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房屋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古到今,我国房屋建筑从始至终都与美学相互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房屋建筑安全、实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对审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有机结合,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时尚。对此,笔者对房屋建筑设计和建筑美学相关知识进行概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统一、韵律、均衡、序列等方面对其有机结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有机结合
自古以来,我国建筑中的美学就无处不在。比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标志性建筑物,再如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还如现代建筑鸟巢、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建筑中更要将美学融入其中,尤其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房屋建筑。应该在房屋建筑的空间、色彩、布局序列、审美效果等方面与美学有机结合,在提高房屋整体质量和实用性的同时,也提升审美效果[1]。
1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相关概述
建筑是人类为了自身能够进行活动,而形成活动空间的一系列工程。房屋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自古以来,房屋建筑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建筑形式变化多样。比如早期时代的茅草屋、殿堂宫宇,现代的人民大会堂、水立方、鸟巢,以及西方的巴洛克式的圣彼得堡罗大教堂、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现代派建筑悉尼歌剧院等。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远古还是现代,一个优秀的房屋建筑不仅要遵循高质量、经济适用等基本原则,还要与建筑美学有效结合。房屋建筑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对整体结构的设计,整体设计上不仅要保障最大程度的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还要达到审美标准,体现出房屋建筑的凝固美。最终,使房屋建筑达到适用、功能完善,且具有美学艺术的效果。美学是基于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而建筑美学是以建筑领域的审美活动为对象,将艺术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学科。对于审美,不同人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而在房屋建筑设计中,有两种建筑方式将美学融入进去,一是以审美作为第一视角,运用一般建筑施工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另一个是将施工工艺与先进的建筑结构相结合,设计出功能完善且具审美效果的房屋建筑[2]。新时代背景下,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有机结合是房屋建筑的必要趋势,建筑设计师需要对其进行探索、实践与创新,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要求的房屋建筑。
2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
2.1统一协调性
房屋建筑美学特征是通过立体几何来展现的,而立体几何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状组成的。在保证建筑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统一来体现建筑的美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为了实现建筑的协调统一性,无论对几何形状怎样改变,都必须使建筑构成一个统一并且美观的整体,这需要各类形体因素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从整体上体现出建筑的艺术美。以建筑美学的角度来,一些结构处于建筑的主要部分,而一些结构对建筑的影响不大,处于次要部分,对建筑结构的主次区分是决定这个建筑的协调统一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设计中,主次部分需要设计好各个细节部分的几何形状,让整个建筑成协调、统一,并有主次之分,提升建筑的美观性。房屋建筑的统一协调性还体现在建筑色彩的搭配上。现代建筑吸收了很多其他因素,让建筑色彩的使用上增加了更丰富的多样性。我国建筑越来越西方化,这使得建筑师们对色彩的把控越来越复杂。建筑的艺术需要利用色彩的对比,营造出主次分明、以次衬主的效果。现在房屋设计上越来越多应用色彩来突出建筑的美学特征,运用色彩的搭配和相互作用,突显出建筑的美学,使房屋整体上更加的统一协调,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体会到不同的美感。
2.2均衡与稳定性
在建筑中均衡与稳定性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将建筑能够使用到的各种因素相互结合搭配,实现建筑的均衡稳定性。不同物在人们眼中表现出不同的厚重感,这就需要在设计上保证建筑的均衡和稳定,是建筑给人们平稳安定的感觉。这种均衡稳定性在突出建筑的美学特征,还能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特色。国内建筑都讲究四平八稳,最具有特的就是北京四合院,主房坐北,东西厢房以轴对称,突出建筑的均衡和稳定性。这种对称美容易给人们带来简约大方的感觉,也使人们对建筑美学的理解由繁到简。均衡和稳定性不仅仅体现在对称性上,建筑还可以再层次的变化上来展现建筑的主题,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感。保证均衡和稳定性的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均衡中心,对中心有一种强调,使两端对中心有所作用,让人们能感受到均衡稳定性。随着现在设计理念的发展,房屋建筑的层次稳定性主要由底部向上部逐层变小,像东方明珠,埃菲尔铁塔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来保证建筑均衡和稳定性。这种方式在具有稳定杆的同时,还通过材料,色彩表现出建筑的厚重感。这种不对称的稳定性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体会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也是人们的智慧与建筑美学奇妙的碰撞产生出来的结果。
2.3序列性
建筑美学对建筑物的结构序列和空间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完美的房屋建筑设计是通过序列、功能、艺术性等有效结合来实现的。其中,序列性是指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其整体结构以及位置排放要有主次之分。生活中的小区建筑,每一幢以及每个单元就是按照序列性进行的,且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给人以一种舒适的视觉效果。如果不遵循序列性排列,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使得排列杂乱无章。房建设计中,在建筑序列自然、完整的基础上,将其与美学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房屋建筑的序列设计首先要明确主次,然后对房建序列的开端与结尾位置进行明确[3]。使房屋建筑在入口处自然而言开始,做到房屋建筑序列间无缝衔接。按照主次序列进行房建设计,使建筑不显得突兀,这样才能体现出房屋建筑的美学艺术。农村的房屋建筑就是按照序列性进行布局的,一般都是朝阳方向建设,普遍形成了面朝北的建筑格局。
2.4韵律性
美学的一大特点是韵律美,同时也应该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着重体现韵律美。韵律是指事物同某种元素在某段时间或者条件下,重复出现的现象。任何事物都具备韵律美,比如海浪拍岸,人的心跳等,建筑物中也蕴含着韵律。房屋建筑设计中具备韵律性,不仅能够展现建筑师时尚的思维,还可以以此带给住户以美的享受。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韵律性可以通过色彩、结构、视觉效果等来实现的。可以使形状的重复,如阳台、门窗、墙面、支柱等;也可以是大小的重复。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韵律性不仅仅局限于整体结构或者是室内布局,也可以对内部空间结合美学设计。比如开放式的或者是封闭式的。但是,要注意不可只注重美学韵律性的设计,应从整体上实现美学与房屋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3总结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建筑物是具有艺术灵魂的,通常被称作“凝固的艺术”。将美学与房屋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房屋整体结构、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时,应基于美学的规律。房屋建筑形式不能总是拘泥于一处,建筑师应通过实践,不断地创新,在韵律性和序列性等方面,设计出符合现代要求和审美的房屋建筑。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新时代背景下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参考文献
[1]成戍,吴金花.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创业家,2014(3):46.
