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发展方向“后现代社会”,即20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在该社会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为基础,教育管理理论逐步开始探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后现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视角基本概述
后现代主义属于哲学思潮范畴,同时,其是多样性领域的混合,包括哲学、生物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主张重新解释现实,提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得到教育管理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1.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统一性、普遍性以及整体性和二元论信仰,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反对,且提出事物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主张。对于教育管理组织而言,即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特性,即使组织类型相同,其仍存在各自的特点。格林菲尔德提出,人并非生活在组织中,而是组织生活于个体中,以个体为载体。在组织过程中,人们做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在人的作用下,组织得以创造,并以社会性存在物的方式存在,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方式,致使组织理论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
2.价值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学将教育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视为焦点,且十分重视管理技术的研究,围绕“事实怎样”开展质问,忽视对事实背后的问题探究。格林菲尔德,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现代教育管理学属于狭隘的科学观念,是将教育管理推入羊肠小道的罪魁祸首。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必须以广义科学概念为依据,正确看待教育管理科学,打破科学控制决策和组织的状态,摒弃科学是强有力控制的思想。简言之,教育管理在研究事实问题基础上,重点研究价值问题。
3.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真理,且没有总的原则,每一组织均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管理研究过程中,以研究大范围组织为基础,深入微观世界,开展独立且细致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定性的、质的研究方法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数据、问卷调查不再是研究的唯一凭据,研究者开始走向学校,在谈话访问过程中,体验学校生活并记录,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二、基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分析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方向
1.基于教育组织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实施校本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校本管理作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正式出现。基于校本管理下,针对管理方面,学校被赋予更大权力,为做出最好的决策,应以接近教育实践为前提。在此背景下,校本管理主张依靠群众的智慧,提高决策有效性,合理采用分权制度,培养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校本管理是后现代主义“去中性化”和“权力下放”思想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即任何学校均具有特殊性,其学校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完全适用所有学校的管理理论并不存在。纵观我国教育管理,仍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并未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学校发展。在校本管理模式下,学校不再扮演政策被动执行者的身份,而是自主变化管理系统方式的决策者,转变外控管理为内控管理,培养学校自我更新能力,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方案。
2.科学融入“柔性管理”
关注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文因素。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换言之,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利用说服、劝说以及解释等方法,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人文情怀作为关注的重点,达到激发人内在动力的目的,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管理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管理关注的焦点,忽视对价值问题以及主观因素的探究。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发展中,应适当引入柔性管理模式,以组织文化性为基础,激发个体的价值与创造性,为个体自我实现创造机会,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3.践行开放管理政策
原有学校以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为主,然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开放性是系统具有自动生成秩序能力的保障。教育管理受校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在因素间相互作用下,致使复杂的纵横交错网得以建立。教育管理并非一层不变,而是时刻存在变数的组织。因此,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正确认识非线性变化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促使人们的创新精神不再受到限制,促进教育管理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影响下,更新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开放式管理“代替”封闭式管理的管理理念。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不断努力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逐步朝着后现代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教育管理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禹露,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9-121+145.
[2]张晓峰.教育管理研究:从现代走向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一、外来人员界定
非本单位师生员工,需要进入校园的来访者。
二、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
1.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仅开放校园正大门人行通道,其它大门一律关闭,正式开学后视情况开启其它校门。门岗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加强校园巡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汇报。
2.校门口设置体温检测点,每日配置保安对出入人员进行逐一核查、体温检测、登记,体温不超过37.3℃,方可进入校园。
3.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凡需入校办理有关业务的外来人员,须事先联系好学校有关部门,并经有关联系部门确认、出示有效证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校园。
4.外来车辆一般禁止驶入校园,有序停放在校园外广场车位;具有合理事由的,须经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同意方可进入,并履行测温、登记等工作。
5.保安严格把守校门,拒绝一切身份不明的人员进入校园。强行进入校园者应及时上报,严防意外。
6.上级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校检查、联系工作,门卫应认真验看其工作证(或介绍信),做好登记,并与相关行政人员联系确认后方可进入校园。
7.学校服务单位将服务人员名单报备,由新亚物业中学经营部负责按人员信息每日放行入校,并进行晨检,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校。
三、入校操作流程
【外来人员来访】------【测温后外来人员预约校内相关人员】------【校内联系人员与保安电话确认,是否同意进校】------【同意后外来人员登记入校,不同意拒绝入校】
四、责任主体
主体职责部门:新亚物业中学经营部,负责人:;负责校园安保、巡查、测温及登记等工作。
关键词: 一卡通系统; 管理一体化;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475-03
Abstract: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al,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n campus ,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sing campus card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ard system, the overall design goals, operating mode, the system features,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management briefly.And outlook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Campus Card from multiple angle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mot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campus card and can provoke readers think and do researches about campus cards’ optimized prospects.
