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盈余财政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余财政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余财政政策

第1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一、货币一体化条件下高福利支出政策对财政政策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

1、税收竞争与高福利支出的共同存在导致大量资本流出。根据趋同标准的要求,欧元区各成员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基本取消。另外,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资本在欧元区内部的转移不存在汇率风险。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得以实现。欧元区各成员国为了扩大税基,竞相提供有利的税收待遇以吸引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入,这就是税收竞争的本质。

税收竞争给福利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为福利国家过高的福利支出需要高税收来支撑,而由于税收竞争的加剧,高税收又会导致资本大量流失。以德国为例,由于德国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障计划,其社会保障支出一直居高不下。德国1999年到2004年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为22.16%,这直接导致其税负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德国2001年的宏观税负为41.2%,同期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86.80亿美元,而吸收外部投资额仅为88.93亿美元,资本净流出高达497.87亿美元。

2、大量的资本外流对税收乘数作用和政府支出乘数作用的影响。货币一体化条件下高福利支出引起的资本大量外流直接影响到税收乘数作用,导致减税政策失效。传统的税收乘数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减少的税收等于增加的可支配收入,由此而增加的消费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的乘积。所以政府税收变动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

然而,在税收竞争与高福利支出并存的情况下,因为减少的税收中的一部分以资本的形式流动到国外,这个前提不再成立。在一国税率高于同一货币区内其他国家税率的情况下,税收减少越多,企业的可支配盈余越多,资本流出的规模将会越大。假设占减少税收部分的流出比例为g,则政府税收变动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变为:

可见,由于资本的流出,税收乘数的绝对值将会减小,g值越接近1,税收乘数的越接近0,当g>1时,税收乘数将会由负数变为正数,即减税将导致国民收入减少。

同理,增加的政府支出的流出比例为g,则政府支出变动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由:

由于资本的流出,政府支出乘数也将会减小,g值越大,政府支出乘数的越小,当g>1时,税收乘数将会由正数变为负数,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减少。

3、高福利支出与赤字控制目标的悖立。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务增加,如果政府债务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将导致政府债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过度增长,就会形成赤字和债务的不可持续性,从而需要矫正财政政策行为。同时,一个国家政府财政赤字增长的不可持续性还会给货币联盟中的其他国家带来负面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债务如果持续增长的话,必然会更加求助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资本市场,一方面会使欧洲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会使得联盟的利率增长,转而增加其他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因此,从经济货币联盟整体利益出发,需要一个限制成员国赤字规模的控制机制来防止这种负面的溢出效应。

高福利支出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事实上从1995年起德国就出现了医疗保障赤字,赤字部分只能由其他税收收入弥补。德、法两个欧元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最高的两个国家,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超过3%的标准,已迫使欧盟首脑会议对《稳定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的限制进行了修改。德、法等国社会保障赤字的产生与所实行的社会保障税制度也有关系,因为这是一种现收现付制度,当年入不敷出时,就会产生社会保障赤字。

4、“福利刚性”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难以推进。“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使得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在欧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种刚性更为明显。

欧元区内福利国家的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福利刚性的存在,欧元区内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受阻。例如,法国政府2003年提出了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主要是延长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同年5月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数十万人参加了反对法国政府改革退休制度的示威游行。

二、货币一体化条件下高福利支出政策导致国家财政政策失效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货币一体化条件下,过高的福利支出将会对财政政策的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事实上,1999年欧元启动之后,社会保障负担不同的成员国间的经济运行状况确实表现了出较大的差异。德、法、荷兰、比利时四国的社会保障负担相对较重,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16%、20.68%、17.90%和17.48%,1999~2003年这四个国家的经济持续低迷,GDP平均增长率均在2%以下。同期,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3.5%的西班牙却是欧洲经货联盟中的亮点,虽然也受到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但其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幅度的增长,1999年至2004年其GDP平均增长率为3.1%,远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同时其财政状况良好,失业率大幅下降。这种差异印证了本文第一部分中的论述,下面将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福利支出与财政政策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欧元区五国财政政策绩效分析。欧洲货币联盟基于对长期目标考虑,在《马约》及《稳定增长公约》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其政策构想的核心是不靠短期刺激、而是靠结构改革和巩固财政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增长环境。1999年到2000年,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形势较好,各国均未采取减税、增支的刺激措施,而是坚持减少支出的政策,财政赤字保持了低水平。但是,2001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长乏力的到来,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的积极财政政策,仍然没有逃出短期刺激的怪圈。但是这些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各个福利政策不同的国家内却取得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

根据税收乘数理论和政府支出乘数理论,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应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政府支出的高低与国民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分别建立宏观税负对GDP增长率影响的回归方程和建立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对GDP增长率影响的回归方程:

GDP%=a+b×TG%(1)

GDP%=a+b×EG%(2)

其中GDP%、TG%、EG%分别代表GDP增长率、宏观税负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依据模型(1)和模型(2),将1999年~2003年德、法、荷、比、西五国的宏观税负和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与GDP实际增长率数据进行拟合。拟合后的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表明,比利时数据的拟合优度较差,F值过小,其余四个国家的数据拟合优度都较好。拟合所得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这个拟合结果说明,比利时的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通过对相关系数R1、R2的观察可以看到,只有西班牙一国在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政府支出与GDP增长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西班牙的减税和增加支出的政策达到了预期中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而德国、法国、荷兰三国TG%与GDP%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EG%与GDP%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如果德、法、荷三国实行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政策的话,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反而会令经济增长率下降。

