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膀胱冲洗液温度;膀胱痉挛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75-0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持久等优点。而膀胱痉挛是前列腺摘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常规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目的是将前列腺创面出血及时稀释冲出,避免在膀胱内形成血凝块后堵塞导尿管,诱发膀胱痉挛。有研究[1]表明,膀胱冲洗本身产生刺激也是诱发出血因素之一,尤其是冲洗液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增加术后出血量,而将冲洗液适当加温,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2例,年龄62-88岁,平均69.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2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疾病程度、症状体征等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均>0.05),2组患者在连硬处麻下行TURP术。
1.2方法
术后送患者至病房后,通过术中留置的三腔气囊导尿管,给予等渗液持续膀胱冲洗,渗透压为308mmol/L,规格:3000ml/袋。PH4.5-7.0无菌。冲洗装置悬挂高度距膀胱平均约60cm,冲洗管路为Y型装置,管径为1.5cm,管路插入蝴蝶结形出水口,冲洗液速度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及时调整。
1.2.1实验组采用我科引进的恒温加温器,将等渗冲洗液放进水槽插上电源调整冲洗液温度35-37℃,保证冲洗液温度接近人体体温。并于膀胱冲洗过程中定时测量记录冲洗液温度。
1.2.2对照组进行持续膀胱冲洗,采用室温冲洗,将等渗冲洗液直接挂在输液架上进行持续冲洗,因本院病室温度由中央空调调控,全年室温均保持在22-25℃左右,冲洗时记录冲洗液温度。
1.3、2组患者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畅通,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折叠、扭曲、定时挤压,如为较大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应顺向挤压,无效时,立即使用无菌注射冲洗,直至引流通畅。②加强心理护理。术后疼痛、紧张、焦虑,可使血压增高,加重出血,增加引流管堵塞。应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③避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咳嗽,手术前后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行清洁灌肠,术后给予易消化食物。④预防泌尿系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及时倾注冲洗液,尿道外口用络合碘消毒,每天2次,导尿管周围用无菌棉垫包裹,污染后及时更换。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液排出。
2观察指征及判定标准
膀胱痉挛:记录两组发生膀胱痉挛的例数及间隔时间。将膀胱痉挛患者分为轻、中、重3型。轻型:轻微的膀胱胀满感和膀胱痉挛痛,冲洗通畅,冲洗颜色变化不大,5-6次/d;中型:明显的膀胱胀满感和膀胱痉挛痛,较强的尿意和便意,导尿管周围血性尿液外溢加重,冲洗液返流,冲洗液血色明显加深,导尿管周围有血性尿液外溢加重,冲洗液颜色加深,每1~2h出现1次;重型:难以忍受的膀胱痉挛痛,强烈的尿意和便意,导尿管周围血性尿溢加重,冲洗液返流,冲洗血色加深,患者不断屏气,数分钟出现一次。
引流管堵塞:由课题组人员制定详细的观察表,随时观察记录2组患者膀胱冲洗液量,冲洗持续时间,血凝块堵管率及引流管颜色来综合评价术后引流管堵塞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
表一2组患者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例)
注:X2=6.98P<0.01
表二2组患者引流管堵塞情况比较(例)
注:X2=5.45P<0.05
3、结果:实验组膀胱痉挛的发生率,间隔时间、引流管堵塞较对照组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4讨论
两种冲洗温度对于TURP术后出血量的影响:
4.1两种冲洗温度对TURP术后膀胱痉挛的影响效果
BPH患者TURP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高达40-50%[7],其发生原因复杂,其中术后膀胱冲洗液温度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应尽量减少因冲洗液温度不当而引起膀胱痉挛,本研究结果试验组以35-37℃进行膀胱冲洗,膀胱痉挛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室温冲洗液与人体腔内温度相差较大,加之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手术应激后身体适应调节能力下降,大量明显低于低温的等渗冲洗液水冲洗膀胱,使患者感觉全身发冷,精神紧张,增加了膀胱痉挛的可能性,而试验组(35-37℃)接近人体体温,冲洗时不会对膀胱造成刺激,而有效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增加了患者舒适度。
4.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引流管堵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二种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发生例数及与引流管堵塞发生例数接近。提示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与引流管堵塞着关系密切。TURP术后,前列腺窝渗血较多,如冲洗不能及时有效,极易形成较大血凝块而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不畅,膀胱内压增高,诱发膀胱痉挛,而膀胱痉挛又使出血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实验组(35-37℃)接近人体体温,利于保障血凝酶的正常功能,不刺激膀胱,使血管保持正常舒缩功能而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从而减少形成血凝块而堵塞引流管而诱发膀胱痉挛。
小结:
膀胱痉挛是TURP术后常见并发症,持续膀胱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有密切的关系。护士应做好膀胱痉挛及出血的正常判断及评估,控制好膀胱冲洗液温度35-37℃的等渗冲洗液为适宜温度,能更好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也缩短住院日程,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解丹,郑瑾,苏兰诺.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经尿道前列腺切切术后出血膀胱痉孪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4.4.334.336.
