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第1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一、技能学习受伤型

(一)准备活动不充分

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都力求技术动作规范、到位、准确,以强化学生正确的动作表象概念。而一般教师在示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没有准备活动,因此在课堂上做动作示范时导致受伤的机率较高。教师一旦受伤,就多少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如果伤情不严重,继续坚持上课,给学生做好榜样,如果伤情严重,安排体委和小组长组织同学们练习,老师一旁口头指导,课后积极治疗。

(二)技术动作不规范

学生在技能练习时出现意外受伤,往往不是准备活动不到位而是技术动作不正确而导致。例如:一节足球课,两人一球进行脚内侧传地滚球练习,一名学生击球位置靠下(击球部位错误)击中同伴腹部,教师立即叫停练习,询问被球击中腹部的学生受伤情况,如伤情较轻,一旁暂时休息,如伤情较重,应及时送往校医室检查治疗。及时提醒其他学生正确的击球部位,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再恢复练习。

二、环境因素干扰型

(一)同时上课的班级之间的相互干扰

上体育室外课时,同时上课的班级会很多,教学内容相同的班级也会有一二。例如:两个班同时测50米跑,各班4个跑道,从同一起跑线开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发令易混淆,学生之间“不服气”也会产生矛盾。这是教师要及时调整起点,把另一个班的终点当起点,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二)周边活动的干扰

体育课上,一架直升飞机低空飞过,声音震耳,学生不自觉的抬头张望,这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看,而且要告诉同学们,飞行员不仅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也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所以,不管大家的理想是什么,都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然后进入正题。不批评学生,不训斥学生,而是要灵活的将学生引回到课堂。

三、人为因素的干扰

每个班都少不了几个“有个性”的学生,他们给课堂带来的突发事件老师又要怎样应对呢?一节单手肩上投篮练习课,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要和老师比投篮,公开挑战,其他学生也都兴奋的围了上来,并不时的鼓动着。教师当机立断,“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大家推荐一位同学与老师比比,老师投三分,学生投中距离”。经过一分钟的比赛,老师赢了。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以为老师会生气批评那位挑战的学生,相反,老师表扬了那位学生技术动作不错,而且有敢于挑战的精神。但是,“老师希望把这样的活动放在课外,不要占用其他同学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这一做法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同学们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第2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关键词] 风险社会;突发事件;五大连池风景区;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D035.29 [文献标识码] B

纵观国内外关于突发事件的探讨研究,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客体出发,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这种划分很容易将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紧急事件混淆,不利于实际中对突发事件影响及应对研究。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突发事件的研究,尤其是目前国际对埃博拉疫情的关注,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阶段,突发事件的时代性和主体性也越来越强,对旅游景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从五大连池风景区相关案例入手,对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对风景区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是相关研究中的完善和创新之处。

一、相关理论阐述

(一)传统意义突发事件的界定

从元概念角度讲,无论好坏,只要是突然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都可以称为突发事件。但综合考查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则偏向“负影响”维度,主要集中在“突然发生”和“具有危害性”两个语义要素上,将社会生活中事前难以预测、影响范围广泛且对社会公共领域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紧急事件成为突发事件(宋英华,2009)。国外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我国在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案从社会客体角度规定了“突发事件”的涵义和类型: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的界定

1.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种种新问题:种族歧视、文化消亡、经济危机、贫富差异拉大、动植物灭绝、环境污染等等。这些可以称为“危机”的问题引起了西方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并形成“风险社会”早期理论。

通过总结,可从三个角度归纳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一是制度主义,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他们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贝克认为,风险至少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甚至有可能在人类社会刚刚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了,所有的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二是文化意义,如凡・普里特威茨(Von Prittwitz)的“灾难悖论”理论以及拉什等人提出的“风险文化”理论。普里特威茨认为,人们已经对技术发展的副作用,即其引起的灾难有了新的认识。拉什从批判贝克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他认为风险社会概念无法准确地描绘出我们当前面临的景况,因为风险并不是有序排列,带有明确的结构性和指向性的;三是现实主义,以劳(Lau)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比较而言,贝克和吉登斯对于风险的分析更为全面深刻,尽管在制度结构等论述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泄露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中国“非典”的蔓延以及当前埃博拉疫情等国际突发事件的检验,证明该理论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2.风险社会视角下风险的特性

