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校园的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的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的规章制度

第1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136•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第2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93-02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支出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资金缺口不断加大。在此情形下,如何组织收入,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此难题的措施很多,笔者以为,加强财务规章制度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为此,本文专门对此作尝试性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

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财务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财务规定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规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江苏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第一部分中强调:“各高校必须设立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制定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可见,加强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建设是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发挥资金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高校都存在资金紧缺现象,但为了生存和发展,高校正积极采取各种举措,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也是举措之一。高校通过制定制度,强制性地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教学的运行、实验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教学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建设等等方面,以便充分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学校的运转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的需要

高校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了日常经费报销中的凭证管理,限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标准和使用比例,界定了经费的审批权限,明确划分有关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此保证学校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规范高校内部的经济秩序。

(四)均衡各方利益,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环境,而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实现部门之间、院系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均衡。如何实现利益均衡?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并施行各项合理的制度。比如,公平合理的预算经费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部门之间、院系之间利益的均衡,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搞好学校的建设。

(五)提高会计人员服务质量,规范会计工作的需要

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后,各项经费的报销都有规可依。会计人员只需对照制度进行判断,然后按规定处理即可。这样会计人员在日常核算中所需要的职业判断会简化,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减小,不同的会计人员对相同业务的处理差异会变小,会计人员的服务质量会提高,从而有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不完善

高校要发挥财务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首先得保证财务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设立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财务规章制度通常先由财务部门的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兼职拟定,缺少制定制度的专门人员和机构。因为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学术素养和时间有限,由他们制定出的制度必然会存在诸多不足。

(二)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严密

制度的制定通常包括立项、起草、审核、发文和施行等程序。目前不少高校制定财务规章制度的一般程序为:根据实际需要立项,财务处相关人员起草,财务处处长初审,主管财务校长审批,校长签发施行。由此可见,制度起草前,缺少必要的调研,制度起草后,缺少必要的征求意见环节,这样制定出的财务规章制度在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可能存在欠缺。另外,财务规章制度的审核工作主要是由财务处长和主管财务的校长完成,缺乏一个集体的、专业的审核。这样制定出的财务规章制度在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方面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影响。

(三)制定财务规章制度的认识有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要么不制定制度,要制定就得非常完美。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讨论来讨论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后还可能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制度效用的及时发挥;另有一些人认为:制定财务规章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因此,在制定制度过程中,该参与而不参与,造成制度的适用性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些人认为:制度应该高度概括,太具体会显得琐碎。

(四)财务规章制度施行受阻,无法发挥出制度应有的作用

制定财务规章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施行。有些高校制度很完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制度名存实亡,最终导致经费管理的目的落空。

三、解决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设立完善的制度制定机构

由于制度制定是一项严谨而缜密的工作,为保证制度的质量,高校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比如组建一个由主管财务的校长任组长,学校财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相关经费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财务专家为成员的小组,全面负责制度的立项、调研、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审核、发文以及修订工作。

(二)联系实际,广泛征询意见

一项制度在起草的前后,需要广泛地征询意见,不仅要征询校内部门、院系的意见,而且还应向兄弟院校请教,尤其是对于预算经费的分配办法,部门、院系的创收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等等,更应参考其他高校的具体规定,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

(三)完善制度的制定程序,强化集体的、专业的审核

制定并施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经过集体审议、批准,这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财务规章制度质量的要求。此外,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还应强调专业人士的审核,力求制度的规范和科学。

(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任何一项制度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不要期望制定出永远适用、完美无缺的制度。同时,制度建设是学校的工作,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此外,制度的内容应具体,表达要明了,以免执行过程中产生疑惑。

(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财务规章制度的施行

1.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高校的财务部门是预算执行的监控主体,财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规章制度能否顺利施行。因此,财会人员应通过学习、讨论、交流,透彻理解制度,熟练掌握制度,灵活应用制度。平时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工作中,能真诚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师生员工。

2.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做好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

要施行制度,首先得让师生员工了解制度。高校可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校报等的作用,向广大师生员工做好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财务部门还可通过自制单据的巧妙设计,进行制度的宣传。

