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使幼儿科学教育正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的科学探究教育转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
一、自然角――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自然天地
自然角是幼儿园中非常靓丽的一景,鲜活的生命,缤纷的色彩,是每天最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小天地。它能够真实地再现和反映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既能美化教室的环境,又能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孩子们来园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亲自动手料理自然角里的动植物。他们为种植角的小花小苗浇水、除草,知道了大蒜头种植方向与发芽时间的关系;观察含羞草的叶子神奇的变化;比较每人种植的蚕豆生长情况;发现植物的叶子有向阳光方向倾斜的特点;了解有些植物可以水生,也可以在泥土中生长……孩子们每天都在交流观察到的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二、户外活动――科学教育生活化的随机智慧
对幼儿来说,每天三小时的户外活动是他们最能自由地敞开内心与教师畅谈的快乐时光,同时在做做玩玩中能够有效地开发智力。如果教师注意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区域活动――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机渗透
在区域活动中,越是生活化的物品越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因为他们平时接触的太多了,太了解它们的特性。当他们知道这件熟悉的物品可以产生如此神奇现象的时候,都会欢呼雀跃,科学活动也由严谨变得趣味横生。但是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也要注意材料的可操作性,这样更加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研究,从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喜爱科学。如:每次洗手时,有不少孩子都喜欢玩水,迟迟不肯结束。为了满足孩子愿望,我找来几个盆,装满水放在活动室。在水里放置了瓶子、塑料管、木块、铁块、海绵等不同物体,让幼儿通过玩这些东西,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水的一些特性:瓶子为什么会在水里冒气泡?木块为什么会浮起来?铁块为什么沉下去等。幼儿带着问题去玩水、去探究、去讨论。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自主、自由的,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事实证明: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再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天气的变化,在活动室设置了“天气预报”表和娃娃家,还准备了各种娃娃衣帽,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气候的感受,调整天气预报表,并给玩具娃娃更换衣物等。
四、集体活动――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点睛之笔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幼儿的科学活动必须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出发,远离幼儿生活的高深莫测的科学道理,幼儿往往提不起兴趣,他们也难以理解。只有幼儿身边的科学,才是幼儿所喜爱的科学,如在《玩具总动员》教育活动中,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而且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
五、“窗外声音”――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拓展空间
陶行知老先生指出:“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社会环境,一种是自然环境,仅仅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让我们从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聆听窗外的声音,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一本真正的书,一本“活的”书。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亲子郊游是最适合不过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我们都进行亲子春、秋游活动,由我们老师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来到野外春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姑娘”,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事物、物体及其简单关系,引发出具有研究试验意义的科学问题,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是幼儿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的经验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
Abstract: Albert Einstein was not only a remarkable scientific giant, but also a preeminent ideologist and educator; his proposal, which stated that the educ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on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 thinking, trainings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establishment of free and comfortable circumstanc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in how we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of quality.
关键词: 爱因斯坦;科学;教育
Key words: Albert Einstein;science;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2-02
0引言
爱因斯坦不仅是非凡的科学巨人,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很多思想,在我们今天强调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搞好教育改革,更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攸关
一个不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老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的。爱因斯坦对独立思考非常看重,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1]他非常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1]在《论教育》一文中,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内容失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
爱因斯坦在谈到他所敬仰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时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2]在纪念哥白尼的讲话中,他不仅赞叹哥白尼的成就,更推崇哥白尼“具有罕见的思考的独立性”。[2]在谈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卓越科学家时,他非常看重极力赞美的优秀品格中也都包括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不拘成见的独立思考精神。
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各种问题,包括大自然的奥秘和人生价值问题。他在阅读书籍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认真吸取各派哲学精华,不拘泥于任何一派哲学体系,不盲目附和任何哲学教条。[3]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反对学校给学生制造过重的课业负担。认为“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1]
在强调独立思考的同时,爱因斯坦也没有忘记交流合作的重要。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社会。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样,它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也需要交流。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乏味的。”[1]爱因斯坦对美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成就十分钦佩,认为“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14因此,他重视独立思考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也重视合作精神,他说“健康的社会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结合。”[1]他不主张过分竞争,反对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相关的选择的理论,引证来作为鼓励个人竞争的根据。认为这样的引证是伪科学的、错误的,他认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1]
2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
什么是科学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1]就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
而要“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反映“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必须要有恰当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探索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思维要遵循形式逻辑,一个是实验。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它们一个是包含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2]
欧几里德几何学所包含和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并不只是一种数学所遵循的特有的方法,而是研究所有学问都应当遵循的普适基础和方法,是所有探索科学的人都应遵循的思维规则,因为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理性借以展开的唯一方式,理性实际上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性。
爱因斯坦盛赞欧几里得几何所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认为它“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他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2]
爱因斯坦强调形式逻辑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单靠纯粹的逻辑思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实证和实验,他说“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2]所以,爱因斯坦反对空谈,主张切实的行动,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自己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而又逻辑严密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他就读了一系列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在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3]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与他从小就培养起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1]他希望学生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无疑包括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教育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必须呵护和培养自由的心灵
科学并不是凭空就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它需要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前提。爱因斯坦认为:“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1]
爱因斯坦在回答“学术自由的根本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于追求真理是必需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表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含着一处义务:一个人不应当隐瞒他已认识到是正确的东西的任何部分。显然,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都会抑制知识的传播,从而也会妨碍合理的判断和合理的行动。”[1]
