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 车辆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29-02

目前,我国相当多工程类专业的培养都强调理论的培训而缺乏实践的锻炼,这就使很多大学生缺少实际经验、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一些急需专业人才的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课题组就此针对国际和国内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做了研究,依托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及郑州市产业集群优势,采用“2+2”培养模式,搭建“2基地、3层次、5模块”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两全一双、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从而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1]

目前,我国设置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大约有126所,其中河南省有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洛阳理工等高校。河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其车辆工程专业已有1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依据地理位置优势和郑州市多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汽车设计、制造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关于工程师的培养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比较注重人才的培养,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他们教学时采用的实践训练比较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把课堂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工程和操作上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包括如下方式:

1.美国高校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学生的时间规划成半天交替式,上午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下午、晚上去企业实习,参加工作,以此来积累经验,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学校将这些工作经验也计入学分。这样,学生每周可以积累15-25小时的工作经验。2.英国高校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的是著名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将工作时间安排在学习之间,先学习理论,再应用到工作中去,然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再次学习,以此得到提升。时间上,三年制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四年制要保证18个月的工作时间。3.德国高校采取企业主导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四年制教育,要求学生先进行两个学期的理论学习,然后确定大概的就业方向。第三学期学生就去企业实习工作,到第七和第八学期的时候,学生在导师和教师的帮助下接受工程师项目,并完成设计和工作。

二、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教育偏学术

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以论文级别来评比。

(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高校通常采用大班或合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不能进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国内大多高校仍在采用“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1.教学方式单一。2.教学方法呆板。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涵养和知识及其实践能力。

(四)在实践教育方面严重欠缺

近年来各高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在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的热情不够,责任感不强。此外,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再加上学校和教师对于实践教育的监管不充分,难以达到实践目标。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一)“2+2”模式培养

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汽车卓越工程师的人才需求,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制定了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方案紧密结合汽车技术前沿理论,以汽车工程关键技术为指导,以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复合型人才具有汽车技术工程背景,能掌握汽车技术系统理论和汽车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实施需要两个阶段(两年基础教育、两年专业技术教育和企业实践)的“2+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企业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6周。通过这样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知识创新的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以及工程专业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三个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的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方案突出设计了包括工程学概论、汽车工程专题课程、工程应用类课程、科研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对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感兴趣,以此逐步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第2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工程教育;行业特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4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本科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有了巨大的增长。另外,由于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很多部委院校划归地方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属性逐渐减弱。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这些院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承担着我国未来高级人才的培养重任。硕士研究生数量多、学科门类涵盖面广,怎样结合院校的历史、特色和社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操作规程,其中课程体系或课程设置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的理念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与优化,贯彻培养目标拉动的思想,提高培养质量。

一、背景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其本质是科研能力、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其导师的科研能力、视野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些院校的大多导师的科研来自于原院校所属的行业企业,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进一步强化行业特色,这样就决定了培养目标中行业人才培养成为主要目标之一。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与本科雷同;(2)科研训练不足,导师指导不够;(3)培养目标上,重学术性人才培养,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4)培养过程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5)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不统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二、研究生工程教育的本质与体系

研究生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知识传承和培养研究生的知识发现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学术研究为主要特征;研究生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解决工程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对接职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原部委所属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大多为应用型人才,因此引进工程教育理念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必要的。不同的目标定位,必然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教育资源组织和运行方式上都应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急需摆脱完全学术型观念和框架的束缚,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研究生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来支撑和保障目标的实现。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从结构上分,应包括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从层次结构上看,研究生工程教育有硕士和博士两级,目前主要针对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

三、研究生工程教育培养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设计

1.研究生工程教育培养知识结构设计。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设计是以高质量的创新能力、实用的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创新的知识结构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如图1所示为工程型人才知识结构框图,此图呈宝塔形状,塔基为宽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宽泛的相关知识构成;塔身由深入稳固的专业知识构成;塔尖由系统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构成;各知识结构之间充满了综合性方法论知识、实验与验证方法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使各知识模块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浓重的工程创新氛围。

2.研究生工程教育培养的课程设置。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实施。根据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特征,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运用CDIO(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课程设计方法,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核心工程基础和高级工程基础等知识;二是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具备的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实验与知识发现技能、系统思维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技能体系,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中,兼顾各方利益和尊重生态规律,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土程产品/系统的能力。

