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文体活动对学校封闭式管理积极推动作用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研究,也是立足于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具有实际意义。本学期来,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有:篮球赛、运动会、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合唱比赛等,每周都有比赛项目和比赛内容,丰富了校园课余体育文娱生活。本文就学校15―16年下学期开始实施封闭式管理,前后几个学期,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在学校课余时间出现的违纪处分等情况,校园体育文娱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对封闭式管理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时间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晋兴在校学生。
1.2研究时间: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
1.3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
从学校德育处最近3个学期的违纪汇总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真实、有效。表一:
从表一数据显示分析,学校从15―16年上学期起实施封闭式管理以来,违纪行为比较多,特别是打架和群殴的事件所占比例更为突出。而实施封闭式管理以来,在下学期起,通过大力开展文娱和体育活动,对于出现的违纪不良行为总数从2015―2016上学期的45起下降到2016―2017上学期的9起,下降幅度显著,酗酒群殴已经杜绝,体现出文体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封闭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表二:
从表二数据显示分析,每一个学期违纪总和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各个专业部的违纪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表三:
从表三数据显示分析,每一个学期学生违纪行为表现总数一年级最多、二年级居中,都呈现明显下降。从男女生违纪行为表现情况分析,男生多数,女生个别现象。这说明一年级学生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引导。
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逐步摸索和掌握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需求。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0个班级,每个班级随机抽取10个学生,共发出100份问卷,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和结果如下:
1.3.1性别:A.男B.女,参与人数100人,选A为56人,B为44人。
1.3.2请问你每周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与上个学期比较?选A.增多95人,B.不变5人,C.减少0人。
1.3.3您参与文体活动的时间是:选A.上午0,B.中午6人,C.下午放学79人,D.晚自修15人。
1.3.4您参与文体活动的形式是:选A.学校组织比赛活动56人,B.兴趣小组36人,C.社团8人,D.俱乐部0。
1.3.5您对学校目前开展的文体活动情况:选A.很满意86人,B.较满意11人,C.一般2人,D.不满意1人。
1.3.6在如下的体育活动中,请问你对哪个活动最喜欢?选A.校运动会21人,B.篮球联赛42人,C.排球联赛8人,D.足球赛15人,E.趣味运动会3人,F.集体跳绳比赛6人,G.长跑比赛3人,H.拔河比赛2人,I.其他0。
1.3.7在如下的文娱活动中,请问你对哪个活动最喜欢?选A.文艺晚会28人,B.校园合唱比赛11人,C.十佳歌手赛29人,D.舞蹈比赛18人,E.健美操、广播操比赛 12人,F.其他2人。
1.3.8请问作为文体活动的参与者,你认为在参与中可以得到哪些收获?(多选题)选A.锻炼了体魄,放松情绪98人,B.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97人,C. 树立信心,体验成功喜悦98人,D.协调人际关系96人,E.培养拼搏精神96人,F.其他0。
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文体活动与上个学期比较选增多的95%,有很大的提高。参与文体活动的时间在下午放学和晚自修时间占绝大多数。参与文体活动主要依靠学校多种组织形式。对学校目前开展的文体活动情况满意度达到97%,体现学生对文体活动的认可。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中,选篮球联赛占42%,这与学校篮球传统项目的日常开展和推广有关。最喜欢的文娱活动中,选择比较广泛,各个选项都有一定比重,这说明学生对文娱活动的爱好比较广泛。参与文体活动锻炼中学生普遍认为收获是多方面的。
2研究效果与存在问题
2.1研究效果
2.1.1转变观念,以加强体育文娱队伍建设和创新校园群体体育文娱活动为中心,建立家校合一、全员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娱制度文化。
2.1.2在学校制度建设保障下,挖掘各种资源,开启立体化、网络化等实践研究,形成“落实高效,创新推进,保全提质”的活动特色。
2.1.3注重细节,规范过程管理,营造人人都关心学生体育文娱活动氛围,创新了学校体育文娱德育化,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体育文娱的氛围。
2.2存在问题
2.2.1针对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好,不能全面制定适合的“体育文娱活动处方”,建立学生活动档案。
2.2.2由于资源条件所限,学校很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不断提高。
2.2.3引导家长提高认识,主动了解、关注自己孩子的个性发展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沟通和加强。
通^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显示,实施封闭管理过程中,加强校园体育文娱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的控制是有帮助的。通过总结,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的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文娱活动,尽量让违反学校纪律制度的行为得到控制,将学校体育文娱活动提高到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运用,将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收获。从几个学期来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明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学校封闭式管理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一、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化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为了学校安全万无一失,强化后勤管理制度化,管理落实层层负责制,一岗一则、一人一则,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一方面学校注重了技防、物防措施的落实,在学校财务室、多媒体室、仪器室等重要部位加装防盗门窗,各楼梯口安装铁大门、摄像装置,另一方面加强门卫管理,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安排两名女教师值白班,两名男教师值夜班。同时,学校与110、119等建立警校联防制度,随时联系保持畅通。近几年来,由于后勤管理制度化,措施得力,我校安全责任零事故,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校园稳定。
二、学校后勤管理科学化
学校后勤管理科学化主要应用于环境和卫生两大方面。我校校园内卫生保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生值日负责,学生科将校内楼梯间、走廊等卫生范围分区划分到各班,由各班负责早、晚及大扫除时间做卫生;另一部分由学校的专职卫生保洁员负责,即学生上课期间负责操尝楼梯间、走廊的保洁和检查督促工作。此外,学校厕所有冲洗设施,每天专人冲洗。学校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职校医,负责学校的卫生保健及流行并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有效必修课程之中。由于学校重视,常抓不懈,我校环境卫生良好,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肯定,狠抓环境卫生,确保校园优美。
由于我校地处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用地面积有限,无法正常进行大面积绿化,尽管如此,我校还是因地制宜,在操场两侧和西侧实验楼前开辟了三块绿化地带,修建了花坛,栽种了雪松、垂柳等树木,花坛里种植了各种花草。同时,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效果,我校还购置了各种盆景,常年租花摆放,尽量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布置有书画专栏、公示栏、文化长廊、名人名言、学生习作等,真正达到“让墙壁说话,使花草育人”的育人氛围。由于后勤管理科学化,保证了学校环境的卫生,校园的优美和谐,让师生们以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学习,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后勤管理规范化