爱因斯坦除了强调科学发展要有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还强调探索科学要有自由的心灵。他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1]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教育要健康正常地进行,必须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在教育中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爱因斯坦非常强调想像力对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然而,想像的翅膀要能够充分展开,是需要有自由的心灵,更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的,如果在教育当中过于强调统一,强调标准化,对违反人们成见和“常识”的奇思妙想不加宽容和善待,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天空,被束缚起来,想像是会被窒息的,想像的翅膀也是很容易被折断的。
爱因斯坦也很强调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科学必须要有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他将这种好奇心比做是脆弱的幼苗,认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就是用强制手段将学生变成顺从的人。[1]
爱因斯坦回忆他少年时代在瑞士苏黎世的阿劳中学上学的情景时说:“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地优越呀。”[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对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心,能够发展起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造就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与他受到的这种比较宽松自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M].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9,310,147,143,310,303,14,145,181,253,146,179-180,323,180,144.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Science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the center of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work of application
Lei Fa-yu
【Abstract】Make people the center, set up new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Make people the center, 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 moderate, can keep on development Be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tents of view is mutually contact, mutually promote of whole;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want to take student as corpus, the outstanding person's character development;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humanities concern and morals which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with body now to the student education.
【Key words】Make people the center;Education is origin;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Moderate;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
“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同样日益鲜明地受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广泛影响,并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体现于把教育对象真正当成“人”来看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制订规范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 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尊重每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实施?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践,浅述如下:
1.以人为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水平、专业知识、组织能力。
1.1以德育德,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谈话、一次生动活泼的活动、一次随机事件的处理,教育正是由这样一个个过程连缀起来的。因此要取得教育的实效,就必须重视每一次教育的过程。
1.2爱动其心,情到理通,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是不会产生心灵火花的撞击,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当然这里的爱中也要包含严格的要求,爱中有严,严中有情,方能爱动其心,严导其行,做到以情感的力量感化人。
1.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承认人文全才,肯定人人有才,既有人情又要有道理,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
2.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人为本,而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 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其重要性是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的人性化。强调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强调基础教育与各类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有效促进,而且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4.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一切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着想,建立起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体系,尊重和维护学生,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质量。
5.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更需要人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只有以情感人, 才能以理服人。道德教育和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 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为己任,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要学会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造就千姿百态的人才群体奠基,最终是塑造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学校把维护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的规章制度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师生的才能发挥,有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一是学会做事,二是学会做人,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和劳动经验及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使受教育者思想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 内涵 路径;
科学化是新时期发展中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自身发展的基本诉求和趋势。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纲要,我国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建设就需要对以往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和相关内容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主要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精神,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而加强对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建设主要包括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两个方面,具体来说,理论科学化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科学理论体系建构和教育方法创新的科学化。而实践科学化则主要包含高等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其中,理论科学化作为实践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成果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理论建设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理论科学化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实践科学化的推进,对于指导科学实践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有的作用。
二、将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结合起来的有效路径
1、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的确立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仍存在着 “两张皮”现象,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主要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强化和确立学科意识,从学科的角度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合力的形成,进而逐步推进和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化。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加强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学科的视野中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摄和统揽。
在具体的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要具有“眼睛向下”的情怀和学科意识,努力把自身所创建和研究的科学化理论有效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特殊的实践价值。同时,还要具有“眼睛向上”的情怀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把相关学科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并及时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科学化的实现。
2、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推进科学化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常常忽略了科学化的实验研究,这也是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要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设计是否合理,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验证时,要注意实验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方式和措施大都是“自发”性的,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因此,在今后科学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从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3、积极建立相关的社会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保障
机制主要是指相关的工作原理或机理,其是由制度、执行制度以及支撑制度的文化观念和构建关涉制度的机构有效整合而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实现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同样需要相关的工作原理或机理。这种特殊机制的形成不能仅凭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来承担,而是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和筹划下,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并经过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明确其科学化的具体内涵,注意将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通过科学化实验的开展和社会机制的建立来保证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军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D].郑州大学.2013(5).
