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9-02
精品资源网络课程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开发和建设优质的课程网络资源并实现共享,这样才能体现出精品网络课程的示范作用。开发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是实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说,教师首先必须提供上网共享的教学资料;其次要构建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建设有利于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相对传统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具备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教学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自由性。网络教学动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这三大要素紧密联系。而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坏,直接制约、影响着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实现网络化,才能达到共享、开放、提高的人才培养目的。
1.教学资源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简介、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作业、考试试卷、实验标准、试验要求等都要上网共享并对学生完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能够让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学内容被更多院校借鉴,被更多的社会学习者参与到课程的互动与自主学习。
2.教学活动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引入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开辟网络论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精品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不仅仅要求教学资源上网共享,而且要通过互联网开展视频授课、网络自主学习、网络疑、网络讨论、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试等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都要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依托下进行。
3.教学管理网络化。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手段,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管理,依靠互联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通过互联网络管理系统实行学生管理、课程考核统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工作。
二、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通过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品网络课程资源中的课程介绍、专业介绍、行业介绍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兴趣。依托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可以设置情境问题,项目化教学是设置情境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精品网络课程资源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进度、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设计的项目教学,项目取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形成对课程知识的认识轮廓,提高课堂讲课效率。引导学生按照精品网络课程资源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按照计划完成课前预先思考以及复习。
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转换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网络教学搭建了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平台,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课程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辅导等,这种平等和谐、及时的课下交流辅导、沟通和对话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的更近,通过这种个体化的、差异化的辅导交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在精品资源课程网络平台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实现和学生互相讨论,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精品资源课程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课前准备阶段和课上学习阶段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课前准备阶段,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学生课前仔细阅读学习指南,熟悉学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可以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把握课堂教学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基本上是注入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变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由注入式改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知识点、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训练,学生与老师真正实现交流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以《包装材料与检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该课程是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包装纸、纸板、加工纸、瓦楞纸板、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常用性能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对包装材料性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包装材料测试设备的操作能力。第一,按照包装材料性能检测的工作过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工作项目,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职业身份,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学习。第二,选择四种主要包装材料:纸、塑料、金属、玻璃包装材料,按照学生由单一向综合的认识规律,依次进行纸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与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检测,金属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玻璃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与检测。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和实践性。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和知识的规律性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学情境为一个大项目,每个大项目由多个小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要求完成一项任务:完成规定内装物包装材料的选择与检测,项目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由弱到强得到锻炼。通过大量的包装材料与制品的实物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首先拥有感官认识。在完成商品包装的材料选择任务中,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5人一个小组,为老师设定的商品正确选用包装材料,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有的负责人员分工与组织、有的负责市场调查,有的负责网络资讯收集、有的负责报告整理、有的负责制作汇报PPT,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提交材料选用方案报告,同时递交个人实际活动报告,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方案汇报。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主角,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与客户沟通的信心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笔者通过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高效课堂:第一个方面,我们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解相关测试的国家标准。第二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测试中的环境条件、取样方案、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视频中掌握实验步骤,加深对实验原理、材料性能、设备调试、实验准备的认识。第三个方面,学生在自己在实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首先在网络平台查询答案,教师负责最后的总结与答疑。学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和测试能力的掌握,他们结合教材、对网络资源电子教案中提供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学生观察感知、分析思考等认知过程的引导,帮助学生与实验结合,让学生感到“有用、实用、好用”。第四个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报告、完成思考题后,学生学会“怎样合理选择和设计产品包装材料”,“怎样检测包装材料的性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成本意识和严肃认真仔细的实验作风与工作态度,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于一体,实现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稳步提升,突出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感受领悟职业岗位要求,体验团队合作、收获工作乐趣,逐步形成独立严谨,协作互助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所获知识和技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未来就业岗位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1]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高职“房地产估价实务”课程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锋.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09).
[3]程晓宇.高职精品课程及其资源利用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3,(03).
[4]纳小凡,王盛,王丽娟,李志英.浅析精品课程网站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3,(13).