[2]唐瑛.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J].门窗,2014(12):241.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节能环保
绿色低碳生活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节能环保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民愈加认可节约水电、少开空调、少开车等绿色低碳的节能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需体现和融入环保节能理念,避免房屋建筑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切实解决房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运用节能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博物馆建筑设计普遍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人们对建筑外观存在强烈的求美心理,不够重视设计格局的整体性,忽略了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盲目追求内部环境的舒适与外形的精美,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有些建筑建设者、使用者、设计者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设计构思不缜密,导致建筑的节能环保之路愈加坎坷,在此形势下亟待采取有效策略融入节能环保理念,改变建筑工程资源浪费现状[1]。
2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
(1)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上的体现。材料是一座建筑是否具有节能环保设计优势的最直观体现,其选择与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效果。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建筑还存在尚未普及应用节能环保型材料的问题,需提高节能环保型材料的设计与实践运用率,发挥其具有的经济优势、降耗优势。现在建筑材料市场中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愈加多样化,可将其作为常规施工材料的替代品,在设计阶段综合分析材料运用全过程,避免材料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发生不必要损耗,尽可能将塑料材料回收品有效运用到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2]。(2)在清洁型能源上的体现。虽然风能与太阳能这两种清洁性能源近年来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已经渗透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然而要想提高清洁性能源利用率,还需要加强对清洁型能源的多方开发与综合利用,使其充分体现在博物馆建筑工程中,使建筑附近太阳能发电系统更加完善,有效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力储存能力,为博物馆晚间用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3)在初始设计中的体现。建筑工程中的初始设计十分重要,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将节能环保理念体现在初始设计中能够从建筑现场气候、地质、水资源的考察入手,了解自然情况,做好设计规划,防止发生建筑重建现象。设计人员需要分析能否将附近自然资源融入博物馆建筑建设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和利用周边清洁型能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污染,切实降低建筑建设所产生的资源压力[4]。(4)在施工过程中的体现。博物馆建筑施工作业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其视为基本施工原则,采取符合环保型材料使用需求的施工工艺,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及时清扫建筑垃圾,制定可体现出节能环保理念的施工方法,综合工程成本低、耗能少的施工目标,给社会建设出满意的低碳博物馆。
3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融入路径
3.1在照明系统中的融入路径
博物馆建设中照明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照明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照明系统,可引入BAS照明设计方案,合理运用照明装置,为建筑使用提供更舒适的照明体验,让室内场景得以与照明系统协调统一[6-7]。
3.2在门窗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门窗虽然在博物馆建筑整个工程中的比重不大,但门窗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忽视。设计人员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门窗设计,可通过扩大门窗开阔建筑使用者的视野,强化采光效果,打造明亮宽敞的房屋[8]。为了避免由于扩大门窗给房屋保温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应严格控制门窗扩大的面积,同时选择具有保温节能优势的新型门窗材料,保证门窗的密封性,增强门窗保温性能。
3.3在屋面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进行博物馆屋面设计时,选择吸水率低、强度高、导热系数小且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屋面绝缘材料,在屋顶瓦片和防水层内放置这些材料。使用聚苯乙烯和轻质混凝土板材时,保证水泥黏合剂与散装材料应用过程科学合理,注意材料防潮与不透水问题,严格控制材料混合比例,获取最佳隔热效果[9]。
3.4在绿化的融入路径
纵观我国城市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高层博物馆建筑逐渐增多。由于底层与高层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高层容易在炎热夏季出现房屋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影响使用者舒适感与身体健康,甚至存在晒伤使用者的风险隐患。对此,可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绿化设计中,应用爬山虎等植物对房屋内部温度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既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又能改善室内条件,建筑整体环境得到了美观美化,人们在使用建筑时也减少了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入,空气净化率明显提高,这是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措施[10-11]。
4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现状
整体来看,国内博物馆建筑设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节能环保理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入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低碳型博物馆建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4.1环保设计水平较低
尽管近年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各领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但博物馆建筑工程设计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结合还不够密切,实践起来面临诸多难题,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博物馆建筑工程节能环保设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真正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应用意义。
4.2进展速度慢
节能环保理念在我国建筑领域设计工作中的引入时间较晚,很多人对此认知不足,难以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设计博物馆建筑时盲目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缺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责任心,限制了节能环保政策在博物馆建筑领域的实施推广。
4.3协调发展困难
很多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流于形式,施工中在落实节能环保措施时没有把控整体,难以协调发展,导致建筑只在某一工程上表现出极高的节能环保强度,其他工程施工中则基本没有体现。
4.4人才匮乏
人才是研究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工作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实际项目的实践者,而当前国内此方面人才明显不足,许多博物馆建筑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难以顺应时代进步趋势、掌握节能环保设计手段,工作中设计理念滞后、设计方法单一、设计模式固定,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
5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建议
首先,加强法律约束。法治社会以法律依据为规范标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也不例外。为了规范节能环保设计,保证建筑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应通过节能建筑材料标准化立法等工作,为建筑绿色能源进程提供最大助力,壮大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有关单位及博物馆建筑项目负责人应加大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宣传力度,将门窗节能、屋面节能等设计内容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宣传到位,让更多人关注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促进该项工作的飞跃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响应国家号召,出台超低能耗建筑的扶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与公共建筑中率先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低能耗保温材料、门窗建筑设计方案提供一次性资金补贴或贷款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影响性,促使更多博物馆建筑项目主动参与到低能耗建筑体系中。最后,重视人才培养。高校与博物馆建筑设计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低能耗建筑建设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节能环保设计人才。
6结束语
总之,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可以最大程度上节材、节水、节地、节能,避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创造高效、舒适、健康的博物馆使用空间,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博物馆建筑。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鹏,张群,魏友漫.高大空间类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20(S1):12-16.
[2]施勇.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96-197.
[3]魏大生.环境保护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推广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0,38(9):281.
[4]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J].工业建筑,2021,51(6):236.
[5]司秉卉.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中优化算法的效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6]李怀,徐伟,于震,等.某超低能耗办公建筑照明能耗分析[J].建筑科学,2017,33(12):51-56.
