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公益事业营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益事业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益事业营销

第1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关键词]社会营销企业公益大赛批判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悄然转变,社会营销的理念逐渐被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中。菲利普・科特勒(1989)指出,社会营销是使用市场营销原理和技巧来影响目标受众的行为,使他们为了个人、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接受、拒绝、调整或者放弃某种行为,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企业公益大赛,是企业社会营销的新兴形式,即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通过征集公益创意、资助获奖项目,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倡导社会公众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为目的的比赛。近年来,微软、谷歌、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公益大赛引发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然而,在掌声与喝彩背后,企业公益大赛尚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企业公益大赛研究尚不多见,但大赛数量多、实践水平高。美国学者Gary Kebbel和Mayur Patel (2009)指出,2006至2009年期间,媒体、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竞赛数量翻了一倍,竞赛的形式被企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2003年开始,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到公益大赛的行列中来。微软的Imagine Cup面向16岁以上在校学生征集以信息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提案,参赛人数已达36万人次,英特尔的Global Challenge和戴尔的Social Innovation Challenge也都是企业公益大赛领域的佼佼者。

国内的社会营销理论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专门针对企业公益大赛的研究尚未出现,属于较新的议题。相对而言,国内企业公益大赛的实践已朝气蓬勃。2007年以来,微软杯/欧莱雅杯高校公益项目策划大赛、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陆续在国内起步并形成规模(如下表),这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表 中国知名企业公益大赛概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企业公益大赛的批判研究

下文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社会营销计划为框架,批判性地检视企业公益大赛在社会营销环境、目标受众、营销战略、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1.社会营销环境分析

通过社会营销环境分析,选择重点社会议题是成功的社会营销活动的前提。

(1)广泛性。纵观国内企业公益大赛实践,普遍存在公益议题过广的问题。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开辟了教育、贫困、环境、残障等众多公益方向,联想、腾讯等公司亦然。《2010年中国企业公益传播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公益行为主要集中在灾害救助、扶贫帮困、教育事业领域,但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投入的企业资源较少。企业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将资源投入到紧缺领域,使社会问题得以更有效解决。

(2)相关性。大赛议题与企业属性的相关性存在脱节。如欧莱雅公司举办大赛,关注汶川灾区重建。日用品企业与基础建设之间关联性的不足将导致企业解决社会问题所需物资和人才的匮乏。企业应从自身属性出发,选择与企业属性高度相关的议题,最大程度地改善社会问题。

2.社会营销目标受众分析

选择合适的目标受众是社会营销活动展开前的关键步骤。企业公益大赛中,企业从社会上征集公益创意并资助获奖团队实施项目,即企业以公益团队为中介,间接向公众进行社会营销。此过程中,双重目标受众选择(如下图)导致双重不公平性的产生。

图 企业公益大赛目标受众选择模型

首先,在企业选择目标参赛团队过程中,往往锁定大学生群体作为参赛对象(如表),对其他热心公益的社会群体造成不公平。其次,在参赛团队选择受助对象过程中,大学生受到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关注的问题往往浮于社会表层,如为贫困家庭募捐、陪伴孤寡老人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关注和解决,如癌症患者的治疗、农民工的性问题等。由此,未受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社会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造成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产生。

3.社会营销战略分析

在选定目标受众后,企业需开发营销战略,决定如何宣传公益大赛的目标行为方式以吸引目标受众,鼓励目标受众实施目标行为。

(1)产品:实质性。大赛的产品即通过大赛所倡导的公益行为及其为目标受众带去的好处。有效的社会营销活动将促成受众的行为改变,如使吸烟者戒烟,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选取2010年度谷歌和联想公益大赛的项目进行统计发现:谷歌公益大赛的26个获奖项目中仅10项(占38%)、联想公益大赛的十强项目中仅4项(占40%)涉及行为改变。其余项目多停留于意识宣导,如宣传近视的危害,并未促成受众的行为改变。由此可推论,国内大赛中仅小部分项目达成行为改变,企业社会营销的产品实质性有待加强。

(2) 价格:成本性。社会营销产品的价格是目标受众实施新行为方式所付出的成本。鉴于大学生参赛的低成本性,企业不约而同地锁定了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具备丰沛的创意,参赛成本仅是将创意写成方案并提交所花费时间和精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实习绿色通道、获奖的荣誉感等。在收益远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大学生自然趋之若鹜,从而助长了企业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创意、招募优秀人才等潜在收益。

(3)渠道:狭隘性。社会营销渠道是目标市场实施目标行为方式、获得相关有形产品、接受相关服务的时间及场所。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公益大赛中,除个别大赛结合了线上和线下两种参赛方式外,其余仅开设网络渠道,剥夺了无法接触网络的群体的参赛权利。

(4)宣传:公关性。企业通过公益大赛所宣传的往往不是公益行为本身,而是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形象。大赛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在社会营销过程中只能直接接触到参赛团队,而非受助者。由此,企业对受助者的需求知之甚少,弱化了对受助者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企业焦点的偏移,使得公益大赛的宣传大有沦为公关活动的嫌疑。

4.社会营销项目管理分析

(1)预算:持续性。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会营销活动持续展开的保证。企业公益大赛由企业资助,即用股东的钱办比赛,而不是以发放股息或其他方式把钱交给股东,再由股东决定如何处理,从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同时,鲜有企业真正评估大赛对于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效果,这个效果亦很难评估。因此,企业经理人难以说服亦无法保证股东长期为大赛投资。大赛项目在脱离企业资助的情况下,是否有能力自主盈利,是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2)伦理:道德性。道德伦理问题是社会营销中不可避免的。如联想的“海燕计划”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建立自信,但在将受助对象定义为贫困学生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受助者产生心理不适,使营销活动沦为不道德行为,在大赛实施的每个步骤中都要注意对道德伦理的考量。

三、企业公益大赛的发展建议

1.追求主题相关,关注冷门领域

基于对企业公益大赛的问题分析,建议企业选择大赛议题时,选取与企业主营业务或产品相关性较强的公益领域。一般而言,制造业与环保、IT企业与科技、化妆品与妇女儿童问题、汽车行业与交通安全问题、食品企业与卫生议题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微软Mobile・Development・Challenge大赛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其大赛主题围绕微软的核心技术,要求参赛者运用移动技术满足人们的需要并提升社会发展。不仅强化了微软与移动技术间的品牌关联,更有效地发挥了微软在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参赛者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企业对社会冷门领域应给予更多关注。《2010年中国企业公益传播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就业问题、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的企业资源相对较少。未来,医药保健品、制造业、传媒文化、节能环保企业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相关议题,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解决社会问题。

2.拓展参赛群体,拓宽参赛渠道

一是拓展参赛群体。《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公益人才的年龄以25岁至40岁的中青年为主。大学生中只有12.4%明确选择公益为职业。企业若一味锁定大学生群体,而忽视真正投身公益的中青年群体,将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建议企业重视群体定位的多元化和精准性,给更多公益人才以机会和舞台。

二是拓宽参赛渠道。国内企业公益大赛多将网络作为参赛渠道,将部分热心公益却无法接触网络的群体剔除在外。建议企业结合线上线下双重传播渠道,将大赛讯息有效送达社会公众,避免宣传工作停留于公关层面。

3.寻求合作伙伴,整合营销价值链

国内企业公益大赛的合作策略尚存在局限,企业可通过与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基金会、媒体等组织合作,寻求公益价值链的整合。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在获取税收优惠的同时,还将提升比赛的正当性,促进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成果;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慈善机构、学术机构等资源整合,将弥补企业对公益知识的不足;企业与基金会进行整合,将保证公益资金的持续投入;企业还可与媒体合作,促进信息的高效传播。国内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尚未提升至公益价值链整合的高度,未来寻求多方合作的空间十分可观。

