在采用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之前,需要足够的数据库、知识库和计算机及网络条件作为支撑。检索工作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检索知识和经验,先从网络信息搜索,再有的放矢地在专业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信息。

例:

主题:地震(已发生)地震现象滑坡滑坡危害滑坡危害处理滑坡治理

在进行该类检索时,需进入专业数据库检索,检索词和技巧十分重要。采用准确的检索词和表达式,即可检索到相关科学内容。通过在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共搜索到730篇滑坡治理相关专业文章,根据检索内容提出治理方案。

从上述应用案例可知,采用科技情报检索决策系统方法,可快速检索到需要的相关内容,从容应对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

第3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铁公共交通应急处理模式

引言

地铁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或中断时,必将对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健全和完善的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机制与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对此都日益重视,并陆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大城市地铁应急经验概述

国内对于地铁应急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如广东广州成立了城市轨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首长负责制。还下发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增强地铁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些模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应急接驳运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滞留乘客。存在的问题是:应急车辆完全依靠从既有的公交线路中抽调,高峰期的操作性和响应速度可能难以保证;应急接驳车辆只沿地铁故障段开行,乘客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只实现了滞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视了公交对地铁的功能补充;方案实施至地铁滞留乘客疏散完毕,而没有考虑滞留乘客疏散完毕,地铁可能尚未恢复正常,居民的出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或解决;只对运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而总量供应没有增加。

二、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研究简介

在总结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基本策咯

从以上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应急预案所必须涵盖的构成要素包括协调机制和处理模式。

2.地铁应急协调机制

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以及上下畅达的响应机制,是地铁应急协调机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构成要素。一套完整的应急协调机制应包含“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应急方案”、“启动条件”、“协调机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协调模式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a水平响应型: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地铁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铁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

b垂直响应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形式;

c混合响应型: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地铁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地铁公司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北京地铁、香港地铁目前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

③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⑴轨道交通应急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a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b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和单位;

c由市一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⑵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a制订、审核和完善地铁突发事件专项预案;新晨

b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扩大;

c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d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领导重点防范单位进行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e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④地铁应急响应机制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地铁突发事件的事故现场(或灾害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处理单位三者之间,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机制,具体包括:预测预警机制、预案启动机制、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机制等。

⑴预测预警机制。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报警、接警、通报和响应五个部分。

⑵事件报告机制。

当地铁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详细信息、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过专线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具体上报程序、上报形式、上报内容等,参照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和《运营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当达到需要启动地面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条件时,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将如下内容通过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

a中断的开始时间,影响区段、方向

b预计影响的客运量;

c预计影响持续时间;

d需公交接驳的两端车站的站名、接驳地点;

e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信息。

市地铁总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必须按要求写出书面快报,分别报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关部门,并根据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3.3应急处理模式

应急处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应急和站内乘客疏散两个层面。站内乘客疏散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地铁公司自行制订并完成,主要涵盖的要素有:站内监控、事态报告、信息、客流引导、进出站控制、地铁运营调整。

制订紧急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疏散地铁滞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地铁停运对居民出行产生的干扰,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制订不同等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议。

目前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类:①疏运巴士;②出租车;③公交线路调整。其中,公交线路调整具体又分为:加密并行线路、开辟应急专线、线路延伸调整三种。

三、结束语

国内各个城市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各有优势,但是所采用解决方案单一,并且没有产生新的运力,只是实现了运力转移,缺口依然存在,平衡没有恢复。因此,实际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应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事态发展,组合搭配三组分项方案使用。

第4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危及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急需学校甚至政府快速应对的负面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具有突发事件的共性,又因其特定的发生场所——高校而具有了其特性。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运作,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给学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陈安、王宏伟等提出了应急管理理论。赵林度在城市应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他学者从政策理论角度给出了对高校应急的相关策略。但在已有的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高校的系统的应急理论研究和应急体系的构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基础理论

