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选择范文

学校的选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选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的选择

第1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法;情境模拟

一、主要的几种英语教学法

英语是我国众多职业学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育界一直关注有关英语教学法的探讨、改革和研究。目前,英语教学法在国内外形成了许多教学流派,其中“阅读法”、“听说法”、“交际法”、“情境法”、“TPR”教学法这四种教学法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较大影响。“阅读法”也称翻译法、语法翻译法、古典法,是年代最久的英语教学法。其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依靠母语并将母语和外语的互译反复进行练习。“听说法”也称口语法、句型法、语言学法。侧重语言的应用性,采用模仿、记忆、机械练习的方法强化学生。学生不需要考虑语境,只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句型练习即可。“交际法”也称功能法或者意念法。通过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采用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提倡在练习句型的过程中加入情境模拟来学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情境法”是一种运用教学工具,例如用录音机、幻灯机、图片、电影、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辅助英语教学的教学法。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情景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奇境地进行英语学习。“TPR”教学法认为,人们在儿童时期学习语言是通过听和说促进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当听和说获得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的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量变达到质变,那么儿童就能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近年来由于高中和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降低。许多成绩较差的中学生涌入职业学校,他们的英语知识缺乏系统性。据笔者多年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的英语应用水平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础的语音和语法都不了解,对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好,用英语做简单的自我介绍都不会,甚至个别学生连音标是怎样拼读的都不清楚。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作业不会就抄袭、害怕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和朗读课文。上英语课就像在听天书,不知所云;老师领读单词、课文,也只是鹦鹉学舌,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这样,很多学生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产生厌倦,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经常逃课。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词汇量较少,理解听力和阅读等知识比较困难,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使用某种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现阶段很难形成一种统一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几种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创新英语》共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听力、阅读和口语等部分。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以上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听力是为了训练学生各种“听”的能力。讲解听力时,可以运用听说法以及情景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应用课件、电影、录影机、图片等相关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由于听力部分的句子较短,可以让学生反复的听这些句子,再要求他们跟读、齐读,最后再进行抽查。运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感。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利于词汇的记忆是使用情境法。这种方法可以让词汇具有鲜明的感彩。如教授diamond一词时,笔者常借用一句相关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同时在投影机上放一张钻石的照片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对于长期在国内,缺乏一个学习语言环境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关键是将情境教学法灵活的应用到英语教学课堂当中。例如,笔者在上每节课前,会让每个学生作一个5分钟的“report”,形式不限。可以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做自我介绍。笔者会随机请另一位同学做逐句翻译.对于他们的表现,请班上的其他同学来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克服听说英语的羞怯感,尽量多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应变中反应更加灵敏.阅读部分对词汇、语法等知识要求比较高。讲解阅读部分时,可以运用翻译法。把翻译以及阅读外国文学原著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外国文学原著的大量阅读,提高了学生英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对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修养有很大的提高。除此之外,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由于翻译法需要运用母语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理解的障碍。翻译法对教师和班级人数的要求也不高,有利于像笔者学校的这种大班教学。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讲到口语这个版块的时候,需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谈,而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因为不需要掌握详细的语法,只需要将些日常用语脱口而出就可以。使用TPR教学法,学生自然地重复发音不准的单词,直到发准为止。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消除紧学生的紧张心理而不是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尽可能促进他们大胆开口讲英语。

三、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法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设计一些内容丰富、有趣的故事,比如:听一首好听的英语歌,讲一个幽默的小笑话或者有关国外的一些风土人情,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会觉得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充满活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英语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45-50.

[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1-123.

[3]顾红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0,(10):79-80.

第2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选择;共同文化;适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04-04

近些年来,学校特色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张家港市合兴小学以“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为愿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选择,具有推及一般的普遍意义。

一、关注共同文化

如何突破学校建设同质化的困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是关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有的更是着力于“一招鲜”。我以为这都是基于一种误入歧途的理解。中国的学校建设千校一面不是靠剑走偏锋可以改变的,而是要回到原点上来,回到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上来。本雅明谈不同语种的翻译,提出要关注“纯语言”,作品翻译首先是要在原作品中发掘“纯语言”的种子,使它在新的语言中生长。推而广之,建筑、艺术以至日常生活方式等等,也都有“纯”的内核。学校亦然,我们关注“共同文化”,首先要关注的是“纯教育”“纯学校”的精神。正是由于处于不同情境,由于学校个体的种种差异,由于师生和家长群体性格不同,由于校长性格的独特性,由于对基本规律领悟的角度、维度、广度、程度不同,自然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个”与“共”是相互激荡、动态生成的。在这方面,我特别欣赏合兴小学,从他们的文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教育与学校的“共同文化”的研究与汲取,尤其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他们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

