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安全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数2.1亿,幼儿园在园儿童2200万,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还有40万至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呈现出易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不仅给受伤害的学生、学生的家长造成身体和精神创伤,也会使学校和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未成年人年龄幼小,遭受的伤害后果可能对其终身产生严重的影响。巨额的赔偿费用常常令学校难以承受,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可能受到影响。更加让人忧虑的是,家长和学校对于校园伤害事件过度反应,出于安全起见,学校会尽量减少可能发生伤害的集体活动。一些学校对社会实践甚至体育课也谈虎色变,下一代的体质问题令人担忧。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已经事关到下一代的全面发展,事关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成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依法治教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管理应引入保险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依法治教。面对校园安全风险,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是,要借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校园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责任保险针对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提供风险保障。作为一种分散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风险的市场机制,责任保险是保障依法治国落实的重要措施,正是因为有了责任保险,才保证了大量侵权事故的妥善解决,维护了民事法律制度权威的需要。
三、保险机制参与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针对学校安全的形势和实际,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安全领域专家、保险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安全管理办法和措施不断付诸实施,校园安全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校园风险呈上升趋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提供校园责任风险保障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根据其相关数据回顾,2004年到2014年,校园方责任保险为学校承担风险保障从1万亿元增至10万亿元,年均案件数从2.9万件增至6万件,赔款总额从0.4亿元增至4.8亿元,赔付率水平从45.7%升至6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天全国校园风险事件超过160起,近年来案均赔款大幅上升。二是校园事故赔偿标准有待完善。目前,在处理校园伤害案件中,学生家长提出的索赔金额的额度越来越高,不仅超出了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限额,也超过了最高法院颁布的人伤赔偿标准。《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侵权责任法》都明确指出,幼儿园、学校只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责任认定参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但在实际执行中,为降低社会不良影响,学校常常选择承担扩大的责任,增加了纠纷处理的随意性。从依法治教的视角出发来看,这种做法阻碍了赔偿标准的建立,实质上牺牲了学校的利益,有违社会的公平,不利于学校、学生、家长法制意识的形成。
四、完善校园安全风险保障体系的思考
(一)加快完善校园安全立法
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校园风险事故认定提供了标准,但对校园事件处理上,办法缺乏上层的法律依据。建议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改革、细化、完善,将校园风险管理上升到法规层面,更有利于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同时建议扩大校园类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鼓励高校、幼儿园、私立学校、培训机构也应当投保校园类责任保险,并对保费来源、保障范围、保障程度、政府补贴等做明确规定。
(二)加强完善保险保障体制建设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推动了校园责任保险的发展,在校园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上产生巨大影响。但随着社会发展、校园风险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的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建议:一是保费和保险责任限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保费与赔付率水平应相适应;二是根据风险因素的变化,建立完善的责任保险产品体系,向学校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更好地保障学校、学生风险,进一步发挥校园方责任保险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三)加大校园风险防范体系投入
关键词:高校 安全风险 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目前高校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但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安全管理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懈努力,完全杜绝安全事件发生不太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一、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
1.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
进入大学后,全新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环境带来的适应问题,之后又面临经济的、学习的甚至预期的就业等种种压力,这样一部分同学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如果自身不能很好调适,又得不到学校、老师等外部关怀,就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甚至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安全事件。
2.网络引发的安全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对高校学生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使大量不良的黄色、暴力等信息充斥集中,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严重伤害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自残或者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开展各种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盗窃等造成大学生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3.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高校学生和设施密度不断增大,特别是部分高校老旧建筑物多,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和防火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高校消防制度宣传贯不力,管理不到位,师生消防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宿舍内违规用电,私拉乱接电源,乱丢烟头等导致近年来我国高校火灾事故频发,更有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4名女生被迫跳楼身亡的惨剧。校园里学生公寓和礼堂、会场、食堂、超市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食品安全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高校食堂由社会力量承包,社会餐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食品品质、安全和卫生状况有所下降,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1](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另外当前高校周边有许多大排档、小饭馆、街边烧烤、小食摊点,这些摊点、饭馆规模较小,经营不正规,甚至没有正规执照,没有为了降低成本,以劣充优,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隐患重重。
5.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招,高校校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校内各种车辆均有通行,许多高校门口就是主干道,车流量大,特别是一些郊区的高校,周围交通状况更为复杂,学生为采购物品、休闲或其它消费,常常出入校门时要穿越交通要道,若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设施不到位,也常常酿成严重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
6.治安安全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治安问题和校园周边治安问题。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道德水准、性格差异等,常发生矛盾引起冲突甚至打架斗殴。还有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另外校外人员入内盗窃、行凶抢劫以及诈骗等刑事案件亦时有发生。现在的大学校园,尤其是新校区,大都是城乡结合部,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同时校园周边还形成了不少私营网吧、小饭店、个体的出租房等,这些地方往往也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件常发生的地方。
7、政治安全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就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得主要拉拢腐蚀的对象[2]。西方思潮、价值观和宗教的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动摇、价值观扭曲,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的帮手,开展非法集会、间谍等破坏活动,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
