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网络传输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输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输方式

第1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关键词】屏幕图像 图像传输 传输协议 .Net框架

远程屏幕图像传输是网络管理、远程监控和电子教室等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屏幕图像的捕捉、压缩、传输、解压缩和显示等技术。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屏幕图像传输的关键技术,着重介绍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和改进,并给出在.NET平台下实现远程屏幕传输系统的总体构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所采取的方案。

1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1.1 屏幕图像捕捉

屏幕图像的捕捉是远程屏幕图像传输的前提,占用较多的处理时间,必须谨慎选择图像捕捉的方法。屏幕捕获算法大致分为两类:

(1)利用操作系统底层的GUI指令,如Windows提供的远程终端服务采用这种原理;

(2)利用屏幕拷贝和图像压缩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涉及操作系统底层GUI指令, 对于很多高层的应用较为简单和方便。本文所实现的屏幕图像传输技术是相对独立的软件模块,能够应用于网络管理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场合,因此采用第二种方法。

该方法获取屏幕图像的技术有两种:创建屏幕设备描述表(Device Context,DC)方法和DirectX(DX)方法。在CPU为Athlon XPl700+,显卡为Geforce2 GTS并安装DirectX8.I的测试环境中使用DC和DirectX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试验。结果显示DX方法在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屏幕DC方法。但是,DX方式适用范围窄而屏幕DC方法适用范围广。

1.2 图像压缩

通常,屏幕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在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质量为24位的情况下,一个标准系统桌面的位图图像,大小约为2.25MB,要在接收端屏幕流畅显示,发送端必须传送至少24帧图像。这样大的数据在Internet或局域网上传输,容易造成网络堵塞或瘫痪,所以必须进行压缩以保证良好的实时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像传输的实时性,要充分利用屏幕图像特点增大压缩率,减少图像传输的数据。计算机屏幕作为一类特殊的图形图像,不是时刻发生变化的,并且其变化具有局部性特点,因此,可以对屏幕图像采用分块传输的方法,仅对发生改变的图像块进行传输。屏幕分块的个数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传输实时性的下降。根据参考文献[4],采用16×8屏幕块划分方式,这时数据传输效率最高。

对屏幕图像分块传输,需要判断图像块是否发生改变,对数据比较有三种方法即MemCmp、CRC和XOR方法。通过对它们进行测试,最后选择效率最高的XOR方法。

1.3 传输协议的选择与改进

屏幕图像在网络中传输涉及到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它为数据传输提供两种不同的协议,分别为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但是处理复杂,效率不高。UDP是一种简单的、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消除了TCP协议生成连接时造成的系统延迟,又由于取消了数据重传机制,所以速度比TCP更快,很适合一些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数据传输,如实时的语音、图像、广播信息等。本系统主要应用在误码率低、网络带宽较高的局域网中,并且图像传输具有“差错包容,延迟敏感”的特点,故采用UDP协议。

由于UDP面向无连接,不进行数据的确认与重传,这就使它不适合传送命令等关键信息,所以本系统在UDP协议的基础上在应用层设计了数据重传机制。

为了从应用程序中访问基于IP的网络,要用到Windows Sockets,它是Windows下得到广泛应用的、开放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编程接口,它提供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机制隐藏了网络底层复杂的结构和协议,使得编程人员可以简单的操纵网络。

1.4 多线程处理

多线程是指操作系统支持一个进程中执行多个线程的能力,多个线程有助于提高程序并发程度、简化设计以及更好的利用CPU时间。屏幕图像传输过程主要包括图像捕捉、分块压缩编码、图像传输、接收、重组显示等,单线程难以同时进行这些工作。所以,将整个系统按处理过程划分为多个线程,还有一个主线程负责各线程的协调。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络的远程屏幕传输系统属于典型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由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两部分构成。首先服务器端获取屏幕图像,然后对该图像进行软件编码实现图像分块压缩,将压缩后的图像块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客户端从网络接收图像数据后进行解压缩、重组图像块还原图像,最后,显示在屏幕上,系统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本系统在.NET2.0平台下采用C#语言实现,下面就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加以说明。

2.1 屏幕图像捕捉

在网络管理和远程教学领域,屏幕图像刷新率较低[5],并且屏幕DC适用范围广,所以本系统采用屏幕DC方式实现屏幕捕捉。在.NET环境中采用该方式捕捉屏幕用到WinAPI,因此需要引用.NET框架中的一个名字空间“System. Runtime. InteropServices”,然后使用DllImportAttribute(“gdi32.dll”)方法引入GDI函数库。本系统使用函数BitBlt()完成将当前屏幕图像捕获到位图中。

2.2 图像分块压缩的实现

获取屏幕图像后,为了将图像分块,首先定义图像块的数据结构ScrecnBlock,然后在服务器端将同一个屏幕的图像块组织成一个数组ScreenBlockList,在客户端将接收到的屏幕图像块组织成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

服务器端分块压缩的算法。

(1)调用屏幕捕获进程,取得屏幕图像并压缩。

(2)从屏幕图像中取得一个图像块,将它与图像块数组中对应的旧图像块比较。

(3)经过比较,如果图像块的改变量小于设定的最小阈值,则无需传送;如果改变量大于设定的最大闻值,则将新图像块放入发送队列;如果改变量介于两者之间,则可以将新图像块或比较后的结果数据放入发送队列。

(4)将图像块数组中对应的旧图像块替换为新图像块。跳转到(2)。

图像改变的判断使用异或方式,改变量通过统计异或结果中“1”的数目而获得,异或运算使用System Collections命名空间中BitArray类提供的方法。

2.3 网络通信程序开发

根据上文分析,本系统在.NET平台网络编程中采用UDP协议传输屏幕图像,同时,为了保证命令传送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数据重传机制。

在.NET环境下编写UDP应用程序时,有两种技术,一是直接使用Socket类,另一种是使用UDPCIient类。使用套接字编程比较复杂,为了简化套接字编程,.NET框架又提供了UDPCIient类对基础Socket类进行封装,从而降低了UDP编程的难度,提高了编程效率。使用UDPCIient类编写应用程序时,首先创建一个包含服务器IP和端口号的IPEndPoint对象,然后创建一个服务器UDP,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分别使用UDPCIient类的Send和Receive方法。

为了保证命令等关键信息能正确到达接收方,在UD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数据重传机制。该重传机制是在应用层中实现的,通过在类中创建专门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算法描述如下:

(1)发送方向远程接收方发送命令消息。

(2)等待接收方的应答。

(3)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应答消息,则退出该方法,并返回传送成功的信息。否则,将重试次数加1。