自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使现今风险呈现出更为显性的特性。

首先,从根源上讲,风险是内生的。风险伴随着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是各种社会制度,尤其是工业制度、法律制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正常运行的共同结果。而自然“人化”程度的提高,使风险的内生性更加明显。其次,从影响和后果上,风险是延展性的。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例如日本福岛核事故、埃博拉疫情等。其空间影响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地理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的限制;其时间影响是持续的,可以影响到后代。再次,从特征上讲,大部分风险后果严重,但发生的可能性低。因此,某种程度上尽管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安全了。最后,从应对方法上讲,现有的风险计算方法,经济补偿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通过提高现代性的反思能力来建构应对风险的新机制。

3.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的内涵

贝克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生态主义色彩,其风险社会的概念特指在现代性的一个阶段中。在这个阶段,工业化道路上所产生的人为风险超过自然本身的风险而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人们意识风险能力的增强还是管理风险的机制方法带来了新的风险,都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另外,研究风险社会理论的学者普遍认为,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为突发事件。所以,风险社会下突发事件的主体性越来越强,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突发事件的主要标志。风险社会下突发事件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能动性地增强,尤其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相关的突发事件中,表现的更为强烈。因此,突发事件也是一定的社会主体所面临的、事先难以全面认知与准确预报、突然来临且形式紧迫,给社会主体带来或潜在地带来某种重大影响性后果的事件(赵延彦,2010)。

对于旅游活动来讲,旅游者是主体,旅游资源则为客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众所周知,单纯的自然资源或者人为资源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需要一定的加工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人类能动性的参与,而实现旅游活动又必须有旅游者的参与,这就决定了旅游活动中突发事件的研究应当以风险社会为背景,可使相关学术问题更具时代性,更符合旅游活动的实践性。

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论述需要,本文所论述的突发事件是从当今风险社会视阈角度出发,指客观存在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因自然原因(人为影响仍占相当比例)或者人为因素主导而突然表现出来,具备广泛的不良影响并给社会主体(特指旅游者)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且不能完全掌控、处理的旅游事件。

二、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事件简述及其影响

(一)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事件简述

据资料统计,五大连池风景区近十年发生两起的突发事件,简述如下:

2005年2月24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粮食局设在龙镇的东帝天然矿泉水饮品有限公司车间起火,火势很大且持续一整天,损失达数百万元。且后续处理问题颇多,火后发现租赁费未交足、火损数额被疑瞒报,一度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焦点,给风景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旅游者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2014年6月1日,五大连池风景区发生一起因礼花燃放人员违规操作引起的烟花爆炸事故,导致14名群众入院治疗、观察,但均无生命危险。事故发生时,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用应急救护车和警车将伤者送往附近医院组织救治,公安机关及时保护了现场并依法对相关责任人采取了强制措施。

(二)突发事件对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影响

1.损害景区旅游形象,影响旅游者决策过程

景区旅游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决策,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会使景区旅游形象受损,即使危机公关非常成功,其不良影响也会在一定周期内存在。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受多方因素影响,例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个人因素,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等现实因素,其中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因素在理性购买决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安全的形象一旦被旅游者所认知,该景区被纳入普通旅游者决策范围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厂房火灾和烟花爆炸事故发生后,各种谣言、小道消息趁虚而入,扰乱人心,公众会产生恐惧心理和激动情绪,对景区相关部门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产生怀疑,排斥政府部门的危机处理,不安定因素随之产生,会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影响到景区形象的树立。无论是已经到达五大连池风景区的游客还是准备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不可避免的被这种负面的消息所感染,主观上认定景区存在安全隐患,形象不良,而这种信息也随着游客的传播而扩散,直接导致未来一定时期内旅游人次数降低,旅游经济效益减少。

2.破坏景区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失衡

景区中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社会财产遭受一定损失,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社会经济系统失衡,社会资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以地质遗产保护为主要目的的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剧了生态资源的破坏。

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活动是当地传统的节庆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也是景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旅游资源,但烟花爆炸事故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一致。在此次事故短期之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会有所降低,其恢复周期较短,而对于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来讲则是长期的影响,有些甚至具有潜伏期,破坏力可谓重大。

3.引起景区公众恐慌,游客与居民矛盾加剧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受损,也使受影响人群产生无安全感的心理,出现心理失衡。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人们缺乏集体意识和与人合作互助精神,进而使人们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公众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所激化,尤其是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居民会忽视主要原因而关注旅游者进入当地环境后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对于此次圣水节的烟花爆炸事故,虽然了解事故是由人为操作失误引起,但由于发生在旅游节庆时期,居民如果对于此次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一时无法接受,则将不可避免的加剧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认为旅游活动开展带来的弊端大于利益。这就不只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样会危害社会安全,破坏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从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的主体性和时代性特征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动态演变,是从事件发展阶段的状态特性来认知、判断、处理事件(赵延彦,2010)。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时,可以以政府为主体,从不同客体角度出发,按照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进行划分和处理。