8、因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自我意识较强,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理解和处理问题易片面冲动。学校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或引发安全问题,如公寓管理、水电供应安全、食品安全、餐饮供应的质量和价格等,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摩擦,如处理不当,亦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甚至酿成影响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校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不少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少,高校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从而暴漏当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制的问题,高校缺乏一个有效的对学生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指挥与协调的平台-安全风险管理体系[3]。如何建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梳理现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制定好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体系[3]。应在对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高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便于执行的安全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制度、请销假制度、师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和情况报告制度等安全、卫生制度,制定和完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使安全安全首先有制度保证。
2.明确划分安全责任
高校内部的每个部门、岗位都要有安全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编织严密的安全责任网络,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签订《学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包括与学生安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和人员,设立科学的安全评估和奖惩机制,并加大、宣传和考核力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营造全员安全观念,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全基本建设,提供可靠硬件保障
一要加大安全投入,要按照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要求和相关文件规定,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大校园监控探头、监控摄像机等各项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要加强安全保卫部门的机构建设、职责完善、人员与设备的配备,积极协调当地公安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确保人防、物防、技防的顺利建设,从而从硬件上保证学校的安全。
4.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力量,做到宣传舆论到位,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考核,加强师生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高校保卫部门要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管理业务上的指导,引导师生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具有文化专长的教师发动起来,参加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如担任社团指导,开设讲座等,不断提高师生的业务素质和组织能力,提高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让“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5.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质。
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安保队伍、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使他们懂安全、熟知识、掌技能;二要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以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师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三要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教育的手段,包括日常教育、文化活动、舆论宣传、讲座等,特别是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中,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还要做好学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队伍;四要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6.建立校园维稳机制,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等活动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网络上的动向,防止学生相信或者通过网络传谣、进行敌对活动等网络政治安全事件的发生;三要搭建维稳平台,制定维稳工作预案,确保“”敏感期等的校园政治稳定和学校无群体闹事事件。
7.加强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制定科学应急响应预案
7.1完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及时识别危险源
7.1.1学生报到后应立即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新生心理普查、入校体检等手段对全体新生进行摸底排查,初步确定家庭困难、家庭变故(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少数民族、心理可能存在缺陷、身体缺陷或者患有疾病的学生名单,初步建立起特殊学生信息档案[4]。之后,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的观察、了解,对特殊学生名单和信息档案进行补充,争取建立比较完善的特殊学生信息档案暨学生风险档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7.1.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报告制度
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基层日报、二级学院周报的制度,学校的安全保卫或者学生工作部门设立专门的会议和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影响学生安全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解决。
7.1.3建立师生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和汇报机制
学校各级组织围绕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走访、调查问卷、意见信箱或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定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思想倾向和影响师生员工稳定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总结归纳、形成书面分析报告,逐层报告,及时发现影响学生安全的问题。
7.1.4在经过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之后,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学生骨干,根据各自所处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等,按照危害类别填写危险源清单上报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也可以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骨干依据设计好的安全检查表定期对校园区域和部门进行逐一检查,辨识出可能危害学生安全的各类问题,形成安全检查表。
7.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分析研讨机制
由高校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包括学校领导,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学生工作领导、专家、教师、心里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学生安全形势分析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分析从各方面汇总的学生安全信息,找出危害学生安全的隐患和危险源,评估其危害,商讨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包括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新的措施的提出、安全警示的等等。定期召开安全形势研讨会,分析研究学生面临的新的安全形势,提出解决措施。
7.3风险控制机制
7.3.1学生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将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领导和院系及基层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者,保证改正和控制措施得以及时有效的实施,并跟踪措施的实施及问题的解决效果。
7.3.2根据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的安全形势安全警示,包括夏季游泳安全警示、假期出游安全警示、政治敏感时期的维稳警示等等。
7.3.3根据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形势评估结果,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学生安全制度体系、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案等进行修正,并跟踪新制度、新方案、新方法的实施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再予以纠正。
7.3.4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做好应急演练
高校应在全面评价学生面临的潜在的安全事故风险和应急响应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科学制定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简明实用,便于操作,针对性强,切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同时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测试预案的效果,不断修正,并让广大师生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
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将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规避和控制学生安全风险,对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71.
