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心理辅导教育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教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教育教案

第1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1、案主姓名:郑××

2、性别:女

3、年龄:14岁

4、班级:一(1)班5、辅导时间:20__年10月――至今

6、个案来源: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也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往,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父母离异,其母改嫁,其父精神上有点不正常,爱说胡话,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其爷爷、奶奶种些农产品维持。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尊重

3、没有知心朋友来倾诉心中苦恼

4、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具体表现:

1、孤立无助。以前同学看不起她,甚至有个别嘲笑她。

2、厌学。上课易走神,不愿意专心听讲,作业错误率高,以前老师经常对其训斥。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父母离异的事情不愿让老师、同学知道,也不甘心落居人后。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精神紊乱,爱说胡话,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其

爷爷、奶奶种些农产品维持,但爷爷、奶奶毕竟年岁已高,身体不佳。

2、学校背景:

所续小学是一所普通了乡村小学。所任班主任年岁较轻,刚中师毕业,管

理经验不足,所以对她关心不够,成绩滑坡后,没被重视。

3、该生本人情况:

进入中学来,沉默寡言,易来小差,晚自修有时偷偷哭泣,不愿与别人交往,作业完成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高低对其影响不大,有时午餐、晚餐不吃或吃些饼干,校服不愿买,跟同学有点格格不入。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父爱畸形。因为母亲改嫁,父亲精神不够正常,缺乏沟通

。爷爷奶奶年岁已大虽能给她关爱,但毕竟很难代替伟大神圣的母爱、父爱。而且爷爷奶奶更多地是溺爱,尽量满足她的要求,自以为父母不喜欢她,郁郁寡欢,产生了违反心理。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成绩差,父母离异,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由于成绩、家庭等原因,自认为自己是没人管、没人疼爱的孩子,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认为一切不如别人,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家长对其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零化钱随心所欲的花。因她家庭经济特殊性,心想再努力也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教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她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厌世、脆弱等心理偏差。

五、辅导过程及方法

根据她的情况,经过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道德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上进心的教育,培养她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她的意志力。

其次,对影响她的主要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她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全部同学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同学的理解、关心与帮助。

第一次面谈会,我让她回去做三件事。第一,元旦快来了,买一些贺卡送给你想送的老师和同学;第二,看一看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没有改变;第三,想一想,你怎样做才能使大家更乐意接受你,这个问题可以和老师、朋友、家长讨论。

第二次面谈会。她告诉我同学开始愿意与她交往,老师也开始留意她、关心她。(我之前与任课老师沟通过了)她知道了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微笑的道理,她和同学能融洽相处,似乎感觉到了朋友的关爱与集体的温暖。对其进行人生观、树立人生目标的教育,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必需要自己造出一凡价值来,一味地消极厌世,逃避只能使自己陷入意志消沉,而走上不归之路。

与她父母沟通。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对其家庭情况表示理解与同情,但列多地是希望他们能与学校一起商量对策办法履行好和父母亲应尽的责任,并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得到配合。

与班上同学进行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班级中有关素质较好的班团干部,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能带她主动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与她谈心,帮助她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或及时联系老师,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她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各任科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关心她、辅导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对其多鼓励表现、少批评、打击,增强其信心,让其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新点、集体的温暖。

六、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能按时并且有质量地完成,上课能坚持听讲,课后也能看到她与同学们在一起嬉戏的笑声,学习进步明显,很少看到她愁容满面,郁郁寡欢的眼神。

爷爷奶奶也反映,她在家里比以前也懂事多了,再也不抱怨爸妈、有时也能帮他们做点家务活,特别对父亲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回家后发发脾气、耍性子几乎没有,作业也能及时完成。

她自己也觉得,上课再也不无聊了,她觉得和同学在一起学习,和大家一起娱乐还是很有兴趣,她相仿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反思与思考

1、从结果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还需继续下去,直至她完全脱离自卑感为止。

2、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方面影响非常大,应而提高家长与老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第2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的精神及市、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经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意,并报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备案,决定由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办,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县第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B证)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理论素养;