(一)政府主导,建立良好的应急处理机制

政府应在防范并化解突发事件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应建立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针对风险社会下突发事件具有潜在的多地区影响且严重程度超出以往的预警检测和处理能力等特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应加强各地区的合作交流和日常操作演练。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烟花爆炸事故为例,事件前期多呈现一种紧急突发事件的状态,强调事件处理的紧迫性,即政府的反应能力,是否能将事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五大连池管委会义务扑火队应急预案》、《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五大连池风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条例,以保证行动规范性。在烟花爆炸事故发生后,五大连池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稳定了公众情绪。

(二)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媒体传播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快速传播,会产生所传播的信息放大或扭曲,不免有些毫无根据的猜测,混淆是非,扰乱人心。媒体在信息披露、信息公开、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及时公布和公开信息,增强政府与传媒、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协作,能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

此次烟花爆炸事故中期阶段表现为危机事件状态,强调事件处理的适当性,即政府如何处置事件,在不损害当地景区及游客利益的基础上,使相关利益社会主体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用应急救护车和警车将伤者送往附近医院组织救治,公安机关及时保护了现场并依法对相关责任人采取了强制措施,缓解了矛盾,并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将事故发生原因、处理进展、群众伤亡情况等传达给公众,确保了信息的公开透明,杜绝了谣言、流言,进而争取到社会主体支持,稳定了公众情绪。

(三)加强管理,提高政府处理危机能力

突发事件后期突出的是灾害事件的状态,强调事件的结果性,即政府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对事故处理进行后期评估、对事故中受害者给予赔偿、对在事故处理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造成事故的行为主体和在事故处理中失职和渎职的人员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烟花爆炸事故处理后期,相关部门在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管委会及上级政府部门。相关领导部门也及时弥补了群众损失,对受伤游客进行了赔偿,缓和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矛盾。通过此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也提高了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政府形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正如吉登斯、贝克等人所说,风险社会的秩序并不是等级式的,垂直的,而是网络型的、平面扩展的。因此,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突发事件对景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延展性,政府在处理应对时需注意平衡各方社会主体利益,控制事态的进一步蔓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危机公关,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政府更好的监测、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旅游景区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等.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廷彦,赵江华.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概念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0(5):63-65

第3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突发事件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特别是与民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此时,如果政府事件处置不当,就会再生舆情,推波助澜,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而舆情应对失误,则会平添质疑,助长谣言,干扰事件处置,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那么,当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该如何应对化解舆情危机呢?总结过去众多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一、 及时准确,争夺舆情引导先机。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及时权威信息,争夺舆情引导先机,正确有效引导舆情,那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传播,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

 

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设置传播议程,组织权威评论,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与公众展开平等对话互动,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事件处理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二、 公开透明,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这时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网络,给突发事件处置和政府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地方官员,却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压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删除网友言论,甚至采取威胁、恐吓、殴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众和媒体显示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则往往是,越大压,就会吸引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曝光,事件关注度越高,而暴力应对手段则招来更多的批评,舆情危机出现二次爆发。因此,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出去,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望,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 规范有序,避免负面舆情再生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因此,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 科学适度,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话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有些情况下,为了安抚公众情绪,一些官员在与公众互动中容易对媒体做出过度承诺,而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

第4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探讨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预警平台的探索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规律研究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 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 浅谈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反思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困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7-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732593.htm,2007-08-30.

[3]曲淑华,刘.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6-148.

[4]丁菊玲,勒中坚,王根生.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10):5-8.

[5]董杨.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cn[EB].

[7]http:∥/[EB].

[8]http:∥/[EB].

[9]张玉峰,何超.基于Web挖掘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1,(4):64-68.

[10]周君.Web文本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梅中岭.基于Web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5-88.