基于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设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必修课程和补修课程。为了更好地达成顶层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的各个层级中设置了与行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专业特色课程。①学位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增加了行业通识知识课程,使之对行业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②选修课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与专业任职资格挂钩。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增加了行业的前沿知识课和行业工程知识课,这一部分大多要结合研究生的研究、设计或工程项目开发、未来工作取向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等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③实践环节中案例科研、工程实践以及行业企业的工程实践列为必修环节,贯彻“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的认识论,加快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速度,提高认知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④补修与增修,对于跨一级学科考入或同等学力考入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跨范畴选择课题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内外的课程作为补修或增补课程,并进行考试或考核。⑤论文阶段,要求最终成果不仅限于研究论文,而是增加工程设计以及工程项目开发报告等。不论是论文还是报告都必须来源于实践,最好来自于企业乃至所在行业的企业。

3.培养目标牵引下的课程设置。当某个体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就要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为其选定各层面的课程,即明确哪一门课程、哪一个章节、哪一个知识点能够解决未来研究或工程中的哪个问题,使之充分保证目标的达成。以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研究方向研究生为例:①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工程领域中的流体流动、传热等问题,以数值计算和仿真为主要手段,开展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的工程应用问题的研究。近年紧密与我国高铁的建设相联系,研究解决动车运行各种工况下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就业于南北车集团的所属企业。课程配置时在学位课程模块中除选定其他学科基础课外,再选定《流体力学》、《现代轨道车辆》两门专业相关、行业相关课程;在选修课模块中选定《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应用》、《机车车辆高等流体动力学》、《车辆工程》等具有较强行业特色的课程;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内容都取自南北车下属企业的生产企业,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也锻炼了研究生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方向,主要面向汽车制造、机车车辆制造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系统,在应用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机构学理论、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其特点为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应用。在进行课程配置时在学位课程模块中选定《车辆工程》或《现代轨道车辆》行业相关课程;在选修课模块中选定《车辆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具有较强行业特色的课程;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内容都取自南北车下属企业的生产企业,如动车车辆转向机焊接、车体的焊接、地铁及城轨车辆的焊接等工程项目,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也使研究生知道了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意义,掌握了解决车辆制造过程中焊接自动化的工程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为机电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展望

在过去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学校和导师都不断地对工程型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也总结出很多经验,制定了一些切实的培养方案,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大多都按照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缺乏系统的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方案。本文所述内容也是我们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初步实践的总结,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论述。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工程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意义,并构建系统的培养规程,特别要注重下列几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落实:第一,大力构建产学研联盟体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的条件与机会;第二,推动与职业任职资格及国际研究生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对接;第三,积极营造崇尚工程文化的氛围,提高公众、社会及学校对工程人才和工程教育的认识;第四,主动培育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适应未来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2):43-46.

[2]汪应洛.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J].西安交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8.

第3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 培养模式 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3-01

1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1]。

2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2.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在外在制度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下,产学研合作各方以追求共同的潜在利润为基本动力,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围绕交易费用和争取剩余索取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合作博弈中形成的激励、约束、监督等原则的作用过程和行为总和[2]。车辆工程专业应合理地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走出产学研结合的特色道路,必须根据车辆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展开平稳合作,在此同时也要注重保证企业与学校之间长期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当然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也要注重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保障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就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包括管理保障、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和体制保障。

2.2.1 管理保障

为使产学研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运作,建立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组织管理全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使得科技与其他合作方面在管理机构上的保证。

2.2.2 硬件保障

为了使产学研模式能够发挥它自身的优势,就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给予保障。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一系列参与实践的所需设备那是必须要供给的。

2.2.3 软件保障

加强产学研基地人才的建设力度,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试图建立与企业交互式渠道,使师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当前行业最新的生产技术。

2.2.4 体制保障

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顺利进行,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高等院校应主动联系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拓宽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给予明确的体制保障。

2.3 调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管理协调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发展。

(2)制定和实施各类计划,引导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一体化发展。

(3)制定法规、政策和制度,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特色发展。

2.4 评价机制

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考核中建立评价机制。

(2)完善科研考核的各项指标,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时间。

(3)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挥棒作用。

3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建构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平台,营造产学研培养模式专业环境

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内容融入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适时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作出修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形成了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3.2 建构素质拓展与科研讲演平台,营造产学研合作研究环境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可以建构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通过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营造浓厚的研究环境,以此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专业兴趣、学习热情,增进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事业心。

3.3 建构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营造产学研合作开放环境

高校能够汇聚优质办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能够建够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供给平台建设,是可以促进高校办学由封闭转向开放、由独立转向合作、由、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转向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3.4 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优势

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作为基本理念,把知识与能力并重(宽基础教育、精专业知识、重研究训练、强实践创新),以此落实为人才培养基本方案,这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是可以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4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我们与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在这些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引导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着本科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统一。

基于此,笔者认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立足于产学研优良合作,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形成以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在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相协调。笔者相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现行培养的最佳选择,也是现行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过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社,2001:88.