1.高校应急管理

管理学对应急管理的观点有很多。伊恩·L. 奥古斯丁认为应急管理是关于应急为何生,以及如何能够阻止其发生或恶化的研究;罗伯特·希斯认为应急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丁烈云、杨新起等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学校、政府在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2.全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法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减轻(Reduction)、就绪(Readiness)、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减轻阶段是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王宏伟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的行动”。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中,我们将减轻阶段定义为“基于高校本身所采取的一切降低高校内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或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行动”。这一阶段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建校时就应注意的,在日后高校应急管理中不易补救的措施,如:高校选址、建筑设计、电路水管的布置、各处安全设施的配置等问题。该类措施使得高校在遭遇同等突发事件的冲击时,能将损失降到最小。就绪阶段是发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的阶段,该阶段的任务包括:成立应急办公室、制定预案,进行预案演练等。该阶段任务完成后,高校应基本具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为应对突发事件已准备就绪。该阶段在发现安全管理漏洞时应及时补救。响应阶段是事件的爆发、控制与解决的过程。应急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恢复阶段是在突发事件的主要矛盾解决完毕后处理次要矛盾的过程,主要包括排除危险因素,防止次生灾害、评估损失并修复受损设施、灾后公众心理干预、评价奖惩以及应急管理预案的终止。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就是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二、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1.减轻阶段

减轻阶段是应急管理最基础,也是最易被忽视的环节,该阶段要求高校选址避开突发事件易发地带;建筑质量及安全通道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电路铺设为暗线,有效防止私接私拉问题;水管布局应与应急设施布局相适应。

2.就绪阶段

(1)应急组织机构。将学生管理办公室内分管突发事件的部分与保卫处分管突发事件的部分合并,成立一个专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办公室——应急办。应急办向上接受校办、党办领导,向下负责协调后勤部门、卫生科、宣传部门、心理部门、法律咨询部门工作,形成一个三级一体的领导体系。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针对该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预案应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全面具体地考虑突发事件的种种可能情况,并在实际应急工作中不断完善。

①应急预案制定。制定高校预案总则,明确高校有关部门相应职责,形成有序的常规化管理。按突发事件类别制定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制定,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细化到某类事件。在同类事件的预案中,再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事件等级制定不同的方案。借助三维GIS的帮助,模拟出最佳应急方案。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各高校各自为战难以对所有突发事件做出预案。鉴于此种情况,本文拟将高校预案进行校际共享,对于已发生的高校预案中未曾出现的情况,可以参考高校突发事件预案库,再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事件处理方案。

②预案演练与评估。对于可积极应对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根据预案进行定期演练。

演练前,宣传部门负责进行应急知识普及,注意形式多样化,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应急活动周活动,或者是应急知识进课堂,作为一门课程普及应急知识,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做好演练宣传工作,向参与演练人群详细解释演练流程。

演练中,注意秩序,确保安全。对于耗费应急资源的演练,如消防灭火,可采取比赛方式,宣传应急器材使用方法。其他演练,应尽量使可能受影响人群都加入演练当中。

演练后,及时做好总结,发现预案中的不足,进行改正,并将演练结果及时反馈给参与演练人群。

(3)应急资源资金。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管理能力, 而高校管理能力是由可得资源和资金的多少, 以及有效发挥这些资源最大效用的能力决定的。

①资金。高校应急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一般应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预备费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这类资金的资金量应视学校规模而定。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动资金,由后勤部门负责,用以购买更新应急设施。一部分固定资金,用以应对突发事件。

②资源。应急资源的配置应按国家标准定,同时兼顾学校自身重点,关注突发事件易发地带。应急完毕后,后勤部门及时动用应急资金中的流动资金购买补充应急物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学生心理问题监测。前诸多高校突发事件因学生心理问题而起,而该问题因平时不易发觉,破坏性大而成为高校应急中的棘手问题。据此,高校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库,对检查中暴露出的一些有心理隐患的学生应给予关注,适当地由心理老师介入;加强日常师生沟通,确保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及时排除隐患。

(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评价。以组织弹性来衡量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工作水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弹性是指其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 包括恢复到正常绩效水平 (应急资源储备、专业救援人员比率等 )的速度。只有高校应急系统具有足够弹性,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3.响应阶段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人员及时将信息反馈至应急办,应急办负责学生工作与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通知相关部门,合力控制局面。同时以电话方式口头报告党办、校办相关负责人。党办、校办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应急管理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应急办人员介绍突发事件起因及目前情况,对事件发展作出评估,而后根据高校已有预案或参考预案库中预案,制定解决方案,分配各部门任务。

