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网络载体
在当今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它正在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着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生发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和发挥出来。网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最初是化学领域的一个科技术语,随着科学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发展,这一概念便被引入到人文社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②那么,一种事物或活动形式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达到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和要求的水准,即促使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因此,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判断的首要标准便是看其是否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任务等信息。
其次,必须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要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除了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之外,还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操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无法将教育内容或信息融入其中,并传递给受教育者。
再次,必须能够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传递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的过程,也不是受教育者单方面接受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的过程,而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必须能够成为联系教育双方的纽带或者桥梁,并且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
1.2 网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
1.2.1 网络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资源和信息。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几乎在网络空间中都有所体现。这就使得它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任务等信息。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于网络空间中,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就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2.2 网络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利用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具有虚拟性。但网络的虚拟性并非完全超脱于现实世界,而是借助于现代技术对现实生活进一步加工处理或者重构之后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融入网络空间,并传递给接受方,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启迪和感化,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1.2.3 网络能够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
在网络空间,没有工作、职务、社会地位、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政治观点以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网络用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网络空间中的人们非常容易产生互动。因此,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3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网络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载体中的一种。所谓网络载体,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更进一步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融入互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媒技术为依托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各种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融入网络,并使之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同时促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互动,并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功能是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必然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然而统治阶级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其中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网络载体,可以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网络载体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人们随意想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的。”③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网络载体,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融入网络,其目的便是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和提倡的思想品德,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具有教育信息的海量性、教育双方的平等性、信息传递的瞬时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育时空的无限性等特征。
2.1 教育信息的海量性
与传统的大众传媒载体相比,网络载体能够承载更多的教育信息。例如,报纸会受到版面的限制,广播又受到播出时段的限制,因而其所能容纳的信息都是有限的。然而网络载体则不会受到以上这些限制,能够容纳海量的教育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几乎囊括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虚拟社会。这也使得网络能够包含极其丰富的教育信息,而且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以复制,可以保存,也可以重复再现,因而更具吸引力。
2.2 教育双方的平等性
教育双方的平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由于身份、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不同而扮演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容易导致教育双方的不平等性。但是在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用户的身份甚至语言、行为都是虚拟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别、文化层次的高低、职务身份的不同以及财富的多寡。简言之,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平等。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网络互动和交流,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和各种信息。因此,“在网络中,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可以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④
2.3 信息传递的瞬时性
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传播媒介像网络那样能够使信息可以在瞬间到达世界各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可以将教育信息及时快捷地到网上并传递出去。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教育信息编辑好之后,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将信息提交到网络空间,然后发送出去,进而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2.4 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在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色彩、声音,还可以是动画、视频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载体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正是由于网络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才使得它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因而开发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2.5 覆盖范围的广泛性
一方面,网络载体所涵盖的信息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在网络中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和体现。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也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看,网络几乎覆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情。 (下转第49页)(上接第20页)
关键词: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40
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创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推动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发展,为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心理学研究留下了珍贵宝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其俄文专著《认知心理学》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1]维果茨基思想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来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完美交集。
1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内涵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简称ZPD)理论,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3]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今天儿童靠成人帮助完成的事情,明天他便能独立完成。这样,最近发展区将帮助我们确定儿童的明天,确定他发展的动态……儿童智力发展的状态至少可以借助他的两个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来加以确定”。[4]“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现有的与潜在的认知机能之间的智力空间,“它说明学习者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关系,即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关系。”[5]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存在“最佳期限”并由最近发展区决定,无论是超出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还是降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都是缺乏实效和兴趣的,只有适合儿童“教学最佳期”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施加最佳影响。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业已形成的原有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培养”潜在发展的心理机能。[4]即“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技能训练获得最佳效果。
20世纪60年代,“最近发展区”理论得到西方学界尤其是美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认同,并随之引发研究热潮。美国学者斯坦福(Steffe)在其专著中指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维果茨基对皮亚杰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在构建主义中被加以重构……最近发展区表示着一个关联的但有着差异的意义――它超越了‘准备就绪’的观点”。[2]由此可见,“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推动和发展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最近发展区”理论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与教学本质暗合,对现代化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积极吸取其科学和合理成分,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际教学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以下内涵:
2.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建构主义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复杂的认知结构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个体间相互联系和社会历史之中发展过程的产物”,[7]最近发展区在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和个体建构过程中实现。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与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努力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学生思维观念、认知能力的自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由此可见,学生的认知发展以社会资源为中介,以心理加工为手段,融合新旧知识经验,进而实现知识内化和行为示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契合。
2.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动态集合理念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基于对智力测量静态化,忽视智力发展动态特征的反对。“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其实质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是螺旋式动态向上向前的发展过程,并在三个维度集合体现动态特征:一是教育资源的构成成分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处于动态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刻丰富和扩展,教学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和改变。二是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和思想境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学生从课程理论学习到思想内化,再到行为表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三是教学评价应该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上实行“动态过程”评价,以便及时促进学生思想升华、行为规范以及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最近发展区形成。
2.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多元发展环境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源于教与学之间的社会化层级重构,讲求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和个体建构过程之上,认为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知识领域的延伸和思维维度的拓展与其所处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无形塑造密切相关。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宏观上讲,经济全球化带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全球化,扩大和延伸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领域和纵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微观上讲,学校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与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使二者缺乏相互适应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日渐乏力。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多元发展环境时刻保持先进性和鲜活性的本质特征。