3.积极寻求各级领导的支持

校长是高校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财务规章制度的施行。另外,高校每项经费的报销都须经过相应的审批人审核,因此,推行财务规章制度也离不开经费审批人的支持。财务部门可采用汇报、沟通、交流、部门商讨等方式向校长、经费审批人宣传有关制度,让他们了解、熟悉和执行制度,把好执行制度的第一关。

第3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中学校园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引领作用。本文主要从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引领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能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因此,如何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中学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本文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进行探讨。

一、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层部分,也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包括学校中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物质文化能有意、无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且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比教师灌输式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引领德育工作的发展,实现德育功能。主要可分为两点:首先,要合理布置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的布置要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既能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有舒适感,又能让学生受到持续的熏陶。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位置都要精心研究,烘托出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例如要把校园公共区域进行责任划分,保持校园的整洁、干净,在显眼的校园文化墙上要张贴出学校的文化或规章制度,而在校门口可以用大理石突出学校的校训等,通过硬件设施的合理布置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实现德育功能。其次,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提供服务。学校的有些硬件设施本身就包含德育功能,如图书馆、校史馆等,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实现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工作服务。例如学校建立文化长廊,宣扬国内外优秀人物和事迹,也展示学校内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同时,可以在教学楼、宿舍楼和图书室的走廊上张贴国内外杰出人物肖像和简介。除此之外,可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因为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因此可以为每个班级制作一个班牌,里面的内容包括班级概况、班风等,以良好的班级舆论引导学生。

二、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于德育功能的实现有重大的影响。要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实现德育功能,首先必须要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其次,要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并促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基础,然而若不能保证制度的落实,必然会大大削弱德育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有的中学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教师却不能认识到严格执行制度的意义,在学生违反制度后不能按制度进行惩处,在学生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时也是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就造成学生对制度的忽视,认为制度可有可无,制度中规定的内容也无需重视,这样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被破坏。例如学校制度规定要按时上课,对迟到的学生要给予批评,但很多教师在学生迟到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按照制度规定办事。这样,学生就认为迟到不是什么大事,就很可能养成不守时的不良品质。因此,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制度的落实,保证制度执行的公平性。最后,校园制度中要突出育人的功能。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规章制度要凸显出育人的功能,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的权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内容的正确性,主动遵守制度。例如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并结合班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实用的班级制度,实现德育功能。

三、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里层,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因此,要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弘扬校园精神。要通过集体大会、班级会议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宣扬校园精神,使学校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中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师生紧密团结起来。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利用校园主题活动来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德育功能。可以通过雷锋月、爱心捐献日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也可以开展司法报告、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来引导学生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最后,要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去模仿教师的言行。若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好的表现,就会为学生提供错误的示范,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实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示范。同时,对学生中品德突出的事例进行宣传,并可以邀请一些品德高尚的成功人士来为学生讲课,通过模范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品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上各种思潮已经影响到中学校园。因此,中学生德育教育在这一时期就变得异常重要,学校要积极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提高中学生的整体品德。

作者:殷会玲 李目坤 单位:金乡县化雨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教育管理既包括教学教务管理,还包括对人、财、物的行政管理,需要主动收集各种有效信息作为学校决策的依据。当前,传统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由于缺乏对实施新课改的保障和对学校制度的支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21世纪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学校管理的力度,改变教育教学现状,就成为了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为依据,根据笔者的教育管理经验,通过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进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1学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

1.1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把学生的分数看的相当重要,因为成绩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还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许多教师都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和“两极分化”现象。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给分数蒙上了功利色彩,成为了利益驱使的砝码,教师通过分数对学生分层,实施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教学改革目标偏离正常轨道。

1.2学校规章制度过于机械化和程序化: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师生行为,提高道德素养,稳定学校秩序。但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过分重视规章制度的作用,往往是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细化规章制度,与评分和经济处罚相结合,与现代化教学管理目标不符。师生都成为了规章制度的奴隶,学校管理者成为了监工,规章制度过于机械化和程序化,使管理变成了检查,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小心谨慎,缺乏个性和活力。从整体效果看,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到最后也没有立足之地,流于形式,缺乏基础和师生的支撑。