[7]任红.绿色照明与建筑照明节能设计[J].电气应用,2009,28(7):22-25.
[8]臧胜,张小朋.论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J].东南文化,2018(4):112-116.
[9]石彦明.光伏技术在公共建筑屋面中的实践与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7):139-142.
[10]王静,刘焱.文化的物质性呈现: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外墙材料应用[J].东南文化,2016(S1):47-53,46.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地震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严重破坏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导致二次灾害的发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房屋建筑可以说占据着极大的面积,同时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非常必要且具有非凡的意义。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框架设计的问题
第一,为改变横向刚性结构在平坦的表面上的分布,从而使得其中所分布的地震内力的状态得到改变,引发结构层的变化,使得薄弱层出现在垂直方向上,危害房屋结构。第二,在分析主体地震方面,十分困难,很难保证地震分析模型的合适性,从而对地震响应作出准确估计和处理。而根据我国建筑行业通用的规范,人们认为对填充墙为结构侧向刚度所作出的贡献问题进行处理时,能够减少振动自然周期,将其看做一个扩大的整体,却并不考虑平面和垂直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布局结构的合理性。第三,不合理的填充墙设计,在影响建筑主体的同时,造成安全隐患,并不能发挥抗震、防震的作用。第四,不可避免地,框架结构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填充墙,这些填充墙在正常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必须限制检查层的位移漂移角度,对非结构构件裂缝的程度进行充分考虑,以免损害扩大。而填充墙框架梁的变形由于其组成材料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地震频发的地区,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是采用标准化的刚性填充墙,然而,很多填充墙在现在的设计中并不符合规范要求。
1.2 砌体房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经常会发生房屋超高或者超层的情况,特别是层数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还在底层建有大型商场,很大程度上为防震设计增加了难度。第二,为了满足大空间的需要,公用建筑的砌体房屋顶层和底部结构往往采用“混合型”建筑模式,局部增加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结构,减少防震抗震的功能。第三,砌体住宅结构追求的往往是大空间、大客厅、大门洞以及大开间,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上,这样的追求会减弱大墙的厚度,从而使得抗震性能降低;而与不断扩展的阳台设计伴随的,并不是砖墙构造柱数量的增加,导致墙体的抗震性能不达标。第四,为了追求美感,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设计并不能完全发挥抗震功能。部分设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并不重视多层砌体的圈梁和构造柱差异,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措施,抗震方式交代不完整或者不清楚;而不合理的楼梯设计加大了震后逃生的难度。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取的解决措施
2.1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作为一种随机振动,地震的发生有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与地震的发生相伴随的地质运动会直接损害或者破坏建筑物;同时,地震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施工地点的选择时,一定要认真且慎重。具体来说,首先要选择有利于抗震设计的环境区域,地区的地势应该开阔且地质要坚硬,以减小地基土在地震发生时的沉陷程度,从而对建筑物的塌陷进行有效的阻止。
其次,房屋建设地段的选择应该避开危险区域。一般地,危险区域指的是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如果在这种地区进行建筑物的建设,会加大地震对地质的破坏。另外,经过调查研究,施工区域的地质坚硬程度以及覆盖层的薄与厚,直接关系到地震的危害程度大小。而坚硬的土质和薄的覆盖层,是减轻地震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需要在进行场地选择时着重考虑这两个因素。
最后,应该避免选择对地震不利的地区。比如,一些地质比较软的地区,或者状态不均匀的山坡边缘,如果在这些地区建设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房屋倒塌等状况。
2.2 加强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
首先,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强化地基基础设计能够使建筑的整体刚性得到提升,进而使整体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得到增强。比如,对于同一建设单元来说,,其建设的地基性质和建设方式都不能存在差别,可以采用天然的地基设计方式,也可以选择桩基的方式,以保证设计统一性的实现,促进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升。
其次,建筑物的整体是由地基基础和上部建筑共同组成,想要提升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需要对这两部分进行加强。
最后,合理设计建筑物基础埋深深度。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对基础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深度过浅,会使得建筑物的嵌固作用降低,从而增大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幅,扩大倒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为此,在设计基础埋深时,一定要将基础结构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保证埋置深度的最佳,在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埋置深度,在回填基槽的过程中,为增强地基的稳定性,需要将回填土与基础侧面进行接触,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2.3 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一方面,在房屋建筑的屋盖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应该保证质量佳、强度强,并尽可能地减轻附属物对屋盖的压力。一旦附属物的压力增加,整个屋盖的质量就会增加,同时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房屋建筑的高宽比随之增大,进而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然而,要知道附属物对于房屋建设来说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不能负荷附属物,只要在设计和建设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附加物的牢固性,并选择质量较轻的材料,以免影响抗震性能。另一方面,房屋建筑的墙体设计。作为房屋建筑极为重要的结构,墙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维护结构的质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减轻墙体的质量,以免建筑物因为墙体质量过大而导致整体抗震性能减弱,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受到损害。
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房屋建筑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抗震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好坏。因此,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时,需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从目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着手,如框架房屋设计以及砌体房屋设计问题,充分结合相关抗震设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计,合理选择建设场地,加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重视建筑物屋盖和墙体的抗震设计,从整体上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房屋建筑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龙宾.试论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及抗震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4(27):13-14.
