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传承剪纸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剪纸;平面设计;推广
1浅谈剪纸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也是非常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现代艺术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元素与灵感的源泉。中国现代民族剪纸是剪纸艺术的主流,我们需要让剪纸通过现代平面设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同时现代平面设计要汲取传统民间剪纸中的优秀基因,把传统民间剪纸与平面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展现代设计。传统民间剪纸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其造型、题材、表现形式等都从生活中提取了大量元素。剪纸的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设计注重从传统中吸收要素的今天,可以利用传统剪纸艺术中的纹样特点缔造出许多不同的现代设计方法,使现代设计能够建立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上,从而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弘扬中国文化。而剪纸文化取材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剪刀和纸片,运用图形和排版形成了故事性、寓意性极强的作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传统剪纸的图样视觉效果,是依靠剪纸的阴形和阳形共同作用下,最终将其统一在一个相同的轮廓中。与美术一样,传统剪纸最基本的三大元素是点、线、面,根据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剪刀、刻刀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无限的创意。
2剪纸的现状
剪纸本身是一种工艺品,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在许多人眼中,剪纸的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而在过去,剪纸作为传统吉祥纹样的一种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比起建筑中的吉祥纹样,更能做到快捷传递吉祥纹样寓意的作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剪纸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在,过去的女性普遍掌握刺绣以及剪纸的基本技能。传统剪纸最主要的工具是剪刀,后来随剪纸的发展以及批量生产的需要又出现了刻刀。刻刀比起剪刀在一定程度上能创作出更加精致的作品。但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首先,在传承方面就出现了巨大断层。年轻人逐渐不愿意学习他们眼中略为枯燥的技艺,掌握熟练剪纸技法的手工艺匠人老龄化严重。而剪纸又是通过剪刀或者刻刀雕琢形成的产物,劳动时间耗时长,效率低,难度又大,不适合批量生产,没有取得很好的资金收益。这就是剪纸发展困难重重的原因。许多人对于剪纸的看法仍然是装饰大于实用,因此,许多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人依然把剪纸作为装饰品,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知识产权方面观念也较为淡化,无法做到对手工艺技术的良好继承,以及对剪纸艺术品的良好推广。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单纯依靠手艺人的推动,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就难上加难。首先剪纸艺人缺乏产权意识,对自身的作品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概念了解相对较少,而优秀的原作品常常有可能被抄袭或者模仿,自身却不知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权。好的作品一旦出名,其他人争相效仿,知识产权的概念也就逐渐弱化。虽然我国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较大,但是现阶段法律还较不完善,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对手艺人和作品进行保护。
3传统剪纸如何通过平面设计得到更好推广
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将信息更好地与视觉传达结合是平面设计师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其范围及用途相当广泛,包括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招贴、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平面设计覆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选择平面设计作为载体能够很好地推广剪纸。首先,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加大对剪纸艺术品的开发力度,从不同层级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比如针对儿童群体,可以将成语故事、吉祥纹样的剪纸通过设计制作成更加有趣的艺术品。丰富艺术品种类,比如可以适当增加文创产品的设计,如书签、冰箱贴等,以实现更好的推广,使剪纸不再只有装饰功能。其次,提高各地区剪纸艺术品的知名度。比如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将剪纸的纹样和载体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做出优质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刺激当地经济增长,还扩大了知名度,并且在名声和经济的带动下,也有利于对当地的剪纸艺人和剪纸艺术品的保护。在民俗文化方面,可以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打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还可以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方式传达。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杜绝盗版和抄袭,更好地保护剪纸文化与艺术,并培养剪纸艺术的接班人。对有“绝活”和技艺高超的艺人进行奖励和支持,将有保护当地经济思想的手工艺人有效组织起来,一起为本地剪纸艺术发展作贡献。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把握剪纸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与运用,要掌握剪纸中的图形、设计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加以设计改造,使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推广。传统剪纸图形的平面性、装饰性、内涵性,也对当代平面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剪纸的素材非常丰富,从鸟兽虫鱼到神话故事、人物、吉祥纹样等,造型题材一般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意。比如石榴其果实形态多颗粒,就象征多子;而蝙蝠的“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蝙蝠就有着天降福运的寓意。而剪纸艺术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激发当代设计的创作灵感。以传统剪纸中“镂空”的视觉效果为例,平面设计就可以从中借鉴。此外,剪纸艺人把视觉意象转换成图形符号的设计时,经过熟练的肌肉记忆裁剪出优秀的剪纸作品,而剪纸中的肌理和样式也是平面设计师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4结语
平面设计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大力推行保护传统工艺的今天,如何借助现代设计的力量对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共同努力。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精华,然后以现代设计为载体,最终让传统文化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作者:黄姝娴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念祥.民间老剪纸[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10-20.
[2]靳鹤琳.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剪纸[J].科技信息,2009:58-66.
[3]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66-78.
[4]潘鲁生,陈鲁夏.中国吉祥剪纸图集[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56-67.
[5]袁玲,方艳.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与时代,2004:34-45.
[6]潘鲁生.中国民俗剪纸图集[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89-98.