2、具有独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基本技能,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3、能主持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

4、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意识,能结合自身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二、培训对象及要求

全县辅导小学(县一级幼儿园)以上学校选派一至二位教师参训,选派的教师需持C级证书2年以上(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年限可放宽为1年)方可参训。请各学区、直属学校12月21日前将《报名登记表》(见附件)上报县教育局学生科,联系人:,联系电话:6

三、培训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3月,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08年4月至5月,课例、案例分析与岗位实践;

第三阶段:2008年6月,理论培训与课堂考核;

第四阶段:2008年7月,模拟辅导考核,资格申报与审核。

本次培训共100学时,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考核工作由省指导中心委托“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考核方式为实地听课与模拟辅导,各占50%,分设计理念、实施过程、技能运用三方面进行记分。考核合格者将由省指导中心统一颁发的“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合格证(B证)”。具体授课计划另见课程安排表。

四、培训内容

(一)理论培训内容

1、咨询原理与咨询实务;

2、小组团体辅导理论与操作;

3、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方法;

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例分析与设计;

5、心理个案分析与辅导技巧;

6、青春期心理问题与辅导;

7、学习心理辅导;

8、心理测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

9、辅导员的个人素养与专业成长;

10、亲子关系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践内容

1、执教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少于12个教案(包括公开课);

2、至少执教一节考核公开课;

3、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累计不少于10例。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1、培训时间:具体培训时间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另行通知。

2、培训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灵溪镇山前路)。

六、培训经费

第3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就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来分析,给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还需一段较长的等待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依靠在职的广大教师来完成。如果能对现职的广大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必将给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很大收益。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教师――辅导者角色转换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教师的努力与探索,缓解学生心理需求与辅导教师不足的供求矛盾,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及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水平,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以科学、有序地开展。

本课题采用由核心向拓展的研究策略,即以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为切入口,带动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在现阶段,我们侧重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促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换。我们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理论水平,使教师学会用心理知识调整自身的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

目前的辅导教师,大多由学校的现任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兼任,对于新的角色要求往往认识不清,常以旧角色来处理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兼职辅导员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教师向辅导者的角色转换。

一、教育者向辅导者的观念转换

教育者与辅导者在教育的观念及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是有明显不同的,前者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目标,更多地把学生当作受教育者;而后者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人格,强调把学生当作亲密的朋友。

因此,我们提出,在学生遇到问题(包括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做到三点:

1.倾听。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以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判断。千头万绪总有一条纲,教师要找准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其他问题便可触类旁通,迎刃而解。

3.商量。一个问题的产生常受到多样因素影响,解决心理问题也有多种方案。教师一般要提出3~5种方案,供求询的学生选择,并将每一种方案的利弊分析清楚,启发学生选择最容易做到、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我们鼓励教师做到:顺其所思,同其所感,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二、品德教育向心理辅导的方法转换

品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在实施过程中,手段与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兼职辅导员需要重新学习,把握咨询与辅导的具体策略与手段,从品德教育的模式中跳出来。笔者认为主要的转变有三个方面:

1.从单向劝说变为咨访双方的共同活动

在这里关键的因素不是信息怎样输入学生脑中,而是双方的信息如何沟通和交融。整个辅导过程要以来访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倾听一启发一鼓励的方式,使来访学生主动参与到辅导活动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信息互动、情感互动的共同磁场之中,这就与教育者注重信息的单向输入有了很大的不同。

2.从以说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

咨询与辅导的进行,特别注重反应技术的应用,因为有效的反应,有利于辅导员抓住并利用来访学生提供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线索,帮助来访学生理清思路,达到自助。因此,辅导方法的侧重点不再是“怎么说有理,怎么说有效,怎么说学生能够接受”,而应是“怎么在听中识别情感,怎么在听中表露情感,怎么在听中做出情感支持与反应”。这种转变对于辅导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以及辅导效果的获得有着重要的意义。