Key words:card system; integrated management design; prospects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校园一卡通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它广泛应用于各个业务部门以及教学部门,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学院综合管理水平以及办事效率,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对校内事务进行全面管理的校园管理系统,最终让大家实现“手持一卡通,走遍校园都轻松”的目标。
1 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实施的必要性
校园一卡通是指在校园里将数字化理念的计算机网络与功能强大的智能IC卡相结合,使得学校零散繁冗的系统一体化,掌控每一个校园持卡者的动态情况,从而使学校的管理监控能力和服务档次有所提高。
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在校园内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数字智能化的需求,还是为了提高校园服务管理质量,创建校园一卡通系统,都是建设信息化校园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并且,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加强在教学科研、后勤生活等多领域的“一卡化”管理,同时创造灵活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从根本上加强校园管理、实现校园在信息数字化领域的飞跃发展。
2 校园一卡通系统现状分析
高校原有的消费和信息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的教育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例如:学生在校园内出门每天得同时携带饭卡、图书借阅证、银行卡、水卡、电话卡、学生证等五花八门的卡,使用保管极为不方便,还常常面临多卡捆绑携带消磁的尴尬场面;由于技术与规范不统一,各个部门的应用系统常常无法兼容,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不能达到合理最大化;学校财务管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尤为突出,统一管理实施困难,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上述种种问题已经对校园信息化管理的进程起到很大的阻力。显然,对一个能跨平台、跨应用、跨数据库的身份识别、消费管理及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就应运而生――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建立运行校园一卡通系统,身份认证的统一化,日常消费、结算的统一,数据共享的最大限度地实现已经变得不再遥不可及。目前,依托校园网,很多高校都开始设计运行校园一卡通系统,并出现在教学楼、图书馆、超市、门卫处、机房、打水口多领域。该系统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提升。对校园一卡通的现状,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
设计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可以满足校园应用扩展日益增多的要求以及相应的管理需要;实现一张卡代替包括借阅证、饭卡、上机卡、医疗卡、消费卡、洗澡卡等在内的各类卡片,做到管理、身份识别、消费、金融业务一卡通,让“手持一卡通,走遍校园都轻松”不再成为空谈。有效的方便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快校园数字化进程。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终极目标, 是指通过学校网络传输数据,坚持先进、稳定、实用、经济、安全、扩展性的原则, 实现各校区管理、身份识别、消费、金融业务的一卡通行。系统实现如下的总体设计目标:
1)建立基本、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并且将学校教职员工、各类学生、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作为公用数据实时共享在整个校园网, 对信息规范进行强化集中式的管理, 促进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系统化运行管理。
2)建成一个校园基础数据总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的。将来只需增加相应子系统,就能实现学校应用规模的扩大和卡片应用功能的增加, 不需扩充一卡通平台。
3)各类应用系统通过系统预留的扩展接口和智能控制进行互通, 在全校范围内创建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
4)在校园一卡通管理平台的基础上, 可以随时向持卡人提供准确的校园卡使用详情记录, 理财做到心中有数。
5)实现各大校区管理、身份认证、付款等业务的一卡通行,校园卡代替校内所有证件。
2.2 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运行模式
由于大量的资金的限制,各学校校园一卡通工程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最常见的运行模式有:银行圈存、校内发卡结算;部门级封闭式;PBOC银行结算;银行圈存发卡、校内结算等。有的学校为了降低投入成本银行采用圈存、校内发卡结算运行模式,但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且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责任较大;有的学校采用部门级封闭式运行模式,虽然此模式对系统要求标准低,运行成本也低,但技术含量,安全可靠性低功能单一,系统的扩展性较差,无法实现真正的一卡多用;还有的学校采用银行圈存发卡、校内结算运行模式,可以实现跨校跨区域运行,方便学生携带使用。但管理手续比较复杂,服务周期较长,只能应用于同模式系统学校,使用范围窄。而目前的运用PBOC标准进行银行结算运行的模式中,银行提出了全面金融服务,银行结算,使用范围广至全国。并且系统安全性、实时性、准确性及自动化、社会化程度高,学校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但对系统的要求较高,实施成本高,采用困难尚未普及。PBOC标准进行银行结算运行模式虽然还未普及,但是会随着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成为未来校园一卡通的发展趋势。
3 校园一卡通系统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
校园卡结合了校园网络和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包括教学研究、后勤生活等范畴的系统领域,创建了校园式的数字空间,不但方便了全校师生员工,而且缓解了繁重的校务管理工作,使得办公效率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体现了学校的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3.1 转变管理模式,提高资金安全度
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卡与校园卡之间的转账功能,直接使校园卡通过圈存机从银行卡中获取充值,方便现金存取,学生的注册学籍、缴纳学费、借阅图书、上机、洗澡、医疗、超市购物、自助缴费等活动只需一张卡轻松完成,提升了学校各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并且,校园卡消费需要账户密码,一旦丢失只需及时挂失,并不会带来像现金被偷被捡后随意消费的危险,具有高强度的安全性。
3.2 吸引集中学生在校消费
一方面可以在一卡通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建立一张积分表实施消费积分兑换优惠功能,运用校园卡积分换利吸引学生新鲜感在校消费,降低学生去校外不卫生摊点吃饭威胁健康度;另一方面,一卡通的多功能消费系统可以给不能随时携带现金的同学带来便利,也使学校吸收集中了大量资金用于校园流通。
3.3 合理控制教学成本
具备一卡多用及数据共享功能的一卡通,让校园师生减少办理和发放多种证卡工作的时间,有效的节省了办理证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系统还具备自助缴费、控水控电、门禁等智能功能,对代替部分人工管理,减轻部分部门工作压力,节约资源起到巨大的作用。
3.4 降低财务管理误差
系统为学校各部门大规模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创建了信息共享环境,使校务管理中的相关操作程序得到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得到了统一监管。通过一卡通可直接将校园内各种费用的缴纳直接划转目标财务账户中,避免了人工收取的误差和服务费的支付。
3.5 集中经费避免资金外流
校园一卡通通过结算功能将所有的收费都相对集中在一卡通管理账户中,校园消费的原有模式得到改变。通过一卡通实现学生的奖学、助学、补助金的发放,避免了资金外流。这些圈存的资金沉淀有利于学校对资金调控能力的整体加强,使得紧张的经费问题得到缓解。
4 校园一卡通系统实施中的问题及管理