学校后勤管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学校资产管理方面。我校坚持规范学校资产管理,严防资产流失。实施制度公开、账目公开、明细公开三公开原则。主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设有专门档案记载,有固定资产使用、登记、维护制度,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财务是人们最敏感的关键词,只要后勤管理把财务理清,不是一本糊涂账,那么就被大家认可。近几年来,不论是新建的实验楼、教学楼, 还是校园网建设、大型设备购买等均纳入政府采购,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财、科学管理。学校设有仓库保管室,有专人负责,平时所有低值易耗品均有出入库登记。此外,在水电管理方面,我校因有一配电房,学校配有一名专职水电工,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学校所有水电改造、维修均能自行解决,保证了水电的正常供应,水电方面未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只有学校后勤管理规范有序化,才能使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四、学校后勤管理常态化
学校后勤管理常态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稳中求发展,完善制度、法规,建立健全长期有效机制,为学校以后的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出了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抓好后勤队伍建设
要想学校后勤管理进行规范,有效创新,后勤管理应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让领导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选拔后勤工作人员时,应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实行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双向选择;针对各项具体工作制订计划、明确责任,让食堂的全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所有管理环节进行了细化并狠抓落实;校级领导及值日教师每天轮流到学校安全巡视,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立即进行改进。
另外,后勤工作应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其能够安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后勤服务意识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步步走近,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呈连续下降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1 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1 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1.2 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2 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1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2 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年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3.1 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摘 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针对出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引言
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办学环境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高校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全面提升高校会计工作水平,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功能强大,数据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高校的财务管理。本文中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采用开放式财务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依托校园网,结合日常业务管理,进行动态核算与在线管理会计业务,集成多个子系统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本文笔者拟结合工作实践,就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做一探讨。
1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以来,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基本成熟,并趋于完善,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数据库支持方面,大部分高校已采用数据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库如ORACL、SQL等,具备了多用户操作、数据存储量大、高速安全运行的要求。但一些高校的财务系统依然采用数据处理能力弱的数据库如Access、FoxPro等,或者仍然依靠电子表格Excel来处理数据,数据的安全系数较低,数据的发表、统计不及时,不能有效地整合校园网内的资源。
系统模块实现方面,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模块基本涵盖了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总账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其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系统集成程度方面,大部分功能模块的应用主要在各自部门的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存在信息脱节的问题,而且内部的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充分共享,对外部提供的主要是信息服务,缺乏网络互动。
综合笔者的调查分析,高校的校园网软硬件环境基本良好,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传统观念的阻力
考虑到网络安全的因素,大部分高校没有将账务系统配置在互联网环境下,而是在完全封闭的内部局域网中运行账务核算管理系统。在不能彻底解决网络安全的前提下,高校财会管理人员依据谨慎原则依旧选择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采取内部局域网形式,而不主张工作内容的全面网络化。这种完全封闭的财务管理方式虽然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可靠,但是随着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方式已明显落后,网络化财务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
2.2系统集成度不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实时地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信息,系统衔接存在缺失,容易造成信息脱节。高校财务职能管理涉及部门比较多,以学分制收费管理为例,涉及财务、教务、宿舍管理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管理系统均是独立开发,不能实时共享数据,易造成收费信息的滞后,并存在错误与舞弊的风险。
2.3安全性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网络环境下保障系统数据的绝对安全、稳定。一方面在Internet/Intranet体系下,TCP/IP协议是开放性的,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容易受到网络攻击以及网络病毒的侵扰,造成系统数据的泄漏、丢失以及财务信息的破坏;一方面高校财务内部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没有恰当的岗位分离,使得系统的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造成信息滥用与流失。
3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建立数据同步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基于集成理念,依托校园网,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建立一个整体信息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当将会计业务与财务信息处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集成为一体,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生成,从而真正支持高校财务工作日常作业、控制、决策。
