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绿色经济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经济的政策

第1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东西湖区;

作者简介:邓远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与区域发展。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是指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活动区域内的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具体状况。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出的农产品是否符合绿色农产品要求。安全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产地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良性自演替会适合更高级别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与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相比,发展绿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标准要求更高。针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这一要求和产地环境现状,通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调整引导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更有效地实现激励———抑制效应[2],是实现绿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国内外生态补偿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与补偿实践效果分析[3],补偿机制建立与政策支持[4],补偿主客体的确定与激励制度[5],补偿标准核算及补偿方式选择[6,7]等方面。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定性研究与定量推算、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是从新方法突破、空间优选拓展和补偿绩效评估等方面加以深化[8]。鉴于此,本文选取武汉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绩效,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

1.1东西湖区地理区位

东西湖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部,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东西湖区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58年,由汉阳、黄陂、孝感、汉川部分地区组成。全境东西长38km,南北宽22.5km,总面积499.71km2。东西湖区先后获得了省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区、省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东西湖区地貌属岗边湖积平原,四周高、中间低,状如盆碟,自西向东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四季分明。因此,东西湖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武汉市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2002年,东西湖区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2005年,东西湖区经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当时为环保总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

1.2东西湖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在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实施前,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不足。武汉市卫生防疫站曾在市场购得小白菜样品53份进行检测,有机氯检出率达100%。菜农自主种植经营,控制农药污染的难度大大增加。有的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加大使用化学农药的剂量,违章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了严重后果。通过对东西湖区稻米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稻谷的六六六残留量最高,其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0.9倍,超标率达54%,样本最高达1.324mg/kg,超过国家标准4.4倍。在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中,有机肥仍受到冷落,施用量相对较低。有机肥施用的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9∶1下降到3∶7,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6‰的速度递减,在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同时,放弃了有机肥的施用,每年大量宝贵的粪肥资源流失到江河湖泊,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上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给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3东西湖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为了消除产地生态环境问题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负面影响,东西湖区加大了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耕地保护工程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共赢局面,促进了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升了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水平。

1.3.1生态农业工程

在生态农业工程方面,一是推广农业“三品”生产。目前,东西湖区已形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级基地建设网络。如慈惠农场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00亩,年产有机蔬菜300t,并注册了“尚原堂”商标,建立了有机蔬菜包装二维条码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高了品牌意识和质量保障。二是建设生态农庄。如在东山建设了100亩生态农庄,2万头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实现沼气、沼渣、沼液全部综合利用,形成“猪———沼———电———果———游”循环农业示范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给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补偿。三是倡导生态种植。推广“蛙———稻”、“鸭———稻”种植模式,形成“稻———虫———蛙(鸭)———稻”的天然食物链,既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还可增加副产品的收入。四是发展生态养殖。推广健康(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设置养殖水源净化区、生态养殖区及养殖废水处理区等三个功能区,减少牲畜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1.3.2湖泊修复工程

在湖泊修复工程方面,一是退田还湖。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天然湖滨带,绿化美化了湖岸景观,拦截净化了入湖污染,提高了湖泊自净能力,为全湖性水生生态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东西湖区计划实施3.9万亩退田还湖工程,纳入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整体设计。还湖工程会收回大量农田、鱼塘,就必然与当地农户的利益产生冲突。生态补偿工程通过专项资金给予农户直接资金补偿,且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率,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从而确保退田还湖工程的可持续推进。二是生态清淤。生态清淤涉及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对过境河道进行疏浚沟通,是东西湖区水生态环境补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减轻东西湖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