关键词: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是高风险、事故多发行业,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 重复性事故时有发生。形势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体制在变化, 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仍延续着“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该管理体制的概念和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此,更新安全管理理念,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生产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特点
1、复杂的建筑设施管理
建筑产品的体积十分庞大,所消耗的物资和人力是巨大的,因此,在有限的施工现场上要集中大量的建筑材料,并用些不同功能的大小施工机具。利用塔吊、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他们无专门标准、无型号、自制和组装的中、小型机械类型数量多。在施工时,地下、地表、高空多层次作业面上都在变更作业结构,这就给房屋建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
2、建筑施工队伍素质的不稳定性
从当前的建筑市场看,绝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外包工、临时工,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人员的素质差,绝大多数未受过专业训练;此外,建筑施工队伍受年限长短的影响,素质极不稳定,也就造成了本身的不稳定。有一些承包单位受到利益的驱使,非法转包和招聘一些不能胜任作业的队伍、人员,管理意识十分薄弱,大量无任何现代安全生产观念的临时工大量涌入建筑施工现场。
3、施工现场存在着质量管理兼管安全的意识
多数施工现场往往都未按照规定来配备专职安全员;施工安全员的施工安全知识和业务素质较差;一些施工单位还存在着质量管理人员兼任质安员的现象,引起了很多恶性事故。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是进行动态管理的,所侧重的是过程;工程的质量管理侧重于结果,施工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安全。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发现:一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管理的关系密切了,就能扩大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难度。
二、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1、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将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具体人员。在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要坚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明确工程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监理工程师等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等,将他们这些人联系在一起,加强监督检查的实效性,增强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企业还必须定期全面学习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颁布的一些施工安全生产文件,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统一建筑企业的标准,全面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意识。
2、 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培训工作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首要目标就是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主要落实群体包括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施工人员。对于整个工程建设来说,技术工作人员是其直接指挥人员,所以想要保证其安全责任意识的全面养成效果,必须从专业知识、质量安全知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知识等相关方面来展开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要求技术工作人员自觉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对于施工环节上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解决。班组长作为整个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的直属负责人员,其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更好的提高带头模范作用。很多施工人员是农民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所以做好此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但是对其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们的家庭负责
3、强化工程安全管理机构,尤其是材料采购部门的管理
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需要基于完善的管理机构,进而对工程的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操作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强化安全施工管理。因此,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工程建设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合理的调整管理结构,以便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并且,工程质量与安全施工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在强化管理中,两者要兼备。材料采购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也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把好材料质量关,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要强化采购环节的管理,并落实好各项采购制度,做到采购环节的有序进行。同时,现代房屋建筑的工程细而繁杂,材料费用占到工程造价的65%之多,其在材料的采购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对各建筑材料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尤其是对于关键的建筑材料,诸如管道、水泥、钢筋等,都需要基于有效的市场调研,控制好材料的价格和质量,以避免材料问题带来的施工安全问题。
4、完善施工工艺,尤其是施工技术的提高
基于现代房屋结构的设计需要,其对于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诸多核心工程在关键的施工技术上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结构受力构建,诸如预应力的形成,是后续安全施工建设的基础。同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传统的施工手段进行改进,进而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的“二次损坏”而带来的施工危险。
此外,施工工艺的完善,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施工技术和安全意识,是提高施工工艺的重点。在工程的建设中,对于存在的施工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教育,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避免人为因素下的施工安全问题。第一,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工程技术标准是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必须认真执行。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培训,增强掌握标准、执行标准的能力。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发现之后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严厉查处。
5、规范安全防护
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方面,要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坚决淘汰已报废的机械设备。对购买使用的设备要一律实行备案制度,记录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禁止对运行中的设备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以保障施工设备正常运转。在施工用电方面,要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临时用电应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要求编制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首先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或沿地敷设。电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照明、动力分别设置,认真建立临时用电档案。此外要完善建筑设计方面,要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从多个方面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要健全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整顿规范建筑材料市场秩序。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房屋建筑安全管理措施。
总之,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业的生命线, 关系到广大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到安全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龙飞.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 科技风. 2010(15)
[2] 熊志力.如何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12)
人们在追求自我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老人的感受,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乡土观念的影响,在北京郊区还有我国的很多地方,子女与老人同住的情况十分普遍,但往往老人的居住条件要比子女的居住条件差,有些是由于子女对老人不够重视,有些是因为老人愿意把更加好的地方留给子女住,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老人居住条件较差,都说明了在建筑设计上缺乏对老年人口的居住设计。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多数农户家中都有一位老人,其次是有2位老人的,很多农户家中有2个50~60岁的家庭成员,说明老年化的农民人数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会针对老年人建立长效的社会养老机制,但在这之前,老人主要还是靠家庭养老,为了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针对老人设计他们适宜居住的空间。
影响京郊新农村建设中住宅设计的因素
1国家政策
从2005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事业的支持,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逐渐建立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等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帮助北京城郊农村改善了居住环境,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村居民都安装了太阳能,旱厕、火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造,国家还组织北京内高校教授与建筑设计人才对新农村建设做出指导,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改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口结构很不合理,依靠自身发展很困难,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也为农村住宅设计的优化创造了条件。