【关键词】中阳剪纸;社会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传承现状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东与汾阳、孝义两市交界,西与柳林、石楼两县接壤,南与交口县相连,北与离石市毗邻。总体来说,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一、中阳剪纸的工艺特点及种类
民间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之一。i它最能体现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农村,民间剪纸主要以剪刀和红、绿等颜色鲜艳的彩纸,采用变形夸张手法,铰出各种具有寓意的图案。可用于日常、节日的室内环境装饰,从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点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拼色剪纸。
(一)中阳剪纸的工艺特点
中阳剪纸是流传在山西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其中蕴含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图腾符号,而且还保存着较多的古代文化信息和神话故事。中阳剪纸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雕刻出精美的剪纸图案。中阳剪纸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人物、植物、动物、器物,这反映了中阳地区人民保留的远古人类古朴的观念和信仰。例如剪纸中展示的蛇、蛙、兔、鱼的主题纹样,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的图腾崇拜;各种造型的娃娃组合纹样,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一些象征吉祥的纹样,以对神武的崇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
第二种主要表现人们在不同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的活动情景,这形象反映出了中阳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的日常生活场景。
第三种是以剪纸的纹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和故事,通过这些剪纸反映了中阳劳动中阳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中阳剪纸的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其中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因此,展现了她们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
(二)中阳剪纸的种类
本文中,笔者按照剪纸在俗民生活中的应用将中阳剪纸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春节人们会大扫除,准备食物,并在家里贴上窗花,窗花上雕刻地一般是动物和植物的花案。元宵节的窗花大多都是跟花灯有关的图案。
第二类是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比如在孩子出生时,当地人就会为出生的孩子剪一张窗花。还有在家里人结婚时,也会剪一个带有“喜喜”字样的图案。同时祝寿的时候也会剪成“寿桃葫芦”,或者剪蝙蝠(福)、鹿(禄)、寿星三种构成的纹样。
第三类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主,还有贴在要用于墙花,还有就是将剪纸贴在水缸和粮仓等器皿上。
二、中阳剪纸的社会文化功能
1、中阳剪纸的生活实用功能
山西省中阳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每逢大小节庆的时候,当地的农村妇女便运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的装饰品来点缀这片黄土地,使得这片土地变得绚丽多彩,充满了生机活力。同时当地的妇女通过剪纸极大地丰富了农闲时间,也增强了当地人之间的感情。
2、精神体验
中阳妇女不仅通过剪纸美化生活环境,而且还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用剪纸来表达她们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当地人也通过剪纸,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3、中阳剪纸的文化功能
在历史的发展中,剪纸也成为了品评当地巧手妇女的标准,同时也是展示当地妇女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中阳剪纸还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将古代中原的历史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中阳剪纸还有文化功能。
三、中阳剪纸的教育功能
(一)中阳剪纸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剪纸的教育功能首先应该体现在对人的智力的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有五大因素影响:遗传与环境、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ii而剪纸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影响着人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它会对构成人的智力的五因素产生影响,下面笔者就具体阐述一下中阳剪纸是如何对人的智力因素构成影响。
1、剪纸可以培养人的思维创造能力
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剪纸的制作工序首先要起稿。要创作一幅剪纸作品,首先要进行构思,构思确定后才能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再画出黑白效果。在剪纸的过程中,通过对剪纸图案的构思,可以人的思维力富有创造力。
2、剪纸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
中阳剪纸大多都是家族传承,一般都是上一辈老的剪纸艺人传授给下一辈,在传授的过程中,剪纸艺人要记忆许多复杂的图案,还要记忆剪纸的制作过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当中,大多数手工艺人也就拥有比较好的记忆力。
3、剪纸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
中阳剪纸中的许多内容大多都是描绘动物、植物的,但是更为流传广泛的是根据田间劳作而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剪纸作品之所以能够栩栩如生,正是因为剪纸艺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 中阳剪纸的内容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古代中原地区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和神话,剪纸艺人通过对神话和历史故事的细心揣摩和体会,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才能将故事中的人物剪刻地更加生动。
(二)中阳剪纸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剪纸有助于兴趣的养成。中阳地区的劳动妇女在农忙时会在田地间劳作,在农闲时,她们就会聚在一起切磋剪纸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妇女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培养了自己高尚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倾向。
2、剪纸有助于吃苦耐劳意志力的养成。剪纸不仅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善于操作的剪刻能力,还需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虽说剪纸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技能,但是剪纸艺人在剪一个新的图案之前,必须要沉下气,仔细研究新图样,通过反复揣摩,剪刻,才能形成精美的剪纸图案。因此这就培养了中阳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3、剪纸有助于当地人民民族性格的塑造。由于特殊的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中阳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剪纸就成为了这种文化的代表之一,当地人民把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剪纸艺术保留、体现和传承,这也就造就了中阳人憨厚、天真、朴实的民族风格。当地人民剪出各种各样的花样,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这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充满的热情。
四、中阳剪纸的传承现状
多年来,中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中阳民俗剪纸艺术引入教学体系。在全县各小学校,一直把剪纸作为学生手工课予以传承。
时代的变迁引起了人们生活、艺术和欣赏兴趣的变化,然而在现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市场的需要,中阳民间剪纸更多地被用于装饰,强化了作为礼品、艺术品和作为生活点缀的艺术功能,不仅是因为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了吕梁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主要的原因是中阳民间剪纸越来越注意继承、消化和吸收与之相关的兄弟姐妹艺术的特点,从而发展为一种最能代表吕梁地区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出现在对外交流的舞台上。iii新时代的中阳民间剪纸在造型和刀法上,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更追求刀随心意,大刀阔斧,随心所欲,得意忘形,注重创作形式从有法到无法,从有序到无序,力求出神入化,把民间艺术的传统精髓消化、吸收、创新,产生出面目一新,将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剪纸。随着市场经济在城镇乡村的广泛深入,中阳的剪纸已经成为当地一部分人发展经济的手段,也成为当地人展示自己心灵追求和审美价值的载体。中阳民间剪纸作品的商品化意识被加强,艺术形式和时代特征被强化。所以说,中阳人民热爱剪纸,创作剪纸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剪纸的艺术氛围空前浓厚,剪纸艺术活动的交流、展览、销售活动盛况空前。同时,中阳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剪纸的商品化进程。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是中阳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
即便如此,中阳剪纸还是面临着威胁,其中,中阳剪纸的许多经典、复杂的花样正在逐渐消失,老一代的传承人的逝去同时也会引发珍贵图样的消失。现在中阳剪纸已经进入当地的小学手工课,但这只是将皮毛传授给学生,真正的技艺还是需要专业的手工艺人才能完成。因此,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中阳剪纸,并将其发扬光大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注释:
i刘彩青.山西中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D].西北民族大学,2009.