2、高福利支出对财政政策绩效影响的实证。对宏观税负和政府支出占GDP比率分别与GDP增长率做回归分析所得的相关系数R1、R2,分别可以作为评价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有效性的指标。R1越接近-1说明减税政策对促进GDP增长越有效;R2越接近+1说明扩大政府支出对促进GDP增长越有效。对前面所做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汇总我们发现,德国作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率最高的国家,R1最接近+1,R2最接近-1,说明德国的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的有效性最差;而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率最低的西班牙,R1最接近-1,R2最接近+1,说明西班牙的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的有效性最好。因此,我们假设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率对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并呈线性相关关系。

注:A%:政府支出占GDP%与GDP增长率拟合的相关系数;R1: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拟合的相关系数;R2:1999年后社会保障占GDP的平均比率

我们建立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R1=α1+β1A%+μ1

R2=α2+β2A%+μ2

其中R1、R2、A%与表1所注表示相同意义,μ1、μ2均代表误差。将表1中的数据分别代入上述模型,拟合出如下结果:

R1=-3.28+0.2A% R2=2.36-0.15A%

R2=0.702426R2=0.671611

F=7.081523F=7.081523

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率在一定范围内越低,则R1的值越小、R2的值越大,即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越有效。反之,保障支出占GDP的比率越高,则R1的值越大、R2的值越小,即税收政策的有效性越弱,如果A%的值过高,R1会出现正值、R2会出现负值,也就是会出现减税、增支造成GDP增速减缓的反常现象,如德国、法国、荷兰的情况。这两个模型的拟合结果都证实了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是导致政府财政政策失效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货币一体化条件下,过高的福利支出会导致国家财政政策失效,最终导致国家在经济衰退周期中无法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福利政策将会难以为继,国家存在陷入财政危机的风险。

第2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摘要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浓烈氛围,使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本人针对当前吉林省各市县现行财政扶持民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市县为了招商引资需要,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民营经济政策,引起了各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难以发挥“四两拔千斤”作用,一些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到期后,发展速度及扩大再生产规模意愿开始下降,导致主营收入逐渐萎缩;三是财政扶持民营经济额度较大,给当地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压力,导致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到位,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四是财政为了应付审计需要,一般都不规定扶持资金的使用用途,导致财政扶持民营企业资金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乏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或不能完全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五是民营科技企业大都规模较小,企业的主要资产表现在其掌握的技术和拥有的人才方面。与沿海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市县民营科技企业在区位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方面都明显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

二、制约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在当前招商引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硬性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几十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形不成一个扶持重点,起不到财政扶大扶强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对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范。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 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财税[2009]1号)中提出:“一些地区仍存在越权减免税或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名,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规定,擅自出台减免税、缓缴税和豁免欠税,或返还已缴纳的税收等政策,这种做法破坏了税制的规范、统一,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国务院在2000年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2号)中提出“对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但至于哪些领域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来扶持国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这是造成各级财政扶持领域过多、范围过广、扶持政策五花八门、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根源所在。

(四)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当前,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的执行,财政对部门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采取很好的监管措施。这给企业挪用甚至骗取财政扶持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行财政扶持政策重在体现短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环境、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也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为此,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须从完善政府考核机制着手。借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市县经验,采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剔除了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通过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等实绩分析指标来考核地方党政领导,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3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客观地说,通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目的。当前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逐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为落后地区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考虑到当前我国这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框架和落后地区较低的发展水平,单纯依靠落后地区自身或者依靠市场的因素都很难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依靠政府的一定干预来提供。此外,在我国西部地区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尚未有效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还需承担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实施的职能。为此,从财政金融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财政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地区性补偿制度

财政政策的再分配、社会稳定职能决定了其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对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可以均衡不同地区的财力;通过政府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私人投资互补,能够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总体财政收入,增强其公共支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税制的一些调整,来制定有利于落后地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总之,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是在市场力量驱使落后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流入落后地区,通过财政的地区性补偿制度来保证落后地区发展的基本需要。

1、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政策是一种对市场运行结果的事后调节,主要是政府为了校正市场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而行使的再分配职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进行地区间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能通过均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为最终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创造基础条件。我国目前急需完善和修订现行的转移支付政策,其内容具体包括:

(1)改基数法为更符合不同地区实际的因素法。因素法是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点,它既可以降低各地区对中央讨价还价的成本,又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政策的科学性。在因素法条件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综合考虑那些影响较大、可量化、易于全国统一的客观因素,包括:基础因素(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机构、教育状况等)、经济发展因素(人均GDP、工农业总产值、价格水平、地方财政能力、城市化水平等)、社会因素(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特区、民族状况等),对这些因素根据一定的标准设置不同的权重,各地统一标准计分,以此来计算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事实上,改基数法为因素法的观点已讨论很多,而且技术上的准备也相对较为充分,所以建议加快这一改革步伐。

(2)规范合并转移支付的种类和形式。根据均等化和非均等化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税收返还和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①在合并规范的基础上逐渐降低一般性税收返还的比重。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并入税收返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原来税收返还的数额。与此同时,在税收返还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减少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②逐步提高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突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政策手段,根据中央财力的水平,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规模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建议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应以“两税”的增量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提取,并将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制度化。③规范专项拨款办法。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属于中央事权的中央负责,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拨款资金。与此同时,逐步引入“因素法”核定专项拨款额,有条件的专项拨款应适当考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财力差异的客观实际。④对口支援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缩小地区差距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支援的项目一般不列入受援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主观性较强、缺乏长远考虑等。所以建议,在总结对口支援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因素法为依据,试行地区间财政横向转移支付。