2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们居住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也间接地对住宅设计产生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郊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第一产业扩散至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阶段,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也逐渐改变了手工劳动的方式,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在北京郊区农村也得到了发展,据调查,农民家庭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人数达到42.9%,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占31%,单纯从事农业的人数仅占11.9%。农民的生产分化逐渐明显,有很多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家庭经济状况,人们有了较高的收入之后,就会提高生活质量,对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村家庭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建筑设计也逐渐朝城市化方向发展。
3家庭观念
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农村家庭喜欢住在一起,几世同堂的现象十分常见,家庭人口的数量众多,通过对42个农户的调查发现,家庭人口数量普遍为5人,占被调查农民家庭总数的l/3,人口数量3到4人的也比较多,总数超过5人家庭数量,三代家庭超过了被调查农户总数的一半,两代家庭占23.8%,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占11.9%。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减退,家庭人口的数量逐渐减少,传统的宗族观念也逐渐淡化。但是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家庭成员虽然表面上分开了,实际上并没有分散,有一部分兼业家庭的存在,子女和老人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物质上都需要密切的联系,虽然年轻人在结婚之后都愿意和老人分开住,但实际上不希望与老人分离的太远,方便对老人的照顾,年轻人喜欢追求城市热闹的生活,老人们不喜欢快节奏的生活,也放不下长久以来生活的环境,这才使老少分离,也有一部分年轻人不适应大城市生活,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物价不满意,不愿意去市里居住。
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优化设计
1住宅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特点
农村住宅建筑不仅仅是房屋形态的展现,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北京城郊农村住宅设计应该体现出地域特色。农村中很多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有的还具有历史文化,农村住宅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的优势,在利用自然、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设计住宅,在建设中应该保留原来的地形结构、历史遗迹,使自然环境、人文建筑、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和谐之美。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产的建筑材料,在住宅建筑中不妨利用这些本地的建筑材料,结合传统的建筑手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住宅,还能够节约外运建筑材料的费用。
2住宅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居住质量的需求
对农村进行住宅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特点,一般农村家庭的住宅具备生产劳作的功能,能够在家庭中进行小规模的种植、生产活动,还要方便邻里之间的聚会,因此,住宅中一定要有院落,可以利用屋顶或者底层空间设计室外庭院。另一个较多行为的发生地是炕上,炕在农村住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起居、睡眠、用餐、待客的作用,人们普遍喜欢在炕上聊天,因此,对炕的设计也应该重视。住宅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农村居民一般相处比较融洽,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在住宅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为人们的交流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对住宅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让农民参与进来,这不但更能够满足农民对住宅的要求,也能够使住宅更具有个性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住宅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大量采用节能设计,节能设计主要是针对冬夏两季的节能,冬季保温,夏季降温。冬季的保温可以采用设置门斗的方式,用北向墙体做保温墙体,南向墙体做集热墙,南向窗户与温室结合,尽可能多的收集热量,并使热量尽可能小的散失,可以在传统火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新型火炕;夏季的降温主要是增加穿堂风,可以在南院种植乔木,达到遮阳、净化空气的效果,从而控制了气温。农村地区的建筑密度比较低,自然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自然资源,降低建筑成本。
4住宅设计应该重视对空间功能的设计
住宅空间具有明显的功能性特点,针对目前农村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应该增强空间的功能性,农村住宅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功能、社交功能、环境与文化的功能上。随着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住宅在承担传统农业活动的基础上,还要承担副业生产、旅游接待等任务,在住宅设计上要考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居民重视人际交往,无论是亲戚之间还是邻里之间的交往都比较密切,农村住宅的空间分隔能够反映出家庭成员关系,同时满足社交活动的要求;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同时应该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为人们设计出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
【关键词】 呼和浩特,农村,居住建筑,建筑节能
【Abstract】 With an excellent location close to downtown and special industries, Hohhot suburban villages and towns are gradually toward ecology, intensive, cyclic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goal,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hich is now essential. Thi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actual situation, from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outskirts of Hohhot, analyzes local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explore the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development path.
【Keywords】 Huhhot,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saving of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呼和浩特市郊农村的居住建筑大都属于村民自建房,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住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大,建筑外墙、屋顶和门窗的保温性能差,以传统柴灶、火炉为主的采暖方式导致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大,室内热舒适性差。因此,将建筑节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势在必行。
二 农村住宅现状
(一)实地勘查和建筑测量分析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我们选择了6户普通村民住宅,对其宅基地尺寸和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房屋高度和层数进行实地测量,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队测量数据的分析可知:村民住宅的宅基地面积和尺寸差别较小,只有个别的因为地形或位置较特殊存在一些差异。住宅北侧正房进深都较大,为9—10m,房间开间为3.6—4.0m,根据宅基地的宽度划分成4间。正房层高在4.0m左右;因为考虑到院子的使用和北侧正房采光,南侧房屋高度较低,且开间和进深都较小。
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正房的大进深造成室内靠北一侧采光和通风不良,村民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的使用面积和今后的拆迁补偿。二是正房层高过高,远超出一般居住建筑的适宜层高,既浪费建筑材料,又增加冬季采暖能耗。但使用习惯和邻里之间的攀比使这种做法成为村民们普遍的选择。
(二) 村民访谈分析
由于当地农户在居住人口、家庭结构和经济收入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使得村民在房屋建筑材料的选择、建房费用的投入、采暖形式和采暖期能耗等方面有所差别。笔者于2013年4月末至5月初对呼和浩特市金河镇八拜村部分村民进行访谈调查。共访谈村民26户。
访谈内容包括村民家庭人口结构、主要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房屋建造年代、建造费用、建筑材料、采暖形式和采暖能耗(用煤量)、冬季室内热舒适度和对建筑节能的认识。通过对访谈数据的分析,提出解决办法,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提供理论支持。从访谈数据可以看出,82.6%的村民家庭人口在4—6人之间,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成年子女类型占大多数。主要经济来源各有不同,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占69.5%,2000年以后建造的村民住宅占65.2%,由于大都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粘土实心砖、空腹钢窗等建筑材料,房屋建造费用差别不大,一般为300—350元/㎡。参与访谈80%的农户家庭采暖形式为火炕和柴灶,其余为土暖气,全年生活和冬季采暖耗煤量在6—10吨/户之间,冬季室内热舒适性差。
三 典型农户住宅建筑能耗分析
八拜村村民住宅大多为1—2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墙体材料为粘土实心砖(外墙370mm内墙240或120mm),屋面板为120mm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部分年代较早的为木椽檩屋面结构),门窗多为木夹板门和空腹钢窗(少量塑钢窗),保温性和气密性均较差。
为了了解该村现有居住建筑的能耗情况,现选择一户有代表性的村民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分析,以求得目前状态下的居住建筑能耗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的具体措施。
该住宅建于2006年,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223.25㎡,房屋分南、北两个部分,南侧层高3m,北侧层高4m。建筑体型系数为0.782,建筑体积(V0)687.8m3,总表面积(A0)538.2m2。采暖期建筑室内设计温度:ti=16℃, 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 -6.2℃。
从计算数据分析可知,该居住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为115.77W/㎡,采暖耗煤量指标为121.2 kg/㎡。而呼和浩特地区采暖期建筑物耗热量限值为16.3 W/㎡ ,该住宅得两项指标均超出限值数倍。另外,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可知:该建筑高耗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过大,即墙体材料和门窗的保温能力差造成的。