1.3.3耕地保护工程

在耕地保护工程方面,一是进行耕地数量保护。东西湖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均耕地数相对较少。近年来,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飞速扩张的工业用地挤占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农业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为此,东西湖区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土地详查数为基础,全面完成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对城镇建设规模形成有效控制。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主动出击,设法增加耕地供应,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战略。二是耕地质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1广辟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如大力发展健康畜牧养殖业,不仅可提供优质粪肥,还可开发利用菌菇渣肥,每亩增加菌渣肥1t以上。2实行统测统配,合理施用化肥。在全区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特点和需肥规律以及不同土壤的供肥能力,实行化肥统测统配统供模式,改过去的单供氮肥为氮、磷、钾、锌、硼、硅等全面合理配比施用,使化肥总用量逐年下降,土壤营养元素逐步趋向平衡。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绿色农业发展、湖泊修复、耕地保护等生态补偿政策的逐步推行,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了客观评价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充分遵循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阶段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分为三层,由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9,10]。当然,其他部门或地方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其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具体内容见表1。

职能指标是针对职能绩效进行测量的指标,是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它检验的是政府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绩效指标体系的主体,可以从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法规制定、生态补偿实施管理、生态补偿意识宣传、生态补偿效能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其中,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能是评价行政机构履行生态补偿组织职责效率的重要指标,是行政机关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反映。

效益指标是测量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果以及对绿色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反映在环境、社会和生活中的效果。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效益主要分为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两方面,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大气、水、土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绩效既体现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内部的管理和能力建设上,潜力指标反映的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管理水平。它是履行生态补偿职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环境绩效持续改善的保证,因此,潜力指标在整个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潜力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产业投资、生态补偿机构设置、生态补偿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以及相关科研状况等。

3绩效评价

3.1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AHP法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设以O为比较准则,A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O-A,类似地以Bi为比较准则,C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BiC。因此,得到14个比较判断矩阵,其中,O-A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A1-B、A2-B、A3-B、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与O-A比较判断矩阵类似,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3.3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了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合理化,还需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这里引入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Index)作为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数量标准。,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当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稍大于n,称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量化标准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即RI值(见表3)。

在表3中,当n=1,2时,RI=0,这是因为1,2阶判断矩阵总是一致的。当n≥3时,令CR=(CI)/(RI),称CR为一致性比例。当CR<0.1,认为比较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对上述各比较判断矩阵,通过以上方法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可得到相应的层次单排序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向量,以及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

3.4单因素指标评价

要评价项目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整体效果,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各个指标定量计算,而要定量计算就要根据前述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方法,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纲化。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综合效益的评价,需要进行前后对比才能发现项目是否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带来效果变化,那么前后的变化是多少?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量纲化的准确性,在问卷调查中将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将要评价的指标间接呈现在问卷中,然后根据项目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前后的实际状况做一个主观性判断,进行五级评判,最后根据评判再做模糊统计计算,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1)模糊运算结果。根据已经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并结合上面的各指标隶属度矩阵,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i=Ai×Ri和B=A×R,进行模糊运算。其中,各指标权重Ai已通过层次分析法逐步得出,这里不再列出。

(2)评价分值计算。按照前述效应分值计算方法,计算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前后各指标效益分值,通过分析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前后各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得出区域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补偿的整体效益状况,以便能够更准确的了解当前东西湖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1)从评价结果来看,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在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方面是有效的。当然,每个地方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面临的影响因素各异,采取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也可以适当增减,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2)总体而言,武汉市东西湖区实施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政策实施前后各指标的效益分值差都在30以上,这说明生态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和耕地保护工程等生态补偿政策与项目的实施是有效的。综合来看,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经济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既保持了东西湖区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为武汉市提供了较充裕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取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取向。

(3)分指标来看,在二级指标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其中,资源利用的变化值为48.475,接近50。这说明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薄弱环节,也是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的方向。

4.2对策建议

4.2.1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投资效率低下,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损失状况严重,这往往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存在密切关联。制定有效的生态资本投资和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就能优化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建设的投资结构和投资主体,这对解决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在完善区域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态利益诉求,协调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管理,构建生态文化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4.2.2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

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达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在运营载体上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均衡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目标和要求,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生态条件支撑。[11]但也应该看到,产地环境还存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和耕地保护工程,并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绿色农业产地气候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效率[12]。