(3)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作用。分税制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都只是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的,对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的地区差距并不是简单的东西部差距,事实上东部也有落后地区,一个省内部也有地区差距。因此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非常迫切。这一制度应在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财政管理体制目标范围内,尽量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协调,同时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省级的转移支付制度因为地域单元相对较小、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高,可考虑率先按照因素法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

2、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

借鉴国外巴西建立的亚马逊基金、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建议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1)将现有较为分散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等各种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起来;(2)在尽量不与现有的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条文冲突的情况下,发行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发展债券来筹集部分资金;(3)将各省市原来用于对口支援的资金集中起来。基金的运用包括用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补贴,对贫困户的“扶贫开发补贴”等。基金由一个统一的机构运用,运用方向主要包括:对投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业、交通、水利、资源性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补贴的数量根据投资环境的评分等级确定,投资环境越差,获得补贴越多;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安排就业的人数予以一定的补贴;从发展基金中拿出较为固定的一部分直接用于扶贫开发,其投入对象主要用于准贫困户和贫困户。在基金的管理上,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资金都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中介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投向、用途进行跟踪。一旦发现被挪用或变相改变用途,必须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税收政策倾斜

(1)加大有关农业税制的改革力度,对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已经决定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此外,还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据初步估算,农业税制改革大致可以减轻农民负担120多亿元,这对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虽然作用有限,但是对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较深远的意义。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落实中央的政策,对落后地区由于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一方面,中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县级以下基层政府机构的改革来实现减员增效。否则,农业税的减免难以落到实处。此外,考虑到西部农业比重大,而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发展具有风险大、投资大、利润低的特点,还应适当降低与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增值税税率。

(2)制定一些吸引外资和内资投资于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西部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它深处内陆,交通、信息等环境不甚便利,因此专门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投资西部是必要的。

二、金融政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鼓励多种商业性金融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长期资金支持

政策性金融是实现金融公共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重要表现。为此,很多国家政府都组建了开发银行,使较为集中的信贷可以流向那些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为之筹集资金的领域。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政策性的基本机制与功能还持久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政策性金融的运行范围看,落后地区属于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提供资金的领域,而且市场化程度越深入,商业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越弱化,借助政策性金融来促进落后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需。

从政策性金融的投资领域看,主要是符合政府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但商业性金融又不愿或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农业、中小企业以及边远落后地区。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支持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发达国家一般侧重于对农业的支持。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投资侧重点既包括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也包括农业的发展。鉴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建议:(1)成立专门的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开发性银行或中长期信贷银行为中西部发展服务。为确保开发性银行的稳定资金来源,除财政提供基本的资本金外,还可以考虑将享受国家政策性贴息的邮政储蓄存款等作为开发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可以间接融资,也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其它有价证券直接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利用世行、亚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广泛筹措国内外资金。(2)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较为统一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财政周转金虽已取消,但仍存在着一些以财政为依托的不同类型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如投资公司、财政信托投资公司,它们各自掌握一定的财政资金,或者是通过项目管理(财政投资形成的项目)而获得的股权分红等。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应对财政性投资统一管理,并对其经营业务领域、贷款投向、贷款项目评估、审批发放程序加以严格规定。如开发性银行在运作过程中,要确定较为严格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范围,投资方向限于落后地区的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的直接投资的规定等。

2、建立多元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性金融功能被分离后,商业性银行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取向来配置资源,而很少会为完成政府的政策性任务而经营。当前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为此,我们主张:在多方面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多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例如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其分支机构和总行都在同一个区域,吸收的资金基本在当地转化为投资,而不会被总行倒吸。此外,作为独立的商业银行,它可以取得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一定份额,而且它还可以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品种多样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而且在执行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基础上,与本地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它能较充分地利用地区性优势,低成本高效率地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大的障碍。

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具体形式包括:(1)借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众多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民营或外资成份,充实资本金、优化产权结构,将其改造成总行控股或参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近年来,在东北、天津等地都设立了区域性商业银行,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在西部设立商业银行的可行性,允许在西部地区发展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与此相配套,在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同时致力于信用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只有在完善、科学的金融环境背景下,商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3、发展西部区域性的金融市场

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市场机构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需要金融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1)加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货币市场和中长期借贷市场外,还应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西部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经济基础较好、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开设一家新的证券交易所。国外的经验证明这是可行的,如美国有18家证券交易所(其中2家是全国性的)、日本也有7家交易所(其中全国性的3家)。二是在目前政府尚未放开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之前,允许西部优先发展2―3家地方证券交易中心,作为对证券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事实上西部的成都“红庙市场”已有了1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壮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严格限制。此外,西部还要大力发展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市场对公司要求的层次更低一些,但另一方面,这种产权交易市场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而且还能成为提供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的场所。

(2)塑造资本市场主体,鼓励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资本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市场载体和资本形成的中介,而企业才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主体,如果缺乏真正能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运转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西部的金融市场发展也会变成一个空壳。在鼓励西部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必须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积极推进企业的债务重组和产权交易,支持西部国有企业引入内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另一方面,西部地方政府要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优惠的政策空间,要打破地域封锁、树立全国统一市场的观念,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选择自己适合的模式去发展。

(3)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种直接投资于实业项目而非证券化的金融投资工具。由于西部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矿业等自然垄断性资源,在这些资源性产业中尝试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在西部建立起一些全国性的棉花和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等,既可以促进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当前应加快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考虑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的西安、成都、重庆等一些大城市所拥有的科技力量,进行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增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