2.4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建立方向预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的灌输为目标,教学理念被课程标准所限定,教学内容被教材所束缚,教学活动思路狭窄,教学陷入“死胡同”,学生产生学习困惑和教师增加教学难度。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制约了学生智力的个性化发展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并致使学生无法从容获得切身体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建立在学生发展区基础维度之上,旨在主导预设教育方向和倡导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之下充分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体现综合素养提供方向和过程保障。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多元动态发展环境,处于学生发展进步的中间环节,着眼于学生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和共同发展,并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不断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Steffe L P. Th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experiment :illust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2,(7):177-194.
[3]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MA:MIT Press, 1978.
[4]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白学军.智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0(17):17-19.
[7]龚浩然.试论Л・С・维果茨基关于意识心理学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1991,(5):1-8.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郭云龙(1985-),男,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非指导性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非指导教学强调教学中要讲究指导的艺术,教师要创造一种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决策。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政治体验和学习方式,并以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1.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一种开放式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为主,可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去探索政治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和谐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政治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在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2.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体验性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政治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政治教学活动、通过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政治观点、通过情感外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人本化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由本性的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让学生学会做自由自主和自我负责的人。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教学境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新追求。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不是不指导,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指导,教师教学艺术高超的表现,是教学的一种最高状态,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策略、思想,希望通过非指导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感悟力,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有序的政治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
1.重视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非指导性教学认为,学生具有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倾向,并能够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生活情境,教师角色应由传统决策者转变为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建议者和师生平等地交流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政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很少有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活动,政治教师变成了知识的权威者和统治者。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教师应是学生政治学习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政治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体验,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学习的引导者,其实就像建筑中的脚手架一样,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结合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创设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师要逐渐减少指导成分,最后撤去支架,由学生独立完成政治学习任务。政治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才能变灌输为引导,政治教师才能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是从学生的情绪体验开始的,以学生自己作出学习行动计划、反思自己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并取得积极行动为终结,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高中政治课堂上,由于政治理论的抽象性,政治教师习惯“一言堂”,不太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水平较高的政治教师也不过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表演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教师根本没有“学生主体”的概念,只有自我表现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政治学习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抹煞,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政治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过程的设疑引思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在政治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学生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所吸引并开始积极地联系实际作出分析说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与教学效果提高。
3.突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非指导性教学指出,师生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是非指导谈的必要条件,要将教师置于同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来认识教学活动的功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不少政治教师却缺乏民主观念,满脑子专制思想,主张“师道尊严”、“教师至高无上”,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划上一条鸿沟,使学生不敢接近,不能和教师讨论、争辩,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在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以师生的互动交流交往为方式,最终达到师生在教学中的共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主要标志。在政治课堂教学操作上,要求教师要做到:一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讲抽象的政治道理,多让学生结合实际说想法;二是“老师少谈学生多思”,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谈对某个政治现象的看法,多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老师少站位学生多选择”,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站在自己或某单一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
4.关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情感的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教育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数据的猛烈冲击,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如何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网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模式,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随着网络大数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做出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与新方法,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被赋予新的维度,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人为方式更多向数据化发展,教育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也倾向于管理和服务于教育对象。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运用网络大数据深刻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并有效分析利用大数据提高对教育对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教育载体具有“微传播化”特征,教育方法更加定量化。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以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在大数据浪潮侵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注重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领域、教学对象都相对统一、集中。而随着网络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对象从有限转变为无限等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课堂从之前的相对封闭转变为无限开放,对教育对象需要实施多角度的价值引导和干预。如何才能使学生不沉浸在网络之中,提高辅导员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数据资源,是视而不见还是合理利用,都影响着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辅导员是否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如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技术支持以及工作素质等方面没有做出及时的改变,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挑战
大数据具有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Value)4V的特征,这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技术层面上的挑战。面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手段如果一味地回避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行不通的。数据的大量化及多样性使得从大量数据中辨别、提取有效信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难度系数增大。数据的广泛分布使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储存、数据的分析等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者耗费更多的分析处理时间。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地看待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没有及时地解决因网络信息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下降问题,都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获得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一方主体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信息,获取信息弱的一方,导致其弱势地位和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庞大的数据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技术层面做出调整。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
大数据在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消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洪流般的数据中难免夹杂着大量负面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不好影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冲击。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必须对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分析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引起数字鸿沟,造成信息差距扩大。这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使得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如果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容易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这也将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新技术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保证。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数据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方法,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互助者和伙伴,在教育范式、教育内涵、教育技术平台层面进行相关转换和突破,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好支持服务。