3.从告诉学生怎么做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认识要怎么做

从教育模式看,说服过程是要为学生指明方向,讲清道理并告诉他操作的方法,然后带着学生往日的地走。而从辅导模式看,则与此不同。辅导过程采取的是提供信息一给予劝导一正面提问一影响分析一支持鼓励一引用个人经历一面质反问一澄清问题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来访学生提高或加深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主动采取行为来缓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心理辅导员必须经历从教育模式转为辅导模式的过程,学习、掌握更适当的引导方法。

应该认识到,教师要适应辅导者这个角色,还需要在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和知识之后,从自身的人格或个性方面进行完善,培养起适应辅导岗位的“气质”。为适应这种职业特点,教师必须在职业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与锻炼,从对角色职责的认同、接纳和对角色行为的外部模仿,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与人格品质。对教师来说,个人修养与教育职业的和谐统一,足教师向辅导者角色转换的最高境界。

在促使教师向辅导者角色转换方面我们做了适当的尝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积累经验,逐步适应心理辅导这一岗位。

1.了解学生发展特征

教师应了解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需要、性格,了解其家庭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了解其兴趣、已有经验和能力,使日常的教学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我校通过指导教师撰写教后记、教学随笔等形式,逐步让教师留心学生的成长,获得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2.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要求教师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教师与学生说话时,语调要温和、亲切、自然,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述说。在各项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用微笑、点头及其他身体语言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和安慰,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接纳,达到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文娱活动中,我们尽量安排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并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话,体验学生的感受。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丰富师生学习经验

教师与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我校从教学活动入手,有意识地帮助教师与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在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编写教案、搜集资料、布置场地、制作教具等。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观察和了解活动中的学生,把握随机教育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4.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该用自己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就像一个气球――一个受到小小的刺激就会漏气和萎缩的气球。我们提醒教师不要在学生之间公开进行横向比较,或给予学生过多的协助与保护。因为这些行为会不知不觉地降低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给学生过多的负面体验。教师应注重赞赏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生活的乐趣。

第4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贵州省教育厅承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于9月5日、6日在贵阳市召开。

此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汇报工作。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林崇德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出席研讨会的专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教授,长春市教育委员会周国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教授。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辽宁、贵州、长春、石家庄、西安、成都的20余名教育行政及教育科研人员出席了会议,各单位就自己一年来的实验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石家庄市教委德育处重点介绍了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委介绍了通过心育课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北京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了在“常态”环境下开展心育研究的特色;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天津河西区教委介绍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心育目标的做法;成都市教科所、成都12中介绍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联手的成功经验及在开课过程中采取长短课结合的尝试;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有大纲、有守则、有评估指标的较为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辽宁省教育厅介绍了该地区的师资培训情况;东北师大着重介绍了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会人员还重点围绕《指导纲要》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会议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各实验区提出了期望,希望各实验区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争取2002年拿出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部署。

――本刊记者希永报道

上 海

2001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优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大速度的发展,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题,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许多学校还在抓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们将积极开展研究、培训和实践探索,使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更上一层楼。具体如下:

1.继续培训师资,除了与区县合作,培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外,还对学校教师进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和“心理辅导科研方法”等普及性培训。下半年还将对市青年骨干心理辅导人员举办“干部心理辅导高级研修班”。

2.以课题为龙头,进行市心理辅导协会课题申报和课题成果申报。

3.继续“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的试点工作,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设计、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征集活动。

4.加强市心理辅导协会实验建设工作。目前实验校已增至85所,今年将通过自评、互评、交流、表彰等形式,发挥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积极参与对“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的总结和修订工作,并对今后的规划提出积极建议。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供稿

福 建探索中学习,体验中领悟

――厦门市举办中学生心理教育夏令营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厦门市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好地探索和推广中学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由厦门市教委主办,厦门市教科所、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社协办,厦门双十中学承办的“2001年厦门市中学生成功探索夏令营”于2001年7月25日在厦门双十中学开营。来自全市各中学的56名中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度过了快乐的三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中悟出了成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