[2]孔德瑞. 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教育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2011.
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法制化进程
1.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新途径。把践行科学发展观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学校、学生在伤害事故中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
二、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着力建设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2.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参与意识。大力推广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集体和首批“市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的创建经验,引导学校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创建工作要求,深刻领会“平安和谐校园”内涵,将平安、和谐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落脚点,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学校创建工作质量。
3.继续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评估工作。按照《省中小学校平安和谐校园创建评估方案》的评估标准及要求,结合创建工作实际情况,年终评选第二批“区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及首批“区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并推选市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
三、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切实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4.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增强自救自护能力。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措施,建立安全预警机制,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有针对性的编制与预案相配套的操作手册,使应急预案更加具体、规范、体现可操作性。要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师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5.落实学校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拓宽安全培训的覆盖面,大力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程,利用各种方式,将党和政府在安全工作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传达贯彻到基层,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上半年组织一次学校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营造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要扎扎实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
四、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三项建设”,积极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6.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管理队伍“三项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安全工作法制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安全管理队伍。
7.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化“平安畅通校园”工作,坚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对校园周边环境中突出问题、多发事件要建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1+4”联合管理机制,紧紧依靠公安、城管、交警、街道等部门,对校园周边存在的不法摊点、占道经营、非法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黑校车、交通秩序等进行综合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继续开展好警校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与辖区派出所及学校所属街道社区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一些涉及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整治的实际问题。
8.积极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适时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学生宿舍、食堂、微机室、图书馆、会议室、实验室等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杜绝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食物中毒、燃气中毒、危化品、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发生。
9.做好中小学易燃易爆危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处置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学校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详细登记实验仪器及试剂使用情况,涉及安全问题的试剂实行专人管理,对过期危险化学用品要按照规定做好清理报废工作。
10.积极开展反主题教育活动。要在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中,继续深入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反警示教育活动,配合市教育局做好反调研活动。
五、进一步完善教育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开展
11.监督、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做好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的理赔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及家长利益。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和学平险的重大意义,增强学校及家长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积极参加投保,努力营造安全教育与责任保险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六、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信息报告制度
12.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按照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严格履行职责,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管理和检查督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关键词:和谐平安校园 高校 保卫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8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招生规模、占地面积、专业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各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也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是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又是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根据各高校面临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抓好两项建设、坚持三项制度、学会四条腿走路、关注五个问题来进行。
一、和谐平安校园需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构建
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办好让人民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的高等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随着党的十“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理念的提出,高校保卫干部应当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情况及时转变观念,坚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为目标,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营造良好育人风气”的主题。
二、规章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两项建设”