[2] 马芙蓉.膀胱冲洗液温度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孪的影[J]现代护理2007.13(23).2206-2207.
[3] 梅华.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31.
[4] 刘会玲.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孪疼痛控制及预防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47(8)637-639.
[5] 李瑞梅.改进的膀胱冲洗法在前列腺术后膀胱痉孪患者中的应用,当代护士2010.12(学术版)3-4.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读;意义;有效途径
在牧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孩子读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孩子就读于牧区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功能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缺失也影响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这一社会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道德的力量。
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效仿古人高尚的品质,从诵读经典中找到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很大作用。
2.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大量的背诵和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语言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内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可以按以下做法具体操作:
1.反复诵读,自我感知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意境的理解难免有不到位的情况。作为教师,应把握“不求甚解”的原则,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锻炼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
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自己诵读的感悟与学生分享,在此过程中还可对高年级学生讲解诗文的写作手法、诗文特点、谋篇技巧。通过教师的适度讲解,学生原本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零乱变条理,由感性变理性,语文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3.入情入境,合理想象
经典诗文年代久远,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音乐、背景、动画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进入古诗的画卷中,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
三、课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途径
1.排演中华经典诵读小节目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诵读内容鲜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展现了学生表演、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2.举行“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
班级可采用周赛、月赛等形式,利用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推选出班级内的背诵冠军。学校可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大型“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投入到经典诵读活
动中。
3.开展“中华经典”手抄报比赛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加上丰富合理的想象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文字组织及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
4.开展“我与中华经典”为主题的读后感交流活动
学校可借助主题班会、少先大队活动、团支部活动、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把诵读经典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畅谈收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洗礼,时至今日经典教育仍然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学者、教授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运用经典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各种研究中,经过现实教育中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和见解,并对当前学生的品德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推广。我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坚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这种无形的文化经过有形的传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经典教育
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也是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的。如果在管理中渗透经典文化的传承魅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县的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校领导就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育人力量,所以在学校的楼道内突出经典内容;在宣传走廊上张贴《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在食堂内张贴节约粮食的相关诗句;就连操场文化墙上也挂有相应的经典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师生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种师者应有的风范和学习者应该恪守的规矩与情操,让师生时时处处感悟经典,感悟人生,从国学经典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为。
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经典教育。如:在每次吃饭前都要吟诵饭前感恩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吟诵让他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他们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教师的谆谆教导之恩,感恩所有为此付出的人。这种感恩就是要让学生时刻体会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教师的关心和教育。让他们知恩图报,为了父母的关心,教师的教导而更加努力学习。
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语文教学本身具备自身的因素,教师除了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经典教育。这里的经典教育不仅仅是指《三字经》、《弟子规》或《道德经》,而是广义的经典,是名言佳句和广为流传的朗朗上口的词或诗句。我校就利用早晨的时间诵读经典的好词好句;利用晚饭后那一段时间诵读优美的、且具有典型性的散文、诗歌。如:学生可以朗读《春》《背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宋代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如“失去眼前的,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等,从这些名言警句的诵读中感悟时间的珍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诵读经典诗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逐渐提高。根据我们寄宿制小学地处农村的特点,小学生知识缺乏,平时的阅读量又不大,理解能力不强,回家后又缺少那种必要的文化氛围,家长也无法辅导孩子。所以,我校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并背诵下来。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存储大量的经典篇目。不去强迫他们能记住多少,顺其自然就好,然后再要求他们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读出心情,读出境界。