各部门根据会议安排,负责相应工作。卫生处负责伤员健康恢复工作;后勤部负责应急物资的供给;学生处处理与学生有关事件,安抚学生;保卫处维持高校正常秩序,加紧巡逻;宣传部作为校方对外新闻发言人,负责向校内外公布事件进展,避免谣言产生,同时防止媒体过多报道产生负面作用,使事件成为反面教材;心理咨询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涉及人员的心理干预,稳定师生情绪;法律咨询部门确保事件的处理依法进行,收集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资料,为事后处理问题做准备。

4.恢复阶段

恢复阶段首要任务是排除危险因素,防止次生灾害,该工作主要由保卫处和后勤部负责。其次,评估损失,由应急办联合后勤部检查登记受损物资,人员伤亡,整理成书面报告,报党办校办,动用应急资金修复受损设施。 再次,心理干预,由心理咨询部门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对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心理创伤,助其走出阴影。对于受打击较大的人群,需进行长期心理干预。然后是经济赔偿问题,突发事件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赔偿问题,双方常在赔偿金额问题上进行拉锯战,严重影响事件的快速解决。高校可设置法律咨询部门,由具有律师资格的人员常驻该机构,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赔偿问题的谈判,从法律角度加速赔偿问题的解决,依法办事。最后,由党办校办组织召开突发事件应急总结会,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会议内容整理成知识,以报告形式存入应急管理预案系统。对此次应急中人员表现进行奖惩,应急终止通知。

三、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上文中提到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每一类相应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如下:

1.自然灾害类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驻地发生自然灾害危及高校的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包括气候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类应对策略为:遏制致灾因子,降低高校脆弱性,做好各个方面的监控和相应管理工作,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具体有:注意建校选址,远离地震带和火灾高发区;建立和定期疏通排水系统等。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应急办公室。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能,并进行相应培训,从而在事件发生时能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地做出正确而高效的决定。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应急办的协调下有序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确保受灾人员安置及救灾资源供给。

2.事故灾难类

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发生各类事故灾害所造成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校园周边安全事故等。除自然灾害类事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外,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保卫处制定日常行为规范,远离和监控各种可能的致灾因子,如禁止使用违章电器,禁止乱接电路,校园内车辆限速行驶等;后勤部门注意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对安全通道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并定期与宣传部门联合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应急办负责人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排人员疏散,报警接警;卫生科负责现场急救;宣传部门事件起因及进展,避免谣言产生;心理咨询部门对受影响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最后,由应急办调查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3.公共卫生事件类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该类事件应注意监控校内及高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普及相关常识。在高校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科针对该问题迅速给出急救和防控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和疫情扩散。宣传部及时公开事件处理进展,做好与师生家属、媒体的沟通工作,与心理咨询部联合对师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恐慌和谣言。事后,应急办调查事件原因,并由法律咨询部门负责处理相关经济赔偿工作。

4.社会安全事件类

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内发生的社会恐怖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预防和应对该类事件,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相应照顾,避免民族宗教事件的发生;安保部门防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遏制该类事件的致灾因子。心理咨询部门根据心理健康库的资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师生出现极端情绪。注重安保部门人员的日常训练,加强安保监控力度。事件发生后,应急办人员及时赶至现场,保护案发现场,第一时间联系警方,配合警方调查。事后宣传部门进行相关信息公布,心理咨询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不断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急待解决。本文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减轻、就绪、响应、恢复四个阶段,并结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提出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将数据库知识运用到高校应急中,建立师生心理健康库,随时监控,防止他人因心理问题暴力伤人。将法制观念引入高校应急管理,以法制化加速突发事件的解决。注重媒体的双刃剑作用,合理运用媒体公布讯息,避免谣言,同时防止媒体过多报道使事件成为反面教材。随着科技发展,类似于三维GIS技术也将运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使得管理科学化。一个越来越系统、法制、科学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必将有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避免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丁烈云,杨新起,等.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2] 施雪华,刘耀东.中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1(2).

[3] (美) 伊恩·I·米特若.危机!防范与对策[M]. 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娄钰华,李生校.高校危机管理策论:一个模型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

[5]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3-45.

[6] 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出文献版社,2010(8).

[7] 肖潇,朱大明,夏蓉.基于三维 GIS 的校园火灾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河南科学,2011(1).

[8] GwyndafWilliams,S tuart Batho,LynneRussell.Responding to Urban Crisis- The Emergency Planning Response to the Bombing of Manchester City Centre [ J].Cities, 2000, 17( 4 ) : 293-304.

[9] 赵林度,程婷.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弹性研究[J].软科学,2008(3).

