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经济政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政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政策研究

第1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排污收费;环境税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

《2006年

在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方面:一是“生产型”增值税的共享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容易产生不顾及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行为;二是现行资源税主要强调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功能,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社会成本内在化,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和限制使用、开采资源的意图;三是对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学科; 建设

1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边界扩大

为了与农业经济新的形势相适应,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引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

1.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农业领域也当然包括在内,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国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都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非常谨慎,而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这样出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现象。

1.1.2 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如今它已经跨越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2点: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态势;二是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后, 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 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1.1.3 环境保护将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它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 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

2 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仍有巨大的潜力。

2.1 农业经营或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研究

立足于当前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国情,加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各地地理条件差异的实际情况,重视农业经济或者说土地经营制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仍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 这方面能否有较大突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政策偏好。

2.2 “ 三农” 问题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使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说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工业化、农民的脱贫、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问题等, “ 三农”问题的应用与政策研究仍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正面临着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繁难的问题,三农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研究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 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 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 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

学科融合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拾遗补缺和填平补齐,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学科渊源而言, 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 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复合、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分支管理学。

第3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 房地产市场区域性特征探索 区域性中小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机制研究 对当前形势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济政策及走势分析 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形成与区域性特征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政政策研究 浅议新常态下房地产业研究和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员工思想工作研究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加强成本管控的新模式 全流通市场机制下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构建及政策研究 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中的市场机制功能定位及应用 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研究 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营销对策研究 新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的危机应对 基于消费者视角下房地产市价波动未能顺应新常态经济发展典型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 Mike Feintuelk.Media Regulation.Public Interest and the law[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9.58.

[7] 袁征.我国房地产业与GDP影响因素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19-20.

[8] 韩晓龙.对房地产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再认识[J].时代金融.2014(2):41-44.

[9] 徐丽杰.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6):64-68.

第4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的本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抛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这类被当作地球“阴沟洞”或“垃圾箱”的地方。这种线性经济正是通过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以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数量型增长的。与此不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共识。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接近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Reduce、Reuse、Recycle简称“3R”原则)。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把好三个关,第一,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第二,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第三,消费者通过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以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最大化为目标。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值得注意的是,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

二、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短缺,各类资源人均消费量迅速增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已经成为约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1、资源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每年总缺水量为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约60亿立方米,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铁、铜、铝等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自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出现煤荒、电荒、水荒,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

2、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利用率过低。随着高能耗产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发电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率)持续上升,2003年达到1.42,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增长1.4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工业七国平均水平的5.9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约4%,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消费煤炭、钢铁、铜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资源的过度消耗,利用效率过低,使能源的紧缺状况更加突出。

3、资源再生化率不高,浪费严重。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很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率也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一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如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率为58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为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为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另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等没有实现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

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使得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1、水污染状况。据统计,我国2003年废水排放总量达460亿吨,超过环境容许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据统计,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

3、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污染。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垃圾9.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城区生活垃圾年产量1.5亿吨,并且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固体废弃物堆积量达60多亿吨,并且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低。

4、土地退化严重。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我国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流失日益严重,目前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占耕地面积的43%左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是历史上任何国家所不曾遇到的,已经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人民健康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年产值已达1200多亿元,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GDP的8%.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由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里无法准确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一些部门和地区无所顾及地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地使用自然资源,使得资源和环境的状况还在恶化,预计未来20年内将是我国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三、发展循环经济中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确立起来的,当时,政府并没有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特定的因素考虑进来。但不可否认的是,1994年的税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比如,在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中,以“三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企业可以享受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又如,从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在此次政策调整中就正式引入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两个以引导消费、节约木材资源为目的的税目。现在来看,这些零星的规定虽然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税收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现有税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缺少着眼于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

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未来,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调节,而目前的税种中只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所得税涉及到环保问题,其他主体税种如增值税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项目没有优惠政策,显然对环境保护关心明显不够。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二)我国现行税制中税收政策优惠形式单一。

比如,虽然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利用“三废”进行生产的企业有减免税的规定,但这些为了环境保护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收益面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消费税征税范围过窄。

现行消费税对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范围上看,没有涉及我国消费的最主要的能源产品煤炭,那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日常消费品也没有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水等。而且,从力度上看,现行消费税很难对重要战略资源(如石油)的消费起到限制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仅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这种做法不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

(五)机动车税费结构不合理。现有机动车税费结构的存在着严重弊端,即保护浪费、排斥效率,保护落后、排斥先进。主要表现是入门税费过高,运行税费过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追求高排量的机动车,落后车型和超龄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车辆的保养维修不能到位,从而产生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

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可以免交销售税,而只需缴纳所得税。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l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日本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除去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退还3年的固定资产税。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它投资的折旧期通常为10年)。