如在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如在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目标不行,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才能获得成功;又如读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饿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内容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用心去诵读,一定会在理解上有所深入。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诵读经典,以此强化国学教育,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
三、以多种形式强化国学教育,使它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通过大量的诵读,使学生领略到经典中传递着的一种自然美、人性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经典教育的影响力。如我校在建校以来就强化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师生打太极拳活动,师生通过“一文一武”,体会到“文以养德,武以健身”的目的,一静一动加强自身的修为的同时也享受经典教育的乐趣。学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将经典教育纳入特色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研究出适合我们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发展的一套体系。并且通过研究使教师们也对经典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开展经典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不仅利用着每一面墙壁渗透经典文化,还以经典国学教育的内容定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形成了我校办学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学校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和“经典诵读表演”,给师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加强经典教育,育人于无形之中,用经典的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我们在不断吸取民族的文化智慧和优秀的文化营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在日常管理中和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渗透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源于对李白的认识。学习《静夜思》时,孩子们兴味盎然,流畅地背出了好几首李白的经典之作,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夜宿山寺》等。这让我欣喜若狂,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积累而自豪。但是,当我谈到对李白的了解时,孩子们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都不知道。我简单介绍之后,孩子们有所收获,当讲到李白字太白时,下面一片惊叹声,有几个孩子还兴奋地喊着: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显然,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慨叹孩子们古典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探究意识的淡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这些孩子经历一次阅读的改革,把经典诗文请进我们一年级的课堂。
二、抓住诵读的时机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因此,这个阶段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坚持改革,开展古诗文诵读的坚强后盾。我要利用他们儿童期的记忆优势,让他们多背点经典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但须背熟,永久地记下一些东西,做终身理解、消化这些知识的准备。
我首先把《三字经》请了出来。《三字经》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个纲要。“凡训蒙,须讲究”,一点一点地讲,孩子们肯定能听懂。我把学习《三字经》的想法告诉孩子们,他们非常开心,脱口而出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能背前面一小部分的孩子居然有五六个,有个别孩子还能背出一大段。他们虽然不是很理解自己所背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但学习的兴趣很浓。
我让他们以背为主,一开始,我不向他们解释,而是让他们把它当做歌谣去学。其实,他们并不懂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老师过于注重他们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进行机械生硬的讲授,反而会影响他们背诵的兴趣。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背诵。每节语文课课前的3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背诵的内容所涉及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两个多月后,大多数孩子都能背下《三字经》了。渐渐地,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有礼貌了。
三、诠释诵读的意义
1.热热闹闹,兴味盎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早上都会传出这些美妙的声音,音韵和谐,句句有情。诵读经典诗文,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天不可少的活动。
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我拍二,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三,我拍三,三五团圆照满天……你拍万,我拍万,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推广了这首歌。孩子们的劲头很足,没花多少工夫,就拍得有滋有味,念得顺顺畅畅了。如此一来,班里追跑打闹的现象少了。
这首歌勾起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有一次,我发现他们围着一个转呼啦圈的同学诵读《三字经》,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比的是呼啦圈,裁定的标准借的却是《三字经》。裁判们背得越多,比赛者转得就越久,真是有意思,没想到呼啦圈也能和《三字经》建立联盟。
孩子们脑子里藏的经典越多,玩的花样就越多。最近,我发现他们迷上了诗句接龙,有时候冷不丁就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金老师,你接下一句。”说实话,我如今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对手,和他们一起背诵,我觉得自己很用心,但每次都跟不上他们的速度,而且当时记住了,过些时间就又忘记了,所以我从来都不敢和他们比赛。
2.简简单单,清冶于心
经典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诵读,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孩子们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会体验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享受到登高望远的舒展,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的修养会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融入内心,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够到达的境界,至少我现在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一股清流淌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影响每一个家庭,那么孩子们的心灵和人生势必会受到感染和改变。
诵读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之下,孩子们较之以前更稳重了,课间不再盲奔乱追了,有一些家长在家里也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自从背了《三字经》之后,变得更懂事了,更孝顺了。