(一)认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确立数据思维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大数据意识培养要先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一样,“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和革新力我们尚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数据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存在。”[3]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大数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们应该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大数据,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确立数据思维,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预测的意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获取,提高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实现适应与创新,紧跟时代的变化步伐,更新思想观念,将大数据技术及优秀的数据资源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把握住时代的前沿,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作风。
(二)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研究范式
要更好地运用和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一种创新,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革命性的一种方法论变革。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及优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创新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技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定量研究。因此,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融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深刻的把握,树立创新研究范式的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获取大量有利数据,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52-01
我国高校虽然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应用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高校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不能不重视人文关怀,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关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众,从而对其产生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与社会活动符合特定阶级的需求,对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向大学生灌输先进价值观,从而踏入社会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则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自然,从而做到个体与周围主体和环境能够达到高度的和谐。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现实存在出发,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其人格的力量,从而促进他们的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社会化为己任,并不是直接向他们传授客观知识以及经验技能,而是通过传播人文精神为手段,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成果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阐释出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营造适合人的生存与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就现实情况而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进而在工作、生活以及心理上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从学生有可能面对的思想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人手,给予他们更多的人生指导,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
最后,人文关怀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对象,因此要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仅是片面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思想观念,而是要与他们的生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等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挥实效,就需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程度,而这只有以尊重他们的能动性为前提。传统思想教育工作的缺陷就在于忽视人文关怀,只注重片面地灌输价值观,从而引起不少学生的反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
人文关怀面对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世界,通过想象、思考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精神内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提高其人文关怀的水平。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教学相长,一方面要求教育人员要充分尊重学生,承认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的自由与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去激励他们,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要立足于他们的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发展欲望以及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并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展示其丰富的个性,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培养、发展他们兴趣、人格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
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的重任要求其在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当今形势下,各种文化泛滥成灾,泥沙俱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位,高校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在以往传道授业模式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两者之间分别是外因与内因的作用。外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工作,内因则是学生的自我内省与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两者要相互促进,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宣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于变迁,精细化管理这一产生与发展于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逐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笔者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出发,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运行载体等方面的精细化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希冀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大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为了快速复兴战后经济,提出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工作流程、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迅速得到了推广。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工作流程中的各环节、成员、工序都进行规范管理。精细化管理以其精、准、细、严的理念深受各领域的欢迎。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要求细化到每个教育环节、每一名师生,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以精细的态度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定位教育对象——大学生、教育内容,以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细化教育管理中涉及的各环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具体来说,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细枝末节。基于精细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对每个细节不仅是明确怎么做,而且要做到怎么做才能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动态地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每个细节不放过,精细地处理每个细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化。二是,将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在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科学精髓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使管理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三是,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只能通过这种精益求精的管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
二、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载体的精细化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这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以精心的态度开展相关工作,做到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整个教育过程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得到精致化的呈现。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一是,教育对象做到具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势必要求做到教育对象的具体化,这样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教育诉求。二是,教育内容做到具体化,这是由教育对象的具体化决定的,要求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这里的教育方法具有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方法被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中本身蕴含着众多的科学管理理念,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其与人本管理的结合,丰富与拓展了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注意:一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实现教育的规范化,如相关的会议制度、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分析制度、评估制度等。二是,精准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有责可问。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程精细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各个环节做到精细化地处理,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载体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贯彻执行离不开信息的上传与下达,想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就应该注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对称性与时效性,以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管理,这对信息运行载体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考虑:一是,建立专门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他们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二是,设置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地反馈自身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对于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解除他们内心的疑惑。三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管理平台,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的动态监督,以此打造精品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载体入手,力图每一环节都做到精细。这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地实现,保障学生的健康成材。
参考文献:
[1]陈晓晖,胡冉冉.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育探索,2016
[2]娄刚.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部化;专业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更加精确、系统和现代的教育内部化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性和学科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中主动地构建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架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和客体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建设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相关内容组成统一有机的系统,构建专业的、科学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和教育活动体系。根据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论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的点,从而更好地确定教育主题和教育理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思想实践发展活动,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烈的专业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部化,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内部化,还有一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内部化。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建设自身的学科、研究自身学科的问题以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学科认识体系