第5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20-02

由于学校是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我国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学校,又由于学生是弱势群体,因此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大。故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减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本文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预防与处理方法,以更好控制事件的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确定。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预防与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1 地区分布 以农村学校居多,农村学校突发事件是城市学校突发事件的两倍左右。

1.2 学校分布 小学突发事件较多,大中专院校较少。

1.4 事件类别 以呼吸道传染事件为主,主要是水痘及流行性感冒;消化道传染事件次之,以细菌性痢疾为主;食物中毒少见。

1.3 时间分布 全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

2 原因讨论

农村地区的发生率远高于县城和城市,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卫生设施配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状况欠佳, 饮水系统不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中小学生不良卫生习惯、免疫力低、传染病预防知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差都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经费的原因, 当校园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时, 预防接种工作往往难以及时开展, 是造成疫情流行的原因。

中毒事件潜伏期较短(包括食物中毒和化学中毒) 而且社会影响大,因此发生后24 h内能及时报告;但其余事件报告时间均超过3d以上。报告不及时与检查系统不能及时发现有很大关系。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以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及细菌性痢疾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还与教育部门对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学校校医编制严重不足, 缺少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报告, 延误了事件控制的最佳时机。

3 预防及应对策略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从而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乃至对社会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1 农村学校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是目前我们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应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卫生条件和状况, 如减少宿舍的拥挤、改善教室内的通风条件、学校的供水改造和按要求定期消毒、监测等, 使学校的卫生设施、环境及食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在学校推广水痘等针对性强、免疫效果好的疫苗接种,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 配备足够的学校卫生技术人员, 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要认真履行对食堂的监管责任,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的卫生监督,确保学生膳食安全。

在学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利用学校假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整改,减少开学后突发事件发生。

另外,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地将已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则是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的重要环节。

3.3 教育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校卫生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本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预案, 还可以共同组织培训, 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3.4 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爆发疫情;及时开展现场调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了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协作, 还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形式单一, 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 缺乏真正实用、科学、系统的学校应急防制体系, 而控制效果评估、相应机构应对能力评估、经济学负担及相关应急机制模式的研究文献更少。

参考文献

[1]雷芝樱, 董柏青, 陈娜萦, 龚键, 付志智, 汤小 , 邓革红.2004~2007 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对策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47-449.

[2]王艳霞, 张辉, 周洋.2004- 2006 年昆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43-45.

第6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管理 校园 信息

一、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测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高考,中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等各类考试每年都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考试过程中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在2012年各类校园考试中,我印象比较深的突发事件是6月份在几个省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考时间错误,如在四川广元中学考点,一个考场在高考第一天就出现了考场时钟比实际时间慢了半个小时或者17分钟的情况。再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级听力试题误放成六级听力的试题,千余考生被迫留在考场中4小时……这类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二、学校危机事件的特征

(一)校园危机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让人措手不及,或者是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危害和损失。如学校暴力事件,如果应急能力不强,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或后果往往无规则,难以准确预测。如2012年的高考时间错乱和四、六级听力的误放等。

突发性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危机事件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二)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即事件的发生会威胁到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危害。无论是哪一类校园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置,事件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扩大,当然学校和政府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

(三)校园危机事件的多样性与频发性

突发事件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财物丢失、人际分歧、学生早恋和未婚先孕、校园暴力、厌学辍学、家庭变故、学生自杀等。

频发性是指发生频率比较高。我国学生数量巨大,校园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学校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频发性与危机事件的多样性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

(四)校园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波及范围非常广,就会引起每个父母的恐慌和不安,媒体也会对此高度关注。如果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严重,更是给父母造成了终生的创伤,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五)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危机发生地点的敏感性,因为学校一直是学生聚集量最多的地方;二是危机事件发生人员的敏感性,即校园危机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危的事件,牵动着每位家长敏感的神经,学生是父母的希望与寄托,一个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三是危机事件引发问题的敏感性,引发校园危机事件,尤其是的一般都是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如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考试集体舞弊问题等。而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地点、问题的敏感性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和社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对学校和社会在处置这些危机事件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处理时需要格外谨慎。

三、我国学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性认识不深,缺乏校园危机管理意识

学校内部存在着很多理念上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应对思想松懈。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表现为缺乏危机意识,很少做到居安思危。目前,学校内部各级人员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主要以亲身经验来面对危机,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其次,很多人在校园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整体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人员只重视教学质量,忽视了危机管理,甚至没有把校园危机管理提上日程。由于人本性中侥幸心理的存在和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人们即使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会由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现状而不能很好地对危机进行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当发生危机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在最合适的时间采取最为恰当地应对措施,进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范围内,最后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学校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从危机管理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大多数学校在面对校园危机时,总是以自己学校的规定为出发点来进行应对,这样危机事件在处理时就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会给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长久以来,重行政、轻法制的特点一直存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的法制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无法摆脱。然而现存的大部分应急预案都是文本预案,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漏洞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协调机制严重缺乏。