论文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时光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中华子孙要走出国门、屹立世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是我们的民族资本,它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更是新世纪我们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实力是焦点,教育竞争是后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标,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我校是一所以培养幼儿英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学校,长期担任着向京津冀等地输送幼儿英语教师的任务。在培养合格师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明确目的,高度重视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以心灵启迪心灵。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1]。《弟子规》上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为师者,我们要拿出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的伟怀,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古人智慧在我校开花结果、发扬光大。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九零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是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智慧、开启心灵、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使人品德高尚。“见贤思齐”,时刻记住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开篇就提到“首孝悌”。可见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孝经》把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做一个有德之人,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就达到孝的最高境界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把孝心打开,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及到对师长的爱、对同学的爱,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再进而拓展到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弟子规》中提:“朝起早,夜眠迟,”“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3]。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些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贤正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并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一种诚敬之心。一个人的良好的德行就是在这种日常小事当中,通过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一种诚敬心的时候,那么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从里到外都是诚敬,古人讲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把学习国学经典与学习践行《师范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我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礼仪教育、内外兼修
今天的社会,人们过分追求“自由”、“个性”。言行举止都不太在意,“不拘小节”。甚至有的言行粗鲁,举止不雅、穿着怪异。而古人告诉人们言谈举止、行走坐卧、接人待物、穿着打扮应该如何去做到才会更加文明、文雅、得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弟子规》中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3]。在长者面前说话要显得礼貌,不得轻狂。“对尊长,勿见能。”“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3]。行为举止要从容大方,不能行为猥琐。“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3]穿着要得体,衣冠要整洁,不宜坦胸露背,有伤风化、要朴素大方、不求奢华。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内外兼修、把学生培养成为内有修养、外有风采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师德教育、坚定教师职业信仰
教育学生勤奋好学、终身学习、爱岗敬业、忠诚乐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和献身教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利益,能够淡泊明志、安贫乐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4]。要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仰。对学生要有无隐无私的仁爱情怀。以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在教学中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寓理于事,寓教于趣。”“相机而授,适时而教”。作为教师始终秉持孔子的严谨笃学,求真务实、善学乐教的治学态度,担当起思想文化传播者和智力资源开发者的使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探索新路、贯彻落实
研读国学经典,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重在贯彻落实。为了很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研究和传授,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途径。
首先,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会”,作为研究传授国学经典的中枢机构。
学校主管校长总负责,成立了由政、史、文等科目的骨干教师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组成的“国学教育研究会”。专门负责国学经典资料的搜集整理,教学研究、人员培训、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信息反馈、协调落实等工作。“国学教育研究会再对由各班班干部组成的“国学研究小组”进行组织培训,以保证学校的这一活动顺畅有效地落实到每班和每位同学的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创设情境,让校园浸润在国学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中。
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动员大会,让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学习国学经典的重大意义,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校园的陈设布置要处处让同学们感到每时每刻都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从校园标语的悬挂、校园橱窗、教室版报、餐厅环境的设计,到每天早中晚校园广播中国学经典的美文诵读,以及一些传统音乐的吟唱,都给同学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让校园浸润在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第三,把国学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教学过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把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国学教育,是我们探索国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如,在语文、英语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面向世界、吸纳世界各种文明,具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同时又兼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质,在历史课中探索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沉浮中的作用及其时代价值,在政治课教学中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及当今中国踏上复兴之路的精神动力,在音乐课中学唱传统文化歌曲,书法课中书写国学篇目字帖等。
第四,组织各种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学校“国学教育研究会”定期组织国学经典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的学习实践国学经典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在清明节组织同学进行郊游活动和采风活动,感受民族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学期末学校要评选出国学经典学习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通过各种活动确保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中华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找回民族自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庸》[m].
