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

第1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运动疗法的原则

适合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绝经后5~10年的妇女一般年龄在55~60岁左右,进入了老年前期。在运动时要以此为依据合理安排运动量。练习者为确保安全,要严格掌握自身健康状况,运动前必须进行身体检查。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早搏;不稳定型、增剧型心绞痛;近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室壁瘤、主动脉瘤、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超过210/110 mm Hg;全身性急性炎症、传染病。相对禁忌证有主动脉瓣狭窄或严重阻塞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肝明显扩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呈二三联律、预激综合征;严重肝肾疾病、贫血及未控制的糖尿病、甲亢:严重的骨关节病。

合理安排运动量 老年人运动要适合自身的生理特点、健康状况、运动习惯和掌握适宜的运动量,并进行有氧运动。用心率来掌握控制运动量是简便稳妥的方法。一般老年人的运动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为宜。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运动3~5天,每次有氧运动20~60分钟,每周2次。但是对于这个运动方案能否预防骨质疏松症目前还未见系统报告。

运动的频度、持续时间及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强调循序渐进,一般以能够耐受、不出现疲劳、运动前后的脉搏变化不超过30次为宜。

运动量的标准以运动中出现身体发热出汗,轻度疲乏,肌肉有酸胀感,但休息后次日能恢复,精神愉快,精力充沛,食欲和睡眠正常等为宜:若运动时出虚汗、胸闷气喘,非常疲劳不想再练,食欲不振,睡眠失常等等表明运动量过大;若运动时脉搏变化不大,身体没有发热,表明运动量明显不足。

运动前必须做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整理运动:老年人进行一次健身锻炼,应包括准备活动、有氧运动和整理运动。运动后的整理运动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运动后不可立即坐下转入安静状态,要进行一些轻量的运动,使运动中持续亢进的机体生理功能慢慢恢复到基础水准。其方法可采取较缓慢的走步或跑步,动作柔和的体操或自我抖动肌肉的放松练习等。

运动能力的评价

经运动疗法具有很强的科学与技术性。为了减少因盲目训练而导致的并发症,拟定骨质疏松的运动处方时,首先要判定骨质疏松的程度,测定骨密度和是否有运动障碍及障碍程度。然后与患者共同研究,提出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标准和合理的方案。由于骨质疏松大多是高龄者,所以评价不仅要测量骨密度,拍摄脊柱、胸部x线片,而且要对四肢关节,特别是髋关节、膝关节、心肺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条件允许的还可做动态心电图和呼吸功能检查,并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设计运动负荷。在进行运动能力评价的同时,亦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由于慢性残废的病人很多,应事先了解病情,避免加重原来的病情。②应该了解老年人的用药情况,注意用药与锻炼方案可能有相互影响,如利尿药可引起低血钾、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及体液丢失,从而摔倒或晕厥等。③饮食情况。饮食充足可补充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并且可使骨骼的钙质充分增加。④检查感觉减退和肌肉骨骼异常的情况,并检查心血管病以防止摔倒。

运动的手段及方法

体育锻炼:运动疗法有提高持久性的耗氧运动和对身体应激很大的无氧运动两类,为维持、增加骨密度,应在体育项目中发挥这两方面的优点。

目前认为,最适宜的体育锻炼是大量肌群的规律运动,主要方法如下几类。

第一类:耗氧运动 ①步行训练:每日步行5 000~10 000步为宜(2~3km),主要用于防治下肢及脊柱的骨质疏松症。②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运动时可通过全身的肌肉活动和水的压力产生对骨骼的压力,从而刺激骨的形成。它可以改善机体生物力学和全身情况,对于增加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骨形成是有效的,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减低骨折率的一项简便、可行的方式。③跑步:这主要针对爆发力运动和耐力运动而言。一般来说,爆发力运动以短跑为主要方式,每日50~100 m,适合中青年人;耐力运动以慢跑为主要方式,每日2 000~5 000 m,主要适合老年人。