2.陆明青.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D].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8).
关键词:陶行知;公民教育;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5-01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公民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他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观,他还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由此看来,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开始真正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期。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融合公民教育,让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受到良好公民教育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课课堂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现今的科学课堂大多是以探究实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在亲身实践中总结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自身的公民教育培养意识不强。在课堂中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忽视渗透公民意识。第二,忽视“全人”教育。现实的情况是,注重人的个性教育,追求儿童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还没有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第三,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忽视科学课堂中有关“公民行为”的养成,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三、科学课堂融合公民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科学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挖掘蕴含在课程内容中的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治等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并注意运用公民教育的有效策略开展教学。如六年级“电和磁”一课,这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起着总领和铺垫的作用。要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够有问题可问,带着第一课的问题去探究接下去的教学内容。
(2)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群体认同感。科学课堂的评价方式大致由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组成,并贯穿课堂始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回答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减少学生对彼此的反感,不会因为某一个问题回答错误而其他同学回答正确增加心理负担,使学生群体认同感增强了。如教学四年级“动物的卵”一课,探究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并画在记录单上。每一组只有一张实验记录纸,在观察的过程中,组员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用他人的方法再一次尝试,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关于如何培养公民,陶行知先生认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通过自治,“学生可以养成三种主要习惯:一是对于公共幸福养成主动的兴趣;二是对于公共事业养成担负的能力;三是对于公共是非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从很多细节处培养,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捡树叶这一活动,目的是告诉同学们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学生去附近的环境走走,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课堂中公民教育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生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这虽然是一个良好公民应具有的品格,但也应该把握一个度。在当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倾听,不要急于反驳或者补充,这是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时,组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2)每个小组合作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合作共同体之间是竞争合作的关系,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不是每一次所有的小组都实验成功,其实,探究实验的成功是相对的,成功虽然能得出结论,但失败的尝试能总结教训,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成功的法则可以分享给大家,让班级其他小组合作共同体能够共同学习,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拿出来共同讨论,让其他小组能够引以为戒。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如在进行熟鸡蛋观察实验时,应尽量将课安排在一两天内完成,这样,剖开的熟鸡蛋既不会坏掉,又能使每个班级用同一批的鸡蛋进行观察,节约了资源,让学生能够慢慢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五、结束语
总之,公民教育要始终立足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注意将公民教育与学生行为养成及科学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使之成为健全的公民。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的基本知识,更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公共生活环境,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注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教师在开展公民教育的同时,批判地传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使我国的公民教育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
参考文献:
通过问卷调查围绕《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在各大高校具体开展落实情况,以福建省高校推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践为主要调查对象。全面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调查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精细化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
对于精细化理念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盲目追求工作中巨细无遗,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执行中注重制度的刚性而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这是福建高校实施的精细化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辅导员反映:过多细化量化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只顾着埋头做事,而无法考虑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同时在执行规章制度中,没有把制度的刚性与执行中柔性要求相结合,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忽视了人性化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需要得到师生的认同,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教育和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严格的评比等“刚性制度”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将会导致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在路径上进行积极、全面、有效的探索并且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做出了众多量化和定性考核。例如每周要下学生宿舍和学生谈话几次,做几次家访,认真撰写工作心得,定期给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而对于全校师生如何共同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探索并不多。例如对专业任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基本都没有涉及到。当问到“你们学校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方面做的如何的问卷中”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对现代媒体的充分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水平重要途径。调查中显示:当问及“学校在利用现代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专题网站、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得如何?”时。高校正是对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包括对现代媒体利用不充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受阻。
(三)对思政运行机制、执行保障探索不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到位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健全思政运行机制,强化执行力,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中发现,高校做了大量思政工作,但是落实在学生身上实际效果并不佳。例如运行机制不健全,执行保障和有效激励措施没有跟上,有效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执行队伍素质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导致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4]。调查显示: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做的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高校都设有校级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从校级、院(系)和班级三级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方面如何?”。调查结果说明了由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执行保障不够健全,高校在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落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精细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对策