1.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合兴小学的“合兴”首先在于适合而生长,他们提出适合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生长的教育。怎么才算是儿童生长呢?怎么才算是适合儿童生长呢?结合合兴小学的理解看,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内在生命、个体生命。第一,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人的重要特性就在于双重生命的存在,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自然生命、物质生命,但人又超越其他动物,因为人还具有文化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适合教育”有助于培养各方面发展健全的人,合兴小学的培养目标也着力描述“全人”的形象。第二,关注内在生命。合兴小学的老师们特别欣赏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这种“生长”是生命自己在生长,是在过程中成长,是按照其本身的节律生长。合兴小学的老师们曾借龙应台的描述,表达自己对学生内在生命的尊重和期待:“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第三,关注个体生命。“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适合的教育既指向共同适合的教育,更指向每一个都适合的教育,合兴小学在理解“教育即生长”时,特别强调“生长是学生的相对生长”,他们一方面在孩子的诸多生长品质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发现其个性特点,尤其是闪光点。另一方面对孩子的个体生长进行内部的纵向比较,把准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律。正是基于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他们的适合而兴(生长),就有了理性的自觉。

2.关注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合兴小学的适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展开的,他们的“适性”在我看来很重要的是基于他们对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理解。第一,“新人”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因为现实情境的“人”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都是着眼于更好地培养“新人”,并进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时代要求,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勾勒出新人的基本结构。合兴小学在理解这一原点问题时,更是结合当下对核心素养的热议,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三个向度描述学生的核心素养,甚至在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中,都紧扣核心素养这样的根本旨归。第二,超越学科中心的课改理念。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整体结构中,课程的综合性明显增强,重新审视和改进学科课程,S富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与多元化评价,这些都体现了超越学科中心的课改理念,合兴小学的课程结构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思想。第三,课程动能的转变。旧课程关注人学的知识,新课程关注学知识的人,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现在进一步表述为核心素养,这样的功能转变是通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改革去实现的。合兴小学的课程实践全面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内源性生长得以落实。

3.学校管理的文化意蕴。合兴小学的“兴”既指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发展,也指学校的兴盛。从合兴小学的文化实践看,他们特别重视的是:第一,意识形态系统的建设。意识形态系统是由理想、愿景、价值观等形成的,合兴小学的教育愿景是“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这其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体现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这样的组织机构中,共同关注“新人”的培养,必然会有丰富的收获。正是愿景等意识形态系统,使学校文化有了灵魂,有了生气,有了凝神聚气的一致性。第二,管理方式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在当下的机构管理中,内心追求应当如合兴小学所信奉的道德领导,努力通过教育实现自然的“回归”,恢复人“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美德。但从运行效率看,仅仅人文是不够的,科学管理的规范有序仍然应该得到重视。合兴小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范、标准、精致”,而这些则是科学管理的表征。人文与科学内在统一,通过科学的路径,抵达心灵深处,我以为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第三,通过组织的活动落实价值观的追求。文化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组织机构的文化实践主要是通过制度与课程教学等活动来进行的。合兴小学在制度创新中倡导项目管理制,既落实科学管理的责任到人、权责一体的思想,又体现人文管理激活主体性的精神。这种弹性化的组织运行机制与常规管理配合使用,既保证了工作效率,又体现出放心放手和项目育人的道德感。合兴小学近些年的文化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这正体现出学校这类组织机构自身的特点。

二、认识你自己

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佛家世界里也有对“我是谁”的不断追向,可见这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认识你自己”是保持、彰显独特性的必要前提。合兴小学对自我身份的辨认,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学校文化传统中寻找。学校文化应当具有内在性的特点,应当是学校文脉的绵延流响。合兴小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学校有100多年的文化积淀,应当循着历史的脚步,触摸厚重的文化律动,去寻找学校发展的根脉。学校当年创办正值面临亡国灭种之际,一些地方志士为救亡图存,为民族兴,共同举力创办沙洲大地第一所乡村国民小学。“和衷共济、兴邦立学”的办学宗旨正是学校的文化旗帜。此后,学校有幼小合办、中小合办、数校合办,更有近年来地方政府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合而兴”,合作、适合,师生兴,合作双方兴,人的成长与国家未来兴,“合兴”的校名揭示出学校文化的灵魂。于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则让历史照亮了未来。

2.从地域文化特征中寻找。曾听一位在张家港市委挂职的朋友讲,她第一次参加全市干部大会时,距离开会还有20分钟,市委办公室的同志就火急火燎地打电话来催,她提前10多分钟进入会场,发现领导全到了,会场全坐满了,于是她深切地感受到张家港特有的文化。我们在张家港参加教研活动也多次看到,中午超过12点,晚上超过6点,满会场的老师们没有退场的,其凝聚力与执行力可见一斑。合兴小学的同志告诉我,这些文化现象都是源于“张家港精神”。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秦振华走马上任,主政张家港,其时,张家港是“苏南的北大荒”,在苏州几个县市中排名最后。秦振华的施政纲领,一条是“三超一争”: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另一条是“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仅用三年,秦振华就带领张家港人把“不可能”变成辉煌的现实。这种“张家港精神”给张家港人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熔铸出张家港人的群体性格特征,教育人也不例外。周有利校长向我介绍,合兴小学的乒乓队就是一个“张家港精神”落地生根的例证。正是在秦振华书记带领张家港人“三超一争”的时候,他们创办了张家港首个少年乒乓学校。“要办就办最好的”“打球要打出文化的味道”,这就是他们的信念与追求。通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因乒乓球而声名大作,先后创建苏州市和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5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学校为省队先后输送了十几名优秀苗子,校乒乓队在国内及一些国际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战绩,乒乓文化更是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负重奋进、敢于争先成为合兴人前行的基本姿态。