1.3学校管理崇尚权力缺乏思想教育: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还表现在崇尚权力,脱离实际,缺乏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学效率极度下滑,而且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以权为本,权利至上,缺乏民主和科学,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和目标。学校管理需要权利,但并不是依靠权力去欺压和摧残学生,而是要靠权利去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造就学生。在一个只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是难以有效开展的。因此,学校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不仅要寻找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合的途径,还要勇于探索符合新课改的管理策略,为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21世纪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2.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基础,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时,必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既要创新,又要合理继承,做到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被提上日程,每一个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课堂的主导,从“满堂灌”到“探究教学”。改变对分数的错误的观念,不再唯分数论,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

2.2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管理方法: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要走出校园,推行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开放性、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管理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学校领导在教育管理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注重管理的策略,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家庭教育主要以父母为主,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在教育中渗透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社会产生的正确的认识,对社会风气和道德习惯等形成的了解。

2.3利用校园网推进思想教育,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综合实力:如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普及给学校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站和校园论坛,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可以把学校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等放到校园网站上,当学生浏览的时候能够增强对学校的喜爱,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还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开设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模块,学生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表在论坛上,然后会有相关的教师及时进行回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出谋划策。网络的便捷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认清形势,适度运用网络,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找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符合学校课改的规章制度,突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拓宽教学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作者:魏圣军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盛强.新时期下乡村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年第5期

第5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本管理;学生

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独立自主、个性鲜明、富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高校学生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高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大学管理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人。因此,高校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理清人本管理的思想,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实施有效的人本管理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学生管理人本化的意义

人本管理是指在对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不是物,管理主要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理念或模式。[1]“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管理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对大学生实行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学生、为学生全力服务。尊重学生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人本管理的关键,实施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服务是人本管理的直接目的。[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扩招的出现,大学生人数大增,这样的现实就很容易造成对众多学生的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人本主义管理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学生管理人本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者的“权威性”,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位置上,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与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的简单关系。高校学生管理在践行人本思想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过分强调管理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需要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对学生管理确定相应管理内容和手段,这是合理的。但是长期以来,社会需要和学校本位思想被强调到了极致,而学生的需要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学生自身需要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和适度满足,而且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强行对他们进行管制塑造,很容易使他们厌恶高校管理,甚至抵制高校管理,使得高校管理效率低下。

2.2学生管理过分注重共性,对学生个性关注不够

长期以来,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观念和管理体制极其注重“统一性”。的确,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性张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的管理方式已经非常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为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2.3管理制度过于刚性,缺乏细致的人文关怀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流程化,因此制定了涵盖各个方面细致入微的规章制度。在各种规章制度折射出这样一种理念:管理是管理的目的,人是管理的客体。这种理念致使在实施管理制度时,拘泥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在不太关注具体因素的情况下硬性加以贯彻实施。

3.高校学生管理人本化的改善对策

3.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有效实施的先导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人类个体的行为受其思想意识支配。因此,学生工作要落实好人本管理,学生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3.2了解学生的需要是人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需要是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源泉。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有效实行应建立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每位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个性,所以管理要因人而异、因需有别。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自然人,有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作为社会人,有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学生的需要有很多,如丰富的校园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等,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管理效果。管理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合理需要。另外管理工作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需要是发展变化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本思想本落到实处。

3.3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是人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和实施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高校的规章制度应在具有一定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情况下,容纳相应的灵活性和发展性。任何规章制度都是针对基本的状态来制定,这体现的是普适性。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必然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能朝令夕改。规章制度的普适性和稳定性是常态,然而要搞好高校学生人本管理就不能只考虑常态的问题,针对学生这个个性张扬的群体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也必须容纳非常态的规范,即存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展性。学校要注意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处理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总之,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和适时而变都应当渗透人本思想,从而以制度的规范来导引高校学生人本管理逐步发展。

3.4引导学生参与管理活动是人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通常对参加活动兴趣盎然,也非常重视自己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高校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把外部的制度管理与内部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的效能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让学生代表参与高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增加学生工作的透明度;指导学生组织各种社团,督导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引导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自我教育,从而实现从被动的“他律”转变为主动的“自律”;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明评比活动,让他们有权就关涉其利益的重要事项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

3.5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人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校园硬环境的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充实和提高。如举办读书节、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的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勇.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江苏高教,2004(1).