3.2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功能
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只能够处理日常业务,缺乏支持决策的功能。为此,高校财务管理软件需增加财务分析等功能,通过功能扩展,建立智能型高校财务决策支持系统DSS。由此构建的高校财务DSS可以通过现行系统收集、整理、存储的内外部有关数据,结合各种辅助决策模型,如现金流量分析模型、教育成本核算模型、固定资产调剂模型等,支持高校领导进行财务分析、决策,制定高校的发展策略。
3.3加强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
一方面要建设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的相关规定,建立网络环境下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系统使用权限,规范系统操作,落实安全操作责任制,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善、科学的高校计算机网络财务管理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健全技术,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在网络平台上,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保护系统的安全。在系统平台上,要使用能够进行权限管理的系统平台,设置系统的访问权限和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随时检查系统日志,对系统进行升级,针对系统的漏洞及时安装安全补丁。在应用平台上,要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软件,解决软件中存在的漏洞。
3.4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
网络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从高校内外的相关系统直接采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需要熟练地运用网络和电脑对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递和管理;要不断更新会计理念,掌握现代的管理思想和观念;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为此,高校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即既熟悉计算机管理又了解财务管理的开拓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组织财务人员培训,改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财务工作者。
【关键词】高校管理;校园文化;功能;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的出现与兴起拓宽了高校教育工程与教育管理的范畴,衍生出新的管理理论,使管理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从强调对物、对过程的管理,发展到对人、对目标的管理,再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的精神状态、对价值观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校园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向“文治”的方向演变。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也衍生出了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现代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也不再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市镇”,而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变得异常丰富,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们大都抛弃了以往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的观点,倾向于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高校校园文化。
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以及他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认同这样一种表述: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高校校园人为主体,在高校教学、生活、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和行为文化四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全体高校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校作为各种人才云集、知识丰富的圣地,其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不同的层次。从学术研究到文体活动,从专业知识学习到思想道德修养,都体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水平。
(2)渗透性。校园文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它通过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意识等渗透到人内心深处来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超前性。大学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身处其间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
(4)同一性。这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这种角色的统一,是其他文化范畴所不具备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内涵
通过前面的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生活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那么,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目的则是使高校内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渗透性、超前性和同一性的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些特性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无为管理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控制、监管、指令和命令,这无疑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文化管理的特点在于“不治而治”,即通过“没有管理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渗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内隐规范,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在顺应人性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但是无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即通过高校管理者的“无为”达到被管理者的“有为”。所以,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实现无为管理的必经之路。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的特性,那么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中,可以借助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特性,通过大学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达到人本管理的目的。
(3)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柔性管理
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以人性取代制度的管理模式。但是柔性管理并没有抛弃制度,而是使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对被管理者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并把管理者的意志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师生德育和高校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功能