(4)检试次数,如果小于最大重试次数,则转去执行(1);否则,退出该方法,并返回传输失败的信息。

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返回的消息判断传输成功与否,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下为部分关键代码:

try{serverUDP.Send(commandText,commandText.Length(0),remoteIP);//发送命令文本

byte[]ackmessage=new byte[1024];

receiveNum=serverUDP.Receive(ackmessage,refremoteIP);//发送方接收应答信息

}catch (exception ee){receiveNum=0;}//若发送或接收失败,置receiveNum为0

if(receiveNum>0 return success;//若接收成功,则返回success

else{retry++;//重试次数加1

if(retry>maxNum)return unsuccess;//重试次数大于最大重试次数,则返回unsuccess }

3 结束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远程屏幕传输的使用的关键技术,并使用c#语言开发了一个远程屏幕图像传输系统。上述例程已在网络管理和远程监控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可方便地进行屏幕图像的连续发送和接收。程序运行可靠,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代,晏坚,王文江.新型屏幕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06):299-301.

[2] 肖道举,刘洪峰,陈晓苏.面向远端屏幕监控的一种图像压缩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2):3356-3357.

[3] 张丽萍,喻占武,肖进胜等.一种基于拷屏和压缩技术的屏幕共享方案[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A,2003,8(9):1095-1099.

[4] 李小鹏,刘连东等.一种改进的远程屏幕图像实时传输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7,27(3):703-705.

[5] 谭日鑫.Windows界面图形压缩及传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9(2):144-148.

作者简介

张正做(197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应用。

第2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一、网络艺术传播的起源

网络艺术传播的起源和发展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文学机器”体系的概念。这是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纳尔逊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纳尔逊所指的“文学机器”是一个拥有人类已有的所有艺术信息资源的海量信息资源存储系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的概念。纳尔逊提出的“超文本”和“超媒体”概念是网络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纳尔逊在他的著作中使用术语“超文本”是这样描述超文本的: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可见从理论依据成立之初,纳尔逊给网络的定义就是是具备交互性特征的互动型传播媒介。相比较之下,传统艺术传播更多的体现在“公共性”方面,在传统艺术传播中艺术是为别人或者是大多数人创作的,艺术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供别人欣赏,而网络中的艺术由于更为强烈的自由性,开阔性,反而更具有“个体性”,个人的心得体会、灵感的火花、对于某件艺术作品的看法都可以上传到网上,被人浏览,他人给予反馈或者再创作。在互联网上,可以能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技术操作,将作品注入自己的元素,随自己所想所创作而生化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二、网络艺术传播的特性

展示价值是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提出肯定了机械复制时代下的种种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即本文所论述的网络传播的艺术价值。并且在肯定网络艺术传播中艺术的展示价值之后,分析得出通过网络传播的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特性:1易接近性;2.消遣性;3.交互性。

(一)易接近性

由于传统艺术作品是独一无二,所以它被艺术家创作出来后传播就受到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人类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艺术不再像之前时代身居庙堂之中了,在欣赏者无法去博物馆、教堂欣赏绘画原作的情况下。艺术家或者艺术传播者可以通过科技把任何艺术的机械复制品通过网络传入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像欣赏到艺术珍品的替代物。在艺术的网络传播欣赏的活动中,虽然欣赏者没有跟艺术作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但是毕竟接近可以说通过网络直接看见了艺术作品,破除了艺术作品在地理地域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缩小或者是消灭了艺术作品与大众的距离。

(二)消遣性

如果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分析,大众由原来的聚精会神与艺术作品进行面对面艺术交流的过程发展到如今欣赏艺术作品时变成心神涣散的消遣享受。德国媒介理论家史特姆在研究收看电视的人进行的艺术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反应时提出:收看电视的人他是被逼着从一幅图像换到另一幅图像。因为电视播放的每一帧速度是非常快的,受众根本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跳到下一个画面,所受众不断地需要新的、意外的适应可察觉到的刺激。结果看电视的人不再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不可能做到在画廊欣赏画一样专心致志。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发现人是用更兴奋的、被唤起的生理状态来行动并作出反应的,但是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理解力的下降。所以说,看电视的人成为一种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独特特性的牺牲品,成为快速的试听节目编排的受害者。当然,受众欣赏电视时时如此,在欣赏网络艺术的时候更是如此,面对形形的网络信息,受众也是很难专心致志地像品味原作似的品味网络传播地艺术,这样说来,受众对于网络传播的消遣性接受固然可以在心里层面寻找原因,但是正是由于电子艺术传播本身固有的本质特性,才促使了受众产生这种消遣的接受方式,这也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事实;而在这一性质上,展示价值也付出了它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交互性

相比网络艺术的消遣性,交互性为网络时代艺术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表现力,网络的实时交互也是网络传播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最鲜明的特征。它在改变大众对艺术作品认识与感受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大众在艺术生产中的地位,使大众从消极被动的艺术追随者向更为积极的艺术传播者、引导者的方向转变。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传播由传统单向的发表传播接受的传播模式转向实时互动直接反馈和感知的传输接受的双向、可逆、互动的模式,突破了过去由艺术传播者单向传送讯息的格局,彻底改变了“艺术家创作什么,就只能接受什么”的被动机械的接受过程,网络传播使观众接受讯息的方式和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产生了本质的改变,为艺术创作者或传播者与接受者搭起互动的桥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区别日益模糊,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人人都是艺术接受者,人人也可以是艺术的创作者。

第3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 要: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之一就是信息资源共享,然而,与之俱来的是来自各方的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预警系统针对大规模的网络进行预警,但传统的系统存在对未知的攻击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对安全问题的检测通常处于被动阶段.本文主要介绍NAT技术的特点及网络安全预警系统中穿越防火墙/NAT技术的实现方法,使网络信息传递更安全、更快速、更准确。

关键词:网络安全预警NAT防火墙/NAT的穿越

0 网络安全预警系统

0.1 功能及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预警系统主要具有评估不同攻击者造成的信息战威胁、提供信息战攻击的指示和报警、预测攻击者的行为路径等功能。

目前的网络安全预警系统通常采用多层式结构,以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中心,对受保护的网络进行安全预警。该类系统通常由嗅探器模块、安全管理中心、远程管理系统服务器、远程终端管理器组成。嗅探器模块按一定策略检测网络流量,对非法的流量进行记录以便审计,并按照安全策略进行响应;安全管理中心管理嗅探器运行,并生成及加载嗅探器需要的安全策略,接受嗅探器的检测信息,生成审计结果;远程管理系统服务器负责监听控制信息,接收控制信息传递给安全管理中心,为实现远程管理实现条件;远程终端管理器为用户提供远程管理界面。

