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血管 护理观察 夜间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41-01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反复住院治疗,在夜间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危险,对夜间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减退,更加容易发生危险。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性病变,在夜间时,由于患者平卧休息,又会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小动脉痉挛、心搏量降低、冠状动脉痉挛等病症,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见,探讨心血管科患者的夜间护理与观察十分必要。
1 病房巡视
夜间是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时段,特别是午夜到凌晨的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危险,基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即便是对于那些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要严格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另一方面,心血管病人时常会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础病,身体多个系统都处于患者状态,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了解病人都患有哪些基础病,在巡视时不仅要观察心血管病的发展情况,还要注意基础病的变化,并且巡视过程中要及时帮助病人翻身叩背,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在交接班时,要详细向接班护士介绍病人的身体情况,必要时可在病人的床头实施交接。
2 密切观察生命指征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面色、皮肤温度、皮肤弹性、尿量以及精神状态,同时要注意病人的睡眠状态,判断患者是正常睡眠状态还是昏睡状态,此外要观察病人的咳嗽声、呼吸声是否存在痰鸣音。具有关资料显示,某院心血管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发现1例患者很早入睡,病人家属认为是中午休息不好导致的,随后该护士发现病人呼吸较快、脸色发红,立即给予病人低流量吸氧,并迅速报告医生,经过血气分析,该病人发生了II型呼吸衰竭,由于治疗及时,未发生危险。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夜间一定要认真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指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患者发生危险。
3 警惕其它疾病
前文已经提到,心血管病人时常会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础病,护理人员不仅要观察心血管病的发展情况,还要注意基础病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基础病之外,心血管患者还容易发生无痛性心梗以及心衰等,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警惕。
对于一些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痛觉阈值升高、心脏植物纤维变性,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降低,尤其是一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上述现象更为严重,当患者出现咽痛、神志淡漠、乏力、牙痛等症状时,护理人员要高度怀疑无痛性心梗。此外心肌病变可以刺激人体的迷走神经,进而引起胃肠道反射性作用,当病人出现呕吐、恶心、上腹胀痛等症状,也可能是心肌梗死导致的,护理人员应该高度警惕。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心电图,如果ST段改变,通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如何患者出现多源性室早、成对室早、频发室早、阵发性室速、RonT、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现象,护理人员要警惕患者心脏骤停。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夜间休息时,由于回心血量增加、迷走神经紧张,容易引起急性左心衰,如何患者出现气急、突然胸闷、被迫坐起等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心衰引起的,要及时采取吸氧措施,如果患者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表示患者心衰程度较重,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吸氧、端坐卧位、心电血氧监护、下肢下垂等措施,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
总结: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反复住院治疗,在夜间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危险,特别是对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减退,更加容易发生危险,由此可见,心血管病人夜间的护理观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同时要警惕患者出现其它疾病,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患者发生危险,笔者在文中介绍了一些护理措施,希望对医护工作有所帮助,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病人的护理水平,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萍,蔡荣,曼地努尔,塔吉古力.探析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136-136.
[2] 金蓉.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716-717.