第2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字: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world resources we consume that how to develop sustainable economy has entered people's field of vision, green building economy is very necessary.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state,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and legal guarante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oint of view,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in China economy,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economy.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绿色建筑经济内涵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定义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以亿级为单位进行成倍递增。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存量限制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以及利用速度进行挖掘,在一百年之内,我们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便会消耗殆尽。在这种严峻的生态资源利用环境下,绿色建筑经济的提出极大地解决了生态问题。

绿色建筑作为绿色经济的一大分支,在绿色经济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分析是掌握整个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高效的资源运用方式进行安全,健康,无污染的舒适生活环境。其发展目的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小对材料的使用,从而实现节约物质资源的目的,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基础,在节约资源与和谐发展的双重目的之下,达到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大力推广绿色经济,才可以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真正走向城市色,绿色化的进程。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意义

绿色建筑经济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人类的环保型居住问题,也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生命周期,减小了对环境的危害,这对于实现我国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必要性。随着低碳生活和可持续生展的提出,绿色建筑经济在设计,选址以及整个施工过程中,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达到人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同时,资源的日渐减少使得绿色建筑的出现利用了极少的能源进行大面积的开发,提升了投入产出比,是实现我国资源保护的良好途径。因此,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策略(一)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引

我国现行的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加强政府功能的宏观调控可以加快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转型。

1.政策引导

政府部门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整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特色,形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引导,包括行政管理办法,政策支持等。我国市场经济的特色便是由政策进行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以及制定,对于朝阳行业进行政策支持,提供用地,减小税率等多种方式。对于夕阳产业则加速其衰落,通过引起高新企业的方式淘汰夕阳产业。绿色建筑经济作为朝阳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提供了良好的工业用地环境以及税率政策,保障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税收补助

税收作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来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引导企业进行发展的政策调控手段之一。税收的调整过程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效果明显,对于资源消耗加大的企业,加强税收的比率,减少其开采量,例如,煤炭,石油等重工业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较大,且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对于高科技型企业进行税收补贴,退税处理,减小税率等政策进行支持,对于绿色建筑这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业,减小税率,进行一个良好的机制,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

(二)提高绿色环保的理念

1.全民动员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高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要求,全民的意识提高了,才会形成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的知识。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绿色环保意识教育,使每一个做到资源的节约。我国是一个人口在国,有着世界之最的十三亿人口,对每一个人进行环保理念的灌输,减少资源的消耗,从长期的发展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财富。

2.加强教育

教育是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的保证,环保理念也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教育部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加环保教育理念加入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知识,从身边做起。从小的教育有利于国民意识的形成,使整个国家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三)完善法律制度

对于绿色建筑经济在法律上的空白,我国政策应当积极着手解决法律问题。进行立法以及强制性条文可以引导企业的经营理念,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号召力。例如,深圳有名的“绿色城区”示范性工程将小区内的所有建筑进行绿色评价体系评级。而天津的滨海新区也使用了绿色建筑的方式进行示范性园区的建设。从点到面的手法一步步将绿色建筑在全国进行推广,最终推动绿色经济的进步。同时,对绿色建筑的达标情况进行备案,逐渐以强制性条文规定适用年限。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不定期的修订,保证现有的技术水平符合绿色建筑在社会的发展状况。

(四)引进绿色建筑技术

1.引入新的设计理念

加快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引进,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以及技术特点,形成行业的学习以及交流的平台,定期地举办绿色设计讨论以及培训,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层次。积极地进行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整个设计水平。

2.改进施工方法技术

施工技术的改进是提升绿色建筑经济有效性的方法,采用本地的地理资源以及气候资源对于太阳能,风能,雨水特征等进行相关利用,包括自然通风,透水地面,自然光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材料等多种类材料的组合应用。设立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以资格审查以及行政许可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的备案以及审查,提升绿色建筑的品质以及质量,保证绿色建筑经济在全国的推广。