4、继续扩大小额信贷的适用地区

小额信贷扶贫是为贫困者阶层(含城乡个人、家庭及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小规模信贷服务的正规、半正规或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这是一种新型的扶贫到户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向最贫困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低息的信贷援助,向他们提供经济机会以启动其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

第4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河北省目前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根据河北省重点项目建设、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学校及学科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使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整、经费使用与就业状况挂钩,以解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选拔出所需的实用人才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原本主要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将非常有限。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金融、现代信息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将是未来吸纳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

根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音乐、临床医学和法律事务;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专业为历史、法律。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主要包括:动画、法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临床医学、法律文秘、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率较低的专业)主要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而河北省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29.7万毕业生中,工科专业不足35.9%,农科专业占2.1%,而管理、医学、法学、文学等专业却占据了近58.9%。宏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失调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流通业,不仅有利于扩大流通业本身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流通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收入效应所引发的消费效应和生产带动性,会带来总体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流通业单位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少。其中,批发、零售和物流等传统流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等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利用。2010年河北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4.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262.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4.9%。可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行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2011年河北省计算机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正如麦可思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分析的那样,是由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尽管河北省当前大多数工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低质量的人才培养必然不能满足市场高标准的人才需求。

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素质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还普遍面临社会经验不足、创业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工作,提高创业者创业素质,降低创业风险,特别是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素质、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还十分重要。为了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河北省各地区、各部门相继落实和完善了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机制。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河北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4.42亿元,直接扶持53755人成功创业,带动(吸纳)226543人实现就业。然而,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累计逾期未还金额以及担保基金代位代偿金额还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144.4万元和2087.53万元)。

当前,社会、政府等举办的短期创业培训班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还局限于在短时间内突击性弥补具体的创业性知识的不足,还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创业综合素质缺失等需要长期锻炼、精心培养才能获得的关键性创业能力。高校不能仅凭几门大学生职业生涯或择业、就业指导课来诠释国家众多的促进就业政策、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提高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综合创业素质;而是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机构、领导体制和创业基地,使创业教育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中,将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内化到高校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及各项实习计划当中,在日常的积累中提高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各项基本素质。“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的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创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型社会文化,树立自由竞争的新风尚,改变当前社会“公务员热、国企热”等现象,化解由于创造财富的动力缺失而导致的社会不确定性风险增高等社会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到基层工作的准备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河北省也逐步推出相关政策来解决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不匹配。农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适合到农村工作的专业人才很少。河北省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并未做好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去工作的能力和心理准备。“选聘到村任职”、“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落实还需要高校教育理念的配合。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大部分农民眼光局限,无法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需要。大学生进入农村、乡镇等基层工作岗位,可以带去新的社会理念和知识,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所必需的专门人才、科技人才、培训人才大量短缺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到农村、乡镇等基层岗位工作并不意味着对人才基本素质要求的降低;恰恰相反,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高流失率并不仅仅是因为基层岗位的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因为毕业生基层工作能力的缺失。调查显示,河北省选派到基层任职的“村官”大多数是没能在城市实现自主就业的大学生。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占76.1%,理工农类专业不到24%;区县对农、林、牧、渔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为72.5%,而实际选派的相应专业大学生仅占3.2%。不能发挥自身专长,不能为基层工作环境带来效益,必然会成为“基层留不住大学生”的根本原因。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使其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要重视就业有形市场建设,设立专门人员、场地、经费,确保服务质量;又要重视无形市场建设,完善国家、地方、行业、学校、院系良性互动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和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及时收集、分析、预测行业需求信息、学生求职意向,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本应包含入学初的大学教育、教学特点与管理方式教育、职业生涯认知教育、学业规划设计、社会工作参与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各类专门技能学习计划、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然而,目前河北省大多数高校是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或“求职择业技巧”等课程的教学来代替就业指导工作。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师资,又缺少指导的针对性,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在指导层面,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河北省各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供求信息和国家各项就业、创业促进政策信息。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并未建立成熟、有效的就业指导人员选拔、培养、使用制度,从事该工作的服务人员也无明确的职业标准。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人员数量、就业指导人员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程度等还不能满足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部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也没有纳入教师岗位。因此,无法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对行业、对口就业单位进行深入的个性化分析,并对目标就业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育;也无法对历年就业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系统分析和预测。

规范就业培训机构

目前,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服务与培训在河北省正逐渐兴起,“国考热”、“考研热”、“律考热”比比皆是。培训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还处于自发的无政府状态。大多数社会培训机构是企业出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大学毕业生是特殊群体,还消费不起以赢利为目的的培训。为此,应该探讨以稳妥、多赢为目的的合作方式,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准入管理,既提升毕业生就业素养及就业率,又照顾到大学生具体的经济情况,同时也让培训机构有一定的收益。

第5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目标 英语教材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4

新目标英语教材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强调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教材本身也更能体现学科知识间的交融合。很多时候,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已超越本学科本身。所以,作为执教新课标教材的英语教师,我们有更多的必要去思考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

整合英语教材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提炼教材精华、丰富教学内涵和升华教学精髓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形成高度综合思维、科学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个人能力和多元智力的支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把越来越多的心思花在教材的整合上,而不是单单依照章节按部就班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本身并不是一份能省心的差事,教学活动不能容忍无任何个性化创造或改良。没有创新就没有闪光的思维火花,学生不欢迎一潭毫无思想涟漪的课堂死水湖,而新课标下的英语教材整合就是要活化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让英语课堂变成学生思想驰骋的广阔空间。因此,对新课标教材的优化组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要做好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的整合,笔者个人认为,可考虑以下策略。