针对农村居住建筑高耗能的现状,一方面要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和布置方式,减小传热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也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做法,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低成本、高效率、与农村聚居模式相适应的措施。
四 适应农村特点的建筑节能措施
降低农村居住建筑耗热量指标,理论上可以通过给屋顶和外墙加保温层、采用保温门窗等常规做法来解决,但同时必须考虑村民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受节能改造费用(除去国家的补贴以后)。所以,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措施应该是经济、简便和有效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房屋层高的调整
降低层高既节约建筑材料,又可以减小建筑体积和外墙表面积,为保持屋顶的外观,屋面坡度可略增大,还可适当抬高室内地面标高,并增设保温顶棚。
(二)对外墙门窗的处理
1 南向外窗有采光和得热功能,面积可适当增大,北向外窗面积满足通风要求即可。
2 采用节能窗。
八拜村村民住宅外窗大部分使用的是城市住宅早已淘汰的双层空腹钢窗,尽管它的热工性能较差,易生锈腐蚀。推广使用塑钢或铝合金节能窗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先在家庭年收入高的农户中试行,取得节能效果后再带动其他农户实施;二是先更换部分(如北侧窗),再分阶段逐步改造所有的窗户。
3 采用保温窗板
针对村民住宅南向外窗面积大且使用空腹钢窗热工性能差的特点,在窗户上加一层保温窗板是简单有效的办法。保温窗板的材料可采用聚苯复合板或泡沫珍珠岩复合板。
4 使用密封条提高门窗的密闭性
对于农村住宅普遍使用的木制夹板门和空腹钢窗,价格低廉、易于粘贴、更换方便的密封条是满足外墙门窗气密性能、保温性能和隔声性能的有效措施。
五 结论
呼和浩特市郊农村居住建筑数量庞大,能源消耗量巨大,而且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因此,对农村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与改造势在必行。但目前在农村推广居住建筑节能措施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域和产业特点逐步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和节能意识的提高,呼和浩特市郊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必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35-2011)[S]. 2012.1
[2] 杨勇,刘铮.从地域和产业特点分析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发展途径[C]. 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3] 杨勇,蒙南沿黄地区村镇聚居模式研究[D],2011.7
6月8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正式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条例》要求,地震灾区尤其是学校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条例》强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按照国务院的条例要求,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提高学校抗震标准
“学校建设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将优先做好规划,同时今后所有新建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新的标准建设,对没有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校舍要尽快采取抗震加固的措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
“教育部已密切配合建设部等部门,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不同地震裂度学校建设范围,提高现有标准,使学校房屋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教育部学校重建规划方案显示,“教育部将组织专业设计机构,设计中小学校园规划和校舍建设设计方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学校重建规划。”
“由于在地震中倒塌的校舍有的存在建筑质量、设计方面的缺陷和问题,未来灾区的新校舍将会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尤其是抗震能力要达到8级以上。”教育部一位负责灾后学校重建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介绍,2002年11月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校校址选择、平面布局、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层数和构造、交通和疏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比如: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5层,教学楼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要根据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和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来确定;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教学用房及其附属用房不宜设置门槛。
教育部有关人员还指出,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坚持“建筑安全、功能齐全、满足需要、就地取材、美观大方”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国家有关建设规范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安全、安静、便利、卫生等因素,有利于防灾和安全疏散,重点做好建筑项目的走道、楼梯、安全出口等关键部位的设计工作。
“考虑到学校人员密集、社会高度关注师生生命安全等因素,各地校舍的建设和抗灾标准应适当高于当地一般建筑的标准,在特殊时期可作为公众避难场所。提高学校校舍建设的标准和抗震标准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新的校舍建设标准必须要高于当地一般民用建筑的建设标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一位人士表示。
日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学校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初中工程”的施工质量,努力将“初中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通知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场址周边地质、交通、环境等主要条件进行科学评测。通知要求,“必须避开地震断裂带、低洼地、滑坡地段、泥石流地区、洪水沟口或泄洪区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段;且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生产贮藏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库房、物理化学污染源地段以及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和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此外,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从事“初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工程进度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严禁以追求进度为由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严格工程项目监管
“学校重建工程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监理。”教育部、发改委发出的关于学校灾后重建的通知规定。
据了解,教育部、发改委目前已制定出对学校重建工程的监管措施规定。规定要求,自开工之日起,工程监理人员应保证每天在工地,按照国家有关施工现场监理的规定,严格检查入场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工序、工艺、方法、进度、质量等各个环节,详细记录监理日志,并向县级工程管理机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县级监理力量不足的,省、市级相关部门应予以统筹协调。
此外,通知还要求,省、市级工程管理机构须定期、不定期检查和督促工程质量;县级工程管理机构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要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县建筑项目进行巡查,在各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应亲临施工现场督察;各项目学校应聘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或选派1~2名责任心较强的人员,经培训后,在施工现场协助进行全过程监督。坚决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偷工减料、压低造价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通知在项目竣工验收上也作了相关规定。
建筑项目竣工后,施工单位应整理出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竣工工程决算资料,签署建筑项目质量保证书,并向县级工程管理机构报送竣工申请验收报告。竣工验收由县级工程管理机构组织质监、勘察、设计、施工、城建、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及项目学校联合进行。
“县级工程管理机构按相关规定进行竣工备案;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通知特别强调。
同时,对纳入“初中工程”建设规划的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隐患。“慎重做好原选址评估、设计等前期工作,特别是处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区域的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诸方面。”
杨榕副司长谈到,2000年颁布的国家行政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如果有关建设主体违反条例的有关规定,将依法予以查处。”杨榕说。
有抗震专家分析,三部委的监管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灾后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震级标准历经修改
曾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杨榕副司长说,这次地震造成许多学校房屋倒塌、变形、开裂或损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派有关专家赶赴地震灾区,指导和帮助房屋受损鉴定、评估,对于受损房屋,首先要进行初步鉴定,主要是对房屋的变形、开裂和损伤情况进行检查。经初步鉴定,若是严重破坏和无加固价值的房屋建筑,要在现场划定警戒线,予以警示,等待拆除。其余的情况,要做进一步鉴定、评估。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凤新说,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是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的实用功能重要性所确定。
赵凤新介绍,事实上,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对工程震害调查和相应的科学研究后,我们都在其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修订工作中,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次地震以后,会结合震后工程震害调查,在地震部门对当地地震烈度进行复核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当提高中小学校的抗震设计标准。
关于我国震级标准的修订问题,杨榕副司长表示,5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7次不同程度的房屋抗震设计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其中重要的修改是三次:一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正式了74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经78年修订后,89年了89版的抗震设计规范;三是,按照国家最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了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原建设部2001年7月20日批准的,对于不同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设计都做了相应的抗震规定。