(二)征税政策。

1、征收新鲜材料税。将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已经通过了关于建立产品再循环的法律,并提出实现产品再循环目标的经济方法。对取得超标成就的厂商奖以得分,并允许这些厂商将其得分卖给成绩较差的厂商。这样一来,回收利用废物最高者将愿意进一步地努力工作。

2、征收生态税。国外绿色生态税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绿色生态税收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资源税等。目前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例如汽油、电能、矿物都要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比如1升汽油现在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并开始对一次性饮料瓶征税,每个瓶子征税额度从0.15马克~0.30马克不等。美国的生态税收主要包括四类: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开采税和环境收入税。具体来说,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的征税包括破坏臭氧层化学品生产税、破坏臭氧层化学品储存税、进口和使用破坏臭氧层化学品进行生产的生产税,危险化学品生产税和进口化学品税等。其目的是消除氟里昂的排放。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包括汽油税、轮胎税、汽车使用税、汽车销售税和进口原油及其制品税等。汽油税最初并非作为环境税征收,但其实施对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英国为鼓励清洁生产,限制排放污染物,开征了公司汽车税、燃料税、总污染物税等环境税。

3、征收填埋和焚烧税。这种税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西法尼亚州得到征收,也得到法国和英国的呼应。英国在1972年开征了二氧化碳税,在1996年开始对居民垃圾征收垃圾税,随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开征了二氧化碳税、硫税等。美国对每吨碳征收6美元~30美元的碳税。填埋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收取填埋税使这条最便宜的垃圾处理途径的价格趋于上涨,因而可以使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等显出吸引力。这种税赋主要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或企业,而不是针对一般居民。如果对这些公司征收一笔填埋税甚至焚烧税,将有力地促进他们对垃圾进行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五、探索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取向

(一)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完善现有优惠政策

1、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草原、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资源都列入征收范围;合理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资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珍惜与节约资源,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2、改革增值税,体现绿色税收理念。取消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规定,恢复征税后,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2%(与现行增值税销售已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征税率一致)的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同时,对利用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除维持从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取得普通发票所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不变外,在企业能按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核算条件下,再按利用废旧物资的价值比例给予同比例减征增值税的优惠。

3、调整企业所得税。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生态工程等领域,并对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等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可借鉴国际经验,允许企业对关键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并实行再投资退税、扩大扣除范围、延期纳税等多种所得税优惠形式。

4、消费税。要重点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范畴产品的税负差距。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能耗的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等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为了保护煤炭这一宝贵的性的规定,在这方面可采用一定周期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征与加速折旧相结合的方法,给其发展提供税收支持。

5、在关税方面,应建立“绿色关税”体系。目的是改善我国

的出口结构,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增加环境保护资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给予进口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和产品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提高出口矿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税率。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

1、水污染税。以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对企业与居民个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征收办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实行从量从高定额课征,并根据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设计累进税率,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逐步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对城镇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

2、空气污染税。以实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以排放烟尘、扬尘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根据浓度设计累进税率,从量课征。对特定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产品征收硫税或碳税。

3、垃圾污染税。以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人,以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定额税率,以促进废渣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渣“零排放”。

(三)开征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开征社会保障税。可持续性发展既是指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5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生态;循环经济;财政政策;优化策略

一循环经济与财政政策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新时期借鉴生态循环理论来指导市场发展的经济活动模式。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发展,主要发展路径就是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和产品的回路,力争将物质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并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即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使用过程中增加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从产品使用完成后的再利用出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1]

(二)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结合具体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行增加税收、减少投资、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等方式进行限制,引导此类产业进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或是技术革新,进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鼓励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

(三)财政政策与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

财政政策与循环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政策合理的宏观引导。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反过来会推动国家财税制度和政策的变革与完善。

1.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引导

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转变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可以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鼓励支持引导循环经济类型产业的发展,限制或减少非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都属于高成本、高投入、收益期较长的产业,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财政政策的完善

一方面,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针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政策的调节领域,丰富了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原则。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和技术革新的不断落实,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税收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革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收入及支出的结构,对政府税收的增长也产生积极作用。

二福建省三明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一)三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现实的需要

1.生态环境的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三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破环,也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说,纺织、汽车及机械、林场、采矿、冶金、建材、生物医药、化工是三明市支柱产业,其中化工、建材、冶金、采矿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从产业布局来看,三明市重化工业布局较为集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对重化工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改造,以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经济发展的压力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随着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下降,三明市经济发展逐步走入瓶颈。新时期,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产业转型,成为三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三明市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为实现产业的转型,三明市需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努力发展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发展技术先进、低能耗、高附加值、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二)三明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成立循环经济办公室

在中央和省政府的指导下,为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2018年三明市政府成立循环经济办公室,主要管理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如协助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对供、用单位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节能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的能源利用、设备能耗以及产品能耗的检测和检查,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技术咨询、审核培训等。