关键词:剪纸艺术;黄河三角洲;美术教育;传承
剪纸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内涵和历史生活文化,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其已然成为我国传统艺术中最为普及和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其他的民间艺术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由于地域的特点和历史因素,其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经历,虽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是剪纸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关键。
一、生活的艺术
艺术风格的形成,往往与某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风土人情和历史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邻地域的人文交流也是一个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有众多从河北、山西移居到此的人,这些外来人同时也将其故乡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带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所以山西、河北的人文艺术风格也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的风格。黄河三角州同时也是东部沿海与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鲁南、浙江和胶东半岛等地的客商进京和往来天津都必须从这里经过,所以,江浙地区和胶东地区的艺术风格也对黄河三角洲的剪纸艺术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作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以耕种为主、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根源的社会,加上其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为民间剪纸的诞生提供了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余,通过一张张剪纸描绘工作、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独特的大众艺术。剪纸艺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同时也是属于劳动人民的大众艺术,原因是纸张容易得到、艺术成本低廉、方便制作、受众面广因而在黄河三角洲受到普遍青睐。黄河三角洲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惠民志》当中有所记载。
二、艺术的风格
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的流传渠道和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外地移民的迁入,他们将外地的剪纸技术和风格带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当地的剪纸艺术融为一体持续继续发展流传,前文所说的大量的山西、河北移民的迁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二是黄河三角洲本地的人民通过探访亲戚、探望友人或者赶集的形式流传下来;其三是祖辈、父母辈对子孙后代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特点在于有着明显的个体或者家族的风格特征。黄河三角洲的剪纸艺术经历了长期的生活经历和民俗活动的运用,其艺术内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手法已广受青睐,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财富和审美标准,也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通常以单色为主,偶尔也有套色、分色的形式。单色通常以白纸或红纸为主,红色主要用于制作装饰美化用的墙花、顶棚花、窗花、喜花;而白纸主要用于制作绣花。色彩方面主要以大红色较为常见,其中镂空的部分很少,色块较为明显,内容大多是体现人们所喜爱的事物。红色有热情喜庆的色彩,烘托了欢快火热的氛围,体现了人民乐观开朗的生活方式,虽然形式简单但却给人一种朴实、纯洁的情感。制作方法一般是用剪刀剪,也有用刀刻或者二者并用的,但大部分还是使用剪刀的。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一般采用折叠对称和部分对称的方法剪刻,表现形式以写意为主,造型质朴,质朴中带有灵韵。
三、发展与策略
黄河三角洲的众多农村妇女曾经一度是剪纸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各地方也曾出现过不少的剪纸大师。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由于受到当时左派思想的影响,民俗的剪纸艺术曾经受到过冷落,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黄河三角州的民俗文化和剪纸艺术终于迎来的复苏和发展的春天,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使得剪纸艺术恢复了活力,不少人又重新开始学习剪纸,通过剪纸反映现代化的新生活。剪纸艺术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重点在于前文说过的低廉易得的材料、简单易学的技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风格形式。在目前农村的剪纸艺术濒临失传的现状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剪纸教学在农村学校中的教学,让更多的人从小就培养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坚持。剪纸艺术正慢慢地被人们发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并将剪纸艺术认作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同时通过剪纸艺人的不断坚持,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传统的剪纸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科技需要与之相称的高情调的艺术协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剪纸艺术还将受到更多民众的青睐,为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转型与应用
中国的剪纸艺术经过了不同阶段的传承和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俗文化对社会的教化、维持和调节的能力,促进了中国艺术文化的不断传承和持续发展,其内在的观念、原则、内涵、情感和风格都是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的结果。虽然目前黄河三角洲的剪纸艺术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在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剪纸艺术也确实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文化冲击,对此我们必须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确保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一)文化转型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先进的文化和科技,这些给传统的剪纸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部分人对剪纸艺术存在着一些误解,对于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缺乏一定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剪纸艺术的保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的时间和资金都远远不够。同时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对于剪纸艺术的认识也没有与时俱进,部分剪纸艺人只是单纯的把剪纸当作一种谋生的手艺活儿,甚至害怕被人抢走生意而拒绝传授,这导致了剪纸的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目前我国还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也还没有成立相关的专门的保护组织,这些都导致目前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遇到困难。
(二)应对措施