一、健全督导评估机构,制定精品课打造规划
健全督导评估机构和制定精品课打造规划,是保障精品课打造的实施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2009年以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是依靠委托培训的方法进行,但这种方法只能宏观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很难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和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升。2009年改为通过抽查课的督导评估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每月对所有任课教师各随机抽查两节课进行督导评估和面对面点评。这种培训形式效果虽好于前种形式,但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而言,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学校从2010年初开始,采取“抽查评估+打造精品课评估”相结合的督导评估方法,计划用5年时间将各主要学科的主要课程都打造成精品课程,整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1. 建立督导评估机构,规范督导评估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的规定,学校于2009年2月16日正式健全了教育督导机构,聘请了专职督学,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督导评估工作,并安排教务处主任协助督学一起侧重开展教学督导评估工作。明确规定每月对全体授课教师分别进行两次听课抽查评估,每次听课评估后都要面对面与教师交换意见,并由督学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集中督导评估通报。学校领导坚持每月专门听取一次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督导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存档备案,与教师评先、评优和课时费发放挂钩,有力地督促和激发了全体任课教师系统打造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2. 制订精品课评估规划,有计划地打造精品课。对精品课的督导评估工作从2010年初开始,将每月评估每名教师两节抽查课中的一节改为任课教师自荐的精品课。由督导人员指导每名任课教师每月有计划地打造一节包括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课件在内的精品课,每年打造10节精品课,计划5年内每人各打造出50节精品课,进而将各主要学科的主要课程,都打造成包括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件在内的精品课程。由学校聘任督学和教务处主任每月评估完每名教师一节抽查课和一节自荐精品课后,推荐出1~3名优秀教师做公开示范课,供全体教师学习借鉴,引领大家提升精品课的打造水平。
3. 突出职教特色,紧密结合职教学生实际打造精品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成功意识不强等共性特点,紧密联系职教实际进行精品课督导,突出对教书育人的评价,突出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评价,突出对课堂教学时效性的评价,突出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教学督导评估具体规定,实行百分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将“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堂听课评估标准。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激励,实行教、学、做结合,避免满堂灌,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学困生,让学生当堂消化所学重点知识,逐步使98%的学生在随堂检测中都达到及格以上水平,并使20%以上学生达到满分的优秀水平。还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带有符合规定的教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有必要的演示教具,进一步形成和突出了精品课打造中的职教督导评估特色。
二、制定督导评估标准,系统打造精品课程
科学制定督导评估标准,是系统打造精品课程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打造精品课,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的讲授、精品教案的设计和精品课件的制作;主要内涵包括教学准备(设计精品教案、制作精美课件、准备教鞭教具)、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随堂练习、随堂检测、小结作业)、板书设计(包括书写标题、主板书和副板书)、教学方法(包括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等)、课后反思等。
1. 制订精品课评估标准。精品课评估标准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共五个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充实、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教学准备、时间合理、条理清晰、环节完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精讲多练、以表为纲、使用教具、兴趣高涨、能力提高、当堂消化、语言流畅、仪表端庄、板书规范、使用教鞭等23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3、4、5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3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的打造。详见下表:
2. 制订精品课件评估标准。精品课件评估标准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简介、服务教学、界面设计、艺术效果、技术含量共五个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课题醒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结构完整、科学无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字迹清楚、文图搭配、页面规范、色调协调、条理清晰、新颖精致、导航简洁、媒体应用、动画演示、声音和谐、运行流畅等18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5分和6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3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件的打造。详见下表:
3. 制订精品教案评估标准。精品教案评估标准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首页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设计共三个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时间合理、板书科学、教学反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当堂消化等17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5分和6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3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教案的打造。详见下表:
从以上3个精品课评估表可以看出,此评估办法既简单又实用,而且内涵全面丰富,操作简洁方便,特别是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既突出了职教特色,又体现出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标准中独到的创新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便于同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借鉴。
三、制定奖励政策,激励教师打造精品课程
制定奖励政策,激励教师打造精品课程是系统打造精品课程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制订了三个方面的激励政策,用以保证精品课程打造工程的实施。
1. 精品课评估分值与讲课费挂钩,鼓励教师打造好每节精品课。为做好每节精品课、精品教案和精品课件,学校实行每月教学评估成绩与讲课费发放挂钩。即:督导评估分值在90分以上者,基本工作量以外的每节课时费为20元;督导评估分值在85~89分之间者,基本工作量以外的每节课时费为15元;督导评估分值在80~84分之间者,基本工作量以外的每节课时费为13元;督导评估分值在80~60分之间者,基本工作量以外的每节课时费为10元,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打造精品课的自觉性,提高了每节精品课的打造水平。
2. 精品课打造水平与参赛奖励挂钩,激励教师提升精品课质量。为激励教师尽快提升精品课质量,学校实行了精品课奖励与参赛等级挂钩。即: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教研经费补助,不仅激发了教师打造精品课的积极性,而且拓宽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整体精品课的打造水平。
健全督导评估机构,制定精品课打造规划