0.2 局限性

但是随着目前网络安全形势的日渐严峻,传统的网络安全预警系统逐渐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目前的网络安全预警系统主要以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预警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入侵检测系统检测的被动性,使得预警自身就存在被动性,无法积极对受保护的网络实施预警。另外对于所保护系统产生威胁的根源―受保护系统自身的漏洞重视不够,从而当面对新的攻击时往往束手无策,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

(2)新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而作为中心的入侵检测系统在新的攻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启发式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误报率或者漏报率比较高,在实际使用时也不太理想。

(3)预警信息传送的时效性。目前令人可喜的是用户己经注意到了安全问题,所以采用了一些安全部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对网络进行保护,但是同时也为预警信息的传送带了问题,即如何穿越防火墙/NAT进行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送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4)传统的网络预警系统中着重在预警,相应的响应很少或者没有。

1 NAT技术

1.1 概念

NAT,即Networ Address Translation,可译为网络地址转换或网络地址翻译。它是一个IETF标准,允许一个机构以一个地址出现在Internet上。NAT将每个局域网节点的地址转换成一个IP地址,反之亦然。它也可以应用到防火墙技术里,把个别IP地址隐藏起来不被外界发现,使外界无法直接访问内部网络设备。同时,它还帮助网络可以超越地址的限制,合理地安排网络中的公有Internet地址和私有IP地址的使用。

1.2 分类

1.2.1 静态NAT(Static NAT)

即静态转换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IP地址对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的对应关系由管理员手工指定。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并使该设备在外部用户看来变得“不透明”。

1.2.2 动态地址NAT(Pooled NAT)

即动态转换动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用IP地址时,IP地址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随机的。所有被管理员授权访问外网的私有IP地址可随机转换为任何指定的公有IP地址。也就是说,只要指定哪些内部地址可以进行转换,以及用哪些合法地址作为外部地址时,就可以进行动态转换。每个地址的租用时间都有限制。这样,当ISP提供的合法IP地址略少于网络内部的计算机数量时,可以采用动态转换的方式。

1.2.3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Port-Level NAT)

即端口多路复用通过使用端口多路复用,可以达到一个公网地址对应多个私有地址的一对多转换。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来自不同内部主机的流量用不同的随机端口进行标示,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同时,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因此,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复用方式。

1.3 常用穿越技术

由于NAT的种类不同,所以具体对于NAT的穿越技术也有所不同。目前比较典型的穿越技术是协议隧道传输和反弹木马穿透。前者,采用直接从外网往内网连接的方式,利用防火墙通常允许通过的协议(如HTTP协议),将数据包按协议进行封装,从而实现从外网向内网进行数据传输,但是如果数据在通过防火墙时经过了NAT转换,就会失效;后者是采用由内向外的连接方式,通常防火墙会允许由内向外的连接通过,但是没有真正解决防火墙的穿越问题,无法解决对于由外向内的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传输,并且对于应用型防火墙,穿越时也比较困难。

2 网络安全预警系统中防火墙/NAT的穿越

2.1 应用型防火墙检测及信息注册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验证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报文是否能通过自身所在网络的防火墙,尤其是穿越应用服务器的注册相关信息,并获取必要的信息。

当发送方或接收方存在应用型防火墙时,可由发送方或接收方连接服务器,从而建立映射关系。由于发送方或接收方采用TCP连接方式连接服务器,所以映射关系可以一直保持。所以当服务器与主机连接时只需要知道相应的服务器地址、端口即可,而这些信息又可以从全局预警中心的注册信息中获得,从而解决了穿越应用型防火墙的问题。

2.2 阵雨NAT及包过滤、状态检测型防火墙检测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检测接收方所在网络是否存在NAT以及是否存在类型为包过滤和状态检测类型的防火墙。在NAT检测报文中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和端口,当到达发送方或者全局预警中心时,通过检查NAT检测报文的来源IP及端口,再比较报文中的IP地址和端口,若相同,则未经过NAT,否则经过了NAT。单从访问控制来说,包过滤和状态检测类型的防火墙可能会阻止由外网到内网的连接,但是,它不会改变连接的目的地址以及端口,所以通过向指定测试端口发送连接请求可看出是否有此类型的防火墙阻隔。

2.3 NAT映射维持模块

本模块主要根据NAT及包过滤、状态检测型防火墙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反映出不同的映射维持。

当接收方所在网络存在NAT时,经过映射维持,使得在接收方所在网络的NAT处始终保持了一条接收方外网地址与内网地址的映射关系,从而使得发送方只要根据接收方的外网地址和端口即可与接收方直接通信,从而解决了外网与内网直接通信的问题。

当接收方所在的网络不存在NAT,但存在状态检测、包过滤类型的防火墙时,由于不断发送的NAT维持报文的存在,相应地在防火墙处开放了相应的端口,使得发送方可以从外到内通过此端口进行信息传送。

2.4 信息传送模块

防火墙的问题。对于一般类型的包过滤、状态检测防火墙,因为通信内容已封装成HTTPS协议的格式,所以对于从防火墙内部向外部的连接可穿越此类型的防火墙。对于从防火墙外部到内部的连接, NAT映射维持模块中NAT映射报文的存在也巧妙的解决了信息传送的问题。

3 结束语

本文采用HTTPS封装实际传输数据,可以使得数据安全传送,保证了信息可以穿越防火墙/NAT进行。但也存在着增加硬件额外开销、NAT映射相对维持报文较频繁等缺点,这些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肖枫涛.网络安全主动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张险峰等.网络安全分布式预警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11.05.