第5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领导者;应急决策

一、互联网时代使突发事件更加具有主观性和信息特征

1.个人主观体验更加深刻多样。当今时代,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使得个体力量增强、个体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互联网使一名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可以轻轻松松地越过某领域权威人士们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制定的评价体系和专业知识,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机会。个体力量的集聚释放出了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互联网时代使突发事件的传播风险迅速叠加升级,如同原子裂变,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使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主观认识和亲身体验前所未有地增强,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大量发表评论和看法,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2.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高效便捷。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信息以指数函数的增长速度传播已成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通常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公开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从事故发生到人们知晓情况一般要经历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非常多样,人们可以在事件发生的数分钟之内就了解到大致情况。互联网新媒体运用视频、音频、动态图片、照片等多种手段展示突发事件信息,效果更加生动直观,能够迅速引起公众关注,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进程。

二、互联网时代应急决策面临的挑战

1.时间紧迫性。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通过新媒体发表大量的评论,并不断对领导者决策的正确性和公平性提出质疑,突发事件处置情况成为特定时期内社会关注的焦点,领导者应急决策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由于事态发展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应急指挥和物资调度的任务十分繁重,领导者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这对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信息混乱无序。突发事件发生初期,真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迅速传播,领导者面临辨别信息真伪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的数据蜂拥而至,真假难辨,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会大量负面信息,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对社会危害极大。领导者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应急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信息报送方式获得的,也就是事发地政府的报告,而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存在环节多、流程较长等弊端。再加上事发现场往往受通信网络故障、交通中断等因素影响,事件的类型、规模、持续时间及造成的损失、影响等情况不能准确及时送达给领导者,领导者要经历一段“信息饥饿”时段,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事态发展的所有信息,从而对领导者迅速果断决策造成干扰。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急剧变化的特点,决策者获得的信息有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滞后的信息。3.决策的高风险性。应急决策是在一种外界环境高度不确定条件下对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决策情形,由于决策实施效果的不可逆性、突发事件的高度紧迫性及复杂多变性,给领导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处置不当可能会使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甚至发生次生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安全财产损失。同时,互联网新媒体对事件的各种猜测和评论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紧张感和焦虑感,领导者的决策措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稍有不慎,就会在互联网上引起铺天盖地的批评。公众关注着事件处置的每一个环节,对接下来的处置措施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领导者面临着准确决策的压力,也面临着应对突发事件给公众带来的激动、焦虑的紧张心理,以及如何疏导公众情绪的难题。4.事件动态变化。突发事件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情况十分复杂,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发展态势难以准确预测。突发事件变化很快,关联性强,一起自然灾害处置不及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后,极易导致社会安全事件,从而危害社会稳定,后果不堪设想。领导者的一次决策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决策的实施效果可能在短时间内是不明显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使突发事件的危害消于无形。

三、互联网时代应急决策的基本理念

1.时间第一理念。由于突发事件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严重破坏性,不及时处置化解,不仅会增加危害,加重损失,还可能还会引发其他事件,所以,领导者应急决策从一开始就要把时间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来对待,每一次决策都尽可能做出时限要求,争分夺秒,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迅速开展抢险救援,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同时,领导者需要对事件的发展态势保持敏锐的感知力,根据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调整决策部署,适时更新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情景下,领导者的应急决策是高频次、不间断的,还要注意解决好应急决策效果的滞后性问题,加强决策方案的前瞻性和超前性。2.信息透明理念。互联网时代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蓬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便捷,突发事件发生后,封锁信息是没有效果的,政府如果不及时向社会权威消息,谣言、传言就会迅速占领政府留下的消息真空地带。因此,领导者要注意按照信息透明公开的原则,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损害及救援处置情况,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3.以人为本理念。财产的损失是可以弥补的,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领导者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决策者要注意保障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加强救援人员的防护工作,制订科学的救援计划,合理分配救援任务,注意轮换和劳逸结合,充分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依法决策理念。领导者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如果违反法律法规处置突发事件,会使处置工作更加复杂,陷入被动。应急预案由政府及其部门颁布施行,是政府的施政措施,体现了法律法规的要求。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置的标准化、流程化反应程序,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则和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者应依据对应的应急预案,部署抢险人员根据预案各司其职,并完成应急响应程序,这也是依法决策的体现。但是,领导者也不能固守预案,而要根据突发事件现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做出决策。5.科学决策理念。突发事件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领导者的决策要符合科学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时刻关注动态发展情况,科学制订和实施应急救援、疏散、安置等方案,坚决避免群众受到二次伤害。专家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够显著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因此,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专家智囊的作用,迅速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突发事件处置现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直观归纳,对突发事件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与研判,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频率和强度,帮助决策者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6.程序简化理念。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尽管也有一定的模式可供遵循,但是由于瞬息万变的特点,应急决策更需要依靠领导者的智慧、胆识和经验做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置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的事发现场,人力、物力条件限制了领导者的选择,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专家会商的充分程度比较有限,没有完整的决策方案供领导者参考,没有反复论证的机会,领导者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处置决策,确保抢险救援的迅速开展。