[2]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2).

[3]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第6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6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30 [本刊网址]http:∥

目前,随着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气质氛围以及独特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定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高职院校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以及发展方向,因此我国各大高校需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校园精神文化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灵魂,对促进学校发展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也按照校园精神来要求自身的言行,既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内容,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会贯穿于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对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气质以及文化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校园精神不单单体现在学校生活外在层面上,同时内在层面上也得以积极体现。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具有怎样的校园精神,便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目前,从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上来讲,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做一些打杂闲散的工作,比如文员、前台等等,不愿意做生产工作,宁愿在大城市中拿着一点仅够自己生活的工资,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奋斗打拼。很多现象都表明,当代青年产业工人越来越少,当他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时,他们便会表现出悲观、迷茫、逃避等心理现象,发生这样的现象,不单单是青年人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失败。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都具备自身特殊的内涵,唯有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倡导和践行自身的办学理念,并且形成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一旦形成校园精神,会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另外,校园精神作为连接学生与学校之间思想的脐带,学生即使将来离开学校,他们仍会谨记校园精神,利用校园精神来要求自身的言行。

虽让校园精神在学校长期办学中加以形成,但是塑造校园精神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自觉的凝练以及理性的反思。有很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却一直默默无闻,但也有很多大学办学时间不长,但在短期内以特色的办学方式而广为人们所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的,我们从主观层次上来讲,主要是学校在塑造精神文化以及建设精神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能够提炼出积极促进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精神,最终成为全体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行为文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校园文化结构建设过程中,行为文化也是较为重要的,是全体师生在实训、教学、文体娱乐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风、校风、人际关系等动态表现,同时也能进一步折射出校园精神,更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环节。从现实状况上来讲,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方面上,高职院校与普通全日制院校是有很大的不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较厚,对理论课程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即便是工科学校的学生,也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展开学习,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在回到理性认识层面上,最后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为基本目的。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动手实践的知识更为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从感性层面上出发,引申到理性认识层次上,然后用于指导实践中。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都是到一线企业参加公司,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主要是制造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在管理理念上推崇精细化,要求员工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使企业文化能够贯穿到企业生活的各方面,培养他们具备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能够掌握各方面技能技术,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另外,学生在实践中也更加了解每个工作岗位所实际工作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感受毕业以后的工作,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三、在制度文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一)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上来讲,虽然建立很多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及学习中。从高职学生层次分析来讲,他们虽已成年,具有相应的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约束自身的言行。因此,高职院校需积极完善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在规章制度的管理下,学生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限制,使他们在学校学习中,便能养成相应的规则意识,自觉主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另外,高职院校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所有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责,面对现今社会对于人才高质量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质量和实践教学方面要做到切实改革,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每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让每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实践,把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顺利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执行力

目前,从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上来讲,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执行力,那么这个企业也没有竞争力,因此企业的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对员工要求是越来越高,要求员工需服从管理和重视协作,能够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但是现代的高职学生,普遍执行力较差,相对来讲管理难度也较大。所以,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培养他们的执行力,既需要按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更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习实践技能过程中,掌握好学生的特点,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执行力,为他们今后就业能够适应企业管理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凡事应谋定而后动,事前自定目标与计划、事中自我监控与调节、事后自我总结与补救等等。

(三)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

每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分工合作能力,要求员工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在健全的规章制度提下,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加强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另外,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哪些技能技术需要深入的掌握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在环境文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起校园环境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设特色的景观、丰富的校园文化、优美的环境等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首先,校园建设应该从教育理念方面着手进行,尤其是现在各大高职院校都在扩大校园规模,这也是建设校园环境的关键时期。学校要精心设计环境绿化、雕塑景观、建筑风格等方面上,从校园细节着手,把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人文气息、校园精神等融入其中,既要体现出学校建设理念,也要将建设理念加以表达,使校园里各处都充满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第7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30-0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构成。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和谐的理念,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根据自己的传统、优势和资源等,寻找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夯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校园建筑特色、教学科研设备水平、校园文化体育设施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也是体现一所学校吸引力、凝聚力的一个硬性指标。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努力造就理想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从一件雕塑的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要经过精心加工、提炼和升华,赋予每个校园物质景观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放射出校园精神的光芒,使师生见物有感、见物明理。如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中西合璧的早期标志性建筑,还有林立的古迹,既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又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在清华园里,无论是荷塘月色,还是朱自清像、闻一多雕塑,这些人物景点、建筑艺术,都记载着校园的历史和文化,起着记忆历史、与历史对话的作用。