第4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二、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

计算机网络化给以往的作品传播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所有传统传媒介质的作品都可以通过二进制数字编码在网络上传播,通过网络交换得到的作品与原始作品有完全一致的效果,且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于数字化后的信息很容易地改变或加工其内容,或插入其他信息。这种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对著作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从本质上说,其仅仅是为权利人增加了一种传播作品的方式而已,并未动摇著作权保护的基础──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本身。因而要使网络运行规范化,也不必对著作权法作根本的变更,只是应对现有规定作适当调整和补充。其中,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问题是规范网络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学者多有论及。但大体有以下三种见解:

1、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的规定,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的行为。而网络传输中,与传输的网络联网的用户即可从其计算机终端上卸载作品进行阅览、储存、打印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因此这种向公众传输的结果和经济影响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行”有相似之处。计算机程序可以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十台计算机,当传输结束时,原件保留在发出传输的计算机中,复制件则存在于每一台计算机的内存或存储装置之中,传输的结果本质上与发行十个复制件相同。以网络传输向公众发行作品复制件与以其他传统方式发行并无区别,因此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美国1995年公布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即通称的“白皮书”就建议,美国的版权法明确承认网络传输属于向公众发行,在版权人专有的发行权之内。我国有的学者也持此观点,认为网络传输事实上是在社会公众中发行作品的一种新方式。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行为,与传统的发行行为的内涵不符。从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看,发行是与复制行为相联系的,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这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复制,此外还存在意义更加广泛的广义复制。这种广义复制实质上可以把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全部经济权利的行使方式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可以认为一切“再现”原始作品的行为都是复制,而不仅仅是原封不动的复制,翻译、改编、录制等都是作品的再现,只是改变了表现方式。但这种广义复制在著作权法上意义不大,且易造成权利混淆,故一般并不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有的学者认为也存在复制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暂时复制”。暂时复制是指作品仅进入了计算机内存,没有固定在任何有形媒体上,这在网络传输中是广泛存在的。美国的白皮书就认为暂时复制是一种复制行为,此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了外交会议,由于暂时复制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在版权条约的最终文本中删去了包括暂时复制的复制权的内容。关于暂时复制的主张实质上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复制,这种主张并无太大的积极意义,相反还易导致网络运行各主体间权利义务的不确定,且其对于作品的使用,对于信息的流通,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不是发行行为。再者,即使将网络传输行为看作是发行行为,也会产生与“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应对该原则作例外规定。因为传统的作品的有形物经发行后,该有形物的发行权便用尽,而网络传输的作品是与有形物相脱离的,再适用该原则就会产生矛盾。

2、网络传输是一种类似广播的行为

网络传输是与广播相类似的公共传播行为,其同有线电视传输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庭录制设备的出现同样遇到网络传输今天遇到的个人大量复制的问题,但是对于个人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并未将广播权解释为发行权;而且采用公共传播理论,可以避免“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但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播放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播放方式包括无线播放和有线播放两种。依该规定及伯尔尼公约的相关规定,只有有限种类的作品和有限种类的传播方式能包容进去。因此可以通过对播放权含义的扩充,从性质上确认网络传输是一种公众传播行为,是属于作者的一种专有权利。但需对播放的范围予以扩展,从播放对象看,既包括现场的表演和展出,也包括音响作品、动画作品、电影电视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各类作品的数字形式;从采用的技术上说,既包括通过无线电波和有线电视系统的播放,也包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播放;从传输方式上说,既包括一对多的播放,也包括一对一的播放,即点到点的传输。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网络传输与有线电视传输确有技术上的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在运行主体、传输内容、传输目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将网络传输作为类似广播的行为予以保护,亦不甚可取。

3、网络传输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

网络传输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使用方式的特点,它通过联结千家万户的网络,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向公众信息,传输作品,使得信息的流通产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应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目前国内有些专家学者持这种观点。且1996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唱片条约规定了作者在网络上的权利,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这两个新条约规定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即网络传输权。

笔者同意这种观点。根据传统的理解,作品传播给公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传播,二是发行。网络传输行为尽管与这两种方式有某些可比之处,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定性为公开传播或发行行为。只是可以作为立法上的参考,在司法实践中,在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之前,甚至可作某些类推适用。但从本质上说,网络传输行为与传统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因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新条约中规定了网络传输权,也就是说,作品的传播目前应有三种方式,传统的公开传播、发行和涉及网络传输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作品在网络上向公众传输,属著作权人对作品实现经济权利的使用方式之一,具有和“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公众传输,可能会成为作者使用作品的主要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超过传统的作品使用方式。把作品搭载到计算机网络上向公众传播作为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并在法律中规定,是计算机网络化健康、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目前国内网络传输的情况看,在版权保护方面基本上是无序状态。如果不尽快在著作权法中增加网络传输权的内容,司法机关会因法律的不明确而无法操作,侵权行为也得不到制止,长此以往,会使公众误以为任何作品都可以随意上网并免费使用,这种习俗一旦形成,将难于纠正。这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在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增加网络传输权,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公开传播,包括将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其作品的权利。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传输行为既不是发行行为,也不是类似广播的行为,而应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予以规范和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应尽快增设网络传输权,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但同时也要注意维持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

三、网络传输与合理使用

明确了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这首先涉及到重新界定合理使用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一项的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可以合理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所谓合理使用,是指他人依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必经著作权人的许可而无偿地使用其作品的行为10.这对于一般传统作品来讲,是容易理解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传输,在网上以点对点的形式传播,如果依照传统著作权法,这种使用属于私人使用,应划归合理使用的范围。这样,无疑会给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害。在著作权法中确定网络传输权,个人在网络上获取作品固然将受到该权利的控制,但同时也应对合理使用的规定进行适当修改,应加上网络传输环境的例外规定,使之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

四。网络传输权利的行使

即使法律规定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著作权人要真正实现这一权利也是有困难的。因为著作权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利用了,如何利用了,利用了多少次,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从现存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和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行使问题,除通过著作权人个人行使权利外,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而出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著作权、介绍,或者信托活动,其最早诞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究侵权责任等。其中通过集体管理机构行使著作权最多的是音乐作品。网络传输作品也可采取设立集体管理著作权的机构的方式,以对之有效保护。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人可将权利以信托的方式转让给管理机构,由管理机构与作品的利用者缔结合同,或由管理机构对侵权者依法采取对策。通常每一侵权行为的损害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个权利人对这类侵权行为一一诉诸法律,事实上也十分困难。如果由管理机构将大量的权利集中,以规模化的利益为目标开展工作,则无论是监视侵权,还是进行诉讼,均成为可能。同时,从作品使用者的角度,也易知道谁是权利人,许可的条件是什么11.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适用于网络环境的。

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提及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在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所以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我国应在著作权法中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对著作权法予以修订。因为集体管理制度作为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有效途径,不仅表现在数字技术引起的问题上,而且表现在其他新技术,如录音录像、静电复印、电缆电视等技术引起的著作权问题方面。可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应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因为毕竟集体管理在我国属全新的事物,公众乃至司法人员对之了解甚少;此外还可以针对网络传输的情况,规定网络传输权应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实现,因为这是在数字技术时代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为有效保护网络传输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我国应修订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网络传输权,重新界定合理使用,并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著作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护作者的权利,固然可以激励他们进行再创造,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著作权法还涉及作品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因此应选择一个利益平衡点,既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至于损害公众利益,阻碍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传输问题也是如此,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能影响公众通过网络利用信息,既不能造成免费随意使用信息的习俗,又不可对著作权人进行过度保护而影响社会公众的利益。且从世界范围来看,1997年8月德国开始实施全世界第一部规范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和使用的单行法律──为信息与电信服务确立基本规范的联邦法12.其中第七章规定了著作权法的修正问题,主要规定了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尽管对网络技术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基本未涉及,该法仍是一个值得赞许的探索,对各国的信息立法工作会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我国修订著作权法也可借鉴该法。