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在学科建设自觉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建设的态度和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构建的学科认知体系。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和建设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定位、内涵、特点和学科价值等等。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培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到坚定。其次,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身的学科职业伦理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做到爱岗奉献、积极努力,从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方面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判断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探讨,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核认知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科学探索体系。而这一科学探索体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相关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树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贴近,教育内容要能够将社会当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地展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其次,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保证。严密的论证方式、理性的内容分析以及知识的真理性探究等等,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规律的探索以及理论和实际的实践联系等等,都需要科学探索精神。通过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为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的科学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培养
社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的分析、认知、理解和提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将社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内容当中。具体来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就要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以及注重社会发展的改造方向等等,从多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之具有社会关怀性、社会解读能力和改变社会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成功的重要体现。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以一定的边界为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必须要对边界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定和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边界意识的构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边界意识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从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区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另外,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所谓的边界进行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倾向性提出来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6-21.
[2]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2-167.
[3]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科学研究的转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组织化[J].科学中国人,2016(5):247.
【关键词】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的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在全新的媒体时代,新的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新闻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上一些消极的思想以及负面的内容等都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难度与困扰,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严重阻碍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新闻传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新闻传播只有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所以,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今时代,新闻传播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传递文化与理念,所以新闻传播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新闻传播是向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新闻传播承载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控制,所以新闻传播就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次,新闻传播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新闻传播向人们传播信息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相往复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可以互换。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提供了互动的平台,通过新闻传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硕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过程。新闻传播将一定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融入其中,然后通过新闻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其实,教育性是新闻传播的普遍特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思维,新闻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思想。从传播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将一定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受教育者,只不过这个传播过程比较特殊,是由教育者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
三、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为新闻传播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困惑:大量新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难以辨别真假,这给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及一系列的困惑。
(一)新闻传播公信力下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差
随着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化这个新时代,新旧思想交替、新旧观念抗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传播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某些新闻报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报道了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表现出疑虑,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可接受性变差,如此新闻传播自然就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新闻传播者,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制作人、策划人,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当前,部分新闻传播者缺乏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有先进意识的传播者,不重视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够深刻理解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这种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
(三)新兴媒体对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
近些年,新兴媒体大量涌现,新闻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所传播的信息量巨量增大,可控性降低,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受众不易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甚至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受众的思想观念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媒体在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与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所以说,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四、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路径
面对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困惑,我们必须要强化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新闻传播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新闻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牢牢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不能虚假报道。新闻传播还要坚持正面报道,以鲜明的正面形象引导受众的思想动态,使受众的思想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
高素质的新闻传播队伍是强化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使新闻传播服务于对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高质量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新闻传播者的思想素质,树立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深入把握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三)关注新兴媒体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兴媒体为新闻传播开拓了新渠道,这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一定要关注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兴媒体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当中去,有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杜绝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重新树立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与威信,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周国卿.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新闻传播,2012,10:78.
[2]毛浓华.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2,11:56-57+104.
[3]闻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战线,2015,08:92-93.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定位不同,但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化基本的做人规范与道德规则、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人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如果离开文化素质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洞的灌输和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就无实效性可言,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
二、 寓文化素质教育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1.二者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教育转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重要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由传统单一性思想教育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的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来看其内容是人文知识,其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一味追求政治效应,而无视其文化功能,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要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不断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2.二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德育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并重转变的需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矛盾和困惑,这些变化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容易使他们滋生工具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变化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往一味地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需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而文化素质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相关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德育知识传授的弊端。
3.二者相结合也是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边缘化的需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一味奉行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冷漠的、毫无生趣的、空洞的重复说教,由此阻碍了对生动活泼、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灌输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它无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有的尊严、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使学生边缘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和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警惕和防止学生的边缘化。而克服学生边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 文化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形式,用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逻辑起点、目标任务、教育功能等多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在地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等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将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从而形成稳定且具有共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可以引领青少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需求。在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既是知识领域的标杆,也是青少年学生人格的标榜,是学校最亮丽的文化表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赢得学生喜欢与尊重。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榜样示范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学校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探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