[2] 陈锦昌.工业设计学科产学研合作仁[J].工程图学学报,2005(6):160-163.

[3]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4] 王维,等.现代大学制度中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6(8).

第4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5

近几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异常旺盛,从设计到研发,从生产到维修,从整车到零部件,从保险到咨询,从物流到售后服务,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懂汽车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我院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于2005年开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招生,目前已经培养了7届本科毕业生,有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举办车辆工程专业的资格。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既需要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又需要在知识层面上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结构。

一、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注重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广博的专业知识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汽车专业知识。因为车辆工程专业属于机械类学科,因此,其基础理论知识,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知识需要牢固掌握;另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上的汽车工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务必使学生掌握广博的汽车专业知识,力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实际应用到汽车各色企业中。[1]

2.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务必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收集信息和有效利用科技文献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3.实践的技能

真理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除具备前两个方面的素质之外,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申请的各类科研项目中,锻炼学生设计并绘制产品工程图并尽可能做出实物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途径,让学生有机会到汽车企业的一线生产基地实习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回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明确他们的工作目标。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以上第1点、第3点上要求和其他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要求一样,在第2点的培养上,可以适当降低,譬如对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因为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很容易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1)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是指有考研志向的学生可以提前加入教研室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提前与硕士生接触参与课题组的课题,了解硕士的学习与生活,熟悉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激发研究兴趣,这种人才应具有广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2]

(2)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那些对生产实际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校与校企合作对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由工厂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或参与工厂的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生产岗位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进而在后续学习中可以针对生产中遇到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岗位实训相结合、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基地与企业现场相结合。这些模式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能力,能根据市场经济杠杆原理,实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应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重点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此应当对研究开发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要集中力量对管理型人才以及一线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我校处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占据着绝对的地理优势,有大量的汽车类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我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汽车工艺工程师、汽车零配件设计工程师和汽车企业管理工程师等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并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与前面所提及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专业课程设置就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并且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的就业以及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既然应用型本科最注重的是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就沿着提高学生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汽车企业为主线,我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专业论证和专业组的讨论,遵循学校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主要按以下几个模块进行设置,如表所示。[3]

四、结语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刚刚起航,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扬长避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适时、适度地调整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努力培养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国庆.英国汽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

第5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同济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2.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    

    4.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6.SL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管理研究      

    7.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    

    8.东莞市某公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9.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0.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整合与优化     

    12.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    

    13.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14.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5.基于闽台合作办学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16.混合动力技术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7.车辆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18.车辆工程专业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9.国内外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20.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21.车辆工程培养模式初探    

    22.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辆转向架架修技术探讨    

    23.关于混合动力技术在车辆工程领域应用的探讨    

    24.工程车辆自动变速系统模糊控制的相关分析 优先出版    

    25.《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在线投稿系统开通      

    26.工程车辆油气悬挂系统防进气装置研究 优先出版    

    27.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     

    28.基于“四轮驱动”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9.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0.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智能控制系统开发与试验研究    

    31.基于AMESim工程车辆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32.虚拟仿真软件在新能源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3.车辆工程领域中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34.车辆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考评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35.论行动导向教学在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6.《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在线投稿系统开通      

    37.《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6年总目次    

    38.基于ADAMS的工程车辆6挡变速器换挡过程仿真研究    

    39.电子信息技术在车辆工程上的应用分析    

    40.环卫工程车辆液压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优先出版     

    41.车辆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必要性探讨     

    42.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43.车辆工程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系统设计 优先出版    

    44.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     

    45.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反向设计    

    46.基于CDIO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47.《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在线投稿系统即将开通      

    48.《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年总目次    

    49.地铁工程车辆的应用维修管理    

    50.车辆工程类专业电工学教考模式的几点思考    

    51.工程车辆驾驶室噪声控制及声品质客观评价    

    52.工程车辆转向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53.PLC在某型工程车辆模拟维修系统中的应用    