据记者了解,现行的抗震标准规范包括专项标准和相关标准两类,截止到目前,专项标准有48项,相关标准有700余项。在专项标准中,国家标准有10项,各行业部门经建设部备案的行业标准有38项,这些标准涉及房屋建筑、城市给排水、燃起、铁路、公路、信息、电力、工业设施、水利、人防等许多方面,涵盖了抗震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鉴定及加固等多方面。
历史经验与基础性工作
“地震本身不杀人,是房屋的破坏才导致人员伤亡。日本的抗震经验值得我国认真借鉴。” 赵凤新研究员在谈到日本的抗震经验时表示。
赵凤新表示,日本的地震频度和强度都非常高,但在日本发生大地震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却相对较少。在日本,公众普遍了解目前地震预报还不过关,难以在震前提供准确的地震预报,因此公众对政府在大地震前地震预报也不报奢望。在日本提高各类工程抗震设防水平和抗震能力,提高震后救援能力和公众的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表示,邢台、海城、唐山、丽江等几次大地震后,建设部都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工程震害调查。“此次震后,我们也已组织专家对受灾地区学校建筑的垮塌、受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垮塌受损的原因作出研究和分析,按照灾后重建的统一规划和要求,提出防灾抗震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节能环保,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对于建筑行业的节能和环保施工一直是政府不断关注的问题,同时,本行业也由于能源缺乏,建材涨价等原材料价格增加等因素,对于建筑的节能以及环保问题不断关注,同时考虑到房屋建筑的环保层面,环保建筑也需要能够对于阳光和降水等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再生和再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一、我国当前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来说,十分严峻的问题便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短缺,能源和资源的短缺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行业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当前现有的资源,尽最大努力创造更高的效益,这才是当前时代的主流理念。所谓的建筑施工节能,指的是在对于建筑质量进行有效保证的同时,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进行施工,对于建筑施工的材料进行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地使用最新型的材料和施工设备,保证能源的可再生性,同时采用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尽量在早期的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便尽可能地进行原材料的高利用率,审核无效的多余资源,保证资源的节约。同时新型的建筑工艺也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保证施工管理的 严格,减少建筑施工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
二、房建工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措施应用
1. 建材资源的节约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木材、钢材以及水泥等建筑建造的基础材料往往需要大量的使用,因此,在进行建筑节能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节约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同时在进行资源的节约设计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使用当前资源进行建设的房屋能够符合住户的居住标准,同时保证施工完成的质量,保证节约建筑材料资源但不降低建筑质量的效果,这才是最完美的资源节约,才能实现建筑材料的节能,降低原材料以及能源的不必要损耗。
2.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墙体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墙体施工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也是消耗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作为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在墙体施工中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的需要,切实做好各种原材料的准备工作,并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绘制砌块排列图。其次,在墙体保温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确定墙体保温施工的顺序,并始终以提高建筑的节能功效为前提,切实加强节能施工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再次,应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切实加强对各种墙体施工质量问题的控制,既要保证墙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要提高其节能功效。最后,在应用过程中,尤其墙体节能施工的重点就在于节能材料的应用,因此在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保温材料和防水材料进行综合应用,从而在减少其被太阳辐射的同时减少雨水给墙体带来的伤害,在建筑内墙内保温施工中,主要是在墙体内部增设相应的保温材料,从而在减少实体砖使用量的同时提高建筑墙体的节能功效。
3. 房屋建筑过程中进行门窗节能
在一个房屋的设计组成中,门窗的设计师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个房间来说,门窗的安装质量会对于房屋建筑的密封性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如果房屋门窗安装的质量较差,便会很容易让屋内的热量散失,导致房屋内需要浪费更大的资源进行温度的调节,反之,如果门窗质量过关,便会减少房屋内的能源消耗,节省能源,同时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温度更加适中。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门窗材料的选择是决定门窗安装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在门窗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减少门窗的缝隙,增加室内及门窗的密闭性,让室外和室内的冷热空气循环变得缓慢,减少户外温度对于室内气温的渗透性,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塑料泡沫制造的门窗封条来进行密封,另外,更高质量的塑钢窗可以有效的减少门窗的自然缝隙,同时塑钢材料较为环保,使用年限也很长,可以有效的节省不必要的材料损耗,更是可以提高室内的密闭性,保证室内温度的适中。
4. 合理利用各方面能源
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于住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重点之一,例如煤炭石油等一些贫乏的自然资源,采取一定的限制规定,同时对于能源的采购也需要进行严格的限制,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则进行控制,同时,在进行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要对于现有能源进行谨慎的使用,尽最大可能提高当前能源的利用率,尤其是一些当前储备量较少的能源,可以使用更加完善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干净清洁的新能源,另外潮汐能以及地热能等已经趋于完善的吸能能源也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开发,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建筑的设计中,替代以往的短缺资源,节约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保证建筑质量以及居住舒适程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节能。
5. 使用新型器材和新的安装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满足资源节约和环保的同时,在进行房建工程施工中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安装技术以及先进的器材,对于现场工作的效率进行有效提高,在进行器材的选择时,首先应该注意的应该是具有节能节电效果的器材,将用过的旧款器材进行改造和修理,使其在使用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老化零件的电能浪费,用这样的器材进行工作和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少电能的浪费,最大程度上的节约投入资本,减少能源的浪费。另外在进行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安装的工序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需要保证安装工序的顺序,选择正确的顺序可以有效的让机器的能耗降低,减少这些额外的能量消耗,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一些额外的超负荷,让机器的能耗得到有效的降低,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6. 注重多种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房屋建筑工程中,可以充分应用多种节能施工技术,并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多个施工作业中。譬如,可以根据工地的实际地理位置、条件和气候特点,综合分析建筑的结构设计、朝向布置、采光及通风设置等,科学地采用先进的节能施工工艺技术、手段、材料等。可以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入手,充分利用多种清洁能源,加强对太阳能、沼气能、地源热泵等多种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从根本上降低以建筑能耗。可以利用太阳能热水、照明,还可以利用农村的沼气提供燃料、照明等,变废为宝,不仅清洁环保,而且是可以再生。要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从构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手段助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想要在房屋工程施工中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是,以当前的条件,进行节能环保工作也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提高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当前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建筑工程企业往往为了自身的收益,不顾施工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对于资源的浪费,对于污染的治理问题往往也不屑一顾,对于国家的规定也视而不见,这种近乎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建筑方式是相当错误的,因此,加强对社会企业的环保技能宣传力度,让施工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是对于自身利益的增值,并不会损害自身利益,让其自主的去重视环境,重视节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房建工程施工中的节能环保工作。
参考文献:
[1] 蓝国辉 ; 浅谈房屋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内江科技 ;2009 年 07 期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称,地震灾害的本质是一种土木工程灾害,如果震前预防到位,可以确保在7级地震时杜绝死亡。
目前中国每年以土木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一方面为增强中国土木工程的研究、设计和施工的总体水平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其中最严峻的挑战是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5·12”地震后,谢礼立曾提出,在中国五千年发展史中曾遭遇各种灾害,但危害极大、影响极广的土木工程灾害还未被充分认识。
从那时起到今天,5年过去了,中国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是否有了真正的成果?