3.从学校特有的结构形态中寻找。合兴小学与张家港的其他小学不一样,她还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4年更有研究生工作站落户W校。这种特殊的结构样态会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变化?学校领导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领悟。在与周有利校长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学校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吸纳重点在三“学”:学理,重视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让实践的成果在学理上站得住,比如从“适学课程”就不难看出背后学理的支撑;学术,重视教师专业进步,关注课堂专业品质的改进,比如教师的校本研训渗入诸多学术训练;学问,引导老师做研究,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在教学生的同时还能做学问,享受两种人生的趣味,比如参与“教海探航”论文评比就成为学问的重要进阶。于是,教授们的睿智、研究生们青春勃发的朝气,就成为学校文化合成的重要元素。

三、走文化立校之路

合兴小学的同志曾系统梳理过学界对“文化”的理解,他们认同的观点是: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文化即人化,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从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可见出他们是自觉地以文化来立校的,而他们的实践也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完整形态。

1.思想观念层面,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学校作为一个机构组织,工作有多个部分,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必须依靠核心价值观以一驭多,建构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兴小学提炼、确立了“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的发展愿景,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立得住、照得透。所谓立得住,是说它是内在的,是厚重的学校文脉的“接着讲”;它是前瞻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的教育”“教育即生长”,以“适合”为追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它是合已的,似乎是量身定制,“合兴”的意蕴巧妙地融入这一表述之中。所谓照得透,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化实践中,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曾听到他们的多重追向:适合生长的管理制度是什么?适合生长的德育是怎样的?适合生长的课程是什么?适合生长的课堂生活应当怎样?适合生长的教师专业生活是怎样的?适合生长的环境什么样?等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观“光芒照四方”,整体风貌才可能是内在一体的,亮堂堂的,合兴小学正是努力走向这样的境界。

第3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一学校精神在合并学校中的地位与意义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的凝练在合并学校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学校员工凝聚力的需要。学校合并有些属于政府决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意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操作。而学校合并后的实质融合与合并办学目标的实现,仅有领导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随着学校合并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权力调整和利益整合,各种矛盾自然会暴露显现,建构学校精神对于减少或消除矛盾,调整学校员工的心态,增强人心的合力与凝聚力具有导向和凝聚的作用。二是整合学校文化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合并前,各学校都以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存在着,如何很好地实现对多样文化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首先确立合并学校文化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的学校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确立,原各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文化间会继续产生一定惯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引领,各文化主体难以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合并学校就会人心涣散,成为一盘散沙;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整合,学校发展就缺乏推动力,原来存在的人浮于事、资源浪费、人际矛盾、部门利益和利益冲突等弊端,将继续困扰学校的深入发展。三是打造合并学校特色的需要。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其建构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所在,以及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而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构成了一所学校的特色。学校若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合并学校要想提高办学层次,跻身于名校行列,必须以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做支撑,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较高的社会认同,进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契机。

二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与升华的问题分析

1办学理念的差异影响办学思想的统一

学校作为一个进行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的现代专业组织,其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起着重要作用。办学理念的继承性、稳定性和习惯性决定了学校合并后的相互磨合和融合的艰难性。对于参加合并的每一所学校来说,要其放弃、改变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校级领导的管理思想会出现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影响领导层的事务决策质量和效率。办学理念的差异同时会影响各种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效果,加大融合的难度。

2价值观的冲突不利于合并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学校以及生活在学校内的人们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出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声誉、道德规范、学术风尚、师生言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果合并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存在很大分歧,就会产生“离心力”,无法协同合作。学校合并的目的在于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在资源分配和人事安排上,势必会触及原各学校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当现实与期望出现差距时,一部分人员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衡状态,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中还会出现各种“非正式组织”,对合并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3原有学校的个性特色衍生出的优越感影响了学校精神的凝炼

学校精神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酿就出来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校成员由于始终处在原有的自身习以为常的文化情境中,因而总认为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最正确、最好的。它使人们对原有学校精神所倡导的准则保持信心,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维护欲。这对合并学校实现学校精神的整合与趋同带来困难。

三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的基本策略

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其过程实质上就是聚焦、扬弃的过程,更是构建、重塑的过程。其关键步骤包括了解读、评估、提炼、表达等重要环节。尤其是提炼环节,提炼出来的学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是一项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学校现状的提升,学校特质的表达,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结晶。因此,提炼不仅仅是挖掘、解读,亦不仅仅是聚焦、扬弃,而更重要的是构建、重塑。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提炼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代表学校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成长的人们对学校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对教育教学问题永不停息的发问与追逐、对学校状况和教育规律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的结晶。学校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构建、塑造学校的学校精神更离不开学校的独特历史。在提炼学校精神时,应当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可以组织一些亲历学校发展的人,特别是历任校长或退休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组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在学校生涯中的难忘经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与事等等;还可以从学校的文献中寻找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总之,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精神的源泉。