(三)缺乏危机预防环节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几年,随着校园危机事件来频频的发生,各层次学校逐渐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大多数学校在校园中都开展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磨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生命的价值,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承受挫折和磨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校园危机很少有学校进行实践模拟。这样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危机实践教育和学生危机事件模拟演习的缺失使文本预案在真正危机到来之时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实施预案。

(四)危机发生时信息的不对称性

每次当危机事件发生之时,由于人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慌状态,急于通过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自身所处的境况。这时如果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通报的及时性,各种猜测与谣言将蜂拥而至并且迅速散播,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危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校园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有:第一,在危机发生时官方经常提供许多缺乏科学性的信息;第二,学校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与政府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常常不及时。学校一般会隐瞒危机发生的事实与引发的后果,选择学校内部自我解决的策略。殊不知,校园危机不单单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也不仅仅涉及师生的健康与财务损失,还可能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缺漏,更有甚者还可能导致犯罪。

四、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论的建构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取决于管理理念,理念是隐藏在管理中的理论前提与逻辑支点,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富成效。学校管理者应当从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管理目的入手,总结出最佳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高质高效地进行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校园危机事件的体制机制

在危机预防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前提条件。各级人员都要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构,采用模式化、规范化的危机管理模式,并系统地运用于校园管理危机过程中,将校园危机管理常态化。

(三)加强危机预防环节中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年来,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学生危机意识的教育,而且面对不同的危机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应急处理预案。但是,仅仅通过意识教育,师生不能很好地亲身体会和感受危机的防范知识和应对危机时的具体处理技巧,如果不能很好地施行训练和检视,应急预案的制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全校师生应加强危机事件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四)完善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的征兆期、突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不容小视。全面做好校内外的沟通工作是保持信息畅通,完善校园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条件。校内的信息沟通工作主要是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各部门的沟通工作。学校在进行校园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校内的沟通工作,还要处理好与校外的沟通。在与校外进行沟通时,首先,与家长的沟通要处理好。其次,要做好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再次,要做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五)完善危机处理后的恢复机制

危机发生后,损害的主要是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自身的形象。然而,在我国校园危机发生后,由于危机处理后学校的形象恢复机制和规模性的心理恢复不够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来完善其恢复机制。

1.危机处理后规模性的心理恢复

如果我们身边或听说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如喝药自杀、跳楼自杀、被杀等,学校教师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时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错误观念,严重者开始怀疑自身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美好。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心理干预的同时,校园危机发生后规模性的心理干预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开设专题性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通过讲座形式向全校师生传达心理关怀,使大规模的学生淡化危机事件对师生心理的不良反应,帮助学生消减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恐慌。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让同学们心中充满温暖与美好。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心理恢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彼此共同的交流与疏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会更加有效。

2.危机处理结束后学校形象恢复工作的完善

有形资产的恢复和无形资产的恢复是校园危机处理后学校形象恢复的主要工作。正常情况下,当危机过后,我们会以较快的速度把受损的有形资产恢复,如修补受损的设备、维修损坏的物品等,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师生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完整的恢复工作,还包括无形资产的恢复,如学校名誉、学校的社会信任度等。因此,在危机处理结束后的校园形象恢复工作中,学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变被动为主动,转化危机,将校园危机及时地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另外,学校还可以把近期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学校近期所做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从而重新树立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切实做好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学校形象恢复工作。

五、小结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校园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校园危机管理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不断提升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水平,确保危机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我国校园成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韩亚丽,张瑞红.学校突发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1(3).

[3]郑乔元.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王娟(1985- ),女,山东潍坊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第7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持续上升,己成当前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五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也纷纷进入校园,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或学校管理因素,或因特殊的自然因素,或因高校外界各种因素的介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各种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潜在的危险信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指人类社会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表述尚未形成统一意识,主要有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等若干种表述。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或其他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可能是事件的组织参与者,也可能是事件受害者),发生在学校内外,由于人为因素、政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在事先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学生的人身精神造成伤害的、对学生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损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扩散性等特点,此外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有知识、有理想,但由于他们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容易冲动,遇事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较弱,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升级和质变。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群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一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在万人以上,学生住宿相对集中,情绪、行为容易互相影响。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有些地区还把众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同一地区,形成“大学城”,这又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升高。一旦某个高校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不但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参与,还可能引发其他校园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引发一些在独立情况下不会发生的行为。这些容易导致从众群体行为的发生,继而发生大规模的。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差,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性,在思想行为上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首先是诱发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既有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事件,又有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良环境引发的刑事犯罪;既有暴雨、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有高校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是事件应对中的复杂性。在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学生家长大闹学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他人围观聚集、社会媒体关注,这都给学生事件妥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如果事件处理不及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更为复杂。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了1999~2015年间全国20个省113个典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治稳定事件,含各种原因导致的。