剪纸艺术作为黄河三角洲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如今的处境较为困难,我们应该坚持以传承、发展为根本的任务,采取“保护、发展、传承”的策略,对黄河三角洲剪纸艺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从而强化对于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鼓励,不断完善相应的剪纸艺术文化保护、发展和传承的相关体系制度,通过政策的扶持来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剪纸充满热情的剪纸艺人,确保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创新策略
作为一门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我们在保护的同时还应该为剪纸艺术实现相应的创新,比如为剪纸艺术的保护建立相关的专业的研究管理机构,设立剪纸方面的学习课程。对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人而言,不仅要孜孜不倦的学习传统的剪纸技艺,还应该积极的改革创新,将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充分地改革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积极地融合,在弘扬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不断贴近现代生活,坚持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同时,在这种创新的路上,要注意时刻保持传统剪纸艺术的艺术核心,在这一前提下让剪纸艺术完成现代化的突破。
(四)品牌塑造
通过发掘各种人力资源,给设立剪纸艺术的专门研究机构、学习课程提供专业人才方面的保障,采用三个整合的方式(剪纸艺术与学科科目的整合,实现教学主渠道的功能;剪纸艺术与德智教育的整合,开辟德智教育的新渠道;剪纸艺术与生活教育的整合,不断的丰富和强化生活经验),为剪纸艺术教育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确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如:山东剪纸文化研究中心变固定为流动,以“流动的科普”方式开展剪纸文化社科普及教育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在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人员的重视和改革,通过融合现代艺术和生活元素、结合当下的生活现状对民俗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实现我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从而使剪纸艺术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奇.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2]孙永奇,季宏伟.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艺术的特质[J].东岳论丛,2010,(06):103-107.
[3]万炜.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4-17.
[4]孙永奇,季宏伟,李长云.交融的心象简约的图语———浅析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08):71-72.
[5]朱中华,孙永奇,季宏伟等.连续与延续的剪纸语言———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探索之路[J].齐鲁艺苑,2014,(05):10-12.
2009年6月,大学刚毕业,她就回到了银川文化城,靠着从母亲那里借来的3万元现金,租了间门面,创办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刚开始创业,为了推广自己的剪纸产品,她选择使用了最原始的办法,带着自己开发的贺卡剪纸,每天跑单位、进会场,展示自己的剪纸。
在会场的进出口,她手拿一把剪刀,只听“咔咔”几声,不到两分钟时间,一张红纸就变成了一个人的笑脸。在用手剪纸的同时,她不断地向人们讲解着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
她的大胆表现吸引了不少观众,人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驻足观看,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遇到爱好剪纸的观众,还主动与她交流经验,有的当场买下了她的不少剪纸作品。
但她的行动也引来了不少的白眼、奚落。她多次跑单位,看门的门卫不让她进门。于是,她陪着笑脸,好话说了一大堆,最终才让进门,还被反复提醒,不能待太长时间,怕她是“三无人员”, 给单位造成麻烦,影响单位的形象。
有付出就有收获。时间不长,她接到了第一笔单子,是300多张贺卡,要求一周内交付。因为印数太少,印刷厂无法做,只能窝在办公室用打印机打印。没有工人,她就让全家上阵,妈妈、妹妹、小姨,一家人剪了4天,保质保量地完成贺卡的剪纸任务。
就这样,她艰难地支撑着传统的剪纸艺术,到当年年底,她开发的贺卡卖出了3000多张,收入不到一万元。如何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不久,在一次去杭州考察的过程中,她被杭州精美的丝绸所吸引。这时,她灵光一闪,能不能做丝绸剪纸画?因为过去的剪纸作品全是纸的,大多用白纸装裱,不仅档次低,时间长点还会褪色,而用丝绸不仅档次高,有品位,而且耐保存。
于是,她打定主意,咬咬牙,一次性批发了4000多元钱的丝绸开始尝试。随后几个月时间,她投入了几万元的资金,不断尝试,最终,她成功将剪纸与丝绸融合,用精美的图案配上优质的丝绸,制作出一幅幅彩色丝绸剪纸画,既像一幅国画,又散发出浓郁的回乡民俗风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项发明因此荣获了“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
她的丝绸剪纸画一推向市场,就大受欢迎,更让她的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效益连连攀升:2011年,总销售额达到370万元,2012年则突破500万元。
(一)剪纸动画的特点:剪纸的制作采取剪,刻,描为一体的方式。与我国古老传统电影的演绎有相同之处。电影起初演绎的就是一种物体运动的形成过程,用剪纸来与电影先联系可以看出在电影的基础上利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动画的形成。剪纸的图案上分别剪出了各种人么所需要的动物、人物、风景等;以及包括静态、动态、写真等。如果刻制动物形式图案,会根据动物的具体代表动作来表达;再根据细节来描绘形体逐渐使动物显得非常逼真,活灵活现。再用独特的颜色来描绘背景颜色使动物能够融入到环境之中,原本静态的动物利用一个奔跑的形态充分展示动物的特点。
(二)剪纸的制作。我国的剪纸图案有众多表达形式。就针对门花来说,就有雪花、梅花、百合、牡丹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大多人选择门花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它往往代表的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愿望、用剪纸的方式来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例如用凤凰、龙舞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成才期盼;用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豁达开朗;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这些题材在我们周围身边非常普遍,通常是物体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就会用剪纸的方式把他记录下来;大多都是以祈福为中心来制作剪纸。在我国传统祭祀的过程中剪纸的作用更加发挥非常有特色,人们会采用剪纸制作出金银财宝、琉璃珠宝、摇钱树等、种类繁多。这些剪纸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人们对去世的一种祝愿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上更好的更好,摆脱尘世的烦扰。
二、剪纸的传承和发展
(一)剪纸艺术与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理念是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的表发方式,它是民间艺术的真谛也是传承艺术同时使剪纸艺术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才能让建筑更加生活、贴近生活。古往今来,我国的传统民间剪纸都能够非常有力的表达了人类的思想和生活,加上人类设计的思想。与设计思想相融合,难舍难分。面对我国传统几千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厚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的灵感;而剪纸正是生活的母体表现。通过对传统设计的深入了解和剖析,非常精确的掌握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现在艺术创作增添一巨大动力。在这个世界交融的社会设计者更加要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能传承我们传统艺术;使中华传统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二)传统服装设计和现代服装设计。由于我国传统民族生活和剪纸结合的非常紧密,人民的服装设计都已经和剪纸互为一体,服装展示出剪纸的特点、剪纸的图案。现在服装设计中当然不能丢弃传统的风格,在服装设计上采用更多的就是图案和颜色的搭配,而剪纸的特点就在于此所以从剪纸中可以更多的了解到如何更好的搭配图案和色彩。剪纸艺术和现在流行服装艺术相结合。从传统走向时代、从时代走向未来;从民间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在世界服装设计大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设计特点上服装要求的是里外搭配,层层铺垫;这就与剪纸有相同的特点,剪纸利用巧妙的叠合剪切,使剪纸外观完美展露同时图案的形成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才会显得剪纸图案更加给人一种美感。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教学