4.探索社会企业模式,追求永续发展

社会企业是主要追求社会目的,将赢利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替股东或企业持有人谋取最大利益的企业。企业公益大赛是培育社会企业的有益探索,但多数企业仅将注意力放在对优秀公益项目的资助上,对团队的自主发展能力欠考虑。企业不妨将公益大赛作为孕育社会企业的平台,孵化更多有自主赢利能力的公益团队,为社会永续发展做出更实质的贡献。

第2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室; 一体化; 合作; 手术器械; 专业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76

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12月1日强制执行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监测标准》(简称“两规一标”)。随着三项标准的实施,手术器械规范化的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运送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改变了长期以来供应中心只负责病房部分诊疗包的制作,手术器械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清洗包装后再送到供应中心灭菌的状况。手术室护士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很难保证器械的清洗质量。手供一体化合作作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手供一体化合作,实现了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交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置,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室护士的非专业性操作,增加手术间的使用率,有效做到洁、污分流,提高了手术室的环境质量,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有利于强化消毒供应中心专业队伍素质的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促进了消毒供应专业的发展[1-2]。本院为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病床1200余张,年手术量10 000多例。为了达到资源共享,本院于2007年实行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合作模式,手术器械从手术室到供应中心环节多,经过4年时间的运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取得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1 手供一体化管理前期准备

1.1 环境布局和设备的准备

1.1.1 建筑布局合理 本科于2006年搬入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供应中心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人流、物流严格区分,建筑布局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划分严格遵循物品由污到洁的原则,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

1.1.2 设备配置齐全 为开展手供一体化合作,本中心不断增加设备投入,现有全自动喷淋清洗机4台、超声清洗机2台、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4台、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1台、环氧乙烷灭菌器2台、洗眼装置1台、光源放大镜2台、干燥箱1台以及配备有压力水枪、气枪和灭菌效果监测设备等。

1.2 人员构成合理,强化专业培训

1.2.1 人员结构合理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总人数31人,本科15名,大专14名,大专以下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3名,护士7名,灭菌员2名;平均年龄36岁。

1.2.2 人员配置充足 为保证手供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根据工作量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配备一定数量的清洗护士,进行手术室器械的清点、分类摆放及清洗;配备1~2名护士进行手术器械的检查、包装工作;手术室选派1名资深护士到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业务的指导及质量的控制和科室间的协调工作;供应中心配置2~3名具有特种设备作业证的消毒员,从事灭菌及灭菌效果监测工作;供应中心配备4~6名护士负责手术敷料包的折叠、打包工作。

1.2.3 人员培训到位 手术器械精密、复杂,为了达到专业技术要求,本中心对每一位专业操作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引导和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她们明确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所在。本中心选择性地派送相关人员到手术室学习手术器械及专科包的洗涤及包装等的特殊要求,定期请手术室人员和经销商到我中心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与培训,以便及时获取最新器械清洗及包装的信息。

2 手供一体化合作的实施

2.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分别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供应中心护士长、护士,手术室护士长、护士,消毒员组成,对两科工作质进行量不定期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抓好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确保手术安全[3-4]。

2.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供应中心是医院服务部门,正确处理协调好各级人员的关系,能有效保证工作良性运行[5]。手术室和供应中心在实践中应及时沟通和定期反馈,认真听取相互的意见和建议,取得科室间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合理安排运送的频次和时间,制订管理制度、制定详细、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不但可以提高手术室的环境质量,还保证了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并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2.2.1 时间的沟通 手术常规开始时间为上午8时,手术器械的处理大多集中在中午和下午,手术器械应尽量集中运送,避免拖沓,既能保证及时清洗,又能保证清洗机充分利用,避免浪费。供应中心应安排人员在此时间段进行清洗及包装工作。器械清洗的截止时间为下午20时,剩余器械可留放于手术室(保湿处理),第2日再送入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组合理排班,及时将所有的手术室物品进行灭菌,保证了手术室次日工作的顺利开展。

2.2.2 器械的沟通 供应中心人员在摆放清点器械时,若发现器械有误应及时与手术室器械室人员联系找寻,手术室人员应积极配合。若在包装时出现器械有误时,应及时与手术室或器械接收人员核对。若手术室开展新项目及引进特殊器械应及时与供应中心沟通,必要时进行专门培训学习,以保证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环节上的质量。

2.2.3 敷料的沟通 手术室每日敷料提前预约,若有紧急需要时,应尽快与供应中心联系,启动备用敷料包的灭菌。填充新敷料单时,应提前通知手术室,做好预算,避免堆放过多过久。敷料室人员应经常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沟通,及时改进工作,以适应手术室对敷料配置、摆放及包装的要求。

2.3 规范操作流程 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可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从细节入手层层把关,制定了规范、科学的操作流程。

2.3.1 接收流程 手术器械处理到位,是保证清洗质量的前提。手术结束后由洗手护士先用酶清洗剂对器械进行预处理避免血渍变干,顺序排列整齐,用器械撑串在一起并作固定,再次核对器械数量,核对无误后在器械包内放置“姓名卡”和“器械包明细卡”,每个手术器械包独立放置,不得混杂在一起,特殊污染器械做明显标志,采用双层密闭包装。放到手术间的外走廊,手术室器械室护士通知运送人员专梯将手术器械的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运送器械人员与去污区回收人员共同清点器械数量,核对无误后签字,若有疑问于30 min内与手术室人员沟通,并做记录。特殊污染器械应进行单独处理。

2.3.2 清洗流程 器械的正确清洗是灭菌成功的关键。首先根据器械的材质、形状、精密程度及污染状况等进行分类,有管腔的必须用高压水枪冲洗;精密仪器可放入固定架或防滑垫内,使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6-7];金属器械分类摆放到大小合适的网筐内,有轴节器械应将关节全部打开,能拆卸的尽量拆卸,严格按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操作流程进行预冲洗、主洗、漂洗、消毒、干燥等一站式清洗模式。

2.3.3 包装流程 手术器械清洗烘干后由供应中心护士借助光源放大镜进行检查,若有清洗不干净、关节不灵活、有锈迹或损坏的器械及时更换或重新清洗,保证手术器械安全使用,提高手术质量[8]。按照手术包内“器械明细卡”进行配制器械,手术室护士负责核对,器械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胶带贴封,按规范要求注明物品名称、有效期、失效期等。严把器械包体积和重量关。若有植入物器械时,必须放第五类化学指示卡,同时通知消毒员做生物监测。

2.3.4 灭菌流程 消毒员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在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熟练掌握灭菌器的操作规程和检测手段。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1锅进行B-D试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并有记录。定期维修和检测灭菌器的使用效能,并及时保养,确保灭菌合格率为100%。

2.3.5 发放流程 灭菌后的器械包冷却30 min后,由无菌室人员进行卸载,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潮湿、化学胶带变色是否合格等,将灭菌合格的各种器械包、敷料包通知运送人员由专梯密闭运送到手术室使用。

3 结果

严格执行上述合作模式提高了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有利于手术室的感染控制,杜绝了由于手术器械质量问题给患者带来的不安全隐患;同时由于严格管理,明显减少了手术器械的丢失及损坏,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供应中心专业的清洗、检查和保养,延长器械使用寿命;消毒供应中心也发挥最大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强化了专业员队伍的素质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促进了消毒供应专业的学科发展;并为医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4 体会

纵观消毒供应专业学科的发展,各医院都应设消毒供应中心并实施手供一体化合作管理模式,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管理、技术的角度衡量,统管统供的一体化合作管理模式,都是消毒供应中心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9]。手供一体化合作后,优化并发挥了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了其条件与设施[10]。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加强了专业培训,强化了质量管理,对手术器械灭菌效果加大了监测力度,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人员专业素质、观念和意识,对保障人民健康、医疗安全,防止造成医源性感染意义重大。本院的工作得到了省内专家及医院的肯定,从而奠定了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在全省卫生系统的中心地位。笔者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一份子,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今消毒供应工作在医院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相信消毒供应专业发展会越来越快,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通[2009]10号).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6项卫生行政标准[S].2010-06-01.