2代表当前先进的文化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创建的,而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表达的是学校的先进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导向性。学校精神要能引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工作指明方向。第二,精神性。学校精神要具有精神感召力,要成为积极影响全体师生行动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力量。第三,时代性。学校精神既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也要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

3代表学校特质的文化

一所学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别的学校,肯定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群……表达学校精神就是要突出自己学校特有的、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直线型的行政管理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整齐划一地使用“勤奋”“求实”“文明”“创新”等表达符号,没有自己的特色,显现不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文化,没有突出属于学校自己的独特文化。

4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

学校精神应当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与内涵的一致。表达学校精神的语句应该与学校文化的实然状态相符合,避免“口号与现实的脱离”,走向“概念的沼泽地”。二是文化现象背后精神实质的统一。学校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这些现象所共同具有的一致的精神实质。学校在各方面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即学校精神展开的,目的是不断促进学校统整文化的进一步形成。相反,有些学校为了搞文化建设,热衷于物化的硬件设施,把学校建成“宾馆”,热衷于各种热热闹闹的活动,热衷于宣传、形象设计等。这些脱离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并不利于形成统整的学校文化。

四弘毅精神――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精神提炼与培育的个案研究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是由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无锡市工业学校三所学校于2002年、2006年经无锡市政府批准两度合并组建而成,在“三校”合并前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经过近几年的碰撞及混合、磨合、融合,通过不断总结、凝练,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精神――弘毅精神。“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取其“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之意,旨在让师生弘扬远大的志向、锤炼坚韧的毅力。其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往和今后发展的奋斗风貌。

1“弘毅精神”在争论中凝聚共识

在合并之初,由于原有学校精神文化存在的差异,对弘毅精神的提炼,经历了争论、聚焦、承认和接纳的过程。在学校精神提炼过程中,全校师生员工在争论中承袭了多年积淀于各学校办学历程中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话语符号:弘大坚毅”。形成了关于弘毅精神的三个共识。首先:“弘毅”是无锡师范第一任校长顾悼先生于1911年建校时为学校提的校训,其“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精神内涵不仅反映在无锡师范与洛社师范两所近百年老校曲折艰辛但不断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同时也反映在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为宗旨的工业学校身上。把“弘毅”校训上升为“弘毅”精神,充分反映了合并前各校乃至现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是对学校文化个性的定格和张扬。其次:经过合并几年来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历程,特别是在迎接省教育学院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充分能感受到和体现出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一致认同弘毅精神是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必需的内在精神追求。再次: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弘毅精神为内涵,是今后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弘毅精神的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校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锡师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全校师生只有坚持“弘毅精神”,才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发展。

2“弘毅精神”在塑造中推进融合

学校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合并学校不仅要阐释学校精神的内涵和功能,更着眼于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经历了合并后的四年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中,学校非常重视营造观念文化以塑造学校精神,加快学校的融合,具体操作是:(1)精神引领:从引领教师认识自己的学校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活动反观学校的发展历程,透视学校的行进轨迹,在分享荣誉中,带给教师内心的感动,让广大教师了解学校精神在学校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是如何引领航程,被师生熟知并延续下来的。例,为了使弘毅精神在锡师学子身上得以彰显和发扬,学校将“弘毅”两字镌刻在校园的重要位置,让师生每天在熏陶下成长,使学校精神由人为强化到自然内化。学校还广泛收集散落于各地的历史资料,建成了资料翔实、陈品丰富、内容全面的校史馆,供全校师生学习与参观。(2)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一要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了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有绿树成荫的桂花树,有蜿蜒的校园山石,有雅致的尊师亭,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更是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二要规范行为文化系统。一个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践行“敬教垂范、兼容通达”的教风、“明志进德、励学笃行”的学风,从而真正实现“至诚求是、博学自强”的校风。(3)名师垂范: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精神,其实永远有这所学校的老师来代表,如果这所学校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因此,培养和弘扬学校精神,必须让名师既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又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言人”。在我校近百年办学历程中涌现的以及现在正在活跃着的名师,他们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3“弘毅精神”在弘扬中与时俱进

弘毅精神不仅要继续传统,更要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学校两度合并后,迅速而有效地整合了总体办学资源,完成了内部学科重组和管理机构调整改革,明确学校已进入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锡师人正根据新形势,调整新策略,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努力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办成具有教师教育和以财经服务为鲜明特色的,普高和成高、师范和非师范兼容、职前和职后一体的,为无锡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学校。这一目标的达成赋予了“弘毅精神”新的内涵,今日学校之“弘毅”品格,已是原有校训的拓展与补充,它融入锡师人求实务本、开拓创新的精神。弘毅之志,已成为锡师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勤学苦练、奋斗奉献的宏伟志向,以坚毅刚强之品格、恢宏远大之胸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力争上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学校美好的未来。