3.综合考虑成本因素

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必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对于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对于资源能耗的消费较少,这从侧面反应了成本降低的事实。绿色建筑经济的理念在建筑中节约了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三大成本。日照良好,通风能力强的土地可以使企业的投资风险极大的减小,土地质量的好坏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影响较大。同时,绿色建筑经济对于机械设备,建设规模以及人工成本的减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是政府倡导的一个方向,建筑建成后,相关媒体会争相进行正面报道,减小企业的宣传运营成本,提高了效益。

三、小结

建筑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整个国家的民生发展,人文环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筑业对于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绿色建筑经济的提出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进入广大的房地产企业的视野。同时,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科学技术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加快行业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发展我国民生的重要策略,是实现我国经济繁荣富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3)

[2] 李先林.浅析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 科技资讯. 2011(03)

第3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念;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004-02

前言

伴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因此有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在建筑行业,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房地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三者的矛盾依然十分明显,这往往也导致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这一角度而言,基于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基本情况,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才能更好的将我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并达到一个平衡点。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一方面要做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基本职能,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同时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不断改善相关的政策,从而对于绿色技术的创新,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基本情况

1.绿色建筑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关注到绿色经济,因此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更重要的是基于我国经济的基本国情,众多消费者并没有形成一种绿色建筑的意识,尽管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以及规模,但是,对于质量的追求却往往被忽视,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建筑经济体系当中占有的份额就比较少。此外在外部环境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在建筑项目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将环境成本,算入总成本中。

2.相关的技术支持以及激励政策不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绿色建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绿色建筑的,直接设计者,同时也是具体的施工者和维护者,当然,在绿色建筑材料以及相关技术方面,也是与企业有着直接关系的。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晚,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这种现实情况导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建筑规范以及相关的标准相对完善,因此,市场认可度也是比较高的,这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这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在绿色技术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而政府给予的相关技术支持和激励政策也明显少于西方国家。

3.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不足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这促使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同时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基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质量的评价,却并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对而言比较科学的评价准则。当前评价机制主要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一制度中相关的评价标准是固定的,但是并没有对于绿色建筑经济中所出现的一些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进行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估,其更新速度也相对而言比较慢。对比发达国家的全寿命周期方法的评价准则,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4.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尚需完善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环保方面,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要想有效的实现绿色建筑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发展,那么国家以及政府就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应有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的制度以及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会快速提升。经政府的宣传,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经济也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相关的意识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策略

1.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绿色经济能否健康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与政府能否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政府能否做好引导,能否给予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政府部门要快速的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要给出一定的配套的制度流程以及体系和规范等等,从而对于建筑企业有一定的约束,让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以及技术和理念能够真正的走进所有的建筑企业中。同时作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还应当做到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并且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自觉的进行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当然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研发的投入,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对于我国的綠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加强市场的引导,同时也要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

2.注重宣传,提升全民绿色建筑的认识

绿色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为整个人类服务的。作为消费者,绝对是绿色建筑建设与发展的享有者,因此他们必须要对绿色建筑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人们关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是,建筑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消费者,有了绿色建筑的意识,才能够促使整个市场激发对于绿色建筑的活跃性。从这一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组织单位应当做到积极宣传,促使社会媒体对于绿色经济做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标准

对于世界而言,绿色建筑经济已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权威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只有有了一定的标准,人们才能够有执行的方向,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促使这些标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能够引导并规范和监督相关单位,进行绿色建筑相关操作。

4.注重行业创新

绿色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技术的有效创新,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突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瓶颈,保障我国的绿色建筑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目标。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建筑相关的企业都应该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市场的转变,同时将行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成果能够真正的转化成实践成果。

第4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2-02

1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定义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共同需要,并在实际中把这种共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各种激励手段,使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被全面激发,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热情,共建循环型社会。

2 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有关思想理论,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治理措施,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虽然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循环经济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总的来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国外发展的相关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必须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其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政府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体制,激励工具不够健全,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某些政府部门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二,在企业层面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很少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问题,认为环境的保护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低,导致企业污染环境,政府买单的“公地悲剧”。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既得利益使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三,在民众层面上,社会民众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民众参与能力不强,以及参与形式单一、参与领域有限。