1.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向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型文化建设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封闭型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建设的推进,完善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该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承担起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2.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精神氛围和学术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内在潜力、学术水平和创造精神,造就优良的师资队伍。
3.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校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团队精神的强化必须要建立在深厚文化积淀基础之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有利于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并使被管理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无疑会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师生德育方面的功能
1.道德认知功能
道德认知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师生的道德认知。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规定等刚规范具有强制认知作用。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隐性暗示作用,而且这种非强制性的隐性暗示作用的效果往往更好。
2.道德实践功能
道德实践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提供良好道德实践的生活氛围,这是以其广泛的参与性为基础的。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中生活、学习,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
(三)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高校的追求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师生的行为活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能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符合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行为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
文化一旦得到认同,就会形成一种凝聚作用,从各方面、各层次把教职工凝聚起来。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使教职员产生对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观念成为激励高校教职员工的标尺。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关注高校整体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并且在人创造文化以及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4.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暗示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的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约束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弥补了刚性制度约束带来的不足与偏颇。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纪元,我国高校也引入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和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缺少成熟发展理论和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发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难以形成科学的、成熟的发展理论。其次,高校管理者观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也较单一,他们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展的文化教育混乱无序,缺乏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管理活动缺乏的教育内涵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注重物质文化管理,忽视精神文化管理。管理者不断追加各种投入,以完善高校的物质配备,过度地追求物质档次必然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另一方面,高校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些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缺乏教育内涵的活动,容易造成简单的娱乐化倾向,难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3)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仅仅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视点局限在学生群体,忽视了教职工等其他群体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作用,没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5]
(二)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政策的制定。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才会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此外,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政策可以降低由于高校人员更替、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把高校校园文化纳人整个高校的办学轨道,形成全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通力协作的文化管理系统,加之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会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
(2)制定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发展战略
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把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和细化目标并,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格调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文化,它的这种历史超前性和开放性,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6]思想理论的超前性与现实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如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过大,就会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必要的,而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民情,从而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建设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
身处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签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限制,往往会犯下一些错误,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剔除文化糟粕、吸收文化精华,所以建设一支能够指导在校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就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更加有效地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将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茗.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詹春燕.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高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5]许鑫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8).