第6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对于网络机房而言,突发事件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可能对机房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进行处理的事件。威胁机房安全的突发事件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比如冰雪、洪水、地震等;也可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管理疏忽所引起的火灾,由于维护不及时导致设备老化所引起的突发性系统故障,由于操作不当致使负载过高所引起的系统崩溃等等。无论何种原因,突发事件都是威胁机房安全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它也成为机房管理中的“痛点”。

在金融和IT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的关键性越来越强,作为网络心脏的机房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在突发事件面前,机房却显得更加脆弱。2005年11月,东京证交所发生大规模系统故障,导致停盘;2006年4月,全国银联系统发生故障,全国跨行交易瘫痪8个小时。IT行业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系统故障甚至崩溃,从而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因此,如何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正成为包括金融和IT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信息系统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应急预案:有备无患

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因此,提前做好防备、制定应急预案也是处理突发事件、保障机房安全的极佳途径。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机房环境和设备,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突发事件虽然不可控,但通过事先制定应对措施,则能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沉着应对,减小损失。

应急预案必须做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科学性是指预案要科学有效。应急预案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应该包括具体详细的预案文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等。预案的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基础。可操作性是指应急预案应当切实可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按照流程高效地处理问题。为了保证预案的有效性,必须对其进行不断地检验、反复地论证,制定好预案之后通过战前演练确保能够充分使用一切资源,达到理想效果。

应急预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应急预案对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比如艾默生网络能源,作为业内领先的网络能源设备、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一开始只有面向设备的常规预案,局限于故障设备的处理,后来在多次救灾和应急保障过程中,建立了灾变事件应急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在公司的内部形成了跨部门的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了应急预案。正是由于有完善的应急预案作保障,在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以及支持奥运当中,艾默生网络能源表现卓著,很好地践行了“关键业务全保障”的理念。

艾默生预案管理服务:

价值凸显

第7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美国地质调查局了很多关于地震分析的数据。在这些分析图中,不同色块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直观地显示出各个地区地震的级别和强弱程度以及分布,很清晰地展现了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如果人们把地震波传播的分析图叠加上去,同时把移动通信的基站分布图也叠加上去,再用红色标出受到危害无法工作的基站,就能够了解到需要救助的地点和基站状况。

这个例子非常直观地展现出了位置智能的概念。位置智能的概念是由Pitney Bowes MapInfo公司最先提出的。Pitney Bowes MapInfo亚太区战略行业总监肖恩•李察斯(Sean Richards)指出,所谓位置智能,就是把技术、相关数据和服务与专业经验结合在一起,使一个组织能够可视化地分析自己的数据,并据此采取行动;利用其运营环境和外部因素中与位置相关的信息,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支持。简单地说,位置智能就是把位置信息与商业信息叠加、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业务信息可视化,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应急救援上大显身手

在应急服务领域,位置智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洪水、地震、疾病爆发等突发事件发生,政府机构不仅需要在内部进行沟通,还需要对外沟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找到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向公众公布。此外,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快速锁定事件发生的具置,如何快速安排人员作出反应,都给相关部门带来很大的挑战。位置智能正好能在这些地方带来很大的帮助。

2003年,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森林火灾,造成了大量房屋毁坏,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当时尽管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采取了很多应急措施,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官方调查发现,如果在之前能够利用位置智能来支持消防的规划、制定和决策,情况会好很多。