[2]钱黎明,王雪晖,钱蒨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24(5):465-466.

[3]孟玉.手供一体化中手术器械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2010,23(9):297.

[4]李凤娣,王慧珍,陈琼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1):65-67.

[5]刘礼霞,夏桂兰,王惠芬.医学感染供应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7(7):831.

[6]陈璐蔓.金属类官腔器械的清洗与保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4(16):52-53.

[7]杨辉,周卫,薛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手册[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罗媛.手术室器械敷料与中心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意义[J].当代护士,2007,2(5):66-67.

[9]张晓华.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合作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0,8(11A):2886-2887.

[10]兰玉,汪丽萍.整形外科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8,11(17):1684-1685.

(收稿日期:2012-12-19) (本文编辑:王宇)

第3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论文关键词]员工流失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论文摘 要]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员工工作职责设计,对员工的处罚力度,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和报酬分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确立人本管理理念,建立约束化机制,加强与完善企业文化,以及人才储备等管理对策。

有一组比较“残酷”的数据: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6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自改革开放以来,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到20%。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民营企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它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规模长不大,寿命活不长。当然致使这种现象出现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中之一就是员工的高流失率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员工流失,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流失,对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是致命的打击。解决好员工的流失问题,将有助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管理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按计件工作量付酬,而对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有些企业关键技术的管理人员,常常24小时开着手机,随叫随到。无论是否发加班工资,但毫无疑问,员工的劳动强度远比一般国有企业大。这主要缘于企业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员工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人为地加大了工作强度。即便在经济上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身体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

2.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民营企业在管理状态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缺乏有效的管理;另一种则是制度化管理。缺乏制度的企业处罚是随机的,制度健全的企业,其制度条款往往处罚多于奖励。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事故、损失、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个别企业员工的处罚扣款竟达当月工资总额的1/3。当然,适当的处罚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处罚过多则适得其反。有研究表明:当员工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工作时,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员工长期处在担心被处罚的压力下,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3.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寻找更广阔的空间。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或因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企业本身技术、资金、人力的缺乏,产品的不对路等诸多因素,使员工感到本单位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全,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舞台,一个有事业心的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但是,这种混乱的管理无法使其施展手脚,令其时时发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最后只得选择另谋高就。积极意义跳槽体现人才价值,浙江省商业专科学校教授范乐山称,只有在各个企业对人才的竞争中,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你提供4万,他提供30万,在竞争中,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凸现,收入就是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这种环境使那些想有所为的员工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试用期未到就离开了。

4.收入及报酬分配问题。①收入问题。 同时收入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导致员工流失的问题。相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不高,使员工总体考虑收入问题时,不只看到现在能拿多少钱,而是看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总体消费与收入。不可否认,民营企业的工资一般比行政事业单位高,但是,考虑到福利与各类保险金在内,行政事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采取千方百计来避免各种福利建设和保险金的缴纳,有相当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长年不为员工缴纳其国家法定的保险金,加上民营中小企业自身活不长的特点,使得很多员工对企业和白己的前景没有安全感。国家规定的“五金”是强制性的,但是很多企业不顾国家的法令、法规,为了节约开支,增加收入,拼命地减少员工福利建设和保险金的缴纳,使员工与管理层或所有者处于敌对状态,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很难让一个人长久的工作下去,流失也就是必然的了。②分配不公平。人力资源经理们常常因为优秀员工流失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被搞得焦头烂额,而肆无忌惮的人才偷猎活动更使得员工们疯狂地跳槽。很多人以为,在人才争夺战中,薪酬才是杀手锏,有研究证明薪酬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人才的去留,而组织气氛和个人感受才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因素。企业的人才争夺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调查中发现,有些人才跳槽,不是因为原企业给的钱少,而是因为给得不公平。就同一岗位,有些民营中小企业采用评议工资体系,表现相差无几的员工,收入相差很大。而有些企业对不同的岗位又采用不同的工资体系,使得整个企业的工资体系混乱,缺乏规范化和公平化。

二、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根据对民营企业及工流失的原由分析可知,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应重新审视企业的管理理念,构政令政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l.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①思想上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民营中小企业中,管理者或所有者应该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反对把人仅仅看作生产的“工具”,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重视人本身,是造成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的薪酬福利还比同类企业高,但却仍有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仍然把员工看做“经济人”,认为你劳动,我付酬,公平合理,除此之外,都与我无关。同时,这种简单的工作关系使员工没有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只要遇有不顺意的事,就想离开。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意义在于,一个企业有了合格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市场,也才会有好的利润,员工应是第一位的。这种人本思想应贯彻在管理各环节,从员工招聘、培训、工作设计、薪酬福利制度、职业生涯管理到激励体系,都应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收益。管理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性激励措施,使员工有受尊重的感觉。其结果必然是关心培养了员工,也发展了企业,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②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致力发展与员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仅是支付优厚薪酬而已。管理人员与所有者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尊重所有员工,关心员工的一切问题,全面和坦诚的作双向沟通,将企业的实际困难向员工坦承,同时对员工努力和贡献作出赞赏和鼓励。在如此管理下,每个员工都感觉到自己受到公司的尊重,他们得到不断的训练和不断作自我发展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管理层是与员工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处于敌对地位,使他们看到管理高层所宣扬的目标和所付诸实际施行的,其间差异会变的极少。作为一个企业家,毫无疑问要考虑利润,但不能将利润看得太重。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公司的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这便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沟通,才能确保职工的认同感和忠诚,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一员,而不只是依令行事的雇工,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

2.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一方面,企业要为员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可以必须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但是在这点上,很多民营企业虽然在劳动协议上规定了违约金,但是在实际上对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和法律性的尊重不够。其次可实行培训赔偿制度,企业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在记录员工培训实况的基础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偿,也可以事先签订培训合同,明确接受培训后的服务年限和违约赔偿金;避免企业花费大量培训费却留不住人的损失,更可纠正民营企业因此不敢花钱培训员工的误区。此外,还可能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

3.内部管理规范化。企业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也是民营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内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给员工安全感;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应摒弃经验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其中有几个重要管理环节应引起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或所有者的注意:

第一,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具体计划,而且这些规划成计划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增加企业的决策透明度,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

第二,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制定较为完善的员工手册,对每个岗位进行全面的描述,确定每个岗位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且通过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同时它也是其他诸如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即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培训机会,铺设职业发展的阶梯。如为员工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参加培训活动并提供各种便利,提供带薪的休假学习机会等。使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一致,使员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能了解员工的个人计划,并努力为其达到目标提供帮助,就必然使员工产生成就感,没有人会愿意离开一个能不断使自己获得成功的组织。

4.培养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入制度里,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这一工作虽然艰难,但要自觉地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果。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流失,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留人先留心”。当今,心理学已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且颇有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企业自然能留住人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民营中小企业而言,文化建设是有其特殊所在的,企业员工少,年龄结构层次轻,根据这一特点,应选择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如舞会,酒会等,反对教条主义的灌输,加强员工的业余活动,丰富员工的是文化生活。