关键词: 颅脑损伤;老年;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我科自2002年2月~2004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老年人9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龄68.2岁,其中60~70岁47例,71~80岁36例,81岁以上15例。
1.2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51例,摔伤29例,打击伤13例,其他伤5例。
1.3伤情和临床状况 伤后至就诊时间30min~4d,平均6.7h。入院时GCS评分3~5分30例,6~8分68例。
1.5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66例(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非手术治疗32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
1.6 治疗结果及预后 治愈45例(45.9%),中残29例(29.6%),重残17例(17.4%),死亡7例(7.1%)。
2 护理
2.1 急性期:(1)由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支等疾病,所以伤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多较明显,病情也较严重且代偿能力差。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min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处理。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频繁呕吐,本组中恶心、呕吐40例,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吸氧3~5L/min,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需紧急手术者,要争分夺秒,在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2)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患者37例(38%),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梗等。
2.2 做好专科护理:
2.2.1 颅内压的观察 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和意识瞳孔变化,可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水肿。
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脑组织萎缩,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较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1]。因此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监测ICP,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若术后病情加重或ICP进行性增高,需及时进行CT检查。本组有11例病人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脑梗死;抢救;护理
我科于2008年12月28日收治了一名急性肾衰竭的患者,2009年1月30日患者并发脑梗死,出现昏迷,经过积极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好转,现将抢救过程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8岁,主因全身水肿1年2个月,加重并尿少20余天,于2008年12月28日2:00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102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20.0/13.3 kPa。贫血貌,面部水肿,咽充血,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性及湿 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6 g/L,红细胞1.69×1012/L,白细胞14.9×109/L,血小板119×109/L,钾6.59 mmol/L,钠138.2 mmol/L,尿素氮55.8 mmol/L,肌酐
1 369 μmol/L,尿酸909 μmol/L。诊断: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肺部感染,贫血。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降压、抗炎等对症处理及血液透析治疗。2009年1月30日8:10分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失明,继而四肢轻微抽搐,短暂意识丧失,查血压28.0/14.7 kPa,心率90次/min。给予氧气吸入,硝普钠溶液持续静点,8:20分测血压20.8/14.9 kPa,抽搐停止,头痛减轻,视物模糊,能正确回答问题,随即入本科人工肾室行血液透析,透析过程中一般状况良好。13:30分透析结束,安全返回病房,测血压25.9/13.6 kPa。13:40分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抽搐,意识丧失,CT诊断为双侧枕叶梗死。医嘱给予地西泮注射液静点,甘油果糖及奥扎格雷钠静点,硝普钠持续静点,并连续床旁血滤治疗。2月1日15:40分患者意识清醒,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视力恢复,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肾功能逐渐改善。
2护理措施
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当患者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后,我们立即给予吸氧,床边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每10 min监测并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节降压药物的滴速;根据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调节吸氧流量。抽搐时我们给予约束带,放置牙垫,防止患者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及时评估患者呼吸情况,痰鸣音重时,头偏向一侧,及时、定时吸痰,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生命体征平稳后,每30 min监测并记录1次,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呼吸和体温的变化,备好抢救设备,如发现呼吸急促、血压持续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2保持液路通畅 ,注意用药的观察患者在抽搐时要保护好液路,最好用静脉留置针,选择粗直的血管,不要选择关节及其他不易固定的部位。
抢救病人时经常联合运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的用法、副作用与配伍禁忌,如地西泮注射液可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静脉滴注,常产生浑浊甚至白色或淡黄色片状悬浮物。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认识到这种现象是药物浓度过高产生的不溶现象,所以每10 mg地西泮加入不少于40 mL的液体,加液应缓慢,并边加边摇匀,使之迅速分散,避免地西泮注射液在输液中局部浓度过高而产生沉淀。
硝普钠溶液静脉滴注不可与其他药物配伍,滴注宜避光,配制后4 h内使用,溶液变色应立即停用。静滴时要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此药最主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所以要监测血压的变化,根据血压调节滴速。当口服降压药时要减少入液量,以防血压过低。
2.3床旁血透析的护理患者在血滤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血压的观察,减少硝普钠溶液滴数,观察透析部位敷料包扎、固定的情况,有没有出血和血肿以及血滤机运转情况。
2.4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准确记录超滤液量和每日入液量、排泄量。每日入量≤前一天尿量+肾外丢失量(呕吐、大便、引流等)+500 mL(不显性失水)。