我的家乡地处九龙江畔,历史悠久、地广物博、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繁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艺术是“美术课程”的宝贵资源。例如,漳浦剪纸、漳州木版年画、木偶戏剧、端午赛龙舟、水仙花雕刻艺术……多彩多姿的闽南民间艺术,它是家乡的一朵艺术奇花,值得我们下一代去认识、学习、发扬,积极挖掘本地民间艺术很有艺术价值,因为在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
如何充分利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有效渗透并充分运用闽南民间美术资源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将美术教学与丰富的校外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美术活动中,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闽南民间节日风俗,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例如,端午节教师根据节日特点,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美术专业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教版教材《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让学生设计带有闽南风情、能体现闽南传统体育项目――端午节赛龙舟公益广告竞赛。食品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开展了设计“巧手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同学们拿着自己心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欣赏,感受闽南民间文化的气氛。
2 以闽南土楼文化为美术教学资源
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南靖土楼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带学生到南靖土楼进行实地写生,并举办土楼文化写生作品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收集与土楼有关的资料,客家土楼历史故事、土楼建筑特色、突出土楼乡土、土楼乡情、土楼风景。
(1)结合高教版教材《色彩》课本第五章《风景写生》课,渗透闽南土楼文化,给同学们介绍美丽神奇的土楼,如南靖土楼的风景,土楼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塔下土楼群等。它们有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建筑结构,并巧妙地向学生提问“这些土楼风景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自然就会讲到家乡土楼美丽的风景。这会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领悟土楼建筑艺术与自然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家乡。这加深了学生接触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印象。
(2)为加深学生对土楼文化的了解,学校文化艺术学部在南靖土楼曲江河坑自然村设立写生基地点。艺术学部每年都带学生到土楼实地写生,开展“土楼色彩风景写生”“土楼风景速写”“土楼风景素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践、观察,亲身感受土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学校充分利用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3 将闽南漳浦剪纸艺术等引入美术教学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镂空艺术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漳浦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1)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漳浦剪纸艺术的信息资料,寻找方法不限,可以应用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兴趣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漳浦剪纸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动物、花卉的剪纸艺术,以及各种剪纸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闽南民间与泉州传统的剪纸艺术的形式风格,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从知之甚少到具有一定的了解了。
(2)在高教版教材《图案》第一章第四节――“图案的继承与借鉴”,它把漳浦剪纸艺术引进学校课堂,欣赏漳浦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它的表现内容、表现题材,作品中充分关注闽南的乡土人情、自然风光、传说、民俗活动、历史景观等,动态地反映当下闽南人民的生活状态。
(3)介绍漳浦剪纸的表现方法,阳刻剪纸、阴刻剪纸、剪纸的制作步骤、剪纸的符号语言,圆形、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等。在图案单独纹样这一课,引导学生以闽南惠安女为形象,以闽南民间故事等为题材来表现和创作,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手愿望。根据漳浦剪纸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上民间剪纸美术课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民间艺术,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为同学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了起来。
4 欣赏和创作富有闽南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学生通过欣赏闽南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领略闽南的历史文化。例如,通过视频欣赏《漳州水仙花雕刻》,学生从中了解水仙花雕刻艺术,需准备钢制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和刻针等工具对水仙花茎球进行八个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茎球经过浸洗、盖棉、定根、管理和控温。一勺清水,叶花具佳,花开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百赏不厌;视频欣赏《漳州棉花画》棉花画是漳州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视频介绍了棉花画的艺术发展史,曾经有过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开始复苏。通过欣赏和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拉近自身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间劳动大众的距离。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次掀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向学校、教师、学生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文化,这是新课程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系统的地方课程文化资源,对促进课程文化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注重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课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建设,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项活动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所理解的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传承。课程文化以教材与活动为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经历一切,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指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的决策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传递与引领,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和彰显的课程价值的影响力,服务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素养。