2.三明市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经济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三明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8.42亿元,实现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30.67亿元,年均增长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3.68亿元,年均增长13.5%。为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三明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累计降幅达到28.4%,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802吨标煤/万元,同年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增加值达到866.5亿元,增长了8.4%,而综合能耗为802.3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1.3%,增加值增幅高出能耗19.7个百分点,实现了产值增长与节能降耗双赢的发展目标。三是新兴企业发展壮大。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明市各类综合利用类企业不断增加,其中有3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5家企业、3个园区被列为福建省“十二五”首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成三钢、新创化建两家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实现钢渣、工业废渣和金属尾矿渣的资源综合利用。[4]

(三)三明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专项资金支持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三明市立足实际,结合省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项目,争取各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升级改造,采取有限资金重点扶持的办法,每年在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时,对节能循环经济的科技项目有较大的倾斜,并在省政府开展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三明实际,每年制定《三明市节能循环经济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同时,积极推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17年,35个科技项目被列入省级及其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盘子,获得资金支持超过3000万元,其中获省级节能与循环经济财政奖励项目10项,将获超300万元的资金奖励。

2.税收优惠政策

“十二五”期间,三明市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新兴产业给予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响应国家和省政府对产业升级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了支持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三明市在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重要技术设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等方面,提供免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相关优惠政策。

3.排污收费政策

《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是国家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之一,为了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福建省财政厅对排污费实行差别化收费的政策。2014年7月,福建省政府颁发了《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9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在三明市行政区域内,只要经济活动直接或是间接存在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个人,必须提前向市环保部门备案并申请排污许可证,未经允许的单位或个人将会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另外,三明市经信委加大对排污费的使用管理,将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明确排污费只能用于污染源防范与区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示范和应用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贷款贴息。

4.财政投资

为了引导和鼓励新兴产业落户三明市,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产业发展。如2017年三明市国司面向全国公开遴选有产业背景的子基金管理机构,并通过该管理机构引进社会投资人出资4亿元,共同设立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三明市氟新材料产业投资子基金。该基金的设立,必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进一步优化三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三明循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三明市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如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与三明市金园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打造升级了“生态型、环保型、高科技型”的生物医药工业集中的荆东工业园区,园区包括产业聚集区、生活居住区、仓储物流区、科技研发新区等四个功能区,进而在生产环节和生产源头上完善园区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改造升级园区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三明市循环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不健全

三明市对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税收主要是落实中央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没有具体结合三明市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明确的税收政策。如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不明确,纳税依据不尽合理;生态税或环境税一直没有明确的落实,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优惠方面较少,优惠力度相对较小。

2.财政补贴政策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过程中节能减排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水泥、墙体材料等行业,三明也不例外,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三明市需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家和省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制定三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单位和个人的节能减排意识,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或技术革新,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排污费征收落实不全面

目前三明市差异化的排污费征收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收费标准不一致,征收对象不全面。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关于乡镇企业或是第三产业排污费的征收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出现少征漏征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排污费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排污费收支使用不当的现象。如部分县市区排污费未纳入预算管理,未实行“收支两条线”,存在排污费坐收坐支、挤占挪用以及资金闲置等现象。

4.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不健全

三明市落实《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意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将目录内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的范围,政府以身作则,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目前绿色采购制度不是很完善,制度原则性条款多,细则性条款少,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如小规模的绿色产品在采购方面缺少明确的认证,不同的认证机构所获得的认证结果也不同,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产品选购的困难,政府采购更多的是引导和宣传的作用,不具备强制规范性,只是在原有的政府绿色采购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强制性不足。另外,三明市结合当地自身发展实际的绿色采购制度建设不足,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引导和宣传效果不佳,市民的健康绿色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促进三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优化政策

(一)完善税收体系

1.资源税

目前采矿、冶金、建材仍旧是三明市的支柱产业,为了提升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税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应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市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煤矿、铁矿、石灰岩等)和部分可再生资源(森林等)纳入征收范围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税收收入,也可以提高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还可以引导企业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另外,可将税额与资源回采率、环境修复指标挂钩,回采率高的税率低,反之则高,以此促进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环境保护税

征收环境保护税是新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均征收环境保护税,三明市可以结合有利于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情况,将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废弃物污染税等纳入环境保护税的体系之中,并将差别税率政策应用到这些排污领域,对达标排放与非达标排放实施差别征税,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进行技术革新,减少环境污染,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3.其他税收

一是增值税。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征税对象(再生水、页岩油等)实行增值税免税或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方式,鼓励企业或个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6]三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报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在本市具体行业具体领域扩大增值税的优惠范围,通过减免部分或全部增值税,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企业所得税。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国家颁布了关于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购置并实际使用列入《目录》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但结转期不得超过5个纳税年度。[7]三明市亦可结合自身情况,加大企业所得税的的优惠力度,减少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革新的成本,引导企业将盈利转入到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当中,促进三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一方面,要完善财政补贴体系。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和国家政府的标准,合理界定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条件和补贴的力度,引导企业将资本流入生产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当中。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将企业使用频率不高且成本投入较大的技术设备先购买再无偿或低价租赁给企业使用,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8]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有助于三明市吸引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各个领域,三明市可在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产业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本市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在直接投资之外,通过资金补贴、低息或无息贷款、申请国债等方式,招商引资,引导企业或个人将资本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引导企业或个人将资源转到节能减排、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排污收费的政策