2.5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我们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当患者意识清醒时,对自己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了恐惧、焦虑的心理,我们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接触,随时交流沟通,耐心讲解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患者躁动时运用约束带,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在生活上给予周密的照顾,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关心体贴患者,增强了病人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了病人的早日康复。
3体会
1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56~82岁老年冠心病资料完整患者6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1]。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48例占75%;有疼痛症状44例,占70%;有并发症14例。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2严密观察病情
2.1心肌梗死先兆症状观察:国内资料介绍,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者比一般成人少[1]。但在我院64例老年冠心病人中有先兆症状者占75%。主要先兆表现为周身乏力、胸闷,活动时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等症状,疼痛时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心电图S-T段改变,T波倒置或增高,均应警惕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症状应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2.2疼痛:一般认为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早期缺乏疼痛症状或疼痛表现不明显,疼痛部位不典型,以无痛性较多,根据我院64例患者资料统计看,有疼痛症状者占30%,并不少见,其中6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余者均为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痛。
2.3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因此死亡率也较高,我院64例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者占50.5%,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后1~2周内,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根据特点和表现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防猝死。
2.4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2]。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进一步出现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尿少、浮肿、肝大。
2.5休克: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即便梗死面积不超过40%也易引起休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多出现在发病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血压降低、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在我院64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休克是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致命并发症。
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和心电监护使许多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以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
3康复护理
3.1急性期护理要点。
3.1.1休息: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处于安静状态。发病一周内严格限制一切主动活动。在我院收治的病人中,有些老年病人因为床上翻身或用力大便而发生意外。发病后第2~3周,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床上活动。发病第4周,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和在室内逐步走动。目前虽多数主张早期离床活动,但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较重,并发症多,故休息时间与病情变化就应有所延长,一般无并发症者第二周后期可离床活动。
3.1.2吸氧: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确保有效的吸氧是急性期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鼻粘膜脆弱等特点,我院多采用鼻塞法吸氧。病人容易接受并无多大痛苦。
3.1.3饮食及大便护理: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因过饱会使血流大量集中于胃肠道,导致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减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脏衰竭。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应注意大便的护理,因患者卧床休息时消化功能减低或使用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后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老年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大便通畅是很重要的康复措施。我们接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后,常规每晚睡前服液体石腊或蕃泻叶代茶饮,排便时可给患者加大吸氧,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避免了因用力大便而致的心脏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
4康复措施
4.1心理康复:目前国内一些心身疾病专家认为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常有焦虑,当这些患者的情绪障碍消失后,心律失常会减轻甚至消失[1]。因此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长期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以及生活范围缩小,导致个性变异,多悲观恐惧,认为治疗无价值和孤独感或情感幼稚等,对痊愈信心不足。因此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我们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与患者多交谈,了解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对安静、情绪稳定的患者,多从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康复意义等方面进行开导,积极配合康复计划;对情绪急燥、波动较大的患者,我们着重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讲解情绪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不良情绪刺激对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够顺利通过康复的心理难关,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4.2功能与生活康复:老年人随着组织器官的衰竭,机体免疫力下降,活动量减少,临床主诉也少,并发症多,康复缓慢。我们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清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不活动的危害性,减少卧床休息时间,指导病人适度运动,严格遵循制订的康复程序。在活动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注意事项,必要时吸氧15~30分钟后由护士在场指导,并在心电监护下分别记录活动前后的心率,注意血压变化。如活动后心率明显增快,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提示有可能活动量过大,应减少下次运动量,以确保安全。
