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护理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护理专业知识

第1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执业考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2.1两种教学模式执业考试通过率成绩比较

3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第2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专门用途

ESP教学要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学习与专业和职业向关联的英语知识,并把英语作为一项工具完成交际任务。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在功能语言学中提出:ESP教学指的是和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关的英语,依据学习者自身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他当时没有给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明确涵义,只给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体的形式,例如药剂师英语、法官英语、公务员英语、护士英语、警察英语,等等。ESP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DavidCarver(1983)把ESP为三类:作为受限语言的英语、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特定主题的英语。

一、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会议上,St.John和Dnudley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学生设计,适合在高等学院或职场上为成人学习者设计,也适合为中等学校的学生设计。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指与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英语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表达和交际,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它的交流工具地位更加突出。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并具有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部护理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都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对职业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中职护理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市场护理行业的社会需求,也符合国家对护理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倾向。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是我国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护理人才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普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做到把专业技能和英语两者结合在一起,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在在专业上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英语口语ESP模式引入护理专业正好解决这一发展需要。

(三)ESP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英语口语ESP教学模式具有“用”和“学”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水平。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来就薄弱,而且还普遍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口语能力,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表达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三年的中职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各种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在较少的时间里按照普通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好。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培养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英语口语,与学生将来工作具体环境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措施

(一)根据ESP的需求分析整合课程的设计。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而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现有水平与社会对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ESP课程模式可在需求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更加合理有效。所以,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应该在分析学生要求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的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目标还需要学生要有意愿去实现。应该让学生在工作前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学习的重点并能有意识地去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或者删除,有目的地使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和向对应的英语知识做一个整合课程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如下:1.ESP教学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从基础英语的教学转向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培养能力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在基础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口语交流中。此外,ESP教学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ESP,从而从自身去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是说,ESP要有它的教学意义。达到这些目标就是通过需求分析来实现。遗憾的是,在中职护理学校的大部分英语课堂中,只是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没有经过实际或者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和实现这些目标。但是,这些模拟性的情景练习却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势。中职护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技能非常优秀,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在就业后许多年内,很多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生涯遇到了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在于护理行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而她们缺乏除了本身的护理专业知识外的国际化的观念和英语沟通能力。因此,在ESP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英语教学资源,依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情景角色表演。这样促使学生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相似或者相同的场景能快速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是ESP教学的重要方法。2.使用交际法进行ESP教学。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与专业相关的信息。ESP教学就要由原来的语法教学转向现在的交际式教学。要达到把护理专业知识体现在英语交流上的准则,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有目标性。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是很多同学已经具备语言系统学习的能力,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以及用运用相关英语知识在专业领域上不会表达。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与专业相联系的语言练习,通过场景的交流练习或者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在实际交流环境中能顺利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护理专业ESP教材的选择要把英语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交际中能用英语把护理专业知识表达出来。ESP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语交际表达,使学生在将来工作环境中能因为ESP英语教学成果在护理专业和职场工作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第3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1 我国目前护理专业本科课程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符合护理学发展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仍采用以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医学课程为主,护理课程为辅。在学生学习的前两年都是以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为主,第三年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第四年实习,显然,护理专业知识较少。特别是现在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掌握的护理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一些新兴的专业课程,如《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这大大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失调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基本的护理技术都是在学校内要求学生掌握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重视理论教学,往往忽视实验课。随着现在医学教育改革,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大大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技能更能体现护理人员基本素质。而我们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理论基础知识较好,但是动手能力差,与中专生、大专生相比,不够熟练、灵活。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实验课与理论课设置的不合理。

1.3 人文学科较少 WHO指出,除临床护理工作外,在21世纪,护理将承担的任务之一是提供教育和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术将是对护理人员的新要求[2]。所以要求护理人员除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如心理、沟通、礼仪、英语等,才能有效完成护理目标。而我们目前很多学校仍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人文课程开设少之又少。这与我们培养适合21世纪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相违背。

1.4 课间见习安排不合理 除了毕业实习外,很多学校又安排了课间见习。但是很多学校是在学完大部分理论知识外,集中2~3周进行课间见习,要求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内、外、妇、儿等常见疾病与护理是不可能的,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也反映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 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护理课程设置必须反映知识的增长、医学模式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强调教育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专业的特点,发展多学科综合课程[3]。所以对课程进行如下改革:

2.1 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我们现在运行的高等护理教育培养体系大多数还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医学教育体系建立的,早已经不适应当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近几年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的护理教育也要与国际接轨,护理理念也要从以疾病为主的护理转变到以人为主的整体护理观。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2.2 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减少医学基础课程 我们以前都是重视医学基础课程,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就会减少。根据现在人才培养学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对一些基础课程,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既减少了重复的内容,又能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

2.3 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关注患者的疾病外,对家属及社会背景等都要关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外,掌握更多的心理、伦理、法律等人文知识。而且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是以前单纯的打针吃药,而是要求全方位的护理。此外,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护理事业,献身于护理事业,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留住,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来[4]。所以,应该增加大学语文、礼仪、法律、音乐欣赏等人文课程,以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2.4 调整实验课的比例,灵活安排课间见习 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我们要培养的护理本科生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护理技能一向是护理本科生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灵活安排课间见习的时间。比如,可以把集中的几周课间见习分成几次,当学到这部分知识,就马上到临床见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的理解知识。

2.5 与国际接轨,加强外语教学 为了适应当代护理学的发展,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是各国护理发展趋势。我们国家护理人员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欢迎,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护理人员基础扎实,技术过硬,但是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影响了与国际间的交流。所以为了培养更适合21世纪的护理人才,我们应当加强外语的训练,特别是双语教学和公共英语,为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提供桥梁。

目前,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设置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21世纪对护理高级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使我们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护理杂志,2005,22(6):76-78.

[2] 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9.

第4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2-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50301 9787040150308

第5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1.1学生素质较低

首先,作为专科院校,学生生源质量欠佳,英语成绩普遍较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其次,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多年的学习经历在很多同学身上体现出厌学的情绪;再次,学生出国动机不纯,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好玩儿,而忽视了学习难度,这样很难在枯燥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2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英语老师只负责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老师负责传授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本身就与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相违背。本专业要求英语专业的老师能够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护理专业的老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最起码要有阅读翻译国外文献资料的能力,而现有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这个水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

1.3学校尚未寻找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学校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时间较晚,教学规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要达到两个目标:专业的护理知识,能够以英语为语言背景承担护理这项工作。目前学校在护理专业知识和基础英语培养两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何将英语应用到护理实践工作中是学校将来努力追求的教学效果。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高学生的生源质量

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只要是愿意学的都可以来到涉外护理专业,这一点加剧了生源水平差的矛盾。学校应在招生中有所控制,高考英语成绩作为涉外护理专业的一个硬性指标。除总成绩达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外语成绩合格者才能录取,在生源上把好关。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色办学水平

(1)涉外护理专业要求英语专业老师掌握基础的护理知识,护理专业的老师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为达到该专业的要求,学校应加强护理专业老师的英语水平培训,力争达到双语教学的水平。护理专业因为有了英语这门专业培训而彰显了特色,英语老师的水平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所以加强英语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是关键。学校可以将英语老师送到别校去学习专业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将老师送到“新东方”去进行雅思培训,为将来给学生进行雅思培训奠定基础;护理老师还可以来给英语老师培训基本的护理知识,两个学科交叉学习,取得共赢的效果。

(2)加强护理专业老师和英语专业老师的科研水平,在理论上走在教学的前列。涉外护理专业的任教老师,由于其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应努力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和提高。

2.3学校应在教学模式上大胆探索,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方法,提高特色办学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英语老师单纯的为学生讲授单词、语法、句型翻译等,护理单纯为学生讲授护理专业知识,学生未能设身处地的投入到日后的工作环境中。今后,学校应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3.1完善课程设置

(1)开设专业英语。涉外护理专业要求学生精通护理专业知识,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和人际沟通能力。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以英语为语言背景,承担护理工作。针对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课程安排上作出精心的设计。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听说、精读、泛读、写作和英语国家概况。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很难满足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相对独立的完成了护理和英语专业的学习,他们仅仅是英语水平较好的护理专业学生,这样远远达不到在英语环境下就诊、开药、写处方等实践工作要求,所以开设专业英语必不可少。例如:日常护理英语,实践医疗英语等等。(2)聘请外教实践教学。通过外教学生可以学习到地道的英语口语、俚语、常用用法等等,甚至能够学到西方风俗和习惯。在与外教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日后从事涉外工作奠定基础。(3)在护理专业几个主要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办学水平。

2.3.2改善课程时间安排

英语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学生在学习初级阶段应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级阶段加强专业英语的培养和对西方文化加以熏陶;在高级阶段应以雅思考试和国际护士资格考试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两个方面的应试培训,提高学生通过出国考试的几率。