五结语

学校精神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合并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须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历程,因而合并学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合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只有坚持“学校精神”,充分认识合并学校精神整合与传承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紧迫感,才能扎实推进学校文化融合的进程,进而达到实质性融合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

[3]王成孚.发展与融合:合并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4]桂世权.论学校精神的价值与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

第4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方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及学生间的最重要管理者,其与学生的接触以及交流是最多的,也是对同学们最为了解的,更是班级之中处理事物最多的人。一个学校,其管理教育质量的优劣,都会在其所管辖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班主任作为一个学校管理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担任着沟通学校及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任,会对学校的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班的实际情况,浅谈管理的方法。

一、中职学校中的班主任管理误区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学校之中,学生们一般都是初中毕业之后成绩偏差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正是好奇心较重,思维也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这就导致了学生们自制力的丧失,学生们就经常会出现一些上课睡觉、说话以及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在学校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等。班主任时常会将这种情况的发生全部都归结到学生的身上,加强防范措施或者加重惩罚力度,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根本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有些班主任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不能与学生好好的沟通交流,而是直接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谩骂,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滋生,这很有可能就导致师生间矛盾的升级,更加难以去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有的班主任老师与某些同学的关系很好,经常与一些同学一起运动、聊天,这种关系的形成,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在犯错以后,班主任就难以去对这些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导致更多错误的产生。还有的班主任老师,情绪太过于急躁,往往不能够判断一些事情,导致问题处理的不得当,老师们应当遇事沉着冷静,全面细致的了解事件的始终,再对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

二、班主任管理方法的选择

班主任要想能够更好地管理班级,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这些方面的功课是必须要做足的,笔者就自己的管理经验,略作浅谈。

首先,班主任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心。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状况来选择管理方法及教育的方案,要科学的、有效的进行管理和教育。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及年龄状况,他们还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是他们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机,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都会与同龄的高中生有着一定差距。这些学生大都基础薄弱、成绩较差、自控力不强、习惯不好、自卑感较重并且缺乏信心。在面对这些还处在敏感时期的未成年人,面对这样一群有着中考失败的经历,并且在诸多方面习惯都差的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就应当更加的谨慎和细心。这也就需要班主任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要让这些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感到温馨,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严格的要求他们,切不可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不去贬低和歧视这些学生,更好地引导他们,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班主任有时只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关注和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足够的重视,还要对他们的情绪感受有足够的关注,保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要班主任能够做到对他们足够的关心,对他们足够的爱心,对他们足够的温馨。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尊重班主任,新任班主任,依赖班主任。达到师生间的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其次,班主任还要发挥以身作则起的引导作用,做学生们的榜样。班主任做为学生日常学习的最重要的监督人,就必须要严于律己,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中,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会逐步的影响他们,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他们的作用。就比如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班主任老师应当有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做到准时,同时还要对教学有足够的热情,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遵守时间,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5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 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管理支点

一、问题的引出

有些学校在交流工作时常提起学校管理人性化问题,而且说某某学校管理很人性化。这个话题经常困扰着我,也常质疑管理人性化问题。当了好几年校长,深知人性化管理的难度,为了此事,我走访了部分全国名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民办中学,实际上,真正管理很人性化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日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是初级阶段,所以就要承认还有许多地方有待于完善。学校是社会中的一小分子,学校的发展也是要有个过程。我国大学在世界排名都是比较靠后的,中学教育也是很落后的,这一点应该正确面对。在中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吹嘘着各种口号,有些名校基本上是以高考升学率去衡量的,而高升学率的背后归因却是有优质的生源。许多学校都以人本管理著称,实质上离人本管理相差甚远,也许是对人本管理的一种误解,有时把“人情化管理”或“放任性管理”当成了“人本管理”。

笔者作为第一线的校长,非常想为教育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但总觉得达到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还有相当距离。分析一下最主要的原因,有“人”和“物”:人的素养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实行人本管理,是不切实际的;物质基础也是人必需的,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是人性化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难做并不是不可做,笔者的观点是:不要强求什么样的管理,只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支点,就是成功的管理。

二、学校管理概念的诠释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学校管理?众说纷纭:是控制协调,是岗位服务,是教育说服,是组织艺术,是决策过程,是评价手段……都有一定道理。关于学校管理的概念,说法颇多,中外学者有诸多界定。日本久下荣郎等人认为学校管理的概念是包括为达到学校本来目的的一切行为,一般可分为物的管理、人的管理和经营管理。所谓物的管理,就是指对设施设备的维持、保全作用;人的管理是指对教职员的任免、服务、惩戒、监督等;经营管理包括班级编制、教育课程、校务分担、儿童和学生的管理等。

我国学者张济正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导论》对学校管理做了这样的两种表述: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合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笔者认为学校管理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学校管理是服务、学习、决策、监督。

我国教育的研究者常把企业的管理引入到学校管理,这种理念是否可行呢?