本次夏令营的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1.相识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教唱团体康乐歌和手语歌、学跳民族舞、设计交流“特别名片”等活动。2.主题活动,包括坐地起立、高空后仰、巧结绳子、太空宇航、二十四点游戏、自我标价、齐眉棍、解手结、钻呼啦圈以及“成功的捷径”专家讲座、“成功探索”座谈等活动。3.道别活动,包括交流心得、送心意卡、开心一刻等。这些充满探索性、参与性、合作性、趣味性的活动,营员们做起来十分投入,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领悟。有些活动看似十分简单,却蕴函着深刻的道理,对于无法预知的情况,老师会采用鼓励探索的方式:“我相信你有能力去做”,而不是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我来教你怎么做”。这里没有说教,有的是营员们的欢声笑语、探索成功的喜悦。营员们虽然被分为五组,但他们必须学会在一起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个人和团体是一体的,他们必须共同突破层层障碍,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本次夏令营给厦门市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有:(1)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可与传统的德育活动相结合,二者在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2)心理教育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尤其应重视人的潜能开发;(3)心理教育要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特别要注重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现代化。

――福建省厦门市教科所高思刚供稿

浙 江为了我们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大,近两年来,我省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着重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经过在全省多次会议上征求意见和认真讨论,浙江省教育厅于2001年2月7日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文件。文件提出了要分三个阶段并在2005年底之前,全省各中小学均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配备至少一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近几年来,我省十分重视以科研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1999、2000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先后涌现出十多项直接与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科研成果。2000年底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制定200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申报方法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题作为一个系列,并组织专家进行单独的评审立项。

2000年暑期,由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全省教师都进行了一轮师德培训,其中理解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师德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我省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报名状况非常踊跃。

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矫正性的心理辅导,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目前,我省杭州、宁波、台州、嘉兴、金华等市,以及杭州的富阳市、舟山的普陀区等都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001年5月,由省教科院牵头召开了《浙江省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全省有近300名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单位负责人、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2001年8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又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的、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宏观指导和落实完成各项任务。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供稿

江 苏赣榆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第5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赴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心育学习心得

为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1月8——9日,我联合阳江市第三中学心理科组分别到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收获良多,心得总结简单如下:

一、上好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任务,上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将充分体现心育工作的发展性原则。这次广州交流,让我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及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传统的心理辅导课是推崇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堂各维度的展开,这无形给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开展都设置了一定的框框条条。对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广州二中的心理教师杨海荣老师总结出,以往的心理辅导课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与现代高中生的思维及实际生活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使心育课的成效也发生了影响。对此,二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心育课设计——微主题。微主题指的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现象,设计一个心理团体活动或心理游戏去开展,再使用阶梯式的辅导方法让学生得到启发,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直至获得解决策略。

通过现场观摩示范课以及参加评课,我认为这种授课方法新颖,主题突出,学生的互动性也高,得到的心育成效较大,因此我觉得可以在我校实施。目前我校学生的心育课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年级讲座,这样操作方便简练,但由于时间及场地限制,讲座内容只能是在各种理论之间泛泛之谈,难以展开来分析,因此学生反响不大,效果一般;另一种方式是个别班级授课,有需要的班级直接与心理教师联系上课,这样操作具有班级针对性,校本性较高,得到的效果较好,教师的反映不俗,但由于是针对个别班级,涉及的学生面较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及支持。

二、开展学生心理社团活动

经过这次广州之行,发现广州二中及二十一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学生心理社团举办得非常成功。学生心理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课外活动,还能将学生培养成心理教师的好助手,从而辅助心理教师去开展各种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及完善需要心理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相关社团活动策划,手把手地进行成员培训等,但一旦社团的事务走上正轨却可以分担教师很多工作任务。对于这一点,我是需要进行自我检讨的,之前我很认真的想着举办一个学生心理协会,很多前期工作都做了,包括详细计划及章程都列好了,但由于太多的家庭及工作等繁琐事情缠绕,使得我没能将社团坚持下来。通过这次与这两所学校的交流学习,我又有信心去"重拾"我校的学生心理社团了。