首先,认真分析和推敲英语教材。

学生的英语教科书是由英语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由于编写出来的英语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推敲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在此,我以人教版七上英语教材为例。

1.将英语教材的编辑思路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联系和分析。

我们清楚,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编辑思路,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有必要思考:编辑者为何按如此思路编写?这样的思路是否符合自己教学现状的实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必要对其中某个思考角度进行调整或更改?之后我们进行适当的扬弃,这样的课程整合准备,针对性、可操作性是较强的。例如,在七年级英语(上)中,我们看到了4个Module(模块)的Starter(小学该学的主要内容)和10个Module的初一(上)学习内容。在内容的安排思路上,总体是出于“温故而知新”“软着陆”的考虑。这就充分考虑了两种学生实际:小学没学好的和未学过英语的。我们江门地区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从此处可知本册英语教材比较符合本土实际。

2.评估英语教材的深度广度。

一套教材,在没有经过加工整合的前提下,它不可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想让学生吃透教材,学到必要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七年级英语上册主要学了比较简单的打招呼用语、介绍人或物的常用语,及如何简单地描述天气,事物的颜色、数量、方位,如何表示习惯喜恶等,深度广度适中。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内容老师理解起来已经不易,那么,这些内容在整合时就有必要灵活处理。如Module5 中的Language in use 部分,Past 6 中要求我们的学生谈论American food,老师和学生都不是美国人,能够展开谈多少呢?所以,通过对学科教材深度广度的评估,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模块或单元教学环节的整合。

3.分析英语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如果有些内容本应运用更直观更具体的手段呈现,而课程本身却有待商榷之处,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改进其呈现形式,以提升教材的生动性可操作性。如英语课文对话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呈现;新的物品单词可以用真实影像呈现,如Module2中Part1 的简笔画图片太简单不好辨识,学生看了印象不深刻,假如用真实影像,效果就好多了。

4.用渐进思维对知识网络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如果学科教材内部的知识结构不够明晰,其原因很可能是其不符合常人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渐进思维,教材的过渡可能出现了跳跃或多次冗复。这种情况我们在整合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加以改良。所以有时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教学顺序,也可能需要课时的整合,以提高教学的紧凑性。例如,我们讲授七年级英语(上)时我们也可以将Starter中的Module1 与新课中的 Module1进行整合,因为两者都是 to g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都运用到相同的介绍用语。Starter中的Module2与新课中的 Module3都运用到There is/are 的表达法,同样也可以考虑整合。

其次,认真筛选有效的英语组合素材。

通过认真细致的教材剖析工作,对于符合教学实际、吻合教学思路和体现教材活力的素材,我们应该发掘它们的整合潜质,进行初步整合。否则就要妥善处理。比如,在七年级英语(上)的教材中,笔者认为Pronunciation部分很容易干扰所在Unit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所以,笔者在整合过程中往往将其独立出来,另行加以重组。在整合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发挥所选素材的整体效能,如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因素。只有这样的整合,才不会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初衷。

再次,提高英语教材整合的手段。

一方面,在教材的整合过程中,整合者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群策群力,教材整合才会是更优化的组合,才是有更强生命力的组合。平时我们集体备课比个人备课要好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另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最好的教学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来整合教材上课。我们江门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甚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光、电等形式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师弥补教材、重组教材、由静变动、引申教材等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为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及课件制作能力。这是可以习得的。对有志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来说,掌握此项技能并非难事。

第6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政策干预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纵观全球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该行业具有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大、投资回收期长且变现能力薄弱等特点,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的风险隐患。尤其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因为受到既定的政策干预,所以风险因素更多。若想让房地产企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市场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寻找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政策干预下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房价久居不下的局面无法轻易改变,并进而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现象,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少房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房产市场的主流需求,将更多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房地产开发中,这样,不仅造成了房屋的大量囤积,更使得资金无法进入后续的市场运作。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干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结果致使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面临着资金回笼变慢以及融资无渠道等现实问题,必然的制约了自身的良性发展,最主要的就是给财务管理带来大量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这是因为,在利用政策干预进行市场调控的大环境下,某些房地产公司由于缺乏风险应对策略,无法按照计划实现资金的后续运作,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断链现象,使得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尾楼,甚至最终不得不遭遇企业倒闭或是被兼并的危险。

二、政策干预下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国内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竞争,所以在变化多端的房地产市场上,很多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甚至会最终破产倒闭。具体说来,造成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带来的风险

由于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了房地产企业自身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既不注意完善财务制度,更不注意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样松散的体制必然会导致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少从业人员因为自身行业知识缺乏,不能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以及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对成本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这给房地产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造成了困难,更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风险。

(二)新信贷政策造成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内房地产的市场行为,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采取了系列的政策干预,其中比较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信贷成本的方式,来有效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这也同时给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由于政策强行降低了信贷资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情绪,进而也造成了销售资金的回笼变慢局面的形成。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资金结构失衡、负债比率过高的风险,严重者还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其次,政策还硬性对那些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消费者作出相应的首付和贷款利率标准(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及以上,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并且还进一步加强了税收的征管,而对于那些购房时间在5年以内的打算交易的,也按照售房收入全额标准征税。上述这些信贷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地会影响到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产品成交率,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新的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另外,随着国家相关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预征率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企业因为必须要提前多交税款而牵制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后,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调控更为明显,最主要的就是表现在大力推广房地产的税收工作试点,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可以随意地将交易税转嫁给购房者。这样的税收调控政策无形中便是增加了开发商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就导致了开发商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税务部门根据相关政策为房地产企业制定出了建安成本线,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成本,高投入必然也会带来高风险,这也是目前房地产行业不得不面临的财务管理的风险之一。