一方面,三明市要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合理界定排污收费的征收对象,结合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将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排污收费的征收对象当中,杜绝未征、少征排污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排污收费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要规范收缴入库工作,做到按规定就地及时足额收缴排污费,防止挤占、挪用和拖欠排污费问题的发生,保证排污收费落实到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域。同时也要保证排污收费的透明度,加强排污费征管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排污单位自觉缴纳排污费的意识,确保征收的排污收费应用到发展循环经济中。

(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并不完善,为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榜样作用,一方面,三明市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应当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比重,明确市政府及以下及其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在常规采购中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规模和比重,将当前政府采购立法中规定的采购范围由单一的货物产品向服务、工程等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针对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淡薄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不断加大环保节能的宣传力度,应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和政府的规定制定本市的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并对绿色采购的信息进行公示和宣传,增强市民的绿色消费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6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具体到我国,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针对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现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专门就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邯郸市作为一个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主,结构偏重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邯郸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一座以重型工业为主的资源、能源型城市。从“一五”到“七五”期间,邯郸市都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冶金、能源、建材、纺织、化工、机电等工业基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钢铁和煤炭两大支柱产业在促进邯郸市经济增长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邯郸市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21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7.1%,煤炭行业完成增加值52.1亿元,所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1%。

在凭借这些支柱型产业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邯郸市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能源紧张、水、土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邯郸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煤炭探明储量下降,从外地购的能源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2004年,邯郸市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粉)尘万元产值排放量分别排在河北省第7位、第4位和第5位,其中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万元产值排放量超过了河北省平均水平。从目前来看,邯郸市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是一种资源重消耗、环境重污染、产出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

面对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邯郸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五年内要切实“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控制人口增长,使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双赢”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邯郸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

由资源与环境危机而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极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外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利用现存的资源和环境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应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决策的考虑之外。而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又很难实现内部化,导致了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采取了各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的不完全,保证代际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可以说,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束手无策”,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进行。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政府的财政支持都始终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没有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财政措施作为后盾,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具体而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教育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所谓产业政策就是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结构合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资源、有利于环保的产业。所谓技术政策就是要引导企业改造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和工艺,降低产值能耗物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同时还要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环保技术。所谓消费政策就是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所谓教育政策就是要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教育,增强市场活动主体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从以上四方面的政策来看,都需要政府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得以实现。

从具体的财政手段来看,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贷款、预算支出、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行为的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现状来看,邯郸市财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做的远远不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

第一,财政投入不足

资源与环境预算在邯郸市的财政支出预算中所占比重偏低,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邯郸市的财政投入不足,用于环境投资的公共资金非常有限。从2005年的数据来看,全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为121103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38438万元,用于本市城建、环保资金支出为23694万元,仅占到所有预算支出的2.8%。但这已经是历年来投入城建、环保资金最多的一年,与2004年相比,财政资金投入增长了55.8%。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在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环境保护方面,邯郸市的财政投入远不到位,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财政调节手段比较单一

邯郸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所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其财政调节手段比较单一。在税收环节中考虑到企业在生产或其他环节过程中保护了环境,少污染了空气,少消耗了能源和资源等而获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来自于减税和免税,缺乏利用加速折旧、税前还贷、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等其他税收优惠方式。缺乏利用更加灵活的税收政策来鼓励无污染或污染少、消耗低等企业的大力发展,同时抑制重污染、重消耗、低产出企业的发展。另外从财政支出来看,目前除了预算内的财政资金对环保等相关领域与项目进行少量支持以外,缺乏其他灵活的政策手段。

第三,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邯郸市目前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虽然存在着相应的资源税、车辆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系列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相关的税种,但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效果甚微,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未来,邯郸市应该利用税收这一财政手段,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已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财政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邯郸市某些所属各县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维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权衡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前者,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来换取本县经济指标的上涨。邯郸市已有的一些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财政政策如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采取高税收政策,往往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邯郸市的财政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做得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邯郸市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协调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为了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促进资源的永续使用,改变传统的“资源重消耗、环境重污染、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增长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未来,邯郸市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建立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有效的污染处理系统,为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可以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环保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将一定的财力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邯郸市政府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使用和推广。

