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

第1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随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中,由于中西方的美术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美术特色与个性是发展美术文化的关键。

一、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特性与内涵

(一)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

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主意识,就要掌握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与内涵。我国的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艺术家,一般更倾向于自身的直觉,在审美方式方面更倾向于意象的审美,在画作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轻写实,这些特征不仅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涵盖范围之广,从中国油画、建筑物、雕塑这些静态物体到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领域。

(二)我国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及内涵

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而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写实,我国的艺术表达比较委婉、含蓄,西方的艺术表达大胆、直白,因此,在文化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削足适履。

二、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美术理论家自主性理念的缺失

目前,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给我国当代美术理论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带来了生存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本土文化美术理论的发展目标,在美术理论的自主性理念方面,我国美术理论家要做到立足于本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美术理论,有选择性的吸收优秀的美术理论精髓,而目前,部分美术理论家不论是对艺术理论的教育与发展,还是对艺术史的学习,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大都是照搬西方美术的模版,缺乏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除此之外,部分美术学者关于美术理论的文化起源与归宿的观点都是照抄西方评论。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美术理论自主性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国美术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阻碍了美术理论的发展。

(二)当前美术教育体系自主性意识的缺失

目前,由于建设经验不足,众多高校美术教育体系都缺乏对本土文化自主性的表达与认识,无论是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本科生招生考试的题目要求,无一不充满着浓重的西方色彩,例如在每年本科院校的美术生招生考试中,考试的形式大都是考学生素描及色彩的运用,对于类似传统的美术艺术如水墨画、书法等考的比较少,使得美术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本土美术文化,不利于我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美术的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由于西方的美术造型已经逐渐定型到部分美术家及学生的心目中,使得在进行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西方美术造型死板的套用在我国艺术形式上,例如我国的书法艺术、人物、自然风景及事物的水墨画等,未能立足于本土文化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于我国传统美术理论的自主性认识不足,因此,给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三、我国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的策略与途径

(一)审视自身文化价值,探索正确的文化发展路线

为了避免在不同文化潮流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淹没自己文化的声音与特色,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脱离西方的美术文化评价观念与体系,拓宽自身对于艺术发展的视角,杜绝潜意识套用西方艺术观念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评论,时刻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豪感。其次,要敢于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文化海洋中,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在继承上发展原有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明确本土文化的价值定位,发展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二)转变文化发展理念,构建本土文化价值体系

不同于西方美术文化,我国美术不论是画作的风格还是特点,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因此,在艺术价值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发展本土文化,就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按照本土文化所要表现得价值尺度来衡量艺术文化的价值品味、文化内涵,而不是根据西方艺术的价值体系来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行评估和考核,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价值体系。

第2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从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看环境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它是由人们长期创造而产生的,是历史的沉淀。东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上千年,这样文化中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来表现中国艺术。中国人历来以含蓄作为美的标准,着重道德和理性,大多数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不是物质方面的。在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直接、张扬,西方文化表现的也比较侧重理性,从根本上去认知世界,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改造,让世界能够与人相适应,所以西方在设计上更注重物质方面。由此可看,中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是各有所长,有一定的互补性。例如,中国园林更加注重自然化,追求的是和谐的、含蓄的,有意蕴的设计。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物质化的形式,从它的人工和几何形式布局体现出来。所以,在东西方环境艺术上体现出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不一样。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中西方因文化的差异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东方的文化被儒、道两大思想主使着,这两大思想对中国的建筑园林,室内景观都有这深刻的影响,注重和谐、内敛、礼仪与含蓄的传统儒道文化下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阶级性、和谐性和隐喻性的特征。如在空间上有的等级尊卑有序的礼制,尤其以皇宫宫殿布局最为显著,而且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样的阶级性空间布局结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中国人在建造建筑是多用木材,也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间的亲和关系,质感温和、温润而有内涵,从取材上就体现了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还会渗透神秘的风水观念,这其实就是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诉求。西方国家与中国相比,西方人多信奉宗教,在当今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具有主导性的宗教思想作为西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对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基督教为例,西方建筑文明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受其思想影响,建筑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这也是表达对神的崇敬与敬仰。在西方主要以和谐形式作为美的思想标准,在室内中的空间设计上强调要宽广宏大,力求能够达到超人的空间尺度,突破实际条件的限制。通过相比,可以看出中国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和自然界的息息相通,体现人是自然界中包含的一个部分,而西方的建筑通常以超然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强调出建筑艺术的崇高与永恒感。