第二类:肌力训练(提高效率)①握力训练:每日坚持适度握力训练,能防治桡骨远端、肱骨近端骨质疏松症,适用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②伸展或等长运动:本运动的最大作用是增加肌力和耐力,从而使相关部位的应力负荷增加,血液循环改善,骨密度增加。常用的方法有:上肢外展等长收缩,每日1~2次,用于防治肱骨及桡骨骨质疏松症。下肢的等长收缩,每日1次,用于防治股骨近端的骨质疏松症。躯干伸肌过伸等长运动训练,可在站位或卧位下进行躯干伸肌群、臀大肌与腰部伸肌群的肌力增强运动,每周3次,每次10~30分钟。对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为避免引起疼痛,可在坐位进行训练。同时,要少做屈曲和等张运动,特别是对脊柱骨质疏松症患者。

第三类:日常静力性训练由于重力(引力)和耐力的双重原因,会加重坐、立、卧等姿势不正确时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因此要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静力性训练。其方法如下:坐或立位时应伸直腰背,收缩腹肌或臀肌,增加腹压,吸气时扩胸伸背,接着收颌和向前压肩,或背靠椅坐直;卧位时应平仰。低枕,尽量使背部伸直,坚持卧硬板床。

运动的持续时间、频度、强度等要因人而异,一般以能够耐受、不出现疲劳为准。

第2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它除了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足坏疽等慢性并发症以外,还常伴有骨质疏松症。据统计,大约有1/2~2/3的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骨密度减低”的情况,其中有近1/3的此类患者可被诊断为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容易使人发生骨折。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发生髋骨或股骨颈骨折的几率比没有患糖尿病的同龄人高2~6倍。而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将有15%-20%的人在一年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在存活下来的人中也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留有残疾而影响正常的生活。这一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糖尿病患者是怎样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及如何对该病进行防治呢?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比健康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不仅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大量的葡萄糖,还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也会从尿中流失,加之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地控制饮食,所以此时该病患者若不注意钙的补充,则容易导致缺钙。而低血钙又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增多,而这种甲状旁腺素可刺激破骨细胞,导致骨质脱钙及骨质疏松。

2,成骨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可调节成骨细胞的生理功能。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体内都绝对或相对地缺乏胰岛素,所以其成骨细胞的功能也会减弱。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还会使骨胶原蛋白的合成不足,使骨基质减少,导致骨骼中钙的沉积,从而可加重骨质疏松。

3,糖尿病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其肾脏内的la-羟化酶的数量及活性也会降低,这会使其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从而会影响其肠道对钙的吸收。

4,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并发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等)的缺乏又会加重其骨质疏松。

5,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时,会使其骨骼的营养供给受到影响,从而可使其出现骨骼营养障碍和骨质疏松。

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和骨组织的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兼有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两方面的特点,即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腰背及髋部骨痛、小腿抽筋、腰弯背驼、身材变矮等情况。严重者在稍遇外力时(如咳嗽、打喷嚏、弯腰、负重、下楼梯、挤压、跌倒等)即可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愈合很慢。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部位以腰椎、髋部及腕部等处最为多见。

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当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尿钙升高(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则提示其可能患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若经过骨密度仪(或x线)的检查证明患者的骨量减少则更能明确诊断。

通常,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做出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水平通常不低。这是因为当患者由于尿钙流失而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可促使骨钙入血。②进行骨密度测量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手段。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为患者做X线检查也不失为一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好方法。只是通过做×线检查只能明确患者是否发生了骨质疏松,却不能判断其骨质疏松的程度;而且该方法也不够灵敏,一般只有当患者的骨量丢失30%以上时,在X光片上才会有所表现。所以,经X线检查其骨量正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患有骨质疏松症。

四、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要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要积极地治疗糖尿病:积极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一切单纯针对骨质疏松症而未对糖代谢进行有效控制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鉴于胰岛素在骨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可能地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第3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骨折中非常常见。而对于其治疗,临床上逐渐采用手术治疗来替代“卧床+牵引”的传统治疗,减少了老年人因卧床时间过长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病死的发生。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对骨折的类型的分析及采用不同的内固定的方法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所采用的2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的资料,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64岁~82岁,平均年龄(65.3±7.2)岁,按照Tronzo-Evans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其中I型12例,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6例,V型7例;其中稳定型包括I~III型,不稳定型包括IV~V型;47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患有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住院天数为7~20天,平均12天。