第二,要强化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的实施工具中,税收政策实施起来其效果最为直接,见效也最快。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邯郸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地强化财政税收政策,突破以往仅仅采用减免税收的手段,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扩大征税的范围。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为了解决邯郸市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问题,要扩大征税的范围,将水、森林、草地、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纳入到征税范围,并逐步提高税率。另外,还可以考虑开征垃圾填埋税、噪声税、大气污染税等,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课征重税,从而限制邯郸市的企业和个人污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要改革现行消费税制。邯郸市针对目前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应该进一步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把目前尚未纳入到消费税收范围的高耗能、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行为要征收重税,对于节能的、环保型的消费品则要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在众多的税收品种中,资源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滥用资源的企业所进行的征税。邯郸市相关税收部门在今后征收资源税的过程中,建议采用累进制方式,将税收额与资源的使用量挂起钩来,不同的资源使用量,采用不同的税率。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约束那些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增加这些企业的负担,迫使他们停产或上马环保型生产线。

同时,邯郸市的有关税收部门在征收资源税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事前行为。由于很多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损失这些非再生性资源的价值要远高于企业使用这些资源后所交付的罚金和税收。所以建议邯郸市相关税收部门应该与社会的其他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地监控邯郸市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低产出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尽可能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之发展成为事前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这些企业自身的资金投入。

第三,制定有利于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财政补贴政策

邯郸市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系列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措施,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通过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优惠财政补贴,鼓励他们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邯郸市的资源向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流动。制定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邯郸市的环保产业、环保工程建设、环保产品开发等投资给予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扣除等。利用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来不断促进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四,要加强财政监管职能

第7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异地高考;政策网络;政策执行;利益博弈;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1-0104-04

一、引言

任何公共政策从其本质上来看都是一定利益的确认形式,也是利益的调整工具和分配机制。异地高考政策是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机制,异地高考政策涉及到众多主体的切身利益,如何分配它们之间的利益以及分配是否公平就直接影响了政策结果。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异地高考政策应从全局利益出发,以实现公民平等接受教育为目的,合理分配各主体的利益,实现利益均衡。

以往中国的高考制度实行的是由国家主导的统一入学选拔政策,因此对高考制度的分析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单方面分析,但随着市场因素的介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导致了高考制度中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在异地高考政策中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利益主体对政策结果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改变以往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科层制的传统政策分析模式,把对异地高考政策分析的对象扩大到与异地高考政策相关的所有利益主体,把异地高考政策看作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政策网络,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政策网络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异地高考政策。

二、异地高考的政策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政策分析方法,它将网络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和公共政策领域,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擅长于对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政策的分析。但是就政策网络的概念而言,学术界还没达成一致的说法,但综合各类说法可以将政策网络理解为由多个利益主体围绕某个议题进行资源交换、利益协调形成的一个政策网络,不同网络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诉求,它们通过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形成。政策网络有两个适用条件:一是复杂的政策过程,二是多元参与主体。〔1〕就异地高考政策来说,它的政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异地高考政策是不同利益主体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其次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考生及家长,各个利益主体通过相互依赖和资源交换推动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基于这种现实,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异地高考政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罗茨将政策网络的类型划分为五种: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生产者网络、议题网络。〔2〕中国的异地高考政策网络中的行动者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考生、家长以及各专家、媒体等,按照不同行动者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并结合罗茨政策网络经典模型,本文将异地高考政策网络分为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四类。

政策社群:政策社群的成员主要指中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它占据了稀缺的政治资源,控制了利益诉求的渠道。在异地高考政策中政策社群的行动者主要有: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规划部、流动人口管理部等国家机构。这些机构在异地高考政策网络中起着支配和领导的作用,指明异地高考政策的大体方向,为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提供思路和目标。

府际网络:主要指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异地高考政策中,由于涉及到众多的地方政府,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异地高考政策的地方政府分为流入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和流出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两大类。地方政府是异地高考政策的主要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将异地高考政策落实到实处。

专业网络:专业网络的成员仅限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3〕。在异地高考政策中其专业网络就包括从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公共管理专家,社会学家等,这些机构和成员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意见和理论支持。

议题网络:议题网络的参与者众多、成员复杂,在异地高考政策中议题网络主体主要有新闻媒体、专家学者、高校、考生及家长,其中新闻媒体主要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宣传报道和监督,矛盾突出地区的考生及家长在议题网络中活动频繁,异地考生家长与当地考生家长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形成了利益相悖的两类主体。

异地高考政策网络存在上述四种典型的网络类型,四种网络之间通过不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异地高考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但它们之间也因为不同的利益诉求产生不同的利益博弈,从根本上导致了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困境,下面通过分析不同网络主体的利益需求及它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来剖析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境。

三、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困境分析

一项政策的形成要历经多个阶段,异地高考政策要历经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设定、制定公共政策、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过程。〔4〕因为一项政策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的好坏,它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所以本文重点选取异地高考政策执行过程作为分析的重点。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即包括政策本身的因素,也包括政策环境和政策机制的因素,而公共政策执行也是相关群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所以本文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通过对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网络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的分析,找出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境发生的症结所在。