第5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输技术 通信工程 光纤传输

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通信工程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对通信以及传输技术的新需求,对通信工程中更好地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提高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鉴于此,本文重点对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加以分析研究。

1 网络传输技术概述

1.1 网络传输技术定义

网络传输主要是指利用一系列的双绞线或者光纤线路,经过线路的调整与变化,根据网络传输协议进行有效通信的过程。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不同的信道传输功能构成一个具有完整性的信息传输系统,方便信息依靠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快速的传递。目前我国的网络传输技术主要包括ASON和SDH两种,其中,ASON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够实现网络传输层与管理层的统一;SDH需要通过帧的形式保存信号,并且利用光线传输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需要进入到ADM利用O/E进行转换,并且需要支路卡进行协助,由此方能够保证信号的流畅性。

1.2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特点

1.2.1 设备体积小

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通信工程信息传输速度、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我国已经逐渐采用小型化的传输设备用以代替传统的大型的传输设备。在此方面,比较典型的应该有信号扩展设备,新型的信号扩展设备的面积比较小,且重量比较轻,运行更加简单,便于移动和携带。正因通信工程中传输设备的体积较小,其不仅有效节省了传输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为使用设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更降低了设备的研究与生产成本,在降低设备价格的同时完全保留了原有的传输功能与作用,有利于促进通信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1.2.2 功能多样化

我国网络传输技术在借鉴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设备的体积逐渐减小,传输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网络传输技术功能的多样化使得我国通信工程中传输设备的使用数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且传输设备所使用的电缆数量亦得到了极大的减少。与此同时,整体的通信工程信息传输效率却得到了提升,主要由于线路容量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另外,传输技术各种功能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地区比较偏远、信号并不十分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均能够在大容量传输设备的支持下更加良好的使用网络。

1.2.3 设备集成度高

传统的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只能够使用单片设备进行信息的传输,传输效率十分低下。但是随着我国通信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加之对现代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大力应用,使得集成度较高的传输设备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有效的提升的信息的传输效率。该种通信工程传输设备能够缩短信息传输的时间,降低传输成本,继而有效的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与效率,更加有利于保证传输的质量。另外,在集成度较高的传输设备中会应用到分插技术,便于对信息输送电网进行有效的分布,由此令整个网络具有了全面性和完整性。

2 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在骨经网中的应用

骨经网主要是指本地的传输网络,其传输容量比较小,一般出现在比较繁华且发达的城市地区。网络传输技术在该中通信工程中应用时,无论备份、升级、管理或者维护基本上均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在对骨经网中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在于最大限度的提升光纤资源利用价值。针对此,我国通信工程建设中认为可以充分的利用ASONcSDH传输技术组建并且实现骨经网,且提高光纤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该种本地骨经网对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存在ASON技术与电信网络的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在长途干线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长途干线通信工程建设中大多采用SDH通信技术,但是在目前通信用户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该种SDH提供信技术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在MSC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会增加线路利用成本。基于此必须要对SDH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改变。网络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应用时可以将SDH与WDM进行整合,利用EDFA技术减少SDH通信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并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信号传输的效率,形成具有强大且丰富功能的网络,使得通信技术的灵活性更强[3]。

2.3 无线与光纤传输的应用

网络传输技术除了在骨经网、长途干线中的应用外,在通信工程无线与光纤传输中亦有所涉及。其中,信息的传输若采用电磁波实现便称为无线传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合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同时其扩展性良好,维护费用也比较低。目前,无线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尤其得到了重视与良好的应用,且涉及到居民区、企业、政府大楼、国内联网警报等领域。此外,传输媒介为光纤的传输方式应该为光纤传输,其主要能够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与食品等,较铜线的运行速率快,目前在武器系统、机器人、传感器、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了良好应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中对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人们的通信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同时,网络传输技术也推动了通信工程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通信工程中网络传输技术的相关设备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全,集成度越来越高,未来在骨经网、长途干线、无线与光纤传输等领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且良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滕永庆.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电子制作,2016,03(08):74.

第6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传输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19-02

在如今的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前沿技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大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军事信息的传递,小到各个国家公民的日常信息,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着传递,网络传输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在传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网络传输上面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很多先进计算机技术使得网络传输更加的安全和快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能提升传输的质量和降低能耗,继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1 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传输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急速变化和发展,网络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方面已经离不开便利的互联网传输技术,在以前我们有不懂的知识或者问题可能要到大型的图书馆去查阅一些资料,不仅不方便而且还浪费大量的时间,最重要的还可能浪费了很多精力仍然无功而返,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很多有标准的专业分类书籍却没有对应全面的专业书,不足以解决手头上的问题,但是新技术的成熟,让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在搜索框内键入所需要搜索的关键字,就可以很全面的找到你想要得到的资料,并且在对应的资料上会提供给相应的连接,反应十分的迅速,只需要人们在其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结果即可。这样大大缩短了我们学习中检索资料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在这其中网络传输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除了在学习查找资料方面,在移动通讯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以前我们通讯以信件、电话的方式交流通讯,而网络传输技术的出现能帮我们实现实时交流和通讯,节约了以前的信息传输的延迟时间。大大提高了交流的质量和速度,保障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能使信息及时的传输给对方,这对于军事方面关于信息传递速度的研究要求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网络的出现使得军队中的传输兵、通讯员大大减轻了工作的负担,使得通讯员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长途跋涉的传递重要信息,只需要他们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信息传递技术,就可以使军队的信息传递实现革命性的变革。除了军事和日常生活,在其他的各行各业都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传输技术的应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应该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不断的提高和保障网络传输的流畅性和安全性,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2 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

说到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所以网络传输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一个完善安全的网络传输系统才能保障计算机在传递和发送接收信息的流畅和安全性,如何实现网络传输从服务器端到调制解调器端再到客户端的一系列传输过程,成了具体的实现过程,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是通过计算机将用户键入的一系列音频,声频,信号等经过计算机的处理,然后用数字信号进行发送和传递给调制解调器,通过调制解调器的处理再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又将可以转化的信号附加在技术载体上逆向反馈给计算机,这样就实现了网络传输在电话线以及光纤的基本传递过程,而另外一种数字信号在传递过程中是不用调制解调器的。