【观点1】

企业确实有许多理念值得借鉴。如玛克利克(H.MClikc)发表的《管理的人性面》和《管理者》,阐述了如何启发人性潜能以激励员工。他指出,传统的管理(X理论)对于人性皆偏于“性恶”的观点,但现代的管理(Y理论)则肯定人性的优点,重视人格的尊严,认为工作的热忱、发展潜能、责任皆在于员工身上,主要取决于管理者因势利导,促其发挥;员工在工作上的愿望及其行动皆有其原因,这源自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管理者只有切实地满足员工的需要,达到其愿望,才能发挥激励更大的效果。

【观点2】

学校和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学校是培养人,企业是生产产品。产品是有固定规格和标准的,而人是有可塑性的,它没有统一的模型,这就决定了学校的管理不能完全照搬。广州穗一中学采用企业的模式竞选班主任,不是所有学校都适用,公立学校由于体制的弊端,是不可行的。

三、回归现实寻找合适的管理支点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管理,科学的管理能成就一所好学校。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管无定法,贵在得法,管是为了不管。但在现实管理中,有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与学校所在当地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与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有关,与是重点中学、普通中学还是职高有很大的关系。还与学校的体制有关,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机制灵活,许多管理方式可以引用企管模式,但公立学校的“铁饭碗”体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的弊病是很多的。基于目前教育大环境的实际情况,要极力推行依法治校,立足制度管理,尽量追求人本管理。下面举例说明:

首先,立足制度管理。

学校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各种管理体系的总称。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地发展起来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许有人提出质疑,这种时代还用制度去管理,不UT了吗?其实不然,不管用何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是基础,是不可忽视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1】

2011年3月15日傍晚4时许,钱库高级中学高一级两名寄校女学生董**,林**,下午放学后乘坐出租车回龙港,在龙金大道龙港薛家桥村段遭遇车祸抢救无效死亡,据说两学生因学校没有热水回家洗澡,也没请假就溜了出来。

【网友评价】

钱库中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名学生都是住校的寄读学生,学校收到两名学生寄宿的一切费用,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是不准离校的。而3月15日是星期二,两名学生没经请假而私自离校,这说明是学校管理不到位而导致两名学生遭遇车祸身亡。

以上案例的确说明学校在制度落实方面监管不利,如门卫制度不健全、学校热水器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许多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的,学校如果在细节处注重过程管理、过程监督,就不会发生此类事故,可见制度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有人担忧在学校制度管理中存在过分注重统一性和服从性的现象,这种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学校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监督机制不断跟进,制度管理的效果才会呈现出来。

其次,要正确认识人本管理。

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这正是人本管理的思想。人本管理包括两层意思:一通过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核心思想,而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了人本身;二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追求组织高效运转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也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含义和理想境界。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与物化管理相对应。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从管理对象角度看,是人的管理(Management of the poepel)、依靠人的管理(Management by the people)、为了人的管理(Management for the people)。

【案例2】

A学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学校硬件很好,学校工会要推出《教工慢跑健身活动》,要求每周至少两次下午第三节统一在操场跑步,到期末学校将奖励价值500元的运动服或运动鞋。学校一宣布,大家积极性很高。由于是重点中学,学校领导认为教师素质高,以为老师们都会自觉参加。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第一周基本全到,以后每周逐步减少,真正坚持到底的没几个,学校也没有监督。到期末了,要发奖励了,人人都说自己有参加,最后学校给每人都发了500元奖励。可是又有教师有意见:不公平啊,有些老师坚持到底而有些老师没几次!学校发了钱,又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以上案例说明,学校要进行人本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本管理并不排斥制度,没有规范的制度,就好象大厦没有根基;同时,人的素质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关键,而人的素质的提升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与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基于目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只能尽量去追求人本管理,完全实现人本管理是很难的。

再次,寻找合适的支点。

学校管理没有固定模式,要因校而宜,合适是最重要的。私立学校由于体制灵活,打破了教师“铁饭碗”制,采用制度管理是很有成效的,如果渗入人性化管理成分效果则更好。公立学校因体制的原因,学校管理务必在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中间地带寻找合适的支点。这个支点可能靠近制度管理,也可能靠近人本管理。

【案例3】

温州都市报2011年3月22日A8版有一报道:一顿早餐引发的纷争。永嘉某中学高三(6)女生陈晓丹于当天6∶40前在教室吃早餐,鲍老师进来检查,要她把早餐扔掉,她顶了几句,鲍老师用话筒敲她的后脑勺(学生说的,老师不承认),要把她拉出教室,期间头撞到墙上。做早操时候,觉得身体不适并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后到医院检查,是一般软组织挫伤。家长对此事不满,到本报反映情况。