1. 政策社群之间的部门利益之争,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执行权威

异地高考政策主要涉及到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严格来讲,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由于追求各自的部门利益而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弈和分歧。比如,教育部从全国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角度出发,积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用以指导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发改委由于拥有是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权力,新增教育资源投入必定减少对其他领域建设的投入〔5〕;公安部和人力资源部由于要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异地考生的流动势必加大其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内部也是存在一定的部门利益争议,分化了政府职能,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执行权威。

2. 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之间的教育公平和权力之争,导致政策执行乏力

中央政府应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中央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以公平实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部在制定招生指标时要在考虑整体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很少从全国的角度去考虑教育公平,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为本地区的人口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彰显自己的政绩,它们总是以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招生名额和招生自为目标〔6〕,在执行异地高考政策时倾向于那些能为本地区带来最大利益的政策,对中央政府的政策采取规避、选择或异化执行的做法。

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还体现在权力分配方面,中国的教育权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全国统一管理,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制度,较强的行政干预和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管理和高考政策的稳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局面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开始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在教育权方面,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和高校一定的招生自,在政策执行方面给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异地高考政策来说,中央政府只是下达一个行政性的指令,具体的执行标准则交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政策,但是中央政府过度放权则会导致地方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地方利益,从而不利于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3. 府际网络之间的招生指标之争,导致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地方政府是异地高考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它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导致异地高考政策执行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主要是围绕招生指标和招生自的博弈,每个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都希望从中央政府拿到更多的招生指标,得到更多的招生自。中央政府给这个省份的招生指标多,势必会减少其它省份的招生指标,因此,各个地方政府总会围绕着招生指标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招生指标划分上严重偏向本地区。异地高考的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大量考生将会涌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受国家政策照顾的地区,在不增加总的招生指标数量的前提下,这不仅会挤占流入地政府的招生指标,损害当地学生的利益,还会增加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和社会管理负担。因此,对于那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在制定考生资格条件上往往作出苛刻的限制,不仅对考生的学籍提出要求,还对父母的职业、住所、纳税年限提出要求,众所周知,这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才是异地高考政策急需开放的地区,而地方政府制定的这些苛刻标准,无非只是在形式上迎合中央政府的要求,实质上却在极力保护地方利益,使异地高考政策只是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它的价值,阻碍异地高考政策的全面放开。

4. 府际网络与议题网络之间的利益之争,阻碍了政治民主的发展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公民参与到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将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推动公共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在中国,民主政治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实现民主政治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尽完善,公众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在异地高考政策中,除了少数专家学者、民众能够参与到政策过程中去,大部分公众尤其是农民工因缺少参与途径基本没有参与这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这就使他们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群众采取极端的做法来表达自己意愿的行为,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少数重点部署高校以中央财政资助和地方财政资助相结合,大多数普通高校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资助主体的分层资助体系〔7〕,这个特征就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之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分省定额录取制度,这就导致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当地人民的教育需求,往往在招生指标的划分上严重偏向本地区,赋予高校较少的招生自,这种招生属地化现象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降低高校的生源质量,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8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许多企业都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了起来,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绿色经济的提出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对绿色经济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同时针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进行分析和创新性的研究。

一、绿色经济的相关介绍

顾名思义,绿色经济使根据我国社会、环境资源、经济水平等情况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是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而提出的,其核心目标是效率、发展、可持续,首次提出者是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在我国,绿色经济被这样定义——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可以说,绿色经济打破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的尴尬境况,要知道,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那么这种经济无异于“割肉补疮”,是十分不明智的。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资源的协调上应该十分重视,正所谓发展是一种长远的计划,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应该着重进行研究。

二、当前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资源压力过大

要知道,在绿色经济模式在我国被提出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都是以损害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进行的。虽然之前的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同样今后的绿色经济也是时展的必然。我国是人口大国,总体来看资源并不匮乏,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所以我国的环境资源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经过多年耗损以后,我国的各方面资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并不允许我们继续拿资源和未来去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同时,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压力过重也给绿色经济的实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机制弊端制约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的官员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单纯以GDP为考核标准会促使地方官员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着重发展经济,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从而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难以施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体系导致了目前地方大多重点发展土地财政,提高房价,从中获取利润,发展经济。但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又不够,这就导致了体制制约经济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说我国的机制是存在弊端的,这种弊端制约着我国的各方面发展。下图为一个简单的结构图,希望可以便于读者理解。

(三)相关法律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

从长远角度来看,环境资源的保护重于短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政策一直不是很完善,使绿色经济难以施行。例如环境资源的问责就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才能够是环境和资源得到切实的保护,才能够使我国的环境、经济、社会完美的融合,达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一直是催化阶级矛盾的关键点,只有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够真正遇到对环境的保护,进而达到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从国家到人民都要树立绿色观念

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绿色发展能否实施的关键。应该从国家到人民都树立绿色观念,深刻认识到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循环工业。只有我国人民从思想上认同了绿色经济,不再执着于短期内的经济发展,才能够使绿色经济在我国真正的施行。