三、从美学思浅析中西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形成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之下的重景重情,情景交融思想,使其具有诗情画意一般的环境氛围,而且在造园中讲究虚幻、含蓄、步移景异,追求含而不露、扑朔迷离的美学思想体验。在空间上,无论规模宏大的皇城还是简单的房屋,它们都追求对称形式,就算在窗户与门的安排上也会遵循这一原理,体现了我国建筑追求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美学特征。空间在大小上也追求适可而止,并且明确的指出了空间的大小要适合人的尺度,如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故宫与最为代表的明式家具就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影响。西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人工美,布局十分严谨,连花草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呈现图案美原则,西方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美来提高艺术的高度。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华丽是多数西方建筑的重要指导思想,雕刻与壁画是西方建筑物上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而且西方建筑在建造空间的形状设计上主要采用几何形状,追求几何图案美,如直线、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如世界奇迹之一的罗马角斗士表演区就是椭圆形。在园林的设计上遵循主从分明,重点突出的特征,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呈现出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感觉。比较中西方由不同的美学思想下呈现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西方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四、结语

第3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柱式;中国顶式;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184-01

西方古典建筑,以希腊神庙为辉煌的开端和历史的典范,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柱式之美。在罗马时期,继承希腊出现了塔什干和组合。这一组合一度被奉为造型的楷模,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西方建筑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建筑。在建筑理论中,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名的《建筑十书》,就论述了古希腊乃至罗马神庙和柱式。

中国古典建筑与古希腊、罗马柱式系统相比较,其除了材质以外的视觉差异主要来自于柱子与屋顶的比较,也就是说,西方古建筑是以柱式为美,而中国古建筑与之媲美的则是屋顶,或者说在于顶式系统的丰富性――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而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可说是历史形成的“飞檐翼角”之美。

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可见,神话文化对希腊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这也同样表现在建筑艺术,尤其是神庙建筑之上。最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侬神庙,神庙主要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就可以认为,没有雅典娜以及有关的神话和信仰,也就不会有帕提侬神庙了。正如黑格尔言“古典建筑的庙宇要有一个神住在里面,于是雕刻就把具有造型艺术美的神放在里面。”然而,这一功用的表达又离不开雕刻文化的介入。

希腊古建筑柱式之所以颇易受到凝铸着人体比例意识的雕刻文化的影响,除了雕刻是当时当时希腊精神的表征、希腊文化的核心外,特别是由于希腊古典建筑与雕刻在材料上都是采用石材,因为材料的共同性,所以决定了加工手法的相似――都是要用刻凿功夫,从而“把石头作为一种艺术品”。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大家兼建筑史米开朗琪罗曾说,最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去也滚不坏,因为它是坚硬的团块。同样,希腊神庙及其石柱也是牢固得非经严重的天灾人祸不易损坏,而且即便是残缺了仍然是一种美。这是希腊建筑及古典柱式之所以能够或多或少地具有雕刻文化特征的一些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的不是以木柱为美,而是以屋顶――飞檐翼角为美。早在《诗经》中人们就用事的语言描绘这种美了,《小雅・斯干》描述周王的宫室,就有“如鸟斯革,如斯飞”这样的名句。距专业人士考证,从建筑史上看,周代决没有达到这种工程技术水平,当时虽然已开始出现木构架建筑,但大体上还离不开“版筑墙。”可考证的飞檐翼角的顶式结构,一直要到汉代才有雏形。故可知,周代这样的描述是“超现实”。因为后世确实现实地出现了这样的顶式结构,故被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精神所启迪的一种‘文化超前意识’”。而它的产生必然是精神气候和文化背景不断孕育的结果。

从周往前溯源,可知中国原始时代的艺术文化有着强烈的飞翔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在艺术领域中又集中表现在乐舞之中。这种飞翔意识其美学特征是浪漫的,表现出狂放而热烈的飞动之势,不像古希腊雕塑那般“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也不像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那样是一种静穆牢固的空间存在,而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动态之美。

虽然中国的神话是零碎不完整的,但是人们仍可从中寻觅到飞翔意识为特征的乐舞文化的踪迹,早在洪荒初辟的时代,龙凤就是先民图腾崇拜和艺术创造的对象,龙飞凤舞就是中华民族腾飞精神的渊源和表征,原始乐舞和飞鸟的渊源关系由来已久。