为确保和谐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顺利实施,保证工作的细致化、刚性化、制度化,必须抓好规章制度和干部队伍两项建设。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信息监测管理办法》、《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大型集会管理办法》、《宣传品及摆摊设点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同时,学校应统筹全局,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园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对各单位进行考核评比,以提高全校各单位认真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全面落实。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保卫干部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保卫干部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应配备各类专业人员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是强化保卫干部知识结构:由于学校学科多样性和学生复杂性的特点,保卫干部的组成应兼顾各种学历、专业、技能的人群;三是强化保卫干部智能结构。保卫干部统筹管理学校的校园安全,其领导和工作人员应具备组织决策能力、综合分析等多方面能力,从而优化保卫干部的群体智能;四是优化保卫干部年龄结构: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应是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旺盛精力组成的工作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应建立以中年为主的橄榄型结构。
三、坚持“三项制度”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核心
科学、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基础保证,而各项规章制度功效的发挥更有赖于制度的实行。为此,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构建核心在于日常校园安全工作的管理中应坚持“三项制度”的落实。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校园值班制度,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应严格落实并规范本部门的值班制度,做到事前加强预防、事中紧急处置、事后及时反馈。同时,保卫处应统筹全校的校园安全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和一般干部共负责的值班制度。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经验总结和工作部署。第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保卫工作的学习制度。为了进一步确保平安校园工作建设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保卫人员的思想理论及业务素质,保卫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学习,可以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导读与讨论分享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专题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从而提高保卫干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技能。
四、抓好“四条腿走路”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
“众人拾柴火焰高”,构建和谐平安校园除了发挥保卫处的力量以外,学校职能部门、保卫公司、学生社团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群策群力。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主体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解决涉及师生的财产、人生、交通等安全的事件,保卫处应跟师生所属学院安全责任人及一线工作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协同配合处理相关事件。同时,保卫处还应跟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国资处、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保安公司的安保力度。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必须充分发挥安保人员的能动性,要求他们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对校园进行巡逻检查,并制订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再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发挥学生社团的参与性。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保卫处要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参与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活动中来,引导他们身体力行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共建和谐平安的校园文化。第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学校要主动与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政府部门联系,不定期召开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会,便于及时、有效、快捷地处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问题。
五、关注“五个问题”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着力点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关注校内交通安全、防火与防盗问题、分级负责制、特殊群体以及突发事件等五个问题。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关注校内交通安全。大学校园多为开放式园区,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校园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加之多数学生校园内交通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校园交通事故频发。针对此现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教育;二是加强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出校园的管理。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的防火防范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另一方面要积极联合属地公安消防部门以及职能部门开展防火安全教育,向广大师生普及消防知识。第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务必落实分级责任制。校园安全实行学校统筹、各级部门负责落实的制度,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精神,对校园安全工作真抓实干。第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注意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对身体、心理、感情、家庭、学习等存在问题的师生的关注和管理;二是加强对校外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谋取师生利益的人员进行监控。第五,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加强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当今社会日趋变化,有关师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学校应逐步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是要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二是要加强校园巡查密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与政府、公安及学校综合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四是保卫干部要努力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方式快速、稳妥地处理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学校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切实保障校园师生的安全是核心工作,贯彻落实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基础。作为学校的安保部门其安保工作任重道远,除了在做好日常的校园安保工作以外,学校安保部门及其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更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拓宽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技能。一是要强化和谐平安校园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加强和谐平安校园的安全管理,建立和规范校园安全工作机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三是要建立责任意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防控体系,力求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责任抓防范、协防抓合力”,从而来全面提升学校的安全防范水平,努力营造一个教育有方、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安全稳定的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晓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保障创建和谐平安校园[J].宜春学院,2005.6
[2] 任红印.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校园[J].管理工程师,2012(12)
[3] 马强.高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4(1)
[4] 张瑞英.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平安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5] 魏向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措施[J].河南教育(高教),2014(2)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问题;对策;保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明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国务院2015—2016年连续两年分别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内容之一[1-2],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指出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以下简称食责险)试点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并对地方提出开展试点的工作原则与要求[3],可以说,食责险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然而,对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下简称食品企业)和保险公司来说,推广食责险制度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试点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认真探讨并研究解决。