2.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将剪纸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融合,进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将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获得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其价值有以下方面:剪纸教学有利于创设育人情境,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纸教学有利于对濒临绝迹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走以文化发展为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调查小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研究剪纸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纸在创作环节中的运用方法及对学生理解,在剪纸指导过程中,采用“一看、二设计、三画、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能力:了解全国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总结剪纸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为了构建以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除了把美术课作为传承剪纸途径之一外,还尝试在晨会、班队活动课、语文(说写训练课)、校本、综合实践等课中渗透剪纸教学。此外,我们重点研究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开发。
3.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4.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5.通过工艺制作去体验与创造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使得“非遗”申报等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将“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2]的振兴首次结合,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所提到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对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有指导意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命运。
一、根基――工匠精神是非遗之传统
中国历来崇尚工匠精神,匠是中国传统的字眼,《说文解字》中云:“匠,木工也”,而后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被称之为“匠”,工匠则是指有特殊技艺的人,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离的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职业,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起草的《工匠顶替》昭告中就对工匠的安排和使用进行了规范。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工匠“切磋琢磨”精神,德艺兼修、本真、匠心,一直都是传统工匠的思想核心。
工匠精神存在于“非遗”的每一个项目中。中国“非遗”申报与梳理事业如火如荼,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总数超过一万项的非遗名录,其中 3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 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1104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级代表传承人 1986名。各级“非遗”代表项目涵盖了大多数的民间工艺,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既是工匠们谋生的手段,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中无论曲艺戏剧,还是工艺美术项目,其之维系传承,都归功于工匠精神的坚守。
“非遗”背景下,民间的画工、绣工、舞者等大工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民间手工艺人,秉承工匠精神的传统,自觉而严格地恪守传统文化的规范、程式,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以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文化对象,成为技艺高超者,成为某一地区特有文化的代表传承人。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大工匠王世猛,就是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外一位闽南著名的大木匠师叶本营则成立公司,将传统的建筑技艺与电脑技术相结合。
“非遗”传承人的工匠坚守使“非遗”项目得以薪火相传。如《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艺人焦三爷,用自己的一生捍卫自己的唢呐事业,面对外物的冲击和身体的病痛,坚持而不放弃,完美呈现了工匠精神。又如刺绣,一针一线,都是匠人手绣而成,把绣品当作艺术品而非商品来研究与提升。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胶东纸扎、扑灰年画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项目,虽然艺术形式各异,但体现的民俗精神和艺术之美是一致的,工匠对艺术至臻的追求也是相同的。高密市河南村范祚信是国家遴选认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出生于 1944年的范祚信,老少四代剪纸,母亲刘氏是剪纸顾问,妻子刘财花,孙女亦是剪纸能手。范祚信自 7岁学习剪纸伊始,剪刀就未曾离手,如今双手布满老茧。在被遴选为“非遗”传承人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剪纸工匠,夫妻赶集卖剪纸,补贴家用; 80年代,参加县文化馆,成为专业剪纸能手,如今变成了剪纸传承人,自创剪纸纹样,传承剪纸手艺,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坚持,依靠的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剪纸的爱好,剪纸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扎是传统丧葬仪式的祭祀明器,在山东潍坊和高密非常流行。笔者曾经采访过山东潍坊诸城市桃林乡瓦屋村一户已传承了四代的纸扎艺人,他们既不是非遗传承人,也不是出名的大工匠,纸扎只是他们世代相传下来的农闲时的副业。虽然如此,与机械化构图和打印图、流水线的丧葬明器制作不同,他们还是坚持一切手工,用自家庄稼的桅杆和玉米秸秆做架,手工裁剪彩纸,裱糊制作而成。因为纯手工制作,并且追求精致的外观,夫妻二人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成品,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构图和色彩搭配,他们却可以持续地从客人的口中收集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对他们而言,纸扎不再仅仅是生产可供买卖的产品,更是承载了情感与文化的艺术作品,这是最质朴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可以说,目前“非遗”代表项目中的每一位民间艺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是此类项目能够保存至今,成为“非遗”代表项目的必要条件。
二、重塑工匠精神――“非遗”保护之核心