5.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分配制度。薪酬福利待遇相对较差,是民营中小型企业不争的事实,要提高民营中小型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就必须提高其薪酬待遇,加强福利建设。民营中小型企业员工的年收入与“三资”企业、合资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年收入相差甚远。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员工的薪酬是企业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民营中小企业的员工福利建设也应大力发展与加强。就浙江地区来看,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完全为其员工缴纳其必须缴纳的法定保险金,更不要说为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了。这一点是很多员工所顾及的,员工对未来生活感觉不到稳定,会有“万一我失业了怎么办”这几乎每个人都会考虑到想法,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企业不愿在我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那么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他们的员工看待”。试想,有这种想法的员工能在这个企业里长时间的工作吗?要想留住人才,加强员工的福利建设在所难免,至少应为员工缴纳企业应该缴纳的法定保险金,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感情联络,如为离家较远的员工每年适当报销回家路费等,为企业的单再员工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世界杯期间为其提供观看直播比赛等。虽然这需要部分资金的投入,但是民营企业主应该为企业的长远考虑,一旦企业形成一支稳定、团结的骨干队伍,那么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便有了基础。

6.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上的规范与优化,使员工流失的损失降到最小的限度。员工流失成本按照职位不同从少至一个月的薪水到年薪水的1~1.5倍不等,可以说“流血”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员工之于企业尤如血液之于人体。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员工的活力反映企业的活力,员工的稳定保证企业的稳定,员工的流失意味着企业的损失。

企业还可可以通过员工职业管理来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通过引导员工职业目标上的努力,来达到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实现企业目标。员工职业管理鼓励将职业目标同企业目标紧密相联的个人,尽可能给予他们机会。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管理计划,提供员工各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机会,使员工感受到有更大的成长机会和前景。员工除了垂直职位晋升之外还可以从技术等级评定、工作轮换、在职培训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员工职业管理能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需要。同时员工职业管理计划为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或技术人员提拱人才储备。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人才流失的成本降低,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 中小型企业如何防止员工跳槽

[J].当地经理人,2007,(8).

[2]吴春波.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误区[J].

当代经理人,2002,(3).

[3]王虹,程建辉,吴菁. 员工流失分析与

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5).

[4]余凯成. 人力资源管理[M]. 大连:大连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高其勋. 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 中

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2).

第4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金融:着装要有针对性

金融行业相对是个保守、传统的行业,不仅要求男着西装女穿套装,对颜色也有些挑剔,因此面试时尽量不要穿浅色的服装,最好选择藏青色或黑色。

金融企业对求职者最关注的还是他的专业知识,应聘中级以上管理层工作时,求职者一般都要过两关或者三关的面试,在应对不同考官的时候,话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人事部面试观察的是你的沟通技巧或是与公司的文化是否合适;见公司老板时,你可能就要说一些战略性的事情,显得你对自己的专业有比较深的思考。因此在面试之前的准备中,要多看报纸,掌握业内的消息、行业内的一些新变化、市场最新情况,可能的话应聘企业竞争对手的一些情况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销售:热情韧性

对以销售为主的企业,一般都会问求职者以往最好的业绩,以及应聘者是怎样达到这个业绩的,所提问题关注的是应聘者的热情和韧性,热情是指你对销售的热情态度,韧性更多的是指能够吃苦、不轻言放弃。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没有销售方面的经验。但是可以通过显示对应聘公司的了解,让面试官感到对销售、对企业的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内、校外实习经历,体现出自己在销售这方面的能力,让考官感到自己有潜质去做销售。对于能不能吃苦问题,光说自己不怕苦肯定是不行的,应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譬如暑期打工的时候推销过保险,或者做过直销等事例。

公关:品位创造力

第5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但另一方面,弄得大家都很累,把自己琢磨清楚已经很难,还要琢磨另一个复杂庞大的对象是怎么想的,确非易事。

不如大家坐下来谈吧,怎样的方式是彼此都乐意接受的――让销售方的资产利用最大化,消费者也乐于去自发进行消费活动。

方式很多种,工业旅游算是一个。

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在“玩”,在轻松的心态中,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和品牌。而企业为此付出的,只是“展示”,将企业的风貌、生活、历史、成就、文化展示出来,这些东西,其实不展示,它也就成历史,成古董了,展示出来,反而能发挥更大的利益作用。

就这么简单?其实也不简单。你愿“展”,也得别人愿意看才行。所以,当一个企业开始做工业旅游,就意味着他开始了另一个独立项目的开展,如果将工业旅游简单等同为展厅,或者生产线展示,那么就显得过于单一化了,并不能引起消费者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角度说,国内目前虽然有很多工业旅游项目,但真正独特,甚至成熟的项目并不多。讨论这个原因,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工业旅游的历史:工业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就率先提出了工业旅游的概念。其理论来源是“工业考古学”,这是一门对工业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和保护的学科。再后来运营中的工业项目出于营销,或者政府需要而进行可游览资源开放。

由此可见,工业旅游虽然对企业有着很大的品牌推动作用,但它毕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草率将其定义为企业文化、品牌的单向倾销,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陈列展示”。如何让其超脱企业本身,有更浓厚的文化意味,承担更多的社会意义,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是工业旅游开展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选择了蒙牛、泸州老窖和农夫山泉三个工业旅游项目开展企业,原因是蒙牛的工业旅游项目让不富裕的和林格尔地区发生了改变,蒙牛本身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内蒙古文化的一个窗口;泸州老窖1573酒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遗址,他们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展,担负了文化继承、发扬和品牌推广三重责任;而农夫山泉在生态保护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通过工业旅游项目唤醒了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第6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在竞争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必须依靠知识[1]。实践表明,供应链的存在与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价值,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在供应链协同中,企业通过协同学习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知识,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现在,协同成员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在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从企业总量还是从所容纳的就业人数来看,都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低位,本文就以知识资源较为薄弱、知识转移能力较差、知识管理尚不完善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相关理论分析

1.1 知识的分类。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二维结构[2]。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文本方式来收集、记载、处理和传播,其一般形式是信息,如技术理论、文件资料、图纸和专利等。而隐性知识则是被高度个人化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主观知识,难以编码,需靠个人体验领悟而获得,多是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于个人头脑及特定场景中。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3-4]。隐性知识远比显性知识复杂和丰富,因为不是所有的我们知道的知识都可以表达出来,而且从商业的观点来看,由于很难被复制获取,隐性知识通常更为可贵。表1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特征、产生方式和知识内涵及要素方面进行了区分。

1.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供应链协同”是继VMI、CPFR、连续补充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不断出现后,于20世纪90年代末,D.Thoma和P.Gri首先提出的概念,强调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以快速应对客户的需求,保持合作体各成员的竞争优势,获取最大利润[5]。而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则是指供应链成员向合作伙伴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同自己的经营实践有效融合。

有关知识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早在20世纪60年代,Michael polanyi就提出了显性知识仅仅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冰山一角”,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才是真正的主体,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部分可被转化、共享的隐性知识[6]。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被复制、模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中小企业应更加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使其高效流动和转化,这就涉及知识转移的问题。知识转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Teece于1977年提出的,此后,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转移的内涵进行拓展。我国学者左美云在总结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定义: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7]。在中小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不仅指不同知识源间知识的传递、传播及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传递,同时也包括知识源自身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传递过程。中小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可界定为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源单元主体(包括企业、各部门、各群体和员工个体等)基于企业特定的知识情境,通过企业内部各种知识的转移平台、技术和渠道,转移、传递和分享知识,以及知识接受单元主体对转移的知识进行接收、学习、转化、整合应用和创新的互动过程。中小企业内部通过知识转移使企业整体知识势能得到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竞争力。

从前人对知识转移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于知识转移对企业的重要性,且将知识管理与知识转移的相关者默认为核心企业,关心核心企业应如何进行知识转移以提高其竞争优势,但对处于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的分析相对较少,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模式更没有明确的提出,本文就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动机分析

从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分析可以看到,协同中的中小企业处于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且彼此独立,他们在有限地理空间使竞争行为明显暴露,协同中的中小企业间可以将相互看做竞争者,使得竞争激烈程度加大,从根本上增加了整个供应链向外部学习知识的动力,其目的是增加企业自身的知识量,提高竞争力。而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弱势企业,其自身的知识资源较为薄弱、知识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在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转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1)取得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竞争优势的取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间密切交流、信任和合作为基础的高效的知识转移速度和效率,协同企业营造一个特殊的创新环境。由于供应链协同中中小企业间通过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和转移通道,通过企业之间专业分工和协作,将知识转移至相关企业,再经由其成员企业的模仿而提高整个中小企业协同中的竞争力。