3 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途径的思考

根据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构建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3.1 政府主导的激励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1)财政补贴激励。财政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2)税收政策激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3)技术政策激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要支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4)绿色消费政策激励。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对生存环境和物种进行保护。三是要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制定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的相关制度,要制定绿色消费信息给政府和企业两方的反馈机制。

(5)政绩或奖励性激励。一是建立国家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二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6)宣传教育激励。要开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宣传,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加强对民众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教育,从价值导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上加以引导;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扩大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强化环境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3.2 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市场调控是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明确资源使用价格。通过合理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以及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2)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企业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的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完善企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机制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3)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进入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维护市场的绿色秩序。

(4)培育绿色需求。第一,消费者需求。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同时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第二,政府需求。政府需求对市场需求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对绿色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从而提高建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4 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

(2)循环经济主体的角色不能错位。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主体,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只有三者密切配合,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顺利。

(3)兼顾公平与平衡。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4)要因地制宜。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宝艳园.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3]宋长秀.循环经济机制建立初探[J].市场经纬,2008(6).

[4]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49-52.

[5]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2).

第5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每年新增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行业为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建筑模式下,建筑工程成本较高,同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多重需求,基于此,建筑企业负债人应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发展现实,确保加深研究,加强实践,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经济效益。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够完善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绿色建筑缺乏充分地了解,更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就算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建筑企业也不能完全依据要求践行,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鼓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可以通过结合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一些企业无法融入其中,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助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专门的鼓励性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缺少专业的绿色技术支持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的支持。不管是落实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还是实现设计想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这些想法和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传统的建筑经济发展相比较,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其技术含量相对更高,其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相应也更为完善。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投入大、期限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这是凭借个体企业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力度,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激发社会团队主动参与开展技术研发,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在如何发展上,却忽视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形式的评估效果存在认知障碍。当前,我国主要是依据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经济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标准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体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好更新完善,以符合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主要是由建筑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及具有供给关系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和生物一样有着共生的关系。例如,如果想要建造一座建筑物就必须安装墙体材料,那么就必须有企业负责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工业理念是:收集报废的建筑物垃圾,然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把矿渣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另外,在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中,水泥的生产厂家是其一个中心,因为水泥厂家直接把水泥销售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不仅利用水泥进行建筑施工,还能对水泥包装袋以及在墙体材料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处理,水泥厂可以把城市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述两个例子表明,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

(二)注重政策激励,增加建筑产业经济发展动能1.绿色建筑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产业刚开始启动时,各个方面的机制都处于萌芽阶段,其政策制定所面对的主要方向是产业以及提高开发商以及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绿色建筑的推广质效:第一,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建立健全行业相关规范制度;第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相关机构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有关研发活动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落实相关实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开辟资金获取的绿色通道,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绿色建筑或者产品的方式以提高购买力,制定较为详细的产品目录为后续政府部门采购提供购买细则。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可以邀请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参与到竞标中,优先选择这些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2.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1)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经济因素是决定开发商是否继续开发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而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力度大小则是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该阶段政府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时可以侧重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压力。另外,必须对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的资金去向以及覆盖面的汇报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筛查基金会的拨款明细,以确保每项绿色建筑基金都落实到开发企业。(2)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购房者的需求情况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情况,因此要对于需求端不同群体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对于高收入的群体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购房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激励政策较为侧重的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一,实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和当前国家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相关财政补贴优惠类似,这样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市场的购买力;第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相关的购置税、维修基金税等费用;第三,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利率,或者采取放宽按揭年限等多种能够调节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措施,反之,如果消费者购置非绿色建筑,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能源税以及环境保护税,这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转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3.绿色建筑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迈入成熟期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完善,国际市场便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引进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政策理念,以使我国绿色建筑更能迎合国际需求。对于在我国开发非绿色建筑的国外开发商征加一定的税款,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国内绿色建筑开发商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出口补贴策略,适当地放宽进出口手续办理规定,尽量精简流程。