2.3.3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

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就不应该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应建立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虚拟的场景工作环境,以英语为沟通的语言,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水平。学校应加强与南方各大医院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出优越的实习工作环境,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第6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近年来护理教育发展迅速,护理教育研究也日渐深入,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适应护理专业岗位特点,符合护理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符合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形成独立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加强教材改革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现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和目标要求的教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缺少护理专业的专用教材,且其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护理专业的需求,未能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现有供本科护理专业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与供其他专业用的教材并无明显差别,如国内大多数高等护理教育使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仍与临床专业共用由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针对护理专业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打破了长期沿用的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内容的选取侧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坚守基础课程的定位;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人体结构学》教材,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内容融合为一体,但90%以上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属于两门课程,分别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与考核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教学借鉴医疗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形式,部分高校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护理应用解剖学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实践已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对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不但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鉴于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解剖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近几年我们开发的《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1]融为一体,编写适合本科护理教育的《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势在必行。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2]。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在教材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贴近专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3]。根据高等护理教育需要,重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本教材是医学基础课程贴近护理专业教学的有机尝试。全书分为9章,每章前设置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大纲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每章内容分基础模块和护理应用模块2部分,基础模块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护理专业需要,使其内容符合护理专业岗位执业标准。基础模块中“知识卡片”是护理专业知识的拓展(如学科进展、学术前沿等),体现专业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护理应用模块结合临床常用的诊疗、护理操作技术,从解剖学知识应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阐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层次结构与操作的关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感受基础知识与应用的结合。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服务人群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专业模块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每章末设置思考题,紧贴执业考试内容和题型,尽可能利用临床护理案例展现解剖学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4]。如第七章感觉器:上部基础模块包括第一节视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经)、第二节前庭蜗器(分外耳、中耳、内耳);下部护理应用模块包括泪道冲洗术、球结膜下注射术、球后注射术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共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包括应用解剖和应用要点;正文后临床护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现双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接着出现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就诊后医生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请运用视器相关知识指导结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药水,如何滴入眼药水才能使其与结膜完全接触?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压该眼内眦角处,请解释其原因?为避免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流行,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编写《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即使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又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增强学习兴趣,是解剖学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革新的一种尝试。期望这种尝试能使学生不再感到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枯燥无味,难学难记,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应用它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护理应用能力。形成人体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应用的零距离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充分体现《护理解剖学》教材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刘桂萍,张伟宏,吴爱群.护理应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8.

[2]张伟宏,赵秋民,刘桂萍.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临床与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4):492-493.

[3]张伟宏,郑老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156-224.

第7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英语教学;高职;举措

在当前经济形势迅猛发展和更加深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使得国际之间的交流呈现更加频繁的状态。如今社会当中受到欢迎的是不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有着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的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这种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在一些城市当中不断设立合资医院,这样所需要的医护人员则必须具备英语和护理综合素质。而当前所进行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有着极大的差距和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所以当前高职护理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在高职护理专业当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应用性。

一、高职护理教学所存在问题

(一)学生现状

在当前扩招的背景下,极大的降低了高职学校的入学门槛,而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总体比较差,而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也显得比较低。绝大多数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底子比较弱,听力能力差,英语词汇积累量少,只能够做到对最基础性的交际,口语表达能力保持在初期阶段,只能够做到简单性的自我介绍,而要求更高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也比较差。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长期以来受到应试传统教学的影响,对于问题不主动去思考,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差,并且学习习惯比较差和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是由于以上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差。

(二)教材落后,专业性差

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能够使用的对护理英语特色显现的教材比较少,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依然使用传统的基础性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只是延续初中教材,因此有着比较弱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这样对于高职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特别是护理专业的高职生在就业之后这些教材所学的知识用不着。除了这些,也有着比较少的针对性的写作、听力和阅读配套教材,这样学生就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三)教学模式和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落后,有着单一的教学环境。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使用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在该方法下注重单词、课文和语法,而并不注重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也严重削弱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这些对学生在走上工作之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着很大的阻碍。

(四)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在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当中,当面临着日益爆满的学生之时,教师呈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其中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而外聘的教师责任心比较差,使得教学过程当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更谈不上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现阶段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不但具备丰富知识和经验,还应该对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从而教给学生具备实用性的英语知识,这样的教师显得特别少。