在原始时代的种种文化中、意识类型中,联接着飞翔意识的乐舞文化可说是核心,正如古希腊凝铸着人体意识的雕刻文化是当时的文化核心一样,乐舞文化――飞翔意识作为文化核心也必然会影响当时诗人对建筑的歌咏,于是便有“如鸟斯革,如斯飞”这样的句子留传至今。

就建筑的内部原因来看,汉初“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宫殿的大规模建造,标志着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根据当代学者研究,到汉朝,木构架的建筑技术,在当时已经渐趋成熟,屋顶已经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甚至在汉朝还出现了由庑殿顶和庇檐组合后发展而成的重檐屋顶。至东汉,斗拱结构艺术也开始成熟……

第4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环境;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比较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具有社会的属性。社会提供给每个人一个无法改变并且已经默认接受的大环境,他的思想在这个社会中潜移默化的成长并形成。环境给予他思考的力量同时也会局限他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思想家都有其局限性,他无法超越本体,超越时空,超越人类的进程,这种局限性是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所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学家对艺术的见解、对美的理解同样会受到自己时代的哲学思想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与个人性格的影响。首先让我们定位于西方,从20世纪的环境因素着手,来分析一下环境对西方现代美学艺术的影响,并将西方现代美学艺术与其余各个时期做一个综合对比:

一、20世纪的文化、社会、政治等环境简介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彻底改变了,人们好像一下子被抛进了一个陌生的旋涡。20世纪是野心家的野心继续膨胀的时代,也是文明与野蛮相互交织的时代。

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变动,是人类历史受到的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第一是19世纪末的工业化大发展,科学技术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生活的环境乃至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第二便是两次全球性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使数千万人饱受摧残。这种变化的无法预测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虚脱与不安全感。与此同时,20世纪又是人类工业化时代向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转换的时代。速度越来越快,发明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精,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经济爆炸,一夜之间就会有许多新的知识、新的事物出现。人们被广告、消费、经济、利益所包围、驱动,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绷得越来越紧,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与古代文明中的祥和、安适、平静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

二、在此环境下诞生的艺术与现代美学

20世纪之后,西方美学发展突飞猛进、异彩纷呈。思想的自由与观点的相左使美学流派林立,在美学思想异乎寻常的丰富的同时,亦使得美学学科的界线、概念、范畴、定义莫衷一是,直到现在仍无法确立,成为所有学科中争议最多的一种。

20世纪特殊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背景,决定了20世纪现代艺术与现代美学的特征与局限性。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无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死亡都不可避免,它自然会产生切实的悲观精神,这种精神与逃避现实、内在反抗意识一起,演变成了扭曲揭示现代人心理的种种新的表达方式。如20世纪最具特色的艺术流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都带有某种源于战争而引发的避世情绪、孤独感觉和精神反抗特征。这种悲观的、避世的、孤独的、挣扎的精神与特征也许正体现出了人们对积极的向往,对美好的向往,对和谐的向往,对安宁的向往。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宣泄各种情绪,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同样,二战的结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和转折。虽然后期现代主义仍然沿着现代艺术的先锋、前卫和实验艺术的方向发展,但是它的中心由法国巴黎开始移向美国的纽约。随着艺术中心的转移,二战后的西方现代艺术越来越多的开始打上美国文化的烙印,其中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就是很好的例证,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其次,在经济上,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粗糙化和商品化,造成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感。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相继进入高消费时代,无数新的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商品大量涌现:电视机、音响、轿车、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等,赚钱成了这个社会唯一的运作机制,消费和购物成为人们唯一的兴趣和意义。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一种和自赏式的艺术品,它无形中催生了西方现代审美艺术浪潮。

在各种各样的刺激之下,艺术似乎也已经不像往常般的安宁了,艺术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起来。各种极端的思想或者媚俗的情绪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对写实的、主题的艺术走到终点以后的一种超越,而四、五十年代的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极端,则是对精神本位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超越,它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而走向空、无。 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艺术以更为极端的态势、令人费解的非艺术的多元形态将艺术推到艺术与反艺术、发展与毁灭的边缘。在这里,绘画已经消亡,艺术中绘画的成分已降至为零,艺术等同于生活,等同于非艺术,绘画已不再是画的艺术,而是制作的艺术。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动艺术、过程艺术、大地艺术等进一步将艺术推向非艺术的极端。