4.1 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校目前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进展速度空前,但系统应用管理方面上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高校随着卡应用的快速发展,也逐步建立起各自的卡应用系统。而由于采用的技术与规范不统一,造成各应用系统不兼容,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局面。
2)出于经费限制,院校只允许一家银行插足运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容易受该银行管理或技术的影响,系统的推广使用难以进行。并且校园卡的适用范围大多局限于本校,对于离开学校或毕业生,校园卡就失去了其原有和后续价值。
3)由于一卡通系统的记帐体系包括卡账户和库帐户两处,而一旦两个账户不同步扣款无法及时写卡,容易产生账户透支的状况。因此需要达到卡、库账户同步,就一定要随处安装读卡机参与每次交易的支付。读卡机在各个场所都安装,必然带来资金巨大、管理成本扩大的问题。现行的卡片加读卡机的的交易方式严重压制了一卡通拓展电子交易功能。
4)各学校在探讨一卡通实施过程中,纷纷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集中化的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在运行上产生冲突。解决权力集中化将导致的最大化职权问题及新旧部门之间的冲突,迫在眉睫。
5)每届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们的校园卡就得面临注销,卡内余额退还的状况。这就带来几大问题:一个是大量注销卡的工作任务繁忙,一个是卡片注销后的难以利用的资源浪费,还有就是卡内余额是否能发放到每个毕业生手上不得而知。
4.2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管理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方案设计是前期的重点方向。然而要想系统发挥最理想的功能,光有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是不够的,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一卡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机构将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该中心从前期系统功能的规划、设计方案、运行实施到最后的查验到运行中系统的日常维护,资金结算及扩展功能都全方位的参与进来。并且负责办卡、挂失、转账、结算等一系列有关一卡通规章制度的起草方案。匹配相应的管理软件,实现“一卡在手,校园全有”。尤其在每年新生报道的同时就将注册好的校园卡交于新生手中,带领新生利用配置完善的一卡通完成报到注册、交费、就餐、消费等全部工作。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5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前景
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本平台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应建立并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来解决在信息处理中存在的数据冗余、异构、重复管理等问题,结合身份证系统,衔接医疗、保险等社会系统,让校园一卡通的双重功能――“钱币、其他卡都可被一卡通取代”得以实现,真正做到“一卡走遍校园”。作为新兴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其未来发展前景是:
1)形成校园统一管理平台,对教育信息统一标准,促进信息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智能化用户终端、集中化结算管理。
2)进行电子收缴费用在全校的统一管理,避免费用多杂导致的管理混乱结局。
3)以校园卡一卡代多卡,实现身份认证功能,校园管理做到以人为本。
4)连接一卡通系统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一卡通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便于相关管理部门获取基本信息,宏观把握数据,提升各部门服务与决策的科学度管理效率。
5)对接一卡通与银行系统,将校园卡圈存于银行存款,广大师生可通过银行享受金融级别自助式服务。
6)由于一卡通系统存在脱机使用的状况,我们可以开发存储类应用卡片或无卡交易,避免为了卡、库账户数据同步而安装读卡机的巨大耗资和人员管理浪费。
未来美好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将是“一卡通校园”。“校园一卡通”工程采集的信息为今后各类数据的全面采集奠定基础。
6 总结
本文从文章从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必要性、设计总体规划、运行模式、系统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应用管理几个方面论述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施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展望了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前景。校园一卡通的构设涉及到学校的多个层面。开展创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内部因素看,是满足高校实现科学、规范发展的需要。便于各部门全面整合与管理信息,使得高校经济秩序规范化,管理人性化,师生生活现代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王春雁,朱文英,2004年-2005年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5(5):6-7.
[2] 孙小权,邹丽英.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方案设计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3(3):29-31.
[3] 张升平.数字化校园之校园一卡通的建设[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56-59.
一、问题提出
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行的完全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一大亮点,是由原来的封闭和半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迈进的一大步。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显著特点,受到国内外各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实施学分制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材多样化需求的有效办法。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但学分制这一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教学管理制度真能很好地实现本土化吗?笔者带着这一问题调查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情况,并找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最后提出改进学分制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设计了2种调查问卷,对高职大一、大二、大三的200名学生和50名专职教师进行了调查。2种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问卷2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为避免问题过于分散,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但为了防止问卷设计有偏颇,限制了调查者的思维,遗漏重要问题,每份问卷备有相应的开放式问题,相关内容见下表:
三、学分制对高职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学分制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统计中发现,自调查学校实施学分制以来,学生对教师满意率以4%增长。学分制改革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86%的教师认为学生选择教师会对任课教师产生压力,其中19%的教师认为会有很大压力;同时,有84%的教师认为实行学分制后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感到很紧迫。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可以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选课制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教师也可以开设不同的课程,学生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如果选课的学生达不到一定的数量,那么该门课程就会取消。选修课程既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要求一定的趣味性,还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喜欢内容新颖,风趣幽默的课程,就会淘汰那些内容陈旧乏味的课程。这就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这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和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自己选择课程学习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仅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75%的教师认为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25%的教师认为学分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帮助。学分制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各类学生的学习得到了保障,满足不同类型同学的多层次需求。
3.学生通过选课,自我设计能力、选择能力得到提高
有92%的学生认为通过选课,自我设计能力得到提高;8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课能力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长。
四、学分制对高职课程教学的消极影响
然而学分制又像一把“双刃剑”,它给学生、教师、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学分制给教师的教、学生的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1.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课时,大多只凭个人兴趣去选课,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生则把精力放在感兴趣的选修课上而忽视了专业课、基础课的学习。由于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学生会避难选易,专门选择较容易得分的课程来“凑学分”;还有的为了赶时髦,一味追求适用于当前市场的课程,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甚至还有学生以老师是否宽松,考核是否容易过关为标准去选课。
调查显示:对于选课依据,50%的学生选择依据兴趣或避难选易;18.3%的学生依据知识结构选课;15.7%的学生根据将来的职业需要选课;还有7%的学生以其他东西作为选课依据。只有10%的同学能综合考虑兴趣、知识结构、以及将来的职业需要。从对任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41.9%的教师认为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不合理,需要指导。59.1%的教师认为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非常不合理,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的了解往往不够。
2.备选科目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在封闭式问题“你认为学校推荐的教学计划学分分配是否合理”中,有62.4%的同学认为在学校推荐的教学计划中必修课所占学分太多,这样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之后,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选修其他课程,使自主选课无法落到实处。许多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选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56.3%的教师觉得“目前教学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方面的问题。这其中涉及排课时间不合理,必修课、选修课时间冲突,一周中忙闲不均,中午休息时间过短,实践类课程设置太少,通识性培养平台课太少,专业课太多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专业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较少,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小。
3.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增加
学分制的实施使不同专业的或不同行政班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学班上课,且人数一般有较多,这就加大了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由于学生的专业差距,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难度。从行政班到教学班,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教学班的授课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尤其是任意选修课,很难认全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平时课的成绩难以打分,加上学生易集堆,难管理。
4.学校提供的选课信息不详细
学校提供的课程信息和任课教师的信息对于学生选课来说就尤为重要。但多数时候,只提供了简单的信息介绍,没有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习该课程应具有哪些知识准备等比较详细的解释,学校也没有专门要求导师在选课前去组织学生就这方面进行学习。
五、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顺利实施学分制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讲,学分制改革力图打破传统的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人才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学年制,转向实行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这不仅仅是一次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变革,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学分制的实行需要一个开放的教育理念,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总之,推行学分制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选择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自主,这是把学术自主的原则贯彻到大学的学术群体最基层的表现,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师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平等交流与沟通[1]。在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应该只是学分制改革的参与者,而更应该成为推动者。既然如此,那么,迅速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教师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教改中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应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当务之急[2]。
2.构建灵活柔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的调整、教育内容的更新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学分制能否顺利实行,至关重要的是能否制订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我们要突破以往统一的培养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的固定模式。“把过去按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改为按学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想,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学分制下高职课程体系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递进性和选择性相结合。(2)刚性和柔性相结合。(3)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