数据通信技术通常以系统的形式出现,而在系统内部通常是由传递和数据分析处理两个大板块构成,在网络中更好的完成传输过程,是一个传输、交换数据、储存、分类管理的过程。而在网络传输中的数据信号类型又分为数字和模拟两种信号。模拟信号是最先广泛应用的一种信号,因为模拟信号的不断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用数学建模的形式来讲是一种三角函数传递信号,这样能满足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同频率、幅度的各种要求,但是因为计算机本身不能编译模拟的信号,所以需要在信号传递之前在计算机内附加一个调制解调器,来将信号变成一个可以传输的信号传递出去,计算机可以识别数字信号,利用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将需要传递的信息附加在上面,同时要保障好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得到良好的控制,防止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数字信号在计算机内部用电流的正负极两种电压形式来表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是数字1和0,正是大量的1和大量的0组成的一连串信息得到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相互的信号传递。

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必须有专用的传输渠道,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叫“信道”,信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信道,另一种是逻辑传输信道。而传输的信道由设备和介质两个部分构成,物理信道是整个网络数据传输的基础,但是物理信道不能独立的执行传输任务,于是为了辅助物理信道的使用,产生了逻辑信道,逻辑信道的具体解释就是指在传输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的两个节点所产生的连接,就是逻辑信道。我们都知道有的数据传递较快,有的数据传递较慢,所以说传递数据就需要一定的速度,速度越快越能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约时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带宽,网络数据传输速度的快慢强弱标志就是网络传输在整个信号的最高和最低频率之间的数据差指标。我国数据传输的带宽多数在300-3000Hz以内,虽然理论上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影响带宽的因素也有很多,但主要还是网络传输的物理介质好坏、信号传递强弱、信号质量三个方面。

3 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实际应用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如今,网络传输技术已经很好的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但是网络传输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已经深深的融入我国甚至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绝大部分行业,工业、农业、金融、政治、文化、军事,都能看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或多或少的重要应用,而且网络传输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不断促进计算机产业的升级,而计算机产业的升级换代又反过来促进了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我国的有关领导部门应该予以网络传输技术和计算技术发展的不断支持和肯定,我国的电信行业应该努力促进公用数据网络和数字分析传输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更好为我国的各个行业提供更好的信息传递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传输中,绝大部分都是应用于远程通讯传输的,远程传输也是因为其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传递能力而极大的改变社会的格局。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将视频通话、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医疗等进行了实用化和商业化。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远程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除了满足人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也极大的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大大节约了交通费用,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完成很多事情,使地球变的更小。

而其中的一个很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叫做电子邮件,这是计算机通信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邮件以其高效,安全保密度高的原因在远程数据传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信息的及时传递已经成了我们工作中的一部分,电子邮件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大型服务器的集中管理和分类进行高效的运营,同时在解决系统和互联操作的不兼容方面也通过全世界各个计算机软硬件大厂商的多年合作下完成了对于设备、子系统接口、各种网络协议、各大系统兼容性、应用程序兼容性方面的整合,使电子邮件可以在各种设备,随时随地的接收和使用,对于这类网络信息的传递统一采用国际标准的代码,便于各个国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好新型的HL7以及DIMM信息交换借口和协议完成信息的传递。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是当今信息传递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技术,两者的完善发展和有机结合使得我们有了今天这样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和效率。计算机通讯技术已经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让所有人侧目的成就和效果。但是信息的保密性也越来越重要,网络系统的优化也成了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重视的问题,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硬件的耐用性都越来越值得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如何更好的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负载,成了接下来发展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要保障高效的前提下,又要保障安全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这个问题一定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且近些年随着新材料的发明,例如电子通讯技术、光纤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技术完善,计算机网络通讯和传输领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又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届时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统一网络传输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玉洁.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155-157.

[2]李宇成,李广兴.论安防系统数字化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19: 26-27.

第7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关键词】GPON技术;通信;发展和应用

随着宽带业务应用的多元化以及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多样化,网络信息的传输量成倍的增加,对网络带宽需求的不断提高,采用光纤的接入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网络带宽问题,采用GPON技术解决网络带宽问题的基本特征是:网络传输的吉比特高速率、信息封装的高效率、支持多业务透明传输,网络的上行与下行的传输速率快,同时提供明确的Qos质量保护和高级别的服务保障,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传输的网络监测和业务管理。

1 GPON网络接入系统的架构

同所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似,GPON系统的接入由光网络接入单元ONU、光线路终端OLT和无源光分配网络ODN等三部分组成,OLT为网络接入侧与用户核心网络之间的接口,具有分布带宽和控制光网络接入单元,对网络进行实时维护和监控,ONU主要为用户网测提供接入接口,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相关的业务流,受OLT的集中控制,根据信息的传输的要求,系统的分支比可以为1:16或者1:32、1:64比例,根据光分支的特征和要求,这种光分支比可以达到1:128。在GPON的接入网络系统中,GPON可以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来实现系统信号的双向传输,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如果网络的带宽在遇到信号阻塞的时候,还可以对传统的树型拓扑进行提升,采用相应的传统的PON保护结构以提高网络的信号传输的速率和网络稳定性。基于GPON技术的网络接入系统的架构如下图1所示:

2 GPON接入网络的技术特点

GPON网络接入主要采用的是点到多点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的是无线光接入技术,网络的安全性能比较稳定,网络信息的传输主要采用的GEM数据封装的方式,可以满足众多用户视频点播和语音通信的功能,具有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和高效的网络传输速率。

(1)GPON接入网络传输速率高。信号的上行传输速率达到1.244Gbit/s,下行速率达到了2.488Gbit/s的高速传播速率,能够满足运营商和用户对网络信号传输的带宽需求,用户主要采用的是CEM封装方式,信号的传输比较稳定,综合传输速率达到95%以上。网络的接入采用的是非对称性的单路光纤的接入,可以有效的满足ONT的用户需求,可以有效的节省运营商的光纤资源,提升网络带宽的利用效率。

(2)QoS保证的全业务接入。GPON主要采用的Qos服务质量对传输的信息进行保证,能够有效的承载ATM信息元,对网络信息的传输采用GEM封装技术,对网络信息的传输能够提供很好的服务等级,提高网络信息的传输速率,能够支持Qos安全服务质量保证,提供网络信息的全业务接入能力,网络信息发射端在承载GEM帧时,能将TDM的数据信息映射到GEM帧中,可以采用标准的帧(8hz,125us)直接支持TDM的数据传输业务,保证业务信息的实时传输,可以承载语音、视频服务,保证系统信号传输的Qos服务质量。