4.3出院家庭康复指导。
4.3.1护士与病人交谈:有些病人总觉得在医院安全,出院便失去安全感。对这类病人根据恢复情况,做好出院指导,使病人放心出院。告诉病人出院后继续有计划的康复活动,可根据自我感觉增减活动量,随身携带治冠心病的急救药物,定期回院复查。
CT定位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96例临床观察 张聚斓,王怀敏,张青
二例肺栓塞误诊分析 杨文生,张帆
脑白质疏松症对老年脑梗塞后癫痫的影响 李庆华,唐静怡,欧阳文,王成章
气管外科手术前后护理 王国香,纵鲁沙
脑梗塞致偏侧舞蹈症(附20例分析) 李玉旺,刘舒洁
心肌炎后遗症患者情绪状态及护理对策 刘长茹
经动脉内超选择化疗脑胶质瘤并发症探讨 胡晓林,缪仲荣
静滴氨茶碱注射液致过敏反应一例 武红玖
神明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照研究 王长垠,濮孟久,程燕玲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28例临床分析 石国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对比分析 吴喆辉,高永斌,杨青平
尿潴留致左患肢肿胀一例的护理体会 王香玲,刘彤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加强短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体会 潘湦
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53例临床分析 唐咪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二次脑损伤致瞳孔散大16小时抢救成功一例报告 许刚柱
云南灯盏花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李慧,邓瑞锋,王曙光,杨红海,彭玲,刘富深,刘海淑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抢救危重症哮喘 李晓楠,张劲农,金阳,李一鸣
头孢唑林钠过敏致喉头水肿一例 王婷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姜超玲,姜超美,崔洪香,毕洪英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急诊治疗 刘勇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胡奎明
低血钾所致低钾性心肌炎一例报告 左兆凯,刘芳,孙一荣
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张晶,李广平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高岸英,王宗兰
心电图、心肌酶结合诊断急性心梗72例分析 杨晓荣,李志国,孙桂兰
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九例报道 周秀成,韩书霞
癫痫病人的SPECT脑血流显像和CT、EEG比较 张敦涛,徐惠芹,何明厚
妊娠35周突发昏迷 曹坤跃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分析 李维民,戈改真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观察 梁慧,杨焕芝,巩成翠
地高辛加美托乐尔治疗充血性心衰伴快心室率房颤 赵风雷,孟丽
大剂量青霉素引起精神障碍一例报告 石常英
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临床特点分析 张兰,张跃林
静滴多巴胺、硝酸甘油治疗心衰的护理 郭佳美
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对治疗方法的启迪 邵长周,陈小东,蔡映云
头皮针塑料管折断的处理方法 邱玉健,李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研究及治疗进展 唐宇平
脑梗死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滕爱华,刘承军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侯振江,张宗英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措施 王学勇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精神障碍12例护理体会 李彩霞,孙清荣,路学玲
老年病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及护理配合 赵小兰
胺碘酮对心室复极波形态影响的临床意义 马其民,孙惠萍,Ma Qimin,Sun Huiping
孤立性心肌桥所致心绞痛(附11例报告) 郑国平,秦明照
异舒吉、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吴玉鸿,张骥,刘常海
急性心肌梗死35例误诊原因分析 唐立真
辛伐他丁肌病二例报告 李茂亭,马娜,李晓丽
地高辛与美托洛尔合用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吴新华,焦建玲,施荣杰
载脂蛋白B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杨芳
表现为3相和4相传导阻滞的预激综合征一例 黄雄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 张秀云,梁俊玲,李丙华,刘美丽
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TCD改变 唐修明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对血浆纤溶活性和GMP-140临床观察 王红燕,李志梅,潘殿卿,高松,张宝平
大面积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边俊兰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血培养和痰培养分析 蔡广,梁海波
周期性瘫痪致血清酶升高1例 刘淑平,于梅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28例临床分析 邓述恺,丁翠敏,孙志学
开胸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 王福恩,孙淑娴
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的指导与训练 崔欣,马继红,欧阳荔莎
恶性胸腔积液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附胸腔积液272例临床分析) 弭庆胜,翟云青,周登河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朱宗静,刘家英
肱动脉血管超声评价卡托普利对硝酸酯类耐药性的影响 许卫国,许贤德,宋少光
病毒性心肌炎48例临床分析 张涛
小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赵风雷,曾蜀,吕刚志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王振东,郭涛,王松丽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2例报告 刘金阁,王晓鹏
高血压病24小时平均脉压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的探讨 邓辉胜,吕麟亚,江凤,李家富,罗兴林,薛莉
机械通气对心源性肺水肿的救护 张式福,张永胜
中药丹参制剂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王介明,周宇,李洪,张倩
封堵治疗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二例 沐贤友,毛继康,汪明慧
文化程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李晓南
1998年河北正定心血管病监测区居民血脂水平分析 吕建波,陈明,赵旭红,杨华英,高峰
射频消融慢径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刘西平,郝星,罗为民,商黔惠,石蓓