(2)体现企业战略:知识在新经济中已成为首要生产要素,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知识。这种发展的方向深刻的体现出知识战略也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就很难有企业的高速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有效的知识转移将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管理的实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知识势能,促进中小且更快更好的发展。

(3)弥补知识缺口,提高企业柔性: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可以补充企业的知识缺口,满足企业提高创新的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提升自己以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动位置与核心企业相抗衡。企业间在进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企业的柔性,从而获取相关知识来提高企业探索性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挖掘性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知识转移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满足企业发展的利益,并使得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中小企业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知识转移的模式与机制,加快自身对于知识转移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3 知识转移模式分析

3.1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Davenport和Prusak(1998)提出知识转移包括两大行动:将知识转移给潜在的接受者,并由接受者加以吸收利用。对于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并通过学习吸收,将从外界获取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本文将重点研究供应链协同中中小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模式,以期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的知识势能。具体的知识转移模式如图1所示:

在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过程中,中小企业处于相对非核心的位置,由图1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4种知识转移情境,即知识的同阶、临阶、跨阶和跨级转移,相比较于核心企业来说,只有在中小企业之间才会同时出现以上四种情况的知识转移。

(1)知识同阶转移。知识的同阶转移是指在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中,处于同一价值环节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扩散,如中小企业供应商之间、中间商之间或者终端企业之间等。在同阶转移中,由于知识情境较为相似,重叠区较多,知识转移比较容易发生。但是在供应链协同中处于同一价值环节的中小企业,可以看成一种竞争关系,因此,尽管转移的次数会比较频繁,但为了防止自己的核心知识外漏,转移的知识多为通用型的,以达到解决组织问题的目的。为了避免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因处于同阶竞争关系,而不愿意轻易共享与转移知识,阻碍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在同阶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基于权威的信任机制,通过组织制度的干预发挥作用。由于权威信任有着较强的激励强度,对于中小企业间进行通用型知识转移的,可以利用权威信任来提供动力,通过组织发挥权威作用,以制度的形式引导交易,促进企业间知识转移与共享。

(2)知识临阶转移。知识的临阶转移是指在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中,处于与价值链临近的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扩散,如中小企业的供应商与中间商之间,中间商与终端企业之间等。不同阶的企业认知模式较为不容,知识情境差异较大,但由于临阶企业之间处于上下游关系,企业呈较强的知识互补性和依赖性,因此,中小企业间多表现为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更加有利于显性程度较高的核心和专有型知识的转移。由于核心和专有知识的转移成本较高,需要价格机制来完成转移。这时,在协同的中小企业之间就需要一种基于谋算的信任来支撑知识的转移。谋算信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是经过经济谋算的结果,通过直接的经济价值的计量,员工感知所交换知识的价值越高,则交换的可能性越大。但同时,谋算信任对内隐程度较大的知识激励作用相对较小,也就是说,知识拥有者不太愿意传递内隐知识,因为企业担心会降低其核心竞争力,并且为精确衡量内隐知识的价值会提高成本而放弃转移。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同阶知识转移过程中,可以利用谋算信任机制来协同企业间的显性程度较高的核心和专有知识的转移。

(3)知识跨阶转移。知识跨阶转移是指供应链协同的中小企业之间,知识在跨越价值链的环节而不在同环节之间溢出和扩散,如终端企业与研发机构、供应商与终端企业之间等。跨阶的中小企业的认知模式有很大不同,所以知识情境差异较大。跨阶知识转移有一定的困难,但由于供应链的网链结构特点,离散的中小企业间更容易进行非正式交流,且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没有强烈的竞争关系,因此是一种利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更有利于隐性程度较大的核心和专有知识的转移。而对于隐性程度较大的核心和专有知识转移的进行,更多的是基于中小企业之间的认同信任。认同信任是建立在间接利益的基础上,其基础是个人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特别是彼此价值观的认同。供应链协同的中小企业成员之间不求立刻回报而贡献知识,这是利他模式下的知识转移与共享。

(4)知识跨级转移。知识跨级转移是指在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与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与扩散,它的转移以跨越了中小企业的范围,涉及到知识资源非常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协同中的中小企业处于劣势地位,资源较为缺乏,为了保证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中小企业在与核心企业进行知识转移时会偏重于通用知识,以确保自身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企业会利用自身在供应链协同中的权威地位,尽力吸收和共享中小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由工作而带来的依赖关系必然会使中小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利益受损,这就要求核心企业在利用权威来维持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将权威转变为权威信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通过相互信任的制度来保证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知识顺利的发生转移,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在表2中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中的四种转移方式进行总结:

在整个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中的企业都在进行相应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接收,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之间,它们随时都在进行着四种形式的知识转移。企业首先识别出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知识,通过自身的评估处理转移出去,而接收到知识的企业则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使知识成为本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将知识吸收并应用。

3.2 中小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移方式

3.2.1 显性知识转移方式。显性知识是一种较易进行转移和共享的知识,它可以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文本方式来收集、记载、处理和传播,企业间进行的大部分知识转移都属于显性知识的转移,因此,对于频繁的显性知识转移,可以利用一些方式,例如电话、传真、公司会议、相互交流等形式。同时,可以在供应链协同的中小企业间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促进显性知识的转移。

(1)学习培训机制。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在知识资源力量方面相对薄弱,这就要在保持与核心企业的协调性与互补性的同时,拥有与核心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中小企业要建立起响应的学习培训机制,定期到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参加参观、培训,这样就可以在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更多地吸收核心企业的知识。

(2)打造知识转移网络。为了中小企业能够高效、顺利地进行显性知识转移,企业要不断的更新技术和设备(如:网络通信、信息管理与信息心痛、知识管理系统等),建立起知识转移的网络平台,这样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对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支持,丰富和完善企业间知识转移通道,使企业的知识转移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增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3.2.2 隐性知识转移方式。对于中小企业的隐性知识,更加难于转移与共享。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基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而隐性知识难以被复制模仿,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对于知识的资源较少、管理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应高度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使其高效流动和转化。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快更加合理的进行隐性知识的转移,下面提出几点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1)建立合作创新机制。为了使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协同成员之间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通过建立共同的研发小组,临时合作项目小组,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在扩大合作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一种主动进行知识和技术交流沟通的氛围。

(2)建立特定意会共同体。知识转移是指是通过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交往的过程。在协同的中小企业之间,如果建立为共同体,那么就可以在同一语境或相关的同一语境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缩小企业之间对于知识的理解与需要的差距。当成员之间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就能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

(3)营造隐性知识成长氛围。在协同中的中小企业中可以建立一种团队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减少职能层级,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柔性化,缩短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的工作与心理距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技法组织成员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促使员工积极地享有并分享转移自己地隐性知识,同时尊重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

4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效果分析

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目的是要补充企业的知识缺口,改善中小企业知识缺乏的状况,同时满足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在基于前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经济性、有用性、速度这3个标准对该知识转移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1)经济性。经济性是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生的与知识转移相关的成本[8-9]。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自身处于供应链的劣势地位,资金与资源都相对缺乏,因此,知识转移的经济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希望从供应链协同中获取知识的中小企业来说,隐性知识的模糊性、复杂性增加了企业吸收、理解所获知识的难度,协同的关系既竞争又合作,这样就降低了合作伙伴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因此企业要有相应的激励、监督合作伙伴的机制,提高其进行知识转化的意愿,通过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沟通等理解、转化和吸收所获取的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注意其中的转移成本,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知识转移效果的首要指标,争取在使用最少成本的同时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