同时,还要让校园景点体现青年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展现学校新时期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使之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还要组织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校园文化设施主要包括校园里的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等。完善的校园物质文化设施,能给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能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能让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通过细致的规划和布置,优美的校园景观将“无声”的校园办学特色、校园精神融入到“有形”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中来,从而对人才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化校园环境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形成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因此,全校师生员工应群策群力,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文化网络的建设,重视教室及学生宿舍的建设与管理等等,真正使我们的校园成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富于创新和活力的又有学校个性的良好的育人阵地。

二、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管理体系

校园制度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培养目标的规范化的标本。要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制定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规章制度、规范、标准,才能保证各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避免管理混乱,保障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和谐发展。严密的制度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先期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制定,也可以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健全和完善。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文化氛围。管理体制的内化,即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在校园制度文化的目的和宗旨在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时,要注意制度本身的建立要科学、审慎、严谨、合理。

因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做到在制度的内容上相互配套,在思想内涵上相互协调,价值观念上相互一致,同时要理顺好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如宣传广播归为宣传部具体负责,社团组织归校团委负责。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重视制度的激励性,调动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上下协力,齐抓共管,建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所有规章制度的实施,也要尽量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取得广大师生的认可,要以正面激励为主,给不同的看法、做法留有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创设出宽松的氛围。这种做法旨在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削弱“被管理”的逆反心理,营造出团结和睦、互促共进的氛围,使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发挥最大化功能,高校管理才能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提高效率。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健康向上的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从而为培养符合一定教育目标的新型人才服务。因此,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把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内容。

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它的一切活动都包括在校园文化之中,所以,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除了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外,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要坚持正确导向,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等。同时,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从内容上来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并对课内教学产生深刻影响,能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艺术文化,如各种形式的艺术节和文艺演出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舒缓学习紧张的神经,使他们感到和谐的美好。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娱乐功能,而且还能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得到教育。为了保证社会主义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人文教育的内容,着重与学生的道德培养相结合。力求举办的活动应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避免消极、颓废的内容出现,以陶冶大学生的精神为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最终学会做人。校园行为文化正是通过各种高层次和高品位的活动,展示校风建设的整体风貌和综合状况,彰显校园精神,对广大校园人产生陶冶、感化作用,从而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四、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铸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的最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校风。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很多中外名校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风气,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校风则是一所大学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反映。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

纵观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它们在拥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同时,都重视教风建设,因而也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而具有良好教风的教师一定是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学得扎实,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能够结合实际将前沿的知识与分析方法融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良好的学风使得学生总是保持旺盛的学习干劲,刻苦学习,上课认真,努力掌握课程内容,课外还能积极钻研,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高校要大力培养良好的校风,要坚决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为核心,大力倡导敬业、奉献、进取、争创一流的学校风。在教风建设上,要努力培养教师愿为人梯、甘为园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促成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师品、精湛的教艺、渊博的学识、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在学风建设上,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帮助学生培养勤奋、严谨、扎实、谦虚、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通过优良的校风建设,努力把学校的中心任务落实到每个成员身上,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个成员的行为准则。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风和学风,是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期待一朝一夕速成,要树立长期努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观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有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全面发展,才能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董云川. 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葛金国. 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塑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等。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与服务人才等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的性质、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导入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或工种的特定文化要素和职业规范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融入企业文化要素。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不少中职毕业生,通过在校时的学习,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薄,无法在企业找准自己位置,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