最新ACC及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指南的要点 罗雪琚
颅内感染者脑膜刺激征阴性的临床分析 冯为菊
婴儿蒙被综合征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附15例报告) 张莉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刘书屏
特发性肺大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孙国超,刘宏霞,张海静,刘爱军
颈总动脉注射瘫康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45例 苏永巧
心脏复苏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治疗26例 毛继康,任爱勤
肺阻抗血流图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杨林瀛,张庆,庞桂芬,刘玉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纵鲁沙,尹建祯,刘满林
降纤酶胸腔注射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孙凤春,王元文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刘淑芳
卡托普利、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28例观察 白科易,段玉军
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马巍,刘建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M1的临床分析(附125例) 牛秀茹,张丽娟,董淑芬
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病人疾病认知与自控水平的研究 刘希华,周乃娥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进展 欧阳文,刘艺,刘滔
低血糖致心肌酶升高一例 邓瑞锋,彭玲,刘副深
阿伐他汀的非调脂作用 侯瑞田,金凤表,蒋宝琦,吴彦
氨茶碱治疗小儿喘息临床体会 李爱华,王英杰
某些心血管病药物的矛盾作用 郭业峰,韩芬
成年羊急性低氧血症情况下吸入低剂量一氧化碳会降低肺血管阻力 苑永贤
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器官衰竭的护理对策 宗爱华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管理 张家凤
颅脑损伤后高糖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高振英,王国燕,谷瑞金
心衰病人静脉滴入硝普钠的护理要点 刘保玲
美络宁治疗脑血栓形成30例疗效观察 刘媛媛,姜晓莉
与动脉穿刺有关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防治体会 高霞
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腮腺炎二例报告 许刚柱,杨宏林
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付艳霞,周庆茹,田杰
脑复活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及体会 宋月然,付艳霞,史欣
急诊PTCA治疗AMI再梗二例、死亡一例 刘玉玲,矫吉山
小面积心肌梗死后左室扩大、射血分数下降的原因初探 薛锦彤,尹晓隽
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56例疗效观察 史雷忠,吴正平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收缩期杂音完全消失一例 王俊岭,沐贤友,曹雪滨
异丙肾上腺素诱发非阵发界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李宜富,石丹,杨鹏生,陈永久,董少红,麦爱欢,张杏
早期留置鼻胃管在预防和治疗颅脑外伤后应激性溃疡中作用 杨丰忠,赵掌团
心包炎心电图误诊原因分析 袁美中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刘西平,石蓓,黄祖敏,郝星,罗为民
降压试验与二次中风的预防 罗雪琚
养心氏片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褚庆霞,王德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大便秘结的护理 刘保玲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难愈性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的临床分析 翟秀云,李书清,鲁秀国
VDD起搏病人发生心房扑动后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一例 俞杉,陈启旸,叶永茂,孟宪红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关系探讨 张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非阵发性顽固性室速静脉注射异搏定抢救成功一例 沐贤友,毛继康,黄雄
顽固性高血压85例原因分析 吴新华,赵雪燕,刘正兴
脑干梗死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 董娜
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龙佑玲,苏勇,李志勤,徐凡,戴静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评价与治疗 原巧灵,丛洪良
体外循环术后脑损害的原因及预防 张海生,柏焰,于晋建
度冷丁致过敏一例 吴会娥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探讨 任红英,赵春华
老年人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20例 丁秀婷,刘五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治疗 垢建华,汪明慧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术中监护与护理 麦爱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 张慧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 庞艳梅
肿瘤性心包积液置入引流导管的护理体会 谭倩
微量泵静推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闫清华,王风云,陈立,徐玉鹏,张青艳
优维显造影剂在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应用中的护理 汤蓉,张金莉,白向荣,王新丽
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 郑培玉,李宝玲
关键词:心血管事件;护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65-01 心血管事件是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件。主要包括:心源性猝死、心绞痛、急性心梗、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脑血管意外等。
1 临床资料我们记录了28例抢救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时间在17:00-8:00较为集中。中夜班发生心血管事件人数明显多于白班。患者年龄25-50岁占16%、51-61岁占15%、61-67占23%、70-79岁占42.3%、大于80岁占3.7%。
2 预防措施
2.1 对新入院的患者登记详细资料。包括年龄、住址、身份。将易发人群设置在监护室或方便抢救的病房,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立即将抢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及时、快速的投入抢救中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2.2 减少探视人员,保证病人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心肌得到充分休息、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刺激。因为长时间的谈话给病人带来疲劳。大的情绪波动会产生猝死,从而发生意外。
2.3 提高抢救质量