(3)简单、高效的信息封装技术。GPON技术主要采用的是GEM的信息封装和分片技术,提供了一种灵活、方便的帧封装结构,能够将一条信息分割成若干个GEM帧,并将GEM帧按照信息的分割顺序进行传递,实现多种业务的通用映射,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通信协议的转换,信息传输的过程简单,占用的带宽比较小,GEM帧封装的效率高达97%以上,能够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

3 GPON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目前,基于PON技术通信接入网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覆盖范围窄、信号传输质量差、带宽小以及容易掉线、Qos服务质量差等不足,不适合于大规模的网络信息传输、语音、视频等业务流的发展及应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点播、语音信息的传递,网络对宽带通信的需求不断提高,GPON接入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FTTB接入应用模式。这种就是光纤到楼宇宽带光接入网网络,主要采用光纤替换用户引入点之前的铜线电缆,将光网络接入单元ONU布设在传统的信息分支点上,并将ONU以下的接入采用其他介质接入用户,可以方便的实现多个用户共享,每个光网络接入单元可以支持10~100左右的用户,光线路终端OLT一般安放在局端,用于用户的业务信息分发工作,OLT上联网络侧采用光纤接口并与ONU设备相连接,用户侧提供相关的线接口,主要包括POTS、ISDN、ADSL、以太网等相关通信网络的接口。在一般情况下,FTTB接入模式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接入的小区或用户的情况而定,可以采用FTTB+XSDL(主要用于接入家庭的网络用户)或者FTTB+LAN(主要是接入楼宇或小型的局域网中)两种模式模式。

(2)FTTH接入应用模式。GPON技术的网络接入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计,FTTH的接入就是光纤到家庭用户的接入方式,连接通信局端和家庭住宅的接入方式,主要是利用光纤传输媒质对用户的网络进行连接,通过引入光纤由单个家庭使用,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但是在某种程度来说,容易造成带宽的浪费。这种接入方式,在物理网络构成上,FTTH在光线路终端OLT与无源光分配网络ONU之间采用全程光纤的接入方式,保证通信网络的上行和下行的传输速率,将无源光分配网络ONU光节点根据实际的需要布设到用户家中;这样,无源光分配网络ONU称为ONT网络接入方式,能够直接的通过UNI为用户同UNI接口连接。在FTTH的网络接入应用模式中,OLT与ONU之间主要采用无源光分配网络技术,网络的构成主要由光分路器和光纤构成,形成一个动态管理的系统,能够实现视频、语音、交互式大型网络游戏等业务流比较大的网络信息传输,光线路终端OLT可以根据需要置放在小区机房或者专业的远程机房中,这种接入设备的供电方式可以采用220v的家庭电源供电,也可以采用专用的UPS进行供电,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4 小结

GPON技术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才用了GEM封装技术,并且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分片传输技术,吸取了PON网络传输的优点,能够与网络服务运营商制定的ITU技术标准相适应,拥有多种信息接口的接入方式,在信息的传输方面超过了传统以太网的网络接入方式,可以实现视频、语音、大型交互式网络游戏等业务流比较多的网络信息的传输。GPON技术可以通过对原有的网络技术进行改造并加以简化,就能够实现快速的网络传输技术,在使用中充分体现其广覆盖,高带宽,双纤保护等特点,实现GPON技术网络接入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第8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协议;计算机;传输效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39

[中图分类号]TP3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1 我国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站在整体层面,尽管还根本不能赶上韩国以及日本等一些网络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然而在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已经有着非常高的网络传输速度,有的已经超过了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西北地区那些经济水平相对比较差的一些地区,对数字拨号连接还没有实现普及,在上网时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电话线。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在发展方面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将地域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减少。随着网络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以及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网名,基于这样的情况,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对网络运营商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积极的鼓励以及扶持。在此背景下,多条光纤干线已在我国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传输的效率进行了提高,然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受到了技术方面的一些的限制,对使用光纤的相关经验严重缺少,造成在建设光纤的过程当中,仍旧有着很多的问题。在所有的传输媒介中,光纤的传输带宽属于最大的,因为比较传统的同轴电缆对电信号进行直接传输,而在传输电信号的实际过程当中,非常容易出现损耗,有着相对比较低的传输带宽,而在光纤的实际传输过程中,信号存在的形式是光信号,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

2 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计算机网络,如果想将数据的交换进行有效的实现,那么必须应该具有硬件方面的设备,进而实现对信号传输的支持,所以传输介质等一些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可以对网络的传输效率进行直接决定。例如,比较传统的同轴电缆,在基础设施基本建完后,也就确定了传输带宽,如果想要对网络的带宽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只能增加线路,这通过技术方面的手段很难进行解决。在建设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基础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将网络的传输带宽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一般会对性能比较好的介质进行选择。目前,光纤属于最好的一个介质,但光纤材料对周围环境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在施工光纤的实际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周边的具体环境,保证在建完之后,光纤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2.2 传输协议

在各个计算机间,可以进行相关的通信,应该具有一定的硬件线路,还应该有一个相关的传输协议,因为不同的计算机有着不同的存储数据方式,不能进行直接的通信。若将数据向另一台计算机进行直接的传输,将对这个数据无法进行识别,就一定要标准化处理传输的数据,进而建立成全部计算机都可以进行识别的一个标准,即网络传输协议。现阶段,最广泛使用的TCP/IP 协议就是在网络开始发展时,人们按照网络传输的实际需要,非常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的,因为那时有着相对比较低的网络带宽,所以在对传输协议进行设计时,会先压缩传输的数据,之后再进行接收端的解压,提高了传输效率。然而,已经使用了TCP/IP 协议多年,尽管在使用的实际过程当中,人们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但仍然有问题。近年来,按照网络的实际发展,人们也相应的提出了很多的全新传输协议,但TCP/IP 协议已成为世界上比较统一的标准,就算那些全新的传输协议在性能的先进性方面要强很多,也是非常难将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的,只会使用在一些局域的网络当中。实践证明,提出的这些全新的传输协议明显提高了传输效率。

3 网络协议的基本框架

该协议对网络传输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根据某种特定的协议簇模型分层来处理采集到的网络数据信息,对各层协议当中的头部、字段内容以及尾部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实现网络数据包当中各层协议的信息内容的实际获取。该框架是实现相应的应用平台设计的基础,包含很多的键技术,主要有网络数据采集、网络协议分析以及TCP/IP协议簇。

3.1 网络数据的采集

一般来讲,网络数据的采集模块为相关的应用平台以及网络协议分析有效的提供了最为原始的一些数据,只有对网络数据包的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获取,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2 网络协议分析