(四)新的土地政策带来的风险

当然,在一系列的干预政策中,不可小觑的还有土地政策。近年来,国家为了控制开发商扩张开发,随意滥用国有土地资源的不良现象,相继出台了很多控制开发建设用地的相关政策。此举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同时,对其自己来源也实现了严查制,就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某些房地产企业擅自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国家还会坚决地依法查处并给予一定额度的罚款。为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必然地会因为获取土地资源而支付大量的资金,进而导致因为资金周转不顺畅而影响了工期,造成二度的经济损失,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土地的继续使用权,给自身的财务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三、降低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有效策略

为了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更稳步发展,有必要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降低房地产的财务风险。

(一)创新融资形式,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信贷资金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因而,在面临着时下愈演愈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形势下,注定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商业地产融资并同时将商业地产进行出售或出租等多元化的方式对资金进行及时有效的回收。随着国家相关的干预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企业必须顺势而行,紧紧抓住国家相应的保障房政策,采取有效而多样化的融资形式实现对资金流的适时补充。同时,还需要更具市场大环境灵活改变公司的营销策略与手段,采取调整户型结构的方式,尽可能推出小户型以吸引那些经济不是特别充足的无房者;或根据市场实际适当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尽早地顺利地推出产品。也可以采用以价换量的形式,更好更快地实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标。事实证明,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创新融资形式,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完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意识淡薄现象,常常因为过于关注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而忽视了对财务规范化操作的监督和管理,因而必然导致了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出现极大反差的现象。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作为房地产企业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将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与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务必要客观细致地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等工作,努力提高开发投资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对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到跟踪调查分析,在做好过程性财务监管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对部分费用支出管理与控制工作,以保证安全合理地运用资金的同时,真正将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相关要求,作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必要的房地产政策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对于会计政策的精准的判断能力,更要有实施内部控制以及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等相关能力,只有达到了上述的几点要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普遍状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未充分做好对其内部审计的过程性和主动性控制工作,所以很难真正做到对财务风险的正确估算和及时的风险防范,进而无法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而,房地产企业有必要从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不仅需要重点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形式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后续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其对于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意识,真正让他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合理避税,降低部分土地增值税

作为房地产企业,如果能够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避开部分税收,的确是合理减少税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通过对项目进行计算并从中找出交税较少的试用税率来巧妙减少一部分税收,或者利用对房地产增值率的控制来实现降低土地增值税的额度。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商在制定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时,一定要要特别注意事前计算和筹划好销售价格和税收之间的协调关系,利用土地增值税各级距税率的临界点合理避税,所以在处理土地增值税临界点附近的情况时,务必要谨慎,以免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税收。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散收入、捆绑销售以及合作建房等方式,巧妙地实现降低企业营业税的目的。

四、结束语

面对愈发严峻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环境,若想真正有效地促使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必要的政策干预自然不可或缺。那么,作为房地产企业,在面临国家的政策不断出台的干预时,理性的做法便是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国家政策干预环境,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存在的系列问题,从优化内部管理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这是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切实推进房地产整个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7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为了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财政部、商务部提出了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的政策思路。自2007年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2008 年12月起试点地区扩大为14 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目前下乡补贴产品已扩大为10 类,摩托车、汽车也名列其中。本文通过分析家电下乡中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的综合效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

一、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的正面效应分析

1,有利于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扩大农村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则能为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国民经济提供持久拉动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使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家电下乡政策由国家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对购买下乡家电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民的消费支出成本,降低家电的相对价格,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家电的需求。

2,有利于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家电下乡的推行可以使农村的家电拥有量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能畅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帮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学习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家电下乡的推行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3,适当的财政补贴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消化家电业产能过剩,帮助家电业渡过"难关"。

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能源提价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家电产品在出口地需求萎靡,与美国、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在出口锐减的危局下,转向农村市场销售,成为中国家电业避风险、保增长的选择。推广家电下乡,能够促进家电生产、流通和农民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消化家电产品过剩产能,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

4,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了家电的相对价格扩大了家电的需求,从而为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开辟了道路,在为企业开辟市场的同时也为推动农村家电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次家电下乡国家对各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配送、销售、维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和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适应农村消费环境。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改变长期形成的以单一供给结构面向差别很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

1,财政补贴手续程序繁琐费时

目前“家电下乡”大都是“事后补贴”,购买人先付全款,在购买后30日内,持购买产品的发票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补贴类家电产品专用标志、购买人储蓄存折(或粮食直补专用存折)等相关材料,到乡镇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审核办公室申报补贴。这种补贴方式需要层层审核,手续繁杂。手续的繁琐影响了农民对“家电下乡”的热情,许多农民往往因为手续繁杂放弃了购买计划。论文参考网。

2,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必要的,但超过财政承受能力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财政补贴过多,削弱了国家财力,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挤占经济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巨大数额的财政补贴,将影响其他支出事项的安排,削弱了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功能,妨碍了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功能、同时影响经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

3,“家电下乡”活动很容易滋生“寻租”行为

目前实行的政府招标、逐层拨款、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模式,正在沦为又一个权力寻租的温床。政府为“家电下乡”设置专门产品,并对家电厂商采取“准入“制度的时候,其实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设租”行为。既然已经“设租”,倘若没有高强度的配套监管约束措施,那么“寻租”就成了机构和官僚本能的冲动。相对于政府和家电厂商,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农民(消费者)的博弈能力较弱,对政府掌握“准入”的机构和官员的监督约能力就更加微薄了。