与“非遗”如火如荼申报的局面相比,如何开展“非遗”保护成为一个难题,从过去重申报轻保护,而后重保护轻传承,到如今走入博物馆化保护的死胡同,即便是致力于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也是问题重重。政府与学者多次提及“非遗”保护,关注的是非遗项目本身之艺术形式、内容,保护措施也多是经济上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却忽略了“非遗”代表项目共有的留存之根基―工匠精神。未来,重塑工匠精神将成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所在。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近几年非遗保护的新举措,针对的是技艺类文化遗产。“非遗”有多种分类方式,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大类。[3]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则细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中罗列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技艺 241项,传统美术 122项,约占 1372项的三分之一,省级代表性项目的比例与此同。针对“非遗”类别不同,其保护亦有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三种方式。抢救性保护以记录保存为主,整体性保护则是与文化生态环境为整体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生产性’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有属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4]。王文章主张要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性质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有一些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说年画、剪纸,就要按照积极保护的原则,进行生产性的保护,要把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延续,通过这种项目的传承、生产和开发,使它产生经济效益,维持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和再传承的经济基础,调动其积极性,而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及其他濒危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目前要把抢救放在第一位。 ”[5]
生产性保护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够卖出产品。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社会科学院就在 2010年和 2011年对非物质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开展专项调研, 2010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并起草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6]。截止到2016年,文化部已命名了两批共一百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7]。生产性保护和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陕西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的凤翔彩绘泥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陕西西秦刺绣采用全国展销等模式展开销售[8]。
诚然,生产性保护应该成为“非遗”传统技艺的生存保障。经济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经济困境导致艺人温饱不足以自保,利益驱使下不得不转行,所以满足工匠的温饱需求,或者说初始阶段保障“非遗”商品获取市场认可,是其生存传承的基础保障。但目前来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际生产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开发。在追求“短平快”和“赚快钱”社会风尚下,打着“非遗”名号的“非遗”手工品热卖,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实际上多是大批量制作和流水线上的机械生产的产品,直接影响到了“非遗产品 ”的品质,过去辉煌而今天品质日益粗劣的中国陶瓷,虽然产量大,但是收益低,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非遗”之所以得到传承,一在工艺,二在精神。以所列的山东高密地区为例,国家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的材料成本不高,但生产周期较长,从选泥、形塑到上色要一年时间,扑灰年画、剪纸亦是如此,材料便宜而手艺非朝夕之功。国家传承人的原创作品是创作者艺术经验、智慧的体现,过度商业化和机械生产则降低了“非遗”产品的艺术质量和口碑。高密剪纸传承人范祚信耗时三年设计的原创剪纸作品《水浒 108将》纹样,每年仅可手工制作五套,而电脑印花和模切机的复制品则可大批量出现。这种大批量的机械产品冲击了民间工艺的手工价值,打击了手工艺人的生产积极性,甚而影响到了非遗的传承,山东高密地区扑灰年画目前只有三家传承世家,剪纸亦只有八人左右,聂家庄泥塑情况较好,约有四五十户。另有原因则是某些非遗传承人在市场和经济的诱惑下,没有坚守工匠精神,脱离生产制作一线,成为生意人;年轻一代选择机械加工的快速学习,未能领会非遗之真谛。
同一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境况较好的聂家庄泥塑,可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康熙年间的高密聂家庄泥塑,本是儿童玩具,原只有泥塑老三样:叫虎、鸡、摇猴。现在却成为高密地区旅游送礼之佳品,品种多样。此地泥塑价格虽然比一般工艺品价格高昂,但民众却对此尤其喜爱,归其原因,在于泥塑作品的精致独特,这离不开泥塑艺人们对自己产品的完美追求。聂希蔚是高密聂家庄泥塑的国家传承人,其自小学习泥塑, 80年代接受过专门雕塑的学习,成为具有高超泥塑技艺的专业艺人。聂希蔚的精益求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改变世人对泥塑的印象,泥塑不仅仅只是儿童的玩具,儿童玩具数量重要,而聂希蔚更重视泥塑的质量和品质,对他而言,每一件泥塑都是所谓的细活。二是注重创新,他注重泥塑题材、工艺和材料的创新。即便到了晚年,成为国家传承人的聂希蔚,也不贪图经济利益大肆制作泥塑,致力于开发创作新泥塑品种,对其进行色彩、工艺的提升,为泥塑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他而言,追求产品的创新与艺术高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愉悦和满足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
“非遗”的创新亦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除了精益求精之外,应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即竞争与创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进离不开行业内的竞争,而竞争促使了技艺的创新。如今,根据“非遗”传承人制度,某一人员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他人员很难再次被认定,如此一来,传承人仿佛被打上了手艺所有者的印记,易引发垄断。垄断亦不利于其传承与创新。只有随时有竞争、创新意识的手艺,才是未来更有希望的,“非遗”保护应百家争鸣,保持竞争。
可见,即便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政策之下,工匠精神的坚守亦尤为重要。故“非遗”保护和创新,需重塑工匠精神,这关系到“非遗”的传承和命运。
结语
“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根基在于工匠精神的坚守,非遗能够留存至今,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功不可没,而非遗的保护和命运走向,最终亦取决于工匠精神的重塑,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保护的必然条件,由此来看,未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外一条途径,除了将其博物馆、市场化、经济化之外,可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保存并发扬光大,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和优良的品质。
注释:
[1]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王晨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机器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的产品。[3][7]宋俊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11.
[4]赵辰昕主编.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9.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413.