根据MapInfo的位置智能解决方案,相关机构可以在火灾发生时,坐直升飞机在火灾现场上空获得现场数据,或乘坐卡车去跟踪火灾蔓延情况,及时把现场数据输入到系统中。MapInfo位置智能解决方案能够把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集中起来,内嵌到核心流程中,从而能够在处理应急事件时做到有的放矢。这些数据可能来自GPS全球定位系统,还可能来自现场捕获的数据,甚至是卫星传输的图像。

政府应急服务机构如何通过位置智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应急预案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假设案例来说明。假设在一个仓库里储存了大量化学药品,这些化学药品因为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一场火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决定派四组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人员前去防止火灾的发生和附近居民的疏散。在火灾发生时,互联网可能没法访问,手机信号可能中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局需要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生成位置智能报告,并快速把报告打印出来。志愿者拿着这些报告,可以迅速了解受灾区域的一些情况,包括在这个区域有多少所学校、多少医院、多少康复场所,就可以让志愿者的工作有所侧重。此外,系统如果能提供有多少当地居民说英文、多少居民说其他语言这样的信息,就能更好地根据志愿者的语言能力进行分配。

关键是内嵌到流程中

事实上,不仅是政府部门,任何一个企业、机构都有可能遇到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不可能避免的,关键是危机爆发后,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应急处理。如果把位置智能内嵌到商业智能中,内嵌到机构的业务流程中,就能很好地利用位置智能来帮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

位置智能的价值通过定位、可视化、分析、规划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通过定位将用户的业务数据与位置信息相联系,这一步是实现位置智能的基础;第二步,可视化,基于定位后的数据可视化相应的行业模式或者趋势,帮助企业发现潜在信息,数据可视化是实现位置智能的关键;第三步,分析可视化后的数据,通过识别模式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和趋势,从而帮助企业确定业务风险和机会;第四步,将分析结果和企业规划相结合,实现位置智能最终目标。

一些保险公司将位置智能内嵌到业务流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MapInfo在澳大利亚有一家从事保险业务的客户已经利用MapInfo位置智能引入了非常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进行财产险、人身伤害险等险种分析时,他们将位置信息与保单相关信息叠加起来,很容易找到投保人所在位置与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保险公司某天接到一个客户电话希望为他的房屋购买财产险时,保险人员将房屋地址信息输入电脑中,便立刻可以得到相关数据。此时,保险人员的电脑上出现一个图,图上用红箭头表明房子位置。保险人员可以上下搜索信息,清晰了解房屋所处在位置发生洪灾、火灾、地震、飓风等灾害的概率,系统自动判断出这个房子的风险有多高。如果经过系统自动分析,认为房子是低风险的,保险人员就可以出保单;如果系统判断这个房子风险很高,就需要专门的保单风险分析人来做进一步的评估。

链接:位置智能与传统GIS的区别

位置智能源于GIS,高于GIS,在理念、功能和应用等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的GIS。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GIS侧重于技术,而位置智能是应用导向的,它不再孤立地进行图形和图像的表述,而是以空间位置分析为基础,实现综合信息的可视化展现、商业智能的规划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支持;

第二,传统的GIS一般是专用系统,而位置智能不再局限于封闭独立的地理技术,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通用技术,可以帮助各行业的客户完成分析与决策,因此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

第三,传统的GIS基于部门内容应用,多是封闭系统,而位置智能可以很容易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从而减少信息孤岛;

第8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仅供参考

为保证有效平稳处置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中,实现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密防范、妥善处置,保障互联网网络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信息资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本系统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县上分类情况。

(1)i级、ⅱ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局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控制能力,需要县级各部门协调解决,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2)ⅲ级。某一部分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属县内控制之内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3)ⅳ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系统发生或可能导致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减少损害。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产、信息资产遭受损失。

4、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5、定期演练,常备不懈。积极参与县上组织的演练,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二、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分管领导,成员包括:信息全体人员、各通信公司相关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发生i级、ⅱ级、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属于i级、ⅱ级的,向县有关部门通报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3、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ⅱ级、ⅲ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6、负责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要进一步完善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确立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3、及时上报相关网络不安全行为:

(1)恶意人士利用本系统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网络安全状况、安全形势分析预测等信息。

(5)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请技术人员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必要时采用断网、关闭服务器等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向上级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报。

2、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有可能演变为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技术人员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现场指导、组织设备厂商或者系统开发商应急支援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要根据县有关部门的要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支援力量,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建立与现场通讯联系。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运作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申请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三)信息处理

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技术人员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符合紧急信息报送规定的,属于i级、ⅱ级信息安全事件的,同时报县委、县政府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