1概述
1.1国际代表性推行模式
食责险是国际上处理食品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作为产品责任保险的一种,并适用产品责任和产品责任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总体上可分为强制与非强制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作为政府福利保障补充的食责险、与惩罚性赔偿相配合的食责险以及与政府监管职责相结合的企业团体保险。我国台湾是目前唯一强制实施食责险的地区,要求持有营利事业登记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购买产品责任保险,并且规定了最低保额。美国虽未采取强制手段,但由于产品责任法律完善,严格的食品召回和“一人诉讼,所有受害者同等收益”等惩罚性民事责任赔偿等制度使企业违法成本高昂,食品经营企业从规避自身风险角度会要求供货商提品责任保险保单,生产企业为转移风险也会主动投保,因而投保率非常高。欧盟国家实行的是包括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产品召回和污染险等在内的组合保险,产品责任保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尽管未强制要求,但由于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和高效的责任追究体系,以及消费者强烈的法律和维权意识,食品企业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食品污染或召回等责任风险,往往会自愿投保,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4-6]。
1.2我国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我国大陆责任保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公众安全责任保险,但不久即因“弊多利少,副作用大”而停止实施。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国内各保险公司相继在责任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在经营中仍存在业务规模小、发展缓慢等问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极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7]。我国食责险最早出现在1986年,但此后一直发展缓慢[8]。虽然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保险公司也适时开展了食责险业务,但由于产品侵权责任配套法律法规未健全,以及食品安全事故责任鉴定困难、分摊不明确等因素,一些发生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但无参保的企业一跑了之或是关门大吉,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最终由事发地政府“埋单”。正是由于这种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企业的参保热情,加上食责险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责险的发展。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国内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在食责险领域进行了初步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产品设计和推广面临重重障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推广的市场条件尚有待培育[9-12]。在广东,目前约有超过10家的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相关业务,除独立的食责险外,部分公司的产品责任险等综合责任险种也包含了食品安全责任。参保的主体是外资(上级集团统一购买)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购买的主要是境外财险公司的产品,食责险包含于产品责任险中。
2推行食责险的利弊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推行食责险的利与弊
2.1.1推行食责险的意义食责险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和先行赔付功能,起到“社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及时解决保险责任事故中受害者的医疗救治问题,提高事故的救助水平,并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化解事故可能引起的矛盾和民事责任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能避免政府直接为违法企业“兜底”,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控制承保风险,通过其法律责任和风险管理专家团队为参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控等防损服务,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减轻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压力。再一方面,食责险的风险共担功能有利于分散和转移企业因生产经营客观失误造成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减轻赔付压力[13],利于保障正常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避免因偶然的失误和事故而导致倒闭破产。
2.1.2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之一是企业道德风险上升,保险的风险转移作用很可能助长部分食品企业滋生侥幸心理,错误地将食责险作为逃避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护身符”,认为出了问题有保险公司理赔,责任意识削弱,更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管理,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隐患增加或导致发生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导致企业道德底线下降,在利益驱动下无视其社会责任,铤而走险大胆违法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14]。
2.2试点过程存在的问题
2.2.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参保积极性不高食品企业普遍缺乏参保动力。一是由于责任险不同于财产险或车险,其作用不一定在短时间内体现,且保障的是食品消费者的权益而非企业自身的直接利益,一定程度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由于食责险开展时间不长,宣传及引导力度不够,社会公众知晓度低,许多食品企业一方面对该险种的费率和理赔情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通过保险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不强,没认识到通过保险可避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因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而受到破坏,大型企业认为自身出险率低,而中小企业则认为盈利微薄,均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为未知的风险购买保险而增加经营成本[11-12],主动参保积极性不高。
2.2.2保险产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对食品企业的吸引力食责险作为平等自愿和双向选择的一种商业保险,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各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定位设计,目前相关业务由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展,缺乏顶层设计,与其他责任保险一样存在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7],有待改进和创新。例如各公司现有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与理赔标准不统一,保障的范围与程度不一致,保险责任、索赔时效以及责任认定标准等设定不合理,与各类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差距较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条款偏重保险公司利益,对参保人约束多而对自身义务规定少[12],保障范围偏小,免责条款偏多,保险费率偏高,对食品企业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产品推广;理赔流程设置不合理,理赔服务不到位,不利于促进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处理。
2.2.3缺乏强有力的推行手段,积极作用未能发挥和体现作为依法鼓励参加的险种,目前的推广尚处于探索阶段,食品监管部门一来缺乏强制推行的依据,二来担心影响企业责任心,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暂未形成有效的推动工作机制,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风险各异,行政许可及日常监管的督促引导措施也不能一刀切,缺乏强有力的推广手段和政策,多部门合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参保覆盖率偏低,且以出口产品为主,基础数据积累薄弱,远远达不到保险经营所需的大数定律要求[10],保费规模小、投保企业分散,导致保险公司缺乏加大投入、细化市场、改进产品、降低价格的动力,从而也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和体现。
3对策与建议