(2)大学生自杀事件,学生采取跳楼、上吊等结束自己生命的形式。

(3)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学生参与或受害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4)意外事故事件,包括火灾、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溺水等事件。

(5)猝死事件,因身体原因导致的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6)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学校里爆发的传染病、食品中毒等事件。

(7)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暴雨、地震、台风等引发的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事件。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自杀事件、意外事故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这三类所占事件总数的比例较高,三者合计达到了75.22%,而大学生自杀事件则超过了30%,排在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位。可见大学生自杀事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最易发、多发事件。此外,意外事故事件占26.55%,社会治安事件占18.58%,这两类也都超过了案例总数的10%。

2.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发生时间上,5月、6月、7月、11月、12月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超过了10%。5月份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占34起自杀事件总数的20.59%。

(2)自杀形式分析。自杀形式上,跳楼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形式,达到了70.59%。其次为服毒、跳湖(海)。跳楼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是因为简便易行,死亡迅速,痛苦相对其他形式较少。

(3)性别分析。3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女生18人,占比为52.94%,男生16人,占比47.06%。

3.意外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在全部案例中,因发生火灾、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案例有30起,发生数量位居第二位。

(1)发生时间分析。10月是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3%。其次是4月份、5月份。2月份、7月份、8月份为寒暑假期,意外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2)发生类型分析。在意外事故的类型中,火灾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67%。其次为交通事故和高空(楼)跌落,分别为16.67%。设施缺失损坏为10.00%,排在第三位。

4.社会治安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大学生是事件的实施者或是受害者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1)发生时间分析。经过统计,5月份发生的治安类事件最多,达到了23.81%,其次为4月份,达到了14.29%。2月、3月、7月、12月份也是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在9%以上。

(2)类型分析。在掌握的资料中,学生为实施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案件共有14起,达到了66.67%,而社会人员为实施者的人身伤害事件只有5起,只占总数的23.81%。这说明我国高校总体上是安全的,社会闲杂人等很少进入学校实施人身伤害等犯罪活动。

5.政治稳定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对10起政治稳定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总结后发现,4月、5月、6月、7月、10月均有此类事件发生,其中4月份发生3起,5月、6月、7月各发生2起。

(2)类型分析。在10起政治稳定事件中,因对外国不满爆发的反日等游行示威事件有6起,因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导致的有3起,还有因与城管发生矛盾导致的1起。因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理国,教育学生不组织、参与非法集合示威等活动。

6.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9起公共卫生事件中,3月份、4月份、7月份各有1起发生,9月份、11月份各有三起发生。由此可见,9月、11月容易多发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类型分析。在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当中,8起因食物中毒引发,1起因甲型H1N1流感病例引发。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机制,所以,传染病在高校大规模爆发概率较低。但学校应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7.身体原因猝死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6起学生猝死事件中,5月、9月、11月、12月各有1起,6月份有2起。6月份是毕业季,学生经常聚会喝酒,加上天气炎热,容易诱发身体疾病。此外,季节转换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注意休息,提醒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2)类型分析。在这些猝死事件中,2名学生在睡眠中猝死,1名学生注射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猝死,3名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猝死。通过这些案例,高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在军训、运动会及各类比赛前做好体检工作,在比赛进行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8.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此次统计中,共有3起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别发生在5月、7月、8月。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夏季暴雨、台风多发季节仍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

(2)类型分析。在这3起事件中,因地震引发的事件1起,因暴雨引发的事件1起,因台风引发的事件1起。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被困、校舍损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的若干措施

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做好多发季节的防范工作。通过研究发现,4月、5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月份,高校要按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的提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规律,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治疗;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使学生认真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防范长效机制。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安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楼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04

第8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1.1编制目的

维护良好社会环境,保持正常金融秩序,促进全县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因下列事项引起严重后果,确需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援助的突发事件。

(1)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危及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突发事件;

(2)各金融机构出现被冲击、被盗、被抢、被袭击,运钞车辆遭抢劫、劫持等突发事件;