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教学中创设企业文化情景;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企业文化元素;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要求;在实训技能教学中贯穿企业文化的氛围等等。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校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外,还开展了校园二手货交易活动、格子铺等商品经营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能通过校园商品经营活动,提前“练兵”,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学习一些诸如商品采购的方法、进货渠道、促销方式等技能,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学校环境毕竟与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别,要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逼真的模拟企业环境中经营,就必须融入企业文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激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动力;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顺利就业,并增强学生在社会和企业做好生存发展能力。

2 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2.1 对商品经营场所进行精心布置,突出企业文化

经营场所除了商品陈列模仿企业柜台陈列和货架陈列外,应通过各种形式突出企业文化。综合运用标语、展板、产品、学生作品等形式宣传企业精神、价值观等。比如,制作著名零售企业的文化展板,把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名零售企业的企业文化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表现出来,不仅可以美化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些感性认识。

2.2 订做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作服,让学生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穿上

大家都知道,很多企业员工上班都要穿工作服。员工穿工作服,在外面可以宣传公司,在内部可以规范管理。很多服务性行业员工都穿着印有本公司LOGO和字样的服装,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便于识别,传递企业文化,标识企业形象。穿工作服还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那就是现在已经是上班时间,你所有的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就要放下,在外面所有不愉快也要忘记,你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这种心理暗示作用是很重要也很必要。员工的工作服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订做带有企业文化内涵的工作服,比如印有LOGO的红马甲,让学生在从事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穿上,一是让学生、老师这些顾客容易识别,也便于管理;二是暗示学生他们在上班,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更有经营者的感觉;三是可以起宣传作用。从而使企业文化在经营中逐步对学生产生影响。

2.3 模拟企业制定校内商品经营的规章制度、操作标准

比如,可以参照某著名零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校园商品交易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收银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盘点制度、理货制度、防损制度、促销制度、值班制度、招商制度及营业场所5S管理等。在学生进行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指导老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按规章制度执行。老师要加强监督,发现学生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的给予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规章制度进行惩罚。比如,在格子铺经营活动中,安排学生值班,有的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没到位。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按值班制度给予惩罚,以此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精神。

2.4 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融入企业文化

从事校内商品经营的学生来自各个部、各个专业,但主要的是商业部的学生,商业部课程设计、安排一般都有《企业管理基础》、《商品推销技巧》、《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专业课老师也都有安排对学生商品经营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课程特点,融入企业文化,并且在具体商品活动中给予指导,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比如,笔者教授的是《企业管理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把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著名企业和我国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看一些企业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懂得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中,有些学生就会把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理念,比如“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等运用到商品经营活动中。

第9篇:校园的规章制度范文

 

力,本义指力量、力气,特指动物筋肉的效能,后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效能,如能力、威力等。在物理学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力”。在哲学上,力可以定义为有助于实现目的的事物。对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实现目的,是一种力。世间万物,皆有力之作用,学校教育管理之成败更是各种“力”的相互影响消长的结果。如何方能取得学校教育管理之最大之效能,发现、统筹潜于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散力”,使之准确定位,有效聚合,为唯一通途。

 

一、核心人物的思想力

 

一个学校中,校长必然是核心人物,是精神统帅,是学校灵魂的最高引路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认为:“一个领导唯一拥有的特权就是比下属多一点可以用于思考的时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郑仁东曾说:“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做一个学校的思想者。”这些话都很有道理,思想也是一种力量,会思想更是一种能力。学校里的核心人物,目光深远,思想正确就能给学校的发展勾画美好的前景,确定正确的战略意图,指定明确的前进目标,引领自己的员工不折不挠地一路前行。学校的思想者,更会在学校精神气质上烙刻鲜明的个人色彩,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轨迹中留下自己曾经践行的足迹。

 

色彩美否,足迹深否,往往取决于核心人物思想力之强弱与正误。因此,作为校长——学校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科学思想,还要懂得表现自己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明确自己的意图。我接触过的一位名校校长曾说:“学校的大小事务,我只是过问,却绝少插手。但一年中我却必须为全校教职员工做几场有关我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报告,只有这样,他们所操办的所有事务才能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奔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领导层面的决策力

 