健全督导评估机构和制定精品课打造规划,是保障精品课打造的实施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我校2009年以前的教师业务提高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但这种方式明显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我校从2010年初开始,采取“抽查评估+打造精品课评估”相结合的督导评估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计划用五年时间将各主要学科的主要课程都循序渐进地打造成精品课程,整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1.建立督导评估机构,规范督导评估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的规定,我校于2009年2月16日正式健全了教育督导机构,聘请了专职督学,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督导评估工作,并安排教务处主任协助督学一起侧重开展教学督导评估工作。明确规定每月对全体授课教师分别进行两次听课督导评估,每次听课评估后都要面对面地向教师反馈意见,并由督学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集中督导评估通报。学校领导坚持每月专门听取一次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存档备案,与教师评先、评优和课时费发放挂钩,有力地督促和激发了全体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2.制定精品课评估规划,有计划地打造精品课
我校对精品课的督导评估工作从2010年初开始,将每月评估每名教师两节抽查课中的一节改为评估每名任课教师自荐的精品课。由督导人员指导每名任课教师每月有计划地打造一节包括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课件在内的精品课,每年打造10节精品课、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课件,计划五年内每人各打造出50节精品课、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课件,进而将各主要学科的主要课程都打造成包括精品课教案和精品课件在内的精品课程,循序渐进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3.突出职教特色,紧密结合职教学生实际打造精品课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成功意识不强等共性特点,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督导评估时,打破了一般性的常规教学督导评估方法,紧密联系职教实际进行督导,突出了对教书育人、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和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了教学督导评估具体规定,实行百分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评估,并将“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堂督导评估标准。引导教师每节课都要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激励,要实行教学做结合避免满堂灌,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学困生,要让学生当堂消化所学重点知识,逐步使98%的学生在随堂检测中都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并使20%以上学生达到优秀水平。我校还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带有符合规定的教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有必要的演示教具,进一步形成和突出了精品课打造中的职教督导评估特色。
通过健全督导评估机构和制定精品课打造规划,确保了我校精品课打造的顺利实施,循序渐进地提高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制定督导评估标准,系统打造精品课程
科学制定督导评估标准,是系统打造精品课程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校打造精品课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的讲授、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主要内涵包括教学准备(设计精品教案、制作精美课件、准备教具)、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随堂练习、随堂检测、小结作业)、板书设计(包括书写标题、主板书和副板书)、教学方法(包括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课后反思等。
1.制定精品课评估标准
精品课评估标准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五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适当、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教学准备、时间合理、条理清晰、环节完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精讲多练、使用教具;兴趣高涨、能力提高、当堂消化;语言流畅、仪表端庄、板书规范、使用教具等23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3~5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的打造。
2.制定精品课件评估标准
精品课件评估标准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简介、服务教学、界面设计、艺术效果、技术含量五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课题醒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结构完整、科学无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文字清楚、文图搭配、页面规范;色调协调、条理清晰、新颖精致、导航简洁;媒体应用、动画演示、声音和谐、运行流畅等18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5分和6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件的打造。
3.制定精品教案评估标准
精品教案评估标准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首页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设计三方面内容。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时间合理、板书科学、教学反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书育人、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当堂消化等17项具体指标。实行百分制,每项指标分值为5分或6分不等。具体评分时可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优秀为满分,较好减1分,一般减2分,所缺项为0分,用以规范精品课教案的打造。
从以上三个精品课评估标准可以看出,此评估办法既简单又实用,而且内涵全面丰富,操作简洁方便,特别是教书育人、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既突出了职教特色,又体现出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标准中独到的创新性,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便于同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借鉴。
制定奖励政策,激励教师打造精品课程
为了激励教师有计划地打造精品课、精品课件和精品教案,切实达到循序渐进整体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我校相继制定了三方面的激励政策,用以保证精品课程打造工程的实施。
1.精品课评估分值与讲课费挂钩,鼓励教师打造好每节精品课
实行了每月的教学评估成绩与讲课费发放挂钩。按督导评估分值分为四档兑现课时费,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打造精品课的自觉性,提高了每节精品课的打造水平。
2.精品课打造水平与参赛奖励挂钩,激励教师提升精品课质量
实行了精品课奖励与参赛等级挂钩。即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教研经费补助,不仅激发了教师打造精品课的积极性,而且拓宽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整体精品课的打造水平。
3.实行精品课优秀成果校园共享,对全体教师进行传帮带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国家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4、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5、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在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7、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8、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XX年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9、正在准备2009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XX年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2009年9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009年12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一课程建设理念―――五个“以”