2.3.1 加强中夜班的护士力量,重在加强巡视。尤其在17:00-8:00.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病人夜间睡眠时会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大脑皮层呼吸中枢调节功能下降,低氧可以引起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增加,使小血管收缩,加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夜间睡眠时人体血液循环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了突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2.3.2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参与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确保抢救工作进行,提高抢救质量。急救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及早抢救,当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业务熟练的护士和医生的协作是抢救成功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抢救治疗的效果。由组长统一指挥参与抢救的护士,抢救工作组织严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职。最大限度地杜绝忙乱,填补漏洞。医护之间,护士之间紧密配合确保了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质量。
2.3.3 设立急救护理小组参与抢救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及投诉。急救护理小组可协助值班护士抢救,减轻工作量,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进行护理告知。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抢救的积极性。及对护嘱及医嘱的依从性,保护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护理文件具有法律效应。在处理医护纠纷时,重症护理记录是关键的证据之一。小组成员监督,加强值班护士对护理记录的书写。保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从而减少纠纷隐患。
2.3.4 加强低护龄护士的急救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中级职称护士的指导作用。
护师、主管护师护龄相对较高急救经验较丰富,知识水平较高。且中级职称护士较高级职称护士参与临床工作多。参加实际抢救任务多,经验丰富。医院充分发挥中级职称护士此方面的优势,多在操作技术和临床经验上指导年轻护士。从调查可以看出。验和院内活动,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甚至有人纯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不利于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成的岗位培训。尽量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从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每季度进行专科知识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护士重点培训直至合格为止,科室不定时进行突发事件抢救演练,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调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渐渐的将年资轻的护士培养成久经沙场的老将。
2.3.5 解决护士在操作技能和急救知识中的薄弱环节。 心肺复苏、除颤器使用、吸痰是急救中常见的护理操作,但是,掌握的程度不一,如果不采用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很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科室通过观看录像,CAI课件,操作比赛及操作能手讲课,并通过在模型上的反复练习及考核等形式,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为抢救争取时机。目前护士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大多来自工作经验和院内活动,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甚至有人纯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不利于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成的岗位培训。尽量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从而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2.3.6 建立护师俱乐部,以护士俱乐部为载体,护士之间增进交流,是护士在团体交流中找到归属感和社会支持降低压力感。护士心理调节情绪换位思考等方面对护士情绪与护理质量进行探讨,使护士在护患关系中。
3 加强责任心
建立时间就是心脏的理念。工作中严谨细微,勤快敏捷,护士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严密的观察、判断,在执行各类治疗护理任务时要头脑清醒的分出轻重缓急,遇事反应灵敏,动作迅速,按计划进行准确无误。
4 护士人文关怀
紧张的工作环境会带来护士的情绪反应,建立护士俱乐部,以护士俱乐部为载体护士之间增进交流,使护士在团体交流中找到归属感和社会支持,降低压力感。从而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与压力,提高工作质量。
5 小结
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有效的减少了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带给病人生命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27-230.
【关键词】心血管病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1
随着老龄化不断增长,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并且常见于体内各器官,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细胞本身的各阶段退行性病变。心血管系统的老年性改变为全身老年性改变的主要根源,其间存在着互相助长的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全面了解熟悉老年心血管病特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个人所得简单介绍如下。
1 心血管系统的老年性改变
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周围血管阻力增加。(2)心室顺应性减弱。(3)心脏瓣膜钙化。虽然近20年来由于阿斯匹林等使用以及中草药制剂在改善微循环方面带来很大的治疗效果,血粘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讲诸多老年病仍有增无减。
2 老年患者常常多种疾病并存
老年人的发病特点之一是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如果全身情况尚可、平时注重保健的则能处于代偿或相对稳定状态,对目前健康尚未构成威胁。一旦伤风感冒发热或其他情况发病,则心血管疾病随即发病,互相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糖尿病、肺部疾病、高脂血证等多种疾病并存时,心血管系统的退变明显加重,而且临床表现复杂,给诊治带来一定难度。
合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除主要的心、肺、脑疾病以外,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消化道疾病、青光眼、白内障、前列腺增生等给治疗带来很大麻烦,严重影响预后。
3 心脏疾病种类很多,临床分类至关重要
对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因,大多数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首先会考虑冠心病,但必须指出的是老年心脏病并非都是冠心病,而且老年也可患年轻人的常见病,甚至患一些罕见病,在治疗过程中很难得到早期诊断。虽然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借助现代诊疗手段,大大提高了诊治能力,但早期的一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以致延误治疗。
4 全面掌握心血管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特点