(三)加深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技术应用节约能源和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建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力度,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成果的积极转化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如果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符合评价标准,要及时把其纳入相应的标准规范范围内,要不断优化完善节能环保的发展规模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发时,要重视其强度和质量等时效性,以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还要做好绿色材料的研发工作,尽快研发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性。

(四)改进评价标准,指明建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道路不断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2014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被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代。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评价绿色建筑经济的国家标准要及时做好更新。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调整了评价绿色建筑的时间节点、技术指标体系,新增设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并就绿色建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普及情况,及时做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6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字:建筑企业;绿色建筑经济;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绿色建筑扩展、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来进行规范的,也是建设绿色的城市的整个过程中重点之一,完善绿色建筑经济技术以达到合理发展经济的目的。现阶段,国内绿色建筑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在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问题。目前,中国的绿色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是不完美的,但市场失灵的现象,难以去除,使得绿色建筑的内部收入不能与生产商及社会福利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建筑。

一、做好绿色建筑建设

建筑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点体现之一,其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点位。但国内的建筑经济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是社会经济大市场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着这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市场不能自动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故而无法正确反映环境和社会总价值。基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资源配置以效益为原则,而环境保护活动往往不产生直接的效益,即使有经济效益,多数低于主产品的利润率,企业往往缺乏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来纠正这种“市场失灵”,如对绿色建筑开发商予以财政补贴,而对非绿色建筑开放商或使用者则进行征税。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高度的竞争性,也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除上述提及的经济政策以外,还需要采取行政、法律、道德等其他手段进行干预或引导。市场经济越发展,保护环境的政府行为越要强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政府职能看,应当强调更有效的宏观调整机制,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这必将使政府履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促使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绿色建筑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追求的是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只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才有可能适应现代市场机制。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存在许多问题,如: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使环境资源管理和发展市场化。同时,要强化相关的政府功能,尤其在市场机制下的环境保护失效时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才能使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从绿色建筑的收益来看,尤其是建筑节能以及效率提升等,主要是一个长期效应。而从成本的角度,绿色建筑能获得成本效益,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共识,然而其主要的受益方是建筑的使用者或业主,而不是承包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将部分附加成本转移或将部分效益转移给承包商。绿色建筑面临着来自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双重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需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尽可能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要使人们觉得,绿色建筑不仅对后人有利,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来说也是“划得来”的。

三、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

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如政策机制建立的时间较晚、缺乏相应经济激励措施等,都是制约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以推广机制的建设和评价标识体系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目标。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现状表明,我国应在绿色建筑经济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实行强制性与激励性并举的政策,以绿色建筑经济全项目管理为手段,最终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方案。

四、强制立法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在我国,绿色建筑有关标准还处于推荐阶段,应考虑强制立法,从而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经济的市场运作和发展,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首先,立法与强制性条文的主要实施对象应首先着眼于示范区域与示范建筑,从经济水平较发达城市中的示范工程开始,逐渐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如深圳市光明新区“绿色城区”示范工程要求对城区内所有新建建筑推广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天津滨海新区跨国合作的“中新生态城”项目也要求城区内所有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从这些示范工程开始,由点到面,最终使绿色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规定逐年提高绿色建筑达标比例,逐步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在制订强制性条文时应注重其适用年限。一般情况下,考虑到绿色建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采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因此绿色建筑相关的强制性条文的适用年限不宜太长,并宜考虑定期修订,这样一旦技术有所进展,绿色建筑总体水平上升时,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更新或制订更高的标准。再次,强制推行绿色建筑适用技术。如选择适合本地的各类技术(如外遮阳、自然通风与采光、太阳能光热利用、透水地面、雨水利用等),推荐节能材料使用。以上各条都可通过立法手段推广,以及提升为强制性条文予以确定,通过技术审查和行政许可的方式具体落实实施,全面提升我国建筑的技术内涵,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业发展壮大,同时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五、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认知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包含了多项节能技术的复杂系统,兼容考虑了各种节能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各项成本费用的增加。而绿色建筑在时间上关注建筑在“全寿命周期”(我国规定建筑的寿命为 50 ~ 70 年)内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意味着绿色建筑在发展时需在“全寿命周期”内考虑成本增量问题。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的经济学概念是为增加一定的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结合经济学长期增量成本分析理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可以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减少国家的建筑能源需求;通过建造更为节能的绿色住宅,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节能目标的保障。因此,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的开始阶段,会有较大或一定比例的增量成本,但在全寿命周期内,其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其开始阶段的增量成本。