3.1严肃法律责任与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促企业投保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纵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均是在严厉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等基础上,辅之以完善的追溯体系、严格的产品召回和监管信息公开等制度,使食品企业违法成本高昂,迫使企业主观上为转移风险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自觉参加责任保险,通过经济杠杆客观上推动建立多方互动共赢的食品安全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责任保险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稳定阀”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助推器”,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3.2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健全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3.2.1出台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针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保险监管部门要开展专项调研,从平衡保险公司与食品企业利益、提高食品企业参保信心和利于产品推广出发,在充分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省级食责险产品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提出试点行业和领域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与赔偿参考标准及理赔服务等的原则要求,指导保险公司根据食品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改进创新符合食品行业市场需求、保障更全面的食品安全专属责任保险产品及附加险产品。
3.2.2研究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保险公司应改变以限制客户需求和自身风险控制为主的赢利方式以及依赖强制或行政手段的习惯思维,将事前的合理定价和事中的风险改善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企业的现实需要,研究细分市场目标,综合考虑食品产业特点、生产经营规模和风险等级等情况,进行产品创新,针对不同领域开发对食品企业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产品,合理设计保险条款和费率,结合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等制度,将食品企业风险等级、事故记录、赔付情况等与保险费率挂钩,并运用责任限额、免赔额等手段促使参保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3.2.3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公司要适应开展业务的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改变自身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竞争力,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优势,加大业务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食品企业参保。各食品企业可通过保险公司的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和参保,也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协助安排参保。鼓励保险经纪公司为食品企业提供经纪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统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保,形成食责险的规模效应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以及对保险公司产品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工作的监督指导,增强食责险的可操作性,规范食责险的市场秩序,确保食责险市场健康发展。
3.3采取相关激励扶持措施,建立引导推动工作机制
3.3.1纳入日常检查和年度考评内容作为鼓励参加的险种,推行初期如果单靠保险公司自主开展或食品企业自觉参保,难以有效提升保障覆盖面,必须发挥行政手段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参保。上级政府可结合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及食品安全年度考评,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试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与责任保险相结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将参保情况作为企业自身食品安全管理内容,提高食品企业参保意识,激励引导其积极参保。与此同时,要防止参保企业产生进了“保险箱”就高枕无忧的思想认识误区,要以参保为契机,借助保险的力量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主体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要防止“以保险代替监管”,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3.3.2加强风险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为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控制和社会管理功能,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加强责任风险研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风险管控与服务等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参保企业的食品安全跟踪监督和风险管理服务,指导参保企业建立风险排查与防控机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完善理赔服务制度,优化理赔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强化现场勘查,在接到涉险事故报案后,积极开展事故查勘与救助,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规范履行保险赔偿责任。对责任明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可直接对受害者先行赔付,或积极提供预付赔款,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服务方式,与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合作,为参保对象提供风险体检、风险培训、法律援助等点单式服务,并定期向政府提交阶段性风险管理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15]。
3.3.3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广模式食责险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未有现成的推广模式,各地需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出台推动食责险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财政扶持政策。各地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参保示范;探索将食责险单列或纳入校园安全责任保险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创新参保方式,对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等社会影响大、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以及小作坊等经济赔偿能力不足的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探索行业公益统保模式,有效提高食责险覆盖面。部分省市已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华市火腿行业实现保险全覆盖;台州市采取以市场为主、公益为辅助的“政企同推”参保模式;宁波市鄞州区对农村集体聚餐、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和建筑工地食堂等的“区域统保”模式;临海市通过食责险专项基金实现的“团体式投保”[15]。湖南是全省统保,郴州市更由政府统一为学校食堂购买食责险服务;四川乐山、资阳两市则是通过招投标的统保模式[16]等,收到良好成效,可供借鉴学习。
3.4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督促
3.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针对社会公众知晓度低、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的现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食责险产品、政策措施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及时公布企业参保情况,普及食责险知识,增进社会各界对食责险制度的了解,在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索赔意识的同时,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试点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4.2加强指导督促,注重总结推广各地按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创造条件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和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先行先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行业和其他小企业积极参保。上级监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指导,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并协调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推广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发挥先行地区及率先参保企业的示范作用,督促后进地区加快工作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5〕10号)[A].2015-0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6〕30号)[A].2016-05-11.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保监会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食安办〔2015〕1号)[A].2015-02-02.