三、开展有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

广州二中的每年一次的心理活动月,大型的亲子活动;二十一中的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等都是他们学校极具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清晰了,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心理教师策划,更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心理社团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一个具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校外机构,社会资源相结合,这样可以解决一些例如经费,师资等实质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由于我们与12355服务队合作,我们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可以尝试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心理拓展等活动,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我们又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简直双赢。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详细还需要进一步策划的。

四、如何做好课题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校的心育科研起步晚,但进步快,目前我们已有两个课题在手,分别是省立项的《高中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研究》以及市立项的《阳江市高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的显隐性相关研究》,这个起步可以说是不低的。课题是立项了,但要做好课题,做出课题成果却是不容易的。通过这次交流,我获得了许多优秀的课题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文字资料的示范及借鉴。这让我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都有了更清晰的见解。

第6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一种惠及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形式,在各地中小学校中蓬勃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控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气氛,使之“活而不乱”是广大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的困惑。

一、“热闹”或“完美”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性课程,它讲求活动性、体验性,既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又需要学生能静下心来体会、总结自己的活动感受。整个课堂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真诚、尊重的课堂气氛。

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生关系,使自己能区别于其他的科任老师,对于班中一些过分的、扰乱课堂的行为,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声嘶力竭、疲累不堪。整个课堂看似师生间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热闹无比,其实毫无心理辅导的成效可言。学生慢慢会形成“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玩玩游戏,聊聊天,放松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心理辅导教师也会因长期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慢慢厌倦心理辅导活动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与“热闹课堂”相反的是“完美课堂”。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起步较晚,专职的师资相对缺乏,有不少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甚至就是由班主任或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由于上惯了学科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在意课堂纪律,不希望学生过于活跃而打断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整堂课紧紧围绕“热身游戏―主题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种丝丝入扣的教学过程和“完美”的课堂秩序却造成了学生在讨论、分享等重要环节的冷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说一些口号式的话来敷衍了事。课堂讨论不起来,也就没有学生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真实而又独特的体验。很显然,这样的课堂也是违背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的。

二、“客观”与“主观”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我国学者依据心理状态综合表现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热闹”抑或“完美”的课堂都不能营造出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那么心理课堂为什么会容易走入以上两种误区呢?

从客观因素上来讲,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许多中小学中还属于“锦上添花”型的边缘性课程,无法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性课程一起分享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当学生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在下午第三节课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难免有些疲倦和懈怠,注意力容易涣散也是情有可原的。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不少学校都是两周才有一节,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疏离感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主观上讲,目前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位有认识上的偏差。记得我第一年教五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时,特意调查过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看法,结果有80%以上的学生将心理课等同于游戏课,认为有游戏玩就好;有近10%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是一节放松课,上课时不用那么正襟危坐,可以随意些;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也是一门必须要学的课程,要像对待语数英那样刻苦学习;只有不到2%的学生讲到心理辅导活动课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认识情绪,能学习一些调节的方法。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初期极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尴尬场面了。

另外,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有时课堂上会出现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着一些心理概念,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坐着,听得昏昏欲睡。另外,执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很容易出现内在的角色冲突:当面临课堂混乱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应对,怕太严厉有损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形象”,因此往往显得优柔寡断,甚至手足无措,导致上文提到的“热闹”课堂屡屡出现。

三、“动起来”加“静下心”

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学生动起来,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就无法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性,课堂生成、讨论分享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灵性的体现;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只有静静地回味才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只有静静地思考才能将体验上升为一种成长的感悟,可见“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悟性的体现。

作为一名一线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地感觉到要想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有所帮助,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动静结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动与静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一)心理老师的“角色到位”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女士曾经说过:“辅导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要想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就必须做到“真诚―关注―共情”。只有做到以上三点,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形成,教师对学生在人格成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力才能相对地提升。

曾在一位心理辅导老师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个小片段:

刚走进教室时,只见学生有的在忙着做作业,有的在外面打闹,有的在大声喧哗。黑板上残留着上节课的部分板书,窗帘都拉得好好的,教室里充满了二氧化碳的臭气味。好些同学很惊奇地看着走进教室的我,似乎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还不是很清楚,迷茫、好奇、兴奋……显示在学生们的脸上。