[6]古广灵,刘晖.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因,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学;教学管理;对策
1.中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关键,教学管理的成败关系着学校的命运,行政、德育和后勤的管理都和教学管理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教学,其它方面的管理皆沦为空谈。我国现代的中学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也认识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管理者对教学工作的忽视,遇到问题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导致一些问题重复出现,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教学质量。第二,有些学校实施的教学管理太过严格,比如要求班主任在自己没有教学任务时也必须到岗检查纪律,要求代课教师提前两周备课,每周进行教学质量测试,并当众公布结果,甚至要求老师对每次测试进行总结报告,导致老师疲于应付,甚至对于这些繁琐严苛的规章制度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有的老师缺乏创新理念,教学墨守成规,规章制度跟不上时代步伐,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第四,学校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五,有些学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青年教师比例大,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达标,缺少适当的教学培训,直接抑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六,在经济不发达的贫穷偏远地区,可用的教育经费有限,教学设备老旧,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和谐的校园文化,一些城乡结合的中学里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学生班级比较多,管理困难,学校疏于处理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急需找出解决的良方,才能对学生和家长负责,更是对学校本身负责。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2.中学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学管理思想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忌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思想,否则将是一盘散沙。有了统一的口号,管理者和教师才能团结一心,为提高教学水平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领会上级的教学指导,以创建优秀中学为目标,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外交流,找出适合学习的方法,灵活扎实地搞好教学管理工作。
2.2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制度细节
教学管理是个稳打稳扎的工作,需要抓住常规中的细节,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做到工作的制度化,应该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如校长应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熟悉教学管理工作,掌握教学管理动态,评价教学管理质量。教务主任应负责教学质量评比和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教学工作有秩序地进行。教务组长应定期进行教学培训,管理教学活动。年级组长应督促学生的学习,协助教务组长开展好教学工作。另外,对于教师可以倡导“三补、三落实”方针,即补知识、方法和信心,落实人员、时间和内容,实行严明的培优补差和奖罚制度。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才能将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
2.3 革新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学管理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中学的教学管理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破除封闭式的旧制度,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对中学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企业教育理念的渗透也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当然,改革创新的同时要坚持常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创新的思想要充分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法和策略的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精益求精地落实创新的教学工作。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2.4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树立骨干教师榜样
针对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的队伍,可以采取“培青催熟”方针,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带领青年教师,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比如,可以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组织各科青年教师进行同台竞技,促进各科交流,提升教学质量。或者将骨干教师的电子课件和教学录像分享到校园网供大家学习,教研组推出研讨课公议教学方法。平时可以举行青年教师茶话会,让大家的轻松的氛围中分享经验,攻克难题。对于进步突出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表彰,对于陷入瓶颈的青年教师要伸出援手。总之,骨干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应该真正发挥其辐射作用,带领青年教学快速成长。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对于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学校可以定期表彰学习和教学模范,公布优秀的文学作品,正确引导师生思想意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总之,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教学气氛,形成良好的校园口碑。
3.结语
中学教学管理者一定要将社会要求、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联系起来,明确教学管理改革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质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中学的教学管理与学校的兴衰成败直接相关,管理者必须在常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令家长和社会信服。
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2.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1.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年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三、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在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长期而艰巨的工任务,如何抓紧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尽全力避免或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新课题。下面结合几年来我们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索,谈谈我们的想法及做法。
一、健全安全工作的组织网络
1.要成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健全管理机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按照“一岗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各小组成员职责和分工,层层抓好落实,不留空档,不留死角,通过完善管理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