[4]周磊磊.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国际模式和中国实践[J].中国保险,2014(12):28-32.
[5]张升亮,杨忠雨.欧盟与台湾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及责任保险发展的经验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29(2):74-76.
[6]卢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法学,2015(8):73-83.
[7]周宇.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09(11):133-134.
[8]辛程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7):47-48.
[9]唐金成,刘子萍.社会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6):47-51.
[10]李米娜.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全面推行的不可行性研究[J].商,2014(2):253.
[1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J].上海保险,2010(3):14-18.
[12]梁敉静.恼人的食品责任险[J].金融世界,2011,14(7):43-47.
[13]杨柳.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97-101.
[14]李凯,石李陪,仇宏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56-59.
[15]卢永福.加强规范引导推动改革创新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渐入佳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11):33-34.
一、整体情况
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后勤安全工作检查的通知》(苏教安函〔2020〕38号)文件精神,参照《江苏省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检查评估标准(2020修订版)》,结合学院安全工作实际,成立学院后勤安全工作自查小组,从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亮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1、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健全
学院成立了院长、书记任组长,分管院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自管理职责与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扎实做好学院后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坚持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后勤安全管理工作是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院在工作队伍建设、安全经费投入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
(二)落实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目标
学院严格执行《校园准入制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预防管理及应急处置预案》、《宿舍安全工作管理条例》、《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规范的信息上报机制;严格落实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建立健全后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先后制定各类安全制度近30余项。
学院坚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除了每年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和组织全院性质安全大检查,还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坚持日常安全检查、每月定期安全检查及专业检查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强过程管控,保障重点部位安全
1、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是学院各项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开展了“食堂安全生产”活动,对食堂不断投资改造,规范加工操作流程。对食品原材料采购及配送流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化了对餐具消毒、剩饭剩菜处理、食品留样、食堂后场安全管理等,并指定专人负责、专门记录,并且不断完善狠抓管理,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之路。
2、学生宿舍安全管理
学院除每天安排专门管理人员查房外,还定期组织大规模集中查房,宿舍管理员在学生宿舍宣传栏上公布学生宿舍个人卫生成绩和排名先后顺序情况,严格规范的管理保证了宿舍区的安全。定期进行全院性包括学生宿舍范围在内的消防演习,参与人数近千人次;积极开展文化建设进宿舍工作,每年举办“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宿舍文化节”,着力把学生宿舍建成大学生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
3、各类建筑物物业管理
学院根据物业外包服务管理合同,要求各区域楼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学院实施“月查制度”,对教室、实验室、活动场地等进行逐一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账。重点对控电线路、电梯、绿色通道等部位进行巡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事件的管理,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到位。同时,各楼宇物业加强对强弱电、消防、治安巡查,消防器材配备充足,并多次组织物业员工进行安全和消防培训。
4、配电房安全管理
学院高压配电房实行24小时双岗制,工作人员持有高压电工作业证,对校区内配电房实行巡检。进出配电房、设备机房等特殊场所需要做好进出登记,运行巡视记录完整,并做好运行数据记录工作。工人作业严格实行工作票与操作票制度,对配电房内的安全用具定期进行检测,并提供实验报告。
5、商铺安全管理
学院每学期与商铺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各经营商户需证照齐全,依法经营。为各商户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规定商铺内外环境整洁,货物商品摆放规范整齐。在日常管理中,后勤管理处一贯重视各商铺的安全管理,至今无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无乱拉私接电线、无假冒伪劣商品,无超范围经营行为。
6、设备安全管理
后勤管理处定期开展校园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定期联合维保单位对配电房、天然气管路、电梯、空调、消防设备等重点部位进行隐患排查,设置专人管理,持证上岗,并做好设施设备的定期年检。对供水、供电、供气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并做好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7、卫生安全管理
学院医务室与卫计委、疾控中心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及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传染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投入了近40万元的防疫物资和医疗设施。每年定期开展预防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健康宣传工作,向广大师生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
(四)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1、安全培训常态化
学院充分利用网站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专题报道,利用板报、展板、电子屏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师生、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在服务场所张贴安全标识,并开展专项互查,狠抓落实。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通过培训、讲座、演练、竞赛等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理念,倡导安全规范操作,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后勤联合保卫部门采取多种培训模式,详细制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相继开展了火灾预防与自救、宿舍安全管理、水电管理、职业安全操作、风险管理等专项培训,平均每学年安全培训达到10余次,一线员工参与率达到90%以上,提升了各岗位安全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