精细化视角下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强化理论学习,警惕精细化误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科学水平
强化精细化理论学习,加强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认同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进行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科学化。全校开展精细化理念学习时,必须让师生意识到:精细化绝不是搞“繁琐哲学”,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审时度势,突出工作的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其次是精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把握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5]。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中必须让全体师生警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误区: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盲目追求巨细无遗。过多的细节管理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限制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是过分注重“刚性管理”。制度的刚性固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精、细、准不同于企业生产活动,需要实行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过分注重“细节管理”而忽视“战略管理”。一定程度上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解决关键问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精细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执行保障力度,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工作责权明晰、科学高效,党政齐抓共管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健全思政组织领导机制就是要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思政教育日常工作运行制度,明确思政教育岗位责任制,保证思政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强化思政工作流程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形成公平、竞争、激励的工作环境。通过岗位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制度规范化、考核标准化使各工作环节相互配合,有机联合,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思政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和思政工作科学性的前提。党政干部、共青团员、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主体、专职人员、组织保证。具体来说这支队伍可以从领导队伍专家化、思想政治理论队伍务实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保障的科学化[5]。
(三)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细化视角下要求思政工作者关爱和尊重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了解和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方法现代化、科学化。教育内容贴近实际,才能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中国梦内涵着理想信仰、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学子梦等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同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中国梦教育中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同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人际交往、职业心理素质、就业创业等内容纳入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和生活化。教育方法现代化着重教育上科学性和教育覆盖上的广泛性,使教育达到每个角落,实现细致化[5]。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主旋律、学校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宣传辐射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生动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QQ群、微博、博客、微信、易信等新媒体的教育辐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
(四)建设“四为一体”的长效合力机制,保证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一、摆正师生关系,开展深入交流
对于高中班主任而言,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促进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些教师抱着师道尊严的陈旧理念,和学生之间保持远远的距离。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调查显示,最受高中生欢迎的班主任属于师生关系融洽、尊重学生人格、经常进行交流的教师,因此,高中班主任应当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并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深入的沟通,增进了解,相互理解,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日常管理中尊重每一位学生,从不随意批评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也注意批评的场合以及语气,更多时候采取商讨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乐于接受,受到教育,并且心服口服,并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提高教育成效。
二、借助热点事件进行思想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一堵围墙隔绝不了高中生与社会生活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生已经逐步学会关注社会,其中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了他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如中国式过马路、国人在国外行为陋习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关注的事件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高中生对于近期网络媒体曝光的国人在国外旅游时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较为关注,对行为人进行了指责。笔者获知这一信息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由此延伸到国内游客、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在对其进行分析议论之后,话题一转,反思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着什么样的缺点,应当怎样改正等,从万里之外的行为延续到学生自己的行为,两者相距万里却又严丝合缝,教育渗透效果非常明显。
三、发掘身边典型,强化示范引领
许多时候,班主任习惯于选取一些高大的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典型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发挥较强的教育效果。笔者在教育中摒弃了空泛的典型说教,转而在学生中间有意识地选树一些典型,让学生身边的典型影响、引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效果较为显著。笔者结合学生校园生活特点,有意识地在班级选树了几名学习刻苦、生活勤俭、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学生作为典型,教育中经常对其进行赞扬,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思想导向:这样的学生是优秀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通过这样的典型引路,班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的良好风气,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以及人格的形成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注重心理疏导,走出早恋误区
早恋是诸多高中班主任最为头痛的问题,稍不留神就会酿出极端事件。笔者以心理疏导和环境熏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教育,一方面向学生公布了电子邮箱,随时接受学生的匿名交流,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复,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困惑,还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让学生明白: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兴趣是正常现象,但是现在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学习上。另一方面,笔者在班级大力宣扬“人人都是兄弟姐妹”这样的理念,让男女生之间坦诚相处,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化青春期的懵懂情愫为学习的上进动力,鼓励学生将内心最美好的情感留到最为合适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在班级营造了男女生正常交往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警示教育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
[作者简介]蒋雪梅(1971-),女,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5-02
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生存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网络”,还是“网络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使之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等教育中具有强烈方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如其他教育实践活动一样,它需要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理念来决定它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因此,研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成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特性及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它既要反映网络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高校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要求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性。