再次,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画家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和把握世界的新方法。他们自觉地以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来拓宽现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材料变革陈旧的艺术现实。如立体主义对物体的多维性关照,未来主义对运动空间的连续性表现,都是科技时代的新理念视角下诱发出的艺术现象。

同时,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上看,现代艺术观念与艺术实践往往都直接源于现代哲流的基本观点和美学意识。二战以来许多表现荒诞、无意义、孤独感的现代艺术主题都可以在西方演变着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中找到承继脉络。

另外从文化方面看,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与非洲文化,成为艺术发展的新的源泉,它们刺激着现代艺术家的视觉神经和主观心态,新的文化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艺术更趋于极端化。

三、与其他各个时期的对比

在如此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学背景下,西方现代艺术呈现出与历史上各个时期截然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也只有这样的背景才能造就。这些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西方现代艺术无论什么流派,大多注重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关注对象从外界转移至内心。即使是模仿,也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外观上的模仿,而是对于事物更全面的模仿,也可以说模仿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

第二,西方现代艺术越来越多的脱离绘画,而采取多样的表现形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随意化,不受任何空间和原材料上的束缚。艺术与其它各种门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第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艺术创作。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更侧重观念的、思想的发掘,使理论一方面成为艺术的利器,一方面又成为艺术束缚。现代艺术及其美学精神在总的趋势上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终极目的,与传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古典艺术背道而驰。尤其是现代艺术重主观世界、轻现实精神的倾向,把艺术引向唯形式因素的极端境地。

20世纪西方现代派美术流派纷呈,大致可分为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每种流派的艺术精神指向和艺术语言系统都有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野兽派以歌颂纯色为基础,是20世纪艺术革命的第一序曲,是现代主义美术运动的先声。作品色彩鲜明而强烈,形象扭曲而夸张,笔触狂放而粗率,令人触目惊心。继野兽派之后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绘画,他的《亚维农少女》成为立体主义的第一声号角。他们善于用各种几何形状表现自然,表现自己的理想。毕加索的作品结构清晰,具有实在感与厚重感。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以挪威的蒙克为代表。蒙克的绘画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情调,以表现忧郁、惊恐、彷徨的状态为基本符号,尤其善于描写那些丧魂落魄的幽灵。未来主义绘画是一种否定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富有节奏感,这也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艺术中的真实写照。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二战期间,欧洲的不少艺术家来到美国,他们带给美国的是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的混合效应,掀起了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到了50年代,纽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抽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都是20世纪中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抽象主义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做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它以嘲讽和批判的态度回应二十世纪初期的政治和文化危机,质疑军国主义、科技挂帅的思维模式,运用现成物、拼贴、摄影蒙太奇等新颖的视觉策略,挑战西方绘画传统,并留给后代艺术发展十分深远的影响。

这些美术流派绝不是孤立的,它与20世纪西方几种重要的美学思潮相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各种美学思潮在美术领域里的反映。这些美学思潮包括:表现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与这些美学相适应,美术上才呈现出现代主义艺术即现在派绘画的放射性发展。现代派绘画无论在艺术精神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范畴,对今天的世界艺术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无论如何,20世纪现代艺术的产生仍然是一次不可忽视的重大艺术革命,它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潮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与古典艺术传统进行了彻底诀别。它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李醒尘主编.《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张昭辉主编.《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具象;意象;民族化;创新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风格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将意象与具象艺术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且要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上来讲,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语言分别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其中西方油画语言形式以具象艺术为典型特征;东方艺术则体现为意象艺术,而以中国画写意为代表的美学观念更鲜为人知。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和阐述东西方不同文化与美学观。

一、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

就绘画而言具象与意象,代表了东西方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其中西方审美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为具象性艺术。如人体活体雕塑艺术直接用真人当固定摆放的模特儿,让人难辨真假。西方美学处处体现追求真实,理性的美学观念。意象性艺术主张装饰美,从人类原始文明的开始,到世界古代艺术的盛行,装饰风已拥有数千年的传统。特别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意象绘画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特性追求装饰性,充分调动观众想象力,体现东方哲学意识的美学观。这在绘画和戏曲中都是常用的手法,如在中国写意画中,根据画面需要的环境把道具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此外的环境即可省略。观者都能在心理认同这个假定的环境。写意画留白的构图处理不会使观者感到是空的,而是感到一种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又如舞台上的戏曲,台上本没有千里大道和马匹,但为了表演需要可假设,演员手拿马鞭一扬,围着戏台转两圈,便走出了千里路,使观众感觉是真实的,变假定性为合理性。所以不论是具象还是意象艺术,存在即是合理的,只不过各自代表了东西方的不同审美特征。