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应依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定。山东省2012年正式启动“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以培养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这决定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也应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本课程建设理念为:依据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基础,以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保障,以因材施教为特色,全面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任务,在完成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凸显课程自身的特色,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为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二课程内容的模块设计
(一)课程内容及模块结构
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开设的“水产养殖生态学”课程,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特征、全球变化对水域系统的影响及对策、水域污染生态学五大教学模块,涵盖十余个理论专题。其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模块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四部分,为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和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特征两大模块为课程的核心;全球变化对水域系统的影响及对策和水域污染生态学两模块为拓展模块。所有模块均密切结合水产养殖理论与实践,加大与学科的有效结合,深化专业层面的知识渗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认知。
(二)模块特色
1精炼学科经典
生态学基础知识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是最成熟和最经典的部分。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和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特征两大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所有的模块需在32个课时内讲述完成,因此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一大难题。我们的思路是进一步的凝练和浓缩基础知识体系,做到少而精和重点突出。对两大核心模块进行重点和详细讲述。
2密切结合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水产养殖生态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特别关注水产养殖实践中的生态学问题,做到生态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密切结合,用实际的水产养殖实例诠释生态学的原理。如讲授温度的生态作用时,我们会介绍鱼、虾、贝、参等养殖常见种对温度的要求及温度变化的反应等,使学生在学习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增强专业知识,且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创新―――“一平台四结合”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因此,包括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在内的国家教学资源库是高校可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与平台;许多高校的网站都设有“精品课程”专栏,这些也是可以获取和学习的宝贵资源;青岛农业大学网站中也设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另外,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包括电视专题片、DISCOVERY、BBC等相关资源,使之转化为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授课方式,可生动有趣地传授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实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过程实质上是继承已知和探索未知的过程[4],科研以教学为基础,科研成果反馈于教学。教材是前人成果的沉淀,为已知,科研是探讨未知。大学不仅仅是传授课本上的已知知识,还需担负科研任务,以探求未知。通过科研活动,变未知为已知,促进教师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更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的过程又可为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多,受困于生态学的知识框架,往往缺乏生动鲜活的实例,学生听课容易感觉乏味。因此,我们采取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深入浅出,逐渐引导出知识点的本质。比如在讲授生理干旱环境时,让学生考虑一下口渴时有一杯高盐度的水在手中是不是也不能喝,就是有水而无法利用,不能解决口渴问题。这正如生理干旱环境一样,周围环境中有水而植物无法利用,表现出缺水干旱的症状。这种现象为生理干旱,这种环境即为生理干旱环境。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教师讲授、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授课中我们依然坚持教师讲授为主,但更加强调和重视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师生互动更能体现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和学习的尊重,更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师生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注重角色的转换,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积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学是另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水产养殖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专业特点,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为学生设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研题目,鼓励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实践操作和讨论启发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定期汇报学习效果,没有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
5教师主讲与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
借助校内教师主讲,校外专家专题报告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讲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经典理论;然后根据课程的知识系统组成结构,形成不同的学术专题。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外聘授课专家的方法、结合主讲老师的科研优势,对设置的不同专题,邀请该专题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这种方式首先能够更充分地把一个问题讲透彻,知识点集中展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解决了教科书理论知识滞后性的问题;第三是专题讲座与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发现生态学学习与水产养殖学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四是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内容更为广泛丰富,更有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应重点在于把握课程和专业特色,重点在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应随社会的进步、学科的发展,不断对课程建设的内涵进行探讨,不断革新课程的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徐定华,彭慧.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8):23-25.