第7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向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走向指明了道路。低碳经济作为绿色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对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良好具有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一种成本最低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改善环境与自然最有效的经济行为。为了尽早的实现我国提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革除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行为,树立先进的、绿色的经济行为与理念。文章侧重研究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给全世界国家与人民的正常发展与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类自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刻意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年以后,环境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战略的正常开展可以在不破坏环境与自然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低碳经济作为绿色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的重要举措,对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良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尽早的实现我国提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革除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行为,树立先进的、绿色的经济行为与理念。

一、低碳经济简述

简单来说,低碳经济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行为的为基础,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的新型、高效经济模式。低碳经济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绿色发展为基本理念,充分彻底的利用各种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低碳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低消耗、低污染、低浪费,三个方面共同对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作用。低碳经济侧重能源使用技术的创新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求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破坏或最小程度的损害自然环境。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当今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实现国家长足发展与人民子孙万代长久繁衍生息的基本保障策略。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绿色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低碳环境可以改善气候气候的恶化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自然过度开采、随意排放工业废气,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我们开展低碳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减少工业废气对于水资源、大气资源的污染,切实有效的改善气候条件。

(二)低碳经济可以节约资源低碳经济的三个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与低浪费,充分使用各种有效资源。绿色经济战略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在资源过度开采与使用的严峻条件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资源。我国的各项资源储备都是有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长久性战略。

(三)低碳经济造福子孙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已经简述了低碳经济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突出作用,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加利于发展生存的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繁衍。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不能相互隔离,唯有通过绿色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实现中国社会的长久发展。

三、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不仅需要国家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社会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的良好发展。

(一)大力宣传,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战略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全社会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借助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低碳发展观念,使低碳发展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社会普通民众的低碳环保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实现绿色经济战略的正常开展。我们宣讲的内容应包括低碳发展的正面宣传,同时也应包括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资源枯竭的反面宣传警戒。大力宣传低碳观念对于绿色经济战略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国家大力支持与调控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上的的支持与宏观的具体调控。国家要制定详细的产业扶持政策与战略调整战略,切实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可以逐步减少石油、煤炭、木材的使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逐渐降低高污染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比重。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与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是基础,物质上的支持是关键。除此之外,国家还要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给与必要的调整与控制。调整与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发展绿色经济战略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大幅度降低,我们时刻注意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既不要发展过快也不要发展过慢。

(三)调整产业结构,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但事实情况下,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均是高碳行业,这与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是背道而驰的。我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要想真正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放弃钢铁、煤炭这些高碳产业。但这却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冲突的,国内、国外对的市场对于这些高碳产业需求很大,对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具有很大推动作用。长久以来,高碳产业聚居地已经发展形成十分健全的城市结构与模式,低碳产业难以适应与发展。为了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正常开展,我国要对这些高碳行业进行必要的产业调整,逐步的由高碳行业主导地位转变为低碳行业主导地位。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就是要摒弃传统的高碳行业,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四)大力发展低碳城市高碳产业聚居地已经发展形成十分健全的城市结构与模式,低碳产业难以适应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适合低碳产业生存与发展的中心城市。城市的设计与建造要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城市范围内大力运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城市功能布局构建时,要充分考虑低碳行业的布局与利用,力求构建一个能最大程度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功能布局。