二、具象与意象两种艺术形式的思维差异

西方的美学思维方式从古希腊到欧洲文艺复兴为代表。其绘画艺术是具象的,古希腊为西方人确立了个人置身对象之外的客观态度,形成了模仿、再现的科学手法,罗马艺术、希腊雕塑艺术都以理想化的写实美著称。在西方写实性绘画中,强调理性,采用客观观察式,凭借形象的客观实在性,直接展示其真实感。文艺复兴整个时期,模仿成为绘画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具象写实艺术也一直占统治地位。

东方绘画是以中国写意审美观为代表的美学思维方式。中国画中的写意不是指在绘画过程中简单地去描绘似是而非的图像,而是画家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深刻体会、观察、理解之上的一种至高境界。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思维,高度凝结的情感。写意绘画特性是表意,是贯穿于中国画领域的一种美学思想。

写意是一种意象思维、造型。意象造型观认为,绘画作品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去模仿生活现实之真,他应该是画家主观情感的外化,以客观形象为基础,艺术形象为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认为,绘画艺术造型既不能去描模自然生活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客观实际而主观臆造。既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又要有感而发,表现物象典型特征。根据艺术需要,进行变形与夸张,使作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图。

三、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与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是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风格要想得到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将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且要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决不可单方地学习与模仿西方艺术,必须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对接,从中开掘出一条艺术新路来。在这方面,近些年来中国也有不少艺术家做过成功的尝试。如画家明镜的油画作品《弹吉他的少女》、《吹竖笛的女子》就是具象与意象观念有机结合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其作品既改变了写实油画流行作风,也改变了人物油画流行面貌。在明镜笔下的人物,有人体的混沌之躯,却又无肉感。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又可以感受到传统文人的血脉。还有画家何多苓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以具象写实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其绘画形式象征思想领域的松动,也象征艺术本位的回归,甚至也被认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解放的预言。画面很现实的形象表达了一定的文学性来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具有较强的意象审美效果。并且他们的油画作品都在全国大展中获得了奖,迎得了同仁们的青睐。同样在西方油画的演变中,也有将东方中国意象思维形式成功地融入油画作品中。如莫奈画夫人的作品中吸收了东方绘画里装饰图案的运用。还有后期的睡莲系列融入了很强的中国写意画的味道,使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达到完美结合,是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融合的成功范例。所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绘画艺术,二者相互借鉴与融合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

第6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舞蹈;当代舞;古典舞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现代舞蹈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一种独特、新颖而又别致的角度展现人类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中国当代有许多优秀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艺术家所带领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辉煌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舞蹈艺术才受到世界上各艺术家青睐,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作用。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舞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

从19世纪初,在西方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开始传入中国。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外来思潮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现代舞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潮流文化形态之一。它以崭新面貌出现于大众生活当中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一个充满着强烈感染力又富有激情的舞蹈艺术创作类型。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是以西方的舞蹈艺术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特色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随着时代进步以及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而出现各种新思潮、新流派等都是现代舞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其中包括舞蹈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戏曲剧种、民间歌曲等。现代舞蹈是在西方的艺术背景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典舞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蓬勃发展。经过近些年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古典舞蹈体系和风格流派;在2000年前后出现许多现代西方艺术所特有的表演方式。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体现

在当代的舞蹈作品中,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高度融合,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古典芭蕾、西方芭蕾舞等表现形式。从这些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风格元素被融入了其中并对我国当代舞蹈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采用芭蕾舞进行表演时运用了大量的爵士音乐与西洋乐。现代舞蹈的发展,对其表现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典舞中融入现代元素。传统意义上将舞蹈艺术同精神文化、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审美观念发生改变之后就出现了许多新思潮。二是在西方国家盛行开来进行创作和表演,而现代主义风格也逐渐被部分艺术家所接受并运用到其中。中国古典舞蹈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以传统表演为核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内涵。从现代舞来看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不是简单地模仿16影音舞蹈自然形态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美”;其次它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肢体语言、道具和服装等方面来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等。