(3)金融机构计算机系统因硬件设施受损或普遍遭受病毒侵袭,发生系统性故障;

(4)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失踪、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携巨款潜逃,发生特大金融诈骗案件;

(5)金融债券到期未能及时兑付、金融机构被公告撤销(关闭)或其他因素引发存款挤提、保证金挤提、集体退保、其他债务挤兑、集体上访等规模较大的;

(6)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困难、偿付能力恶化或者出现巨额亏损;

(7)出现对金融业、金融机构进行负面失实报道,造成严重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事件;

(8)暴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危机;

(9)发生其他影响金融稳定运行的事件。

1.4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依法处置,稳妥缜密;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成立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由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总指挥,县政府办联系金融工作的副主任、人行县支行行长担任副总指挥,人行县支行、县财政局、县公安局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研究部署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导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修订《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和需要,在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商应对策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决定是否终止本预案。

2.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人行支行,办公室主任由人行支行行长兼任。应急值班电话:

主要职责:负责接收、管理、上报有关资料和信息,核实了解金融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建议,及时报告指挥部。在指挥部决定启动本预案后,通知并协调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督促检查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工作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工作;负责金融突发事件信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3各成员单位职责

人行县支行: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相关职责,当全县银行系统或金融机构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和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指导本系统和相关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根据金融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县财政局: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动用财政资金时,经县政府批准后予以及时划拨;积极申请有关优惠税费政策,防止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不稳定因素。

县公安局:加强对金融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有关规定,落实防范措施;派出警力参与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对有关嫌疑人员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防止出现和发生治安事件,保证金融单位正常业务经营和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

2.4各金融机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预案报县应急委员会和上级监管部门备案;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发生的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时,各金融机构按照指挥部要求共同开展处置工作。

2.5信息联络员

各成员单位要确定1-2名联络员,负责相关事宜联络和沟通、指令传达等工作,联络员变更要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3事件分级

金融突发事件按照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分为4个等级。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随时间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处理。

3.1I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级事件:

(1)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金融(含证券、期货)突发事件;

(2)金融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国际上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县内宏观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3.2Ⅱ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国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不能单独应对,需要进行跨市区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3III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II级事件:

(1)对本县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县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进行跨县区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4Ⅳ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V级事件:

(1)对全县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区域性(县范围内)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市级监管部门进行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4预测、预警

4.1体系建立

人行支行应建立本系统定性、定量数据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加强本系统及金融机构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及时收集、汇总发生在本县范围内和县外对本县辖区形成重大影响的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风险提示信息,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2信息报告

各成员单位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金融突发事件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警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部门通报的信息,提出综合性预警报告。

5应急晌应

5.1应急信息

5.1.1信息报告原则

金融突发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及时准确的要求报送。

5.1.2信息报告程序

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在2小时内立即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县政府、人行县支行和公安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应急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各接警单位、部门应按工作权限、职责,及时向本系统、本行业的上一级单位报告。

5.1.3信息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级、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涉及金额、涉及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等情况;事件发展态势和拟采取的应急对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内容。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关金融主管部门要及时统计、调查、分析事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处置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内容,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5.2事件处置原则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要反应迅速、专业对口、各方参与、相互配合,做到依法、快速、高效、稳妥和节约成本。同时工作人员要遵循保密原则,不得随意向外泄漏相关情况。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应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采取金融机构、上级主管单位和人民银行3级递进的层次处置

5.3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并与县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措施,必要时报市政府成立全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处置。

5.4I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维护全县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处置措施,并将结果报告上级单位。

5.5II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I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县级主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由事件发生单位与所涉及相关部门共同处置,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处置。需要县级主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由指挥部决定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

5.6IV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V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县主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并与突发事件发生单位共同处置。需要县级监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启动当地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5.7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启动

本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要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立即启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处置工作,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5.8相关应急预案终止

指挥部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事件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预案的实施。同时,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系统应急预案,并向指挥部报告。

5.9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指挥部协调法院、检察院、工商、税务、企业主管部门,依法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类损害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金融机构各类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金融机构出现支付风险时,县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应筹集资金进行救助。

5.10相关信息的对外

根据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需要,实行新闻制度,由指挥部或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或对外信息。指挥部要协调各媒体,统一宣传口径,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的有关情况,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6后期处置

6.1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权限、职责对金融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相关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的账目进行保管、清理,对关闭的金融机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2损失评估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6.3分析总结

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负责事件处置工作的成员单位应在处置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采取的措施、处置结果和防范措施。