1.2 治疗方法:术前给予制动并牵引,全面检查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并请相关科室会诊,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并请麻醉科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经治疗后,无明显手术禁忌,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严重程度、身体耐受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27例记为股骨近端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20例,记为动力髋组,两组患者取仰卧位,在C型臂机定位后,股骨近端组采用大转子上方的纵行切口,长度大约6cm,然后分离皮下及肌肉组织至可以触到大转子,在其顶点内侧的前1/3与后2/3之间,用开口器穿透皮质以后,扩大髓内钉近端的入点至17~18mm,然后将带连接器的主钉打入,使近端钉子尾部与大转子顶点齐平。在确定前倾角度之后,再用导向器打入2根导针至股骨颈内,并旋入防旋的螺钉与近端的拉力旋钉,之后在远端用导向器打入1~2根交锁螺钉。C型臂复透满意后,摄片明确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情况。动力款组采用髋外侧入路,在股外侧肌后缘剥离显露股骨大粗隆,牵引复位后置入动力髋螺钉板。并C型臂复透满意后,摄片了解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给予抗炎消肿等治疗,并积极护理,达到出院标准后出院随访1年,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患肢疼痛情况为44分,功能恢复情况为47分,有无畸形为4分,关节的活动情况为5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可以,<70分为较差。[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疗效标准,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1年期间患者均身体良好,未发生其他严重疾病,两种内固定方法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 两组内固定方法疗效比较

股骨近端组优良率为81.48%,动力髋组优良率为85%,两组内固定方法均疗效确切,效果肯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骨骼的硬度降低及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而股骨粗隆间骨折十分常见。以往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卧床+牵引”,然而据调查研究发现,由于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单纯卧床牵引的病死率约为6.1,而及早的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则约为0.9,[2]这是因为手术后可以是患者尽早的活动,减少卧床的时间,从而减少长期卧床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并能较快的恢复功能。在术前积极会诊治疗内科病,使患者能顺利安全的完成手术,从而尽早恢复功能。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具有可弯矩小、力臂较短并能加压后滑动的优点,还可以大大加强骨折端对压力、拉力的抵抗作用及防旋转的能力。由于其外翻角同股骨近端的解剖相近,[3]有效地帮助骨折处承重,并且闭合插入时对骨折处血运破坏很小,非常利于骨折的愈合,并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对老年人尤为适合,适用于不稳定性的骨折。[4]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均适用与老年人骨质疏松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在积极治疗内科疾病,能耐受手术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内固定的方式,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surg(Am),1969,51(4):737-755

[2]丁国明.股骨粗隆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78―379

[3]黄峰,陈允震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6):570―572.

第4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放射吸收法;骨质疏松症;应用观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属于一种全身性的骨骼性疾病。主要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渐退化为特征,最终导致骨脆性增加,进而引起骨折[1]。随着对骨质疏松研究的深入,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和仪器也逐渐增多,主要方法有:DEXA、pDEXA、SPA以及RA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受检人数4121例,其中男1820例,女2301例。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做记录。所有患者根据性别分成两组(男组和女组),两组患者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腰痛、腿疼等症状,有些患者经检查(X线)有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文理稀疏等影像学特征。每组患者从20~89岁每10岁作为一个年龄组分成7个组进行分析。

1.2方法 将患者的非优势手指(通常为左手),置于CR专用的IP板上,掌心向下并呈背掌位,采用X线(条件:50 KV、焦-片距离为1 m、1.6 mAs,将IP板一分为二)对手指拍片,用相同的摄影条件对手指进行分别曝光(提高检测准确性,便于数据分析),然后采用CR850系统进行IP板扫描,成像后用Easywork工作站把手指骨数字化图像传至骨密度仪器(RA)。最后用RA检测仪的骨质疏松诊断系统来检测手指骨的第2、3、4手指的中节指骨,得出RMD值和T值,打印出报告。使用仪器:美国CompuMed公司生产的OsteoGram 2000骨密度测量仪;美国Kodak CR850;Easywork工作站;mini-PACS系统;岛津XHD-150G 60X线机。