(五)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与建筑要充分发展低碳交通与建筑。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低碳理念,建筑物的外界冷暖隔离材料要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在房屋的内部建筑方面要注意采光与自然通风,减少空调、浴霸等高耗能电器的使用频率。除此之外,在家庭环境中,大力推广节能电器设备的使用范围。例如,节能灯代替白织灯泡、电风扇代替空调等。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另外,我们还要对交通方面进行低碳化处理。处理的范围包括了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路线的改造、交通工具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汽车排放出的尾气进行污染处理后再排放到空气中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污染。提倡步行、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与自然的不断衰竭,绿色经济战略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与统一,实现我国经济的长久平稳发展。绿色经济战略的正常开展可以在不破坏环境与自然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马静.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低碳经济研究[J].绿色科技,2011(04).

[2]刘思华,方时姣.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的两大引擎———论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两个基本形态[J].经济纵横,2012(07).

[3]秦海英.促进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03).

第8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二、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三、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第9篇: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政政策 先进经验 建议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概念概述

循环经济是生态规律支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根据使用的资源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进行利用和回收,以这些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核心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成本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效益的作用,以人为本,执行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实施开源污染控制策略,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化。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问题

(一)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部门投入资金不足

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减少排放量将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中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是很足。据统计,在2009年,中国的中央政府支出在节约能源方面是45亿人民币,但这些资金投入相对比较松散,强度缺乏的问题就很突出。节能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度仍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2000年,发展经济发面的经济投资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投资比例是0.91%左右,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我国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各级一般维持在1.2%左右,金融投资的百分比相对比较低,很难有效地遏制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没有设立特别基金的支持

节能基金由政府创建的一个循环基金,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29个国家设立了节能创新基金,泰国在1992年的时候,创新基金就有了5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节约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由泰国政府实施的需求管理方案。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特别基金和专项基金,循环经济产业投资的资金分配给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和高科技发展的新项目,相当不稳定。

(三)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产业为基础的思想是非常严重,在许多国家,许多省,直辖市提出这样的口号,“财政支出偏向重化工业,减弱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的投资。”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绩效,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一次又一次地减少农业投入,使农业支出的总支出比例开始不断下降。在这方面,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特别是服务行业仍然是很低,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的污染,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严重。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设计的思考

(一)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投资

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过程中,要对投资的范围进行改变,改变投资范围的太宽这个问题,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发面的需要,进行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方面的投资。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促进有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如水利建设,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在污染控制,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财政投资力度。

(二)在消费支出方面,提高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涵盖几乎政府办公室所有的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船,和其他办公用品等等。

政府提高绿色采购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采购的基本理念,绿色供应系统必须有效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绿色公共信息披露制度,根据国际惯例,政府采购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透明度,主要是通过绿色采购的清单来具体实现。绿色采购清单是编制由有关政府部门认证的,政府采购的环保产品和节能认证的产品清单。现行国际体系中,包括强制性和指导性清单,可以被列入政府绿色采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给予考虑,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三)利用政府直接投资,促进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

确定主要的政府投资的内容和范围。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投资购买性支出的开支,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支持公共设施建设,以促进循环经济有利发展,例如,水利重大项目,地下城市管道铺设,园林绿化建设,道路修建等。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经济负担相对比较低,这样可以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这些利国利民的措施,都可以采用政府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这样见效比较快,也省略了其他方式的中间环节,是资金得以充分利用,不会发生资金分配比较松散的状况。

(四)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是复杂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该领域的所有方面,政府要安排且落实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预算支出,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有关机构,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执行和监督。通过各种途径来为财政方面的问题进行准备,例如经费可以来源于财政支持,可以来源于资源税改革方面,可以来源于社会捐赠等等。此外,专项资金投资,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的交流与合作,并鼓励市民进行循环消费,并且要明确规定节能及环保的投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陈立君. 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 2011,(06)

[2]赵杰;李明晓;循环经济与税收政策支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