[2]张载《张载集》[m].
收获了关于“核心素养”的思考
什么是核心素B?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关于核心素养,有两个普遍的说法。说法一,“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核心。说法二,核心素养包含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笔者更理解也更喜欢第二种说法――“道德”,因为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即创造性思维。儿童阶段,“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
但这三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质疑”,应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缺失友善的质疑,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石上,没有独立的友善,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一个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专家们阐述了很多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和途径,比如文本解读、课程设计、卓越管理、群文阅读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笔者觉得最质朴也最本质的当属于树泉老师提出的“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培养核心素养没有什么方式能超过“读书”来得含蓄又直接,漫长又高效,并且刻不容缓。
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从学生的作文中,经常看到学生不懂感恩、情感苍白;缺乏思考、认识浅薄;性格偏激、人格扭曲。当孩子写着“岳飞生活在清朝”“鲁迅写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不举例是因为他记不起例子”“人比黄花瘦是中黄花是一种菜”时,笔者真不相信,他们能有多少思考的能力,能具备多少核心素养。之所以如此,并不能说是因为孩子没读书,乱读书,不会读书。当前的作文课讲了太多技法,进行了太多训练,舍本逐末的方法或许能求得部分高分,却牺牲了孩子们“站立”的机会。
核心素养所提倡的东西,书里自然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在自我感悟,自我成长中完成着蜕变。读《红岩》能看到“信仰”的伟大;读《狼图腾》能感受自然和生命的可敬;读《坡传》将洒脱与乐观镌刻于心……有什么比这样自然的方式更能培养核心素养呢?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味地专业训练,可以让人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甚至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但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想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唯有读书。怎样读书?应提倡多元阅读,海量阅读;读古代经典,也读现代经典;读东方经典,也读西方经典;读文学经典,也读文化经典;读名家名作,也读报章杂志;读小说故事,也读抒情哲理……读一切值得读、适合读的书。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朱永新教授说过,“教师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教师读书比别的行业人读书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读书可以涵养自我,从大的方面来说读书足以利国利民。因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决于老师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教师拥有什么。可以说教师决定教育,读书决定着教师的格局。正因此,教师必须读书。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教师不读书就谈不上真正的职业发展”。
前人经典富集,对于经典,是顺应时代改编,还是保持经典原貌,众人意见不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经典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1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就是富有启蒙意义的古代书籍。
我们的先人把格言、谚语荟萃成书,朗朗上口,好读好记,它是传授做人的道德启蒙读物。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剪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训孟子。这便是三字经上“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译文。可见,古人多么伟大呀!只用寥寥数笔变勾勒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完整故事,折射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教育现象。
每当快考试时,我都会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来鼓舞自己。
我们能读到几千年前的诗词,是多么不易啊,难道我们还不该知足和珍惜吗?想一想,先人为什么要留下这些诗词呢?是为了出名?还是为了让后代崇拜他?都不是。先人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诗词,不就是希望我们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吗?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想一想,你每天都做到了吗?