3.提高选修课程比重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的自由,也是目前世界教育的一个趋势。
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也缺少时间和精力去选学,影响到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选修课的设置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新理念;常规;管理;师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17-01
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很大成果,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但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一节老师的‘独唱音乐会’变成‘合唱音乐会’。”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利用工具学习的能力。教育要和学生的幸福、未来、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1、我校根据实际制定并实行了“精细化封闭式”常规管理模式。在这一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学校特制定了中午“每天一小时”的作业时间,这时同样有教师管理,组织学生进教室做作业、预习、复习,不在楼道或操场上打闹,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2、为了更好地加强班级管理,学校实行了“班务讲评”活动。利用每天课间操后的5分钟时间,班主任和班辅导组织班干部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日讲评活动。对上一日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反应给教师和本班学生,并及时得到改正。这项活动的好处是“当日事当日毕”,不留后遗症。
3、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组织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兴趣小组”并且制定了《课外兴趣小组实施方案》。每位辅导教师都有教案,活动有记录。此项活动的开展,活跃、丰富、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
4、为了适应本学期推广的“和谐互助”式教学模式,学校又对作息时间做了调整,在下午第二节课后又加了一节自习课,本节课由专人管理,负责预习第二天需要上的课,列出提纲、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为正常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二、抓教学常规检查促发展
我们学校在常规检查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检查促提高,在教学常规六个环节的检查中我们以科任教师自查,科组长组织互查,教务处组织抽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师每学期两次的自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组长组织的互查能通过检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教务处的抽查能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能力,为校长调控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我们的检查形式多样,有抽查学生作业,有随堂听课,有召开学生座谈会,我们检查目标明确,注重实效,在检查中做到公平、合理,检查也完全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不是挑老师的毛病,教师很乐意接受我们的检查,有利于校园的和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立足于校内交流的师资培训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样,是学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研究生专门设立学术奖项,是鼓励研究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的有效措施。在设立激励机制时要多设立一些特色项目,以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激发研究生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和创造力。
一、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教学态度、品德素养进行定性评价,实行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构建研究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包括听课、递交作业、自学能力、交流与沟通、小论文、课程考试等各个环节,打破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灵活运用口试、笔试、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实行研究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学院评价相结合。
(3)构建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对学院研究生教学投入、师资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实行学院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二、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管理
双导师制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集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双导师制不仅有校内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来担任职业导师。校内外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实践,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培养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等;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工作。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校外导师还会就工作中的问题给予研究生及时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师生形成一个互利共荣的创新团队,与实践单位一起构建创新平台。
三、在理顺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团结的层次监督管理体制
所谓严格管理,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严字当头,敢于管理。这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学校主管建立起层级责任的监督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要发挥监督系统的作用,除了明确该系统各自具体要素的内容及构成的相互联系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证各层次管理能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由质量管理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和指挥中枢作用;监控督导系统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落实和执行;信息反馈系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各系统通过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组织等的有机运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作者单位:万昆东北电力大学