1.3诊断标准 根据WHO推荐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正常:骨量丢失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T值、BMD均值用(x±s)表示,男、女同龄组BMD均值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男性非优势手BMA、T值平均值与年龄变化关系,见表1。

2.2女性非优势手BMA、T值平均值与年龄变化关系,见表2。

3 讨论

由研究结果显示,男组(20~29)岁组BMD均值为(105.04±11.59),女性(20~29)岁组BMD均值为(179.04±12.64),经比较,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296,P=0.0000)。30岁以后,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女性下降比较明显,男性下降缓慢,尤其女性在50岁以后下降明显加速。

按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在本研究中的4121名人员中,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共1192例,其中男性有341例,在男组中占18.74%;女性有851例,在女性组中占36.98%,提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900,P=0.0000);提示骨量减少者共1331例,其中男性有718例,在男组中占39.45%,女性有613例,在女性组中占26.64%,从研究结果中可知,男性和女性在50岁后就开始有骨量减少,女性从60岁开始有骨质疏松症(男性从70岁开始),骨质疏松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女性增加更加明显,而且比较严重。在(60~69)岁组更加明显,和男性组比较,差异明显(χ2=10.9130,P=0.0010)。这种结果与[2-3]文献的报道一致。

总之,放射吸收是通过对外周的BMD进行诊断,将常规的X线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来诊断骨质疏松的新型系统[4],结果和患者相关的检查结果、相关的临床症状均相符, 能够为骨质疏松诊断、防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何涛,杨定焯,刘忠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2):151-156.

[2]苏汉新,艾雪儒,龚翔.放射吸收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7):632-635.

第5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老年人骨质脱钙疏松、全身钙储量减少的原因很多,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性防治。现在许多患者因受商家“多补钙就可防治骨质疏松”宣传的误导,大量补钙,其结果不仅不能改善,反而造成高血钙,经尿排钙量剧增,形成多发性尿路结石,并发很难治愈的慢性尿路感染,加速破坏肾功能,必须纠正。

防止骨质产生负平衡

新骨产生负平衡,是骨质发生疏松、萎缩的根本原因。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完成后,仍在继续形成新骨组织代替因为老化和外伤吸收而消失的骨质。新、老骨质的更换量,在进入中年以前(妇女在40周岁以前)是互相平衡的。进入中老年后,老化骨质的吸收(消失)量大于新骨质产生量,发生负平衡,骨质减少、变薄、骨密度和坚度下降、疏松变脆,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骨折几率随之迅速升高。这种改变是全身骨骼退行性改变,统称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年龄增长关系表明,属于生理性老化现象。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延缓其发生和发展,避免和减轻并发症。

防止办法是,不盲目减肥,实际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10%的人,不要节食减肥,适当增加锻炼,按每天生理需要量吃肉类食物。中老年人每天约需蛋白质40~60克(1两左右),以动物蛋白占1/3、植物蛋白占2/3为宜。

老年女性适当补充雌激素

研究证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骤升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跌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病变发展、并发症增多和加重的绝经后患者,给予补充雌激素后,就可遏制病情发展。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雌激素补充疗法,具有积极的病因治疗作用:

(1)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可口服雌激素。方法:每月1~25日,每天口服天然乙烯雌酚0.625毫克,并于每月15~25日每天加服安宫黄体酮5毫克,以防体内雌激素累积性过高引起乳腺增生、子宫内膜增生恶变。许多专家主张,进行雌激素制剂治疗4~6周后,停药1~2周再继续服药,可以防止不良反应。

(2)酮(雄性激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为骨基质合成提供物质基础。临床观察显示,以隔日呑服1粒十一酸睾酮胶丸(40毫克)较宜。在使用雄激素治疗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检,肝肾功能较差、乳腺组织增生者不用。服药期间,每年都需进行1~2次全身体检,出现不良反应者立即停药。

(3)许多专家认为,使用雌、雄性激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4)绝经后卵巢萎缩,合成和分泌雌激素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若能保持适当的性生活,则可延缓卵巢萎缩速度,避免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过快,既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也能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病变。