二、对策

(一)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分层次,教师在学生进行指导之后,从而让学生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建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从而能让学生在走向工作之后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特别在教学当中可以按照教学需要的不同,通过相应资料的下载,创造合适的教学条件,在加强师生互动的背景下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开发具备专业性的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就必须相应的调整英语教材,以便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做到对教材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要不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还应该做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适应。只有紧扣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更新观念,对教学模式继续改进

教师应该不局限于传统教学习惯,做到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依赖书本但又不能做到局限。推行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作为主导,主体为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在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情况加入护理专业知识,也就是在平时的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加入专业性的护理词汇和用语。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性

教师为了适应护理专业的特殊英语教学,则应该对知识结构适时调整,做到对自己知识面的拓宽,而这除了依赖对一定英语知识掌握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护理基础知识。要想培养高素质学生,则必须让教师具备高素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要教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在进行高职护理英语教学当中要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临床需要,使得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当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既懂护理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岸晶.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J].中华护理教育.2009(02)

[2] 胡涛.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交际策略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8)

作者简介:

第8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存在问题;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工作的内容是围绕“病人的健康”进行的,是人的生命,职责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实习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在临床实习阶段不断积累,学习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护理实习生的管理难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法。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问题分析

1.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独立性,习惯任何事依赖于父母,心理素质差。在校期间上实训课我们便发现,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时心理紧张,手发抖,特别是真人操作和考核时,情况更严重。一旦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时便会产生恐惧、退缩、放弃的心理,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临床工作。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抢救患者时,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些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是很难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难取信于患者的。2.角色适应不良:刚从学校走进医院,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面对的人群由在学校时的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的家属;讨论问题的氛围发生了改变;到医院后,原来在学校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完全被打破,开始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跟着带教老师值班,上夜班,上早班等,休息时间也可能在工作。由于在学校里面一直是学生的角色,做事情还是具有孩子气,不太成熟,到了临床进入社会,仍然未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一名护士,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人员,这样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3.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特别多,涉及面广,诸如患者入院出院的护理、休息与活动、安全与舒适、生命体征的评估、静脉输液与输血、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很多护理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阶段才会意识到在校期间没有努力而导致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护士资格证合格率降低,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实践,严重者还会为病人的生命埋下隐患。4.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不扎实:在校期间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虽然有练习,但基本是在模拟人、模型上练习,找不出对真实患者操作时的感觉,只是学到了操作方法,还不能生巧。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实习生开始变得恐惧、紧张,不知道从何下手,惊慌失措。比如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做不到一针见血,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二、对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方法分析

第9篇:基础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1-02

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对高等护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及护理学生从业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护理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表现在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护理高等教育也将以此作为教育的重点。因此,研究与探讨高等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决定护理教育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也决定我国护理本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研究制订科学的并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基础,因此,研究构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护理教育逐渐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改革,突出的表现在课程设置理念发生了转变,如从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如何培养护士执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转变。它们分别是:进行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完成护理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以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包括: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知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考虑给予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的机会,在课程设置时要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形势及护士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厚基础”,即专业基础厚实,护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护理活动中的运用性;“强能力”,即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宽口径”,即专业方向口径宽,强调学生具有多维的知识学科和技能结构,同时能适应临床护理相关学科的需要;“显人文”,即突显人文修养,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将高等护理学生人文修养和创新培养贯穿于护理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护理学生人文修养与创新培养新模式。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拆分课程”、“优化重组课程”、“基于网络的教学”等做法逐步实现“小课程大容量”的思想。

1.转变高等护理教育理念。利用和开发临床护理教育资源与技术,精选护理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加强会意性(潜在性)知识培训,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2.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体现现代医学卫生服务模式、以人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新型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削减部分基础课的课时,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满足临床用人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满足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达到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的目标。增设《护理学专业导论与护士人文修养》、《社区护理》、《心理护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和《护理科研》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突出护理特色。另外,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把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内容有选择地组合到一至二门综合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概念。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扩大多科学知识面。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组和优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着眼于人体的身理和心理整体护理,并强调心理、社会层面的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士的人文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如何增加护理专业人文社会学科的课时数,或是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进行研究和充分论证。

4.增加实践课比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课时,对理论和实践比例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构建以行业主导、学校与医院共育人才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护理岗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我们提出的“强能力”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强能力”不仅是让护理专业技能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还表现在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采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第一年级参加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以培养的护理学生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标准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中心”、“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实验、见习时间,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

5.课程设置的模块。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在课程模块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更多的应用综合性、跨学科的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安排不断减少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护理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将加大。(见下表)

护理专业本科课程模块主要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