学校的领导不仅仅只有一个校长,一般情况下存在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等人组成的领导层。在校长提供思想的前提下,学校领导层面的相关人员还应该就校长之所思所想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决策,同时不能仅由校长一人进行有限的思想,必须为校长之思想拓宽思路,补充修正。管理学上的很多失败经验就是因为整个领导层面决策力的退化和丧失而使团队成为“一言堂”。“一言堂”的结果往往就会导致核心人物的私心孽欲不断膨胀而无法得到有效约束,把整个集体和团队想当然地当成个人私产,可以为所欲为。

 

领导层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的任何决策自己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之承担后果。而后果之优劣,自然又依赖于决策前领导层的成员对自己所拥有的决策能力的正确运用。我们看过很多案例,在决策之时,领导层中的某些人大脑基本上不动,或是人云亦云,或是沉默为金,把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束之高阁,某些人则大脑乱动,无论对否,一律反对,把对台戏唱得风生水起。但是,责任总是责任,当错误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后果时,无论你是附合者和悖意者,作为领导层面的成员,都难以逃脱制度的惩罚。因此,当你进入一个领导层后,对决策力运用的学习和养成就成了一门必修课。

 

三、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工作中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选择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并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就是中层干部的配备。

 

一个称职的中层干部应该具备这么几个要素:首要的是不折不扣执行决策的信念。只有凭持这种信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核心人物的思想和领导层面的决策坚持贯彻下去。其次要有灵活融通的执行能力。领导层的每一项决策在现实工作中总会经受各种各样考验,如果思想僵化,只知一意孤行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困难和阻碍,而融通的态度、灵活的方式却能保证决策有效地执行下去。再次应该有重新修正决策细节的能力。领导层提供的决策往往只是一个大框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总难免会暴露出一些设计时的欠缺,因而以总目标不变为原则不断根据实际变化而修正工作细节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修正能力也体现出了中层干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是构成执行力的重要成分。最后应该具备上传下达的人际沟通本领。任何决策都不只对领导个人负责,决策执行的后果决定了学校中每个成员的声誉和生存空间,中层干部在严格执行中也应该让学校每一个成员,至少是相关岗位的人员都明确其执行决策的重要性。

 

四、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我们常在一些学校看到这么一句话:“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关于“家”,我想每个人都懂得,家并不是一间固定的房子,也不是一笔庞大的金钱,更不是三五个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浓浓的亲情。“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如果每个教职员工都对学校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做到“爱校如家”四个字也就并不那么困难。爱校如家,显性的表现就是每个成员对学校这个集体的凝聚力。

 

陈向东在《做最好的团队》一书中说:“要打动别人,就得先打动自己;要打动自己,就得先让自己有所担当;要让自己有所担当,就得记住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为别人做,也是在为自己做,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有韧性,更有魅力,更有责任意识,更值得信赖,进而就会打动人心,赢得尊重,变得更加开心。”这种打动、担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团队成员对集体凝聚力的体现。然而,凝聚力决不会凭空而降,它有个蕴萌、激发、爆发、内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整体现往往又以核心人物强大的人格魅力、领导层面的正确决策能力、集体生活中的归属感召力、预期个人收益的期望指数等共同构成的向心力为触发点和终结点。当凝聚力内华为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处事之准则后,他们必然会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五、规章制度的规矩力

 

学校管理工作应该体现出一种科学的操作过程,而不应该是带主观色彩的“操纵”过程。“操纵”者往往基于个人情感的好恶、对利益分配的私念等因素而使管理过程、管理结果随心所欲化,操作者则严格依据预先设定的科学方案,对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按正确的流程运作,并在完成管理事项后,能够以公平、公正为标准去保证成果和利益的分配。所以,古人称:“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对规章制度所体现的规矩力最好的解读。当所有人都按规矩来办事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许多学校从弱劣走向成功,就是在转化过程中懂得了运用规章制度所产生的规矩力,通过各种方式教化每个人都以最为严肃的态度对待规章制度并达成共识,严格遵守。而许多学校从辉煌坠入颓废,往往也正是因为漠视规章制度中所蕴藏的规矩力的后果。特别需要警醒的是,对规章制度的规矩力之破坏,往往就是那些规矩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当成功的光芒迷离了双眼时,规章制度就可能不再是成功者的守护神,反而成为他们贪恋更大成功或挥霍成功的绊脚石。于是,规章制度就仅仅只是用来约束别人了。这种对别人的约束绝不可能持久,规矩的制订者和维护者对规矩的破坏终究会败露,于是所有人的都会开始由悄悄然地破坏再到公然地践踏原先的规章制度啦,于是,当成功被全部挥霍殆尽后,当规章制度已完全褪色后,大厦的崩蹋就在所难免了。