防止低胆固醇加重骨质疏松

(1)老年人每天约需消耗胆固醇200~220毫克,必须由动物肉、内脏补充。否则,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更重。老年人低胆固醇血症都由长期减肥不食荤、过量服用调脂药物造成。血中胆固醇含量未超过正常值上限者,每天仍应按生理需要量补充。

(2)有些人减肥,长期不食油,这样非但效果不好,反而造成许多营养物质缺乏,体弱多病,骨质疏松发展更快,症状更重。老年人每天约需消耗脂肪30~40克,动、植物脂肪之比以1:4为宜。实际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10%者,仍需按上述生理需要量食油,以防因此造成和加重骨质疏松。

(3)有些老年人严重偏食,以致体内缺磷。即使血钙正常,因不能形成足够的磷酸钙沉积于骨基质而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磷广泛存在于许多谷物、粗面粉、肉、鱼、蛋等食品中,只要不盲目减肥,不偏食,就可避免。

坚持锻炼防治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住养老院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而且病情重,骨折发生率也高;农村劳动人群则都明显低于前者。由此可见,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力活动太少有关。

体弱的老年人,要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每天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不但能防止骨质疏松,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愈。运动能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增加肠黏膜对钙、磷、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率,提高体循环和骨骼间血液循环速度,促进骨基质和骨质形成量,改变新骨形成负平衡状况。

骨质疏松的补氟疗法

第6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错。骨质增生症,俗称骨刺,是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化,是因钙在骨以外的组织中异常沉积所致。骨刺的形成常与运动(或劳动量)过度导致的慢性损伤、肥胖、骨骼受力负荷过大,或某些内分泌疾病有关。因此,骨质增生症常发生在身体负重较大或运动过多的关节的骨边缘。人们往往会把骨痛归罪于骨质增生症,以致延误了骨质疏松的治疗。实际上,骨质增生症完全可以与骨质疏松同时存在。因为,老年人的甲状旁腺分泌功能常发生改变,当维生素D吸收和活化不足时,会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能溶解骨组织的激素也就增多,结果将骨中的钙质“动员”出来,引起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同时,这些钙质在骨关节边缘、心脑血管等处沉积,引起异位钙化,发生骨质增生、动脉硬化等病症。可见,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骨质增生症而忽视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2.老年人腰酸背痛,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

对。人到中年以后,骨质就开始缓缓流失。早期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随着骨质流失速度的不断加快,当骨量流失一大半时,骨骼中纵横交错的骨小梁断裂的次数和部位就会增加,形成多处微小骨折,从而导致骨痛。常从腰酸背痛发展到全身痛。因此,老年人腰酸背痛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3.老年期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对。雌激素对骨骼的发育和骨量维持极为重要。女性绝经,标志着卵巢功能的停止,雌激素分泌量随之锐减。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等作用。绝经后,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减弱了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从而加快了骨量丢失速度。此外,在发育顶峰时女性骨量不如男性高,故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4.X射线摄片正常,就可排除骨质疏松。

错。有些腰酸背痛的病人,常常会满足于X射线摄片无骨折、骨刺的报告结果,而忽视骨质疏松这一病因。骨质疏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骨量减少。在80年代,骨量诊断主要依靠X射线摄片法,由于诊断的敏感性低,只有在骨量减少了30%以下时,在X射线摄片上才能显示出骨质疏松的改变。加之读片经验、摄片条件差异较大,以致漏诊率高,往往在发生骨折后作X射线摄片,才发现骨质疏松的改变。目前,已有多种测量骨量的技术能较早发现骨质疏松和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骨矿物质代谢等骨转换的实验室指标,都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所以,即使X射线摄片正常,也可能有骨质疏松。