    54.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车辆ATC天线安装支架优化设计    

    55.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56.工程车辆消声器性能分析及优化    

    57.《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声明    

    58.《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栏目索引    

    59.虚拟样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优先出版    

    60.车辆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    

    61.关于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62.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车辆转向架异响分析    

    63.交互式工程车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设计    

    64.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65.测绘工程监理方法探讨     

    66.阶梯式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67.基于Matlab/Simulink的工程车辆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研究 优先出版    

    68.简析工程车辆液力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性分析      

    69.基于51单片机对工程车辆闭锁离合器的控制 优先出版    

    70.电力工程车辆第三轨供电过无电区控制策略    

    71.工程车辆油气悬架工作过程热力学分析    

    72.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结构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优先出版       

    73.论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的热平衡计算     

    74.车辆工程核心课程先进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5.关于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76.工程车辆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进展    

    77.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车辆制动系统防寒设计    

    78.昆明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车辆制动系统设计    

    79.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优先出版    

    80.我院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81.碳纤维与工程车辆翻新轮胎复合强化模型及增强机理 优先出版    

    82.《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声明    

    83.基于遗传算法的某工程车辆起步特性研究 优先出版    

    84.郑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车辆主要部件选型    

    85.车辆工程类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研发    

    86.基于CDIO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87.协同创新模式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88.基于效率换挡规律的工程车辆换挡品质研究    

    89.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90.工程车辆驾驶室座椅H点设计研究    

    91.浅谈小波理论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92.基于CFD与ε-NTU法的工程车辆散热性能预估 优先出版    

    93.驾驶实习——车辆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94.车辆工程专业在应用型本科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 优先出版    

    95.产教融合培养“企业预备队”的实践与思考——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96.与专业认证相衔接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讨    

    97.基于模糊可靠度的工程车辆传动轴可靠性优化设计    

    98.Danfoss多功能阀在工程车辆中的应用    .

    99.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6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改革方案,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为响应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适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趋势,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对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因此,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轨道交通电气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特点弱化,逐渐等同于传统的电气化专业;轨道交通没有形成整体学科体系,使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形成“孤岛”;教师队伍没用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背景;“空洞”的理论教学与行业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缺少相应的工程训练;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甚至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实验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该专业的综合实验和工程训练。

二、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定位及特点分析

轨道交通电气化是一个工程应用、行业背景很强的专业,与轨道交通领域“车机工电辆”等专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彼此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模块之一,完善了“车机工电辆供”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建设体系,本着围绕职业竞岗位、岗位竞能力、能力设课程的原则,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电力网、牵引变电所及接触网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试验、维修和系统联调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工作。

三、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特点与需求,建立明确了轨道交通电气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培养具有工程项目筹划、分析、设计、管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使其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电气化牵引供电工程技术领域牵引变电和接触网方向的工程设计、工程调试、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应用性、工程化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四、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

(一)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社会调研和分析论证,传统的“学校形态”不能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载体、联合培养为手段、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新模式是该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达到发展共赢之目标。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核心工程技术人员为引导,以“一切为工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共建、校企项目合作等为主要内容,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评价和考核体系。最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健康运行,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建设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

建设“车机工电辆”综合试验基地,可以很好得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化”等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该基地不仅可以完成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运输与管理等系统内的故障再现、实物仿真和试验分析、系统及设备型式等试验,还可以完成轨道交通系统间的综合试验。既可为培养学生和教师一线技术能力、工程能力提供真实环境,也可为新运营模式、新技术、新装备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条件,同时也可作为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以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为例,构建轨道交通电气化实验平台,满足该专业的课程要求。建立具有层次化、综合化的试验平台,该平台对“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铁道接触网”、“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满足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的建立,为轨道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三)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工程实际,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的运营、维护、故障诊断甚至延伸到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这必将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目前,大多高校专职教师很难达到此要求,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学校有意识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该行业研究课题和一些横向项目,以共同开发、出版该专业相关著作等形式使教师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及时了解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资料、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工作中,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使科研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选拔实习带队教师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安排实习带队教师时,主要考虑安排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方有较强项目合作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才能够完成。

(四)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本科实践导向计划”,对较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很大启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渗透到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规划、联合共建模式,构建一个涵盖轨道交通多工种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轨道交通”环境,满足学生工程训练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校企互聘形式实现“工程师进校园”,使学生和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零距离接触,明确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进课堂”,学生能够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具备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子课题为载体,开展具有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最终实现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双师化、培养体系工程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一整套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轨道交通是一个多部门、多工种的系统性行业,轨道交通各专业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行业群,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群的融会交叉、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益,畅通轨道交通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加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工程应用型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最终,确立以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家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2]曹荣敏,吴迎年,陈雯柏.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探索[J].培养模式改革,2014,(2):36-55.