在铃声响起之前,我轻轻地对一个同学说把窗帘拉起来,然后自己走过去亲自做起来,有同学也跟着做了起来。然后我又朝黑板看了看,再看了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摇了摇头,马上又有学生跑去擦黑板了。

师:今天是第一次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请你们把脊背挺直。(学生齐刷刷地都挺直了,坐得非常端正。)

师:脊背挺直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就是预防瞌睡,尤其是下午上课的时候,这个方法非常管用。第二,就是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参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给老师带来振奋的心情,让课堂变得有活力起来。(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师:请露出笑容好吗?(学生开始笑起来,大笑的,做鬼脸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了。)

师:微笑就可以了,露出两三颗牙齿。(学生一个个都把牙齿露给老师看,可爱极了。)

接下来我进行了自我介绍,当介绍完毕业学校、学历以及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全场一片哗然。

师:哇,这么惊奇做什么?

生:好厉害。

师:谢谢大家对老师的肯定和羡慕,那在课堂上怎么表示啊?(学生集体鼓掌起来,全场充满了欢快的味道。)

师:接下来该你们介绍自己了。不过我们要用一个游戏来进行。(学生听说要做游戏,个个兴趣盎然。)

片段中的教师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没有动用言语命令,也没有呵斥、怒骂,虽然心里也有些生气和不满,但教师用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让他们领悟到该以怎样的状态来迎接新的一课。接着教师通过“自我介绍”环节,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从作业中转换出来,换个场景,就换了一份心情了。教师用机智幽默、真诚关注与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呼之欲出。

(二)“我们的约定”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相应的规则,是让学生既能动起来,又能静下心的有力保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我们的约定”要体现民主性、公平性,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如果这份约定来自于学生,执行起来会更加容易。一旦有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约行为,就会受到同伴的谴责,形成一种受到全体舆论攻击的压力。这种力量是“团体动力”的一种,能够隐性而又有效地保证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下面提供一份钟志农老师设计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活动须知》供大家参考:

1.坦率真诚――把老师和同学当作自己最真诚的伙伴,诚恳地向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必担心会不会讲错。

2.保守秘密――在活动课上听到的事情,要为同学保密,不到其他地方乱说,以免伤害了跟你说真心话的那位同学。

3.认真倾听――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他的意思,并表示你很理解他说的是什么。

4.相互尊重――不管别人说的话是对还是错,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即使人家讲错了,也绝不去嘲笑或讽刺他。

5.参与交流――积极参加讨论,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各种想法,并进一步了解别人对一些问题是怎么想的。

6.助人自助――用爱心关怀你的同学,使他能在你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你也必定会得到同学们给你的建议和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结合班级的情况,经过和学生的协商尽量选取两到三条作为“我们的约定”。实践证明,“少就是多”,少而精的约定会让学生的头脑更为清晰,执行起规则来更加容易。在我的课堂中,“我们的约定”常常将重点放在“认真倾听、积极分享”上,鼓励学生尝试从他们的发言中获取看问题的新角度。

同时在规则的保护下,全体学生能在充满信任和真诚的和谐气氛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尽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使心理课堂能有效地“动起来”;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要分享环节,敞开心扉,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促进其心灵的健康成长。

(三)精彩的选题和精心的设计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根本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像其他学科性课程,没有统一现成的教材,这确实会给教师的执教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题空间。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获得学生的独特分享,与心理辅导活动的主题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性需求,以及教师对整个活动的设计是否周密、精心、有趣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选题精彩、设计精心,才能让学生“愿意动”“静心想”,才能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反响热烈的几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无不是教师和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后定下主题,然后再经过反复试上,数易其稿,历时大半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

在设计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时,不少教师都反映不知道上什么,于是随意到网上去照搬照抄一份教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否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具体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来加以把握: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一是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一是抓住“智力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促进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二是满足学生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使他们获得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小学高段(五六年级):一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和归类记忆的能力,为今后的初中学习做好平稳过渡的准备;二是高度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发展,在他们面临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性格发展关键期时,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信只要教师能牢牢把握住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线,再加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动画、故事等形式,何愁心理辅导活动课会出现“混乱不堪”抑或“静如死水”的局面呢?