6.4改进措施

各成员单位应及时总结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经验,汲取教训,并针对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找出差距,堵塞漏洞,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外部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案修订的建议。

7附则

7.1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上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9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

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主播的工作由单一播报变为兼多种职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主播不仅要综合掌握播、述、访、评等多种语言样态,还要承担串联多方现场、深度参与新闻产值过程并驾驭节目进程等职能。因此,主播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如何做到职能兼容,便成为亟需钻研的课题。

但在制定具体行动,即“应对策略”之前,应先厘清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应对理念”。有了核心的理念指导行动,自然事半功倍。

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报道中,主播的基本应对理念是主体间性原则。

一、主播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坚持主体间性理念的必要性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或译为“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本是哲学范畴里的词汇。20世纪后期,德国传播学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依照此理论,交往行为理性中的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 其中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也就是他所主张的“主体-主体”传播模式,体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

那么主播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为什么需要有意识地把握主体间性原则呢?

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说是“主体-客体”的,即新闻媒体处于强势位置,以自己为主体信息,而受众是其“客体”。但现在,媒介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电视节目向“传者、受者互为主体”的传播模式转变已成趋势。

电视媒体为一主体,受众为另一主体。中国电视观众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并正在增强,媒体不能排斥或抑制观众主体意识的强大。相反,若能合理调动观众的主体意识,在观看新闻节目的时候有存在感和参与感,拉近两个传播主体的距离,这样才能把信息的接受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日常的新闻产制过程固然需重视“主体间性”的传播模式,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主体间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观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自然也变得庞大。直播报道的形式,使信息呈集束式传播;对事件持续报道,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可吸引更多观众流入。由此,良好的互动传播开端形成形成——媒体积极吸引观众,观众自愿参与到节目中。但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这种交互式传播是否能继续顺畅且有效地进行下去,媒体需要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一些策略,掌握整个直播状况。也就是说,要看媒体运用“主体间性”原则的能力如何。

由于主播此时的职能具备多重性,其作用和影响力也就被加乘。媒体的“主体间性”策略也集中体现在主播身上。主播不能只关注节目甚至其个人,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相对应的另一主体。这个主体不是刻意设置的,而是和节目同时诞生。主播作为节目的代言者,尤其需要具备这种“主体间性”意识,需要“主体间性”理念的支持。

主播应该了解,传受双方对于事物的意义和对情境的定义,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达成一致的。主播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把信息资源加以诠释,传递给观众;而由于目前媒体具有不可改变的优势,观众若想回馈其需求及意见,就要透过多种管道。有的通过节目提供的回馈通道(如专门的网站、论坛、电话等),有的通过群众博客、微博,还有的就需要主播努力地揣测、判断观众的状态。因此,传受双方需要经过诸多回合且形式多样的互动,才能获得一种共通感。由此,这种“主体间性”的传播才被传受双方共同建构起来。

二、主播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如何把握主体间性原则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一下主播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时,如何站在传者的角度上把握主体间性原则,既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又符合观众期待,使“共通感”最大化。

(一)迅速地进入专业状态

“突发事件”的“突发”,决定了对此事件的一切应对措施都要面临时间上的紧迫性,直播工作更是如此。因此主播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都要迅速。

首先要稳定心态,正确认识自身位置和职能。不能认为自己享有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和掌控信息的权力,在心里对观众有绝对的优越感;也不能诚惶诚恐,手足无措,怕自己不能把握局面、满足观众的需求。

“主播”只是众多传媒人进行新闻直播工作中的一个岗位,它并没有赋予做主播的人异常的地位,也没有窄化和桎梏其职能。因此,主播只需要把工作中面对的所有人(包括同事、嘉宾,当然还有观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新闻资源,尊重他人的劳动,尽职尽责地报道新闻,在镜头前自然、真诚地表现。这是主播把握自身主体性的第一步。

然后要充分调动自我状态,有意识地积极起来,使身体机能和思维表达处于最佳状态,运转迅捷自如;同时要让自己360度全方位延展,触及更广阔的层次和领域,用丰富的信息和观点充盈自己。

迅速准备好上述的专业状态,主播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作为信息传达者的身份,在接下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好地关注传受两个方面。

(二)准确地把握舆论导向

在突发事件新闻直播中存在着很多“突发”情况,需要主播做出临时反应和判断。这时主播要坚定政治立场,清楚自己应该树立何种舆论导向,把握主体意识,积极引导观众接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