当你在学习、生活中取得一些成绩时,千万不要骄傲。而当我们受到挫折时,也不要灰心。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此来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信念。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吧!一起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进行对话,在阅读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宝贵的精华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把这伟大的精神传播万里。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2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曾有那么一本书,是一首关于“忠;孝;义”的赞歌;有那么一本书,傲居“世界优秀古典名著”首位;有那么一本书,风行世界无数年,发行千万册。它,就是——《水浒传》。
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活灵活现,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唯有认真,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忠: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就是“忠于班级,忠于亲朋好友”。每当班级有活动,我们要积极参与;每当同学有困难,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助;每当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完成。从小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发扬“人小,志不小”的精神。
孝:说到“孝”字,“百善孝为先”的公益广告,历历在目,让人回味其中深刻的韵味。每年“儿童节”之时,我们期待爸爸妈妈能为我们准备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那么,我们是否也记得还有“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每年的“生日”,当家人给我们准备生日party。那么,我们是否记得家人的生日?“孝”其实很简单:当家人忙碌时,我们学会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当家人下班回家时,我们陪他们聊聊天;当家人疲惫时,我们给他们捶捶背……
义:让我首先想到“正义感”这个词语。因为老师、家人,从小教育我们“一生正气、正义凌然”。我们自身需要这种优秀品质,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经典可以让我们明智明理,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新。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传承中华美德,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成长吧!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3经典,其韵味源远流长,用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志存高远的人。我的青春里有经典,伴随我茁壮成长。
幼儿时我就开始接触《三字经》,《弟子规》。较为简单的国学建立了与经典的不解之缘。二年级时,我又接触了于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论语》,因生僻词较多,每天一次的早读时刻就成了攻坚克难的最好时机。它正如一根大骨头,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力。终于,三年级时我把《论语》背完了。背《论语》的路十分漫长,但走完后,贫瘠的土地化为美丽花园,心中自有一股骄傲。《大学中庸》这精神大餐也随之而来,咀嚼完,心志又提升了几分。
读名著西游,晓悟空72般变化;读《水浒传》知梁山108条好汉;读《红楼梦》,得林黛玉心中凄苦。一本本,赛似风中万杨柳。一行行,如若边塞冷风光。故曰:
西游水浒人人小晓,
化如春风暖人家。
经典名著若来取,
雪日晴空故显名。
经典名著,在寒冷时刻,好像一杯油酥捂热心口。
古诗词,文言文更是与我形影不离,诗人那每一句佳话都令人深思。李清照婉约,李白豪放,杜甫忧民,王昌龄边塞情……都展现其特有的魅力;读司马相如《长门赋》淒凄真情从中流,“安得广厦千万间”民间疾苦人心寒。过诗意生活令人陶醉。“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从腹中全无到出口成章,从吟诗作赋到挥毫泼墨,都是因有经典相伴,得以从生。
青春中有经典,经典里有人生。胸怀经典,就代表心怀人生,人生因经典而流光溢彩,漫长的经典之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4春风轻轻地吹动了枝条,中华经典散发着浓郁的气息,让你忍不住去闻、去看、去感受……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流传百年的名句正出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人物形象也是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写。比如:曹操的了狂妄自大,刘备的大仁,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等等,罗贯中前辈都刻画得生龙活虎、神采奕奕。而其中的“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是成为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谚至今被人使用――如“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三请诸葛亮”“说曹操到曹操就到”……数不胜数。这中也无不诉说着中华经典的深遂。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挥写着它不一样的传奇――讲诉了唐僧师徙四人西天取经,在漫漫长途上所遇了九九八十一难,而最终取得真经却为的是普度众生。像什么“三打白骨精”也是深深吸引着读者,并且也教会了我或是我们先苦后甜和团结一口的大道理。想必这也是中华经典独特的魅力吧!
中华文学经典,它似乎无时不在,那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窗外淅淅小雨,不禁我脑海中闪现出了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该是何等一番美景啊!又岂能是英语来言语的别样美呢?