1.一般特性。包括表现形式上的观念性。观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它具有观念的特征,即在内容上它是客观的,而在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表现为对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的一般反映。同时,它具有功能作用上的方向性。理念作为观念的一种,它不是一般的观念,它是对事物本质属性、规律的认识,具有真理的特征。它是经过人们理性加工的高级认识形式,是对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发展规律的反映,是理性认识。重在一个“理”字,它主要体现为保证主体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有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形成方式上,它具有提炼性。科学理念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地任意产生,它包括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物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反复认识过程。只有真正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提炼出科学的理念。
2.特殊属性。包括网络发展的主观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是人们对社会和网络发展,主要是对网络发展的主观反映,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表现形式。因此,它必须源于网络现实需要,而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是网络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不仅要体现网络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还要体现和渗透社会对网络世界发展方向、目的、功能、价值的正确判断和体认,体现人们对网络世界价值的特殊的正确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是人们在网络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深化认识的结果。因此,它应当是理性的选择和情感的体认,而不是一时半会的临时想法和观点。如果该理念在网络实践行不通,或者与自身的情感不合,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同,该理论也无法实现指导网络实践行为的目的,从而丧失其科学理念的身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具体表现:一为目的方向功能。科学理念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因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应当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方向,没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只能是盲目的活动,它可能向任意方向随意发展,最终导致活动的失败。而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就会沿着一定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而使活动有目标、有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实现育人的目的。二为基本原则功能。科学理念具有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功能。要实现什么目的,就必须确定有利于实现目的的原则,只有符合理念要求的原则,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丧失原则,就可能偏离目标。三为方式方法功能。内容决定形式。在一定的目的的指引下,在原则的约束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顺利地实现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政治思想上培养教育人,这就必然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以网络受众的主体——人为主体。在高校,全部的大学生都是网络受众,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果只靠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这种教育只能是输入式、被动式的教育。只有把他们作为主体,才能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具有如上所分析的特性和功能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从全体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用网络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出发,从大学生根本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全体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自觉克服思想误区,在网络世界无人监督的完全自由的情境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克制自己,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两个全面发展,即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两个发展紧密相连,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学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体,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片面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的片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等各方面。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来创建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在开放网络的条件下,实现开放育人。
三、“以人为本”科学理念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从全体大学生根本利益出发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原则。原则是实现理念的重要保障。科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全面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坚持,凡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反对。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锤炼意志,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事事处处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全体学生成才,不出一个“次品”“废品”“危险品”。
2.从大学生素质现状出发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由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则要从学生主体的政治思想素质现状出发,来确定教育的重点、难点,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素质变化,不断变换内容,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与时俱进,保持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如果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成为空洞的说教,教育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很多时候,都是大学生主体在网络上互相联系、互相教育、互相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从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出发,才能使教育在学生之间自觉进行,自己教育自己,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的结果。
3.从大学生个体特点出发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全体学生出发,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良好,但是,在个体上存在着各种形形的思想及其表现。有的信仰不坚定,理想动摇;有的贪图利益,违纪行为;有的行为偏差,消费异常;出现这些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体由个体组成,每个个体教育成功,才能保证全体教育成功,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开放与信息把关相结合的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网络信息内容去影响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利用网络信息和网络信息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网络信息的性质尤为重要,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必须实行信息开放原则,信息开放是网络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信息社会,对各种事物的知情权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知情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要满足知情,从中受教育,就必须信息开放。地域要开放,内容要开放,信息时间效率要开放,只有实现三个方面的开放,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殊作用,使大学生充分享用信息资源,自觉教育,自我教育。同时,必须坚持信息把关原则,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健康运行的本质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的利益,确保网民的身心健康,必须坚持把关原则。通过把关使大学生获得对自己成长有益,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网络信息。在把关中,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要求,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信息的虚假性,从广大大学生成长需要利益出发,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辩,把与事物自身特点、属性、规律相违背的粗糙信息去掉,保证网络信息健康。二是平等互动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的网民是平等的,同时,它又是虚拟的,没有真实的姓名、单位、地址,这种身份的平等性为网民之间互动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者,要以真诚的态度,使受众打开心灵与之沟通,从而实现教育,否则教育不能成功。在沟通中,对发现的不良情绪、思想,要善于进行引导。互动是前提,疏通是重点,引导是关键。通过引导,让大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达到自我完善,实现教育的目的。三是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的原则。要从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全局出发来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息、道德观念等。同时,要针对不同网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内容上,要把异常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作为教育重点,防止大学生身心受到伤害。只有坚持以上三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