(三)转换政府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政策法律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过多,导致相关政策不能够全面的贯彻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政府转换角色,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例如在环境维护上做到及时问责、有效问责,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对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保护机制,定期进行对企业检测和教育。

四、总结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我国目前各个方面的境况来看是必然实行的,本文首先对绿色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介绍,从而引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环境资源于经济发展存在冲突的不良基础、机制弊端制约绿色发展、相关法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同时笔者也针对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了创新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OttheinHERZOG,BernhardMUELLER,WUZhiqiang.Ad⁃vancedManufacturingand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先进制造与可持续城市发展[J].南方建筑,2016,(05):1-12.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课题组,张琦,许凌筠,宋涛,施发启.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构建[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32-40.

[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课题组,张琦,封惠子,陈伟伟,徐晓君.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罗霄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59-72.

第9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

关键词:积极的税收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投资;鼓励出口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5-0076-03

一、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总供求关系

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出现买方市场。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而总需求又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调动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发展经济的支柱。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但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出现普遍衰退迹象,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等,种种迹象表明,增加外需难度很大。因此,在尽量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同时,更积极地扩大内需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和抵消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根本所在。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根本原因。表现在供求结构上,一般性商品的供给没有层次性,结构单一;收入的多层次化必然形成消费呈多层次,这种需求结构的多样性与供给结构的单一性矛盾,造成同档次商品供给总量过剩和低档次商品恶性竞争,同时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又供给不足或要靠进口来满足。因此,要运用财税、金融、资金、技术等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二、完善现行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现总供给过剩,投资与消费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为此,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反周期调节。3年多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几乎只靠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大政府投资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作为财政政策重要内容的税收政策并没发挥应有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当时,为解决临时困难,作为应急措施,采取单一的时滞短、见效快的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大政府投资支出的政策是合理的、及时的。一旦作为中长期政策实施,恐怕这种单一的调节方式难以维持长久。因此,积极的税收政策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与其他政策相配合,共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在此,积极的税收政策并不意味着大规模全面的减税政策,而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有增有减的调整,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一)调整税收政策,刺激投资增加

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下,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社会总投资包括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近几年来,以国债为主的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有效,而非政府部门投资积极性还没真正启动。据统计,非政府部门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60%多,显然,经济增长的根本必须充分调动非政府部门投资积极性。因此,政府要完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预期。可从下列几方面完善税收政策。

1.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第一大税种,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我国现行局部型、生产型增值税,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既要保证财政收入,又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现在的社会经济情况已发生很大改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逐步完成增值税的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扩大征收范围,把建筑、安装、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尽快解决资本、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因固定资产购进及产品智力开发费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而造成税收负担沉重问题。

2.企业所得税。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差异很大,实际税负不公。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适用名义税率相同,对由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不同而使实际税负相差很大。外资企业可亨受“一免两减”、“两免三减”、“五免五减”、“再投资退税”及“预提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而内资企业则很少享有税收优惠政策。据调查,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在15%以下,内资企业实际税负约23%。因此,首先要统一企业所得税;其次,扩大和规范税前列支项目和范围;再次,规范减免税政策和方法。一是取消“超国民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改进税收优惠的方法,从以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与间接优惠并重。国际通行的是实现加速折旧和投资抵免政策。这些都是税基式税收优惠政策,是对项目投产后的税金进行减免,保证投资者能较快的收回投资,减少投资风险,刺激投资,尤其有利于高风险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投资。这样既使税收由事后调节转为事前调节,也体现政府鼓励投资并分担企业投资风险政策导向。从而在充分调动非政府部门投资积极性的同时,又可引导其投资结构。

(二)完善税收政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满足消费需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大,而外需可能萎缩的条件下,增加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点。尽快完善现行税制,鼓励和刺激内需增长。

1.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从收入源头影响个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杠杆。按照按能负担的税收原则,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实现公平分配目标。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实际执行的结果有背于上述初衷。由于目前个人收入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多,隐蔽性很强,且国家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实际上往往只能调节收入形式单一的工薪阶层(属中低收入者),而对最应该调节的高收入阶层,因其收入来源复杂、隐蔽而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要从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到征收管理进行改革完善。首先改目前的分类征收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混合征收制,对工资等易于监控的经常性收入实行综合征收,对其他非连续性收入项目实行分类征收;其次是适当提高免征额,并扩大扣除范围,根据不同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赡养负担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扣除标准,更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第三是实行累进税率的同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并利用抑制现纳税人因税负高而偷逃税款的行为。这样就可从源头上保证绝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又不伤害高收入阶层的根本,最大限度的增加个人消费需求。