5.骨质疏松是老年性疾病,与年轻人无关。

错。人的一生,骨量经历盛衰、增减的变化。正常人的骨量在30~35岁时达最高峰,此时的骨量值就是骨峰值。随着年龄增长,代谢逐渐老化,骨量随之逐渐减少,女性在绝经后更会有一段明显快速丢失的过程。年轻时期生长旺盛,加上运动机械力对骨骼的刺激,再辅以充分的营养,包括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促进了骨组织发育和骨量积聚,骨峰值随之提高。这就有了良好的骨储备,即使日后骨量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丢失,也会推迟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从年轻时就要注意体育锻炼,重视均衡饮食调节。有些年轻人不适当地节食减肥,又忽略户外运动,甚至还有抽烟、酗酒等不良恶习,都会影响骨发育和损害骨健康。因此,正确的骨骼保健应该从青年时期开始。

第7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质硬密度降低的一种代谢性骨病。有原发和继发之分,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肝脏病、骨质软化症等病和各种原因造成的活动障碍(长期石膏固定、瘫痪等情况)。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与年老退变而激素分泌减少、维生素缺乏、钙缺乏和运动减少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感周身骨痛、乏力,登楼或改变时骨痛和乏力更明显,机体活动受到严重障碍,时间久了下肢肌肉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如合并有脊椎压缩骨折,患者身长变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根据胸腰椎x线摄影,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的数值低于正常。

防治骨质疏松症,除了药物补钙之外,更要从日常生活中调理。 保持充足的阳光照射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环节。

因为本病多因维生素D和钙缺乏造成,而日光中的紫外线既能杀灭各种病菌和杂菌,减少疾病的发生,又能使人体皮肤上的脱氧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所以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进食欲,以防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我国民间有“阳光不照,医生便上门”的说法,说明了阳光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第8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预防;症状;诊疗难点

随着老年人口的明显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6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该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由于合并脑卒中等躯体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现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点。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及组织愈合能力差导致骨折后预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长期卧床易并发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患肢深静脉炎等[1]。因此,对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尽管早在上一世纪就被提出,但对其病因病机的明确认识也是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深入研究的结果,其研究结果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上,尚未看到特别的效果。由于骨质疏松起病的隐匿性,治疗起效的缓慢性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对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难题。

1 骨质疏松症预防难

1.1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维生素D的转化和钙质的吸收,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矿含量增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蛋黄、鱼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能锻炼,如老人体操、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无不适为宜,使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缩,增加其骨内血流量,有利于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指导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以减少骨钙的溶出,导致骨矿含量减少[2];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1.2 减缓骨量丢失

对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妇女,在绝经后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维生素D、钙剂等,对于绝经后期妇女,可予补肾中药或中成药,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疗作用,缓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不适及骨量的快速丢失;对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2 制定适合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难

国内现在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WHO标准,由于地区、种族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其标准可能只适用于西方人而不适合于国人,有效诊断骨质疏松是治疗及判断疗效的前提。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测定应成为最直接、最明确以及最终的判定手段,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广性能先进、价值昂贵的双能骨密度仪尚有困难,因此,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诊断标准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龄预诊法

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理论及骨骼生长发育衰老规律,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理年龄预诊法,可以从患者的生理年龄及个体状况对骨质疏松症做出初步诊断。

2.2 综合诊断法

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2000年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必须具备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轻微外伤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减少两个标准差(2SD)以上[3],认为是适合国人的诊断方法。

3 骨质疏松症止痛难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多因骨转换过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为多见。有限而快速的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以及进一步的治疗具有现实的意义。采用局部和整体兼顾的综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服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加用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三七、蜈蚣、乌梢蛇等活血、通络、止痛之品,临床研究发现此类药大多数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威灵仙、防己、秦艽、乌梢蛇、独活等祛风通络类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够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与关节疼痛。土鳖虫、苏木、自然铜、骨碎补、续断、丹参等能够促进骨痂生长,骨折愈合作用。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灵活运用,有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的推拿手法、理疗、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钙素的起效较快,鲑鱼降钙素有鼻吸剂,使用简单、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药亦可以选择使用[4]。