在网络协议分析框架当中,网络协议分析属于是核心模块,其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根据TCP/IP的相关参考模型,按照协议标识来对网络协议的类型进行逐层的识别,根据相应的协议格式来底层协议分析已经采集到的网络数据包,运用的协议识别技术主要是端口检测以及特征值的深度包检测。

3.3 TCP/IP协议簇

计算机网络协议属于极其复杂、庞大的一个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描述协议,并进行实际的设计和最终的实现,现阶段运用的基本都是分层的体系结构,也就是参考模型。在该模型当中,对网络当中不同层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同时还分析了每层具体应该负责的功能及其相应的交互方式。最为常见的模型包括TCP/IP参考模型以及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其中,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组成主要包括七个栈层。

4 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效率

对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进行研究时,分析的顺序应该是从网络的整体到局部之后到节点的过程。其中,整体效率主要是指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机网络有的实际传输效率,而局部效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的相关组成中各分子网有的实际传输效率,所以在分析网络传输效率时,需要对整体以及局部的传输效率进行同时的研究。下面运用局部效率、网传效率以及点传效率来表示局部传输效率、网络整体传输效率以及节点传输效率。

4.1 局部效率

一般来讲,网计算机的局部传输效率主要是指全部的节点和相邻的点组成的子网的实际传输效率的总和和网络当中含节点数目的具体比值。局部传输效率类似于网络的簇系数,这两个表示的都是网络当中的局部性能,而相关的簇系数具体表示的是网络当中的局部疏密程度,所以能对网络的局部传输效率进行一定的衡量。相对来讲,对于网络局部性能的表示,更为合理的是局部传输效率;与此同时,网络的局部破坏式的容错能力和网络局部传输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4.2 网传效率

通常情况下,网传效率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全部的节点关于时间传输效率的一个平均值。

4.3 点传效率

一般说来,点传效率指的主要是网络当中全部节点的实际传输效率的平均值,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传输效率和每个节点所占的最短路径数目成反比关系。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以及设计,点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意义,所以在设计计算机网络时,需要多网络当中节点负载的均衡性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还应在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中继设备对传输效率比较低的节点进行高性能设备的配置,在网络维护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重点维护这些节点。

5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建设计算机网络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整体来讲,我国有着相对比较低的网络传输效率,会对用户的使用造成严重的影响,想要将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应该有效分析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进而实现网络传输效率的提高,提高我国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洋.基于时间触发的实时以太网传输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12):11-12.

第9篇:网络传输方式范文

在之后的几年内,这种技术在日常生活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战略研究员设计了第一个在封闭基础上的无线通讯技术网络,这可以称得上是当时最早最先进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最初的无线局域网络使用七台计算机进行同时的信号传输,这几台计算机分布在夏威夷四周的几个岛屿,中心计算机被设置在中心瓦胡岛上。自此无线网络正式诞生,虽然目前很多网络仍然使用有线网络为架构,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无线网络的发展,无线网络在学术、医疗、仓储以及制造方面都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无线网络已经逐渐有了取代有线网络发展的趋势,无线网络开始在信息传输工作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无线网络在和传统有线互联网进行结合的过程中,两者联合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对无线网络的认识,从无线网络本身的概念来讲,无线网络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红外线传输就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红外线网络传输只能进行数据的单项传输,不能讲传输信息后产生的结果进行反馈也不能进行多项传输和互联。除此之外,无线鼠标、键盘、WAP手机上网等多种技术都具有标准无线网络的特点。无线网络的发展目前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无线视频网络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虽然当前的传输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由我国的中国联通、LG和西伯尔科技三方在北京进行了一个真正具有无线网络发展特点的3G流媒体业务,这种业务的发展能够将信息在传输之前通过编码器进行压缩实现数据码流传输,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络传输资源的占用率。这种编码产生的编码只是包括了使用的必须要的信息,减少了在传输过程中的多媒体同步和随机访问等情况,所以在进行编码之后的数据还要进行多媒体加载或者转化成为可以进行流媒体传输的格式存入到存储设备当中备用。

二、无限网络工程安全性威胁及解决办法

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日常的办公效率,改变了传统企业员工在各个会议室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也经常苦于没有足够或者合适的网络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而无线网络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企业的员工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流,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没有进行安全防范的前提下容易导致信息的篡改,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网络很容易受到各种非法IP地进入,这种IP进入可以直接对现行使用登陆用户进行直接攻击,这种攻击行为及时采用了常规保护办法也难以进行规避,因为这种攻击存在着授权和IP的双重欺骗,会导致信息的泄露和被篡改。WAP破解也会导致无线网络被破坏,目前无线网络普遍的存在着很多非法程序,这些非法程序能够通过定位的方法直接截获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的信息传输数据包,当收集到的数据包足够解密WEP秘钥时就可以进行对原有加密程序的弱化,同时导致主机客户端无法进行客户端密钥重组。在入侵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窃取和篡改,同时还能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的无线主机相关参数进行破解,甚至可以将这种破解工作程序化,在很短的时间内攻破WEP密钥。在进行无线网络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如果被网络窃听也会造成无线网络的被破坏。一般地来说,绝大多数无线网络通信都是以非加密的格式进行数据传输的,这就使得一些处于无线网络信号覆盖范围之内的信息窃取者通过窃听的方式破解和进行破坏。因为入侵者不需要将窃听程序或者物理设备接入到被窃听的网络,所以这种方式也成为了无线网络的最大威胁问题。为了能够保证无线网络不遭受外来黑客的入侵,用户要在使用无线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提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以此保证通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方法来提高安全性。要合理规划天线的设置位置,从物理空间上把握好无线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要对无线网络的访问点进行全方位的封闭。最好要将主机的信号传播设备放置在需要覆盖的区域的中心位置以减少信号的外泄,在完成布设工作后要不但使用可移动的无线连接设备来检测无线网络的覆盖情况,同时要绘制出无线网络的覆盖拓扑图。在使用无线网络的过程中要启用无线网络设备的保护工程。在进行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要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加密,通过基本的加密后启用WEP加密。虽然这种加密方式本身存在着很多漏洞而且在保护整体性能上比较脆弱,但是仍然能够阻止很大一部分入侵的黑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破解加密的时间,这就给无线网络的改进提供了宝贵时间。在进行设置无线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无线网络设置厂商为了能够尽快安装产品在交付设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暂时关闭WEP功能,所以要在开始使用的第一时间开启WEP加密,这就有效地阻止了黑客的偶然闯入。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