2.要加强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如值班巡逻和领导带班制度、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生安全管理制度、日常安全工作记录制度、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安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等。以制度促管理,以制度促规范,建立起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3. 落实《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制定《门卫岗位责任制》、《教师值周制度》、《重点部位领导划分责任制》,实行领导包班制、24小时领导责任追究制,做到不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学校要落实安全管理人员,重视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去实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要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特别是领导要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对所辖范围内的安全措施进行彻查,健全各种应急预案。要告知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分工,进行演练,使他们明确工作、提高认识,增强实际操作性。要对老师、学生多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举办知识讲座,做到人人懂得安全基本常识。
5.科学防范,重在预防,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要加强人防,坚决防止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制造事端。要加强校园报警点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要严格校园门卫制度和外来人员准入登记制度,上课时间实行封闭式管理,严防无关人员进入校园。要加强物防,配足配齐防护器械。值班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器械的技巧。要加强技防,确保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的安全。要积极落实“科技创安”,完善校园电子监控设施,在校园门口和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设施,加强校园重要部位和重点时段的安全监控,切实提高校内外治安防范水平,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安全工作无小事,时时处处查隐患
学校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安全隐患,从点滴做起,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班级要设立安全委员,及时做好本班安全隐患排查上报工作,以便学校及时整改。要严格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十六字方针,把检查作为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每周和重大节假日前必查的基础上,点、重点查、查反复、反复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疏不漏,不留死角。
三、强化宣传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常态化
学校要制定安全教育学习制度,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及季节变化,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并使安全教育常态化。
1.氛围教育。可利用校内的橱窗、板报、安全警示牌、广播站等宣传功能,营造一个“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使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
2.学校要利用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日(月)、消防教育日、防震减灾日等活动做好师生安全教育工作,班主任及安全教育课教师要上好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
3.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可定期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到校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案例剖析,法制咨询,一个个血的事实,一份份触目惊心的数据,一句句真挚的忠告,都会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四、家校联系,以辐射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实行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并非一个学校所能为,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协作,配合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1.对安全教育工作实行群防群治。
2.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围墙意识;信息公平;开放城市;零门槛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41-02
1.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阶段,已取得了显著的城市化率成果并为世界所瞩目,然而我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差异和矛盾日趋严重,虚高的城市化率数字背后,一系列亚健康城市化诟病日益凸现。这种以部分人利益为目标而发展的城市化必将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然而任何一个人包括决策者都不能以部分人的利益为借口而剥夺他人的社会权利。忽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资源所享有的公平权力只会使我国的城市化更趋向亚健康状态。因此,保障城市的社会资源为全民所公平共享应为最基本的城市发展原则和城市功能。然而,我们的城市围墙却成为阻碍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的最大障碍,中国人封闭的围墙文化根深蒂固,围墙作为一种安全防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作为一种阶层和阶级的隔离带,一种隔离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精神藩篱,无时无刻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作用。尽管人们似乎觉得社会治安还不足以让人放心地拆除围墙、栅栏,但围墙文化作为封闭保守的象征理应被拆除。因此,打破防御性的围墙甚至打破思维里的墙将成为保障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引导我国走向健康城市化之路。
2.围墙的含义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围墙意识,大到城池,小到机关、家庭无不围墙紧锁,各种形形的门总是试图阻挡外来的人们以保护自己。这种围墙意识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连人的心理也是围墙高筑,从国家到个人,都用一道坚硬的栅栏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隔开,既挡住了别人,也封闭了自己。现代中国的围墙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两类:
2.1有形的围墙
所谓有形的围墙是指用以昭示属地、区分社群并获得安全保障的设施,包括围墙、栅栏等。我国各类空间属地均以围墙相隔,尽管近年来全国实行拆墙透绿工程,但也仅仅是把厚重的围墙换成了疏空的栅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开放。(图1)
有形的围墙主要包括大型居住区、各类校园、大型企业、政府大院等空间的隔离围墙。这些用地一般只留一两个或三个出入口让属地内的人通行,并加设大门和保安,实施严格的管理。而这其中与市民活动联系最紧密的空间为居住区和校园,这些空间往往规模较大占据城市的一个或多个街区,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公共资源。我国的各类校园以教育的旗帜圈用了大量的城市用地,尤其是近些年的兴建新校区风潮更使得校园圈地越来越大,细数我国十大最美校园无不规模巨大,环境优美。同样,现代居住区趋向大型住区化甚至于趋向贵族化,严格管理的封闭高档住区越来越多。然而,校园以及住区包含很多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和休闲文化设施,加设隔离围墙大大降低了属地环境的质量,导致很多弊端。