[3]曾飞.地方本科院校交通专业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

[4]刘让雄,田金英.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

[5]苏青.建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型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与社会,2009,(10).

[6]蒋会哲,张桂林.“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第7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制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以下简称《国标》)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师范类专业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统一,按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工科专业融入新工科建设理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启动专业规范建设计划:印发《关于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举措和激励措施,全面统筹学校专业认证工作。初步确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车辆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6个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有师范专业参加师范专业认证,其中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英语数学专业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其余师范专业参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2个,支持教师就如何“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效、能力养成的关注和引导”开展研究。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天津市级“课程思政”精品建设课程为引领,立项建设20门校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集控录播系统、泛在学习中心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录播教室使用与管理办法》,鼓励开展校本慕课建设工作,基本建成《电路分析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等6门校本慕课。所有教室安装雨课堂软件。雨课堂使用人数在天津市排名前5。

第8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车辆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2-03

一、前言

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我省青口地区戴姆勒公司、龙岩地区新龙马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的成立,市场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阶段我系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不足,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车辆系教学模式的特色、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为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内容相对落后。(1)实践教学定位较低。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和专业基础过窄的现象。①我们所设置的多数实验课程按学科设置,且实验教学仅仅起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过程,整个训练操作循规蹈矩,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要求。②所设实验学分非常少,经常将几个实验加起来才满2学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学科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③忽视了实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车辆专业的迅猛发展,要求车辆实验的理论和技术能不断更新,以适应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但我们发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依旧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单一、陈旧、重复并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设备甚至已是市场上所淘汰的。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即每一门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实验知识交叉渗透少,最终使得整个基础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能力培养。

2.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本科教育的发展。(1)科研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弱。目前我校不少学生仅仅利用计算机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试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设备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激情和潜力;也有一些导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但都较为陈旧,无法进行更精确的试验,也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毕业课题陈旧,与实际脱节。很多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要指导多名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工作繁忙,只好给本科学生确立一个重复性研究的课题。毕业课题就难以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选题水平不高,课题严重脱离实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缺少科学训练,使学生的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导师队伍管理制度中没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规范与条例要求,这让不少导师占空偷懒。其二导师队伍管理还缺乏相应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导师没有危机感。

三、现阶段我校车辆专业本科培养体制改革实质意义与具体措施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学院和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出“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方针,这对原有的培养体质进行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高技术性特征,即通过扭转传统的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较强的实用的、具有高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性特征,即在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嵌入职业岗位的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职业所需新技术人才;更有利于体现车辆专业特色,协助我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水平,提高办学能力,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本文根据本系专业特色,对学生培养体质作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的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核心课程学习”加“岗位素质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开设应用型课程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应用型教学方式。对该系列课程的教材、课件进行优化,突出实用性。岗位素质训练,以模拟企业工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的完整流程,构建在实践中学习的仿真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岗位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多举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工程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或参加企业实践,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进行授课。(3)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能力考核方法。对课程知识点分析,找到学科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联系,结合企业工作模式,以此来确定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围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来开发教学流程和模式,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或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实施。在对课程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部分技能性强、联系紧密的课程,以大项目的方式与考核合并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如:采用大作业、项目考核、答辩等多种形式。

2.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系列赛事旨在由各大学车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想、设计、制造一辆在加速、刹车、操控性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并且足够稳定耐久小型方程式赛车并参加比赛,以展示和证明团队的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大赛不仅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从而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研本共建”关系。组织部分对科研方面感兴趣的一年级研究生加入到车辆创新团队中。帮助本三、本四的学生一起钻研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通过这样的互帮梯队提高本科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较多时间向比较有经验的大哥哥大姐姐讨教,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尽早完成作品,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2)积极鼓励多学科教师参与,充分实现学院资源整合。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产品,包涵了机电、机制、机设、材料及车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创新设计,应充分发挥学院综合优势,优化各系资源,实现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所以在大赛导师队伍的构建中,我们提倡结合课题实际,选配以本学科教师为主,相关学科导师为辅的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3)积极创建创新实验室,优化学生创新实验条件。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均有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室,为此,车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本科生又带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课外创新项目的研究。