(2)有用性。有用性是指通过知识转移所得到的知识与企业成功的相关程度和重要程度[8-9]。中小企业从供应链协同的企业中获得的知识必须能够弥补企业的知识缺口,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知识储备,改变中小企业知识资源缺乏、知识管理较差的状况。因此,知识的有用性是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目的之一。在衡量转移知识的有用性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评判企业从供应链协同企业中获取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获取提升竞争优势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②判断企业是否通过知识转移从供应链协同企业中获取直接弥补知识缺口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效率。而获取可以直接弥补其知识缺口的知识则能够提高企业的挖掘性创新能力。

(3)速度。处于供应链协同中的中小企业一直处于相对被动、劣势的地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如果没有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赢得竞争的优势,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因此,速度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要尽快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也是企业需要通过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模式进行知识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即通过各种转移方式,与合作伙伴之间最大程度上共享知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5 结束语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首要生产要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知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因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缺乏丰富的知识资源、知识管理能力较差,因而制约了其发展。为了解决在供应链协同中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知识转移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基础上,了解了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的动机,随后提出了中小企业应在供应链协同中采取的知识转移模式,最后通过分析知识转移的经济性、有用性和速度3个标准,对提出的知识转移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顺利、高效地进行知识转移,满足企业要求,提高其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Teece D J., Pisano G., Siiuen A.. Du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2] 唐炎华,石金涛.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2006,24(1):153-160.

[3] 纪艳彬,刘二亮. 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6(5):102.

[4] 薛求知.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6,9(6):64-72.

[5] 任金玉,王辉,张翠华. 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 企业管理,2005(3):18-20.

[6] 徐笑君. 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和文化影响研究[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 左美云. 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党建;就业;共赢;促进

中图分类号:G64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13-02

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二者之间本身有着一定的契合点,党建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思想,从而在就业方面提升综合素质,获得更好的就业机遇。而就业工作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诉求方面的满足,同样能够印证党建工作的效果,促使高校党建工作步入新的台阶。整体而言,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能够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共赢模式,实现二者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一、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的核心内涵

在高校就业中,近年来优秀毕业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党员群体成为企事业单位热衷的招聘对象。优秀毕业生党员群体在就业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思想价值观念端正等,因而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便是高校党建工作成果的最好例证,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不但能够强化毕业生思想,也能够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同时,优秀毕业生党员群体有着较好的带头示范性作用,能对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形成一定的引导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的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是充分发挥出优秀毕业生党员群体的作用。所谓一体两翼,便是党员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两翼。在这种模式下,能充分发挥党员群体、学生干部群体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的带头作用,并在高校毕业生群体内部形成一种较好的引导性作用。同时,这种模式便于就业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成为高校党建部门、就业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构建策略

高校毕业生在当前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构建方面,应当遵循一定的策略。例如,以党建为基础,构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毕业生的作用,强化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1. 以党建为基础构建就业服务机制

党建工作本身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着较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而在构建高效毕业生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中,应当以党建为基础,构建相应的就业服务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例如,可以由党建部门建立起相应的就业服务小组,以高校党支部为核心,结合高校的就业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形势,制定相应的党建工作服务方案,做好同外部单位交流沟通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党建与就业相互促进,也体现在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党建的认同方面。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为了给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党建小组应当充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如党建小组应当通过思想交流、就业培训、指导宣讲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促使高校党建能够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以及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方面,都可以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来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2. 充分发挥党员毕业生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中,一般来说党员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近年来,高校在党员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政策,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要使高校党建在就业方面发挥出较好的作用,构建高效的党建和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就应当充分发挥党员毕业生的作用,使其在毕业生中形成较好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例如,高校党建部门可以成立以优秀毕业生党员为主体的就业服务小组,小组成员中主要包括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形成完整的一体两翼模式,就业服务小组应当有着较好的示范作用。如在就业方面,优秀党员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价值取向等,都能够成为其他毕业生的参考,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形成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一体两翼模式下的党建就业服务小组还有着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功能,高校党建部门和就业部门等可以通过党建就业服务小组获取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诉求,针对毕业生的诉求情况不断进行就业服务创新,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整体来说,在这种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下,毕业生党员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示范性的引导模范,促进高校党建就业工作的开展。

3. 强化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构建高效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中,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的共同参与,因而应当强化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起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中,核心的构成主体是党员,党员管理工作是由党建部门承担的,但是一体两翼的工作目标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就业方面,能促使党建工作在高校就业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强化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党员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优秀毕业生党员,要在党建部门的管理和领导下,积极配合就业部门的相关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如果从内外部进行划分的话,就业部门主要承担与外部用人单位的联系工作,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营造较好的就业平台。而党建部门,则主要在内部对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指导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等。同时,在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中,党建部门要正确把握核心的工作目标,建立起内外部的沟通桥梁,与就业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和配合,从而促使一体两翼共赢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党建部门和就业部门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毕业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中,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一方面需要党建部门的思想教育以及就业部门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出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事实上,无论对于党建部门来说,还是对于就业部门来说,在培养毕业生正确就业观念方面,本身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同毕业生进行亲切平等的交流、很难获取真实的信息,毕业生对于党建部门和就业部门的相关思想教育工作与指导工作也缺乏较好的认同等。而一体两翼共赢模式,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构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在培养毕业生正确就业观念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束语

构建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毕业生在当前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构建方面,应当遵循一定的策略。例如,以党建为基础,构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毕业生的作用,强化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些措施对高校党建与就业一体两翼共赢模式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柳.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一体两翼”模式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第8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前不久,《半路夫妻》因连创收视新高而登上第二届电视剧“十大剧集”风云榜,陈小艺也因此当选为“最佳女主角”。这次得奖距离她上次荣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已有整整13年。站在领奖台上,陈小艺满含热泪,她深情地说道:“感谢我的丈夫刘惠宁,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缘分天定,“外来妹”在“在房子”里找到爱情

陈小艺原来是四川乐山话剧团的演员,1987年,因在话剧《郭沫若》中反串郭沫若而被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相中。之后,李导鼓励她去考中央戏剧学院,并且给她寄来了招生简章。就这样,17岁的陈小艺来到了北京。

考上中戏后,陈小艺才知道中戏的老师并不看好她,她是作为替补生入学的,为此老师还用了一个词叫“蜀中无人”。陈小艺不免因此而有些自卑,而这种自卑恰恰成为她奋发的动力。第一学期末,她就以第一名的总成绩赢得了老师的青睐。

天道酬勤。1990年,还在读大四时,陈小艺就被导演相中出演电视剧《外来妹》。作为第一部反映农村女孩都市打工生活的电视剧《外来妹》,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因此获得了第12届电视剧飞天奖和第10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而在剧中,因成功塑造了赵小云这一形象的陈小艺也因此一炮走红,她不仅成为《大众电影》等诸多杂志的封面女郎,还获得了飞天奖优秀女主角提名。在汇聚了胡军、徐帆、江珊等影视圈“红人”的中戏87级表演班中,勤奋开朗的陈小艺成为最早崭露头角的人。

之后,刚刚20出头的陈小艺又因在电影《离婚》中的出色表现而站在了百花奖的领奖台上,获得了第12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还未走出大学校园的陈小艺就成为了影坛上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那时的她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大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令人羡慕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此之后片约不断,名气也越来越大。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年轻漂亮的陈小艺会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结婚。陈小艺的夫君名叫刘惠宁,两人相识于1997年的春天。那次,陈小艺接到邀请去西安拍摄电视剧《老房子》。到西安咸阳机场下飞机后刚走出接机大厅,就看见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男子走上前来对她说:“陈小姐,你好,我是刘惠宁,我来接你。”

“刘惠宁?”听了那人自我介绍,陈小艺先是心里一惊:他不是该剧的导演吗?怎么亲自来接自己?继而心里一沉:这个人长得其貌不扬,衣着不修边幅,也太没个导演的样儿了……虽然心里的感觉五味杂陈,但她还是很礼貌地朝着对方笑了笑,表示感谢。

那天天下着雨,刘惠宁撑着伞体贴地把她送到车前时,她注意到刘惠宁身上的衣服被雨淋得几乎湿透了,可她身上却滴雨不沾。“这个男人虽然不会关心自己,却很会关心别人。”这又让她心里很受触动――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去剧组的路上,两人随意地聊着,关于《老房子》,关于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刘惠宁虽然不善言谈,但字字珠玑,句句说到陈小艺心里。她当时就有些自责了:判断一个人怎么可以单凭外表?