[关键词]PLC;工作过程;精品课程
《PLC技术及应用》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考取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市场需求,枣庄职业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从工作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着力打破学科性课程结构,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开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该课程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教学效果显著,2011年被评为枣庄职业学院首批精品课程第一名。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PLC技术及应用》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充分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与维修电工和PLC系统设计师职业标准相融合,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够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坚持以服务枣庄煤化工、机械电子、造纸包装、建筑和自动化高科技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宗旨,以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真实性实训条件建设为重点,带动了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创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重新构建了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能力、态度等内容,形成了新的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注重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一:电机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1.1 PLC控制与继电控制
项目1.2 X62W万能铣床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项目1.3_通用机床电动机顺序启动项目1.4 YORK中央空调机组星三角启动
学习情境二、声光时报警显示PLC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1数字显示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2 交通灯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3霓虹灯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4报警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学习情境三、纺织厂A006B自动混棉机的PLC改造
学习情境四、普通机床的PLC改造
项目4.1 CA6140机床PLC改造
项目4.2 Z3050摇臂钻床的PLC改造
学习情境五、货物传输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六、化工厂蒸馏塔液位显示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七、机械手自动分拣装置
学习情境八、恒压供水控制装置
本课程由学习情境,十五个子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从企业典型真实案例提炼出来的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贴近转型期枣庄经济,比如机床的PLC改造取自机床企业,货物传输取自煤矿及包装企业,机械手取自自动化企业,恒压供水取自高层建筑。第三个情境是独创性的,在前期讲授西门子的基础上讲授三菱机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最后两个情境结合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
内容选取还是采用了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选取,每一个领域内的项目也是从易到难。我们采用了基于行业标准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在各个项目中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如最开始是师傅,相应的学生是徒弟,后来是项目经理,学生就是员工,最后教师是甲方,而学生就是乙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的越来越少,学生做的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四化教学
1、教学情境――一体化
进入实训室按照企业要求必须穿着工作服;在操作区完成任务,在教学区、讨论区进行学习,将企业一线的工作情境“搬”到实训室中;按照企业“6S”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和企业文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课程实施――行动化
学生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都要遵循“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这样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完成这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而获取的,真正体现了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融合。
3、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笔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并且每学期末在同届学生中举行PLC技能大赛。
4、人才培养――职业化
主要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规范,引入行业标准,通过8个专业学习情境、生产性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可获得“高级维修电工”“PLC系统设计师” 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四、教学效果
学生反映,PLC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新颖,师生互动性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能充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很大提高。
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技能水平。近几年学生的“维修电工高级工”技能鉴定合格率均达到98% 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田淑珍 “S7-200 PLC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
2010年,江苏省首开先河,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男幼师培养是江苏省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在国际上也是独特的创举。布莱顿全球教育集团董事长贝尔认为,“江苏免费男幼师培养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这让西方教育者非常羡慕。男幼师将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能量和视野。”5年来,全省共招收免费幼儿师范男生2317人,而2014年首届300名学生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他们的出现,为我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经笔者调查,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都已制订了免费男幼师生培养、考核方案。各校培养、考核方案都侧重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业评价、毕业要求、培养措施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笔者发现培养、考核方案中对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规定得较少。鉴于此状况,笔者认为,在免费男幼师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培养他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体现学前教师专业特质和技能以外,还应当重视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