袁宏波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管理问题;创新策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信息交流途经的逐渐多样化发展。管理是对有用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特定的组织目标服务的具体动态活动,对图书馆的管理活动需要对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我国校园图书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形成传统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想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坚持走管理创新之路,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一、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图书馆建设是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的,但是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却总是差强人意,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思想过于根深蒂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图书馆的传统管理理念主要在于对书本的整理以及对图书过于珍藏,而导致图书馆的资源无法的到充分利用,学习关于图书馆资源的管理过于将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放在馆藏数目以及资料内容等方面的管理,传统的学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是以学生为主的,学校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读者而制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规定下合理利用图书资源,学校对学生使用图书的细节问题要求比较多,有许多细致的规定,因此对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造成了一些障碍,图书馆资源的补给和设置没有以学生们的需求为主,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没有加强学生们的图书使用状况调查,容易造成图书资源过于闲置,而学生对需要的资源又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
(二)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管理主要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国家对学校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具体只是协调和监督,为高校的图书馆提供具体财政支持。而我国学校图书馆使用多元化行政管理机制,缺乏总体上对学校图书馆的具体职能协调和分工,学校图书馆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容易造成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不够规范和标准,我国学校图书馆在业务管理中,由于自身没有严格执行已有的国家标准和管理文件要求,就会对学校图书文献的共建共享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我国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财政体制由于来自不同部门的财政拨款管理,容易造成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出现重复建设和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无法得到保障的现象,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造成阻碍。
二、学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一)图书馆管理思想观念创新
我国传统的校园图书馆管理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下,已经无法适应。在信息化社会的指引下我国学校图书馆开始逐渐进行必要的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从图书馆的管理思想理念加以创新,在互联网发展不断迅猛的时代,学校对图书馆的管理需要不断重视,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建立,学校图书馆管理需要冲破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根据学校图书馆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内容,对学习哦啊图书馆发展制定正确的创新策略,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图书馆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和完善。
(二)促进图书馆管理战略创新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我国学校图书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需要加强战略管理,促进自身能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图书馆管理战略目标。对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管理人员需要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积极关注社会新的动态信息,保持着关于图书馆管理新的思维方式,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发散自身思维,对管理方面不断设计新的战略方案,使学校图书馆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而提供图书资源,不断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三)图书馆组织机制创新策略
图书馆组织机制是图书馆管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制采用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管理,其中,图书馆组织机制具有一定的机械的和永久性的结构特点,但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机构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也无法适应适应新的技术管理要求。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无处不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组织机制已经逐渐表现出动态特征,图书馆组织机制的重要职能逐渐体现出学校图书馆管理不断向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四)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创新
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而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发展所关注的关键因素,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主题是人,关于管理策略的各个方面的制定都容易受到管理人员素养方面的影响,管理方案的制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需要对管理方案根据时代的要求逐渐创新和完善,社会发展要求学习学校图书馆实施“人本管理”,不仅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需要对图书资源进行完善,同时也需要对图书管理人员有效培养,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全面发展,树立创新观念,将管理的一定实践经验逐步运用到管理策略的制定中,不断优化图书馆管理部门的结构,关注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优化学校图书馆管理队伍,以此加强提高学校图书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我国学校图书馆由于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不断收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促使学校图书馆的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学校图书馆只有加强自身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及时展的要求而进行职能完善,逐渐对图书馆管理机制完善,对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图书馆管理观念,从而逐渐促进我国学校图书馆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冀晔.图书馆管理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技展望,2014,(23):145.