第7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 团体辅导 问题 对策

初中生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学生们却因为在家中的娇宠而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些压力;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青春期;第二反抗期的到来使初中生要求人格完全地独立。以上三方面说明了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下面来看看会遇到哪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初中生心理团体辅导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活动设计、活动操作、活动目的的升华等各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在授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的活动设计

团体辅导活动课最关键的是选题与活动设计。有些活动学生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心理课的关注;有些活动不符合初中生的思维阶段,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从而达不到活动的效果,使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还有一些活动虽然很精彩,但对于超过40名学生的班级就很难开展,甚至有些活动只适合对20名左右同学开展;对于活动课,可能教师最担心的就是班级纪律,有些活动会使学生过于活跃导致班级一团糟,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2.活动的操作

活动内容确定后,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1)学生活动的分组。首先在学生分组的问题上要提前有所准备,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交往模式发生转变。初中初期的交往模式表现为小团体交往,他们不加掩饰地排斥团体以外的同学并且每个班级会有一名有影响力的学生,学生对异性的兴趣用相反的方式表达,如漠不关心、讽刺甚至以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初中后期则表现为只有特定的一两名同性别好友,男女生的关系逐渐融洽,但不表达出来。

(2)学生的活动气氛。初中生活泼爱动,不像高中生那样有自制力,所以在活动中学生过于兴奋,不会仔细听老师所说的活动要求,这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活动。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活动的内容,但不能够认真对待心理活动,只当作闹着玩。我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中完成“优点轰炸”这个活动时,有的组能够按照活动要求完成活动,有的组一直在开组内同学的玩笑,即使老师站在旁边也不认真对待。

3.活动的意义

初中心理活动课一般为每节45分钟,有时一节课下来时间刚刚够,忙完活动,已经没有时间与大家讨论活动的意义了。初中生在分享活动时最易冷场,尤其是男孩子不敢去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做教案时应该着重加以注意。

二 心理团体辅导课所遇问题的对策

1.课程的活动设计

(1)活动要有趣味性。学生们希望的心理课不应该是单纯说教性质的,活动内容不能单一的为小组讨论、心理测试,要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只坐在椅子上。像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分享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让同学们产生兴趣。

(2)活动要符合初中生的能力。有些活动如通过画图理解家庭关系就会使学生感到很为难。初中生虽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还是比较不完善的,很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效果;初中生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优点,觉得很难为情,所以在设计这方面的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3)活动要简单易操作、易管理。有些活动过于繁琐,即使教师反复强调规则,学生仍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大大地影响了效果。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学生能不能理解活动要求、能不能按照活动的要求去做。“信任之旅”是提高伙伴之间信任感最好的活动,但在初中却难以开展,有些同学搞恶作剧,反而对主题起到了消极作用。最后,也要确定活动没有危险性。

2.活动的操作

(1)学生活动分组。分组时尽量避免男女生为一组,以免在活动中出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每组人数宜为8~12人。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的队友,如果教师强行分组或为了增加活动效果随机分组,都会使学生出现不服从管理的情况。

(2)学生的活动气氛。我在初一进行活动时,有一些男孩子经常在活动的间隙不顾教师要求自顾自地开小差。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们非常喜欢心理课,也乐于参加课上的活动,有时他们扰乱课堂纪律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条件允许,有一名助手会大大提高课堂质量;这名助手可以为心理老师也可挑选一名在班级人缘好的同学作为课代表,在课前和助手商量活动内容,使助手完全明白活动内容。在分组活动中可以让助手负责几组,这就大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活动的灵活应变。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按照教案中的计划进行,比如学生以前做过类似的活动、教学进度过快留出了过多的空余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备选活动。