(三)现代舞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拓展

现代舞蹈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更多的是在不断吸收优秀民族元素,使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从我国古典舞剧目来看:中国戏曲中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锦线》《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戏都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再如杨丽萍曾说过“曲艺表演也是民间舞蹈”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点。现代舞蹈的特点是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它在传统基础上,借鉴了外来艺术,并结合西方文化和本土民族特色。从内容来看:古典舞、芭蕾舞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当代又融入一些新元素来表现中国古典风格;例如:戏曲中经常出现戏曲里角色扮演者不同动作所展现出的神态美等特点也是现代舞蹈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创作时我们要将传统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相结合。

三、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与原因

(一)现代舞蹈中的艺术内涵和形式

现代舞的产生与发展,是由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决定。从形式上分析,当代古典舞蹈以“抽象性”“象征性”以及现实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对象为基础进行表演;在内容方面则更注重于对生活本质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首先从形式上来讲现代舞主要有两个基本元素:一是艺术语言与动作技巧,二是音乐和服装色彩变化。现代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丰富。首先是中国古典舞中艺术内涵。从西方舞蹈来看:它不仅仅具有表演性、娱乐化等特征而且还具备着观赏性;同时又有着强烈而深刻精神文化方面含义。其次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以及民间音乐等现代元素被运用到其中后,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特风格和审美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二)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是当代古典舞创作

和艺术产生重要手段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外来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将中国古典舞从原来单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集音乐、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融合多种元素于一体之后所形成的新形式与西方芭蕾基式相结合是当代古典舞最明显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艺术产生主要是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当代舞蹈的创作和艺术产生开始,现代舞就已经在文化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了影响。而这些新思潮又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感受:“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将成为未来古典舞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和方向;现代艺术也可以,让我国本土的民间戏曲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时代性特征。

四、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一)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作用

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能紧跟时代步伐。首先古典舞对我国民间舞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最初的时候人们只是单纯地去模仿一些民间动作来进行表演和表达;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元素融入其中以表现艺术形式、舞蹈方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点,是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在现代舞蹈发展中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吸收并发扬光大。首先我们要坚持民族性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及精神内涵丰富多样等优势;其次从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特有的表演方式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发展策略。现代舞的发展,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对中国当代舞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过程中所带来深刻改变,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反映于社会现实,由过去的物质文明到现在具有精神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舞蹈中的运用

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创造中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舞”就是一种表演形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民间歌舞表演。到唐代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民族艺术作品如:戏曲、民歌等戏剧演出也逐渐增多起来;明清时代流行于各个地方并逐步发展为现代舞蹈表现手法;民国时期兴起以西方歌剧为主体音乐形式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也随之传入国内,中国古典舞在舞台上得到空前绝后地繁荣与传播是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舞蹈创作中体现,也体现在现代舞表演和舞台设计上。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古典芭蕾作为我国民族民间的一种独特舞蹈形式受到了西方芭蕾舞、西服等很多风格流派及主流演出方式影响。随着时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转变,需对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性改造以适应新时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追求,所以说现代舞在中国当代传统文化上也是有所体现和借鉴。

五、现代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舞作为一种舞蹈,它不仅具有一般表演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又有着深厚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等方面不断变化与进步,当代艺术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戏曲产生了巨大冲击。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将舞蹈的表现手法与美学相结合,并以舞蹈表演为内容来进行创作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他国风格特色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没有自己的本土化语言。目前,我国古典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影响。比如现代设计理念、文化背景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那些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当代古典舞蹈事业,并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后为我所用,这也是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现代舞蹈元素进行研究学习和探索,促进我国民族民间审美意识、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另外一方面还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具有时代特色并且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现实情况,使之成为一种流行性艺术形式,从而为古典舞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六、总结

现代艺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我国舞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从当代艺术风格入手分析其对古典舞剧表演模式、演出方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后发”的抽象: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多元之路[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0.

[2]丛亮.街舞与现代舞的差异[J].群文天地,2011(12):107.

[3]盛宁.对“现代主义”在中国影响的再思考[J].文学评论,2012(1):5-15.

[4]郑予顺.浅析现代舞欣赏的角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172.