2.开征遗产税和社会保险税。遗产税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就决定要开征,而到目前仍未开征。遗产税的纳税人很有限,政府只针对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财富积累庞大,在赠与和遗留给后人时进行的调节,而且税率一般较高。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个人间收入差异逐步拉大,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也为刺激富裕者的即期消费,必须尽快开征遗产税。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全面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在目前多项改革不到位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人们对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各种支出预期很高,防范心理强,因此牺牲即期消费以保预期消费。这就造成我国采取降息、开征利息税、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增加工资等多种方法,刺激居民消费,而效果十分有限,居民储蓄仍保持高速增长,年末已突破7万亿大关。所以,开征社会保险税,明确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项改革目标和措施,消除疑虑,才能增加即期消费。

3.消费税。1994年开征的消费税,从当前形势看,其课征范围小且欠合理,消费税的征收面向一般消费品,而使消费税的宏观调控作用受限。因此,调整课征范围,对汽车、汽车轮胎、摩托车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商品免征消费税,而对目前的高尔夫球场等高档娱乐设施及健身房、保健类设施和产品开征消费税;调低护肤护发品和化妆品的税率等。改革后的消费税在保证税收收入的同时,更好的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鼓励一般性消费。

4.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我国最不发达的弱质产业;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极大比重,又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最低的弱势群体;农业又是我国加入WTO遭遇风险最大的行业,农民又几乎没有享受任何社会保障。据统计,2001年前三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5%、7.8%,两者相差3.7个百分点。因此,无论从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或者规模看,还是从社会经济整体稳定发展大局看,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税费负担都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首先是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如加大对农业的电力、交通、水利、气象等投入,优化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的硬环境;扶持农业科技和人才下乡,提高农民种田的科学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其次是改革现行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并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分配关系。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同时各种税费负担沉重,导致农村消费水平整体出现相对下降趋势。因此,要彻底清除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改革现行农业税制度,统一农业的税收负担,切实降低农业税负担,走出目前农民名义负担率很低而实际负担率很高的怪圈;精简乡级机构和行政人员,减轻农民负担等。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农村生产和消费需求才会真正增加,从而消除扩大内需的瓶颈带动经济增长。

(三)完善税收政策,扩大出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对外进出口贸易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扩大外需主要看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及东南亚等经济增长都明显减缓,国际经济形势比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还严峻,这种格局基本决定了我国外需增长速度将放慢,外汇储备增长减少。同时,由于中国加入WTO,2002年要兑现承诺,将4700种商品关税下调至12%,进口贸易将增长,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会有明显减少。但外需增减对国内经济增长影响很大。2001年前三个季度,总需求中外需占1.9%,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减少298亿元,即2001年同期总需求减少298亿,相当于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基础上下降0.69个百分点。外需增长减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需扩大的积极拉动作用,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因此,在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下,还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扩大外需。采取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就是其中重要内容。

1.尽快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对出口商品实行真正的零税率。1994年开始执行的增值税条例中就有此项内容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落实。仍然区分不同商品实行不同退税率的“抵、免、退”制度,尽管从1998年来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但许多商品的退税率仍低于实际征收率,且手续复杂,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长,制约着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营。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成本就下降1%,拉动经济增长0.55%,增加税收收入0.89%。因此,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既能简化出口退税手续,又可最终实现出口产品零税率的制度目标,从而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2.统一企业所得税法。其中内资企业出口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同等税收待遇。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占当年产品产值70%以上的企业均可享受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内资企业出口创汇。

3.完善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的营业税政策,我国现行营业税条例中缺乏对外经企业征收营业税的具体规定,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又各不相同,造成外经企业税负不同。有些地区外经企业营业税负担重,导致本地企业设法偷逃税款,结果地方政府增收有限,反而扰乱了税收秩序。因此,必须尽快对此政策进行明确和规范,保证纳税人权益,促进外经企业的发展。

4.制定税收政策,鼓励对外投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建设资金短缺,大力引进外资是我们政策的中心,所以在鼓励外商投资方面出台了全方位的多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而我国对对外投资一直实行资本有限外流的政策,实际是限制资本外流。这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初期,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但在目前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中,鼓励输出我国许多领域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是必然的选择。如TCL在越南投资建厂,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应该出台相关税收政策,鼓励那些国内相对饱和的产品和技术积极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占领国外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诚尧.税收在反经济周期调节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税务研究,2000,(1).

[2]胡世文.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税收取向[J].税务研究,2000,(1).

[3]夏远湘.经济持续增长与积极税收政策[N].中国税务报,2001-10-15.

A Research on the Taxation Policy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LI Jiu-ling(Department of Finance,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pres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China should adopt an active taxation policy, combining with treasury bond issuance, stimulating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pulling economic growth. Measures as follows should be taken: a transformation from productive added taxation to consumptive added taxation; an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es; an adjustment of collection range of consumption taxes; a reform in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ation; collecting inheritance tax and social security tax; encouraging reform on such aspect as foreign investment.

Key words:active taxation policy; increase domestic demand; stimulate investment; encourage export.

(责任编辑:书明 责任校对: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