3.活动的意义

(1)合理安排时间。不宜把活动安排得过满,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活动实际操作起来却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我们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活动的看法。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学生不好意思举手发言,教师可以先点平时活动积极的同学或小组组长分享感受。当冷场时,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表扬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以此鼓励其他同学发言。当一些同学发言后,其他的同学可能思维被固定了,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应该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

总之,在团体辅导课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教案计划得再完美,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不能对活动效果太苛求,随着与学生们的接触时间变长、信任感增加、课程的深入,教学会越来越顺利的。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第8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第9篇:心理辅导教育教案范文

学校占地13000多平方米,7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宏伟壮观。楼内设有30个教室,学校装备了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标准化的多功能展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活动室和大小会议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了宽带校园信息网络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并开设了宁江区第六中学网站,堪称市内一流标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劳动实践建设先进单位、省“五四”红旗团委、省体育工作达标学校、省传统项目学校、市级标准化学校、市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市卫生标兵单位、市“两优一推”总评先进单位、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自制教具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良木择地而竞荣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以德育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办学特色之一。是我们始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寓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德育工作计划、目标管理方案切实可行,定期总结各项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年初确定的德育目标,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主动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结合点,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合理方法,充分体现出“严谨善教、育才培德”的教育思想,适时做好学科德育渗透。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板报、画廊、广播等宣传工具,渲染校园文化,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举办如 “交通安全”、“ 卫生防疫” “生命科学”、“反对迷信”“拒绝”等专题展览。四是巩固了标准化家长学校创建。及时召开了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座谈 会、家长委员会等工作会议,各项会议有记录,有总结。五是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建设和检查。通过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加强对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六是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入团特殊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七是组织教师参与了各项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把控德育系列活动,促使德育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名花适土而繁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打铁需要自身硬,校长带头参加各级培训,校领导参加了在北京、长春、南京等地的骨干校长研修班,不断提高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带领班子成员和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爱岗敬业。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合格、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师德高尚、开拓进取、敬业爱岗、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经过努力,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46人次;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125人次;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56人次;区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130人次。另外,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有30人次,获得省级优秀论文的有50人次;市级优秀论文的有80人次;区级优秀论文50人次。

走进名校,走进名师课堂,向名师学习。自宁江六中与清华大学附中2000年6月结为手拉手联谊校以来,学校教师到清华附中考察学习66人次,并且,还派出教师到全国其他名校学习考察,如东北师大附中、吉林省实验中学和吉大附中等学校,使教师们亲身感受到那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那殷实的师风和学风,感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感受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坚持每周组织政治,法律法规,师德典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师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教师政治素质,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

校本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建立了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从教学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真实地评价教师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方案。学校按照年初计划,组织了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时事政治、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省、市级的师德典型事迹,并及时召开师德演讲会。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教学百花奖”系列竞赛活动。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通过教案制作,课堂教学,理论测试和论文撰写等形式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活动,锻炼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在省、市、区名师以及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王凤、刘艳丽、杨淑芬、王树华、潘宏宇、黄焱华、于亚秋等教师屡次获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可行性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管理方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突出了教育的重点,及时布置落实各项工作,按时总结,打造高效课堂工作扎实有效。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能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分学期及时召开听课报告会。全面细致做好常规工作的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年活动,认真组织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做好了常规工作的检查,每月进行岗位对照检查,每学期检查四次,检查结果与课时津贴、年终考评挂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和辅导,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业务指导,并及时召开了全体专任教师参加的听课报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引导创新,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质量突出。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评价领导小组,依据《中小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有效实施。加强非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各项工作,各项指标达到了上级要求。几年来,全区的一二年级学生的质量抽检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毕业班质量检测成绩优秀。我校学生中考成绩位居全区前列。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校重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不能挤占体育课,体育老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学校领导经常检查体育教学情况,听取学生意见,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室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一小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学校重视对学生特长的发现和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使我校学生都能至少两项技能和特长。每学期都开展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如跳绳比赛,韵律操“青春的旋律”比赛等。培养了集体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了间操的质量,促进了体育工作的发展。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和区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连年获奖。主动抓好校体联办工作。201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