4,财政补贴的无差别对待

在我国不仅城乡差距巨大,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西部农村的消费明显滞后于东部农村。从财政支出的公平性角度来看,政府应按能力原则进行财政补贴,即购买能力相同的农民享受相同的财政补贴,对不同情况的农民要根据其购买能力高低进行反向调节,以达到财政补贴的公平。

三、对“家电下乡”的几点建议

1,简化补贴领取的程序

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那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乡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着力解决配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难题,条件具备的地区可支持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将与财政部门一起研究简化家电下乡补贴手续,方便农民领取补贴,同时研究完善监督办法,防止骗补。

2,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家电下乡”政策的透明度。论文参考网。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减少公权使用范围;把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降低到最低,最要坚决斩断挪用、截留财政补贴款的“黑手”。制定权力制度责任制、权力制衡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举报体系,建立跟踪商品的抽样调查机制,实施有效的事后控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大治理力度,制定严厉的法律、法规,降低寻租者的收入预期,以监督和严惩两把“利刃”,使寻租者望“租”生畏。

3,强化各项支农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差别化

家电下乡应针对各地区收入水平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而对于同一地区的农民也要视其个人购买能力而给予差别对待。论文参考网。强化各项支农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额度。

要想真正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高,给了补贴一样买不起。因此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各项支农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额度,竭力保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提高财政支农的绩效,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参考文献:

[1] 方筱萍,卢旋.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证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09, (12).

[2] 郭振宗. 对“家电下乡”成效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09, (14).

[3] 张少春.创新财政政策推动家电下乡[J].中国财政,2008,(03).

第8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应急政府采购制度;法律;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D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67-02

一、应急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存法律问题

1.政府采购法定主体业务水平不高

政府采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政策进行指导,波及社会面广,进行采购的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总之政府采购涉及方方面面。我国的政府采购活动刚刚起步,采购主体业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人才,不仅体现在数量少,而且素质不是很高。美国拥有完整的采购团队,拥有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在这一方面仍处于空白,甚至在某些省份采购人员少之又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采购工作的人员对采购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没有明确的认知,因此,在我国的采购活动中,通常会出现采购方式不得当、方法不科学、采购水平低下等问题。

2.法定政府采购组织管理缺乏效率

政府规模导致政府采购量越来越大,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比如,支出计划的制订较宏观,不够详细,即使有《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对政府采购进行指导,但因其规范条款过于拘谨,无法有效处理现实中违反采购计划的行为;部门专业采购人员不足,现有人员素质同工作不适应;无法对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导致权利滥用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成本增加等。在各种不同的体系中,公众―国家―采购人员三个基本要素形成的链条之中,因为链条层次过多,需要对各层面进行同时监督,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监督系统繁杂,从而使监督系统运行成本增加、政府采购组织管理缺乏效率。

3.政府采购的信息管理滞后

我国电子政府采购建设的初期,主要是简单的政府采购信息上网及搭建地区性质的政府采购信息平台,以方便供应商了解政府采购意向等信息。这一阶段的并没有真正实现政府网络采购,而只是通过单向的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化采购的模型,为下一步供应商数据库的建立、对外交互式网络电子平台的建立及政府系统内部采购信息交互网络电子平台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本世纪后,政府采购规模的飞速增长和交互式网络平台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网络采购成为可能。2001年1月18日,厦门市开通国内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该网站是国内第一个政府“网络采购”的站点。自2001年厦门市建成国内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以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建立了自己的政府采购网络系统,2002年9月28日开通的“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政府采购信息栏目,转载上海政府采购网刊登的政府采购信息和公告,并实现与上海政府采购网的链接,扩大了上海政府采购网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在网络上注册的域名和站点的数量都大幅增加,但与已经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美国相比,我国的政府采购在信息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4.政府采购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为使政府采购活动能顺利进行,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采购保障机制,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规范,包含必要的财政计划、供应商的选择、采购的监督等方面。在国家政府采购的财政计划方面,我国存在编报预算敷衍塞责,凭空想象采购项目;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相关法规难落实;预算审批程序烦琐拖拉,单位项目资金难以保障;个别单位违规购置,造成财政预算超支等问题。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我国存在着人为参与过多影响采购人员的判定、缺少法定的供应商竞标条款、国字头供应商竞争意识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采购的监督方面,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监督点分布不均、财政部门的监管缺乏公开化、其他部门的监管在政府采购监督体系中的辅作用不明显等不规范问题。

二、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策略

1.加强采购主体的知识业务培训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培训政府采购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多种目标,才能使采购科学化。这就不仅需要完整的政府采购制度,还需要培训能够掌握熟练的采购技术、熟悉采购法律制度、具有较高职业水平和职业操守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更需要良好的政府采购从业团队的组建、发展、竞争机制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

加强采购主体的知识业务培训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全面建立培训体制。明确培训的主体、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形成定期培训、考核和优胜劣汰的培训制度体系。培训对象要包括政府采购管理人员、采购操作人员、评审专家采购人和供应商。通过系统培训,采购人能够完全熟悉政府采购法、商品知识、预算编制技术等,供应商则要求掌握政府采购的法律要求、程序与方法等方面。这样才能使采购双方在彼此熟悉和了解中完成整个采购程序。第二,建立岗位责任和执业资格制度。要建立一套政府采购执业资格制度,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政府采购职业化。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和执业资格制度,才能形成特定的职业规范。