农村自建房倒塌严重
根据目前芦山地震的情况,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此次地震房屋倒塌主要在农村,问题出在房屋结构上。“农村的房屋实际上是有经验的泥瓦匠做的,而不是技术人员。每次地震都造成大量农村房屋倒塌。一定要提高国家管理体系,把管理触角深入农村,把精力放在改善房屋结构上。”
“长期以来,国家规范中对大梁、楼板、钢筋、混凝土等的做法都有要求。不过,直到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新规范,才对房屋整体牢固性提出要求。而且这只是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细则。”陈肇元解释说。
在他看来,如果房屋整体牢固性好,即使少些柱子也没关系,地震时至多是房屋出现裂缝。“从大的范围来看,如今所有的结构规范都是针对城镇,广大农村到现在都没有专业设计人员指导如何修建房子。”
“5·12”地震后,房屋的抗震能力、尤其是中小学教室抗震能力引起了国家重视。“中国房屋抗震等级相比其他国家偏低。国家特别提出中小学校舍要进行加固,尽管比其他国家要求低,也不至于倒塌。如果有倒塌,问题可能会出在管理、落实上。”陈肇元说。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列平也认为,减少灾害措施主要工作要放在震前。“地震灾害最主要的还是工程灾害。房子不倒就没有灾害。之所以这次房屋倒塌主要集中在村镇,是因为村镇建筑没有纳入监管体系,都是自建房。”他对本刊记者说。
作为一名建筑抗震专家,叶列平曾参与“5·12”地震、玉树地震的调研工作。有人认为,“空心砖”优点是质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降噪性能好,缺点是承重能力差、抗震能力差。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死亡的25人中,11人是在建筑物倒塌时被空心砖砸中。震后重建中,盈江县禁止以空心砖作为本地区房屋建筑材料。
叶列平告诉本刊,“空心砖”主要用于填充墙,对房屋整体抗震性能没有太大影响,至关重要的还是房屋整体建筑结构。
玉树震区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住宅楼采用砖混结构,震中部分破坏甚至倒塌,部分表现较好。大部分民居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土坯、木结构或几种材料混合使用砌筑而成,致使自建民居大量倒塌。
专家普遍认为,“5·12”震区农村自建房倒塌严重,是因为农村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抗震能力低,其结构主要特点是,实心钻土砖承重、木瓦屋盖、楼板为预制空心板。
灾区有效实践土木工程减灾
谢礼立例举,造成土木工程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土木工程的规划或建设中,不当的知识和技术,或不当的选址、设计、施工,以及不当的使用和维护,导致所建造的土木工程不能抵御突发的载荷,进而使土木工程失效和破坏,乃至倒塌。
他说,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较一般房屋成本增加10%到15%。
现在人们花很多钱装修房屋,而在谢礼立看来,应该把更多的钱用在抗震设防上。“房子质量涉及几个方面,第一是正确的选址;第二是正确的设防;第三是正确的设计;第四是正确的施工,不能偷工减料;第五,要用正确的材料。这都是保证房子抗震的基础。”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06年6月,甘肃省陇南市发生5级地震,陇南市文县临江镇东风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毁坏,震后该村按照恢复重建规划,将整个村落搬迁到紧靠212国道的白龙江边进行重建。
全村重建地震安全农居73户,户均6间住房,县、乡政府从重建经费中给每户平均补助10500元,借款2500元,经政府协调由中国农业银行给每户贷款2000元以及通过世界银行项目给每户贷款5500元。
重建时,该村按照地震部门提供的当地抗震设防要求8度进行设防。完全按照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基础采用水泥毛石砌筑,以砖混和框架结构为主,按标准设置上下圈梁、过梁和构造柱,确保纵横墙体之间有必要的拉结,达到遭受6级左右地震不倒塌的基本要求。
按照同一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还有邻近的武都区外纳乡的李亭村和稻畦村。这3个村距“5·12”地震震中的平均距离约260公里,当地地震烈度也为8度,但这三个村住房完好无损,甚至连墙皮都没有开裂。
在谢礼立看来,“5·12”地震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提高震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建筑物的设防水准,二是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类别辅之以增强抗震措施。
在芦山地震中,加固的学校教室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与此同时,澳门援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引起了广泛关注,叶列平解释说,它运用了隔震结构,所以能在地震中安然无恙。“这种技术在‘5·12’地震后得到推广。‘5·12’地震后,房屋建设采用了多种技术,譬如在绵阳地区使用了消能减震结构。”
新版抗震设计规范有待落实
在陈肇元看来,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首先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当地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承受的基本地震烈度有关。
每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即地震烈度会随该地区离震中距离的远近、震中深度及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而变。
“地震烈度每增加1度,大体表示传到当地的地震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增加一倍,也就意味着,弹性阶段的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要翻一番。”陈肇元说,至于设防烈度的取值大小,还需考虑国家的经济、物资供给能力和当地是否具备人类生存、活动条件等多种因素。
中国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多目标抗震设防原则,规范规定的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关于建筑设计的抗震要求,中国至今仍只针对地震灾害,而且设防要求较低,也不强制要求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5·12”地震后,住建部等部委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主要总结了“5·12”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
谢礼立认为,和2001年的版本相比,修订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作了进一步、更符合实际的规定,使概念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加具体地落到实处。
“然而,在中国目前尚没有一整套系统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理论;结构工程师理论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概念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方法多样,不能确保结构的安全耐久性。”他说。
参与这次修订的欧进萍此前曾详细研究过诸多中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他在《地震工程灾害与防御-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分析与比较》中指出,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体合理,但抗震设防水平略低于美国和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