【关键词】平面构成;剪纸;创新思维;综合训练
平面构成是设计类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中创造形式美重要的方法之一。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设计教育,将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与他们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将对其艺术水准有很好的提升,而综合训练是提升平面构成能力最好的途径。笔者在对剪纸艺术传承人学员(以下简称学员)的教学实践中,将平面构成课程对其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训练(以下简称综合训练)分为认知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又分为三个训练单元。
一、综合训练的必要性
平面构成课程通过对点、线、面及其构成法则,引导学员进行跨界分析和头脑风暴,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设计理论的讲解,并对动植物的自然形态、相关设计作品及国外剪纸作品进行赏析。平面构成的理论可联系剪纸创作实践,先设计出图形,然后对图形进行重组与再生,以达到图形创作方面的训练目的。课程将剪纸中的“形”与“连接”两个要素,贯穿在综合训练中,经历由元素——图形——新图形——图案——空间形态的转变过程后,形成作品的最终形态。综合训练能让学员了解视觉平面是如何组成空间造型、空间造型又如何还原成视觉平面的,并引导他们尝试将作品与光影结合在一起,将创作升华为在空间造型和光影效果中的新型剪纸艺术。同时,综合训练在为传统图形添加抽象含义的同时,将构成、关联、逻辑、空间、光影等创新理念联系到剪纸艺术的创作实践中。
二、综合训练的内容
(一)认知模块本模块中讲解点、线、面的产生与其所具有的形态、它们之间由于参照物、运动、积累、叠加等因素变化而发生相互转化。教师联系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讲解点、线、面的视觉属性与物理属性,并进行点、线、面创作方式的头脑风暴,让学员对提出的创作方式进行讨论和归纳。课程结合动植物的自然形态、部分设计作品图片及国外剪纸作品,讲解构成法则中重复的类型、渐变的效果、模数思维等,并重点分析视觉平面中的视觉识别顺序(即人眼对作品中图形的大小、形状、颜色、对比、位置等因素的识别顺序,是否与艺术家、设计师想要传达的内容相匹配)、图形与设计素描的关系、相同图形的不同表达方法。(二)实践模块笔者将实践模块分为三个训练的单元。1.训练一本训练是培养学员通过调整平面构成中的架构和尺度,将不同风格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为剪纸图案的创作融入平面构成的思维。训练内容是先让学员在黑色的A4手工纸上等分出12张7x7cm的小方块,通过折、剪、刻的方式,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然后,用一张2开(52x76cm)的白纸板做衬底,将制作好的若干剪纸粘贴在上面,小剪纸之间的间距为1cm。学员创作的剪纸组合成一幅作品。虽然小剪纸风格各异,但是在整体的平面构成布局中,则表现得和谐又富有变化。因为剪纸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折痕,所以会产生不平整的效果。利用这一特点,将小剪纸上的一个粘在白纸板上,剪纸的其余部分会微微翘起。这时,在旁边放置光源,每一张小剪纸的折痕产生的凸起和凹陷,都会形成投影。如果光源的位置变化,其受光面与影子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整件作品充满了梦幻感(图1)。2.训练二本训练的主题是图形的重组与再生,利用不同类型结构生成图案。训练二要求学员将之前创作的7x7cm的剪纸作业,进行1/4单元或者1/8单元图形的选取,然后以井字、米字、螺线、单线、圆线等结构进行重复构成训练(图2)。在图形与结构线生成图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图形的方向、位置、叠加,以及正负图形的关系。3.训练三本训练旨在培养学员从创作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和空间造型转向视觉平面的能力。这一训练要求学员要在边长为20cm立方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创作。
三、创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题材与内容课程应以东北民俗、农耕文化以及自身情感等题材为主,结合综合训练的理念,鼓励学员运用自身的剪纸技术,选择所要表达的主题。(二)面与面之间的联系通过结构线及单个图形的重复进行面与面的连接,需要注意四点:相邻面之间的图形关联、相邻面之间的镂空关联、相对面之间的图形关联,以及相对面之间的镂空关联(图3)。(三)作品表面与立方体内部的联系剪纸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立方体内部,达到内外呼应、浑然一体的效果。而立方体内部的剪纸既可以使用表面镂空部分的图形,也可以另行加入剪纸造型(图4)。(四)图形大小与密度作品通过六个面中图形与镂空部分的大小、疏密产生多层次的空间效果,有利于丰富作品的视觉层次感(图5).(五)图形的重组与再生通过对一两种元素的重组与再生,创造丰富的图案。这部分设计要注意局部图形创作的纯粹性,不要加入过多的元素,避免造成对于主体图形的干扰(图6)。(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都会涉及一个到几个相关联主体图案的创作。立方体的不同角度会呈现出一个面到几个面的形象,有大片镂空的作品能呈现更多的图形。这就需要学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处理好局部与主体的关系,对每个角度都进行推敲和调整,以便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图7)。(七)形、光与影的关系因为立方体的各面是镂空的,在创作时也要考虑光与影的运用,一种是光源从内往外,另一种是光源从外至内。因此,要根据作品投射在外的光影效果对多层叠加的图形进行调整(图8)。结语通过平面构成课程中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培养剪纸传承人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角度。学员李安娜在课后对课程做了这样的反馈:“近花甲之年,第一次在高等学府与大学生同堂上课,已是难得,更听到了周彤老师对点、线、面的精彩解析,收获颇丰。这些美术知识突破了常规的视角与思维,围绕作品的视觉和物理两种属性展开跨界联想,并进行了实践创作。最终呈现的作品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就看你能否发现并有方法将其展现出来。在设计图案之前,周老师在美学上的一番启示,打破了我原有的构思模式。‘图案要做减法,但意境要丰富、有品位。’这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里。这几天的课程,让我品尝了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也让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