此案例则说明“早餐不能在教室吃”的制度实施还不成熟,学校制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如果学生认同了,则她不会与老师顶嘴,反而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处。鲍老师缺乏人本管理的意识,学校里许多制度不一定都是刚性,要考虑这个女生今天是否有特殊情况如身体不好要吃家长送的东西、是不是还不知道这个规则等等。由此可见,管理者心中务必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支点,如果鲍老师先去了解一下情况,渗透人性化的教育,可能就不会发生此类事件。

四、结束语

学校管理亟需智慧型的校长和领导用新的理念去创新制度、追求人文,在教育实践中寻找与时俱进的管理支点。美国著名教育家阿瑟·W·库姆斯深刻地指出:“除了家庭,学校是最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组织。”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新的认识进入教育思想可实践的主流的过程很缓慢,造成先进思想与学校实践延迟的原因是大多数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没有认识到人本主义运动的意义,或没有受到人本思想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万祥 我的教育苦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第6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另类选择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又发生了新的变革。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激发社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个体。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体制进行与之相应的重大变革:办学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派和个人等都可成为办学主体;教育要求多样化——现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个人为了就业、转岗、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需求;办学形式多样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以升学为目的的补习教育、以就业和转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休闲教育,等等。这种种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与政府(国家)包办教育的“大一统”体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尖锐的矛盾,既对发展民办教育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我国民办学校发展之如此迅速,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三,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但我们又是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在这样的时代里,不追求科学技术的前沿,就意味着经济社会的落后,就会挨打,就会受欺负。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我们必须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就意味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跨度,产业技术含量的跨度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从农业社会里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到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存。与这种“大跨度”并存的,是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就全国整体而言,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地区之间的差别极大,有些发达地区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尚有几千万人口还生活在贫苦的状态之中。

我国民办学校,在这个由于“大跨度”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而带来的对教育需求非常多样化的社会里,选择一种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其空间是很广阔的。

所谓“人口大国”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7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积千累万,不如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知识,教学习方法,育人,我认为除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势必影响他听课的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要想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主要应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具、学具、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容易“走神”,从而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四、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要从低年级抓起,包括作业的格式,纸张的干净,字体的工整美观等,要求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开始热闹一阵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教师应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既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责任心。

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就会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讲解,只需通过提问就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作重点地讲解,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调动主观能动性,既省力又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性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第8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选择;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17

中小学体育课是奠定我国体育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现在的中小学学生来说,体育课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一门必修课程,它还是我们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总的说来,体育课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正在实现积极转变,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迈入、发展与创新。此外,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演绎型教学模式的新发展使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1 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与内涵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了四类教学模式,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大纲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体育课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分别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

1.2 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1.2.1 传递-接受式

德国科学教育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在体育课上,该模式的基本教学操作程序是:

1.2.2 自主探究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然后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1.2.3 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式教学主张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够做到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1.2.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和兴趣。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2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影响因素

2.1 现存问题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体育运动也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素质教育观更是不可能实现。至此,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上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发展。尽管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却远远不够。面对这样一个现状,笔者从两个方面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不够新颖,学生对于那些反反复复没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感到厌倦,从而降低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第二,学生在体育课上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主控制的能力。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面临新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实现中小学体育课堂价值的最大化:第一,构建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在体育课上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这些举措的方方面面都是每一个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正在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2.2 影响因素

2.2.1 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方法单一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中小学体育课要实现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直接影了实际教学效率不如预期效率。此外,中小学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现在体育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所教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意愿,体育选修课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尊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的教学模式。

2.2.2 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运动项目开设较少,选课系统不完善

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中小学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出现成倍增长的情况。在此现状下,体育资源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再加上资金问题,一些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类似于健身房、舞蹈操馆、网球场、游泳馆等基础设施都没有配备齐全。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体育选修课上的运动项目开设少,学生选课系统不够完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单一,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在中小学阶段掌握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

2.2.3 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本身就十分有限,所以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来达到学生的最大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还没有实现资源共建和共享,体育课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有必要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表现、参与程度和技能掌握等方面构建一个多维评价体系。

3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新构建

3.1 完善体育课程目标,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中小学体育课而言,首先要实现体育对于人体的四个基本功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健全人格、服务社会。对于既定目标,我们要转变教育思路,对现有的学校体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还要在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改良等等。 以创新模式为中小学体育课堂注入新的动力,以研讨教学、小组合作、范例解析为依托,促进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此外,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全民身体素质一个质的飞跃。在课外,还可以多多建立体育社团,开展体育音乐节,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彻底将体育课上老师单讲单练的形式变为小组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2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上文已然提到,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政府和相关机构要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学校在自我建设中除了要加强文化科研的建设,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校体育场地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充分条件。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过硬的科研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有为学生奉献的精神。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模式也越来越新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专I素养,成为一个适应新式教育、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

3.3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强化评价标准

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策略,在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之前,如何做到在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条件下最大化地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的体育硬件资源,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实现中小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场地器材利用率。体育课是以身体动作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注重实效性,而课后的教学评价是对这一节课的理论总结和归纳,有利于调节、改善和提高体育课本身的教学功能。教师在体育课后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元有效的评价,要做到让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相适应,建立多维有效的评价体系。

中小学体育是体育学习的奠基阶段, 在当前的体育改革工作中是重中之重。面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新选择时要显得更为慎重和科学。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3.