到剧组之后,刘惠宁让陈小艺先休息一会,之后再接她去开会。一个小时以后,当刘惠宁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陈小艺一下子怔住了:只见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而且换上了一套干净笔挺的衣服,看上去不仅帅,而且有一股书卷气。她在心里暗暗惊叹:难道刘惠宁是在变戏法吗?

后来她才知道,原来那天刘惠宁去机场接她时已经拍了一天一夜的戏,又困又饿,非常疲惫,刚刚从片场出来的他也没顾得上洗漱便匆匆出发了。虽然剧组的职员提出由他们去机场接陈小艺,但刘惠宁坚持亲自出马,他说这是对一个演员的尊重。听了同事的解释,陈小艺不免对刘惠宁多了几分敬重。

那部戏拍了两个多月,陈小艺演的是女一号,因此和刘惠宁的接触也比较多。在拍戏的过程中,她越来越发现言辞不多的刘惠宁很有思想,对拍片的要求也精益求精……这些也都是陈小艺作为一个演员最为看重的。

两个月以后,戏拍完了的两人就要各奔东西时,刘惠宁忽然有些伤感,又有些惶恐地对陈小艺说道:“我请你吃饭好吗?”看到平日风风火火的导演此时像个害羞的孩子,陈小艺爽快地答应了。

跟着刘惠宁到了饭店,陈小艺突然意识到什么,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温柔的涟漪:那是一家在西安很有名气的川菜馆。闻着家乡的味道,陈小艺幸福地说:“好香啊,这真是人间美味!”上菜后,她吃得津津有味,刘惠宁却辣得直吐气。看到刘惠宁“泪流满面”的样子,陈小艺很尴尬: “早知道你不能吃辣,何必到这来吃呢?”“你吃得高兴,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刘惠宁慌忙说道。

陈小艺愣住了,心思细腻的她从刘惠宁急促的声音中感受到了真诚、温暖的气息,那不是一般应酬场合下的敷衍与油滑,那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表白。虽然它不像“我爱你”那样直白,却更加真挚感人。陈小艺不免有些脸红了,她羞涩地问道:“为什么呀?西安菜不是也挺好的吗?”

“那是因为我喜欢上了一个喜欢吃川菜的美丽女孩。她的味道是西安的菜所无法比的!而且这些天我都想过了,我会一辈子狂热地喜欢这种味道!”似乎是陈小艺羞红的脸颊、低垂的眼眸让刘惠宁得到了某种鼓励,他大胆地进一步说道:“你会支持我的这种选择吗?你会心甘情愿地让我喜欢这种味道吗?”

虽然已有心理准备,可猛然听到这样的话语,陈小艺还是很感动,她的眼睛不禁有些潮湿,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轻轻说道:“我想,我会的!”

两人相爱了。事后,朋友们都拿陈小艺开玩笑,说别墅、宝马都没有俘虏她的心,刘惠宁却凭着一桌川菜抱得美人归。而陈小艺说,那一刻答应刘惠宁,是因为他的话语真切感人,如果真的如电影对白一般,她心中会觉得不踏实的。

虽然陈小艺如此解释,可人们对已经是腕级明星的她爱上刘惠宁还是不解。但陈小艺说:“我确实比他名气大,但我坚定地认为,他一定会超过我,我特欣赏他的才华。”就这样,两年之后的1999年春天,爱情瓜熟蒂落的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为了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婚后,刘惠宁毫不犹豫地将岳母接到了北京。岳母擅长的是川莱,尽管刘惠宁并不适应,可为了妻子,他也一直忍耐着。丈夫的这份体贴,陈小艺看在眼里,感动于心。当再有人质疑她的婚姻,觉得刘惠宁配不上她时,心直口快的陈小艺这样说道:“婚姻对两个人来讲就跟穿鞋一个道理,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只要在爱在,生活和事业永远没低谷

陈小艺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结婚之前,她从年

头忙到年尾,在国内到处跑,常常一年拍四五部长篇电视剧,简直是个工作狂。但结婚以后,她却变得小鸟依人了,也从此非常恋家了。

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让孩子健康出生,她谢绝了一切演出,在家待产。虽然那段时间有朋友开玩笑说,她这样做会损失包括参拍电影、电视以及接拍广告等演出而带来的多少收入,可是她却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名誉、地位、金钱怎么可以跟一个健康的孩子所带给人的快乐相比呢?

那段时间,她整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或者在母亲的陪护下去外面走走,彻底从一个忙碌的人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开始时她觉得很不习惯,好几次早晨起来,她都穿戴整齐准备去上班,当母亲提醒她时,她才恍然大悟,自己正为腹中的孩子而“下岗”着。

忙碌的时候梦想自己能够清闲一些,可是一旦闲下来时,却又感觉到了闲的苦闷。有一天,她对母亲说:“妈妈,我每天这么闲着,真像个傻子。”母亲笑着对她说:“要不是在家待产,你哪能清闲得下来呢?因此,这个机会对你来说可是很难得的呀,你应该好好享受享受才好呢!当然了,你保持好的心态对孩子也好啊!”

母亲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她渐渐习惯了这种其实并不轻松的“游手好闲”了。从此,不再想演戏的事,而只想着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看各种与育儿有关的书籍杂志,同时听一些舒缓、优美的轻音乐,给腹中宝贝做胎教。

2000年3月,陈小艺剖腹生下了将近9斤重的儿子。当护士把肉乎乎的“宝贝疙瘩”抱到她面前时,她幸福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而刘惠宁更是高兴地搂着妻子一个劲儿地说:“辛苦了,谢谢了。”看着可爱的儿子,刘惠宁兴奋地为之取了一个小名叫“铁蛋”。

孩子出生了,陈小艺的身体一下子轻松了,但她的心却随之空落落的。特别是孩子满月后,陈小艺突然觉得自己无所事事。虽然她坚持给儿子吃母乳,但家里有老人,有保姆,孩子的事往往轮不到她插手。有一次,陈小艺想抱抱孩子,母亲抱着孩子玩得正高兴就说了句:“你忙你的吧,孩子的事不用你管了。”陈小艺听了这话,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当即眼圈一红哭了起来,弄得60多岁的老母不知所措。知妻莫如夫,晚上回家后,从保姆口中听说此事,刘惠宁心中颇不平静。他知道妻子并不是在生岳母的气,她是事业心很强的女人,该有自己的事业呀。

铁蛋4个月大时,《离婚女子驿站》剧组力邀陈小艺参演,刘惠宁看了剧本后觉得不错,让她演。他鼓励妻子道:“你有一年半没有拍戏,等于两年没在荧幕上出现,多少对事业有所影响,你是个很有潜力的演员,你应该早点出去拍戏,家里由我来照顾。”

在丈夫的鼓励下,陈小艺给孩子断了奶,开始锻炼身体。为了让妻子早日恢复身材,刘惠宁给小艺聘请了专门的健身教练,甚至每天清晨陪着妻子跑步。终于,陈小艺在最快的时间里恢复了状态,重返摄制组,参加电视剧的拍摄。