充分认识应急预案演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院积极组织各项消防演练活动,同时,各部门加强人员的应急处置、救援等知识的培训,组织开展学生公寓、员工宿舍消防等专项应急演练,平均每年达到5次,提高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并以此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以"统筹兼顾搞建设,求真务实重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创新,扩大优质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构建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地区乃至全省上游水平,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2,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小学附设学前班,深化国办园体制改革和大力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7%.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高中教育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突出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省级,三个市级骨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规模,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力争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2.构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同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民族教育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惠及程度,力争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5%和99%以上.保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地区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质量较高的具有永吉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三,工作任务
1,调整教育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县城东扩"和"三化统筹"发展战略需要,扩大口前镇第二小学,开发区中心校办学规模,新建一所劳动实践总校.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的需要,在岔路河镇移址新建职业高中,恢复永吉二中完中建制,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坚持"两手抓",努力办好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抓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村级幼儿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办园条件优质,入园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所有公办园达到市级达标园标准,再有1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3,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学区入学,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强化高中招生指标调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开展"送课下乡","蹲点教研","邻校共研"等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4,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三所高中在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实验高中的教学质量品牌,永吉朝一中语言教学品牌和永吉四中以国防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品牌.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5,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全力打造幼师,焊接,汽修,机加四个骨干专业.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结合钼矿万吨技改和中新吉林食品园区等项目,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工学交替之路,适时开设农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引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养,以每年3%的比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到2015年,确保每个专业都有4—6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6,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建立起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实用型,开放型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依托职教中心,继续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工程"等短期培训;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围绕种植,养殖,防疫等涉农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
7,扩大优质资源,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根据生源变化调整民族学校结构,探索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康复和教学需求的各类设施和专业教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8,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严格审批制度,着力构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具有现代化教育功能的民办学校.
9,强化继续教育,提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校长全员培训.全面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2015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学历合格率达到80%,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和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8%,90%和30%,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0人,200人,500人.
10,深化教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验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全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建设高效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紧紧围绕"立足实效研究,突出学校特色"的主题,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确保每校至少有一项市级以上重点课题,打造一批"科研兴校"的科研典型.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探索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切实把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2+1"项文体类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构建全县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县学校校舍达到抗震标准.适时完成校舍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全县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5%,村级小学暖气化比例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八室两馆三系统",义务教育学校"七室一馆(室)一场两系统",村级小学"四室一库"建设.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卫生,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5%,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8人1台,初中10人1台,小学18人1台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按《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图书,生均藏书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四,保障措施
1,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充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2,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
3,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遏制各类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优秀师德风尚,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升全系统行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