(四)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五)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将各监测统计数据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相关网络安全处置流程

(一)攻击、篡改类故障

指网站系统遭到网络攻击不能正常运作,或出现非法信息、页面被篡改。现网站出现非法信息或页面被篡改,要第一时间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取证并对其进行删除,恢复相关信息及页面,同时报告领导,必要时可请求对网站服务器进行关闭,待检测无故障后再开启服务。

(二)病毒木马类故障

指网站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存在安全隐患。

1)对服务器杀毒安全软件进行系统升级,并进行病毒木马扫描,封堵系统漏洞。

2)发现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要立即对其进行查杀,报告领导,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上报。

3)由于病毒木马入侵服务器造成系统崩溃的,要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数据恢复。

(三)突发性断网

指突然性的内部网络中某个网络段、节点或是整个网络业务中断。

1)查看网络中断现象,判定中断原因。若不能及时恢复,应当开通备用设备和线路。

2)若是设备物理故障,联系相关厂商进行处理。

(四)数据安全与恢复

1.发生业务数据损坏时,运维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检查、备份系统当前数据。

2.强化数据备份,若备份数据损坏,则调用异地光盘备份数据。

3.数据损坏事件较严重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经部门领导同意,及时通知各部门以手工方式开展工作。

4.中心应待数据系统恢复后,检查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重新备份数据,并写出故障分析报告。

(五)有害信息大范围传播

系统内发生对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件、短信息等网上服务中大量出现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害、敏感信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报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启动预案;或根据上进部门要求对网上特定有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由上级职能部门采取封堵控制措施,按照市上职能部门要求统一部署启动预案。

(六)恶意炒作社会热点、敏感问题

本系统互联网网站、电子公告服务中出现利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集中、连续、反复消息,制造舆论焦点,夸大、捏造、歪曲事实,煽动网民与政府对立、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情绪,形成网上热点问题恶意炒作事件时,启动预案。

(七)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地互联网遭到网络攻击

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系统互联网遭受网络攻击时,启动预案。要加强值班备勤,提高警惕,密切注意本系统网上动态。收到信息后,及时报警,要迅速赶赴案(事)发网站,指导案(事)件单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收集、固定网络攻击线索,请求县上技术力量,分析研判,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做好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记录,协助网站恢复正常运行并做好防范工作。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状况和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

七、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各成员应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以确保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联系到位。

(二)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做好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调用。

(三)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具有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四)交通运输保障

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物资、信息传递的需要,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五)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感性,建立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妥善处置。

正确区分和处理网上不同性质的矛盾,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严守工作秘密,严禁暴露相关专用技术侦查手段。

第9篇:突发事件解决方案范文

近几年,许多学校发生了一些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突发事件,例如集体食物中毒、校园自杀、校园自然灾害、暴力事件等。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时间要求紧迫性、影响广泛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大学生很难用一般解决问题的手段应付,许多人会感到焦虑、无助、不安甚至恐慌、产生重大应激反应。以此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1]

所谓校园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各种各样危及师生人身安全、财物安全及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安全等的意外事故、事件的总称。

所以我们要做是立足于治理大学生突发事件,思考有什么措施可以使事件不发生、少发生,并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大学生突发事件成因研究与思想政治预警机制教育研究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体现和标志着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力的不同高度与层次。[2]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治理主要分为类型特质、处置程序、侵权责任、治理策略四个方面。

一、类型特质

1.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

猝死、自杀、自残或自虐、重大疾病、食物中毒、集体性流行疾病感染、出走或失踪、打架或群殴、贵重财物失窃、交通意外伤亡、宿舍火灾、集体性聚会、罢课或罢食、溺水身亡及网络信息传播不当等事件,这些都是现在高校环境中常见的突发事件。

2.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特质

不确定性、风险纠纷。

二、处置程序

案例:2012年10月13日凌晨2时左右,学生靳某(男,26岁,无疾病史)在寝室突发心绞痛,寝室同学发现情况后及时拨打120,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后,医院并未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学生于3点20分左右病发,抢救无效,学生死亡。

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学院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并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通报学生状况,确定学生死亡后,因医院不能安置,征得父母同意将学生安置到殡仪馆。同时学校及时报警,保护现场。待家长到校后,校方积极配合家长处理调查、善后事务。同时辅导员做好其他学生的稳定工作,避免不实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引起学生恐慌。最后家长接受医院赔偿,学校予以慰问金。[3]