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离开了家,又忍不住挂念孩子。特别是刚离开儿子那会儿,还没有适应断奶的陈小艺时常感到胀痛,而这时,她思念儿子的状态就跟灵魂出窍一般。有一次,她在安徽拍摄《乡村女教师》时,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她的思子之情格外强烈。刘惠宁得知后,不惜自己请假,连忙带着孩子去剧组探班,以解妻子思子之苦。

在丈夫的理解与支持下,陈小艺渐渐意识到事业与家庭难以兼顾是每一个职业女性都会遇到的困难,关键看你如何去面对。2001年4月,陈小艺觉得自己紧张地工作了近一年,而这时孩子1岁多了,面临说话等问题,于是她决定暂停接戏,多在家陪儿子。为了配合妻子,刘惠宁也调整了自己的工作计划,于是一家二门齐聚北京,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时光。

2002年9月,两岁半的铁蛋上幼儿园后,陈小艺又开始出去拍戏。有一次,一晃几个月没有回家看儿子的她在拍完一部戏高兴地赶回北京时,她顾不上休息就去幼儿园接铁蛋。谁知铁蛋看到她后却如见陌生人一般――看了她一眼后,便一语不发地跟着她走……这件事让她很震惊,也很失落。

一边是年幼的儿子,一边是辛劳的妻子,刘惠宁这个大男人两头讨好,总算让儿子和妻子“热乎”起来。为了避免这类事情再次发生,刘惠宁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由自己或岳母带着孩子去剧组探班。

而陈小艺也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工作习惯:以前如果剧组有几天休息时间,她肯定是在剧组睡觉,把因拍戏失去的睡眠补回来。而现在,哪怕只有两天时间,她也会飞回北京看看老公和儿子。有时没有集中休息的时间,地又会和剧组商量,把自己的戏往前挪,或者往后推,以挤出时间回家看孩子。比如,在东北拍摄《军歌嘹亮》时,她飞向北京两趟,在山西拍《苦菜花》时她抽空飞回北京三趟。

慢慢地,儿子对妈妈的感情加深了,也特别能理解妈妈了,只要外婆说:“铁蛋,妈妈要出去拍戏了。”孩子就会乖乖地和妈妈说“再见”。

爱情事情双丰收,导演丈夫为她打造重磅戏

孩子的理解与乖巧让陈小艺原来焦躁的心渐渐踏实了。有温暖的家庭做后盾,她的演艺事业也逐渐顺利。她先后拍摄了《军歌嘹亮》、《苦菜花》、《母亲》等几部优秀作品。2003年前后,当人们再次提起陈小艺时,想到的便不仅仅是“外来妹”了。

而这时,刘惠宁的事业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先后拍了《121枪杀大案》、《老房子》、《县委书记》等电视连续剧,有些作品播出时还引起了很好反响。特别是他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电视剧《121枪杀大案》,在播出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就这样,刘惠宁从一个不知名的导演渐渐成了有名的导演。

成名之后,刘惠宁首先想到的是与妻子合作。虽然看到妻子重新走进荧屏且再一次引人瞩目他很高兴,可是高兴之余,他心里也有些许酸涩:妻子扮演的角色都是苦情女性,是不是她内心很苦?如果长期扮演这种苦“角”,天长日久会不会受其影响将荧屏上的“苦”带到生活中来?因而他在思考着能不能创作一部适合本色妻子的作品,让妻子沉寂多年的事业再创辉煌。自己身为导演,却从未与妻子合作一部叫得响的作品,这不能不让他感到遗憾。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惠宁一直找啊找,直到他遇到《半路夫妻》的剧本。虽说“举贤要避亲”,但他还是向投资方推荐了自己的妻子,因为他太了解她了――生活中的陈小艺身上风风火火和刚中带柔的劲儿,十分符合剧中主人公“胡小玲”的性格。于是在《半路夫妻》中,陈小艺饰演了一个风风火火、干练大胆的女片警。

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由丈夫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中,还有陈小艺的荧屏初吻。拍摄之初,剧中跟她演夫妻的孙红雷在看了剧本之后为难地对她说:“在你老公执导的戏里拍吻戏,这怎么拍呀?”但刘惠宁却说:“如果剧中没必要安排这个情节,我肯定会将之删掉,如果剧情需要,不仅要拍,还要拍好,这样整部戏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事后,刘惠宁对员工们解释说:“虽然我也舍不得妻子当着我的面跟别人接吻,可这是工作呀,如此想我也就释然了,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虽然他们在拍摄这部戏时付出了许多,但是这部戏完成之后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至今已在全国30多家电视台播出。而在北京电视台的收视更是一路飚红,开播第一周便在北京地区播出电视收视率排行第一。之后该剧又在安徽台、天津台等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收视率。

2006年6月6日,中国电视剧风云榜颁奖典礼在北京天桥剧院举行。大会根据收视率调查机构AGB尼尔森的数据,评出年度“最佳收视”十强剧集。《半路夫妻》以极高的收视率获此殊荣。大会同时还评选了各个单项奖,当主持人宣布最佳女主角的获得者为陈小艺时,她激动万分。这是陈小艺第一次站在“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上,而上次她获得最佳女配角是在1993年,距今已有13年。13年过去了,她已由青年步入中年,而她的事业也几经沉浮。能在30多岁时,再创造事业的辉煌对于少年成名的她而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第9篇:公益事业营销范文

【摘要】: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因素,结果针对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保障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环境中一个特殊部门,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具的重要科室,既是承担各种器具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以及发放的场所,也是回收各种被污染的带致病菌的医疗器材的集中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污染的几率也在加大,相应地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潜在危害也在增加。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环境影响:高温、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脉动真空灭菌器运行时所散发出的热量,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达到40℃以上,极易发生中暑。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工作人员常常会感到发热、烦躁、口渴、疲倦乏力等不适,对健康造成危害。

1.1.2 噪音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音污染源,灭菌器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烘干机、排气扇等工作时发出程度不同的噪音。随着人体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引起血压升高、脉博加快、失眠、情绪激动、降低工作效率。

1.1.3 粉尘影响:制作各种敷料、纱球以及手术敷料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由于累积作用反复刺激,引发咳嗽、哮喘甚至形成尘肺。

1.1.4 紫外线影响: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2 化学性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污染物品经常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和含酶洗涤剂,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必然高于其他人员。如防护不当可通过眼结膜、口腔粘膜感染疾病。工作人员在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稍有不慎就有被刺伤的危险,污染的锐器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针刺伤可以传播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1.4 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种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各种敷料以及各种消毒灭菌物品的下收下送工作,工作量较大,有时因姿势不当或物体过重,易引起腰扭伤或椎间盘的损伤。器械组和清洗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其胃下垂、慢性腰腿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尤其是腰部损伤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必须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工作人员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如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意外,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防止烫伤,在各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正确积极应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口罩等。同时科室机器应定人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必要时要更新设备,工作时不要大声喧哗等,操作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浓度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要戴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至皮肤粘膜。如出现意外,应用清水反复清洗,盛装消毒剂的容器要加盖,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挥发性消毒剂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引起身体急慢性损害。

2.4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清点物品时应按要求着装、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物品分类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容器中运输,清洗物品时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如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接种免疫球蛋白,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各科室人员对用后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特殊污染物品有标识。各种器械尽量用清洗机清洗,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

2.5 加强自我防护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与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物接触,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各种医疗用物,几乎都带有细菌,如不做好接触防护,就会感染爱滋病、乙型肝炎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各种消毒因子,如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等大多对人体有害。如不做好自我防护,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纤维、粉尘以及操作中溅到眼部、面部等途径,使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受到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含氯消毒剂可致皮肤粗糙。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如不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掌握避免或减少各种损害因子的侵袭的对策,就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7

[2] 叶秋萍.文必丰.朱巧红等.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8

相关热门标签