4 骨质疏松骨折治疗难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发生时将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又会进一步加速骨丢失,严重者会并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合并症。对骨质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疗,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外固定采用夹板或石膏托为主,这有利于复位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质疏松,需长期牵引的骨折病人,条件许可的尽快作内固定治疗,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指导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内科并发症及减少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只要针对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就会得到大大的缓解或恢复体能,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5 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是进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便不能再恢复正常结构,发病机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减少,骨量降低,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发生和痊愈,只能从提高骨量峰值及减缓骨量丢失方面来减少发生几率和缩短进程,缓解症状。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统性、代谢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概括为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因素的异常,以及与某些药物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可为骨合成作用减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肠对钙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回吸收减少;或是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或是引起骨细胞的活性减弱,骨基质形成减少。另外因各种原因导致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结果骨母细胞活动减少也可引起骨质疏松。而老年妇女在绝经期后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更容易并发骨质疏松症并较男性为多的首要原因[5]。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由于骨量减少,钙化过程基本正常,使骨变脆而易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宁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03:33

[2]王启群.关于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及康复指导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4]邓晋丰等主编.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伤内伤与骨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390-391.

第9篇:防止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

摄影/小徐

骨质疏松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目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它的主要并发症——骨折,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既往我们一提到骨质疏松,大家的脑海里想到的都是绝经后女性。因为大量的宣传教育都在提醒大家:女性随着更年期的到来,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面临骨质疏松的困扰。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群体——老年男性,他们也会面临骨质疏松的问题,同样要引起大家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就是“关注男性骨健康”。

男性骨质疏松应引起重视

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委员会估计,目前美国约有200万男性患有骨质疏松,占美国总骨质疏松人数的20%。2003-2006年我国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男性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14.4%。与女性相比,男性骨质疏松诊断率低,发生骨折后常常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这种现象日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老年男性骨密度每年约降低1%,50岁以上男性约20%的人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但男性与更年期女性不同,他们的骨量流失是渐进式的,骨质疏松的表现更加隐匿,不易引起患者本人和医务人员的注意。当中老年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周身疼痛、身高变矮、驼背及日常活动中发生骨折等常见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时,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大多和女性相似,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因素为高龄、吸烟、低体重、制动、缺乏体力活动和既往骨折史,男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是骨折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

如何诊断男性骨质疏松

目前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参照女性的标准,通过两种方法诊断:脆性骨折病史和检测骨密度。我国骨质疏松诊治指南的建议是,对于男性应该从70岁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查,而存在易患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时,低于70岁的男性也应该进行骨密度检查。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骨折史、低睾酮水平、甲状旁腺及甲状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和酗酒。

当男性发现存在骨质疏松时,还需判断患者是原发性骨质疏松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有一些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骨骼肿瘤及肿瘤骨转移等)和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都可导致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这对于男性骨质疏松尤为重要。曾有一项研究发现,234名男性因骨密度低考虑为骨质疏松,其中75%的患者为继发性骨质疏松。故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去排查出现骨质疏松的原因,以防延误其他严重疾病的诊治。

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有很多观点和女性骨质疏松是相同的。首先要知晓并接受男性也会有骨质疏松这个理念,对于年龄在60岁至70岁的男性来说,他们丢失骨量的速度和女性大致相同。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扭转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会逐渐丢失这个趋势,但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减缓这个进程,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

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一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包括:①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确保每天摄取约1200毫克的钙和80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②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包括阻力训练如俯卧撑、举重、跳绳等可以帮助提升骨量,低负重锻炼如慢跑、散步、爬楼梯、跳舞及其他有氧运动也同样可以使患者受益。这些均有利于增加肌肉力量,保持或增加骨量,增强协调性以及改善一般健康状况。③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④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的疾病和药物。⑤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如良好照明,使用各种拐杖、关节保护器等)。

男性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首选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与女性骨质疏松治疗的用法相同。常用的药物有口服的阿仑膦酸钠、利赛膦酸钠和静脉用唑来膦酸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剂型。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可用于骨折高风险患者,包括重度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和那些不能耐受双膦酸盐治疗或对双膦酸盐治疗没有良好反应的患者。男性激素睾酮的补充治疗一般只用于合并有性腺机能减退的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对于合并骨折的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也可短期使用降钙素。老年朋友应注意,所有这些药物治疗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虽然雌激素也在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常用于女性骨质疏松治疗的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并没有推荐用于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