 

六、校园文化的情感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陶冶和启迪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可以称之为“情感力”。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情感力主要体现在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当学生以自己为“某校学子”而自豪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形象,这种主动性总能表露于他们言行的每一个方面,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要求上进,在活动中能够严守学校规章制度,在行为中努力做到尊师重教,用实际的行动和优异的成绩证明学校的可敬可爱。反之,如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校园文化,排斥学校的精神养育,则也会用自己的言行否定学校的形象。由于学生曾身潜校园实地而后现身说法,并形成舆情,这种负面情资往往就会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众口铄金般的巨大杀伤力。

 

从这个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现实中,我们却不难看到,很多学校并没有注意到这种重要性。有些学校,就此工作而言,仅仅只是停留在规划、计划等文字材料上,得过且过,少有实际行动,还有一些学校,不但连一般的教职员工不知何谓“校园文化”,连作为核心人物的校长也不知此为何物,当然就更无从谈起校园文化之建设和发挥校园文化的情感力了。校园文化是一种真正的软实力,是一种延续学校历史生命的驱动力。

 

七、教育资源的融合力

 

学校教育是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协作。因此,紧闭校门办教育是绝对不可取,更是不可行的。对于担负最大教育职责的学校来说,除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管理外,还必须在合法守规的前提下利用一切能够为学校教育所利用,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来自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这就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资源融合力的问题,它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是一种管理工作中巧实力的运用。

 

这里我们以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为例着重谈一下如何将校外的有效教育资源融合为学校的教育力量,在这方面,他们确实挥洒得淋漓尽致。以家长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学生家长之力量,为学校添置了大量的教育硬件设置,解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许多燃眉之急。发挥不同家长的能力特长,给予法律顾问、体育顾问、艺术顾问等名头,让他们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无私奉献,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助学校取得更多、更高的荣誉。洞开校门热情邀请家长,让他们深入校园现场,与领导、教师和孩子们做最真诚直接的交流。无碍化的沟通容易达成共识,化解了许多家校沟通中的误识,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一些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此外,求是教育集团还有效融合社区的教育资源,以假日小队、社会考察、警民协作等不同形式为平台,让一切能为教育之健康发展而服务的力量都走进校园,让教师走出校园做一切能为教育服务的工作,效果显著。

 

八、教育业绩的影响力

 

学校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努力地做好影响力的创建、宣教、反馈、分析、重建等每个细节。第一步是创建。先要对学校里的全面资情做疏理,查漏亦补缺,扬长不避短。寻找学校存在的亮点,分门别类,为后续宣教工作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之道法,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对学校有负面影响力的情况。第二步是宣教。之所以称宣教而不称宣传,就是因为这一步又分两面。宣,针对校门之外,对家长,对社会而言,让他们了解学校存在的各种亮点,明白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教,针对校门之内,对学生,对教职员工而言,特别是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的情感,为学校而自豪。俗话说,酒香还要勤吆喝。很多学校基于一种惰性,很不乐意做这样的工作,白白浪费了这种扩大学校影响力的资源,实在可惜。第三步是反馈。反馈侧重于了解来自各方面对先前宣教的态度,倾听人们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海纳百川,只因大海能低下身姿。学校的影响力来自老百姓的口碑,当然必须聆听他们对教育需求的最真切的声音。第四步是分析。既分析所收集之反馈信息,又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中反映出的教育需求,还在于根据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制订进一步提高正面影响力的发展方案。最后一步是重建,也是下一轮创造影响力的开始。如此往复,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非名校也将必定成为名校。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门非常艺术的关于发现“力”、用好“力”的科学。只有充分认识到存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