与青年人相比较老年人具有患病病程长,发病缓慢,易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等诸多特点。尤其有较多的无痛性心肌缺血,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也显然较年轻人多。特别是伴有糖尿病者并发无痛性心梗,更是屡见不鲜,容易因延误诊断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在患者住院期间如果医护人员警惕性不高,对于一些早期症状没及时发现,病情突变时来不及抢救,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那将导致更大麻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5 老年人多种疾病恢复过程缓慢
老年人发生急性病变后,受损组织的修复及器官功能恢复过程较年轻人缓慢是普遍规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血管基础情况较差,心梗后功能恢复常不理想。泵衰竭较多见,中、远期预后较差。如果情况不佳、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排痰排便不畅及肺炎、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这些附加情况和并发症常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另外肺部感染使血氧分压更加降低。全身失水缺氧加重、痰血瘀阻常常发生肺栓塞甚至成为猝死诱因等等。
6 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
据资料统计:40岁前后的年轻人器官功能为100%,60岁时为70%,90岁时器官功能仅余40%,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开始急剧下降,这个基本情况有助于理解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由于用药种类和剂量上的受限,对老年患者应强调综合调理,包括饮食、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护理,都显得十分重要。有的患者全身有7-8种病,有的医生甚至会开10余种药,也不考虑老年人吸收和排泄情况,那是危险的。急则治标,慢则治本。
7 老年人心血管病总体预后较差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预后较差。以急性心梗的住院情况来看,60岁以下的为8%,60-69岁约14%,70-79岁约18%,80-89岁约占40%,90岁以上的有70%左右。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新入院患者即使不是心梗入院,有的慢支感染肺气肿,或其他原因急诊入院,我们也通常会急查心梗三联,近年来阳性比例高达35%左右,所以我们对老年病分析诊治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分析原因:有以下情况值得我们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1)随着年龄增高而预期寿命减低。(2)体内各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并存多种疾病。(3)临床表现不典型,比如有些肺炎根本不发热,而且血象也不高,中性细胞和白细胞经常正常,再则就诊较晚。(4)再梗及多次心梗病例较多,有并发症者多。临床所见直接死因中,除心律失常及泵衰竭外,感染、糖代谢紊乱、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也较多见。因此,要求我们在医疗工作及临床诊治中不可单纯着眼于心血管病,必须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技能,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才能及时察觉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处理。
尤其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医务人员必须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同时也应具备防范意识,有些重大疾病应该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防患于未然,互相理解才能和谐社会,强国富民。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者98例均为脑梗入我院患者,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35岁,入院时意识障碍11例,一侧肢体偏瘫69例,失语13例,吞咽困难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大多数患者常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或在睡眠中发生,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或失语等。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4天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3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因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min内输完。并给予心电监护进行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如果患者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为梗塞灶扩大或出现新的梗塞,所以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应急措施。
2.3预防并发症护理
2.3.1预防肺部感染
急性脑梗塞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吸痰时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应轻柔、无创、敏捷,每次吸痰过程时间应
2.3.2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每日2次进行膀胱冲洗。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3.3预防便秘发生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7天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
2.3.4预防压疮发生
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及翻身床,局部垫软枕,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其次,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翻身、扣背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2.4 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
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是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3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3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其次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2.5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
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平时起居要有规律,克服不良嗜好。饮食宜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关键字: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护对策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卫生人员在其工作场所所受到辱骂、威胁和攻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的明确的或含蓄的挑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已经成为威胁医务工作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卫生问题[1],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急诊护士成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2]。本文对我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并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就诊环境因素