这就是我喜欢的中华经典,虽说没获得什么国际大奖,但它的风采早已留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经典它不是童话,而是中华民族的内心,它镌写的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中华复兴的道路。这就是中华经典,我相信它一定会被龙的传人所喜爱,流传至百年、千年、万年……
春风徐徐吹来,中华经典早已开出了一朵成熟而娇艳的花朵,绽放在世间!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5经典确实有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带给了我美的享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上小学以来,我们学校开展了各种经典诵读活动,晨读经典,一起读吧,元旦经典诵读朗诵比赛,逐渐的,我和经典交上了朋友。甚至在家里写完了作业,我都会读读这些经典,什么《唐诗三百首》、《三字经》,我都已经读得滚瓜烂熟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我都会请教我的字典老师。有时候我读的入了神,连爸爸叫我吃饭,我也没反应,常常读得如痴如醉。
这些经典故事诗文也带给了我许多好处,比如在考试卷上,有时候会出一些这样的题:在相应的情境下写诗句,这时,我脑筋一转,轻而易举就写下来了。当然,这些经典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应付了考试,它很有趣,在有趣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陶治了我们的性情,开阔着我们的视野。
关于读经典,还有很多小故事呢。记得刚学《论语》的时候,当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时候,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于是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读书做人的道理,他说他每天都会反省他自己,为每个人做事,都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忠诚?老师传授的知识,他自己都温习了吗?我受益匪浅,连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更何况我们呢?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三、总结
关键词:诗词歌赋;速食爱情;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14-01
开天,女娲补天,诞我泱泱中华;弹指挥间,往事千年,文化经典浮沉历史长河。但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使用简化字,我们开始使用白话文,诗词歌赋成了应试的桥段与喜爱无关。
高中时候,安家女子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唤起了多少人对纳兰容若的迷恋与对诗词的热爱。但是,渐渐的,美丽的诗句成了学生们应试作文的题记,学不来安家女子驾驭文字的超强能力,却学会了一副怀古伤春的心肠。
诚然,我也不例外,若不是安意如,我想我是不会知道纳兰容若的。我不知道居然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典言辞。但是,只道又如何,我会泡一壶茶然后读一本安家女子的《思无邪》,却不是《诗经》。读《人生若只如初见》却不是《饮水词》。清朝康熙年间,市井流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而今我们口口声声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见”,却还是相信“日久生情”不太相信“一见钟情”。
也许诗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和恋爱观。毕竟,古诗的精髓在于含蓄。所以,那时的爱情也来得那么美丽。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感情藏于一个“晴”字不外露却让有心人听懂。而今,学西方所谓的开放用“我爱你”三个字去囊括所有情感,仿佛表白就是等一个答案,不同意马上可以转站,不用迂回战术,仿佛感情的产生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荷尔蒙分泌过旺,急需一个港湾去安放这情感。而在古代却有那么一句:“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钟情。”情窦初开,少女怀春在爱情的史册上不可磨灭。李清照写下《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最后一句将少女的羞态与好奇描绘的淋漓尽致,读者只会感叹少女的可爱与纯情。而不是现在三令五申告诫孩子们不要早恋,特别是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
爱情应该是从血液里分泌出来的情感,不受约束,不受强迫。就算现在有法律的保护,但是却免不了担惊受怕,爱情突然充满讽刺与欺骗,当金钱代替情感成了爱情的目的,在一起三个字突然变得比爱情本身更艰难。而很久很久以前只需要十六个字就取代了长篇的情书与承诺——“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美女”二字在街头巷尾随时可听见,“伊人”二字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可能再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不会“辗转反侧”了,一条短信,一个电话——“我想你”三个字直白的不能再直白,却没有想象与发展的空间。是怎样的想念会让人辗转难眠衣带渐宽?
想念,因为爱恋。回忆不及时光长,思念胀满左心房。李清照写下“人比黄花瘦”五个字恐怕是五百遍“我想你”无法匹敌的。
有恋爱总有失恋,无论是抛弃别人还是被抛弃。古人与今人也是不同的。西汉的司马相如准备抛弃卓文君时,给她寄了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就是没有“亿”暗指已对她无“意”。如此含蓄不像如今,分手就是分手,不爱你就是唯一的理由,没有不好意思说不出口,像司马相如这么害羞的还真不多见。但是卓文君更绝,聪明如她,当即明白了相如的意思,挥笔写下“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谈,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里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把自己这么多年日日夜夜的相思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但是,卓文君不是一般女子,不可能甘心被弃,但她不会像现代女子一样一哭二闹三上吊,她叫回送信人,挥笔再补一首数字诗“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十五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断了线,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当司马相如看见此信的时候,先别说羞愧之情难以言表,就是此横溢才华都值得他为之倾倒。
现在是E时代,亲笔写信已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诗词歌赋,经典永远是经典,像歌是唱歌懂得人听,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写一封情书给懂得的人看,懂得人看得出那情感不是文绉绉的酸腐诗句而是排山倒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