首先,使属地形成自我封闭,不便于社会交融,交通出行不便。
其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属地内自然资源、公共设施、休闲场地的使用率,不利于城市整体济利益。
再者,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割裂,封闭的围墙使得属地内道路不为城市交通所用,阻碍了城市交通的通达性,降低城市交通的通行能力。
最后,围墙本是以安全防御为主要目的,但众多实例证明围墙在保障用地内安全性上并未发挥较大的作用。
2.2无形的围墙
所谓无形的围墙是指隔离各类信息、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一种制度和思想,它看不到摸不到却是真实的存在于社会中,阻碍社会的交融和公平。无形的围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信息隔离
我们正处于高速信息化时代,然而人们却不能自由地对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尤其是所需能取。往往还有信息垄断、信息隐瞒、信息阻塞、信息歧视等人为因素的阻碍。比如校园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只针对本校学生,城市的数据库内容不够完善以及无法为规划研究者所共享等,这不仅造成信息的不流通,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而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隔等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信息落差和网络普及上,在信息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往往就是信息贫困者。
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需要打破围墙,冲破封闭意识的高墙。
2.2.2门槛意识
我国社会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门槛,公共图书馆需要收费,社区和校园需要本属地的人才能进入,跨区择校费,拥有本地户口才可买房等等一系列门槛。这其中最重要的要属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的分割,表面上看,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过度急剧的有效手段,而事实上这是对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待遇,赋予城市居民以无上的优越权,遏制了人才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问题不在于户籍本身,而是赋予户籍的各种保障和福利。这便造成了社会自由交融的最大门槛。
3.社会资源公平共享含义
美国钢铁工业巨富安德鲁-卡内基的哲学是:只要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成功,这便是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理念的精髓。所谓社会资源公平共享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地区、社会出身、、居住期限、财产状况、政治态度、阶层等,都应该有公平享受整个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理念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3.1自然资源公平共享
这个层面主要是讲自然物质层面,换言之,所有的社会自然资源应该为全民所公平共享,不应为了建设高楼大厦,而剥夺居民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也不应建设服务少部分高端人群的高档社区、高档公共服务设施等,不应剥夺他人对社会自然资源公平享有的权利。
3.2基础服务设施公平共享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应该享有同样水平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水、电、教育、医疗、网络等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配备。
3.3信息资源公平共享
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要求将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和所需能取。而信息资源指的是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政府机关等公共设施以及网络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应公平地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和提供,使各阶层公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享有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和机会,杜绝不平等对待
用户的信息歧视行为。
4.“打破围墙”的方式
在国外,大学总是向社会开放,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很多学校不设校墙,不同身份的人可以自由出入、自由学习。而社区也同样不设围墙,任何人可以自由享有社区内的一切设施。这样不仅加强了社会的联系,也使得资源可以公平共享,提高了城市的总体运作效率。可见打破围墙对整个社会利大于弊。以下为总结国外验得出的“打破围墙”的方式:
4.1开放的城市模式
开放的城市模式是指各类区域不设围墙,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公共设施、道路均可为城市所享用。
首先,区域内部分道路可以成为组成城市支路系统的一部分,既方便区域内出行,又完善了城市交通系统,增强交通的通达性;其次,各类自然资源可以和城市公园及其他开放空间共同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成为公民日常休闲的场所,也可为安全疏散和防灾提供场地;最后,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可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服务,不仅提高了其服务水平同时增进了居民间的社会交流。例如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就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没有围墙的城市,多年来尼日利亚成为了没有围墙阻挡自然景观,并管理有序的美丽城市。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开放城市模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事实上只要在空间上细化处理其安全性和私密性是可以保证的,甚至比有围墙时更安全。例如10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南墙外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随后修筑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开。然而,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用围墙封锁来解决治安的做法根本没有效果。于是他们推倒围墙,长年累月地向社会各界开设免费课程,自此,南墙一带很快成为哈佛最活跃和治安最好的地带。日本早稻田大学也是如此,偏僻小城盗窃频发,却由于围墙的拆除,开放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周围市民携眷而至,在校园里散步、闲逛,甚至在早稻田大学的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里努力学习知识、丰富自己,从此盗窃事件直线下降。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我封闭并不能解决办法,相反用开放的心态主动地融入周围环境才是解决之道。在规划中应以小尺度作为空间单元,将大规模的区域划分成若干适度的小尺度单元,并于单元间设置公共开放空间用以配置绿化、公共设施、休闲场所等,或于设置软性分隔,这样既不影响开放又能保证个单元的私密性同时避免死角的产生,使得开放区域更加安全。(如图2)
4.2社会资源零门槛
零门槛模式包括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机会平等、公共资源自由享用、城乡自由流动等。国外的公共资源多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并公平享用,例如德国于1736年就确立了学术自由原则,现在德国的校园图书馆全部免费向公民开放,并且每一个学生在上学期间都有机会无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可以在名额允许的情况下不受地域限制的转学。我国正在慢慢进行零门槛改革,如杭州等市的公共图书馆已开始实行零门槛使用,而重庆2011户籍改革和今年6月起实行的大学联盟政策都是迈向社会资源零门槛的初步尝试,虽然迄今为止还不够彻底,但相信社会资源零门槛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化质量提高的重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