等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采用“转、救、传、安”等措施响应。

1.转

转即转移。意外事故发生后,辅导员应清理现场,避免多余的学生围观,使现场更加利于事故的处理。

2.救

救即抢救。事故发生,最重要的还是受害的学生,自己不是专业人员,无法对事故的伤亡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只能依靠专业机构,所以现场人员不应随意处置学生,应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

3.传

信息传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事态的发展情况。辅导员不能做出所有判断,这时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所有情况,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撑。

4.安

安顿学生、安定秩序、安置学生及亲属、安定学生心理、维持秩序,这些都是后续我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对事情的认识的敏感又片面的,辅导员应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和正面引导,确定信息正确的流通。

三、侵权责任

案例:学生贾某在校园被掉落的树枝砸伤肩膀。贾某的家长认为校园的都归学校管理,学校未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因而向学校索赔。而学校认为,大树倒下属自然因素,责任不在学校。双方协调未果,最后诉诸法律。

事件中的行为主体是辅导员、院校领导、家长、同学、媒体。事件处理过程中,由于行为主体扮演角色的不同,使事件有更多的方向发展。

1.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协商解决:

事件双方通过自己协商达成处理结果。

2.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调解解决:

侵权发生后,学校、受害学生及其监护人、应承担责任的其他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等请求有关调解机构或调解组织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侵权赔偿等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

3.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诉讼解决:

如调解无效,侵权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可提起诉讼。

四、治理策略

意外事件处理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兼顾“情、理、法”、“快、准、净”将结合的原则,牢固“防不胜防也得防”、“管了没有也得管”、“说了不听也得说”的观念。抓好五项工作:

1.预防为主,教育为本。

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可控性差,应在预防上下功夫,努力建章立制,发挥制度的有效性。应创新学生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方法,启迪学生的心灵,做到率先垂范,以德感人。

2.重点人群,重点看护。

对学生情况准确把握,对于有心理疾患、情绪波动较大、行为怪异、生活压力大的学生应作为“重点人”和“重点事”给予重点看护,决不能让明显暴露出问题的学生发生问题。

3.敏感事件,公平、公正。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敏感事件,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避免引发矛盾和问题。

4.健全制度,抓好队伍。

要预防和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必须重视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管理,用制度提升工作水平,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素质全面的管理干部队伍。[4]

5.学校、家长信息畅通。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校与家长之间应保持信息畅通,对于学生中的重要情况,辅导员应及时向家长通报,取得家长支持,共同协商问题解决方案。

五、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面对突发危机事件,不同学生心理反应迥异,甚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头脑冷静、行为沉着;有的学生急中生智,想方设法摆脱困境;有的学生则表现为知觉狭隘,思维紊乱,恐慌、悲哀甚至绝望,盲目行动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产生心理危机,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他对自己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情绪反应状态。

1.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中成长,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在遭遇突发危机事件时,意志品质差,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不知如何寻求他人和社会援助,利用有利条件去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自主性、活跃性和敏感性,但又具有轻信、偏激、冲动等特点。作为这一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更易表现出怀疑、无措、茫然、惊慌甚至绝望。

2.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环境因素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很少学校重视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应激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提升上,造成学生对突发事件的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应对策略。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偏差。一方面,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学习成绩如何,但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状况则不予重视;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自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强应激心理素质,这就使得孩子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危机意识,更缺乏危机事件的应变和心理承受能力。

六、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主要措施

1.应对危机,教育是关键

危机教育是指使学生具有危机意识、防范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广泛宣传教育。

2.应对危机,人员是保证

应对危机,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强身健体,健壮体格,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危机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3.应对危机,组织是基础

学校危机管理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要求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明确,学校组织结构设计优化,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机制高效、动态、持续。这样才能保证危机到来之际,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的损害,同时对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危机,也具有极端重要性。

4.应对危机,沟通是捷径

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从沟通角度入手,首先要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积极配合;其次要保障校内信息渠道的畅通,一旦出现危机苗头,要迅速上报,层层反映,以便学校的管理层迅速决策,将危机控制在初始阶段。最后,面对社会危机,学校可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

5.应对危机,环境是重点

在学校危机管理中,学校应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危机发生时来自外界的放大或冲击效应,,这对于事态的发展和平息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