第7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空间艺术;哲学原理;渗透

传统文化与空间艺术有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思维和行动潜移默化的被这二者左右和支配。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借助现代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之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影响空间艺术的设计的原则;影响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和受众的审美取向;影响空间艺术的形式体系。不单是空间艺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设计师与受众的思维方式也无时无刻不被隐性传统文化所影响。东西方的不同艺术形式都是在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尽管各国的审美标准与文化元素各有不同,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然而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空间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正视传统的前提下,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

1.1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包容力,它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包容,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达到“以和为贵”的审美境界。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设计在现代设计体系中别具一格,它给空间设计领域带来了独特的而充满意境的设计风格。

在我国,人们对“高雅”、“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的审美追求和向往,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为创作之道,能够有效的与受众的审美意象产生共鸣。这种“审美”与“创造美”的对应关系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空间设计相互渗透的现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都对现代空间艺术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作用。

1.2西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现代空间艺术设计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引入到现代空间艺术之中,演绎出空间艺术中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仿生理念等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的兴起说明了现代空间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而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传统文化的精粹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在充满创新意识的同时寻求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何借助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古老的东方魅力,创造出新而不旧,旧而不老的中国风格,更多的吸引人们缅怀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同时又不失时代特征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实现这样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求设计师深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避免简单的叠加引用,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融合;用饱含中国传统思想的设计手法与改造方式,诉说东方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2002.

第8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声乐;创作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以传承本真为主

1.破除作品题材的限制性特征

中国是文明礼仪的开源之流,其人民自古以来都遵循着孝、忠、义等礼仪文化为丰富自身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的根本。而民族声乐艺术源自民族,民族又由人民而组成,因此,在过去的民族声乐艺术题材中,以中国传统礼仪和伦理文化、奉献精神为主的题材占据多数。尤其在建国初期,许多作词作曲者受历史文化环境的熏陶创作了大量与建国大业、歌颂祖国相关的曲目,例如,《走向复兴》《红旗颂》等。同时亲情题材也是民族声乐永恒不变的核心点,例如,《母亲》《父亲》《爸爸的草鞋》等。这些曲目题材秉承了一贯的中国民族特色,但在时间的推移下,这些曲目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声乐技巧基本只是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打转。因此,本着弘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原则,我国民族音乐人必须融合西方声乐艺术技巧,对民族声乐进行综合性的升华。例如,《送你一朵东方茉莉》曲目就在保持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声乐元素,故这种创新性的曲风加上宋祖英的高超声乐表演技能,使得该歌曲荣誉当选奥运会获奖歌曲。因此,作曲者应从中获取一些创新思维,不能仅将题材的内容限定在歌颂的范围内,要利用融合性手段赋予歌曲更深层次的灵魂。

2.提升民族作品的多元化特征

在曲目固定的条件下,即使声乐表演者能通过自身的理解对民族声乐曲目进行二度创作,也极难完全跳脱作品固定的风格层面。因此,从观赏性角度来看,民族作品风格过于固定是不利于声乐艺术创新发展的需求的。因此,作曲者应在创作的范围中积极探寻创新改动的手段,如:在乐器的配合、曲目主旋律特色、曲风结构等内容中,可以加上技巧的变动特色,从而构成多元化的民族作品新风格。但改动过程要注意,形可变意不可变,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是为了传承,因此,作品的创作方向绝不能脱离民族声乐的实际价值观。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状态

1.利用科学的方式充分结合西洋声乐特征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声乐文化艺术之所以具有中华特色,是因为民族声乐的形成必然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熏陶和沉淀,其民族声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必然是深厚又深刻的。同时中国的历史进程与西方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这也是中西方在民族声乐文化中从表现形式到发生技巧都十分不同的根源所在。虽然中西方声乐文化在思维特性、审美标准等方面有不同的意见,但音乐的艺术和价值是可以互通的。因此,在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加以西洋音乐的特征是经过音乐界学者实际认证的。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在音色方面可以简单总结为优美自然、连贯有美感。同时也因汉语发音的特性使得中国音乐人格外注重声音的脆实感和清亮感。这一点及其体现被意大利音乐学者称为“连贯的中国声乐美”。而西方的声乐发音则特别注重吐字间的腔内共鸣和字句间的联通柔和感,因此,中国民族音乐人便将“连贯和柔美”作为切入点,将中西方民族唱法糅合,形成了一种定义为“完美唱法”的融通技巧。在技巧融通的重点中,中国音乐人特别突出了西方声乐的美声唱法,即在表演过程中要求表演者凸显声区统一的特色,利用真假音结合的手段凸显了民族唱法中的气息灵活特色,而该技巧可有效加深民族声乐的表演渲染力,为听众提供了更具层次的内涵美感。若要对该种唱法有更深入的立体体会,可参考《沁园春雪》《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曲目,重点体会其发声共鸣的特点及词句表达的韵味美感。