[2]郑伟.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
一、网络信息公开概述
(一)信息的资源属性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公共管理方面,信息搜集、加工、转换的过程构成了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行为,具体来说,首先行政人员研究相关信息,进而对行政决策目标进行制定;其次,形成人员从相关信息出发,对决策方式进行拟定和选择;再次,根据信息反应情况,对行政决定方案的适时进行监控;最后,利用信息对决策效果进行检验。
(二)高校信息公开的概念
信息公开中的公开具有不加隐蔽和使秘密公开化双重含义。高校信息公开则是指高等院校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公开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信息。基于网路信息公开的高校管理优化措施,其中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信息公开的主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公开的对象;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是公开的内容。网络信息公开则是要求公开的形式是网络,这种公开方式消除了信息公开的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是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
二、网络信息公开视角下完善高校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信息,优化管理体制
以最终公开为目标的规范的有关高效管理过程和结果信息是优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优化保障机制、反馈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决策机制是优化高校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在管理决策机制的优化方面,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门类的逐渐增多促使管理成本和难度在更多的专门知识和信息作用下不断增大,由于不同的管理目标存在于高校内部不同层级中,高校要想实现科学高效的关键就必须将管理重心向下移动,让更多人更加有针对性的接收管理信息,使学校和院系的重大事物决策中引入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学院通过履行相关职责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在优化协调机制方面,高校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高校管理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应当确保各方的有效协调沟通,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学术、学生日常行为、后勤保障服务的有序进行,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院行政领导、学校之间建立有效地协调沟通机制为前提。
(二)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陈旧的高度集权和统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需求。信息流的不断更新是新形势、新环境的重要特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实时发生,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公开要求。动态化的管理取决于动态化的信息,信息时效性的实现以动态化的管理为条件。所以高校应当对以信息流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进行建立健全,改变传统登记下的线性工作为并行工作,用各部门协同工作代替传统的部门单独工作。开放性是这个过程的特点,高校在管理上趋于社会化和开放化是整个过程信息开放的要求。高校要想实现在民族文化发展、国际交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应当从深度和广度上向社会开放。
(三)对组织层级结构进行更新
对管理层进行优化是高校整合信息、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传统的高校组织机构的形态是以权力为中心的金字塔,组织中纵向直线传播知识和信息,过多的层级设置严重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加之封闭式管理模式长期影响知识的流动,被资源独占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高校并没有在知识中纳入思维模式、教学方法、文化精神等共享知识,使得这些内容的传递被人为割裂,知识的整体性联系严重不足。管理扁平化需要电子管理的加入,学校各部门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相连,大大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能动性。与此同时对组织单元进行设置时,需将专业人才和信息技术作为有效手段,采用授权和分权交叉管理的方式,促进单元工作能力的提升。
(四)变革理念,创新管理制度
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应不同的高校管理理念,随着子政务的发展和更近一步的网络信息公开,教职工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系统成为高校信息系统的本质。高校只有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才能够获得公众的支持。因此高校需要同社会形成适应当前形势的新型关系,不然会被其他机构取代而被最终淘汰。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以长期的眼光审视以信息建设为主体发展规划,促进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实现。基层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则应当对公开信息进行有效地利用,并且做出及时反馈和调整。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信息透明、过程规范、程序公开要求也日益高涨。由此可见高效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公开背景下的高校网络信息公开。
关键词: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64-02
近几年来,尽管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职学校发展的很好的政策,但中职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很多中职学校举步维艰,度日如年。个中缘由有的是外部原因,客观的讲也有我们中职学校内部原因。如何把有限的招得进的学生留得住、管得好、教得优、分得出,是我们全体中职人应当做好的功课。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说过:“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等于少办几所监狱!”可见,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从2006年开始对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拟从我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谈谈准军事化管理的涵义、缘由、现实意义、内容、实施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军事化管理的涵义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是指以军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为蓝本,参照中国人民的有关条令、条例,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施接近或相当于军人的规范和标准的一种管理模式。准军事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内容更规范,标准更高、效果更好。在中职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手段,目的是通过教育管理,让中职学生学知识、强技能、练举止、抓养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整齐划一,从而把其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缘由