[2] Bruce Joyce, Marsha Well, 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 荆健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9篇:学校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教师阅读;中小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3-02

教师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是教师的文化标志,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职业文化,获得精神的成长。可以说阅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无书可读、没有时间读书、不会读书”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发展源泉,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为此,作为学校就需要转变认识,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结合中小学工作实际,本文建议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五种策略来推动教师阅读。

一、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学习倦怠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一让教师阅读学习,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例如“没有资料啊”“没有学习环境”“没有时间”“读不懂、不会读”等,这反映出一些教师“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教师学习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它对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学习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工作能力,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学习是教师个人支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为教师学习过程的安排,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学校在推动教师阅读时,首先引导教师开展观察学习、阅读学习和反思学习。学校可以通过教研、科研等考察、听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阅读专业性的读物;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等,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推动教师个人主动学习的同时,学校有必要开展共同学习活动,在集体阅读中提升教师对学习的认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共同学习可以分为师生共同学习、同伴共同学习、家庭共同学习三种基本类型。在学校范围内,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环境营造、书香班级等活动共同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影响教师,双方可以共同成长。同伴学习是指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例如可以在班级、年级组、学科组等教师群体之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学科组或者年级组。家庭共同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家庭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行动,影响子女学习、影响自己的爱人,形成具有书香气的家庭环境,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品位。通过共同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进互助的氛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二、重视阅读的专业引领

阅读不是无目的的随意性活动,阅读是为了成长和发展。随意的阅读不仅对教师的发展起不到作用,而且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正如苏联别林斯基所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的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和学习规律进行专业引领。

第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进行引领。按照教师知识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师实践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四类。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时,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科知识差的教师可以阅读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底气;而对教育学、心理学缺少了解的教师可以阅读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对于实践智慧不足的教师可以补充教师实践类知识;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拥有广阔的知识对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择文史哲、科普类读物。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引领。教师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各有差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所处阶段的特点进行引导。按照专业发展阶段可以将教师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三种类型。新手型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需要适应新的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这就需要阅读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书籍。熟手型教师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就需要总结和升华个人经验,更新原有观念,激发潜能,形成新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阅读教育反思类书籍;专家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明显,而他们就需要阅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的书,提升教学境界。

第三,从教师学习规律进行引领。《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指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作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学习规律。教师在阅读时能够广泛涉猎,博观约取,不然这种学习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阅读时,有不懂的要能够及时追问,对阅读的文章要有所怀疑。学贵有疑,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加以考察分析;此后,对所学、所学、所思要能够加以辨别,分辨其中真伪;在最后的阶段,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检验。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形成新的教学认识,获得新的成长。

三、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在推动阅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为教师的阅读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研讨和交流活动:第一,不定期开展演讲诵读活动。教师的演讲诵读活动可以在教研组、年级组举行,也可以与班级学生一同开展。在集体中,能够形成一种学习和研讨的氛围;第二,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心得、实践等,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虚拟交流活动。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开辟阅读专栏,将阅读策略方法、实践反思、读后感交流、教育随笔等通过平台展示出来,供教师研讨和交流。

针对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心得、书评、教学随笔反思等,学校可以将这些成果推荐展示出去。①结集成册。学校根据学科、年级或者专题等,把教师们的读书笔记做成专栏整理成册,作为学校的材料保存推广。②学校将教师优秀的读书成果公开发表,例如有的学校会将本校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随笔等推荐到报纸、杂志上刊登,例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班主任》《教育科学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是对教师读书成果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

四、营造学习的环境氛围

教师的阅读活动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而一所学校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主要体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待书籍和知识的态度。因此,推动教师的阅读,需要将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书香校园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整合教师学习资源,重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成为教师阅读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条件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数据库,例如建立学校自己的学习资源库或者联结国家或者地方数字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老师们可以随时进行网上阅读、在线浏览,在家也可以预借、浏览。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老师们可以就读书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下载资料,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共享和交流。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每位成员的学习。教师的阅读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与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参与紧密相连。因此,应开展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班级、学习型领导、学习型教师建设,通过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打造一种学习文化。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再到班级学生,通过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通过几棵树晃动整个森林,这样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文明、儒雅、尚学的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型文化会应运而生,成为教师阅读的推动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无形资源。

五、加强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了充分推动教师阅读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唤起教师读书的热情,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中小学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提供学习资源、建立制度规范。

身教重于言教,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自身不读书不学习,不管如何夸大阅读的作用,其他教师不会行动。有的中小学校长以身作则,学在前,想在先,成为学校阅读的实践者和领航人、终生学习的带头人。凡校长要求阅读的书籍,自己一定首先阅读,并向干部和教师讲解,以此促进集体阅读。在校长的阅读下,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发挥“传递”作用,不断进行阅读传递。只有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教师、鼓励教师、激励教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