3.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设备运行、汽车设计、维修、测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具有较强的共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对本专业的科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如下:(1)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车辆专业以“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与对口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约式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与省内多家车辆生产与零配件制造的公司签订校外本科实习基地。目前已经签订了龙岩地区的新龙马、福龙马、龙工;福州地区的东南、戴姆勒等,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厦门、泉州和漳州一带。(2)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岗位素养的培养,为保证本专业“双导师”实践教学新模式顺利运行,我们可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而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对于校内导师,我们要求能通过与企业沟通后加强自身的企业岗位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实践企业岗位素养。比如国家对图纸的规范与要求、公差的标定以及工艺的流程等等。(3)增加暑期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于合作办学企业,我们将这些企事业作为本科教育的暑期实训基地,让校内实验室得以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实习面更广,早日明确研究方向。暑期期间专门针对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以加强学生工程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按照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一个本科生四年实践环节一般要经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工艺实习、整车拆装和调整以及毕业实习。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学生大一下组织认识实习;大二组织金工实习、大三下组织工艺实习;之后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组织暑期实训项目,有选择地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参观、实习,完善所学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大四上时组织整车实习,学生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装和调整以及检测,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在大四下组织毕业实习,有目的地组织到某些企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先进的设备、工艺及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常绿,吴建华,范钦满,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8-79.

[2]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2.

[3]林健.淡实施“卓越上程帅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第9篇: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机电控制 专业建设 培养模式 实训体系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首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个职业院校均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内含城市轨道运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三个专业方向。为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包括机电设备维修、通讯与信号维修和供电维修三个专业方向,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设备维护、工程检修、系统改造等工作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提供者。

二、该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控制专业成立虽然已经有5年的历史,但是受到专业认知水平的差距、专业发展较快等现状的制约,这个专业仍不太成熟。通过对轨道系机电控制专业全面、实事求是的分析,该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专业建设的目标不太清晰

原来轨道专业只包含运营、车辆和机电三个专业方向。机电专业涵盖电气、信号、供电、自动化等几个领域。专业包含的内容过多,而学生接受能力和在校上课时间有限,造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含糊,没有形成清晰的专业建设目标。

2.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课程特点不太鲜明

机电控制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专业基础课与核心专业课开设不够合理。控制专业常规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开设较少,而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数量多、重复内容较多、课程知识体系较差。

3.实际技能较差,实训环节太少

实训课程体系不够全面。除钳工和电工两个实训项目外,没有更多的机电实训项目,没有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4.学生专业或者岗位技能要求不够具体

目前,机电控制专业毕业生除一部分要求考取低压运行电工证外,还没有其他的岗位资格证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关于专业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的目标决定专业培养人才的层次和质量,是专业建设的大纲。为了实现“培养合格的地特铁机电设备专业服务人才”的重要职责,建议明确机电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机电控制专业的建设目标,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复合型人才。现在,学生的专业课涉及计算机控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很少。试想,一个轨道控制专业的学生不懂计算机控制和网络,不懂检测控制方面的知识,他将来到工作岗位上工作肯定是非常被动的。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然向集信号、通信、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转化。

为了实现此目的,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增加一必备的专业课教学。

其次,虽然学校是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培养人才,但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将来都在轨道行业就业。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岗位技能,使得学生既满足轨道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其他岗位的需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拓宽学生就业空间。

最后,必须加强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

四、关于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设计。将现有的课程体系修改为以下几个类型:

1.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是语数外、德育、体育等课程。

2.公共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是轨道专业所必备的行业基础知识,如轨道概论、车辆设备、站台设备、运营组织等知识。

3.专业基础课程

如涉及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基础等课程。

4.核心专业课程

如车站机电设备、车辆机电设备、供配电设备、涉及地铁环境控制(通风,空调,消防),地铁ATC(ATP、ATO、ATS)自动控制系统、自动保护ATP系统、ATS自动监控系统、ATO自动驾驶系统控制等系统的使用维修知识。

5.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重点开发核心专业课程

开发的原则是说明书式的开发,结合轨道系统实际的应用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原理、功能、正常维护保养、故障分析处理几个环节。另外,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实训课程的培训,做到理论与实际同步进行,如此一来效果最好。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院与企业合作

多渠道与包括地铁公司在内的社会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工作。通过加强合作,既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又可以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安排学生在校内外集中实践及在企业顶岗实习。更多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

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设置情况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和整合,深入到地铁、轻轨等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形成轨道交通相关岗位的岗位能力体系表,将专业岗位标准细化到具体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制定与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