2.糅合艺术本真特征与时代的变动特色

实际上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绝对民族特征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民族声乐也是在民族的发展中逐渐成型的。因此,在现代社会,民族声乐绝对有必要在新时代的推导下逐渐更新既定形态[1]。但考虑到变动方向对民族声乐发展价值的干预性特征,要求民族声乐艺术家在保持本我创作的状态下,对时代背景下民众对民族声乐的看法也同样进行一定意见的收集和采用。换句话说,民族声乐必须具有时代性特征,如此才能从艺术的角度在时代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完成时代创新和保持艺术本真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中,谭晶女士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多年来,她一直追求完美融合民族音乐与时代曲风的完美方法,其在歌唱类综艺《歌手》中与陈力宝先生(唢呐表演艺术家)合作的《九儿》,可以说是将现代声乐表演艺术与民间曲艺完美结合的极优秀作品。《九儿》通篇只有四句歌词,但在谭晶高亢的歌声下,其曲目表达的愤恨凄凉等情绪充分与唢呐声融合,完美地将西方歌剧唱法与民族唱腔融合,与唢呐的演奏营造了一段“音乐的对话”。而在表演过程中,谭晶在衣着妆容方面所表现的沉稳大气也属于绝对的西方时尚文化,因此,融合了各类西方文化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曲目,堪称经典[2]。

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未来展望

在展望之前首先要明确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必须保留什么,要从哪方面在此进行升阶,以及做出创新举动的尺度范围要求。因此,下文将从理论、情感两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未来进行展望。

1.理论层面

民族声乐传承中最主要的是对声乐理论进行完整化的传承,从作用层面来看,声乐理论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内涵和灵魂。而从内容看,声乐理论也绝对是中国民族声乐具体方法和实践过程的完美再现。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若想在维持本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声乐文化,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将传统民族声乐理论融会贯通,要求国内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学习具备持续性,如此才能有效地将传统声乐理论内容运用到现代民族声乐改良成型中,维持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本真”状态。

2.情感层面

民族声乐艺术的曲目内涵是形成艺术特征的一方面,但声乐表演者对曲目的理解和再造方向却也是形成声乐艺术最终表演形态的要点。因此,要求民族声乐表演者必须具备情绪到位的表演能力,能够对不同曲目进行不同情绪的清晰认知。只有当表演者将自身情绪与曲目情绪融合,才能从更深层次的丰富内涵中带动观众对曲目的感情状态,否则对于观众而言,民族声乐表演就只是一场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特征的“普通”表演。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发展中,表演者对作品的情感体会不能局限在作品所述的题材范围内,也要经过长期的表演训练,将自身演唱技能融合西方艺术风格,研磨各个国家对近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方法,再将其与自我堆砌在情感上的思想进行融合,从而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达到一种无关国界、无关艺术方向特征的“本质情感输出”。

四、结语

对目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分析可知:民族声乐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的深度和难度上,还是在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运用上,以及作品演唱的个性、风格艺术想象和表现力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中国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更为中国声乐艺术成为国际声乐艺术的一枝独秀打下了坚实的根基[3]。

参考文献:

[1]贾敏.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11).

第9篇: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混沌思维 逻辑思维 建筑文化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由于文化思想构架体系的差异,东西方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东方重组群,西方重单体;东方重布局,西方重造型(这从米开郎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东方重意念,西方重情感;在环境、空间的把握与创造上,东方传统建筑较封闭,西方则较开敞(公共意识较强);建筑界面处理及轮廓线方面,东方较柔和,西方较直硬;东方重平面视觉艺术在建筑上的表达(如紫禁城等),西方则重空间艺术(如雕塑、绘画、曲面、壳体等)。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见:王化君,顾孟潮主编.建筑•社会•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 黄国红. 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 1997(1)

[3] 朱小雷. 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1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