2.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弊端,使得政府采购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规范政府采购的管理制度。(1)完善可供指导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采购时应实行管采分开,明确职责,单独设立集中采购部门。实行采、管分开制,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协调好分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2)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组织和监管。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机构完由财政部门一家构成。本级财政部门拥有各级国库款项的支配权。这就使得政府采购的拨款和审批归于一家,权利集中,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约束,使得管理、采购不能得到分离。这样的形式也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建立有效的采购形式,为此,可以考虑专门成立一个管理和监督政府采购的部门,该部门归属于财政部门,但它的人员构成要来自多个政府机构,应该包含财政部、商务部、建设部、审计署等有可能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系的相关部门。该部门的成员代表着各自机构的意见,但也不是要它成为一个讨论不同意见的部门,在有分歧的时候也能形成最终一致的意见。(3)推行政府采购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只有经济、效益、管理三方共同作用,政府采购部门才可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投入、最高的效率提供被指定数量和要求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对于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应多借鉴西方经济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引入政府采购网络平台

电子化政府采购是全球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电子化政府采购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引入政府采购网络平台是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1)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规章,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制定科学规范的采购制度、规章和标准,以确保政府采购规则、程序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并引导企业按照政府电子采购的标准进行规范化采购和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规范发展,真正发挥政府采购的功能。(2)精心准备,统一管理,加快与政府采购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在信息网络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并在条件成熟地区广泛推广,在试点过程中,还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有大局意识,从小问题上看到大隐患,为大规模网络采购的发展作好准备。(3)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府采购基础数据库。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基础数据库主要有评审市场信息库(包括供应商信息库和产品信息库)、用户信息库、合同管理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等。(4)制定和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传统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化相关要求;尽快出台与电子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电子采购流程使电子化交易行为合法化;做好电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4.增强民众的公平参与权

政府采购虽然由政府采购主体(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政府采购客体(货物、工程和服务)构成,由国家财政部门主抓落实,但归根结底其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民众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政府采购活动的进行中,不能忽略民众参与的重要性。一方面,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来自各税收部门,间接来自于全国人民;另一方面,政府采购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政府采购部门,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民众。所以,在政府采购的网络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增强民众的公平参与权和建议权。根据我国不能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与地域相匹配规模的民众意见站,定时、定期向广大人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并建立民众参与联系站、意见信箱,制定政府采购部门的专职人员整理、传达民众意见,更好地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良性建设。

三、结论及立法建议

本文在对政府采购、政府应急采购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应急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存问题,如政府采购主体业务水平不高、政府采购组织管理缺乏效率、政府采购信息的方法滞后、政府采购的保障机制不规范等;其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急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策略,包括加强采购主体的知识业务培训、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引入政府采购网络平台、增强民众的公平参与权几个方面,为应急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针对本文分析,笔者大胆提出立法建议:以国务院为主体,制定全国性的行政法规,明确应急政府采购行为的主体资格、采购范围、采购流程、采购过程中的责任监督以及后期审计、报备、档案留存等相关问题。同时,以立法的方式引入信息化网络办公平台的建设,加强采购主体的知识业务培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培训政府采购专业人才,以实现政府采购的多种目标。将应急采购制度流程化审批引入政府采购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府采购基础数据库,规范电子采购流程,使电子化交易行为合法化。

参考文献:

[1] 吕增辉.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问题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

[2] 曲星蓓.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 任昶斌.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 邵浩威.政府采购程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第9篇:盈余财政政策范文

论文摘要: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选择合适企业发展的财务政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从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出发,分析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 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

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2 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市场经济主题的公司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市场经济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她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即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成上升趋势,投资政策选择上应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同时要在短期内筹集资金来满足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减少,可能给上市公司造成大量产品库存,企业现金流不畅,并且难以找到新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促使企业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

(2)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方针和策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上市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一些受政府保护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而依靠新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高新企业日益壮大,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转移,毫无疑问,不同的上市公司面对这些政策性导向,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一般来说,对于受政府保护的传统行业,它们积聚了大量国有资本,在政府逐步放开管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融资、投资、资金营运都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便成功适应转轨时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减少经营风险;而对于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应顺应国际形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寻找最佳突破点,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

(3)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府行为的减少,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方式呈现多样化,金融市场,金融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制约着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选择。如作为企业投融资场所的金融市场,其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为企业投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融资,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融资工具的日益丰富,既可以单独选择股权融资或负债融资,也可两种融资方式并用。相应的,这就加大了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选择资金成本较低的渠道来融资。当然。除了资金成本外,还应考虑融资渠道的资金潜力、约束条件、风险率的大小以及公司本身的资金结构、投资方向,不要从事高风险的投融资事宜,以免公司资不低债,甚至破产。 (4)财税政策的影响。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政策,对上市公司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以及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税赋增加,其利润必然减少,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家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公司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和规模,由于无论投资什么形式的公司或是何种项目及业务,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时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利息可以免税,在融资政策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因为负债融资的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应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既要满足再生产的需要,又能保障股东的基本利益;而当国家财政宽松时,税收的减少使公司财务政策选择更为灵活。此外,应根据国家财税作好纳税筹划,这有利于选择出最佳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营运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5)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理财的各种法律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逐步形成,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由原来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正不断增强。如今,我国已制定了很多经济法规,从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也为企业正常的理财活动提供保证。因此,在这样一个法制环境中生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政策的选择必然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充分认识法律环境,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理财活动,避免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才能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比如税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公司地处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行业,其承担税赋各不相同,如何通过各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组合以达到企业税赋最轻,是进行财务政策选择时需要研究的。此外,还应不断增强财务政策选择过程中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其利益。

(6)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

①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公共

规划、提供优化信息指导、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公共设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这就要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不可否认,政府是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