1.1.1就诊区域和观察区通道相通,进出人员多而杂,导致环境嘈杂,造成工作人员和患者容易激动。
1.1.2路标不清晰,导致问路人员太多,造成干扰分诊护士正常工作。
1.2护士因素
1.2.1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急诊就诊患者数量多,急、危、重症抢救多,致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身心疲惫得不到缓解,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主动服务意识减弱。为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解释工作不到位,不注意说话方式,态度生硬,造成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不理解。
1.2.2护理人力资源流失:长期紧张而繁重的护理工作,频繁的重复性夜班,使少数护士产生厌烦心理,技术熟练的护士流失严重。新入职的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扎实,沟通能力欠缺,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信任。
1.2.3沟通能力不足:有调查显示,急诊工作暴力在工龄少于1年或1-4年护士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2.9%和70.5%[3]。此阶段的护士因社会和临床经验少,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能力不足。
1.2.4缺乏有关暴力防范的培训:护士在学校甚至岗前培训时,没有接受过在工作中如何防范暴力和保护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面对暴力伤害和威胁时缺乏应对技巧和策略。
1.3患者和家属因素
1.3.1特殊心理:急诊患者或家属对突发疾病或创伤意外没有心理准备,都认为自己或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医生、护士的关注,积极地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但急诊护理工作有抢救”的轻重缓急之分,不能满足一些轻类患者立刻诊治的要求,造成护理人员和患者产生对抗情绪。
1.3.2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工作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上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的普遍开展,使患者在认识上牢固树立了“病人是上帝”、“花钱买服务”的思想偏差,当治疗护理效果不佳时,就会对引发不良情绪。
1.3.3经济文化背景差异:患者和家属受经济压力、病情严重或疼痛等影响,易产生消极对抗情绪;某些患者受酒精、特殊药物刺激,容易情绪激动,引发过激行为。
1.4辅助支持系统因素
后勤工友少,送标本和检查不及时;保安不到位;检验报告不及时;急诊收费等候时间长等等。
2 护理安全防范
2.1改善就诊环境、简化就诊流程
2.1.1在候诊大厅和就诊区域安装24小时闭路监控系统;加强就诊区域和走廊的灯光照明。
2.1.2建立急诊电子叫号系统,按轻、重、缓、急快速预检分诊,使患者有序就诊。对急重患者立即送入抢救室,并通知医生和抢救班护士作紧急处理,然后补办挂号手续及费用。
2.1.3在就诊区域入口处放置办公桌,由后勤工友控制就诊陪同人数,观察区家属凭探视证进入,减少无关人员进出,使急诊室相对安静。
2.1.4在候诊大厅安装电视机,使患者和家属耐心等候。
2.1.5重新设计指示牌,使标识清晰,患者和家属容易辨认;在候诊大厅张贴医院结构分布图,在地面使用不同颜色路标标识急诊患者常到区域(急诊区、观察区、输液中心、药房),减少问路人员对分诊护士的干扰。
2.1.6在候诊大厅增加化验单自动打印机,使患者和家属能随时查询化验结果,减少不必要的询问。
2.2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2.2.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自己的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护患沟通技巧,以娴熟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和诊疗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2.2根据就诊患者数量,及时调配急诊护士人员数量,注重老、中、青护士的合理搭配。在工作高峰时间,增设辅助加强班护士,以缓解高强度工作压力。
2.2.3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杜绝一切护理安全隐患,树立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
2.2.4组织学习暴力事件的相关培训,请派出所民警传授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技巧(包括警惕性、适当的防卫及如何脱离和回避等)[4],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在保证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急诊护士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行使医院和自己的正当权利。
2.3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和管理
2.3.1在候诊大厅张贴急诊就诊流程,使患者和家属消除不确定感,配合工作。
2.3.2利用时机,充分宣教:因急诊护理工作繁忙,护士应该充分利用查房和操作的时机,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给予适时的关怀、同情、安慰和鼓励,随时随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用药情况、注意事项等等,使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知情权,能正确客观地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3.3危重患者让医生提前向家属反复交待病情及风险,及时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2.3.4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的患者应放置抢救室治疗,高度关注此类患者,积极联系家属,做好“三防”工作。
2.3.5关注家属的情绪,发现不良情绪苗头,及时告知护长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并重点交接班,提醒同事给予关注。
2.4强化辅助支持系统
2.4.1在工作高峰时间,电话联系后勤主管调配工友,保证标本的及时送检和患者入院、检查的紧急处置。
2.4.2增设专门的急诊保安人员,负责控制就诊患者和陪同人数,维持诊疗秩序,保障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4.3规范急诊检验报告出示时间:血、尿、大便等常规检验报告半小时内;生化、肝功能、心梗组合、脑钠素等检验报告1小时内。
2.4.4规范急诊收费流程:正常上班时间,急诊收费处只能接受急诊患者的缴费;非正常上班时间,急诊患者优先缴费。
3 小结
医院场所暴力已成为一项全球性问题,作为高危科室的急诊科,急诊护士是暴力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因此,如何维护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急诊护士应该通过不断改善诊疗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和管理,强化辅助支持系统等等一系列措施,正确应对各方面来临的暴力威胁,学会自我调节压力,以最佳的状态面对工作和患者,预防和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将暴力伤害降至最低点。
参考文献:
[1]谢巍,张大伟,谢晋宇.工作场所暴力问题的产生及预防[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8期.
[2]葛宝兰,常娜,孙宏玉.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2A):313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