1.中职学生修养较差。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言谈举止较差,大多数学生不讲文明礼貌,爱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习惯不规范。
2.中职学生心智偏弱。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本上是留守儿童,还有少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较多同学心理素质较弱,孤僻、自闭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
3.中职学生体能不强。中职学生由于初中学习压力较大或家庭困难以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强,不少女生多站一会就会因低血糖而晕倒,不少男生跑个100米也会累得气喘吁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满负荷、快节奏。
4.用人单位要求较高。用人单位挑选中职毕业生不只是看重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重身心是否健康,是否文明礼貌,是否有团体意识,是否有吃苦精神等等。
三、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准军事化管理对学生最具约束力,管理效率高,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的管理制度服务于教学工作,必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2.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准军事化管理能培养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最终提高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3.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校园秩序井井有条,上课迟到旷课的没了,睡觉玩手机的少了,认真听讲和进行实训的多了,整个校园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这是准军事化管理的真实写照。
4.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施准军事化管理能让教职工和学生树立军事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帮助学校建立军事化的校园文化,把军队管理文化融入到现代学校,用军事思想指导现代学校的管理,把学生干部打造成“将领式的军官人物”,把其他学生锻炼成“优秀士兵”式的有组织有纪律的人才,把学校转变成军校式的职业学校。以“准军事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特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办学质量,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四、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
1.纪律观念。军队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军队的管理能够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对每一个学生用军队的纪律要求其强行做到,经过一至两年的养成教育,学生要能养成遵纪守法、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
2.时间观念。中职学生时间观念淡薄,学习和生活上拖拖拉拉,通过准军事化管理要培养他们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提高时间效率。
3.吃苦精神。中职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通过军事化管理要培养学生“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吃苦精神。
4.拼搏精神。中职学生觉得前途迷茫,缺乏闯劲,不敢面对挫折,通过军事化管理要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勇于战胜“敌人”和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5.团队意识。中职学生以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通过准军事化管理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服从大局的意识。
6.质量意识。中职学生做事马虎,不认真仔细,通过军事化管理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优秀品质,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制造优质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五、准军事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1.建立制度。实施准军事化管理要统一思想,建章立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制定管理目标和奖惩方案。
2.健全组织。把教学班(40至50人)设为区队,把4至5个区队(约200名学生)设为一个中队。中队接受学校学工部门指导。
3.配备人员。在各教学班(区队)配备班主任的基础上,为每一中队配备教官一名,教官从优秀的复员退伍军人中聘任。每中队从学生中挑选一名中队长、2至3名副中队长协助教官工作。
4.调整课程。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育课调整为军体课,军体课的教学内容为队列训练、坐姿站姿训练、内务整理、军队歌曲学唱、拓展训练等。
5.安排活动。(1)实施一日生活制度。学生一日生活内容为:起床、集合跑操、内务整理、列队早餐、列队上课、列队午餐、午休、列队上课、课外活动、列队晚餐、集合训导、晚自习、就寝。(2)实施一周生活制度。在一日生活制度基础上,成立国旗班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周教唱一首红歌,每周举行两次主题班会,每周观看一部励志电影。(3)实施一月生活制度。在一周生活制度基础上,每月举办一次演讲比赛或歌咏比赛或歌舞晚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到寓教于乐。
6.严格考核。针对期初制定的目标责任和考核方案,每日进行考核,每周进行排名,每月进行汇总结账,实施奖惩,每学期进行总评,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教官与班主任职责分工问题。由于对学生实施的是班主任和教官的双头管理,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情况,一定要在合理分工的同时,强调班主任和教官的团结协作。
2.教官自身素质与现实要求的矛盾问题。由于教官来自复员退伍军人,文化素质较低,政治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定要抓好教官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学生标准管理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系。由于是对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的是定式管理,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惰性,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中应该多加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不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